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耀:城市“人才争夺战”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
3月22日,西安公安推出“面向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大西安”的新举措,截至3月25日,西安市3天共迁入落户人口15552人,单日落户最高人数达到8050人,创造记录。其中,一位女博士落户西安,民警专人专车接送10分钟搞定。以至于,网上开始流传来这样一个“段子”: 去西安走亲戚,警察问:“你是西安人吗?” 答:“不是,我来走亲戚的。” 警察:“带回派出所,符合亲友投靠落户条件。” 去西安火车站转车,警察问:“你什么学历?” 答:“本科。” 警察:“带回派出所,办学历落户,火车票钱报销。” 自去年以来,武汉、成都、长沙、郑州、杭州、青岛、厦门、福州……一个个城市采取放开落户、发放购房补贴等措施,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近日,连一向高冷的北京、上海也坐不住了,开始争抢高端人才。 为什么近几年国内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3月29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在北京《人才成长路线图》和《人才战争2.0》新书发布会上表示,人才争夺战的背景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长期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他表示,目前各个城市人才大战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是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应该得到加强。他表示,户口其实是早就应该给了,不仅给大学生户口,包括职高、有一技之长的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工都可以给。他以东京为例说明,东京是有三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但也没有人口疏散政策。中国城市也要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他表示,户口可能只是一个表面,根子还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人才有良好发展环境,能够更好安居乐业。 他还表示,地方政府放开落户也应该往技能人才、产业人才方面动动脑筋,落户标准不一定非得是大学生。现在城市里的80后、90后实际上回不去了。中国城市乡村两头空,城市里边住房是空的,农村里边盖的宅基地也是空的,有六千万留守儿童。东莞八百万的城市,户籍人口只有一百万,七百万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人,而且他们待不下来,待几年就回去了,其实应该把那些技能产业工人留下来。深圳也是一样,两千万的移民城市,户籍人口只有几百万,大部分是产业工人。 二三线城市抢人、给大学生购房补贴人们也有很多疑虑,比如是为了给当地房地产寻找接盘侠,对这种看法,王辉耀表示,不排除有个别地方政府有这样的动机。文章选自凤凰财经,2018年3月29日
2018年4月3日 -
吴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专家简介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才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释放出中国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出一条“聚天下英才”实现民族复兴之路的强烈信号。深刻回答了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人才工作规律的新认识。立足人才的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必须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人才的对外开放根本目的就是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国际人才竞争优势从20世纪的“美国梦”正在转向21世纪的“中国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的是大国的胸怀气度,我们要在用好国内人才的同时,敞开大门,广揽全球英才。近年来,在“千人计划”的带动下,高端人才正在加速向我国汇聚。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留学归国人员仅有2万多人,2015年达到40.5万人;每年还有60余万名外籍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管理人员来中国工作。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引进海外人才上还有不小差距,人才政策开放度仍然不够大。当前,我们已经进入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任何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都不可能脱离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任何具有推动社会进步意义的创新,都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因此,要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开放地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通过有效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切实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形成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外国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外国专家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遵循好两个规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于如何聚、如何用。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把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可以让各类人才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竞争择优、优胜劣汰,满足供求平衡、体现人生价值,也使得人才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中,更具灵活性、效率性和可持续性。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本质要求。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当前,要着力解决培养与使用脱节、科研与生产脱节、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的问题,引导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现实生活,推动干部下基层、教师进课堂、医生去临床、演员上舞台、科技人员到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注重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发现和培养人才,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在一线上建功、在社会里成长。坚持“以用为本”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解放人才的强大思想武器。“以用为本”方可汇聚英才。要通过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贡献度,用好用活人才,实现每个人才的全面发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牛鼻子。服务发展大局,改革才有红利。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扣得不紧、支撑不足,甚至出现了两张皮现象。提高融合度关键在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机制,要让人才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实施重大国家战略、调整产业布局,与人才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时,要加强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工作力量,强化职责任务,鼓励支持各地各部门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开展人才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深度融合是人才贡献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发挥好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人才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共同体,就一定会做好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文章选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3月
2018年4月2日 -
【21世纪经济报道】特朗普拟限制中国留学生赴美?CCG主任王辉耀:短期内不会出政策
继北京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加大对7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后, 3月26日,上海对外公布《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加上此前已敞开大门的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全部加入“人才争夺大战”。 3月29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才成长路线图》和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人才战争2.0》两部CCG最新研究作品。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发布会上指出,如今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这表明长期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人才竞争也愈发激烈。 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外来移民政策正在持续缩紧,更加注重引进的精英人才的质量,这使全球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愈发激烈。《人才战争2.0》在分析了各国争夺人才方面的最新举措,并对未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战争”提出了建议。 CCG研究显示,根据新的签证政策,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要求外籍计算机程序员申请 H1-B 签证时证明其拥有专业技能。同时,移民局还将严查公司 H1-B 雇员人数高于美国雇员的企业,和那些为 H1-B 雇员提供在公司以外地点许可的雇主。 CCG指出,受到这一变化冲击最大的将是大量雇佣低级技术人员的外包公司,特别是印度 IT 外包公司,过去他们拿到了 85% 的 H1-B 签证。对于 Google、Facebook 、以及微软等科技公司而言,新推行的 H1-B 签证政策反而会产生积极影响,意味着更多位置空出来给真正具备技术的科技人才,科技公司招收海外人才的比率反而可能升高。 特朗普政府执政一年来,不断收紧移民政策,对赴美留学生也造成冲击。近日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影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担忧正在蔓延,据外媒报道,为保护美国知识产权,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限制中国公民进入美国大学。 王辉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现在美国高校非常反对这件事,特朗普政府还是希望能够更多引进技术人才,只是前段时间联邦调查局提出要防范‘间谍’,所以美国国内出现这样的声音。所谓‘限制中国留学生’的真正的政策还没最终出来,没有具体实施的细节,所以我认为短期内没有影响。” 国际教育协会发布的《2017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6-2017学年,就读于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中国学生人数增至350755,较上一学年增长6.8%。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在所有留美生源国中连续第八年位居榜首,占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32.5%。 3月24日,耶鲁大学校长Peter Salovey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称:“自由贸易、自由移民政策对中美两国都是有益的,希望我们未来能够继续拥有这样的机会。耶鲁认同自由主义,我们希望对全世界的思想保持开放,对全世界的学生、学者开放。耶鲁国际学生中占比最高的就是中国留学生,我鼓励中国学生继续申请耶鲁大学。”文章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3月29日
2018年4月2日 -
【人民网】人民网 | 全球化智库新书聚焦国际人才环境及流动趋势
人民网北京3月29日电 3月29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人才成长路线图》及《人才战争2.0》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两书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新时期人才成长与人才大战”为主题,梳理了当前国内、国际人才环境及流动趋势,并就未来人才引进和培养做了讨论。当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大约404.2万,归国留学人员有221.9万, 回国总比例为54.9%。我国高素质留学人才的外流已经成为留学“赤字”中的最大隐患。国内2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人才新政,掀起面向国内外的“人才争夺战”,此外,世界范围的“人才战争”同样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人才成长路线图》主要研究了创新人才观念和人才成长路径两方面,并探讨在当前国家战略背景下,青年人如何将自己培养成“合格”人才。《人才战争2.0》是继《人才战争》后又一部全面分析全球化时代人才竞争,以及了解世界各国人才吸引模式和人才发展规律的著作,在聚焦全球人才争夺的同时对未来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场“战争”提出了建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智库出版中心副主任喻苗表示,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成长路线图》以案例丰富,聚焦人才培养之道。东方出版社经管编辑室主任陈丽娜表示,当前各个城市的人才争夺大战,与中国人口增量下滑息息相关。《人才战争2.0》介绍各国人才新政策、人才流动趋势以及各国人才引进措施,为中国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出建议。会上全球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介绍两书内容,并指出当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下降,中国正在逐渐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使得人才竞争愈发激烈。CCG高级研究员、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指出,两书可以作为人才工作的“教科书”。他指出,发展、人才和创新相互融合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人才制度,来引进人才。发布会后,与会专家、学者就当前“人才引进措施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3月29日
2018年4月2日 -
梁建章:各大城市抢人可加强集聚效应
作者| 梁建章 黄文政作者简介梁建章 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黄文政 黄文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核心看点:1 、假如优秀人才更适合前往大城市发展,那么就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出机会。如果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将他们强留在小城市或者农村,最终这些人才创造出来的成果,恐怕会因此大打折扣。2 、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3 、对于中国来说,最理想的人口分布情况应该是——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至于旅游、农业以及能源等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则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4 、有一半人口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才是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结果。5 、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6 、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最近这段时间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提升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好事。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担心:要是优秀人才都被大城市“抢”走了,那么小城市和农村怎么办?假设人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A地人才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B地人才数量的减少,那么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会不会最终只是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呢?这种担心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一个基本概念:在人才与地区之间,成为根本的应当是前者而非后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每一个人才都有机会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无数个体的最大化汇总到一起,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腾飞的机会。所以说,假如优秀人才更适合前往大城市发展,那么就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出机会。如果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将他们强留在小城市或者农村,最终这些人才创造出来的成果,恐怕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用人才数量的变化来将其视为零和游戏,而是应当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或许又有人会说,凭什么认为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会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呢?的确,单从个体的角度去评判,未必所有优秀人才都适合前往一线城市。但在整体上,大城市就是能为人才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那里存在着我们之前多次提出过的集聚效应。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代工业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区。比如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在底特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于名古屋。中国的电子工业聚集于广东南部和江苏地区。在地理上靠近上游和下游环节,一个公司可以降低许多成本,比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以及其他通信成本。由于集聚效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任何新产品的发明人,都能找到成百上千的供应商,快速且廉价地制造出成品来,进而形成中国制造的优势。集聚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在很多高密度人口的大城市,还会在基础建设和服务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比如大城市普遍拥有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便于人们上下班的出行。而当创业者需要获得金融、法律、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时,他们在大城市可以拥有的选择也要比其他地区多得多。因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来说,一定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可以服务更多人的方向。所以集聚了庞大人口的大城市,总是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创新人才同样需要集聚地。比如在美国,几乎一半的风险投资都投到了硅谷,诞生了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苹果、甲骨文和脸书在内的诸多高科技公司。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而且其首先建立在创新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在硅谷的夜晚,餐馆和咖啡馆里坐满了身穿休闲装的工程师,他们讨论着下一次的技术突破和创业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高科技公司的地址如此接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的公司之间很容易流动。此外,大城市不仅可以使人才与企业匹配,而且可以给更多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一起工作的机会。近年来在互联网和软件技术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的合作,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大城市的优势。集聚效应是一种网络效应,这一效应由网络规模乘以巨大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储备库而形成。如果一个地理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的增长会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聚集效应的增强,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小城市却已经萎缩了。回过头再来看中国的情况,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下图显示了各国的总人口和最大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横轴是一国的人口规模(对数刻度),而纵轴是该国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该图表明,一国人口规模与其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多,则该国居住在最大城市中的人数就越多。图 1 各国总人口和最大城市的人口之间的关系按照上图所反映出来的规模,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规模应该要比目前的数量还多出许多。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那么当一二线城市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之后,其他地区又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涉及到城市定位和整体规划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最理想的人口分布情况应该是——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至于旅游、农业以及能源等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则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进一步从人才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和创新相关的就业人群,估计占整体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然后每一名参与创新的优秀人才,又可以创造出大约4个服务领域内的就业岗位,这里面既包括医生、律师等专门人才,也包括服务员、保姆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职业。这样算起来,有一半人口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才是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结果。或许这个结论会让不少人吓一跳,认为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根本承载不了多达6-7亿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在世界上所有的中等收入以上国家里,排名前20的大城市里,都集中了远远超过整个国家50%以上的人口。包括在很多国家,最大的一座城市就会集中全国20%以上的人口。比如东京城市群的人口达到3700万,集中了日本1/3的人口。如果把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群的人口相加,那么已经集中了日本将近一半的人口。而在韩国,首尔都市圈拥有人口2300多万,接近占到韩国人口的一半。中国东部和沿海人口大省的人口规模,基本介于韩国和日本之间,所以作为这些省份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也完全应该聚焦2000-3000万人口。当然,中国每个省的情况和日本或者韩国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这些二线城市还将面临被北上广深吸走人口的形势。但即便如此,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万也是可以接受的情况。这样算下来,“ 3+20 ”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格局。所谓“3”,是指三大一线都市圈,包括京津地区、上海-杭州湾都市区以及广深珠都市圈,其中后两个都市圈后的人口规模都可能超过1亿。这三大都市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进而有能力形成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制造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集聚效应的优势。而在三大都市区之后,中国还将有20个左右的二线城市,以每座城的平均人口达到1500万的规模来计算,总人口数量超过3亿人。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来看,“3+20”的现有人口规模还不到4亿,距离全国一半人口也就是6-7亿的人口规模还有不少距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附上三大都市圈和二线城市的现有人口:图 2 三大都市圈人口统计(单位:万人)图3 20个二线城市人口统计(单位:万人)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所以我们的最终结论是,红红火火的“抢人大战”肯定是一件好事,而这应当成为一系列城市扩容的序幕。未来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各地实现城市扩容,同时配套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最终会让整个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美好! 文/梁建章 黄文政文章选自经济观察报,2018年3月29日
2018年4月2日 -
【China Daily】10 suggestions to resolve China-US trade disput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inked a memorandum March 23 to impose punitive tariffs on imports from China.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ommerce reacted with retaliatory measures against US products. The tensions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immediately rippled through markets and countries across the globe.Having concentrated on US-China economic relations for a decade,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suggests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imed at fostering stable bilateral trade ties:Promoting the concept of a global value chain as the basis of analyzing current trade deficits between China and US; lifting the limits on the US exports to China; reducing tariffs on American products such as automobiles and mobile phones; reexamining the Chinese regime of IP protection; moderately increasing imports from the US, particularly oil, ga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participating in the CPTPP negotiations and other regional trading systems to promote free trade norms and enhancing China’s role in multilateral rule-making; taking US cases of trade rule violations to the WTO system.CCG sugges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goal of long-term stable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nations via the following 10 suggestions:1. Campaign for a new mode of analyzing trade effects that would more accurately reflect how much US companies gain from the bilateral trade deficit, given the forces of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insist on including trade in services which China runs a large deficit with the US — such as tourism, education spending and immigration-oriented investments — in trade deficit analysis.2. Lift the excessive limits of exports to China, especially products from the high-tech companies of America which would benefit US companies and balance the two sides’ trade deficits .3. Increase imports from the US, including consumer goods, energ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le reducing tariffs on goods such as automobiles and other high-value-added American products that are not central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fulfilling China’s WTO commitments.4. Improve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implement long-recommended policies to reduce barriers of market entry for US companies.5. Promote th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on cross-border e-commerce to benefit small businesses and consumers in both countries with substantial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6. Extend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o foreign companies, or take foreign IP regulations into account.7. Consid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vestment fund to help the US upgrade its infrastructure, capitalizing on China’s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xpertise in the field.8. Enlist the participation of American companies in Belt and Road projects as third-party partners.9.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join the CPTPP discussions and facilitate the progress of multilateral trade system-building such as WTO and RCEP to sustain the momentum for global free trade.10. Appeal cases of US violation of WTO rules to the appellate body.From China Daily,2018-3-29
2018年4月2日 -
【每日经济新闻】每经专访CCG主任王辉耀:一线城市“参战”人才争夺向国际化升级
此前不少城市在人才吸引政策上都瞄准了大学生,但我们的人才不能光是大学生,“人才大战”不能只是“大学生争夺战”。人才大战”可以更多地推向国际,从中国扩大到世界,各个城市要把眼光放到国际上去,不仅要在中国这个存量上做文 章,还应该在增量上做文 章,到世界各地寻找人才、吸引人才,让全球人才来中国发展。一线城市纷纷入局,站位更高,说明“人才战”不只是国内的“人才战”,而将演变为国际的“人才战”。一线城市纷纷入局,站位更高,说明“人才战”不只是国内的“人才战”,而将演变为国际的“人才战”。京沪终于坐不住了。继北京上周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加大对7类人才的引进力度后,3月26日,上海罕 见地举行了一场“人才工作大会”,对外公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意欲在“人才高地”基础上筑起“人才高峰”。不到一周时间里,两位“老大哥”相继出手,加上此前已敞开大门的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全数加入到这场蔓延全中国的“人才大战”。早在去年就曾有专家预言,新一线、二线城市“来势汹汹”的引才举措,有可能会倒逼一线城市重视人才吸引政策,以保持竞争活力。有意思的是,相较于上一阶段各大城市为大学生准备“毕业大礼包”,近期入场的北京上海,则将目标对准高端人才,同时也将这场持续多日的“人才大战”推进到新的阶段。京沪为何在此时加入人才争夺?此举会对新一线、二线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产生何种影响?中国的人才战略正在发生哪些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一线城市“抢人”是必然趋势提问:去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向人才抛出橄榄枝,您如何看待这一轮“人才争夺战”?王辉耀: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打响“人才争夺战”是一个可喜的新气象。事实上,全球对人才的竞争都非常激烈,从国内来看,自武汉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以后,包括成都、长沙、西安、广州等城市也纷纷加入,说明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换个角度来看,现在从人口红利开始转向人才红利,大家都意识到要创新、要升级、要国际化,那必须要靠人才,所以说新一轮的“人才大战”是个好现象,它会引起各个方面对人才的重视。所以说,21世纪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决定胜负。提问:有评论说,新一线、二线城市的人才政策“来势汹汹”,所以北京、上海也终于忍不住“出手”了。王辉耀:在我看来,北京、上海出的这个招式,实际上是必然趋势,就是说大家都意识到人才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当然,人才也要具有差异化,比如北京也有弱项,特别是住房成本特别高,北上广深都有这个问题,相反,像成都、西安、武汉这些城市,居住成本相比之下更低,而且机会同样很多,特别是像成都这样的城市,所以我认为大家各有优势。放在过去,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都不容易落户,很多人就会觉得“那还不如待在北京”。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二线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条件,出台更加公平的对待外来人口的政策,大家慢慢就都跟着机会走了。所以北京、上海加入进来,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展开竞争,是一个好现象,就会带来中国人才政策升级换代的过程。不能只是“大学生争夺战”提问:这场“人才争夺战”从去年夏天延续至今,似乎并没有减退的意思。在您看来,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何要积极推动“人才新政”?王辉耀:首先,引进人才对城市发展当然是很好的帮助,所以竞争才会这么激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人才大战”对地方政府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会促使他们竞争,促使他们重视人才、升级换代人才政策,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多地研究这一问题。比如,在这一轮人才政策的制定中,地方政府会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地方政策、行业优势与人才的匹配度,是否契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如果这个人才吸引不来,就说明地方经济有问题、地方政策有问题,或者人才成长的环境有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全方位考量的。有一个需要提醒的问题是,此前不少城市在人才吸引政策上都瞄准了大学生,这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我们的人才不能光是大学生,比如说有一技之长的,有经商经验的,城市发展不能只靠高科技人才,服务业人才也需要。所以我觉得,大家还可以更开放一点,“人才大战”不能只是“大学生争夺战”。提问:国际人才也是各地政府的招引目标,不少评论都说到新时代的人才观愈发开放了。您如何看待这一新趋势?王辉耀:回顾历史,我国各个时期人才工作布局,均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比如,“十五”时期的人才工作,是以人才总量的增加作为一个主要目标。进入“十三五”,对内,GDP增速放缓,转型压力增大,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对外,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才战略必然是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所以,我觉得眼下这个“人才大战”可以更多地推向国际,从中国扩大到世界,各个城市要把眼光放到国际上去,不仅要在中国这个存量上做文 章,还应该在增量上做文 章,到世界各地寻找人才、吸引人才,让全球人才来中国发展。一线城市纷纷入局,站位更高,说明“人才战”不只是国内的“人才战”,而将演变为国际的“人才战”。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8年3月28日
201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