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财经】国家移民局成立,更多外国人能获得绿卡?
目前来看,国家移民管理局还在延续和整合原有的出入境和边检的部门职能。备受公众关注的是未来移民政策如何制定,以吸引国际人才。与单纯的出入境行为和流动人口不同的是,移民更强调融入当地生活。图为在中国过春节、体验中国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图/视觉中国《财经》记者 高頔 | 文 朱弢 | 编辑 自大学到中国交换至今,法国人大维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五年。他现在一家电视台从事翻译工作,平时住在通州,灵活的工作时间可以让他错峰出行到达CBD。大学期间,大维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希望找到一份法国派驻中国的工作却一直没有机会,直到朋友问他是否愿意在北京一家电视台从事翻译工作。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数据,2015年,有89万外国人士像大维一样在中国生活,占中国总人口的0.06%。他们大多在中国留学、工作或者随家属迁移。其中韩国人排第一位,约有18.68万人,其次巴西人有7.43万人。长期以来,中国没有专门的移民管理部门,公安部、外交部、教育部、人社部、民政部等各有权限。成立专门移民管理机构的呼声由来已久。2018年4月2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挂牌。根据《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国家移民管理局除承担出入境及边检部门职责外,将协调拟定并组织实施移民政策,负责外国人停留、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难民管理、国籍管理,并牵头协调“三非”外国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承担移民领域国际合作等。广东警官学院教授叶氢认为,从整合出入境和边检部门,到建立统一负责的移民管理局,标志着中国由出入境时代向移民时代的转变。但多位学者观察,目前来看国家移民管理局还在延续和整合原有两个部门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如何制定移民政策,吸引中国需要的国际人才。截至2018年7月19日,原定于6月20日出台的国家移民管理局“三定”方案仍未公布。但《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挂牌后的两个月内,国家移民管理局共批准1881名符合条件的外籍人士在华永久居留,这已相当于2017年的审批总和。从管控到管理2018年 3月《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出台,提出整合公安部的出入境管理和边防检查职责,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随后,《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正式发布,确定国家移民管理局由公安部管理,加挂出入境管理局牌子。公安部副部长许甘露同时担任移民管理局局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副局长尹成基和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原局长曲云海任副局长。叶氢认为,此次整合出入境和边检部门,与公安系统改革联系紧密。1998年时边检部门进行改革,当时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海口和汕头九城市边防检查站划归地方公安编制,其他地区仍为武警编制。纵向来看,出入境管理经历从严控、到控制、再到控制管理并重三个阶段,现在进入管理为主阶段。以往出入境和边检侧重对相关行为人行为进行管控,现在开始强调为移民提供出入境居留融入、一体化的管理服务。出入境部门作为发放证件机构,边检的职责主要是验证,分为两个部门会降低效率。由出入境管理到移民管理符合“放管服”的理念。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翁里透露,2018年5月浙江省公安系统曾组织一次调研,讨论移民管理局成立后如何更注重服务。据翁里介绍,浙江省的设想是对移民中介机构进行培育和指导,以后具体的移民手续资料都交给中介机构收集办理,最后移民管理局负责审批。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教授魏华颖认为,未来外籍人口管理和人才引进都有可能由移民管理局负责。长久以来,公安部和外交部是外国人来华事务的主管机关,而人社部、教育部、商务部、国务院侨办等部门也参与其中。2012年《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的签署部门多达25个,包括组织部、人社部、公安部、外交部等。但中国国际移民管理权限相对分散,移民管理与服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国福认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管理部门的繁杂、权责分配不清晰、部门协作能力较差等机制问题。以就业为例,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流程十分复杂,个人必须持有外国人就业证或者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外专证),以及居留证,其中,就业证和外专证则分别由人社部和外国专家局审批。此外,聘用外国人的单位或企业还需通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批取得外国人就业许可。2017年4月1日,全国统一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将原来的外专证、外国人就业许可证统一为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居留证仍由公安部发放。但是,除了每年续签工作签证时需要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外,大维不知道这个证件是否还有其他用处。他推测是因为工作单位的缘故,所以办理证件非常容易,“公司负责的同事让我交一下护照,两天之后就给我这张卡了”。除工作外,外国人留学和救济收养分别由教育部和民政部管理、购房则涉及住建部。魏华颖建议,目前各部门和地方针对外国人出入境、在华工作等均有不同的政策,移民管理管局可以作为纽带,与各部门进行对接。“未来如何实现一类事情原则上归一个部门统筹,这是下一步需要研究改进的方向。”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沈一波说。中国还不是一个移民国家2015年以前,中国官方始终没有“移民”概念,一直使用“外国人”或“外籍人士”等称谓。到2015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意见》,才首次出现“移民”概念。《意见》提出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统一承担制定永久居留政策。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教授刘云刚曾研究撰文,建国以来,中国的移民政策经历了两次战略转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改革开放是严密管控阶段。1964年发布的《外国人入境出境过境居留旅行管理条例》要求外国人在指定的入境出境口岸、交通工具和路线通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着力引入外国专家。与前一时期相比,不仅减少了对外国人限制,还引入签证制度,为入境外国人提供包括定居、工作、学习、访问等在内的七种普通签证,并增加了口岸签证。虽然限制有所放宽,但是2004年以前,外国人无法在中国永久居留。当时的“长期居留证”最多只有五年签证期。2004年8月,公安部联合外交部发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自此中国正式建立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即“绿卡”。不过,“绿卡”的申请门槛极高。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仅有7356人获得“绿卡”。“‘绿卡’刚出台的时候与各项设施都无法匹配。外国人无法凭借‘绿卡’在中国坐飞机、乘火车出行,也不能开设银行账户或者买房。”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介绍。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有“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同年,北京中关村、广东自贸区先后实施出入境新政,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创业人才、留学生、外籍华人提供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这些举措虽然在各地实施,但实际上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无法决定当地出入境政策,需上报经公安部批准后方可实施。”魏华颖说。2018年6月初,国家移民管理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沈一波在北京的一场研讨会上表示:中国还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拟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中国经济生活发展需要的移民政策是当务之急。十余年前就曾有学者呼吁,世界已经进入移民法时代,中国也应由《出入境管理法》向《移民法》转变。叶氢表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挂“出入境管理局”牌子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公民前往港澳台地区是出境而非出国,因此“出入境管理”主要对象是“内地和港澳台居民”。一些学者认为,目前仍然在实施的《出入境管理法》需要修改,否则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和运作没有法律依据。刘国福就表示,目前最紧要的是公布顶层制度。“使不该进的人进不来、需要管的人管得住,也要防止给正常往来的人员带来不便。”移民管理局还需要负责外国人停留居留和永久居留管理,并牵头协调“三非”外国人治理和非法移民遣返。“三非”,指未经合法手续而在中国非法就业、非法入境和非法居留的外国人。大维告诉《财经》记者,很多外国人一直没有工作签证、只持多次往返旅行签证。他们无法找到正式的工作岗位却一直滞留在中国。如果签证即将到期,那就去一次香港或者澳门,然后再次入境。根据口径不同,在华外国人的统计人数也不同,对于“三非”外国人更没有确切数据。2012年,《国务院关于外国人入出境及居留、就业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曾提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查处的“三非”外国人在2011年突破2万人次。与“三非”外国人相比,在中国正式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更易管理。2010年,广州市建立起由44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外国人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共享外国人在穗的住宿、经商、就业等各类社会信息,并组建12个政府部门组成的广州市涉外综合执法队,解决外国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执法问题。随着改革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对于外籍人才的需求比以往迫切。王辉耀认为,国际间交流已经从货物流通、资本流动发展到人才流动,“移民管理局成立,中国能够更积极参与到国际人才红利的争夺中”。从“千人计划”到“万人计划”,各级政府为外国高端人才提供优厚待遇和发展环境,希望能够吸引他们移民落户。与单纯的出入境行为和流动人口不同的是,移民更强调融入当地生活。尽管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五年,大维认为自己还是无法完全融入这里。对他而言,除了雾霾和拥堵,最令他困扰的是中国的文化和习惯,“办公室一边是中国人,一边是外国人。在法国,无论什么肤色的同事都混在一起工作”。 (本文首刊于2018年7月23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2018年8月8日 -
陈文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涉及的六大关系: 一是“大”和“强”的关系; 二是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关系; 三是全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关系; 四是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等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 五是匠心臻品与粗制滥造方面的关系; 六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近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5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适应第五轮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就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制造业的主体地位,认真处理好“大”和“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六种关系。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全球意义 陈文玲认为,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具有特殊意义,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国际上,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间的竞争与博弈最核心的内容是有没有硬实力,有没有硬科技,有没有软硬结合的国家战略与经济实力。“未来大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是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是核心技术的竞争,是制造业水平的竞争。决定博弈胜败的是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具有高质量发展水平,是否具有高质量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制定高水平国家战略的能力。”陈文玲强调。基于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应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第二,从全球范围来看,第五轮产业转移已经开始。要使中国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具有强大的产业接续能力,形成更可持续的产业竞争力。我们必须加快向产业的中高端迈进,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由于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地方的制造业企业加快了向东南亚、南亚、非洲、北美、南美地区转移的步伐。今年1至4月份,我国出口顺差减少了24%,5月份减少了27%,这说明这一轮产业转移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和上述国家和地区形成产业分工上的错位发展,中国才能可持续发展。第五轮产业转移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适应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需要。 第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由于国内优质的高端消费品供应不足,所以中国消费者只能通过旅游购物或者跨境电商从境外采购最好、最优的名牌产品。现在跨境电商已形成了一个巨大产业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体表现在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怎么才能让外溢的消费回流?就是要高质量发展,创造优质商品有效供给。 第四,坚持高质量发展是真正实现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强国不只是说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位、贸易总量第一位、制造业产值占比第一位,而应是按照人均水平各个方面都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第五,塑造大国形象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地摊货的代名词,尽管后来商品质量有所提高,但都是贴牌生产,常是出口境外再买回来。现在国内一部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在不断上升,而且已经赶上或者超过国际同类产品,但是每年仍有大量消费者走出国门到海外消费,中国游客被称为“会行走的钱包”,拉动了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的消费品的快速增长。中国消费者在拉动这些国家经济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被这些国家的某些人谴责和诟病。我们为什么不能想办法让这部分庞大的消费群体回流国内拉动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重塑大国形象,我们必须有高质量的产品,有让世界称赞的高质量市场,让消费回流。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涉及的六大关系 陈文玲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大”和“强”的关系。经济规模大不等于强。那种单纯依靠规模、数量、外延的不断扩张而形成的庞大体量是虚胖,在风险来临时往往不堪一击。只有当我们形成经济素质、发展质量、发展内涵都不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时,国家才有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是处理好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关系。这些年我们在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时,过多地强调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甚至把服务业占比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经济结构调整的指标,而忽视了制造业的发展与繁荣,这是一个误区。 当我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体,GDP总值快速上升的时候,其他国家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对手,而当我们提出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时候,则被其他国家当成了主要对手与遏制的对象。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制造业应该永远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能使制造业产业空心化。一旦形成制造业空心化,要想重振制造业难度将非常大,而且这种难度要比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得多。我国无论如何不能削弱制造业,不能放弃制造业,而是要千方百计延长制造业的繁荣周期,并且在制造业繁荣周期内把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肯定制造业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否定服务业的重要性,这二者并不是矛盾的。服务业要具有服务制造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要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不是完全独立成为替代制造业发展比重的产业。 三是处理好全产业链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关系。按照全球分工与交易理论,一旦产生了全球产业分工,全球产业链是不会被打断的,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本链,已经形成了全球的分工与交易,各自有分工。中兴通讯事件后,很多人指责企业为何不做全产业链。企业认为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过程中,芯片做得好的做芯片,系统做得好的做系统,集成做得好的做集成。这样组成的产业链条是合理的,也是符合经济全球化规律的。当遇到美国长臂管辖法律的制裁时,这种全产业链的正常分工就被打乱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我们的根本对策,就是要尽快迈向全球产业链的高端,而不是中高端。要创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哪怕是一块玻璃,一个零部件,一个模块,一个芯片,都能成为一件顶级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迎接一切挑战。 陈文玲举例说,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先生曾经说过,“我40年就做一件事,就是做好一块玻璃。”福耀玻璃现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制造商,靠一块玻璃的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做到了产业链的最高端。美国汽车生产商60%以上用的都是福耀玻璃,而且没有其他替代品。这就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产业链高端和顶端的力量。成为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做到一个零部件、一个环节上的世界第一。 四是要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等创新方式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比较重视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是在集中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高水平的提炼和模仿,也是一种高水平的拿来主义。在集成创新方面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高铁。250公里以下的技术主要是引进日本和德国的技术,但是250公里以上的技术全部都是自己研发创造的。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然后创新的道路。中国经济走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原始创新,需要通过理论创新与发明,发现新技术、共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而原始创新也正是我们最大的短板。这样的研究即使是坐冷板凳,即使是几十年磨一剑,也是有价值的。实际上,很多原始创新开始没有收益,还需要持续的投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发生飞跃。这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克服浮躁心理。 五是处理好匠心臻品与粗制滥造方面的关系。现在我们缺少古人那种匠心臻品,缺少德国企业家的匠心臻品,缺少日本百年老店或几百年老店的匠心臻品。江苏太仓有232个德资中小企业,其中有38个是世界隐形冠军。比如,一家专门生产转笔刀的企业已经有236年的历史,转笔刀做到了世界之最,世界所有知名化妆品牌用的削眉笔都是这家企业生产的,这家企业的产品从来都不缺少销路。瑞典的山德维克公司是专门生产掘进机钻头的公司,虽然只做钻头这一件产品,但是做到了极致,在全世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6%,它的使用寿命比其他的钻头都长。这就是匠心臻品。要把发明变成好的产品,形成被人认可的品牌,需要时间的积淀,市场的认知。所以,高质量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要解决深层次问题。因此,要使人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广大企业家和从业者们静下心来,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要有做百年老店的精神,进行技术创新。 六是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是重塑了一个微观经济基础。微观经济基础再造已经完成,而我们的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调整和变革仍然严重滞后。现在很多新工艺、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会遇到制度性的阻碍就是因为改革滞后和生产关系调整滞后。优质制度供给不足是结构性改革最大短板。没有制度的变革,没有制度创新,就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政府的思维、管理方式、行为方式都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滞后于市场,这如何能保证高质量发展?现在很多工作是自捆手脚,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要让人释放创造力,让企业释放创造力,让地方政府释放创造力,那么不进行深度改革,没有新的体制机制,高质量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当前解放思想非常重要,在生产力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要以人为本,给人以思想翱翔的外部环境。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创新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今后粗放型、规模型、数量型、外延型发展方式将被抛弃,高消耗、高污染、高耗能、高速度增长的阶段将成为历史。通过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巨大的创新红利、人才红利、市场红利、区域协调发展红利等,将成为中国长远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力。 具体来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实体经济为本,当然也要发展虚拟经济。现代经济应该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驾齐驱,平稳前进;要以制造业发展为本,尽量延长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和生命周期;要把着力点放在原始创新上,要占据产业链高端;要重视人才,把人作为第一生产要素,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资产涌流;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为微观基础,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文章选自 《经济参考报》,2018年8月3日
2018年8月7日 -
【China Daily】Work permit requirement halted for Taiwan, HK, Macao employees
Job-seekers read post information at a job fair for young people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t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Dec 11, 2016. [Photo/VCG]Residents of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will no longer need work permits when they are hired by enterprises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meaning they will be treated the same as local residents.That was one of the 11 items for approval late last week by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Cabinet. Previously, enterprises on the mainland had to apply to city-level authorities for approval to hire employees from the three places. Work permits for residents of Taiwan and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had been required for more than two decades.To get one, residents of the three regions had to submit several documents, including the would-be employer’s business license, the employee’s health certificate and a valid travel document. The permit had to be renewed every two years, and a change of employers meant reapplication for the permit.Now that the requirement has been dropped,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has been told to strengthen compliance oversight and formulate rules in employment services, social security, unemployment registration and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for this group of employees.Lo Wenyueh, a 34-year-old editor at a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said the new policy will make her life much easier. She was hired in September 2016 and did not get a work permit until the second half of last year. Without the permit, she was not eligible for some of the benefits her colleagues received, including medical insurance, she said."It depends on the enterprise when it comes to how long I can get the permit," Lo said."Now I don’t need to apply for another permit next year. It’s much easier for me," she said.As a young Taiwan resident, Lo started working in Beijing after graduation from a famous university several years ago. Her younger brother works in Suqian, Jiangsu province. "It will also be easier for my brother," she added.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said the move has been made to share the benefit of the mainland’s development with people from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ed people are expected to be attracted to enterprises on the mainland and help expand overseas businesses, he said.It will also help boo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regions because of the exchanges in talent, Wang said. For Hong Kong and Macao in particular, the new policy will help them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he added.From China Daily ,2018-8-6
2018年8月7日 -
【新华网】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伟大奋斗
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印发通知,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响应,广大知识分子纷纷表示,要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和国家的关心是科技工作者前进的力量 高度重视、关心、爱护知识分子,是党的优良传统。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沈壮海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钱学森等“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和以黄大年等为代表的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是知识分子建功立业、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党中央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为广大知识分子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知识分子勇攀高峰、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续写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沈壮海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吴晨表示,“回国工作5年来,我深深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对科技工作者、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高度重视,这给我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报效祖国,唯有矢志奋斗。”5年来,吴晨团队扎根食管癌高发地区,建档立卡,了解当地百姓就医情况,解决基层食管癌防治实际问题。“目前,我们构建了世界最大的食管癌基因组图谱,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基因检测技术和平台,同时积极将创新性研究成果转化到中国人群食管癌的防治中。我坚信,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有能力攻克难题,造福人民。”吴晨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研究员吴天一在科研中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浓浓关怀。一次研究活动中,他与研究人员攀登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山,途中险象环生、攀登艰难。最终,在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帮助下,研究顺利进行并斩获国际大奖。“党和国家的关心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前进的力量,也更激励我们奋发有为,不断取得新突破。”吴天一说。 把爱国奋斗精神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新时代新使命,广大人才迎来建功立业的黄金期。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认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知识分子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为他们打造更多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同时,要关心他们,给他们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让他们静下心来搞科研。”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广大知识分子表示,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爱国、报国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回顾国家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我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体现出爱国报国奉献的优良品质,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海生说,“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把爱国奋斗精神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自己的科研工作主动和国家的需求相结合,创新理论、突破技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 当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尚处于“跟跑”地位,有的关键技术经常被“卡脖子”。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会面临许许多多困难和挑战,与前辈们相比,我们面对的挑战更直接,竞争会更激烈,持续时间会更长。“面对困难,我们更要胸怀祖国,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充分储备知识、提高能力,直面问题,沉下心、有定力,把自己对专业领域科学目标的追求与伟大事业紧密结合,下一番苦功夫,干出成就,为国分忧。” 爱国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加快科技创新,助推首都能源清洁转型,为美丽北京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张鹏表示。 在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看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让全校师生倍感振奋和激动,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激发师生的家国情怀,传承和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让每个人都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王亚非表示。 立足国家需要,自觉投身新时代的伟大事业 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践行爱国奋斗精神,落脚点在立足本职作贡献。“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立足岗位,秉承‘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要聚焦国家发展需要,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发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力引擎。”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表示。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训办主任汪自强说:“作为从事高等农业教育的教师,我们既要做好科研,更要把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一批批有志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同时,积极研发和推广农业科技实用技术,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乡村振兴助力。”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作为。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认为,知识分子和专家人才要立足国家需要,自觉投身新时代的伟大事业,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奋斗舍我其谁的精神坐标。“为此,组织上要积极为知识分子搭建好事业平台,创造宽松自由的事业环境,发挥好人才的作用,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立足岗位、发挥才智。”吴江说。文章选自新华网,2018年8月4日
2018年8月7日 -
王辉耀:中非合作为国家间关系发展树立典范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和非洲关系发展迅速。2015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把中非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高度。今年又是中非合作的“大年”。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对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和毛里求斯等四个非洲国家进行了访问。今年9月,中国又将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届时将有众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踏上中国的土地,共商中非合作大计。在过去成功合作的基础上,中非合作将进一步升级成为国家间合作模式的新典范。 中非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此次习近平主席出访非洲,数次提及“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源于中非关系深厚的历史积淀,基于共同的发展目标与需求,双方合作始终秉持着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合作上,中国始终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尊重当地选择。这与西方传统的殖民主义心态和救世主心态完全不同,因此受到了非洲人民欢迎。 中非合作是发展中国家间合作的典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进入21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GDP占全球比重已经超过发达国家,但在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上还处于劣势,国内也存在扶贫减贫等发展任务。广大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合作,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对非关系“真实亲诚”理念,也适用于所有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中非之间通过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非盟等多边机制广泛开展沟通合作,并且通过“多边磋商,双边执行”这一机制将各类项目真正落实。 中非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典范。今年9月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重点即在“一带一路”。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非洲已有很好的实践,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政策沟通上,中非领导人保持着定期的频繁沟通。在设施联通上,中非合作建设了众多公路、铁路、机场以及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还设立了海外工业园,提升了非洲的工业化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贸易畅通上,中非贸易快速增长,从2001年的108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1697.5亿美元。在资金融通上,中国向非洲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投资,已是非洲第一大投资国和第一大基础设施融资来源国,合作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通过更多股权投资,在不加重非洲国家债务负担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在民心相通上,中非人民通过各类合作项目进行交流,中国赴非游客数量和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快速上升。 当然,中非合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非洲国家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都面临较高的风险,威胁中非合作稳定。在国际舆论上,中非合作不时受到质疑,甚至面临很大的压力。此外,中非国家之间民众相互了解还不够,这对中非长远、可持续合作可能造成影响。 面对中非合作的机遇和挑战,双方要共同应对,合力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创互利共赢新格局。首先,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安全合作。一方面,应在联合国、非盟框架内积极提供中国方案,加强外交斡旋,并通过派遣、培训维和力量等方式维护非洲稳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分享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帮助非洲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减少腐败和贫困,从根本上推动非洲国家实现长治久安。 其次,在与非洲合作中,要注重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议程》以及各国的发展战略对接,始终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推进合作。要规范中国对非投资,夯实民间商业文化,推动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产品质量,保护好当地环境。此外,在对非援助上,除了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推动一些普通民众具体可感的项目,如改善当地的饮水卫生、医疗条件等。 再次,要鼓励双方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间开展多层次交流。在国内宣传报道上,应改变非洲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更多展现非洲充满机遇的“希望大陆”形象,鼓励民众到非洲旅游、访学,鼓励企业家到非洲投资兴业,鼓励双方智库开展合作研究。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当前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夯实和深化中非合作,不仅可以惠及双方人民,更将为世界各国间平等互利合作树立良好典范。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5日
2018年8月7日 -
李稻葵:打贸易战要知已知彼
据统计,我国是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经济体中宏观杠杆率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去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水平已经达到了255.7%,显著高于新兴经济体193.6%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很多发达经济体。在资产收益率客观稳定的前提下,高杠杆率成为了资产价格非理性上涨的“元凶”,因此去杠杆迫在眉睫。同时,美国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也已经开枪鸣锣。在首轮500亿的“战事”开启后不久,2000亿的次轮战事接踵而至。贸易战所波及到的除了产业层面上与美国从事的各项商业活动,更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内忧外患的当下,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李稻葵 打贸易战要知已知彼毋庸讳言,现在这一轮针对资管机构和整个信贷风险的防控,以及资管的改革,短期内对于金融行业,都有负面影响,因为金融市场反应速度非常快,只要在某一个环节收紧,整个链条都会感到有压力。不过我相信下半年会有所调整,毕竟目前的做法不是最合理的。调整之后,一级市场也会感觉好一点。现在还有大量的优质领域需要资本的投入,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领域的资金量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想方设法化解那些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投资效果不良的部门和企业。打比方说,如果我们身体中长了消耗营养的肿瘤,只有切除掉才能恢复身体的健康。把资金更好地投入到最需要的领域,是当务之急。很多企业报怨融资贵融资难,银行不愿意放贷款。这种报怨本身就是不认清自己。高风险高回报的企业就不应该由银行投资,银行的投资方向应该是成熟的企业。我坚定的认为,要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要大力发展创始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基金,还有私募股权基金,这是中国经济所需要,同时也是美国经济所需要。关于中美贸易战, 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认为,美国提出贸易保护的要求,主要想法是认为中国占了便宜,认为美国经济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来自于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中国。同时美国提出贸易保护措施的心态是非常着急的。很大程度上讲,特朗普的目的是为了做给选民看,而不一定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坦率的讲,我认为美国这些决策者不一定真正会对美国人民负责。短期内可能为了讨好一部分的选民,挑起贸易战,因为美国的经济问题远远不止于贸易逆差的问题,想真正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必须本着从长远出发,解决当前的一些根本问题。基于这些判断之后,我预测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在未来这几个月之内,是不可能马上或者从根本上解决的,肯定会是一个持久战,摩擦战。这种摩擦状态对于美国的政客而言是他们想要的,也是需要做给选民看的。假如中国跟美国现在达成了一揽子协议,特朗普的对立面肯定会在协议里面挑刺,指责他对中国让步。以特朗普身上特有的商人精明气质,他深知,保持“战争状态”,保持“争斗状态”,保持一个强硬态度,对他而言是最好的。如果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心态平衡,不要被美国白宫和特朗普的声明,挑动神经,我们要有底线思维。中国经济的结构该怎么调整,至少现在是有方向的。我们也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该怎么一步一步升级,哪些方面是可以让步,哪些方面绝不能让步。比如产业升级,科技进步,核心技术是不能让步的,但是短期双边贸易的来往购买的量,进出口的量是可以做一点让步。文章选自搜狐网,2018年8月2日
2018年8月6日 -
茅忠群:用儒家思想为亿万家庭的幸福服务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探索实践”的演讲交流活动。CCG资深副主席、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结合其一线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阐发了对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茅忠群认为,人生有三要,感恩、立志、笃行。这三个信念,是一切的根源。要做就做最好,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方太集团一直在践行快乐学习、快乐奋斗的文化理念。 茅忠群表示,“儒家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作为企业管理者先把自己修好,然后把员工的心安好,把顾客的心安好,这个叫心本经营”。随着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深入和团队境界的提升,方太企业文化的愿景也逐步升级为“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即企业除了要提供无与伦比的高品质的产品、服务,打造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新时代企业的使命和内涵。 CCG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认为,中美贸易战以来,告诫我们“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中国未来还有更多待开辟的国际市场。谈到中国企业的管理理念和风格,王辉耀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既要结合中国的文化特点,又要运用现代管理体系。 CCG执行秘书长李卫锋谈到,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以中国智慧进行组织建设,方太贡献了根植中国文化并成功走向国际的企业创新管理实践。 与会学者嘉宾对此展开激烈讨论,一致认为此次交流活动收获良多。茅忠群分享的儒家文化以及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对于当下的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8月2日
2018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