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CG名家讲坛之美国丹佛大学终身职正教授赵穗生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特邀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克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终身职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来CCG发表演讲,回顾美国过去四十年对中国实行的接触(engagement)政策,探索中美两国的未来发展之路。赵穗生教授认为中美均是接触政策的受益者。由于中美双方目前处于相互依存的状态,美国应当继续贯彻这一政策,中美之间应当实现进一步合作。此次演讲及讨论由CCG副主任高志凯主持。
2018年8月9日 -
贸易战,中美为什么谈不拢
美中之间的贸易紧张并不新鲜。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两国间的争端多达35起。然而最近的一系列事件有所不同,有可能升级和长期化。自从四个月前美国从301调查着手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以来,许多人已经把这次纠纷称作“贸易战”。阻碍双方达成协议的因素不仅限于经济领域。除非考量间接相关的政治和安全问题,否则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持续对抗的本质,以及当前的僵局和可能的走向。有三个因素对理解当前两国关系的停滞至关重要。重大政治考虑限制了中国的选择虽然贸易战会同时对两国造成伤害,但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的国家通常受到更大的打击,因此更有可能被迫妥协。比如1980年代的日本就是这样。然而这个等式套在中国身上也许只有前半部分适用。中国已经开始感觉到痛苦,将来这种感觉还会加剧。贸易战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包括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走廊,而且对所有经济部门都造成了广泛影响,因为中国对外贸多有依赖。股市对此次贸易争端反应消极,沪市进入熊市,港股则跌至十个月最低点。接下来有可能是资本外流增加,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管理问题加剧,从而导致政府无法维持微妙的平衡手段。贸易对抗的扩大也会影响到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这对中国公众来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相比之下,美国拥有相对强劲而稳定的经济。为了最大限度地施加压力,中国的报复性贸易行动主要集中在美国的特定行业和地区。关税的最大份额被分配给农产品和食品(38%),重点针对的是那些投票支持特朗普的县。不过,由于美国从中国的进口远远多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中国仅凭关税打击美国的能力非常有限。中国经济付出的这些代价,尤其是当房地产行业受到波及,将给中国领导人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领导人可能会寻求另一种解决方案,而不是在贸易领域妥协。中国媒体通过把美国的行为归咎于“疯狂”而“贪婪”的特朗普总统而散布了某些压力,为谈判这个中国首选战术争取了一定时间。此外,中国公众开始把美国贸易升级行动视为破坏中国崛起的“阴谋”的一部分,这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是有利的。不过,美方行动不断升级和给中国造成的政治压力可能会限制中国领导人的选择。为避免被认为向美国的要求屈服,随着国内政治压力上升,除了坚定立场,中国领导人别无他法。北京与平壤改善关系削弱特朗普讨价还价的筹码特朗普总统喜欢做交易性强的买卖,其中贸易、安全和政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讨价还价筹码。过去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不再声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从而换取了与北京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这是为追求安全利益而在经济上妥协。然而,北京与平壤关系的显著改善,缩小了特朗普讨价还价的筹码池。新加坡峰会前后,金正恩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高调访问,而他此前七年里从未访问过中国。中国向来愿意在朝鲜问题上与美国合作,以避免朝鲜半岛危机(这一危机随着特朗普与金正恩在媒体上的相互攻击而加剧),特别是当时中国领导人极度不满金正恩不留情面地试射导弹,处决亲华的姑父,还涉嫌暗杀同父异母且受到北京保护的哥哥。而随着北京与平壤关系的修复,中国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响应美国的要求,对朝鲜持续施加最大压力。过去的几个月里,美中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朗普在2018年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将中国与恐怖组织、流氓国家和俄罗斯一并列为对手。《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防务战略》都把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描述为“战略对手”。这类措辞为中国敲响了警钟。此外,美国通过了“台湾旅行法”和美国海军港口访问计划,这些涉及台湾的行动加深了北京对安全领域的担忧。在这种充满不信任的环境下,中国领导人对特朗普提出的任何新协议都将持怀疑态度。而两国的国内政治环境也使双方难以达成协议。美国的鹰派政策团队与犹豫不决的商界领袖特朗普当前的班子同样可能让双方的谈判努力复杂化。从中国的角度看,加里·科恩的离职和贾里德·库什纳的被边缘化使特朗普团队没有剩下几个人与中国保持着积极的工作关系。那些留下来的官员,比如罗伯特·莱特希泽、彼得·纳瓦罗和约翰·博尔顿,都对中国都持强硬态度。其中,纳瓦罗和博尔顿以其亲台观点而闻名。这些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人不会给谈判或妥协留出多少余地。中国也无法指望通过美国商界领袖来据理力争,因为这些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愿意劝服特朗普或者撮合双方。尽管美国公司对现行贸易措施的代价颇有微词,并由此反对贸易战,但它们也深受中国产业政策、党支部进入合资企业、新的国家安全法以及中国“国家资本主义”体系中其他负面趋势的干扰。除了这些担忧外,中国多年来未能实现开放承诺,同样令它们感到失望。因此,中国在美国几乎没有朋友,它必须设法缓解紧张局势,熬过频繁变动的特朗普团队当政的日子。着眼大局安全和政治现状使协商妥协的氛围变得艰难。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任何一方立场大变并推动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特朗普本人的反复无常众所周知。中国可以利用特朗普把经济、政治和安全作为相互关联的谈判点的想法,找到非传统的解决方案。不过与此同时,这些政治和安全压力也可能成为领导人的掣肘,迫使他们坚持到底,甚至加剧紧张局势。这些绊脚石应当促使我们着眼于大局。安全和政治因素说明了当前处境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贸易战不仅会给两国造成灾难性后果,还增加了一场真正战争的风险。这样一场战争将破坏全球稳定,其后果难以想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后果,才必须清理妨碍我们达成协议的障碍。也许,正是存在贸易战升级为真正战争的风险,才会使双方回到谈判桌前。我们必须回归最重要且双方共同担心的安全问题,并认清两个经济体的互补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恶性的零和竞争,因为这中间根本不会有赢家。原题:为什么中美很难达成贸易协议?作者:李成Cheng Li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最新著作是《习近平时代的中国政治:重估集体领导制》(2016)、《观念的力量:中国思想家和智库日益扩大的影响力》(即将出版)。戴安娜·梁Diana Liang是布鲁金斯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助理研究员文章选自中美聚焦,2018年8月9日
2018年8月9日 -
【人民网】全球化智库(CCG)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
日前,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ECOSOC)正式批准授予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 “特别咨商地位”,CCG成为获此资质的为数不多的中国机构之一。 咨商地位是联合国与社会组织之间正式关系的核心,也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国际事务的重要途径。中国历史上获得该“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非政府组织仅有中国科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妇联、中国残联、中国环保基金会等为数不多的机构。 全球化智库(CCG)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非政府组织 “特别咨商地位”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CCG近些年开展的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国际问题、创新创业、中国海归、华侨华商、国际移民等领域的研究,及其在国际社会的研究、传播、交流等方面开展的系列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智库正积极走出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为我国社会智库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参与联合国有关事务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而这也将促进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智库事业及其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世礼先生(Nicholas Rosellini)认为,CCG在成立十年间成果丰硕,智库在确保全球化普惠发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而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在寻找有影响力和创新思维的伙伴,相信联合国与CCG未来的合作将更加深入和长远。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8月8日
2018年8月9日 -
对华贸易战:美国内“不是铁板一块”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 8月7日《 参考消息》第11版 自7月6日开始近一个月来,中美贸易争端仿佛愈演愈烈,美方也在不断“加码”,先是宣布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而后宣布另外对总额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增加10%的关税。近日,还有一些关于美方考虑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传出。 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仿佛在向世界展示其将赢得这场争端的信心。然而,在其逼人的态度下,却隐藏着美国国内对中美贸易战并不统一的多元化态度:美国国会、特朗普政府内部、商界、被波及的各州都纷纷对贸易战发出不满的声音,反对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美国汽车工人在华盛顿抗议特朗普的关税计划(美联社)政府内部存在分歧 对于特朗普一意孤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国内的态度表现不一。政界、商界、学界纷纷做出回应,展现出反对特朗普的立场。 对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国会议员已经感到了焦虑。近期,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议员在国会频频发出反对声音,希望能够减少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88比11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限制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权力。两党罕见展示一致立场。虽然是“非约束性”的决议,但是此次两党统一思想动用立法机制联合行动,传递出美国政治体制已开始向特朗普政府激进的贸易政策表达焦虑。目前,共和党在众议院有23个席位优势,在参议院仅有两个席位优势,而共和党的席位优势将很快在今年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中受到挑战。 7月18日,又有140多位议员联名反对政府加征汽车关税,认为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加征关税、实行配额或采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将损害美国汽车业发展。 不仅是国会议员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有所异议,就连特朗普团队的内部也对是否发起贸易战存在分歧。 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被认为是偏鸽派,因为身为“中国通”的他上世纪90年代就在广东投资汽车零部件厂,2005年他的国际纺织集团在浙江嘉兴投资1亿美元。他也是美国钢铁贸易的受害者,但因为这些经历,他曾经被特朗普公开批评对华政策软弱,以后态度逐渐走向强硬。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也被视为偏鸽派,主要因为他来自向中国出口大批农产品的州,和中国政商界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曾在高盛任职的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是税改法案和基础设施计划的支持者,曾反对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被认为是偏中间派。 有意思的是,在谈判后白宫发表的声明里强调了美方的主张是谈判团队的“共识”,反而更引发外界猜测美方团队在会谈中的分歧。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史剑道观察,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特朗普至今没有战略,因为政府内部有不同的意见。商界反对尤为突出 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美国商界反对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声音显得尤为突出。前不久,包括沃尔玛、梅西百货、百思买在内的25家美国知名零售商联合致信特朗普,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以免损害美国消费者尤其是工薪阶层利益,扩大贫富差距。代表美国零售、科技、农业和其他消费品行业利益的45个行业协会也表示,加征关税会令美国制造业成本增加,扰乱现有供应链,降低美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从而影响美国就业。 今年5月,当美国商务部启动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的“232调查”时,“批评人士排着队”,在听证会上呼吁政府放弃加征关税。数以百计受雇于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美国员工在国会山示威,国会两党约150名议员发表联名信反对汽车关税,听证会开成了多方声讨的“围攻会”。 不仅如此,美国学界也有了动作。在贸易战开打之前,1140名美国经济学家,包括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联名致信特朗普,恳请总统不要犯下导致美国大萧条的错误。美中贸易委员会发文指出,商会认同特朗普政府,中国的技术转让现状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需要得到重视,但美国企业希望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不只是最后可能造成更大伤害的单方提高关税制裁。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蔡瑞德形容,商业团体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关税措施和限制中国在美国投资可能引来的报复、对中美经济甚至全球可能带来的伤害,正抱着“头发着火”一样的担忧。相关各州积极自救 美国被波及的州政府对贸易战“忧心忡忡”,代表各州的议员也纷纷为自己州的利益盘算。由于其相对独立性的特性,相关州政府采取措施,与中国沟通。 在7月11日参议院约束特朗普贸易政策决议投了赞成票的政客,多是出于不断升级的关税对于地方影响的考虑,比如民主党参议员汤姆·尤德尔就担心:“这些关税将会整垮新墨西哥州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最近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就受到来自大豆种植州艾奥瓦州的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的抨击,后者指责特朗普追求“政府包办的重商主义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来自肯塔基州,中国是该州主要出口产品威士忌酒的最大市场。 去年特朗普访华期间,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与西弗吉尼亚州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投资837亿美元从事页岩气全产业链开发示范项目。重度依赖煤矿的西弗吉尼亚州经济窘迫,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在该州的支持率达到70%,这笔投资本将极大地促进该州的经济和就业,还利于环保,如今却因日益紧张的经贸关系而被搁置。 7月11日,就在美国公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增加关税清单的同日,芝加哥市代表团访华,不仅签订了“五年合作计划”确保相关投资不会叫停,芝加哥市长还公开表态,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芝加哥市所在的伊利诺伊州,不仅有波音、卡特彼勒、麦当劳、雅培等跨国公司,还有包括中粮集团、中国银行、海南航空、福耀玻璃、万向集团等50多家中资企业。 对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相当不满的州并不在少数。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总部所在的密歇根州,宝洁、美国电力所在的俄亥俄州,苹果、迪士尼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都前后批评过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 7月19日,22位州长出席了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年会,根据美国中国总商会的调查,中资企业在美投资已为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州创造了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州长们积极地商讨如何应对贸易战,加强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中方可以有所作为 中美贸易战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甚至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尽管特朗普采取了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并非美国国内全都赞成其政策。为避免贸易战的消极后果,中国可以从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入手,对其施加影响。 首先,加强中美经贸“压舱石”效应,推动美跨国公司等利益团体形成共识。 美国跨国公司对美国政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截至2017年末,美国已累计对华投资825亿美元,累计设立企业6.8万家。中国市场已成为美资企业的重要增长点和利润中心。未来,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继续吸引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固中美经贸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加强“压舱石”效应。通过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以及企业协会、智库、社会组织等团体加强和美国政界的沟通。中国可以加强与在贸易战中受到损失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沟通,了解其受损情况,形成共识,反馈到美国决策层,化解处于僵局的中美经贸关系,进而重新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其次,加强中美两国省/州在多领域的合作,成立中美州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美国各州、市对自身经济事务拥有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两国良性互动的强有力支持者和双边关系的稳固器。中国可以鼓励各个地方加强与美国各州、市政府合作,适时举办中美省/州长年度峰会、中美市长年度峰会,建立合作平台和机制,成立中美州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中方要充分认识到美中两国政治运行逻辑的异同点,并且充分加以利用。当前在特朗普减税以及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环境背景下,美国各州政府对投资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8日
2018年8月9日 -
【参考消息】对华贸易战:美国内“不是铁板一块”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8年 8月7日《 参考消息》第11版 自7月6日开始近一个月来,中美贸易争端仿佛愈演愈烈,美方也在不断“加码”,先是宣布对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而后宣布另外对总额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增加10%的关税。近日,还有一些关于美方考虑继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消息传出。 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度,仿佛在向世界展示其将赢得这场争端的信心。然而,在其逼人的态度下,却隐藏着美国国内对中美贸易战并不统一的多元化态度:美国国会、特朗普政府内部、商界、被波及的各州都纷纷对贸易战发出不满的声音,反对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美国汽车工人在华盛顿抗议特朗普的关税计划(美联社)政府内部存在分歧 对于特朗普一意孤行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国内的态度表现不一。政界、商界、学界纷纷做出回应,展现出反对特朗普的立场。 对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国会议员已经感到了焦虑。近期,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议员在国会频频发出反对声音,希望能够减少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7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88比11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限制特朗普总统的关税权力。两党罕见展示一致立场。虽然是“非约束性”的决议,但是此次两党统一思想动用立法机制联合行动,传递出美国政治体制已开始向特朗普政府激进的贸易政策表达焦虑。目前,共和党在众议院有23个席位优势,在参议院仅有两个席位优势,而共和党的席位优势将很快在今年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中受到挑战。 7月18日,又有140多位议员联名反对政府加征汽车关税,认为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加征关税、实行配额或采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将损害美国汽车业发展。 不仅是国会议员对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有所异议,就连特朗普团队的内部也对是否发起贸易战存在分歧。 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被认为是偏鸽派,因为身为“中国通”的他上世纪90年代就在广东投资汽车零部件厂,2005年他的国际纺织集团在浙江嘉兴投资1亿美元。他也是美国钢铁贸易的受害者,但因为这些经历,他曾经被特朗普公开批评对华政策软弱,以后态度逐渐走向强硬。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也被视为偏鸽派,主要因为他来自向中国出口大批农产品的州,和中国政商界一直保持友好的关系。曾在高盛任职的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是税改法案和基础设施计划的支持者,曾反对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被认为是偏中间派。 有意思的是,在谈判后白宫发表的声明里强调了美方的主张是谈判团队的“共识”,反而更引发外界猜测美方团队在会谈中的分歧。据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史剑道观察,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特朗普至今没有战略,因为政府内部有不同的意见。商界反对尤为突出 由于关系到切身利益,美国商界反对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声音显得尤为突出。前不久,包括沃尔玛、梅西百货、百思买在内的25家美国知名零售商联合致信特朗普,呼吁美国政府不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以免损害美国消费者尤其是工薪阶层利益,扩大贫富差距。代表美国零售、科技、农业和其他消费品行业利益的45个行业协会也表示,加征关税会令美国制造业成本增加,扰乱现有供应链,降低美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从而影响美国就业。 今年5月,当美国商务部启动对进口汽车及零配件的“232调查”时,“批评人士排着队”,在听证会上呼吁政府放弃加征关税。数以百计受雇于外国汽车制造商的美国员工在国会山示威,国会两党约150名议员发表联名信反对汽车关税,听证会开成了多方声讨的“围攻会”。 不仅如此,美国学界也有了动作。在贸易战开打之前,1140名美国经济学家,包括1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联名致信特朗普,恳请总统不要犯下导致美国大萧条的错误。美中贸易委员会发文指出,商会认同特朗普政府,中国的技术转让现状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确实需要得到重视,但美国企业希望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不只是最后可能造成更大伤害的单方提高关税制裁。 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蔡瑞德形容,商业团体对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关税措施和限制中国在美国投资可能引来的报复、对中美经济甚至全球可能带来的伤害,正抱着“头发着火”一样的担忧。相关各州积极自救 美国被波及的州政府对贸易战“忧心忡忡”,代表各州的议员也纷纷为自己州的利益盘算。由于其相对独立性的特性,相关州政府采取措施,与中国沟通。 在7月11日参议院约束特朗普贸易政策决议投了赞成票的政客,多是出于不断升级的关税对于地方影响的考虑,比如民主党参议员汤姆·尤德尔就担心:“这些关税将会整垮新墨西哥州的企业。”美国商务部长罗斯最近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就受到来自大豆种植州艾奥瓦州的参议员查克·格拉斯利的抨击,后者指责特朗普追求“政府包办的重商主义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来自肯塔基州,中国是该州主要出口产品威士忌酒的最大市场。 去年特朗普访华期间,中国国家能源集团与西弗吉尼亚州签署合作备忘录,约定投资837亿美元从事页岩气全产业链开发示范项目。重度依赖煤矿的西弗吉尼亚州经济窘迫,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在该州的支持率达到70%,这笔投资本将极大地促进该州的经济和就业,还利于环保,如今却因日益紧张的经贸关系而被搁置。 7月11日,就在美国公布对2000亿美元中国产品增加关税清单的同日,芝加哥市代表团访华,不仅签订了“五年合作计划”确保相关投资不会叫停,芝加哥市长还公开表态,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芝加哥市所在的伊利诺伊州,不仅有波音、卡特彼勒、麦当劳、雅培等跨国公司,还有包括中粮集团、中国银行、海南航空、福耀玻璃、万向集团等50多家中资企业。 对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相当不满的州并不在少数。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总部所在的密歇根州,宝洁、美国电力所在的俄亥俄州,苹果、迪士尼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都前后批评过特朗普激进的贸易政策。 7月19日,22位州长出席了美国全国州长协会年会,根据美国中国总商会的调查,中资企业在美投资已为俄亥俄、印第安纳、宾夕法尼亚、密歇根、加利福尼亚等州创造了超过20万个就业岗位,州长们积极地商讨如何应对贸易战,加强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中方可以有所作为 中美贸易战只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甚至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尽管特朗普采取了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但并非美国国内全都赞成其政策。为避免贸易战的消极后果,中国可以从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入手,对其施加影响。 首先,加强中美经贸“压舱石”效应,推动美跨国公司等利益团体形成共识。 美国跨国公司对美国政界有很大的影响力。截至2017年末,美国已累计对华投资825亿美元,累计设立企业6.8万家。中国市场已成为美资企业的重要增长点和利润中心。未来,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继续吸引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稳固中美经贸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加强“压舱石”效应。通过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以及企业协会、智库、社会组织等团体加强和美国政界的沟通。中国可以加强与在贸易战中受到损失的美国跨国公司的沟通,了解其受损情况,形成共识,反馈到美国决策层,化解处于僵局的中美经贸关系,进而重新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 其次,加强中美两国省/州在多领域的合作,成立中美州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基金。 美国各州、市对自身经济事务拥有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两国良性互动的强有力支持者和双边关系的稳固器。中国可以鼓励各个地方加强与美国各州、市政府合作,适时举办中美省/州长年度峰会、中美市长年度峰会,建立合作平台和机制,成立中美州政府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中方要充分认识到美中两国政治运行逻辑的异同点,并且充分加以利用。当前在特朗普减税以及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环境背景下,美国各州政府对投资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8日
2018年8月9日 -
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CCG演讲
2018年7月11日,CCG资深副主席、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先生在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举办主题为“方太文化: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道”的主题演讲,探讨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应用于企业价值核心。文章选自腾讯视频,2018年8月
2018年8月8日 -
[China Daily] China will g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ork options
Restrictions to be eased nationwide on taking part-time jobs while in schoolInternational students celebrate their graduation in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n June 29, 2018. [Photo/VCG]China will all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Chinese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to take part-time jobs during their studies to make the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 more attractiv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aid in a statement provided to China Daily exclusively.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ntroducing a number of exploratory changes allow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to take part-time jobs or internships off campus as long as they obtain approval from their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the entry and exit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In 2015, Shanghai, one of the educational innovators, implemented a pilot policy that enabl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o have graduated from a Chinese university to accept internships or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n the Zhangjiang National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 for up to two years after graduation.One year later, the city further eased the restriction and started to all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start a business at the zone during their studies.In 2016,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implemented new policies to allow foreign students recommended by their host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to take part-time jobs with companies in the city’s Zhongguancun Science Park or become involved in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area, where they get an a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added to their student visa.In early 2017,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troduced 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postgraduate degrees or who had attended "well-known" universities to obtain Chinese work permits after graduation. Previousl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those with degrees obtained overseas had to have a minimum of two years’ work experience outside China before they could apply for a work visa.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n independent think tank based in Beijing, said it makes sense for the country to more broadly expand such innovative policies since it serves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s workforce development.While these changes to visa policies are quite small and specifically targeted, they are positive signs that the government is considering opening up mor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undertake part-time work during their studies and have work opportunities upon graduation.Foreign employees can give domestic enterprises an advantage as they expand overseas, plus it’s only logical that these graduates want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he added.Fang Ru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ffice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in Beijing said there is an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to apply for internships to take advantage of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y has worked with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embassies in China to secure internship 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he said.Australian student Thomas Linnette described the relaxed policies as a "welcome change" and said he expects there will be a large increase in students seeking part-time jobs and new graduates seeking employment in China.The 21-year-old Tsinghua University student finished an internship at consultancy firm KPMG, where he analyzed China’s outbound investment trends. He will soon start another internship at ride-hailing company Didi Chuxing."I love China. I have a girlfriend here, and I’m ready to start my life here with her after I graduate," he said."China is growing quite fast, with new and innovative industries springing up every day," Linnette added. "I want to seize this growth opportunity and grow with China."From China Daily,2018-8-7
201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