-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GTN】Wang Huiyao: With internal divergences emerging, where is Trump headed?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speaks at a dinner with business leaders at Trump National Golf Club in Bedminster, New Jersey, August 7, 2018. /VCG PhotoThe US-China trade dispute seems to have escalated since July 6, and the US has been “increasing its stakes” by first announcing the imposition of additional 25-percent tariffs on 34 billion US dollars’ worth of Chinese products, and then announcing a further 10-percent increase in tariffs on 200 billion US dollars in Chinese import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is reported to be considering tariffs on more Chinese goods.The aggressive attitude of the US appears to show the world its confidence in winning the trade war. However, there are divergent views within the country: the US Congress,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he American business community and the affected states have all voiced thei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trade conflict and their opposition against Donald Trump’s radical trade policies.Divisions within the US governmentMembers of the US Congress are already anxious about Trump’s unpopular protectionist trade policies. In recent days,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Congress members have frequently voiced their opposition in hopes of reduc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ump’s trade protectionism.On July 11, the Senate voted 88-11 to constrain Trump’s presidential authority to use national security as justification for taxing foreign goods, which unusually secured bipartisan support. Though non-binding, this effort highlighted the concern of US lawmakers about Trump’s radical trade policies.It is not just members of Congress who disagree with Trump’s trade policies. Even within Trump’s negotiating team, there is disagreement over whether to launch a trade war.Wilbur Ross, the Commerce Secretary and a China hand, was believed to be dovish and was openly criticized by Trump for being soft on China. Terry Branstad, currently the US ambassador to China, is also seen as dovish, mainly because he comes from a state that exports large quantit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hina and he has maintained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Chinese business community and government. Steven Mnuchin, Secretary of the Treasury who worked at Goldman Sachs, is opposed to labeling China as a currency manipulator and is therefore seen as a centrist.What’s interesting is that in a statement issued after the US-China trade talks, the White House stressed that the US position was the “consensus” of the negotiating team, while in fact it led to more specula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US team during the talks. Trump has yet to set more strategies on his trade policy toward China because of differing views within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Dr. Derek Scissors of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US Capitol /VCG PhotoStrong opposition from the US business communityOpposition to Trump’s protectionist policies in the US business community is particularly strong because vital business interests are at stake. Not long ago, 25 well-known US retailers, including Wal-Mart, Macy’s and Best Buy, sent a letter to Trump, urging him not to impose tariffs on products imported from China so as not to harm the interests of American consumers, especially the working class, and widen the wealth gap.Forty-five trade associations represen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US retail, technology, agriculture and other consumer goods industries also said that tariffs would increase the costs of US manufacturing, disrupt the existing supply chain, and redu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US manufacturing exports, thus affecting employment in the US.In May, when the Commerce Department launched a Section 232 investigation into imported automobiles and automobile parts, hundreds of American workers employed by foreign automakers demonstrated on Capitol Hill, and about 150 lawmakers from both sides of Congress issued a joint letter opposing the car tariffs.Not only that, American academics have also taken action. Before the trade war broke out, 1,140 American economists, including 14 Nobel laureates, jointly wrote to Trump urging the president not to repeat the mistakes that had led to the Great Depression.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said in a statement that it agreed with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that the statu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do need to be taken seriously, but that US companies would like to se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rather than unilateral tariffs that are likely to do more significant damage to US economic interests.Logos of US multinational technology company Apple in Vertou, western France, December 28, 2016 /VCG PhotoAffected states seeking to fend for themselvesGovernments of the affected states in the US and lawmakers representing them are worried about their own interests being damaged by Trump’s trade policy. Thanks to their relative independence, the state governments are taking steps to engage China.On July 11, the same day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released a tariff list of Chinese imports worth 200 billion US dollars, a Chicago delegation led by Mayor Rahm Emanuel visited China and signed a five-year plan to ensure that proposed investments in Chicago by Chinese enterprises will go ahead as planned. Mr. Emanuel also said in public that he hoped to boost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th China.In Illinois, there are not onl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uch as Boeing, Caterpillar, McDonald’s and Abbott, but also more than 50 Chinese enterprises, including China National Cereals, Oils and Foodstuffs Corporation, Bank of China, Hainan Airlines, Fuyao Glass and Wanxiang Group.Many US states resent Trump’s trade war with China. Michigan (where General Motors, Ford and Chrysler are headquartered), Ohio (where Procter & Gamble and American Electric are headquartered) and California (where Apple and Disney are headquartered) have all criticized Trump’s radical trade policies.According to a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hina General Chamber of Commerce-USA, Chinese investments in the US have created more than 200,000 jobs in Ohio, Indiana, Pennsylvania, Michigan, California and other states. On July 19, 22 governors attended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Governors Association of the US, during which they were actively engaged in discussions on how to cope with the trade war and strengthen economic and trade ties with China.Walmart store in Landover, Maryland, December 31, 2014 /VCG PhotoConsensus against trade war can be built upThe US-China trade war will have no winners and even cause serious disruption to the global economy. While Trump has taken tough protectionist measures, not everyone in the US is in favor of his policies.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a trade war, consensus against it can be built up to work with those who oppose the war in the US to turn things around.First, strengthen the role of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s a bedrock of bilateral ties and promote consensus among U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other interest groups.America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merican politics. By the end of 2017, the US had invested 82.5 billion US dollars and set up 68,000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Chinese mark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growth and profits for US enterprises.In turn, China can try to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foreign investments, continue attracting U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invest in China, consolidate the intertwining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role of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as a bedrock of bilateral ties.China can enhanc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US government through America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rade associations, think tank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entities. Furthermore, it can also get in touch with US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hurt by the trade war, to know their losses, build consensus with them and feed their opinions back to the US decision-makers, so as to resolve conundrums in Sino-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get both sides back on the track of dialogue and negotiation.Second, strengthen provincial/state cooperation in various fields, and set up a Sino-US provincial/state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on fund.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 have a high degree of decision-making power on their own economic affairs, and have maintained close economic exchanges with China, which will be a strong supporter of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a firm instrument for stabilizing bilateral relations. China can encourage its provinces and cities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their US counterparts, hold annual Sino-US governors’/mayors’ summits, establish platforms and mechanisms for cooperation, and set up a Sino-US provincial/state government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on fund.The Chinese side should fully recogniz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ogic of political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make good use of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rump’s tax cuts and the quantitative easing tapering policy adopt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US, the need for investment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China, will be more pressing for US state governments.About Author Dr. Wang Huiyao is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largest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with over 100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staff.From CGTN, 2018-8-10
2018年8月13日 -
郑永年:特朗普到底害怕中国什么?
郑永年,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7日刊载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文章称,对中国,特朗普到底害怕什么呢?对特朗普来说,中国的核心力量在于其日渐成长的“消费社会”。文章称,中国与美国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因为资本短缺,中国实行“请进来”政策,把自己的国门打开,欢迎外国资本到中国。在90年代,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实行“接轨”政策。“接轨”就是改变中国自身的制度体系来符合国际规则。▲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总部大楼 (新华社记者 徐金泉 摄)不难理解,在这两个阶段,中国客观上不会和外在世界发生严重冲突;不仅如此,无论是“开放”还是“接轨”,中国都得到外在世界的欢迎。文章称,但现在到了第三阶段,即“走出去”。“走出去”在本世纪初已经开始,但早期规模很小,很难对外在世界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开始比较系统地“走出去”,它成为国家政策,尤其表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新开发银行等方面。文章称,在这个过程中,在西方看来,中国对外在世界的态度发生了巨变。文章认为,对西方来说,这个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西方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之后大部分西方经济体一蹶不振,陷入艰难的长期结构调整。而“互相否决”的政党制度,也使得西方国家很难形成有效的国家政策。▲资料图片:2008年,冰岛民众走上街头,在议会大厦外进行抗议,表达对金融危机的不满。(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称,很显然,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这种反差既有主观认知的成分,更有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贸易战并不难理解。人们甚至可以说,贸易战只是中美关系到了这个阶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不是贸易战,也会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文章称,中美两国关系的本质通过贸易战表现出来,这表明贸易战的本质并不仅仅是经济,而是两国的总体关系。文章认为,对中国,特朗普到底害怕什么呢?对特朗普来说,中国的核心力量在于其日渐成长的“消费社会”。中国成为“消费社会”对美国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市场”,也就是经济力量。真正可以促成中国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是其庞大的“消费市场”,而非其他因素。这些年来,中国开始加速成为区域乃至可以和美国博弈的世界经济重心,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消费水平。▲手机支付时代在中国全面开启。文章称,因此,不难理解,这次贸易战的核心就是“技术冷战”。说到底,通过这场“技术冷战”,美国不希望中国在技术层面往上爬,至少可以拖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文章称,中国该如何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一句话,还是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来化解中美之间的矛盾,同时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文章称,中国首先需要对自己的家底摸清楚。比如说,现在的技术发展到哪一步了?与国际最高水平的差距究竟在哪里?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如何处理中美贸易战非常重要。在弄清楚自己的家底之后,才能理性评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文章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建设中国国内的开放平台。内部改革也要加快,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9日
2018年8月13日 -
李学海: 美国商界翘楚 海外华裔典范
理事简介李学海,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美国百人会大中华地区共同主席。 对于遍布全球的华商来说,海外创业通常都充满着艰辛和挑战。与国内相比,海外创业面临着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法律法规上的种种隔阂以及市场规则、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方面的种种限制,往往让初来乍到的华商感到“水土不服”。 尽管如此,一切外部环境的羁绊都无法阻止威特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李学海在海外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很多华商领袖成为执掌一方市场牛耳的佼佼者,他就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美国时装界巨子的崛起 李学海原籍中国广东,1970年辗转到香港打工。他白天在制衣厂努力工作,晚上不顾劳累,继续坚持到香港理工大学读夜大学。1976年,李学海从香港移民到美国,开始新的职业。1981 年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拿出自己十余年打工的全部积蓄,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公司——C .G 实业公司。 细心的李学海注意到,传统的华人制衣厂在纽约大多是接加工订单,赚的是非常有限的加工费,而大部分利润则被犹太人把持的时装公司拿走了。李学海决定自己创业:自行设计并打响自己的价廉物美知名品牌。 不过,要在已被犹太人控制了上百年的纽约服装界闯出一片新天地并非易事。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00年里,时装大道上有数不清的时装公司关门歇业,真正存活下来的公司凤毛麟角。李学海付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艰辛。 在公司创立初期,为了拓展市场,李学海不得不扛着自已设计生产的时装。一家一家地找买主。“那段时间是我最困难的时期。产品卖不出去,公司就垮了。”李学海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过硬的质量和时尚的设计,李学海的品牌得到越来越多美国消费者的认可。如今, 公司的销售网络已遍布全美,被媒体美誉为“时装巨子”。 全球供应链服务系统平台 成功的创业者总是能够不安于过去的成就,紧随科技发展而领先于时代。李学海并没有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止步。他凭借独特的市场嗅觉实现了事业的又一次腾飞。当时正值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还未从1987 年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纽约附近的新泽西和洛杉矶地价猛跌,李学海隐隐察觉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由于业务需求,他斥资购入了大量的仓储物业。 意料之外的是,李学海买入的仓库、办公大楼等地产物业多年来持续大幅上涨,不仅这些货仓升值巨大,仓储物流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李学海因此再次获得“时装巨子”之外的另一个赞誉——“货仓大王”。如今,李学海所布局的仓储物流中心遍及纽约、新泽西、洛杉矶等美国东西海岸主要城市,每年为世界著名的500 多家大公司配送零售价值超过50 亿美元的商品。 遍布各地的仓库设施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李学海建立了网上物流货仓管理系统,为全球供应链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此系统与美国90%以上的零售商之间实现了电脑联网。在这一领域,李学海走到了时代和科技的前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物联网最初的尝试和有效的实践。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学海运作已久的供应链服务系统,深入了解其运作机制之后,会更加钦佩李学海的远见卓识。这套系统里包含着物联网、信用系统、零库存等近年来最火热的市场概念,而这一切,李学海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开始实践。 融入中国市场的布局 虽然在美国的商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李学海始终以极大的热忱关注着中国日新月异、 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李学海的服装王国蓬勃发展之际,他曾在中国投资兴办了多家服装工厂,投资国内著名的物流企业。近年来,李学海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更为活跃、涉足领域也更为宽广。 2015 年,威特集团家族相关企业独资投资并开发建设了“V1 汽车世界”项目,这将在中国的汽车领域和赛车文化中创造一个新的里程碑。其家族相关企业作为创始股东还投资建设了佛罗伦萨小镇名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与创意米兰时尚生活体验中心。2016 年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达到600 万人次。由于第一个京津奥莱项目的成功,现在已相继建成六个奥莱项目并投入运营,每平方米的年效名列全国前茅,被业界称为最成功的商业零售案例之一。 李学海认为,自己的事业成功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虽然隔着广阔的太平洋,但自己在美国市场上的成功背后有着不可忽视的中国因素。回顾过去,无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外商的政策优惠,还是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都让海外华商获得了宝贵的商机和立足海外的自信。中国的强大也是海外华商事业不断拓展的最坚实保障。如今,在李学海的日程安排中,已经把一半的时间都放在中国。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李学海除了用毕生精力在商场上拼搏外,还投入大量的宝贵时间用在服务社会、促进中美交流、培养青年一代的各种社会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 2006 年1 月,李学海被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任命为白宫总统亚太事务顾问委员会顾问,该委员会为总统制定亚太事务相关政策方面献言献策,他还先后连续7年担任美国商务部少数族裔商业发展峰会主席,是首位亚裔主席。现在,李学海担任着美国中国总商会副会长、美国百人会大中华区共同主席等公职,在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两国人民交往、维护在美华裔权益、帮助在美华裔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对于慈善公益事业,李学海也十分热心。威特集团有一个慈善基金,到目前为止已向残联、贫苦地区学校、 自然灾害灾区捐助。最近他和其他百人会成员共同捐款资助了“中美富布赖特项目”。 李学海对社会发展的热诚与贡献,受到美国主流社会及政商界的肯定和赞赏,获得了美国移民最高荣誉的艾丽丝岛荣誉勋章,美国总统奥巴马授予的总统社会服务奖,美国商业部先锋奖以及国际青年领袖基金会授予的国际领袖奖等多个奖项,被2008 年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商业最具影响力的25 位美籍华人之一”。文章来源:《北大华商评论》杂志 理事简介 CCG 副主席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美国百人会大中华地区共同主席 李学海先生是美国威特集团的创办人、独资所有人和集团董事长。经过35年的稳健发展,集团今天已成为业务遍布全球、颇具规模的跨国企业,业务范围包括全球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中国地区融资保理业务、高端房地产物业投资开发、进出口贸易、连锁零售、大型购物中心开发管理和时装设计、生产、批发零售,连续13年被美国著名财经杂志Crain’s 评为“大纽约地区资产规模最大的200家私营企业之一”。 李学海先生祖籍广东佛山,在推动中美两国关系发展、维护在美华裔权益等方面作出极大贡献。李先生2006年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任命为美国白宫总统亚太事务顾问委员,他也是23 年来第一位担任美国商业部少数族裔商业发展大会的亚裔主席。李先生的努力屡获殊荣,包括美国移民最高荣誉的爱丽斯岛荣誉勋章和美国总统奥巴马颁发的总统社会服务奖。他现任美国百人会大中华地区共同主席与天津市政协委员等公职。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8年5-6月刊 总第7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8月10日 -
梁建章、黄文政:生孩子是国事还是家事?
作者简介梁建章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黄文政黄文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 2018年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表示: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 这一宣示的背景是,长期超低生育率的后果正在加速呈现: 人口红利已经转变为人口负债;随着老年人口加速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部分省份的养老金已经收不抵支。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则远低于预期;随着育龄女性数量的快速萎缩和年轻人生育意愿节节走低,出生人口更是面临雪崩。 在这种严峻的人口形势下,《人民日报》海外版将“生娃”视为国事,其实反映的是官方对低生育率危机的焦虑以及有意采取切实举措来应对这种危机的态度。这种认知和态度难能可贵。 然而,对于“生娃是国事”这种说法,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负面的评论。比如:“韭菜不够割了,所以要大家多生”、“我连结婚都不敢,你跟我说生孩子”、“六个钱包买房,哪有钱生孩子?”、“多生孩子,为国接盘吗?” 这些负面评论反映了鼓励生育政策面临的巨大困境。实际上,中国社会早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经济社会条件和民众观念都一时难以适应多生的呼吁。而之前严苛的生育限制政策和对三孩的继续限制,则更让民众感受到官方政策的矛盾。 特别是,将生娃视为国事,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曾长期作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曾催生了各种无所不用其极的限制生育的手段,让民众担忧鼓励生育的措施会不会演化为强制生育的手段。 对此,我们希望重申我们一贯坚持的立场: 生孩子首先是家事,一个家庭生多少个孩子,何时生孩子,归根结底应该由这个家庭来决定。国家政策既不应该限制生育,也不应该强制生育。 在这一基本前提下,说生孩子也是国事并没有错。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口与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经济活力和国防息息相关。 人口是综合国力的根本,而人口众多是中国的核心优势之一。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科技和创新之争,这归根结底又表现为人口之争。正如我们在《人口创新力》一书中所述,一国的创新力取决于四大要素,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 长期低生育率会导致人口迅速老龄化,劳动力数量相对于需要抚养的老人数量迅速减少,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和税收增加。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成为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会不断恶化,这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力。 长期低生育率会恶化政府的财政状况而直接挤压国防经费。中国近年国防工业突飞猛进,军事装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这得益于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研发力量。但人口的不断萎缩将会从根子上削弱这些基础。维持同样的国防力量,人口减一半,平均每个人分摊的负担会增至少一倍。 实际上,强调生娃是国事,意味着政府大力扶助养育家庭将顺理成章。但坦率地说,相对于其他低生育率国家,中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相比之下,俄罗斯一方面宣传“生娃是国事”,把每名妇女生育至少3个孩子定位为“爱国责任”,但更重要的是也拿出大量的真金白银大力鼓励生育。 那么,国家应该在生育问题上提供什么支持呢?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过高,因此,国家需要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减轻育龄夫妇养育孩子的负担。具体来说,对高收入家庭通过孩子人头抵税的方式减免个人所得税,对收入较低的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贴。根据我们的分析,大部分低生育率国家将GDP的2%到5%用于鼓励生育。照此标准,中国至少要花2万亿来鼓励生育。具体方式可以是税收减免和现金补贴。 税收减免或发放现金补贴,实质是把从所有纳税人那里收集的税款,转移支付给有孩子的家庭。这样的转移公平吗?现代社会,养老和教育都一定程度的社会化,也就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抚养老人和小孩。而一般来说,抚养老人的支出要远远大于教育支出。养老社会化就意味着用所有年轻人的钱养所有老人,包括那些没有小孩的老人。现在多生一个小孩,是为未来的养老基金贡献税源,所以现在让社会承担一部分抚养小孩的费用是公平的。 此外,大量年轻人不敢生育二孩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看护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昂,这特别体现在孩子入托、入幼、入学的困难上。尤其是未满三岁孩子的托儿服务严重缺乏。在这方面,政府有必要直接或者牵头兴建大量的幼托中心,并把学前看护纳入免费的义务教育范畴。 总之,“生孩子是国事”不能仅仅停留在惠而不实的语言上,更需要推出大力鼓励生育的措施来切实减轻养育家庭的负担,这才不会使人们反感“生孩子是国事”这种说法。 最后,我们还希望强调,尽管在低生育率下,多生孩子是为国做贡献,但最直接的受益者还是家庭本身。最直接的证明是,虽然很多家庭在生育老二和老三之前会一再忧虑,但孩子真的出生以后,很少有父母会后悔多要了一个孩子。这意味着,多生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一般要超越一个家庭所付出的代价。 实际上,父母无法永远陪伴孩子,所以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给他(或她)兄弟姐妹。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兄弟姐妹之间的玩耍打闹,正是我们学习人际关系与沟通的天然渠道;手足的幸福或前车之鉴也会相互产生影响和借鉴。 综上所述,生孩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多生孩子利国利民。目前只有一些地方政府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这是不合适的。一是因为人口会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而多生孩子的收益是国家;二是因为地方政府的财力远远不够。因此,应该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鼓励生育的政策。文章选自腾讯财经,2018年8月9日
2018年8月10日 -
【人民日报】解读中国对美反制措施:有信心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2018年8月3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第二批)加征关税。专家表示,中方出台的反制措施,是为了维护我们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是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维护全球价值链正常运行的合法举措,反制措施不会对国内产生太大冲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中方采取的差别化税率反制措施是理性和克制的 7月11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的措施。8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声明称拟将加征税率由10%提高至25%。针对美方上述措施,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5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20%、10%、5%不等的关税。公告称,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将其加征关税措施付诸实施,中方将即行实施上述加征关税措施。 “美方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破坏全球产业链和自由贸易体制,再次单方面升级贸易摩擦,这是典型的贸易讹诈。”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中方果断出台反制措施,表明了我们对美国贸易讹诈坚决反对、反制、反击的决心。 “中国政府出台的关税反制措施是在被动情形下的贸易救济手段,这既是为了缓解美国贸易保护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决心。”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春顶说。 “中方反制措施是在美国不断变本加厉、继续加码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合理行动。”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认为,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协商,才是解决贸易分歧的有效途径,任何单边的威胁或讹诈只会导致矛盾激化,损害各方利益。 “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告,我们将力争把措施对我国国内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高凌云说,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商品加征四档不等的关税,充分考虑了加征关税对企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反制措施既是坚决有力的,也是理性克制的。 我国外贸抗压能力正在增强,未来平稳增长依然可期 “我国出台的反制措施不会对国内产生太大冲击。”陈文玲说,一方面,反制措施已经充分考虑和测算过对中国百姓、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税收收入,将主要用于缓解企业及员工受到的影响。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们不仅有信心,更有能力有条件。”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永表示,我国经济稳定,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6.8%,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中高速区间运行;市场足够大,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5%;工业门类齐全,创新动力十足,我国现为世界第二大专利国,新业态不断为经济添后劲。与此同时,我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精心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些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将给经济发展激发新活力、催生新动力,也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我国外贸抗压能力正在增强。”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世界经济尽管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总体上仍处于复苏轨道,新兴经济体需求亦越发旺盛,这都有利于我国外贸实现市场多元化。 “从近年来我国出口结构来看,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增长快,占比不断提高,‘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市场新亮点。在这种情况下,预计我国外贸不会因为对美出口受损而大幅度下降,未来平稳增长依然可期。”赵萍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认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将为国际市场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经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考验,我国已有丰富经验和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当前,我国国内市场广阔、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我国抵御外部风险、消化贸易摩擦的冲击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美方的威胁,最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高凌云说,我们要按照既定部署和节奏,着眼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文章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8月7日
2018年8月10日 -
李稻葵:中美经贸关系不会走向全面对抗
李稻葵,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特朗普政府试图遏止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改变贸易合作,扭转贸易逆差。而2018年美国政坛将迎来中期选举,特朗普出于政治目的,更是不断对中国挑起贸易纠纷。随后发生一些事情更激化了中美之间的贸易矛盾,这增加了中美两国贸易走势的不确定性。 当前中美贸易关系的未来走向众说纷纭,一些观点认为两国会走向全面冲突,甚至“断网隔绝”;还有一些声音认为贸易战的后果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可承受的影响。面对山雨欲来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以底线思维冷静分析两国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从理性出发推演最坏的情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清战术背后的战略考量,才能制定精准、有效、理性的应对策略。中美利益深度交融 我们认为,从理性出发,当下中美不会走向全面对抗。中美贸易不会归零,不会“断网”,更不会走向新冷战或军事战争。事实上,当前中美经贸关系远非零和博弈,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深度交融、相互依赖的。在全球经济体制下,中美两国经济之间通过三条重要渠道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是国际贸易。两国都从对方进口(出口)大量商品和服务。2017年,中国向美国出口商品4298亿美元,占中国全年商品总出口的19%;美国向中国出口商品1539亿美元,占美国全年商品总出口的10%。与此同时,中美两方双边服务贸易的规模也在迅速增长。 第二是国际投资。中美都在对方境内有大量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以2015年为例,在华美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70亿美元,利润超过36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直接投资虽然相对规模较小,但金融危机之后也在显著增加,截至2016年底累计投资已达到1090亿美元,遍及美国50个州中的46个。此外,两国居民和企业均在对方国家的证券交易所持有大量的股票或者债券资产,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最主要的投资品种就是美国政府债券。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主要国债数据,2018年4月,中国持有总值为1.18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居全球首位。 第三是人员交往和人力资本互通。中美两国均有大量居民在对方国家访问、学习、工作或生活。2016年,中国赴美国留学的人员总数高达35.3万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34%。美国到中国留学和旅游的人数也持续增加。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为例,书院学生中来自美国的比例占到45%,为各个国家之最。 除以上三条主要渠道外,还有大量的其他证据证明中美两国经济的高度交融和深层次联系。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农产品和飞机出口市场;2016年一年里,中国消费者购买了4490万部苹果手机,以及510万辆通用、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美国三大汽车品牌在华生产的合资汽车,分别占当年苹果手机和三大汽车品牌全球销量的21%和33%。由于苹果手机和通用汽车的最终组装位于中国境内,这些购买行为并未计入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但从利益主体来看,这些购买行为获利最大的是美国企业。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以来,一方面,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从2000年的298亿美元上升至2017年的2780亿美元;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对贸易的依赖度有所下降:货物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呈现倒U型走势,在2006年达到5.2%的峰值,之后就不断下滑,2016年该项目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仅为2.3%。而对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占美国GDP的比重在近20年来则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0.8%提高至2017年的1.9%。 此外,虽然从总量上看,中美贸易顺差仍在逐步扩大,美国仍然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战无疑将对中国对外贸易乃至整体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当前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显著下降:随着中国贸易对象分散化和与其他贸易对象的贸易量不断攀升,对美贸易的决定性作用正在减弱。 对于中美经济高度的交融性和依赖性,美国政府心知肚明,而在中国对美贸易依存度不断下降的同时,美国宣称将对中国施加的一系列所谓“贸易战”“金融战”和“科技战”措施最终都只会对美国经济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从贸易的角度来看,如果美国真的如特朗普政府所言对总数可能达到45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将对美国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无异于政治自杀。这一全面关税将极大地提高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减少美国民众的消费选择,同时也会增加美国企业的运营成本。极大地影响美国经济复苏,抵消其他所有经济刺激政策的正面效果,届时即使是特朗普最忠实的支持者都将倒戈。 从技术及人才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政府所鼓吹的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抑制与封锁,和对科技人才在美求学的限制与打压既不现实也没意义。重视学术交流的全球科技界也将站在特朗普的对立面。在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对中国人才赴美求学和学术交流造成一定限制,但是这些限制也将对美国自身的科技人才发展与技术进步造成负面影响,必将受到美国科技界和知识界的全面抵制,注定无法延续。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可承受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总量为5056亿美元,而中国对美国进口总量为1304亿美元。经核算后我们认为:若美国对中国全面加税,中国维持不变,则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将从平均3%左右提升至25%,这将拖累中国GDP增速0.4个百分点 ;若美国对中国全面加税的同时,中国也对美国全面加征25%的报复性关税,这最终会拖累中国GDP增速0.34个百分点 。 除了直接影响,在贸易战对整体经济影响的乘数效应方面,从短期来看,乘数效应有限。由于企业短期绝大多数生产要素已确定,贸易战的影响难以快速传递到投资方面。因此,短期来看,贸易摩擦带来的冲击中国是可承受的。 因此,一方面,中美经贸关系会经历量的调整,但不会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另一方面,特朗普总统代表的“传统的美国”热衷于的是“退群”,而在进一步推动贸易全球化、改善气候变化、改革全球治理等问题上,当前中国所持的立场受到世界更多国家支持。基于此,我们认为中国能够消化本轮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需指出的是,上述分析基于理性的研判推理,是“基本面分析”。在极端事件影响下,实际情况可能与基本面发生背离。一战前夕,欧洲各国的经贸关系深度交融,精英阶层也均认为战争无益。然而,“萨拉热窝”事件最终引爆巴尔干半岛火药桶。以史为鉴,在理性分析之时也要精准管控分歧,冷静应对挑衅,保持战略定力。美国是个复杂系统,与不同的美国人打交道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识别其背景、意图,团结理性力量,不给极端派可乘之机。(本文基于李稻葵教授领导的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中美经贸关系战略报告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报告)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8月7日
2018年8月10日 -
【环球时报】印媒:更多外国留学生选择在中国创业
印度《印度时报》8月7日文章,原题:中国增加了国际学生的工作选项中国超越英国和美国成为外国学生越来越钟爱的目的地。现在,为了使自己更有吸引力,中国又增加了一些甜头,让国际学生在华创业就业更便利。 中国政府已在探索允许北京和上海的国际学生在校外兼职或者实习,条件是他们要先获得批准——来自他们所在的学术机构和出入境管理部门。在上海,一项试点政策允许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从事实习或者毕业两年后在创新区创办自己的企业。多亏这样的政策变化,中国接收的印度学生比英国还要多。2016年,印度有18171名学生在中国留学,而英国是18015名。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学者表示,该校国际学生申请实习的需求越来越大,目的是为了抓住中国快速发展的机会。澳大利亚留学生托马斯·林奈特说:“中国发展得相当快,每天都有创新产业在涌现,我想抓住这个增长机遇和中国一同发展。”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对于中国来说,更加广泛地扩大类似创业就业机会是明智的,因为他们将使中国劳动力发展再次充满活力。他说:“随着国内企业向海外扩张,外国员工能带来独特优势。这些毕业生想把他们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这是合乎逻辑的。” 当这个十年开始时,中国还没有位于大多数留学生的雷达屏上。而现在,中国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正如MM咨询机构负责人玛丽亚·马塔伊所言:“从医学专业开始的留学现在正扩大到工程学领域,我们看到大量印度学生正在四处打听中国大学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8月9日
201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