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央广网】王辉耀: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要找准突破口
CCG主任王辉耀 央广网北京4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目前,“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载体,扩大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版图。中国和沿线国家自由贸易的进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好的软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21日做客《央广财经评论》特别节目《“一带一路”智库说》时提醒,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要找准突破口。 王辉耀说,“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倡议,由中国提出来以后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热烈响应。“一带一路”的最核心重要性要最后落地,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看到几个突破口: 第一是旅游产业。现在中国每年出国人数达到一亿两千万,在海外消费有一千亿到两千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甚至比中国对外投资数目还要大。“一带一路”旅游先行。旅游能带动火车、飞机的生意,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旅游、酒店的业绩,给当地送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使当地人民感觉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去的现实“获得感”。 第二,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首先可以招收大量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去办学,办技工学校,办各类人才培养学校,甚至大学,我们可以到国外办分校。这样,一方面为当地培养人才,受到当地国家的欢迎,另外一方面也会为我们培养更多的“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无论是商界的人才,还是跨文化沟通人才,都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形成各个国家企业共商、共建、共赢,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三,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走出去”不能单枪匹马走出去,就如当年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有合资企业、合营企业,我们可以和“一带一路”国家结成合资、合营企业,可以和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重视的。 第四,资金方面,我们要想好怎么样利用国际资本。比如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城市都有巨大的国际资本,我们不能指望光靠亚投行或者靠中国自有的资金,要把全世界的资金都用起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和专业的公司和人士合作。比如国际会计师、律师、工程师、测量师、金融师等,这非常必要,因为我们去这些国家,没有这些专业人士的支撑,没有专业公司做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很难把项目做好,或者会有很大的风险。 王辉耀还提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还可以更多在当地建设“一带一路”产业园,同时要特别重视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也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敬当地的风俗习惯,用好当地的人才。我们不能去了就只用自己的团队,自己单打独斗,必须要和当地的企业打成一片。文章选自央广网,2017年4月22日
2017年4月24日 -
王辉耀: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要找准突破口
CCG主任王辉耀 央广网北京4月2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目前,“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载体,扩大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版图。中国和沿线国家自由贸易的进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好的软环境,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21日做客《央广财经评论》特别节目《“一带一路”智库说》时提醒,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要找准突破口。 王辉耀说,“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倡议,由中国提出来以后得到了世界很多国家的热烈响应。“一带一路”的最核心重要性要最后落地,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看到几个突破口: 第一是旅游产业。现在中国每年出国人数达到一亿两千万,在海外消费有一千亿到两千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甚至比中国对外投资数目还要大。“一带一路”旅游先行。旅游能带动火车、飞机的生意,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旅游、酒店的业绩,给当地送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使当地人民感觉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去的现实“获得感”。 第二,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首先可以招收大量留学生来中国留学,中国的学校也可以到“一带一路”沿线去办学,办技工学校,办各类人才培养学校,甚至大学,我们可以到国外办分校。这样,一方面为当地培养人才,受到当地国家的欢迎,另外一方面也会为我们培养更多的“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这些人才,无论是商界的人才,还是跨文化沟通人才,都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形成各个国家企业共商、共建、共赢,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第三,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走出去”不能单枪匹马走出去,就如当年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有合资企业、合营企业,我们可以和“一带一路”国家结成合资、合营企业,可以和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这也是我们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重视的。 第四,资金方面,我们要想好怎么样利用国际资本。比如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城市都有巨大的国际资本,我们不能指望光靠亚投行或者靠中国自有的资金,要把全世界的资金都用起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第五,企业“走出去”一定要和专业的公司和人士合作。比如国际会计师、律师、工程师、测量师、金融师等,这非常必要,因为我们去这些国家,没有这些专业人士的支撑,没有专业公司做我们的合作伙伴,就很难把项目做好,或者会有很大的风险。 王辉耀还提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还可以更多在当地建设“一带一路”产业园,同时要特别重视做好企业社会责任,也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敬当地的风俗习惯,用好当地的人才。我们不能去了就只用自己的团队,自己单打独斗,必须要和当地的企业打成一片。文章选自央广网,2017年4月22日
2017年4月24日 -
马义和:企业“全球化”依靠颠覆性技术
理事简介马义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盈创建筑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和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我们做完第一次3D打印建筑发布会的时候,迎来了我们的第一个客户,就是今天“一带一路”沿线的迪拜政府。后来沙特政府知道了我们盈创,我们与当地的一家企业进行了,沙特政府给了三千万平方的建筑,向我们租了100台的设备。 走向全球化,企业首先要有一个颠覆性的技术,或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盈创现在就是把我们的技术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展开合作。我们占小股份,我们输出技术、输出设备,然后和当地愿意拥抱这个企业的合作,最终实现我们的梦想。 我们民营企业很关注和国企、央企在“一带一路”上的技术共同合作和开发。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24日 -
焦涌:“一带一路” 为基建投资带来最佳机遇
理事简介焦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涌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最大的特点,是跟比中国经济落后10到20年的经济体中的市场机遇有关的。他们的城镇化发展程度非常低,投资占GDP的比重不到30%,有的是20%左右。另一个机遇,是中国产能过剩的需要和利用外汇储备的需要。 什么样的企业最适合于这个阶段“一带一路”的发展呢?我认为基建投资是目前阶段“一带一路”非常好的机遇,因为中国的基建行业是可以做全产业链输出的行业。我们发展高速增长了30年,不仅给中国基建类的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储备了非常强劲的实力。目前中国基建行业在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超过了1260亿,占全球“走出去”企业投资的51%以上,超过一半。我们去年的海外地产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8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对外的地产类投资。这说明什么?说明基建行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优势非常明显。 当然我们也面临几个挑战,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括四大文明和三个世界宗教的发源地。这些国家的宗教多元化,造成这些国家政治稳定、法律体系和商业信用体系的缺失,这是我们走出去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我们要有柔性心态,要用善心拉动本地,用我们的文化输出去构建我们的优势,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我特别认同互联网先行的观点,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就是所有的企业都会是互联网企业。所以“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我们也要打破传统思维,构建互联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走出去。 “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要做好这个体系和架构的整体设计。去年的1200多万“一带一路”基建投资,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也就是2016年比2015年少了18%左右。这是因为我们外汇换汇的管制,包括跨国PE(私募基金)都受到了影响。很多项目的回款周期,往往延续到项目结束后一定的时间,此外还需考虑地缘政治。希望我们的“一带一路”能够第一时间提供信息,从而对于我们企业走出去有所借鉴,有所参考。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24日 -
【南方日报】王辉耀:一带一路可以建立国际合作共同体
如果说,“一带一路”是针对“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区域经贸碎片化所开的“中国药方”,那么,今年5月份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会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哪些新的路线图?中国的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能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哪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哪些挑战?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阐述了他的见解。“一带一路”应成为沿线各国共同行动 南方日报:中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参与到全球化并从中受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面临大环境下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天,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对中国存在巨大的期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抬头,你怎么看当前的国际经济? 王辉耀:首先,全球化终结是伪命题。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确实遇到很多麻烦,但只是表现为全球的贸易增长低于GDP的增长,而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并无终结的迹象。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全球化,中国的产能、资本、技术都需要“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能扮演什么角色最终取决于国内发展,中国做好可持续发展就是全球化最大的动力。 最大的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是中国和世界的企业。如何进一步完善全球化,使之不仅对中国有利,也能使各国受益,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南方日报: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冲击与迎接新全球化机遇? 王辉耀:“一带一路”中,我国制定了国际产能合作的12个领域。这12个领域都是优势领域。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中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中国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中企在练好“内功”之前,更多的应是参与。这也是所有期待国际化的企业家都面临的问题。 南方日报:你谈到中企在练好“内功”之前,更多的应是参与,能否展开谈一下? 王辉耀:前不久,我在伦敦与英国学者进行交流,他们谈到,英国过去300年是引领全球化的,“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有一半曾是英属殖民地,如何吸引伦敦金融城以及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开发建设中来?“一带一路”用什么法律体系?事实上,其他相关国家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一带一路”要去解决的问题,从国家合作到企业参与都有涉及。 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的,但是一定要变成各国的共同行动和共同方案。所以下一步大家要共同参与,往这个方面努力。具体怎么努力?不仅仅是中国和沿线的国家要对接,此外还要推动沿线国家之间互相开放。同时我们还要把发达国家请进来、参与进来,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结合体,一定要把发达国家带进来。同时我们还要把“一带一路”相关的理念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一些区域性的联盟组织对接起来,把我们“一带一路”的理念变成这些国际组织的一些相关议程。提高我国企业国际标准化参与度 南方日报: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在发展中写规则。在你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参与标准制定方面是否显得薄弱? 王辉耀: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也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水平低;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企业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工会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受阻;以及应对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能力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多。 标准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双、多边务实合作,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能否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虽已取得长足发展,却与美、德、英、法、日本等国家存在差距。我国GDP总量2015年居世界第二,国际标准化参与度却名列第六,与GDP总量居世界第四、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位列第一的德国形成鲜明反差。 南方日报: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水平低,会影响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与发展吗? 王辉耀:对国外规范和标准不熟悉,对外投资项目实施和投标报价便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者,全球并没有硬性要求采用某一种标准,多使用才能成为“国际标准”,我国的一些装备制造技术十分先进,若不研究制定我国的标准并使之“走出去”,便会在海外投资中处于被动局面。用品牌形象推广中国形象 南方日报:对于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标准化建设,你有什么建言? 王辉耀:继续制定并修订既有标准,同时扩大行业间技术交流,建立产业联盟标准。立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并修订产品标准,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同时,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此外,企业间通过技术交流建立产业标准联盟,实现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实现效率化的合作共赢。由此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引领行业标准制定步伐。 制定实施标准的应用示范,进一步加强对标准推广应用模式的研究。加快在海外建设产品标准示范基地或示范工程,以“体验式”营销模式为主导,展示产品标准化成果。 南方日报:中国企业“走出去”或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建设,在品牌建设这块是否有改善空间? 王辉耀:有案例显示,部分中国企业在品牌定位上缺乏特定文化定义,缺乏来自于消费者体验层面的支持,最终导致品牌价值流于空泛。因内涵差异化不强,我国部分品牌在国外市场的形象定位模糊,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印象不深。 南方日报:对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你还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建议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品牌发展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在完善立法的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国家品牌管理机构,形成品牌行业联盟,扩大中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对话。 打造优质品牌,用品牌形象推广中国形象。以华为为例,它的国际化、品牌化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国家领导人出访随行的企业家代表团,常常有华为的身影。这种方式帮助华为在海外市场获得了成功,对开拓当地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17年4月21日
2017年4月24日 -
王辉耀:一带一路可以建立国际合作共同体
如果说,“一带一路”是针对“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区域经贸碎片化所开的“中国药方”,那么,今年5月份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会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哪些新的路线图?中国的发展经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能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哪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哪些挑战?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阐述了他的见解。“一带一路”应成为沿线各国共同行动 南方日报:中国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参与到全球化并从中受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面临大环境下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天,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对中国存在巨大的期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抬头,你怎么看当前的国际经济? 王辉耀:首先,全球化终结是伪命题。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化确实遇到很多麻烦,但只是表现为全球的贸易增长低于GDP的增长,而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并无终结的迹象。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全球化,中国的产能、资本、技术都需要“走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能扮演什么角色最终取决于国内发展,中国做好可持续发展就是全球化最大的动力。 最大的全球化是经济的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是中国和世界的企业。如何进一步完善全球化,使之不仅对中国有利,也能使各国受益,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南方日报: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逆全球化冲击与迎接新全球化机遇? 王辉耀:“一带一路”中,我国制定了国际产能合作的12个领域。这12个领域都是优势领域。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制造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中企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中国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中企在练好“内功”之前,更多的应是参与。这也是所有期待国际化的企业家都面临的问题。 南方日报:你谈到中企在练好“内功”之前,更多的应是参与,能否展开谈一下? 王辉耀:前不久,我在伦敦与英国学者进行交流,他们谈到,英国过去300年是引领全球化的,“一带一路”沿线70多个国家有一半曾是英属殖民地,如何吸引伦敦金融城以及更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开发建设中来?“一带一路”用什么法律体系?事实上,其他相关国家所关注的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国“一带一路”要去解决的问题,从国家合作到企业参与都有涉及。 具体而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的,但是一定要变成各国的共同行动和共同方案。所以下一步大家要共同参与,往这个方面努力。具体怎么努力?不仅仅是中国和沿线的国家要对接,此外还要推动沿线国家之间互相开放。同时我们还要把发达国家请进来、参与进来,因为“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结合体,一定要把发达国家带进来。同时我们还要把“一带一路”相关的理念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一些区域性的联盟组织对接起来,把我们“一带一路”的理念变成这些国际组织的一些相关议程。提高我国企业国际标准化参与度 南方日报:有观点认为,“一带一路”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在发展中写规则。在你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参与标准制定方面是否显得薄弱? 王辉耀: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也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水平低;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企业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工会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受阻;以及应对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能力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持续增长,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多。 标准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双、多边务实合作,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能否掌握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虽已取得长足发展,却与美、德、英、法、日本等国家存在差距。我国GDP总量2015年居世界第二,国际标准化参与度却名列第六,与GDP总量居世界第四、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位列第一的德国形成鲜明反差。 南方日报: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水平低,会影响我国企业在海外的经营与发展吗? 王辉耀:对国外规范和标准不熟悉,对外投资项目实施和投标报价便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者,全球并没有硬性要求采用某一种标准,多使用才能成为“国际标准”,我国的一些装备制造技术十分先进,若不研究制定我国的标准并使之“走出去”,便会在海外投资中处于被动局面。用品牌形象推广中国形象 南方日报:对于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标准化建设,你有什么建言? 王辉耀:继续制定并修订既有标准,同时扩大行业间技术交流,建立产业联盟标准。立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并修订产品标准,建立有效的标准体系。同时,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此外,企业间通过技术交流建立产业标准联盟,实现企业间的技术共享,实现效率化的合作共赢。由此推动行业技术发展,引领行业标准制定步伐。 制定实施标准的应用示范,进一步加强对标准推广应用模式的研究。加快在海外建设产品标准示范基地或示范工程,以“体验式”营销模式为主导,展示产品标准化成果。 南方日报:中国企业“走出去”或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建设,在品牌建设这块是否有改善空间? 王辉耀:有案例显示,部分中国企业在品牌定位上缺乏特定文化定义,缺乏来自于消费者体验层面的支持,最终导致品牌价值流于空泛。因内涵差异化不强,我国部分品牌在国外市场的形象定位模糊,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印象不深。 南方日报:对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你还有什么建议? 王辉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加强品牌建设方面,建议加强知识产权立法和品牌发展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在完善立法的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建立品牌推广中心。通过建立专门的国家品牌管理机构,形成品牌行业联盟,扩大中国企业之间的交流对话。 打造优质品牌,用品牌形象推广中国形象。以华为为例,它的国际化、品牌化之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推广。国家领导人出访随行的企业家代表团,常常有华为的身影。这种方式帮助华为在海外市场获得了成功,对开拓当地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17年4月21日
2017年4月24日 -
张亚勤亮相斯坦福:这是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最好时代
理事简介张亚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百度公司总裁。 “我喜欢这里,我喜欢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百度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我希望你们成为百度的一员,共同开启互联网下一幕。”美国当地时间4月17日,百度总裁张亚勤走进世界知名学府斯坦福大学,作为百度2017海外校招宣讲会嘉宾,其一句“互联网下一幕是人工智能(AI)”指明了未来互联网行业的趋势和百度当下的发展方向。同时,张亚勤通过对互联网行业的分析、海外毕业生如何进行职业选择、以及百度对国际化人才的接纳与培养等话题的深刻论述,直接指出“这是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最好时代”。 “想想五年或十年后的自己”张亚勤谈青年抉择 虽然就读于世界一流学府,现场的同学们还是流露出了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面对年轻人的疑惑,张亚勤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类似的经历:“我和大家的过程很像,同样先在国内读书,而后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几年后又回国发展的。”他建议应届毕业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务必考虑三个因素:“第一,了解产业和技术的宏观大趋势。二十一世纪有两大趋势,一方面是IT行业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在经济、技术、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崛起。第二,是寻找你的强项和兴趣,在进行初期职业选择时应考虑自身特点;第三,是要了解你的‘主场’何在。我当时决定回国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我的根,是我的家。而正是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你做事情是否顺利,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张亚勤认为年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影响力,有改变世界的雄心,他建议大家“当你在作出重大决定之前,想想五到十年之后,是不是会对你产生真正的影响。” 对此,现场的留学生们表示认同,但也表示出了对归国时机的困惑:究竟是先在国际平台上锻炼自己还是在毕业后直接回国发展。张亚勤回答道,“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我当时毕业之后工作没多久就想回国,可并没有合适的机会。但现在不同了,中国有很多国际化的企业,他们的发展与行业的格局都在飞速的发展变化,保持学习的态度,在最恰当的时机,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会让你迈出正确的一步。” 而百度正是一个飞速发展与不断学习的企业,身在知识更新与技术迭代速度都极快的IT行业,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秉承“学无止境”的态度工作和发展。张亚勤告诉大家“Machine is learning,and you must keep learning”(机器在学习,你也不能停止学习)。海外留学生去留两难,“下一幕”的百度创造技术精英归国最好契机 美国新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上任后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美国公民就业以及针对留学生签证的政策,无疑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职业发展设置了不小的障碍。外媒也在采访中询问了张亚勤对此的看法,张亚勤强调了“人才无国界”的观点,表示“百度欢迎任何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同学,我们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来百度工作或加入百度美研(百度美国研发中心)。” 相比海外并不明朗的就业环境,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崛起为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以往的IT领域,中国似乎是美国的追随者。但如今,互联网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在中国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张亚勤在与往届百度奖学金获奖代表交流环节中提到了中国的巨大机遇,互联网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中国正凭借着以庞大互联网用户为基础的数据生态、先进的科研实力、国内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迫切需求以及相关政策有力的扶持走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前端。 百度的数据资源以及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提前布局使得自身在互联网发展的下一幕具备了先天优势,比起创业公司或小企业更适合有志于投身该领域的年轻人。同时,百度浓厚的工程师文化也使技术人才在公司的自由发展有了保障,百度是一个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因此不论技术实力还是企业文化,百度都非常适合优秀技术人才加入。回国要看时机,这是海外人才的最好时代 在回答外媒记者提问时,张亚勤强调了丰富的人才构成对百度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希望百度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不仅有国际化的市场和产品,更要有多元化的人才。”当记者将时下的中美科技发展进行比较时,张亚勤并不认同二者处于科技竞赛的观点,他认为“现在是一个双赢的状态。在PC时代,美国引领了技术的发展,而移动互联网发展阶段,中国在技术上不断地赶超,接下来在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中,中国将成为技术的领导者之一,与世界共同促进这个领域的发展。” 在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张亚勤回忆到,中国以前闻名世界的只有“青岛啤酒和北京烤鸭”,仿佛中国企业或品牌必须依靠这些知名的餐饮、美食才能走向国际舞台。但如今一切都不同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中国在相关人才储备及科研实力上已经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在今年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得以建立,百度被指定牵头国家实验室推进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发展。国内的发展机遇是巨大的,海外留学生归国的最好时机已经来临,张亚勤提醒大家珍惜眼前的机会,在百度做同样的事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发挥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同时你也将影响更多人。 在斯坦福大学宣讲会的最后,张亚勤向大家介绍了百度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百度秉承着“招最好的人,给最大的空间,看最后的结果,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观,以线上培训平台、线下技能课堂、各类编程竞赛相结合的形式为年轻的员工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接触各式各样不同的挑战,以愿景和使命驱动他们,使之成长为真正优秀的人才。 在日益明朗的互联网发展大趋势下,张亚勤告诉海外学子他们迎来了归国的最好时机,而随着百度这样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海外人才招聘渠道的逐步开通,让海外学子也得以在最好的时代中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文章选自中国网,2017年4月19日
2017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