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hina Daily】Talent hunters give the best a fresh start
Job hunters attend a talent recruitment fair hel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on Sept 10. Provided to China DailyNew first-tier cities present a world of opportunity as the battle for expertise intensifiesThe search for talent and expertise is not unusual but its frequency seems to have accelerated this year, and a competition has begun.In February, the Hubei provincial capital Wuhan announced a plan to attract 1 million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the next five years. The news seems have triggered a domino effect.The Shaanxi provincial capital Xi’an and Hunan provincial capital Changsha drafted similar five-year plans in May and June. While Xi’an plans to invest 3.8 billion yuan ($578 million) to attract 1 million candidates with suitable expertise, Changsha will invest 10 billion yuan to do the same. At least another eight provincial capitals have so far announced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attract talent and expertise. Smaller cities are doing the same.Experts said an unprecedented battle for talent has started in the country and will continue to become fiercer a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driven industrial upgrading continues across the country.Statistics have shown a trend of talent flowing to other cities from crowded and resource-strained first-tier cities of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Experts believ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will speed up the flow and that first-tier cities will face the task of introducing additional talent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s the country goes ahead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Many cities have lowered or even lifted the threshold for talent with bachelor or higher degrees to get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any also offer cheap apartments, subsidies for buying homes, or even cash rewards.Currently in China, without hukou, people may be excluded from the benefits of social welfare locals enjoy. In some cities, for example, children without hukou are restricted from schools.The Wuhan government is building apartments especially to accommodate 200,000 people with expertise introduced to the city over the following five years. Those graduates who have left college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can apply for the apartments if they don’t own a home in the city.People line to apply for hukou, or household registration, at a certificate issuing center in Xi’an, Shaanxi province. The city has loosened its household registration policy to attract people with talent. LIANG MENG/FOR CHINA DAILYLi Xing, 27, who graduated from Hubei University in 2015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Chinese, got one of the first 3,605 apartments in Wuhan in July.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 said she only pays 1,400 yuan a month for her apartment, but the market rent is at least 2,700 yuan. And she also enjoys free tap water and electricity.Changsha will give subsidies of 15,000 yuan and 10,000 yuan to those with doctorates and bachelor degrees respectively and 6,000 yuan for a master’s degree for the first two years after they settle down and work in the city.The fierc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is taking plac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a changing economic structure.The country is upgrading its economy to make it more knowledge-based and technology-driven. This has brought major cities huge opportunities, said Guo Sheng,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Zhaopin.com, a leading recruitment website in the country.Ni Pengfei, director of City and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 Center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grees. "Generally speaking, GDP growth in many cities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novation-driven rather than capital-driven," he said. "The new development mode is highly related to talent and technology. This is why there has been such fierce competition for talent."According to a "comprehensive business index" formulated by CBN Weekly, 15 cities are recognized as "new first-tier cities", including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capital, Hangzhou, Jiangsu provincial capital, Nanjing, Sichuan provincial capital, Chengdu, and Qingdao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well as Wuhan, Tianjin, Xi’an and Chongqing.Th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is just the primary stage of a broader industrial competition among major cities. These cities are now accumulating reserves for further industrial competition, which will be fiercer and fiercer, Ni told Oriental Outlook magazine.Cities like Wuhan deserve applause for 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hey introduced, but there will be far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for talent in the country, said Xie Shouguang, direct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who specializes in sociological surveys."It has been almost 40 year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past 40 years, ’investment promotion’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logans for the country. Now the slogan needs to be changed to ’talent introduction’," he said.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engdu High and New-tech Zone announce plans in September to build an offshore high-tech business incubator in Canada. This will help attract overseas talent to the capital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YU RUIDONG/FOR CHINA DAILYGraduates have expressed a strong desire to work in new first-tier cities.A 2016 report by Zhaopin, which is based on interviews with 89,000 fresh graduates, has found 38.3 percent of interviewees hoping to work in new first-tier cities, almost 10 percent higher than those who would like to work in first-tier cities.The company’s 2017 report, which interviewed 93,000 graduates, found 37.5 percent of graduates were willing to work in new first-tier cities, while that for first-tier cities stood at about 30 percent.Guo said, however, these major cities may fail to attract many of the talents they need if they only provid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property and subsidies."High-end talent actually cares more about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While conditions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tter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children, is also important," he said, adding the major attraction for middle-end talent is good enterprises with excellent entrepreneurs.The most efficient measure for these major cities is to attract those who left for further education back to their home cities, he added.He said, however, it’s wise for graduates to choose to work in these major cities at this time.Many of the major cities are accumulating the conditions for a sharp rise in new talent. It may be too late if people choose to work in these cities several years later when living costs, including property prices, have gone up, he said, citing Shenzhen as an example."Jobseekers will never regret their decision to work in new first-tier cities. Time will prove them wise after three or five years though many currently fail to see the emerging trends of these cities," he said.As domestic talents flow to these major cities, the first-tier cities face a different task of attracting talent with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s China carries 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moves ahead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one of China’s leading independent think tanks."Instead of choosing talent from the more than 1.3 billion population in China, the first-tier cities should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s and attract talent from the 7 billion global population," he said.From China Daily,2017-10-6
2017年10月11日 -
【China Daily】Terrific push for trade
A China Railway Express worker directs loading of cargo at Yiwu,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now has rail links to the European market. [Photo by Zhu Xingxin/China Daily]Easier customs, facilitation pacts, FTAs, MoUs... China’s growth pursuit gets a fresh set of teethHigh growth-minded China is turning its economic spotlight on trade again, after sustained emphasis on supply-side reform.Cuts to overcapacity in certain sectors and rationalization of companies in key industries are still important. But the country will also help with more negotiations on trade facilitation agreement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Canada and Israel, according to officials.There’s more to the trade push, of course.China will simplify and reduce administrative approval procedures related to customs declaration and clearance, and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ramework for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Customs spokesman Huang Songping said the government will cut the time for cargo clearance by over 30 percent this year.To raise the efficiency of customs procedures, free mandarin lessons will be given to dialect-speaking domestic business owners and their staff."China will further crack down on smuggling of foreign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 import of prohibited foreign garbage including plastics, slag from steelmaking, vanadium slag, unsorted scrap paper and discarded textile materials this year to ensure a healthy growth of the country’s foreign trade," said Huang."Rising demand for goods in overseas markets, high-tech trading of product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growing confidence will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hina’s foreign trade this year," said Wang Shouwen, China’s vice-commerce minister."Deepening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esent to all countrie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an urgent necessity to enhanc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said Wang.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plans to assist manufacturers in identifying "specific regions" in key emerging export markets, particularly in BRICS economies like Brazil, Russia and South Africa, and markets related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o further diversify and expand trade ties.China’s export growth eased for the second consecutive month in August to 6.9 percent in yuan-denominated terms, down from 11.2 percent in July, as global demand softened, according to data released by the GAC.Imports showed stronger growth than exports, at 14.4 percent in August, though a bit down from 14.7 percent a month earlier, which experts said suggests consolidated domestic demand.Dock workers wait for the departure of a cargo ship in Qingdao Port, Shandong province, in East China, which is a major trade enabler. [Photo by Yu Fangping/For China Daily]In the first eight months of this year, total exports rose by 13 percent year-on-year, while the growth rate of imports was 22.5 percent."It’s ’an onerous task’ to tackle uncertainties and maintain the trade growth momentum, with growing protectionism as well as factories and orders leaving China for lower-cost countries," said Li Guanghui, vice-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Beijing.Li said China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upgrade of its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by developing high-tech, high-quality products and services.Commerce Ministry Spokesman Gao Feng said China, eager to restore its trading ability, will continue to optimize its range of products and approach to the global market through new trade routes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arrangements.The country has reached 15 free trade agreements or FTAs with 23 countries and regions. It also launched feasibility studies on FTAs with Canada and is willing to conduct another one with Mexico to boost trade with the North American economies.China and the Maldives also concluded FTA negotiations last month."It has been a year since the global trade recovered and it has passed its peak moment. From the export data for August, the growth speed from countries including South Korea and Vietnam has slowed down, indicating the heat of trade recovery is retreating," said Gai Xinzhe, an economist with Bank of China."We need to keep a close eye on the economic recover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renminbi will also have a certain effect on exports, but not too big, because the appreciation in the Chinese currency this time is mainly due to the devaluation of the US dollar," said Gai.Zhang Yongjun, a researcher at the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in Beijing, said seasonal typhoons also played a role in the slower export growth rate.For instance, the typhoon in August has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loading process at ports in both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s."The import scene remains promising as the demand and price of big commodities have been rising. It also showed the recovery in the domestic market has stayed steady, and a 10 percent growth is expec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said Zhang.Despite some negative factors, there is still a strong push for exports as Europe, the US and Japan have seen their economy picking up. It is highly likely to achieve an 8 percent growth in exports by the end of this year, experts said."China is no longer betting on exports to drive up the economy, cultivating new growth points in technology upgrades, stimulation to domestic consumption and adequate investments in fast-growing sectors in global investment destinations-they have all become indispensable parts for the country to boost its economy,"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Simultaneously, China is stimulating growth by focusing on supply-side reform. Its efforts in this endeavor can be of great benefit for countries worldwide that are striving to get their sluggish economies back on track.The reform is aimed at cutting low-end industrial capacity while increasing high-tech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ng new market growth points.Wang said the services sect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er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next step in economic restructuring.Toward this end, China and Brazil sign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in August to diversify services trade to upgrade their commerce structure from commodity and goods exchanges.Services trade refers to the sale and delivery of an intangible product, such as tourism, financial service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Eager to enhance their earning ability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US companies are adopting new strategies. For instance, US-based coffee chain Starbucks Corp plans to open 500 stores this year in China, its largest overseas market, and aims to create 10,000 jobs a year until 2019.Uber Technologies Inc, the ride-hailing company based in the US, has also committed to invest $1 billion in China to diversify its business, which ranges from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to automotive financing.(By Zhong Nan)From China Daily,2017-10-9
2017年10月11日 -
【南方日报】海归在粤“筑梦录”
26岁的小解现供职于深圳一家商业银行,从事后台风险管理岗位。在中国读完金融学本科后,她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深造并取得了硕士学位,2年前回国工作。 如今她挺庆幸自己的选择:“累,但快乐着。现在正是这个行业迅速发展的好时机。”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万名“游子”像小解一样从五洲四海归来。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新增海归人数已经超过国内高校毕业生增量。 受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以及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体系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国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归潮。作为改革开放的热土,广东成为海归回国创业就业的重要目的地。 创业者:海归来粤创业迎爆发期 “我蛮喜欢广州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谢清禄深有感触地说。在他并不太熟悉广州人才引进政策的情况下,政府工作人员主动告知了相关的政策,“甚至主动帮我申报了一个‘广州市创业领军团队’,办公场地、住房这些都有补贴,我还住进了宽敞整洁的国际公寓里”。 被这种诚意打动,2015年底,谢清禄和创业合伙人来到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算法、深度学习算法等技术应用于智能交通、无人驾驶、医疗保健等民生领域。作为一名在美国留学工作十四载的信息工程专家,他希望在广州打造出民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阿尔法围棋(AlphaGo)。 广州5年投35亿元“揽才”、深圳“孔雀计划”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最高奖励300万元、海归到珠海创业最高可获补贴100万元……近年来,为吸引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广东各市纷纷加大了“招才引智”的力度和平台的建设,相关政策措施具有资金投入额度高、配套条件全面等特点。 “留学人员有意向回国创业就业的人数连创新高,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占比明显提升,在诸多利好因素影响下,海归创业出现了持续火热的势头。”广州市外国专家局局长李伟雄说。 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广州、深圳成为海归回国创业的热门目的地。官方统计数据也与此呼应:近5年来,广州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以每年至少30%的比例递增,目前累计留学归国来穗工作人数不少于6万人,在穗创办企业2000多家。深圳已累计吸引海归超过7万人,2016年即引进了留学人员1.05万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速,佛山、江门、中山等城市生活、创业的低成本优势等逐步显现,也吸引着不少海归创业者。 毕业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90后海归”张莹,2015年在江门市创立了一家专为客户提供海外自驾游服务的公司。 “上学时,每到暑假,我都会到旅行社实习。我发现很多家庭都有定制旅游的需求,但很多旅行社往往只能提供套餐式、批量化的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定制旅游的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张莹的公司提供的自驾游目的地主要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国外认识的朋友、积累的资源为此提供了很多便利。今年她的公司已经开始实现收支平衡。 过半海归创业者曾遭遇失败 “除了爱国之心、家乡情结以外,持续向好的政策、相对稳定的产业和潜在的市场机会等因素,都让留学人员对‘归’字欲罢不能。”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留学归国人员带回先进的生产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经验,使中国的“硅谷”正在珠三角高速崛起,这也将吸引更多留学人员来粤圆梦。 他认为,广东省及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市都制定了相关扶持政策,高新技术园与留学生创业园的管理者和海归创业企业建立“一对一”联系,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比如在企业申请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基金时,园区管理者不仅向海归企业传达项目信息,还进行申报辅导和资金配套。“千人计划”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广东各地市建立的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工作站、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都是针对留学归国人才的重要服务平台,除了服务海归创业企业本身,园区还可以为这些海归创业者提供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等方面的便利。 但不可否认,创业的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 根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海归开始创业的时间集中在2015年至今,创业领域集中于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受企业所在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能在1—3年内盈利的占比仅为27.9%,另外有52.9%的海归创业者曾遭遇失败,经验匮乏和资金不足为主要原因,市场定位偏差、合伙人之间出现矛盾、技术不够先进也会导致“滑铁卢”。 从澳大利亚回到广东发展的“70后”创客袁晖,现在主要生产美容美发和医疗护理设备,产品销往海内外。在创业初期,袁晖租住的厂房突然发生地陷,与业主沟通多次均未能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当时,他已经投入了三百余万元购入各类生产设备,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运作,这也给他的创业梦带来了掣肘。 不少高技术归国人员都认为海内外的商业环境存在一些差异,做事方式也有所不同。创业之初,产品虽有技术优势却难以打开市场,是一些海归创业者面临的问题。有海归专家坦言:“在国外做买卖,只要产品价格合适、质量满意,买卖双方甚至不用见面,发封邮件就能完成交易。而在中国需要协调的关系就比较多。一些领域市场化程度不够,民企研发的产品要想进入有一定难度。” 本土合伙人被看作成功关键 王辉耀认为,总体来说,海归在回国创业方面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不适应中国人情社会、不熟悉当地市场环境、不会与政府打交道三个方面。长期生活在海外、拥有“高精尖”技术的专家,要走出实验室,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完美结合,并非易事。 美国麻省大学访问学者、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刘耘建议,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建设,如为海归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赋予其解决招聘、落户和核定绿卡资格等职能,并在住房、交通、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为海归提供优质配套服务,解决部分海归创业者对国内的市场环境和人情关系感到“水土不服”的问题。 不少海归回国后创业是首次掌舵一个完整的企业,其中涉及的诸如法律、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在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项目服务部部长郭宁看来,回国创业的海归人员,尽管有许多是带着科技成果回来的,但还是建议先就业,通过与同行业的交流,调查清楚自己的创业领域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找准创业点,这样才能少走弯路。 “海归创业者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技能、人脉和资源,以及在海外的经历,形成最契合国内实际的创业方案与规划,打造独特的市场竞争力。”张莹认为。 在软银中国天使投资人宋安澜的眼中,海归归国创业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本土合伙人。 张彦翔在美国待了14年,目前在深圳创业,公司共有5位合伙人,其中就包含了2名本土合伙人。张彦翔的公司在开发自动化营销引擎,需要熟知中国国情和市场。他说:“要是没有本土合伙人,许多事情都摸不着门道,比如应该给不同岗位的公司职员发多少工资,怎么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等我都不太清楚。” 就业者:海归初次就业月薪四成多不到6000元 陈池(化名)在美国纽约大学读了两年金融硕士专业,他的父母为此付出了近60万元人民币的代价。正当他以为手握常春藤联盟学校的金融硕士文凭回国可以轻松就业时,却遭遇了尴尬。 “从去年9月开始,我就陆续向国内的各家银行海投简历。”陈池说,出乎意料的是,一些大型的银行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他的海外留学经历,似乎并不是HR们感兴趣的内容。 一些愿意提供职位的银行,也只能让他从基层干起,要么做企业的客户经理,要么就坐柜台,每月底薪只有三四千元,就算把所有的提成加起来,月薪也不超过6000元。这不仅短期内赚不回留学成本,也完全不够他在广州、深圳这样的中国一线城市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陈池的遭遇绝非个案。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中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但留学经历良莠不齐,含金量大为降低。在小部分有条件的海归选择创业的同时,更多的海归只能加入竞争激烈的“求职大军”。而现在企业往往唯才是用,不会盲目崇拜洋文凭;海归不再是抢手的“香饽饽”,有的甚至迟迟找不到满意工作,变成“海待”。 郭宁表示,在国外有一定的就业和实习经验,对回国就业会有一定帮助,但受到经济形势、政策等各方面的影响,目前留学生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并不容易。回国就业的海归学生,其优势在于拥有国际视野、掌握外语、动手及学习能力均比较强,劣势则在于对国内环境不了解,且由于期望值过高,难以稳定下来。 基于对2015—2016年毕业的48543名海归的调查分析,智联招聘发布的《2017海归人才生态报告》指出,海归初次就业的月薪结构中,600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大,为44.8%,6001—8000元的占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8%,普遍低于预期。 “近几年我们的用人需求稳中有升,对于具有专业复合背景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广东中科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人力经理范汝贞表示,该公司业务涵盖公募基金、私募投资、互联网母基金与股权融资平台、新三板做市业务等全资本链,属于智力密集型企业,目前有20%左右员工属于海归。 不过,范汝贞坦言,虽然包括海归在内的求职人员在不断增多,但总体质量暂时没有明显改善,要找到理想中的人才,仍需要费一番力气。公司不会因为海归的身份而“高看一眼”,而是对所有员工一视同仁;在薪酬福利方面,也没有制定额外的倾斜政策,主要根据员工个人表现而定。 金融、教育、互联网成海归就业热门领域 郭宁分析,近年来海归人数越来越多,除了留学人员基数增加的原因,还在于美国的移民政策不断变化,欧洲等国家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不少留学生感到回国更稳定安全;另外,很多出外留学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好,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快、机会增多的背景下,许多家庭也希望孩子回来。 从美国硅谷回到广东工作的一年里,刘倩发现,过去,中国的科技公司、互联网企业喜欢模仿国外产品;如今,这些企业已开始向海外输出原创内容。“这个转变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刘倩说。 刘倩目前供职于欢聚时代,这是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她主要参与一款海外直播产品的运营工作。 刘倩现在的薪酬比在美国时略有缩水,但她并不后悔:“广东有许多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在海外布局。入职这家公司,不仅因为其海外业务与我的工作经历相契合;另一方面也因为‘直播’是当下互联网行业的风口。” 同时,刘倩认为,广东互联网企业的职场环境相对单纯,与美国硅谷的工作氛围十分相似,这也是促使她回到广东并选择互联网企业工作的原因之一。 李达(化名)是某互联网电商巨头驻广东的业务发展经理,他所在的团队正着力开拓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市场,正需要海归人才加入。“在这些国家与地区生活过的华侨华人,不仅能够迅速融入中国的团队,也能利用海外生活积累下的资源,更快打开海外局面。”他认为,海归人才对有志于国际化的公司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017海归人才生态报告》显示,金融、教育、互联网成为海归回国就业的前三大热门领域,这三大领域的海归简历下载量也处于前列,呈现出人才供需两旺的态势。 自广东启动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广东各高校纷纷在薪酬福利、科研启动经费、编制聘期等方面提供配套服务,掀起一股海外招才引智的热潮,从而带动高校师资结构的优化升级。 根据统计,2015年至2016年,中山大学新增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75人;华南理工大学2600余名专职教师中,42.73%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一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近3年引进了超过12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比此前5年的总和还要多;5年来,汕头大学从海外引进的教师占教师引进总人数的七成,全校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47%…… 各高校还在用人机制上积极创新,探索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等契约管理方式,试行劳务派遣,推行人事代理。 2015年,孟玉英以合同聘任制的方式入职中山大学,现为该校化学学院特聘研究员。 “广州有其他高校也可提供带编制的副教授职位,入职初期的薪酬待遇也比较丰厚,但我还是选择了中大,这里的实验条件比我在美国留学时的还要好。”这位博士毕业于美国鲁特格斯州立大学的“85后”女孩表示,浓厚的学术氛围、一流的实验条件和诸多海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是自己钟情中山大学化学学院的重要原因。 “抹掉光环放低姿态”成海归职场箴言 面对数十万有相同留学背景的竞争者,普通海归如何在求职大潮上杀出一条“血路”? 专业人士表示,这首先需要从源头进行设计,有留学意向的人员应尽可能在出国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海归前辈或专业机构的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行业,避免一窝蜂扎堆到热门领域中。 而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海外实习或工作经验,是海归回国抢到好职位的“敲门砖”。 近年来猎头公司科锐国际一直在拓展海外业务,该公司地产行业负责人成芳建议,留学生在国外不应该为了赚钱从事诸如到餐馆打工等低附加值的工作,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努力进入大型公司实习。这种工作经验,将为他们未来的职场带来有价值的铺垫。 “如果一直抱着自己是海归的心态,期望太高,反而会放不开手脚。”刘倩的做法是在回国之前衡量好利弊得失,在回国后将自己的姿态放低一些,以“学徒”的身份自居,保持不断学习的心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入职前你是海归,入职后你只是新人。”知名美资猎头公司CGP的招聘顾问李伟认为,目前企业真正稀缺的,是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所以除了在海外学习、工作期间要争取学有所成外,还需要调整好求职心态,把技术、能力摆在首位,把留学的光环当作加分项,才能更好地落地,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 在智联招聘高级海外项目经理郭瑞看来,“先就业再择业”理应成为海归求职的一个基本原则。“相比起薪资,自己是否对这份工作感兴趣、未来的发展空间等更为重要。”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17年10月10日
2017年10月11日 -
【新华社】专家建议中美两国加强基建与“一带一路”合作
【摘要】多位中美专家与企业代表2日在华盛顿举办的中美投资研讨会上表示,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项目方面具有巨大合作空间,双方可以寻求优势互补和实现互利共赢。美国当地时间10月2日下午2:00-5:00,全球化智库(CCG)在位于华盛顿国会山参议院的外交关系委员会会议室举办“中美双边投资:机遇与挑战”圆桌论坛 新华丝路网华盛顿10月9日电(记者高攀、江宇娟)多位中美专家与企业代表2日在华盛顿举办的中美投资研讨会上表示,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项目方面具有巨大合作空间,双方可以寻求优势互补和实现互利共赢。 美国国际开发署贸易与监管改革办公室高级顾问吴嘉(Kathleen Wu)当天在研讨会上说,过去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很快,超出了许多美国人的预期,美国政府和商界直到最近才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如此宏大和重要。她指出,美国商界,特别是运输、物流、能源、服务等企业非常渴望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目前正在评估相关商业机遇与风险,考虑如何与中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吴嘉表示,中国在基础设施“硬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美国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治理改革等“软件”建设方面具有优势,中美两国可以在中亚、西亚等地区加强“一带一路”项目合作和实现优势互补,这也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与安全稳定。 致力于加强西亚与北美联系的西亚委员会会长阿里达德·马菲内扎姆(West Asia Council President, Alidad Mafinezam)说,美国基础设施已多年老化,特朗普总统重视基建项目,中美两国应在基建领域建立高层对话,加强两国基建合作和推动美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对于促进西亚和全球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基建领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而近年来美国基建需求巨大,两国加强基建投资合作正当其时。他指出,在逆全球化潮流下,中美两国还需在全球治理方面开辟新的合作空间,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建设。 近年来打入美国轨道交通市场的中国中车副总裁余卫平说,目前中车正着手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各建一个以轨道交通产品为主的多元产业制造基地,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促进产业链发展。中车愿与美国合作伙伴一道,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共同研发成品和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服务于中美两国和第三方市场,同时分享中国高铁的发展经验。 美国贝克·霍斯泰特勒律师事务所(BakerHostetler)合伙人埃利奥特·费尔德曼(Elliot Feldman)提醒,目前美国贸易政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保护主义倾向抬头,同时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CFIUS)加强国家安全审查,给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要善于在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中寻求潜在合作机遇。文章选自新华社,2017年10月9日
2017年10月11日 -
【BTV】砥砺奋进 人才为先 |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先后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做好人才工作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同时他也强调要“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京作为首都,围绕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有哪些做法吸引海外人才,而这五年又有着怎样的变化。敬请收看十九大特别节目《砥砺奋进 人才为先》第一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期嘉宾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 翟立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王辉耀 (一)培养集聚人才,要有识才的慧眼,引才的举措。1、如何理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王辉耀我觉得习总书记提出来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个提法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我们都知道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且最近这些年来,国际上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比如说特朗普最近就提出来要优化美国的移民,要重点针对人才来进行吸引。所以习总书记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际上就是说到一个核心的问题上。就是中国要想创新、要想发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核心要素。翟立新总书记在2014年和2017年两次视察北京,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从建设好北京、发展好北京这个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文化大师,外交家等等。所以建设好北京、建设好首都就要深入落实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思想。从现在的13亿人中选人才,转变到从70亿人里边选人才,加快吸引全球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到北京来。2、近几年回国潮的人数一直在持续增长,如何评价目前这种高层次人才回国的趋势?王辉耀我们不光是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我们也是最大的海归回归国,所以现在产生了一个良性的国际人才大循环。比如现在回归率已经超过了50%,甚至更多。我们智库前一段和智联招聘发布了一个报告,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海归首选的城市。3、中关村是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和源泉,也是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个主要载体。目前中关村的发展都需要哪几类人才?哪些人才能够向中关村聚集去寻找自己更好发展空间?翟立新各方面人才我们都是需要的,但我们觉得有四类人是特别需要的。第一,就是能够突破原创和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第二,就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第三,就是能够发现技术价值,能够统筹各方面资源的投资人。第四,就是我们还需要各类法律、知识产权、财会和科技服务等专业化的人才。为了吸引海外人才,中关村还有三个方面主要的特色:一个就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才体系。从顶尖人才来看,有顶尖人才和团队引进的计划。从高端领军人才方面,有市里面的“海聚计划”,还有中关村自己的“高聚工程”。特别是面对35岁以下的青年创业者,有一个“雏鹰计划”,专门支持初创企业和创业者的发展。第二个特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这个生态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包括像高校院所、科技企业、风投机构、各类优秀人才和各类创业服务机构。比方说拿创业投资来说,中关村活跃着两万多名创业投资人。有670多家创投机构。去年发生的创投的案例和创投的金额,都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还有一个特点近几年来我们主要围绕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包括把科技项目的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都交给了承担单位。对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可以给予股权奖励和分红激励的政策。这些政策已经逐步推广到全国了。(二)人才引来,不仅要留得住,还得为人才搭建平台,做好人才的服务工作。王中林我当初能出国也是国家留学生计划的资助,想着回国做事情,不是这几年想的是从1992年到现在,可以说维持了25年了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我觉得作为一个老的留学生为国家做贡献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是义不容辞,是应该做的。袁方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回来以后,无论他是创业还是回来工作,我们代表北京市,为他提供后勤保障,比如他回来以后他的生活、子女上学问题,出入境办签证问题,我们采取“一门受理,转告相关,全程代理的服务方式”来让他安心的回来创业,安心回来工作。1、中关村在吸引海外人才创新创业以后,如果想要留住人才,为这个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在服务方面都会做哪些工作?翟立新在国家公安部的支持下,给北京有20条出入境的新政,其中十条是在中关村独有的。包括办绿卡,也就是永久居留权的直通车。过去一般需要180天,半年多的时间,现在可以缩短到50个工作日。包括我们的积分制度,通过评估之后,如果达到我们相应的标准,也可以纳入直通车来进行绿卡的办理。第二方面,比方说专门为顶尖人才建立新兴研发机构,像王中林在2011年,我们就依托他建立了纳米能源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类似于这样的还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大数据研究院以及全球药物研究院等等。为这些外籍的高端人才来国内,到北京来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撑。还有他们的商业医疗保险,以及子女上学这方面。咱们市里边也出台了很多的支持措施,为这些外籍人才提供一个全方位有利的保障。2、近几年我们国家在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方面,整体情况有哪些变化?王辉耀比如说中关村有一条就是,海外的博士回来可以在中关村拿绿卡,这个是中关村最早实现的。还有一条政策就是,中关村不仅是让在华留学生能够有机会拿到创业和实习的签证,包括对外国毕业的学生,中关村也是开了先河。当然中关村是从硕士开始,现在上海本科也可以了。所以我觉得跟各个自贸区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趋势。所以我觉得现在由中关村和上海自贸区引发的这种新一轮的人才政策互相的促进、优化,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3、怎么让这些海外的高层次人才能够真正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呢?在哪些方面进行有必要的探索和实践可能会更好?翟立新一个是要进一步拓宽我们引才的视野。我们现在中关村在海外建了十个联络处,我们今后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布局。向更多的国家来派出我们的联络机构,来掌握人才的信息,结合我们中国发展需要引进更多的人才。包括我们要多组织一些外籍人才的人文交流,特别是北京,我们是全国文化中心,我们有非常丰厚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明。让他们融入其中,同时加强一些人文,包括学术,甚至包括国情的一些研修、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王辉耀比如说现在随着来华留学的越来越多,我们能不能建立一个来华同学会,把这些人才,把他们的服务、社会环境不断改善,社交包括都带动起来。另外还有一块,绿卡的这些便利能够加强。那么我们这样的话,才能为我们未来,包括一带一路伟大的畅想,包括我们中国更好实施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都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开放包容这是我们对待人才的态度,其实这也是我们北京精神的内涵。不惧众流方为江海,我们也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重要思想的提出,展示出了大国领袖着眼全球,心怀天下的胸襟与视野。而我们也更需要用全球视野来推动人才工作,以开放的心态吸引世界人才。实现刚才我们提到的,从过去13亿人当中选人才,向全球70亿人当中选人才的重要转变,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文章选自人才栏目,2017年10月10日
2017年10月11日 -
钱颖一对话麦肯锡总裁:“焦虑青年”如何长成全球领袖“智囊”
钱颖一,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有人认为领导者是天生的,没法教出来;也有人认为领导力虽然难教,但可以发现、学习或培育(nurtured),你怎么看?”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设问道。 “我坚定地站在领导者是学出来的阵营里。”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回应道,“没有天生的领导者。” 在9月中旬于清华经管学院举行的一场对话中,“客串主持”钱颖一与“客座教授”鲍达民展开了一场关于成长、关于领导力的对话。对话中,鲍达民勾勒出一段段自己如何从一位一度对“成家立业”不乏担忧的加拿大年轻人,成长为全球领袖背后“军师”的小故事。 主动寻觅“导师们”,而非“一生一导师” “‘导师们’是我学习领导力最好的途径,导师可以是和你谈上2小时的人,也可以只谈5分钟,甚至只是观察他,还可以通过读传记,很多领袖你并不一定要认识或见过,可以在读中学。”鲍达民透露,他最喜欢读汉密尔顿和罗斯福的传记。 “我在麦肯锡最好的导师,是我资历尚浅(junior)时一位已经很资深的合伙人,他会带我到极富挑战的场合,甚至是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待的地方。 “那个小伙计(smurf,带贬义)是谁?”有一次一位客户针对鲍达民的在场说道。“我说我应该离开,但是那位资深合伙人说不,‘他是在这负责倒咖啡的,黑咖啡、白咖啡,看你要什么,他都很擅长。’” “那位合伙人坚持让我在里面观察,看如何在极度复杂的局面下应对不满意的客户和不合逻辑的要求。”鲍达民坦言,“借此你能学到很多,这样的导师关系异常重要。而很多我的导师都是我的客户。” “你用的导师一词是复数。”钱颖一机敏地评论道。通常人们认为,一生中就一个导师,“但你不是”。这一点说明,更主要的不是来自导师那一边,而是来自于你自己。“你还将客户也当做导师,这告诉我们你是在积极主动地寻觅导师关系,从中学习。这对学生很有借鉴意义。” 近二十载,全球经济的重心逐步向亚洲和中国转移,这也成为了鲍达民个人发展的重要助推因素。 “1997年,你做了“反直觉的职业选择”——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搬到韩国工作?原因何在?”钱颖一问道。 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导师。鲍达民坦言,“我在澳大利亚工作了一年,客户是当时的澳国库部长Paul Keating,帮助他做简化税收体系的方案。”周末一起吃饭交流时,Keating的一句“酒后箴言”为鲍达民的亚洲经历埋下伏笔。 “他是个幽默、甚至带点讽刺的人,他看着我说,‘Dom(鲍达民名),如果你有我一半的脑子——我不确定你有,这个年纪应该去亚洲闯闯! ” 那时还是1989年,鲍达民回忆道,“我们有太多澳洲年轻人去欧洲背包旅行,他们应该去亚洲,那是(世界的)未来。如果我是你的年纪,我现在就走。”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6个月,鲍达民终于搬到韩国,负责创立麦肯锡韩国办公室。危机的骤然到来无疑带来挑战,但是事实证明“危机也是机遇”,鲍达民有幸帮助重组韩国的银行体系,一起工作的是世界银行、IMF的专家,“当时我34岁”。 此后,他又转战新加坡,帮助其打造亚洲金融中心的努力。鲍达民还在上海工作多年,领导麦肯锡中国团队。“在这些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你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文化。我发现每5-7年换一个环境不是件坏事,当然,这对家庭不是好事。” 他曾对财新记者坦言,早年没能给予另一半和一双儿女足够关怀,因此现在,他一有时间就与孩子们一起跑步、登山,甚至带他们去北极航行,哪怕需要随时带着个卫星电话。 “听领导的话” 培养直觉 职场的有些事令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极好的成长剂。鲍达民从一位新加坡导师身上学到的,是“听话”和直觉的重要性。 “他周五告诉我周一要见一位油企CEO,让我周一一早凭直觉告诉他应该讲些什么。”“整个周末,我都在做研究,写了一份让自己很满意的成果文件包。但是当我周一一早得意地把它放到他桌上时,他看了一眼,就用手指把它弹到了地上。” “我当时疯了,领导派同事来安慰我,我当时直言再也不想见到那个人。”导师随后为他的做法解释道,‘我要的是你的直觉。商场上,总会碰到需要在几无事实、没时间分析的情况下,分分钟内做出决定的时候,必须提前为此练习’。” “这非常有趣。”钱颖一“现学现卖”道,“新千年来的17年世界改变很多,未来17年,凭你的直觉认为,世界会怎样?”“这我倒没想过。”鲍达民回道。“要的就是你的直觉。”钱颖一的不依不饶引得全场一阵笑声。 “我认为国家政府会变得不那么重要。”鲍达民一语惊人,钱颖一难以置信地重复了一遍。鲍达民解释道,人们被技术联结起来,身处哪国以及国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钱颖一就此打住,直言这“很反直觉”,因为人人都在谈民族主义的崛起。 有了社交媒体,人们远远更容易与同自己相似的人联结起来。“相比多伦多郊区的人,我会与巴西圣保罗市内的人有更多共同点。”鲍达民说,国籍弱化到只是衡量人的一个维度。不管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人类比过去任何时候、以及比自己以为的都更为相似。 而城市作为一个治理单位,对多数人越来越重要。不少市长也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憧憬道,“我希望未来会是个更平等的社会,但很可能会是个更不平等的社会。” 日益多元化的商界领袖要求 2009年,47岁的鲍达民成为麦肯锡全球总裁,也是在那一年,他加入了清华经管学院“星光熠熠”的顾问委员会。“这是我所见过的全球最好的顾问委员会——没有之一。”鲍达民这样评价道。 对话开始前,经管师生特意为鲍达民策划了一个视频,播放了一张张他与学院师生过去8年中交集的老照片,从最初站上清华讲台的略显青涩,到现在极为精神的满头华发。“鲍达民就是麦肯锡的一块‘金字招牌’。”一位同业的年轻雇员曾不无羡慕地对财新记者说道。 钱颖一在对话开场白中表示,“Dom一直是经管顾问会员会最积极的委员之一,为学院做了很多贡献,包括提出设立这门课,今年已是第六季,每一季他都会亲自来上一到两节课,受益的不仅是经管学院的学生,也包括这门课慕课(MOOC)的学生们。” 钱颖一就此问道,当初为何提议开设这门课,又为何选择《新时期下的领导力》作为课题? “世界变化飞快,领导力看起来正在各方业绩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鲍达民还坦承了一个相对个人化的原因,“那些照片为证,同学们事实上问了些挺难的问题,这也是了解学生们在想什么、担心什么的途径,从中我获得很多能量。” 清华经管所提供的营销、运营等功能性领域训练,是各个行业的领袖都需要的。他继续表示。钱颖一则接过话茬道,清华确实以技术性领域的训练闻名;但是清华在中国也有其独特的角色,“我们所有学生——至少我们认为——都有领导力潜质,而从潜质到真正的领导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性训练和技能”。 那么如何定义领导力及领袖的特质和要求?钱颖一问道,“你认识的那么多领导者里,你最敬佩谁?” 平均每天见2位企业CEO或政府领袖,是鲍达民近年的节奏。 50年来,领导者需要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局面,需要越来越多元的素质。鲍达民首先说道,“一位我很敬佩的领导者是雷诺尼桑CEO Carlos Ghosn,他是一位很全球化的CEO,一位黎巴嫩裔巴西人,执掌一家法国日本合资公司。他需要一周在法国、一周在日本、两周全球到处飞。 他也是一位很“长寿”的 CEO,大多数CEO掌舵最多6年,他则已经在任14年;而当前的领导者又需要面对越来越快节奏的环境。鲍达民回忆道,Ghosn曾经告诉自己,10年前,飞到日本,就好像有一天时间来倒时差;而现在,从飞机落地的那一刻起,电话就进来了,冲个澡就得开始工作了,这是个7/24的工作。 而为此,个人生活需要很有纪律,吃哪些东西、何时睡觉……因为不然的话,就会像还没准备好就一头扎进深水区一样。鲍达民总结道。 “另一位我钦佩的CEO是平安集团的马明哲。”鲍达民接着说。与马明哲对鲍达民的认可一样,鲍达民对“老马”也有“极高的尊重”,“与他谈话,你总是能感觉到紧迫感和危机意识。” “我们其实有“三马,”钱颖一打趣澄清道。“我指的是老马,”鲍达民也打趣道,“但是他做事就像“小马”,极有动力,很爱尝试数字科技等新东西,总是在学习,总是在推人前进。” 如何评判政治领袖与“凡人”领袖 杰出领袖的一大特质是对方方面面,及至每个人的重视和关怀。一位让鲍达民尤其敬佩的政治领袖是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去年他因结束了该国逾50年的内战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鲍达民回忆道,第一次结识桑托斯是帮他做经济战略规划,“当时是在放满武器的地堡里,站在一旁的还有军队的人、宗教人士、文化领袖一干人等。我问,这些人对经济战略似乎帮不上什么忙?” “他的回答是,‘我们是一个社会(整体),如果他们对你说做的东西不买账,我们哪儿也不去。这不只是关于几个数字。’” “他与被不少人视作恐怖分子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坚持谈判,甚至让他的导师与他断绝关系。”鲍达民直言,他的勇气、无私和持续动力令人难以想象。 “你提到的罗斯福,也不是盲目跟从。”钱颖一道,这是政客(politician)和政治家(statement)的区别,前者只会跟从民意,后者知道整个社会该向何处去,然后做出不同。但当下,我们缺少足够的此类领袖。” 鲍达民接过话头道,另一位敬佩的政治领袖是施罗德(德国前总理),正是他推行的劳动力市场改革让德国能有今天的经济竞争力,这样的改革也正是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天需要在法国推行的。 “我碰到过他几次,曾对他说,‘感谢你所做的。’他回应称,‘但是这也让我丢掉了总理之位。’我说,‘就凭你有勇气那么做,历史会优待你。’” “一位政治家的成败应由历史来评判,还是由决定他一时去留的人来评判?”鲍达民思忖道,“那些将可乐瓶往前踢的人无疑对我们没有帮助。” 其实,领导者并不一定身居高位,也可以是在特定环境下迸发出来的卓越领导力。“而直到这一刻到来,或许你还全然不知。” 鲍达民回忆道,有一位智利矿井的小头目,他所在的矿井突然坍塌,将30多名矿工困在数十米深的井下30多天,那里一片漆黑,只有很少的食物,且并不清楚外界是否知道他们被困于此。 “我在一次会议里结识这个人,单看外表他并不像一位领导者——当然我也不知道领导者长啥模样,他的语言能力也并不很强。但是当时在井下,他激励身边矿工,领导大家如何合理分配食物,令工友们最终得救,展现出难以置信的领导力。” “紧张赚钱”与“深度工作”的缺憾 对话当晚,数百人的大教室尽管坐满了听众,但并未像钱颖一与扎克伯格、马化腾等科技“明星”对话时那样水泄不通。听众中,外国学生的比例似乎也高于学院外国学生的占比。提问中,留学生也抢到了三个机会中的两个。 在被问及三件回头看稍有缺憾的事时,鲍达民坦言,一是本应早些探索“大机会”。 “我年轻时对于赚够钱太紧张、太在乎了:怎么找到一个工作?如何组建一个家庭?以至于过于看重短期的东西,有点保守,那时如果能稍多冒些险可能会更好。 学生时代的鲍达民也绝非等闲之辈,本科毕业即以罗德学者身份赴牛津大学学习。在某种意义上,在场的“天之骄子”们,也在经历鲍达民当年的焦虑。 “尽可能在年纪还较轻时,尝试一些走出你的舒适区的事,因为随着年纪渐长,这样的尝试会更困难,有更多困扰束缚你。”鲍达民建议道。 在简单提及他个人经历中的文化、语言多样性缺憾后,鲍达民提到的第三点——缺乏深度思考和工作——更具当下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以及人们的生活高度碎片化,社交媒体的存在,加之更早已存在的其他因素,让人们可以整天做交易性的工作,没时间做深度思考。鲍达民不无艳羡地说道,“贝索斯(注:亚马逊创始人)会突然“玩消失”,去思考;我还有个同事,有三个孩子,丈夫是英国内阁官员,她自己是麦肯锡合伙人,她会4点钟起床,深度思考、写作到6点,剩下一天做“需要做”的事。 “我没有那样的纪律性!真希望我也能如此。很多时候困在交易性的工作中,有那么多事情在发生,感觉效率很高,但其实……” “这对学生们也很有挑战。”钱颖一补充道,“让大家把手机关机24小时, 大多数人会疯了的。”全场爆发出一阵笑声。 对话结束后,鲍达民匆匆赶去机场,钱颖一与几位教员和学生聚在一起,财新记者忍不住插话道,这样的交流该对清华学子极有价值吧。“我的期望不高。”钱颖一悻悻然道。一位教师表示,“相比如何“成为鲍达民”,学生们更愿意先操心怎么进麦肯锡。” 在鲍达民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为最后一个提问收尾后,钱颖一突然想到丘吉尔的一句名言,以为结尾,"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的教训。”文章选自财新网,2017年9月30日
2017年10月10日 -
李曙光:破产法已成供给侧改革核心 亟待修改
专家简介李曙光,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2008年至即将到来的2018年,中国经济经历十年的高速发展。这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相继超过了德国、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人民币规模增加了三倍,外汇储备增长了1.5倍达到3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尽管存在波折,增速下降,但作为结构调整期的中国经济依然被看好。 从北京奥运会开始的这十年,被经济学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网络信息喷发的新阶段。这十年,同样是“市场经济宪法”《企业破产法》波折和大发展的十年。2015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破产法一跃而起,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登场。然而,十年了,破产法也需要适应高速变革中的中国经济。 经济观察报曾刊发《企业破产法》起草人、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院长李曙光的最新观点——破产法下一步应该从破产案件的受理、和解制度、跨境破产、个人破产等八个方面进行修改。近日,本报再次专访李曙光,解答市场经济新形态下,破产法为什么亟待修改、破产法作为社会财富的保卫者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破产法是社会财富的保卫者 经济观察报:破产法在这十年中,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李曙光:很长一段时间内,破产法被搁置一边,没有完全发挥应有作用。但从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破产法突然也必须出来了,因为破产法这个角色不出场,后面市场改革的戏没法唱了。所以它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有退出机制,有优胜劣汰,才叫市场经济。长期以来的信用缺失等商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破产法这个主角没有上场表演导致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后,破产法登上舞台。我一直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的核心是去产能,去产能的核心是处理僵尸企业,而处理僵尸企业的核心就是让破产法发挥功效。所以可以说,破产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的核心。 现在我们就看出来了,2016年中国企业的破产案件是5365件,今年上半年已经到了4700多件,这个数字是激增的。这轮改革之前,破产法被束之高阁时,2013年的破产案件才1900多件,到达最低点。很明显的变化是2015年之后,这两年走破产程序的破产案件增多,按照现在的速度,今年的破产案件可以达到1万件左右,这个数据差不多是2013年的5倍。这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破产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了。 此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银监会在推广的债委会模式,用类似于破产法的庭外方式解决僵尸企业和危困企业的问题。这个方式可以看做变相的破产法形式,如果把这个数据加进来,破产法的主角光芒就更显眼了。所以,毫无疑问破产法在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突破口、主角、核心这样一个角色。 经济观察报:作为一部规范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破产法是否可以理解成企业、社会的财富保卫者或者说利益捍卫者? 李曙光:当然可以。破产法实际上不是破产的法律。破产法本身是一部财富、资源的分配法律,是按照市场规律,以公平、公正为原则,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一套机制。破产法当然不是纯粹的死亡法律,将资产拿走的法律,它是让资产更加有效地配置,更加合理地配置,更加优化地配置的法律,当然是一部好法律。更不用说,破产法还有很多重组、拯救机理。 破产法是让整个社会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利益的一部法律。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破产法确定了一个社会预期,就是说企业一旦出现危机,债权人、投资人、股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都要去关心自己的投资、借贷,债务人经营的情况。如果社会进入这一个预期,每个人都可以救自己,不会出现后来公司无产可破的情况。也就是说,走上破产程序后,公司的清偿率会很高。所以只有让破产法真正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保卫财富。现在看到的无产可破、利益方的纠纷等,很多是因为历史上不用破产法带来的后遗症。 如果破产法10年以来得到很好的应用,利益方在企业具有70%、80%清偿率时就出手了,现在却等到10%、20%清偿率时,才想到走破产程序。就像一个癌症病人一样,不能等到病发时才想到治疗,而应该在前期出现身体异常时就提前介入。所以,破产法要用,如果不用,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会错位,整个经济发展都受影响。破产法的使用,是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好处的。 也就是说,破产法要用,且要在正确的时机用。这样的话,债权人有一个预期,提早介入,最多获得清偿,这是保卫自我财富的重要利器。破产法在路口提供抉择信号 经济观察报:您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上提出《破产法》需要从八个方面进行修改? 李曙光:应该说,中国市场经济无论是市场结构、经济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监管环境,还有要素市场的环境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还和整个经济发展的形式密切相关,因为现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在40年的高速发展中,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形势发展更引人注目。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某些特殊的法律,对社会有特别作用的法律会有更高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有些法律扮演的角色和其他法律不是一个重量级别。《企业破产法》就是在整个市场经济中扮演特别重大的角色。他的重要性比其他市场经济的法律都要重要,他对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保持高速增长,对整个经济环境的改善,都会带来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这部法律的良劣对于下一步的经济发展,特别是这部法律的机制设计、是否能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市场变化的形势,都非常重要。 还有几个大的问题,我刚才讲的几个变化,包括10年前。三个比较重要的因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使中国更加开放,2008年和2007年明显的区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上了一个大台阶。然后就是网络数据的大发展,对生活、经济带来的变化影响较大,对中国的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2015年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三大因素,使得破产法越来越重要,破产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三大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兴旺,但同时带来很多问题。因为改革开放,各种因素都起来了;网络数据的发展,带来很多市场要素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策性推动,对原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一个大的调整。这样的话,三者对中国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破产法面临比较大的挑战。破产案例在增多,去产能、处理僵尸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破产案件。 另外一个大的背景是,这10年,债务人、投资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提高。债权人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了,这使得破产法有很多新的环境,公众也会对破产法有很多新的期待。这是我提出破产法修改的大背景,破产法急需适应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 经济观察报:这八个方面,您认为近期最有可能修改,或最亟待修改的有哪些? 李曙光:现在最可能的修改当然还是技术性的,也就是说完善一些制度层面的东西。比如管理人制度等操作性比较强,立马可以修改,不会引起大的争议。那么像个人破产法、设立破产管理局,要复杂一些,或者说难度要高一些,达成共识的话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我觉得这些方面其实都可以实现,只要肯下决心,中央领导能拍板,我觉得都是可以做的。因为现在时机都已经成熟了,应该说没有什么障碍。如果从技术上来说,搞一套新的制度,难度稍微大一点点,但是应该问题也不大,包括个人破产的问题、破产巡回法庭的、管理人选任制度的修改等。 关于我呼吁了20多年的破产管理局,一个是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有破产监管机构,且已经有了国际组织在推动这件事。现在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在做了,地方的府院联动机制,就是政府监管职能的介入。原来我们对政府的认识不太正确,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破产。政府确实不应该干预,但是政府可以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对于管理管理人、调整破产政策、追究高管责任人的责任、担任处理更多个人破产的事务等。关键我们没有个人破产法,有个人破产法的话,马上就需要政府部门介入。 政府层面,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应该建立起来。破产管理机构的建立不是地方的,一定是中央层面的。地方有一些分支机构。现在因为没有中央层面的机构,很多地方搞府院联动,就是政府出面协调各项事务,但如果有个专门机构来做会更好。 经济观察报:从维护市场经济个体的利益,建立健康的市场秩序方面,破产法与其他经济领域法律,比如与《公司法》、《证券法》相比,它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哪? 李曙光:从理论上来说,破产法是市场的退出法律。市场运行包括三大块,第一,市场的进入,就是进入市场的门槛。一个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进入市场的门槛不应该高,要反垄断、降低门槛。这类的法律包括《公司法》等法律,解决入门的问题。第二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要是《合同法》等市场经济交易法律发挥作用。市场经济要诚信、履约,经营范围要合法。第三块就是市场退出机制,包括强制清算和破产清算。所以一定要让强制清算和破产清算发挥作用,市场才会有淘汰、分流,才会对资源的配置建立一个好的预期,才会给市场的参与者、投资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交易、退出的预期。 破产法为市场上每一个人提供预期,它不发挥作用的话,大家不知道一家企业或市场什么时候天黑,什么时候天亮,不知道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这个时候破产法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经济运行中,每个人在马路上走,前面是否有汽车撞过来,并不知道,破产法就是红绿灯,起到信号作用。它把市场上不讲诚信的信用垃圾扫掉。那些皮包公司、骗子公司都在市场上,到处骗人,没有市场退出机制,没有强制退出机制或者破产机制的话,市场秩序建立就任重道远。 所以破产法的信号价值是其他法律没有的,他是一个红灯。一个路口只有绿灯、黄灯,没有红灯的话,这个路口就很危险了。 另一个层面是,在企业真正出现风险的时候,破产法提供一套财富再分配的机制。在这之前破产法告诉市场,企业的蛋糕怎么做才好吃,怎么做才能做大,才是健康的,蛋糕制作出现问题时,破产法告诉大家怎样分配是公允的,对每个人来说是有利的。重新分配的同时,也是保护了每个人的利益,这得益于破产法公平、公正、效率三大价值。 所以说破产法对市场经济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它的信号价值,对市场建立一个稳定的预期,对于市场的商业交易的结构,市场的成熟度。这部法律对市场当中的人的理性的培育,对市场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对每一位债权人权利的保护,都是其他法律无法替代的。文章选自经济观察网,2017年9月30日
201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