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亚太日报】全球化专家弗里德曼:如何把AI变成IA是当前的核心挑战
在预言全球化的浪潮即将袭来之后,《世界是平的》作者、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当前的世界已经变得非常“扁平”,人类社会已经很难适应科技发展的速度,当前一大政治核心挑战是如何把AI(人工智能)变成IA(智能助理),来帮助人类更快地学习和更好地治理。 弗里德曼2日在全球化智库(CCG)就“科技创新重塑的全球化世界”主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当今世界有三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世界:一是数字全球化,二是自然界,三是摩尔定律。 对弗里德曼而言,微信、推特、脸书、paypal、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正在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使这个世界更加数字化和全球化;自然界主要是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等带来的问题;摩尔定律是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1965提出的,微芯片的速度和性能将以每24个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这一定律预测了当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 弗里德曼表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推动了数字全球化,数字全球化又驱动着气候变化,进而产生了更多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三大力量之间的互动塑造着这个世界,而这三大力量将深刻影响的五个领域:政治、地缘政治、伦理、工作场所和社区。 在弗里德曼看来,当下人类超过一半的生活可以说是存在于网络空间,“大家通过网络去购物、娱乐、社交、工作……”,而且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个人可以毁灭整个地球(核武器等),但同时,贫穷、无知等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借助网络空间等工具通过共同努力来解决。 弗里德曼强调,科技带来的变化可以使特朗普总统通过一则推特就可以影响到全世界,而需要警醒的是ISIS也同样拥有这样直接的影响力。 “在这样一个人类前所未有接近全能的时代,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守一个每个民族都通用的黄金法则,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弗里德曼说。文章选自亚太日报,2017年6月3日
2017年6月5日 -
《世界是平的》作者CCG演讲独家分享:人类未来将取决于“三大力量”
2005年,一本《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掀起了全球化研究浪潮。时隔12年,该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从新的视角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2017年6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特邀三次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普利策新闻奖、全球化专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CCG北京总部就“科技创新重塑的全球化世界”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为“加速”时代中的大变革提供了乐观指南。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致辞并介绍了弗里德曼的经历和研究成果。他表示,弗里德曼先生很早就预见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并对全球化持续进行着深入研究和积极推动。全球化是CCG长期致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全球化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CCG密切关注全球化问题,邀请弗里德曼先生与CCG研究人员和理事交流对全球化发展的最新观察和洞见,不仅是以全球视野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也旨在加强国际合作,发挥智库前瞻性、战略性的议题研究作用。 科技进步正带动世界飞速发展,在这个“加速度”时代,人类如何适从和应对?弗里德曼首先回答说:感谢迟到的你。因为在一场约好的早餐中一位友人迟到了15分钟,他才能借此放缓脚步,去倾听人们的观点、去观察这个世界的变化,才能有机会接触新思路,或者花时间进行反思。弗里德曼通过分享这则故事开启了在CCG的演讲,这也是他为新著以《感谢迟到的你》命名的原因。他表示,这本书第一部分旨在解释这个世界如何运作,第二部分描述了世界是如何被塑造的。 弗里德曼指出,当今世界有三大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世界:一是市场,二是自然界,三是摩尔定律。对弗里德曼而言,市场指的就是数字全球化,微信、推特、脸书、paypal、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正在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使这个世界更加数字化和全球化;自然界主要是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等带来的问题;摩尔定律是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1965提出的,微芯片的速度和性能将以每24个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这一定律预测了当今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如此之快。弗里德曼表示,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推动了数字全球化,数字全球化又驱动着气候变化,进而产生了更多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正是这三大力量之间的互动塑造着这个世界。 在演讲中,弗里德曼总结了这个世界被三大力量深刻影响的五个领域:政治、地缘政治、伦理、工作场所和社区。他还以一连串单单在2007年所取得的科技进步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对世界和个人造成前所未有的变化,并着重阐述了摩尔定律对科技发展预测的准确性。弗里德曼强调,科技带来的变化可以使特朗普总统通过一则推特就可以影响到全世界,而需要警醒的是ISIS也同样拥有这样直接的影响力。弗里德曼在演讲中给出在上述五个领域,如何应对科技带来的加速变化以及如何规避最糟糕的后果的方案。 在问答环节,弗里德曼还对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一事发表了看法。认为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是难以置信的愚蠢决策。他指出,不少美国的地方政府,如加利福尼亚州,对退出协定持反对意见,并将继续维持当地的相关环保法规。弗里德曼随后就科技如何影响金融、民众生活水平如何提高,地方政府作为以及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疾病是“感到孤立”等全球化相关问题和趋势展开进一步探讨。 与会嘉宾还有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孙玮,奥迈资本创始人兼管理合伙人施宇澄,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大司原司长江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香港电讯盈科中国地区执行董事高志凯,CCG常务理事:金山云战略顾问、原金山CEO张宏江,点融网首席政策顾问郝作成,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浩轩,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诗伟,CCG理事、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执行副总裁方发和,CCG理事:卓能集团副总裁葛艾继,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邬国华,安学国际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徐耀良等。 演讲结束后,弗里德曼与CCG部分理事、管理层及研究团队进行了座谈,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会智库CCG的建设和运营作了进一步交流,并表示期待CCG在推动新一轮全球化中发挥更加卓越的思想库作用。主讲人简介弗里德曼 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记者之一,也是专栏及书籍作者,曾三次获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普利策新闻奖。弗里德曼以倡导全球化、巴以和平、阿拉伯世界现代化而备受瞩目,早在1992年弗里德曼就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其著作《世界是平的》被认为是全球化的基本读物,稳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他近期撰写的其他书籍包括《谢谢你迟到了》、《世界又热又平又挤》、《911后世界的探索》及《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等。 弗里德曼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于牛津大学获中东政治硕士学位。他精通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曾经在《纽约时报》工作期间报道1982年黎巴嫩战争,并从1984年至1988年任纽约时报驻耶路撒冷负责人。他从1994年开始为《纽约时报》撰写国际事务和经济专栏文章。【相关阅读】托马斯·弗里德曼:人类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2017年6月5日 -
茅忠群: 匠魂根植于内心的仁爱
理事简介茅忠群,CCG资深副主席,方太集团董事长。茅忠群先生在战略决策、产品创新、企业文化和卓越绩效模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理解和超前意识。他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成果完美结合,提出了“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管理方针,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他的带领下,方太一直引领并开创着中国厨电行业的发展潮流,牢固树立了“高端厨电领导者”的形象。方太始终专注于高端厨电领域,坚持“专业、高端、负责”的战略定位,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方太不仅成为高端厨电、卓越设计与精良品质的代名词,更代表一种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不断朝着“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的愿景迈进。 20年,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步入成稳睿智的中年,茅忠群和他率领的方太集团团队坚守着一颗初心,“树立高端厨电民族品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淀,越发坚如磐石。 这份任性的执着,茅忠群将其诠释为一个企业的匠心基因。“不做500强,要做500年”,这是茅忠群给方太定下的基调,而他就是第一任坚守者。企业家要做匠心的引领者 23年前,上海交大硕士毕业的茅忠群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接手家族企业,“另起炉灶”。似乎是在为这个成语作解读,茅忠群选择的创业方向就是“炉灶”,不过,他给“炉灶”加上了一个定位:高端厨电品牌。 这样的定位是基于对当时厨具市场的准确研判。“那时候主流灶具都是台式灶,一台灶具售价100来块,甚至几十块。”茅忠群决定避开价格战,潜心于自己的品牌创建。 21年来,方太的高端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为代表的厨电产品销售量连续多年在高端厨电市场遥遥领先。方太也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高端厨电领导者。 茅忠群的办公室张挂着一幅书法作品,这是一句出自《道德经》的名言——“无为而无不为”。千百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含义作出解读。茅忠群的理解是,保持心无杂念的淡定,就能做成任何事情。 “如果企业家的心是浮躁的,那员工的心一定也是浮躁的,企业家要做匠心的引领者。”茅忠群认为,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能够出精品的企业却不多,原因就在于人心浮躁,很少有企业家愿意真正地沉下心来,坚定扎实地去做一件事情。匠心归根到底是仁爱之心 匠心从何而来?茅忠群认为,匠心归根到底是源自于内心的仁爱。 方太全线产品的开发均秉承“给用户最佳体验”的思想,这符合德国红点奖等国际大奖“以人为本”的精神。最新获奖的一款水槽洗碗机,就是将用户思维应用到极致的例子。这款产品针对中国厨房需求,采用跨界三合一设计,既是洗碗机,也是水槽,同时还兼具果蔬净化功能。不用改水、改电、拆橱柜,既节省了厨房空间,又解决了安装难的烦恼,简便操作的“一键通”按键布局,使用简单、省心,而且老人、小朋友都可以轻松使用。 让每一款产品都带着对用户的仁爱之心,是茅忠群和方太团队的不懈追求。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为提高油烟机除油烟效果,方太做了不下千次实验,炒掉上千斤辣椒,实验室地板上的油渍能把鞋子牢牢粘住;为了给用户带来完美体验,方太的研发人员会为了油烟机上一道肉眼看不见的缝隙苦心钻研,直至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茅忠群说,“眼睛里看到的都是好东西,那不好的东西自然就进不来了。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到眼睛里容不下沙子,怀揣对用户的仁爱之心。”工匠精神植入企业基因 就在日前,“方太集团第四届工匠文化节”拉开了序幕。从2014年起,方太每年都要花上一个月时间,为一线员工搭建展示技艺的舞台,工匠之路从这里起步。 “把简单的事件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坚守扎根”,这是“方太工匠文化节”的一句口号。茅忠群说,在方太,工匠是个骄傲的名字。刘建华就是其中一位。2006年进入方太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装配工,凭借长期一线实践炼就的一双“火眼金睛”,被提拔为灶具试火检验员,在岗数年来他从没漏检一台产品,从没出现哪怕一次不良产品外流,成为集团燃气工厂的一个神话。2015年,他如愿戴上了“方太工匠”的臂章。 “用精雕细琢诠释技艺,用精益求精积淀创意……”这是方太员工自己创作的《工匠之歌》。用茅忠群的话说,方太之所以能成为高端厨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一是靠科技的引领,二是靠匠心的传承。工匠精神已然植入了方太的企业基因。 连续四届“方太工匠文化节”上,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拜师礼。在方太有个规矩,要想晋升为工匠,不仅自己要有一手绝活,还必须承担起带徒的责任。 如果说匠心是方太的企业基因,那么这种基因是需要传承的,不允许丝毫变异。这是技艺、绝活的传承,也是匠心、仁爱之心的心心相印。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4-5月刊总67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6月2日 -
【北京商报网】产能优化助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
5月31日,在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五届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走出去”高峰论坛上,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及业内企业家代表等人,就“一带一路”与国际产能合作等相关议题展开讨论,共同展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远景,寻找产能合作的方向。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一带一路”是“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分水岭 王辉耀在发言时表示,放眼过去近四十年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多仰仗“引进来”政策,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未来四十年对外开放型经济的到来,而这也是改革开放全球化大格局的展现。 王辉耀直言,前不久闭幕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一百多个国家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国际共同体和国际治理提醒正式建立,这一倡议也从中国“独唱”演变成了世界“大合唱”。 “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应与联合国、WTO、世界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吸收借鉴丰富经验”,王耀辉表示,而作为丝绸之路的一头一尾,我国也需加强同英、法、德等欧洲发达国家的深入合作,吸引它们成为利益攸关方,共同推进建设,“此外,我国还可以依托自身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产业基础,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企业产业联盟和专业组织联盟。” 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王辉耀建议,各方应积极建立“一带一路”资金池,吸引全世界各大金融市场参与其中,为“一带一路”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商务部部长钟山就曾透露,未来五年,我国将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2万亿美元商品,约占同期进口总额的1/4。与此同时,我国还将同30多个国家签署经贸合作协议,合作实施100个贸易投资促进项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张幸福: 让“一带一路”更加惠及群众 张幸福表示 ,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给全世界带来重要机遇。2013年-2015年,中国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合作,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并累计为所在国家纳税784亿美元,中国走出去企业和项目得到东道国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 “今后一定时期,我们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继续指导企业深化有关国家投资,重点加强贸易、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培育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资金往来,让“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张幸福建议走出去企业考虑自身优势和当地发展需求,因地制宜选择经营重点领域,使合作项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尊重东道国风俗习惯,履行好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商务部欧亚司商务参赞刘雪松: 中国在欧亚扩大投资仍面临难题 刘雪松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三年里,中国与欧亚国家在国际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包括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均产生了示范性效果,对欧亚地区投资保持增长势头,互联互通项目稳定推进,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境外园区内项目运营良好,并将更加注重互利双赢。 不过刘雪松,当前中国在欧亚国家的投资还面临着难题,例如,投资环境复杂,且多数国家对中方优惠贷款援助依赖比较严重,中方在欧亚面临着与欧盟、日本、土耳其等境外企业的竞争等。此外,刘雪松认为,中国企业自身也存在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和国际合作经验,自身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投资项目粗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认知度低,守法意识不强等问题,亟待解决。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处长郭虎: 中阿合作基础在变革中仍然坚固 郭虎在会上指出,最近几年阿拉伯地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和变革,但不必对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担心,中阿双方已经用行动证明,中阿传统友好的合作基础仍然坚固,中阿在经济产业方面互补优势仍然清晰,中阿在挑战情况下仍然不断前进和发展,他指出,“阿拉伯国家油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地处三大洲的交汇点,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西向必经之地和天然的合作伙伴。去年中国企业在阿拉伯国家新签合同额达到404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达到336亿美元,中阿双方就政策沟通、贸易畅通、等方面合作成效显著”。 郭虎表示,“阿拉伯国家各国差异很大,有的国家仍然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对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旺盛,有的国家面临暂时困难,但是对中国高性价比产品需求旺盛,这种情况造就了多样化的合作机遇”,郭虎建议中阿双方完善合作机制,加快自贸区谈判,抓住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合作发展。文章选自北京商报网,2017年5月31日
2017年6月2日 -
郑永年:普京能逃避苏联模式命运吗?
专家简介郑永年,CCG学术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3月26日,俄罗斯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反政府示威游行,数万百姓走上街头抗议腐败,矛头直指梅德韦杰夫,强烈要求这位前总统、现任总理下台。尽管俄罗斯官方和非官方对参与人数多少的统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次游行示威的确是全国性的。 再者,考虑到俄国对游行示威有严厉的控制,这可说是近年来俄国反对党以反腐败为名所组织的一次成功的抗议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尽管抗议的是总理梅德韦杰夫,但大家都知道针对的就是总统普京,因为前者仅仅是后者的一个“代理”罢了。 在当今国际社会,普京可是很多国家的领袖所崇拜的对象。无穷的个人魅力、“战斗民族”不屈的性格、高超的政治操作手段、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敌人”的毫不留情、对国家利益赤裸裸的追求,有太多的“政治品德”表现在这位领导人身上了。就连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不仅公开对普京表示羡慕,而且展现出要和普京及俄国改善关系的真诚而强烈的愿望。 的确,从表面看,普京治下的俄罗斯让人觉得“了不起”。首先是政局稳定。去年俄罗斯刚刚举行了国家杜马(俄罗斯议会下院)的选举,在一共450席中,普京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占了343席。而在地方层面,各级官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统一俄罗斯党党员。也就是说,普京牢牢掌握着政权,反对党的影响微乎其微。 自民主化以来,俄罗斯最担忧的莫过于西方通过反对党来影响俄罗斯内部政治。普京掌握政权以来,在这方面主要通过打压反对派、立法、政策等做了大量的努力,使得现在西方很难再在俄罗斯找到有效的“内部代理人”。 不仅如此,这些年里,普京通过各种举措,大大激发了俄罗斯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方面是树立俄罗斯民众的强国意识,另一方面是从各方面批评和反击西方,主要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干预。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西方民主本身这些年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因为西方对俄罗斯的影响力的减弱(较之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今天大部分俄罗斯民众都认为俄罗斯应当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要简单地照抄照搬西方模式。 俄罗斯的强大还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军事力量。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在前苏联时代建立起来的。苏联解体之后,军事力量也开始衰落,但衰落主要表现在军事组织和军费方面,而非技术方面。普京在组织和经费方面重组军队,结合其所拥有的技术,再次振兴俄罗斯军队。近年来,无论在乌克兰还是在中东(叙利亚),结合其高超的外交,俄罗斯军队都有出色的表现。 即使就最薄弱的经济环节而言,俄罗斯也没有像一些西方观察家所说的处于“崩溃”状态。普京掌权的早期,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近年来,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没有崩盘;并且俄罗斯民众的忍受能力很强,他们充分理解俄罗斯经济的现状,并且把经济现状的恶化归之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即能源价格变化和西方的制裁。受强大的民族主义精神的支撑,这些因为“外在原因”造成的经济困难,对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所以一般认为,普京终于终结了俄罗斯自前苏联解体以来的一路衰落,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俄罗斯可以从普京开始再次走向复兴了。 但是,这些表面上的成就很难奠定俄罗斯复兴的基础。无论哪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主要标志是制度,即一套新的制度的出现。强人的出现对这套制度的出现至为关键,因为新制度不会从天而降,新制度是需要强人去造就的。不过,强人的出现不见得一定会导致新制度的出现;如果强人只是为了自己,那就很难把自己的权威转化成为新制度。如果这样,那么强大的只是这个强人,而非制度。 今天的俄罗斯就面临着这种情况。普京塑造了一个强大的自己,但其治下的俄罗斯则很脆弱。人物变了,俄罗斯文化没有变化;制度形式变了,制度的本质没有变。在很大程度上,俄罗斯仍然面临前苏联的问题,普京能否逃避前苏联及其命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普京可以说是“受命于”国家危难时刻。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是典型的寡头时代。寡头当道,他们不仅主宰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也是俄罗斯政治的实际操盘手。更为重要的是,寡头们没有一点国家利益观念,勾结外国(西方)力量影响俄罗斯内政,出卖国家利益。 新的寡头替代了老的寡头 因此,普京2000年一上台就不惜一切手段整治寡头。首先,寡头们必须离开政治。当时寡头得到的明确指令是他们必须放弃政治野心,才能得到中央的保护,继续在俄罗斯生存和发展。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很多不服的寡头开始流亡国外,有政治野心的则锒铛入狱。 但是,普京不仅没有在制度层面解决寡头问题,反而以新的寡头替代了老的寡头,所不同的是新寡头的政治立场。在普京治下,亲政府超级富豪成为了新的寡头,并且成为克里姆林宫权力网络的一部分。 这么多年下来,普京仍然没有改变经济格局,俄罗斯仍然是寡头经济结构。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然是原料经济,经济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不起来。在欧盟国家,中小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但在俄罗斯只占15%左右。一些方面,在中国人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俄罗斯的资源那么丰富,简单的民生经济就是发展不起来。有人说,中国一些县长可以解决的民生经济问题,普京就是做不到。这种说法并非没有一点道理。 俄罗斯中小企业的不发达,除了上述寡头经济结构之外,还有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因。俄罗斯的一些较小政党主张发展中小企业,但这些政党经常被执政党怀疑,认为他们有政治野心,因此正确的主张受到打压,不能转化成为有效的政策。在寡头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挤压下,俄罗斯的中小企业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有实际上的需求。 普京执政初期,经济发展快,老百姓感受到了进步。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经济实在太不好,基础低。到今天,尽管俄罗斯的经济并不是那么坏,但年轻一代已经感受不到国家经济的进步,至少不能再享受他们父母辈所享受的经济好时光了。无疑,这也是这次年轻人走上街头抗议的经济背景。 不过,荒唐的是,外交的成功对内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负面作用。普京面临的两难是:西方越反对普京的外交,内部民众越是支持他。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普京越是施展民族主义的外交政策,越能赢得国内民众的欢迎,尤其是小城镇和底层社会群体的支持;但同时,普京越受民众欢迎,越能掩盖国内不断积累起来的矛盾。 也就是说,当普京可以从强硬的外交政策方面获取足够的合法性资源时,他无需通过内部的发展来获得民众的支持。不过,就俄罗斯内部发展而言,强硬外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现在,在外交上,俄罗斯已经成为美国和西方的公开“敌人”,很难通过和西方改善关系来发展经济。特朗普意在改善和俄国关系的努力受挫,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普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确立新制度,而是相反,即破坏制度。为了掌握政权,普京进行了难以令人相信的政治操作。从总统变成总理,再从总理变为总统,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 不难发现,无论是体制内外,普京的所为不是以制度建设为中心,而是以个人权力为中心的,结果造成了制度弱化而个人权力强化的局面。无论是在戈尔巴乔夫时代还是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错失了制度转型和建设的机遇,今天的普京仍然在错失机遇。 普京这些年通过努力所掌握的权力,赋权他进行有效的制度建设,但普京并没有这样做。结果,站在一个强大的普京背后的便是一个微弱的俄罗斯。如果普京能够支撑这个国家,那么普京之后呢? 在很多方面,普京的俄罗斯仍然没有走出前苏联模式。尽管政权的支持率仍然很高,但这个支持率主要来自普京本人,而非体制。在前苏联时代,政权的投票支持率几乎可以高达百分之百,也没有人预测苏联的解体,但它最后的确解体了。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俄罗斯文化的本质,即一种“危机产生强人、强人制造危机”的循环。不过,这绝对不是一种好的循环,而是恶性循环。 历史会重复,但不会简单地重复;历史往往具有戏剧性质,才能为其本身增添一点颜色。强人普京导演下的俄罗斯,上演着一幕幕使人眼花缭乱的戏剧,但人们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智力去观看和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文章选自联合早报,2017年5月30日
2017年6月1日 -
朱锋:朝鲜的核试验和导弹试验不违法吗?
专家简介朱锋,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如果朝鲜继续采取对抗的方式来回应联合国与国际社会要求它“弃核”的努力,继续悍然进行新的核试验与长程导弹试验,朝鲜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和压力。朝鲜驻新加坡大使金哲男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强调朝鲜通过核试验和导弹试验来追求核打击能力,是为了朝鲜的国家安全,是朝鲜根据《联合国宪章》而享有的“自卫权”。金大使甚至指责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有核武器,在历史上进行过多少次核试验、拥有多少核弹头,因而朝鲜追求核武装而受到排斥和制裁是国际社会对朝鲜的歧视。金大使的采访似乎道出了朝鲜遭受的“一肚子委屈”。然后,仔细看看金大使接受采访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背后的逻辑,他的说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联合国与国际社会在朝核问题上所采取的“严禁开发、试验和拥有”的立场,不是“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恰恰是为了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平,是为了让朝鲜“迷途知返”。禁止核扩散是重要的国际法义务联合国在1968年批准签署、1970年正式生效的《核不扩散条约》第二条明确规定,无核国保证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谋求获取核武器。该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条约体系的基石,也是国际社会旨在严控核武器扩散、减轻人类陷入核武器威胁阴影的重大国际努力。《核不扩散条约》是世界上签字国最多的国际条约之一,核不扩散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承担的条约责任和国际法义务,也是全球安全预付每个国家的重要使命。朝鲜曾在1985年宣布加入《核不扩散条约》,也是2005年9月六方会谈要求朝鲜承担弃核义务的“联合声明”的签字国,朝鲜承诺了不追求核武器的国家责任。朝鲜却现在反复表示自己的核武器企图应该“合法化”,这不仅是朝鲜公然对抗国际核不扩散原则与机制,同时,也是对朝鲜曾经承诺的国际法原则的践踏。一个国家承诺和履行的条约义务,如果遭遇与条约精神相违背的重大事件或者伤害,可以依据国际法程序提出修改条约义务的主张。但从2005年9月六方会谈“共同声明”之后,朝鲜并没有遭遇突发的军事打击,国际社会除了朝鲜没有任何国家进行新的核试验,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朝鲜的国家安全遭遇新的、更为恶劣的胁迫,反而是朝鲜在不断地增强和巩固自己“拥核自保”的政治决心,竭力想要给世界造成“朝鲜是既成核国家”的事实,迫使国际社会就范。在这一事实面前,朝鲜想要拥核合法化的抗辩都是苍白的。朝鲜的核试验和导弹试验,不仅违背了《核不扩散条约》,也完全违背了1996年联合国批准的《禁止核试验条约》。为了降低人类面临的核武器威胁,1996年10月联合国成员国签署了《禁止核试验条约》,明确要求所有国家完全停止核试验。从1998年之后,朝鲜进行了5次核试验,并还叫嚣随时还将进行新的核试验。条约是国际法的重要来源,也是各国需要履行和遵守的国际法准则的重要依据。朝鲜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完全没有权力将自身的意志凌驾在国际条约之上,更不能用自己单一国家的“安全需要”来取消和否定现行的国际法规则。安理会决议具国际法意义除了上述条约义务之外,联合国安理会在朝鲜核武器和导弹开发等问题上,迄今已经通过了六项制裁朝鲜的决议。这些决议根据《联合国宪章》的授权,是联合国负责国际安全的最高机构——联合国安理会审议、通过和执行的决议。这些决议内容不仅具有国际法性质,要求成员国承担履行决议的法律义务,同样也是严令禁止朝鲜继续从事核计划和导弹计划发展的法律规则。朝鲜疯狂的核试验和导弹试验,不仅对历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视若罔闻,而且不断粗暴地违背安理会决议要求朝鲜停止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的法案要求,这是今天朝鲜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和动荡的根本原因。从2006年7月以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涉朝决议包括1695号决议、1718号决议、1874号决议、2094号决议、2270号决议和2321号决议。这些决议不仅对朝鲜导弹试验和核试验进行了严厉谴责,表达了国际社会维护核不扩散国际机制的决心,并再三重申,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不能具有合法的核武器国家的地位,要求朝鲜重回2005年9月19日六方会谈发表的《共同声明》,立即接受“全面、可核查和不可逆的方式放弃所有核武器和现有的核计划,立即停止一切有关活动”的去核义务,凸显了联合国禁止朝鲜导弹与核武器开发的一贯的严正立场。上述安理会决议所做出的对朝制裁决定,是朝鲜藐视联合国安理会作为国际安全领域内条约法体系的最高执法机构地位的结果。从2006年联合国安理会就朝鲜导弹试射通过的1695号决议开始,朝鲜一贯采取蛮横的对抗措施,连续进行核试验以困扰和威胁亚太地区与全球安全。安理会对朝制裁措施的升级是朝鲜咎由自取的结果。尤其是2016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制裁朝鲜的2321号决议,开创了联合国历史上对一个成员国最为严厉的制裁记录。这些制裁决议确实严厉而又苛刻。制裁的范围包括严禁军用、以及军民两用设备和基础对朝鲜的出口,禁止朝鲜获得有可能用于武器开发的金融活动,禁止朝鲜武器装备出口,禁止朝鲜相关人员出境,禁止涉嫌的朝鲜船只和飞机在境外港口和机场停靠,禁止向朝鲜出口奢侈品,禁止在朝鲜外交官在海外的商业活动。除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决议之外,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采取了单方面对朝鲜的制裁行动。美国众议院2017年5月4日通过的制裁朝鲜法案,甚至严厉禁止朝鲜劳工生产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制裁雇佣朝鲜海外劳工的第三国企业,制裁和朝鲜有金融联系的第三国公司,甚至要对涉嫌向朝鲜运送禁运物资的第三国船只进行强制拦截和检查。这些制裁决议的持续推进,不仅旨在切断朝鲜核武器与导弹武器开发的金融和经济来源,也重在制裁朝鲜的人员、船只、甚至民用飞机在境外的各种活动。这些决议在打击朝鲜的核开发能力的同时,势必对朝鲜的国民经济和民生带来重大冲击。朝鲜经济已然“雪上加霜”。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最近发布的朝鲜人权问题调查报告,指出2500万朝鲜人口中,至少1000万人缺粮严重,而且营养不良。联合国的制裁行动必然加剧朝鲜内部民众生活的困苦,加重朝鲜内部的人道主义悲剧。解决朝核危机 平壤须“回头是岸”当前持续紧张和升温的朝核局势如何破局?这已经成为压在东亚区域安全上空最为沉重的一片乌云。如果朝鲜继续采取对抗的方式来回应联合国与国际社会要求它“弃核”的努力,继续悍然进行新的核试验与长程导弹试验,朝鲜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制裁和压力。朝鲜如果幻想它能像60年代的中国、90年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样,只要“咬牙坚持”,总有一天国际地缘战略局势的变化,会让核武装的朝鲜成为部分大国重新“青睐”对象,就能最终获得事实上拥核国家的“默认”。朝鲜如果这么想,一定大错特错。首先,今天已经不是60年代的冷战时期,未来东亚重新回到“新冷战”大概率更是很小。除非中美关系成为80年代之前的美苏关系,朝鲜幻想的地缘政治“时空转换”将永远不会出现。其次,朝鲜的实力地位和对外关系不仅和印度、巴基斯坦不能比,朝鲜半岛的地缘环境更是和南亚无法比拟。一个民主和欣欣向荣的韩国,一个在人权与对外关系上邪恶与挑衅的朝鲜,这两者在今天朝鲜半岛的共存,国际社会早已“优劣立判”。任何一个国家要生存,其安全与发展这两个面必须同意和协调。在军费占据国民生产总值近60%的朝鲜,这种仍然继续开发核武器,一味地“恃强呈勇”的战略倘若无法改变,那它将永远不可能赢得真正的政权安全与国家安全。金哲男大使在采访中所提及的朝鲜的稳定、安全、尊严等方面的需求,国际社会不难理解;一旦朝鲜终止核试验并决心弃核,走上遵守国际规则、采取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并重的理性选择,国际社会一定将给予朝鲜所想要的尊重、安全与平等。然而,继续进行“核对抗”以获得尊严与安全,继续通过朝鲜单方面辩解来定义国际法,这样的言论一定苍白无力。未来解决朝核问题,一是朝鲜必须停止徒劳的、没有意义的狡辩,停止现在企图通过挑衅、对抗以达到“拥核自保”的战略选择。朝鲜的核武器开发触动了国际社会核不扩散的“红线”,成为了东亚区域安全中的“毒瘤”,这样的行动只会加剧朝鲜的“不安全”;二是朝鲜政府必须意识到,继续采取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等对抗性的举措,只会让国际社会持续升级对朝鲜的制裁和孤立措施,包括中国在内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绝不会放松和纵容对朝鲜核开发为代表的对抗性举措。对朝鲜来说,“对抗”没有出路,继续进行核试验等挑衅活动更是“作茧自缚”。三是朝鲜必须重回原先承诺过的六方会谈“共同声明”义务,向国际社会展示弃核的诚意和决心,尽快重启对话和政治解决朝核僵局的新进程。四是美国、韩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各方,必须为朝鲜政策调整做好准备。一旦朝鲜下决心弃核,不仅政治与外交接触和对话的大门需要迅速打开。同时,国际社会也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实现朝鲜与美国等国关系的正常化,尊重和保障朝鲜合理的安全需求,援助朝鲜的国内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一个弃核的朝鲜完全可以重新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文章选自联合早报,2017年5月22日
2017年5月31日 -
[ICTSD] Trade, Connectivity Take Centre Stage at “Belt and Road” Forum
Leaders from 30 countries concluded the “Belt and Road” forum on Monday 15 May, hosted by China in the Asian economy’s capital city. The event, which also drew participation from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and delegat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was meant to highligh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a Chinese-led infrastructure plan aimed at connecting Asia and Europ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rain routes, ports, and roads.The planned projects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would together span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until Belgium in the northwest corners of Europe and Spain further south. The initiative is also known as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Maritime Silk Road, evoking the image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outes that were used for trading silk, horses, and a host of other products some millennia ago.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launched the new initiative in 2013,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suggesting that the contemporary version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 concept could be a landmark achievement. Proponents say that the planned projects could have the potential to slash trade costs, create new jobs, and boost trade flows and inter-regional connectivity.“China has reached a new starting point in its development endeavours. Guided by the vision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 we will adapt to and steer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eize opportunities it presents,” said Xi at the opening of this weekend’s forum.“We are ready to share practices of development with other countries, but we have no intention to interfere in other countries’ internal affairs, export our own social system and model of development, or impose our own will on others. In pursu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e will not resort to outdated geopolitical manoeuvring,” he added.Experts speaking to Bridges similarly noted the focus placed by Beijing on making the initiative open and inclusive, along with what this could mean for other economic integration effort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ims to find a solution to the current global challenges from economic stagnation to political populism. All the bilateral or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or specific projects are based on win-win principle,”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a non-profit think tank, in e-mailed comments to Bridges.Wang also noted the implications this initiative could have for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other forms, including on trade.“It’s harmonious for the initiative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s it’s open to all potential participants on the basis of mutual benefit,” he said. “To some extent,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could be enlarged to global fields.”Jean-Pierre Lehmann, emeritus professor at the IMD business school in Lausanne, Switzerland, founder of The Evian Group, and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old Bridges that the initiative could have major positive potential if properly done and “should be encouraged” going forward. He also noted China’s different background from traditional major players and the need for the latter group to adjust to these changing economic realities.“I think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century we’re seeing one of the most formidable transformation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scene that we’ve seen in a long time,” he said, referring to China’s evolution into an “emerging global power.”Globalisation, connectivitySince its inception, the initiative has drawn questions over what these ambitious infrastructure plans mean for China’s vision of globalisation, development, connectivity, and trade. In terms of funding, this week’s conference brought in several billion dollars in pledges from the event’s host.The various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that would serve 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e expected to take several years to put into place, and will require the cooperation of myriad other countries.While the project has drawn significant interest from countries both in the regions that would be affected – as well as in continents further afield, such as South America and Africa – analysts and officials from a host of other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agencies have also suggested that this initiative will need to be inclusive; cognizant of developmental needs from the countries involved; and transparent.The initiative has the backing of various national leaders; however, the project has also seen some detractors, such as India, which was quoted in the Financial Times as having opted out of the summit due to “core concerns about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while noting the initiative’s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highlighting the Sino-Australian business ties being formed to support it, have said that its decision abou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ill be based on the national interest.The US, for its part, sent a representative to the meeting. The news that Washington would send an official to the Beijing event was announced as part of a series of “initial results” from bilateral US-China trade talks.Supporters say 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uld be an economic boon for the countries involved, while putting forward their own suggestions for the process and final product. For example, EU officials have said that supporting Asia’s infrastructure needs would be to the European Union’s own benefit – a significant statement, given that a large por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would need to traverse European territory.“China is at one end of the ‘Belt and Road’ – Europe is at the other. Done the right way, more investment in cross-border links could unleash huge growth potential with benefits for us all,” said Jyrki Katainen, who serves a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Vice President, in comments to the event’s “leaders’ roundtable.”“If we get it right, 21st century connectivity can also help the poorer parts of the world get a fairer share of the proceeds of globalisation. And it can bring the ki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helps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migration,” the EU official added, while also outlining a series of principles that the bloc would like to see reflected in this initiative.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for example, making sure the initiative is “based on market rule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hile building on networks already in place. It should also b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ocially conscious, with its backers acting in a transparent manner aimed toward creating “real benefits for all stakeholders.”Trade and sustainabilityThe communiqué issued in Beijing on Monday has specific languag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calling for strengthening “the rules-based multilateral trading regime” and urging cooperation across various forums and configurations to tackle poverty, boost employment, and sup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leaders co-signing it hailed from Argentina, Belarus, Cambodia, Chile, China, the Czech Republic, Ethiopia, Fiji, Greece, Hungary, Indonesia, Italy, Kazakhstan, Kenya, Kyrgyzstan, Laos, Malaysia, Mongolia, Myanmar, Pakistan, Poland, the Philippines, Russia, Serbia, Spain, Sri Lanka, Switzerland, Turkey, Uzbekistan, and Vietnam.“We reaffirm our shared commitment to build open economy, ensure free and inclusive trade, oppose all forms of protectionism including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e endeavour to promote a universal, rules-based, open, non-discriminatory and equitable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 with the WTO at its core,” said the joint communiqué.The leaders’ communiqué also makes reference to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s or accords which they say can creat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supporting greater connectivity while also fulfilling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 including the UN’s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ddis Ababa Action Agenda; and the WTO’s Trade Facilitation Agreement.Leaders from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cluding the United Nations, the World Bank Group,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were all present for the Beijing event, issuing their own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cheme.“In order for the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to fully benefit from the potential of enhanced connectivity, it is crucial to strengthen the links between the Initiative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aid UN Secretary-General António Guterres at the forum’s opening session.World Bank President Jim Yong Kim welcomed the initiative as an “ambitious, unprecedented effort,” adding that the initiative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trad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people-to-people connectivity – not just across borders, but on a transcontinental scale.”The World Bank chief also called for ensuring that “appropriate policies, institutions, and services” are in place, including “effective governance, which is critical to ensuring developmental impact.” He further noted the trade-related challenges that could emerge, such as in dealing with customs procedures.Both the World Bank and IMF have said that they are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initiative to ensure its success and address potential challenges that may arise, including in supporting affected countries which may be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The next summit will be held in 2019, also in China.From ICTSD,2017-5-19
2017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