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李稻葵:金融格局的四大变化
李稻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要谈中国金融的新格局,就离不开对最根本、最基础因素的判断,我觉得未来一两年影响金融走势的无非是三大因素:中国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政治和金融格局的变化、科技。强势美元回归 关于影响金融走势的第一个因素——中国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个调整对金融有什么直接影响?其一,从1992年到2007年,中国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从2007年开始,这一比重逐渐回升。这一变化对金融有什么影响?劳动收入比重上升了,资本回报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占比必然会下降。其二,实体经济的负债率还不算高,未来一两年债务重组将会加快,但我们也没必要担心,因为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其三,总体上讲,中国百姓的经济兴奋点已经从买汽车、买房子变成了投资理财。中国人对理财的需求迅速高涨,这反映在GDP中金融服务业的占比提升了,百姓储蓄高就会产生投资。 为了判断未来金融格局的变化,我们必须考虑第二大因素——国际政治因素。2016年,由英国脱欧事件开始,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量“黑天鹅”事件,这对我们的金融有什么影响?怎么判断影响的大小?英国脱欧等事件在很多人看来是全球化的倒退,而在我看来这些事件最根本、最核心、最基础的影响是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在移民政策、社会人口组成的问题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思维变化。因此,就金融方面而言,我认为很有可能在未来若干年内,我们将会面临一个强势美元的局面。为什么是强势美元?因为欧元肯定会被削弱,尽管英国不是欧元区,但是整个欧盟经济一体化会受挫。科技让金融服务更加精准 影响未来金融格局的第三大因素是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我认为科技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会改变金融。 第一个方面,筹款更容易。过去我们要把老百姓的钱筹集到金融系统中来是很难的,需要建一个经营点,建一个支行,并且每天派一帮工作人员宣传各种投资方案,这是传统的办法。现在不一样了,建一个网站,编一个宣传册,设计一个APP,资金很快就进来了。 第二个影响是交易变得更快、更简单。这一方面我是外行,但在我看来区块链的技术很安全,现在能够一步一步做出来,交易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每一步都可以给客户看。与此相关的是交易平台会成长起来,比如蚂蚁金服、陆金所,所以这对平台化建设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金融行业将会出现像淘宝、京东这类的平台,这是科技对金融带来的第二个变化。 第三个变化是很多实体经济的交易,比如采购、话费充值等很快会通过大数据的方式聚集起来,被金融交易所用,金融产品和交易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因为有了大数据,我们可以很精确地知道一个工厂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服务,知道这个工厂是不是靠谱,运营得好不好,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设计金融产品,精准地提供金融服务,这有点像农业上讲的因田施肥,这就是大数据使得金融服务更加精准。 第四个冲击是什么?这个还没有完全开始,就是二级市场的金融交易会逐步智能化。目前人工智能受到热捧,在金融交易方面,我相信肯定会有人尝试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减少人工的二级市场交易。对于这个技术,我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我相信肯定会有人做这件事。科技与金融结合发展 那么未来几年,这些影响因素究竟会给中国金融格局带来什么变化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无风险的投资回报率会下降。我先前提到劳动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中国现在是资金富裕的国家,因此无风险的金融投资回报一定会下降。所以,大家进行理财的时候,如果看到流动性很强的金融产品就一定要珍惜,恐怕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第二,我们的债券市场还会进一步发展,目前债券市场上的公司债、地方债,及政府债占GDP的比重还不够大。为什么这样讲?到目前为止,中国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但是这几年已经出现变化,银行贷款的增长低于整个融资的增长速度,而债券增长速度在上升。目前中国的债券业发展缺少的是交易平台。现在大部分债券是在银行间交易,从长远来看,这是不行的。如果引导大众参与,债券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会出现债务的破产重组。 第三,金融产品将会多元化。举一个例子,现在保险业是中国金融行业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因为保险提供的是精准的金融服务。保险的受益者可以精准定义,所以老百姓发现买保险产品比买其他金融产品更能够体现存钱的目的,比如存一笔钱给未成年的女儿,购买保险可以定向给她,不管是否结婚,这份保险的受益者永远只是她本人。未来,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也将会出现。 第四,科技金融公司会蓬勃发展。过去几年,中国在金融方面的科技创新已经超过美国。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比美国更快,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市场大,而且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可以跳跃发展。加上中国工程师多,而且相对便宜。同时,我们的金融服务本来就短板较多,缺口较多,这为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当然,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发展,一定要管控风险,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中国科技金融就一定能够跨越式地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亮点。文章选自中国企业家论坛,2017年3月
2017年5月12日 -
法国大选落幕 全球化扳回一城
5月7日,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结果显示,“前进”运动领袖、独立候选人马克龙以65.1%的支持率战胜极右派“国民阵线”候选人勒庞(34.9%)而赢得选举。本次大选被视为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直接对抗,对欧洲和世界意义重大,法国政局也将进入崭新时代。 8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了以“法国大选后的全球化形势与‘一带一路’推进”为主题的智库圆桌会。与会专家和学者就法国大选后国际局势变化,中国应如何携手欧盟推进“一带一路”以及全球化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总体有利中法、中欧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田德文认为,马克龙成功当选法国总统,总体上有利于中法与中欧关系的发展。中国如何携手欧盟推进“一带一路”,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在政策层面,马克龙当选说明至少在未来5年里,法国总统是倾向于推进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这和现在全球化的路径是一致的; 在国家关系层面,马克龙当选对中法关系和中欧关系的发展都是利好消息,因为他的基本政策取向是继续开放,而勒庞是把法国关闭起来; 在全球化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2.0版,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龙当选并不会改变全球化的格局或路径,他只是没有给这一大局造成重大损害而已。 中国现在也在进行改革和结构转型,面临的很多任务其实和法国类似,借着这次大选,可以盘点一下法国在过去十年改革中的得失,这对国内改革来说也非常有意义。法政府或很快陷入危机 CCG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储殷认为,马克龙上台不出意料,但这个政府恐怕很快会陷入危机。 马克龙非左非右,意味着他没有固定的政纲,有可能会是法国历史上支持基础最为薄弱、在议会中明显处于弱势的总统。 储殷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无奈的选择”,大家选马克龙只是因为不希望勒庞上台。马克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按照其自由化政策,法国一定是受害者,因为法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力被削弱。 马克龙当选对中国“一带一路”不会有什么坏影响,也不会有什么好影响。它最大的影响就是可能进一步削弱法国,加强德国的发言权。全球化总趋势不可改变 CCG高级研究员、原中国驻纽约和旧金山总领馆商务参赞何伟文指出,此次法国大选已经超越法国本身,目前至少证明了全球化总趋势依然不可改变,而且这一趋势符合多数人的利益。这次法国大选也给世界带来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还是要走联合、开放的道路,法国大选在这方面增强了我们对全球化的信心。 但是,与全球化一同而来的还有社会问题,这并不是由全球化造成的,而是全球化的伴生物。即便马克龙上台让人现在松了口气,但还要看到问题的存在,欧盟需要一个更加包容灵活的改革方案。 他表示,对于与之相关的“一带一路”,我们要谨慎抓住机遇。在以“一带一路”为抓手的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正视全球化伴随的社会问题,推进包容性的、而非千篇一律的一体化;同时,应正视国内出现的问题,把更大的精力放在解决社会公平上,这样才能保持中国的全球化以及对外开放可持续。这方面我们宁可慢一点。给欧盟带来正面影响 CCG高级研究员、前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表示,自从特朗普当选,全球化的负面消息较多;欧洲方面,英国脱欧也为全球化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正因为这些因素,国际社会很看重法国大选。欧盟的核心成员就是法德,如果勒庞在这次法国大选中胜出,那影响会比英国脱欧大得多。与英国不同,法国属于欧元区,而勒庞的一大主张就是要脱离欧元区。若勒庞当选,法国脱离欧元区,那将给欧盟带来极大的震动,离欧盟的崩溃也就不远了。 因此,马克龙当选对于整个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来讲,会带来正面的影响,也有利于中国和欧盟的合作。在中欧往来中,法国占中欧贸易的第四位,投资也是第四位。 他说,马克龙当经济部长时主张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也希望中国能够对法国有更多的投资,这样的背景有利于中法在经贸、投资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科技日报北京5月9日电)文章选自《科技日报》,2017年5月9日
2017年5月12日 -
【人民网】CCG: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二十条路径
《“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研究报告 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常红 可黎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10日发布《“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CCG主任王辉耀对报告内容做了汇报。报告回溯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阐明“一带一路”将成为新型全球化的有效解决方案,并提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二十大路径。 报告指出,2016年英国坚持脱欧和特朗普支持重商民粹主义这两件“黑天鹅”事件给全球化带来诸多不确定性,“逆全球化”的迹象在世界各地蔓延。报告认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新阶段中,本着“共商共建”、“共赢共享”提出的全球治理和全球发展国际合作共赢方案。新型全球化是有利于全球共同发展的全球化新阶段,包含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以平等为基础,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不搞排他性安排,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以合作为动力,共商规制,共建机制,共迎挑战;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报告指出新型全球化从五个方面体现了“国际合作共赢”特征: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新国际秩序”,从不安全到安全的“新安全格局”,从不开放到开放、不包容到包容的“新经济模式”,从排他到非排他的“新文明交流”,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新型全球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能为那些真正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通过为他国刺激经济增长和促进国际贸易而从中间接受益。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意义深远,其中蕴藏了巨大的机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升级,必将引发不同国家之间的创新,在沿线国家内部释放新活力,但也有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报告指出,《愿景》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表述解释了“一带一路”的合作重点。在“五通”的基础上,将带来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贸易为抓手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机遇,以实现沿线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对接,前瞻地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铁路、公路、航线、港口、油气管道和信息通信网。其次是促进产业转型啮合,利用沿线国家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特性,通过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进行产业转移打开局面,推动新兴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一带一路”建设还包括区域安排创新带来的新机遇,作为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升级,必将引发不同国家之间在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等领域的创新,在沿线国家内部释放新活力。 报告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地缘政治风险,其来源复杂,既包括东道国的政府质量与政治不稳定因素,也包括东道国的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还包括东道国资源质量与资源风险。其次,经济法律方面的挑战不容忽视。“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开放难度大;市场发育不成熟、监管能力弱;法律环境不同,贸易立法修订频繁等,提高了参与企业的投资风险。文化差异与公共关系挑战也十分棘手。“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明地区民族众多,多元宗教信仰并存,一些入境投资企业对文化习俗差异意识淡薄,极易造成误解或冲突,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猜忌增加了沿线各国合作的难度,这些都将成为“一带一路”推进中长期面临的重要风险。 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二十条路径:打造“一带一路”国际联盟,建立“一带一路”国际治理机制;设立“一带一路”常设机构,在各国轮流举办“一带一路”年会;成立联合国“一带一路”独立机构,加强与联合国现有机构的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合作;邀请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立和重点国家在“一带一路”层面的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企业联盟;举办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参与“一带一路”峰会,邀请世界大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形成“一带一路”示范国和示范工程;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中的作用;让旅游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赢的先导;加强“一带一路”留学交流与教育合作,着力培养技能人才;提供“一带一路”人员往来便利,鼓励向沿线国家移民;大力发展“一带一路”跨境电商;打造国际资金池,吸引国际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开发;加强“一带一路”法制保障,推动建立统一的争议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士国际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智库、NGO及其他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文章选自人民网,2017年5月11日
2017年5月12日 -
【CGTN】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Video Watching】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China’s own initiative. By its nature, it is a global initiative particularly for countries along the route. With this initiative, we could have a clearer idea of the laws, regulations and cultures in these countries and build better connection among people and countries. There will be plenty of room for cooperation, China will become better and become increasingly aware of local dynamics. But there will be competition from multilateral side, especially in places with most benefits. But it is undeniable that competition makes us better, and that China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competition. Indeed, there are concerns from certain countries, but China needs to dialogue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se countries. The foremost task now is to build trust on the governmental level, which is also part of the aim of the upcoming summit. Moreover, we need to relieve these concerns by opening up and promoting exchange programs in areas such as tourism, training programs, etc.The Global Business Studio inviting Andrew Polk, Director of China research at Medley Global Advisors LLC in Beijing, and Dr. Wang Huiyao, a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o sharing their opinions and discussions.From CNTN, May, 2017
2017年5月11日 -
“一带一路”如何赢得全世界的支持?智库给出国际合作共赢方案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开幕,此次峰会具有历史意义,将极大地推动全球化进程。作为最早进行全球化研究和最早成立“一带一路”研究所的机构之一,CCG全球化智库于5月10日在北京总部举办《“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报告发布会。CCG主任王辉耀致辞并发布报告,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柯银斌和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出席,并对“一带一路”推进路径进行进一步探讨。
2017年5月11日 -
陈十一:伟大大学都在自己的时代新兴创新
专家简介陈十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24小时。一所大学是否重视本科生教学,可以去看看这所大学的教师是否愿意在本科生的培养上投入时间、舍得花多少时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我们学校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活跃程度已经不输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陈十一昨天来到上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由于南科大2017年上海招生启动在即,陈十一此番来沪,用意明显:为学校在沪招生“摇旗呐喊”。陈十一曾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于2015年初出任南科大校长。 创办至今5年多时间,已经有两届本科毕业生的南科大,目前的办学进展如何? 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田”使命而诞生的这所新兴公办高校,如今在人才培养上有哪些全新的探索? 就这些公众关注的问题,陈十一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南科大师资已跻身国内顶尖大学水平 此番为南科大上海招生组“站台”,陈十一有备而来,带来了两张亮眼的成绩单。 第一张成绩单是关于师资。从南科大的师资结构看,高水平人才占比已经可以比肩国内顶尖大学。截至2017年2月,南科大已签约引进专任教师约300人,其中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经验,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高校工作或学习的经验。两院院士14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36人,“青年千人计划”学者6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2人……南科大何以在短短5年多时间里吸纳如此多的高水平人才? 在陈十一看来,不仅是因为这些学者个人有“服务国家、想做点事的愿景”,更重要的还是环境。 “每个伟大的大学,都是在自己的时代新兴与创新。”陈十一坦言,南科大所扎根的深圳,是目前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除了政府部门对于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南科大在师资上也很舍得投入。他透露,目前该校在人才引进方面,除了给高水平人才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的薪酬,还结合人才办学定位,给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 放眼国内,目前打出“高水平”“国际性”“研究型”旗号的理工科名校已有不少,南科大区别于其他院校的办学个性是什么?陈十一说:“希望南科大致力于成为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大学。” 为此,南科大特别鼓励教职工创业,允许创业教职工每周在企业服务1天。此外,学校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和国内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这些制度安排有利于激发教师创新的热情,在理念上是比较领先的。” 陈十一带来的第二张成绩单,是两届毕业生的去向。其中,2015年首届39名毕业生中,超过75%被牛津、耶鲁、加州理工等世界名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016年167名毕业生中,超过60%赴世界名校深造。 打造一流本科,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全人培养” 在南科大的议事日程上,很多和本科生培养相关的教改还在持续推进。用陈十一的话说,“南科大是用尽全力在培养本科生,愿意脚踏实地做事,不搞忽悠。” 据介绍,南科大目前实行学分制,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通过一定量基础学科的修习,结合导师制,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真正的学术兴趣和志向,在确立发展方向后正式进入专业学习。去年7月,南科大已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签约合作筹建医学院,首次探索中国医学教育国际版的新模式。 陈十一认为,虽然南科大是一所理工科大学,但培养未来的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除了专业发展,大学不可忽视的是对学生的“全人培养”,即要实施一流的人文教育,让学生有爱国情怀,有审美品位,有想象力。为此,南科大在目前设立人文中心的基础上,正在酝酿开设人文综合实验班。“我希望在我的任上,可以把这件事情做成。”陈十一说。 根据南科大的发展目标:2020年,该校力争有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2025年,1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5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文章选自《文汇报》,2017年04月6日
2017年5月10日 -
李嘉诚捐1.3亿美元推动“南方硅谷”
这一由李嘉诚在背后推动、著名学者创办的中国首所理工类中外合办大学,目标不仅是成为全球知名的理工大学,更尝试建立一个类似硅谷的产学研转化平台。 “新开一所学校当然好,我猜这录取分数不会低呦!”蔡先生是汕头市一名滴滴车主,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他说,新学校在理工专业上的实力强,离家近,符合他对孩子的培养方向。蔡先生口中的新学校名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毗邻汕头大学而建。 从2015年4月教育部批准创办,到2016年12月去“筹”并正式设立,这所由汕头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联合创办的全国首所理工类中外合办大学,计划将在今年8月接纳首批300名本科生。 4月中旬,这所新大学的招生方案正处于等待教育部审批的状态。 牵头办学的是几位声名显赫的人物。企业家李嘉诚是幕后的推动者,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和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分别出任校长和常务副校长。 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创办一所全球知名的理工大学,还担负着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的重任,各方参与者寄望于打造一个“南方硅谷”。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开办,也使国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上升至近十个。是否能吸引到优秀生源与优秀师资,实现国际化办学的愿望,以及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发展,都是摆在这所新学校面前的考验。开设创业课的理工学院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办公使用的临时教学楼原是汕头大学的行政楼,被冠以“亚洲最美”之称的汕大图书馆,也进入了两校共享资源之列。 作为中方合作者的汕头大学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开办,是一所成立于1981年的211综合性大学,以师资国际化闻名,43.2%的教师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经历。 作为外方合作者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创立于1912年,素有“以色列的麻省理工”之称。爱因斯坦曾任学校协会的首任主席,现任的师资团队中有3名诺贝尔奖得主。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家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中,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师数量排名第二。 2016年9月,英国高等教育评级机构QS发布的“2016-2017年世界大学排名”,以色列理工学院排在全球第213位,教师论文被引用的学术评分排名全球第76位。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将是继汕头大学之后,坐落于汕头市的第二所本科院校。它定位于创新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国内绝大多数中外合办大学一样,短期内以本科生教学为主。 校方提交至教育部的规划显示,办学初期(2017年-2026年)的教学规模将维持在本科生2660人、研究生300人。首批招生则更为谨慎:300名本科生,包括240名境内和60名境外学生,其中150个名额花落广东省。其他各省分别会有多少名额,正由学校和各省的教育部门沟通。 中国籍学生若想成为这所大学的本科生,必须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取得一本线以上的成绩。外籍考生则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录取规则择优录取。 记者了解到,境内招生的录取工作将在高考提前批计划中进行,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考生。以色列方面对生源质量有较高的要求,看重考生在理综、数学、英语等科目的成绩。 本科阶段毕业后,学生可拿到三份证书: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我们希望招收有志于从事理工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在产业内扎根的高端人才,本科学习不是终点。”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招生办主任曾锐说。 研究生招录则相对自由,无需参加国内统考,可直接向学校申请,毕业时颁发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现阶段主要招收博士研究生。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王牌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在中国,首先开办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 曾锐介绍,首批专业设置是常务副校长、诺贝尔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带领学术领导团队研究设计的结果,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将聚焦于环境、能源和人类健康等领域,首先开设有关环境的学科项目。 从以色列引入的还有其特色的创业课:所有学生将被要求修读一门创业学分课程,以了解创新创业的技术与过程。学校将设“访客与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开启新思维、从事创新活动的专门场所。 根据中以双方的协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授课教师三分之二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现任教师队伍,三分之一将进行全球招聘。“首批招生的三门学科的负责人已经到位,负责低年级基础课的教师也到位,秋季开学授课不存在问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务总监陆小华说,赴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交流任教的以色列方面教师,至少需要前来全职工作一个学期,且不得同时在两国开课。学校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中国并不是以色列理工学院海外计划的第一站。2012年,在美国纽约的罗斯福岛上,一所由以色列理工学院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合办的大学先行开建。它以媒体、医疗和环保为核心研究领域,计划每年培养约2500名硕士和博士生。 2009年起,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始在北京招收本科生,后拓展至广东、吉林、湖北、江苏、上海等地,近来每年招收约50名中国学生。 据《南方日报》报道,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曾争取以色列理工学院前来办学,有的甚至作出承诺,可提供60亿元资金支持。 合作方最终花落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充分了解我们的国际化后,明白双方可以融合在一起。”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称。2011年5月,他前往以色列理工学院访问,随后两年间,双方开始互派教师进行交流。 李嘉诚基金会和汕头市政府在背后扮演的角色也不可忽视。 2011年9月,李嘉诚曾宴请以色列理工学院校长佩雷兹·拉维,向其表明希望对方与广东省合作的意向,在中国开办分校。此后两年间,汕头市政府、汕头大学和以色列方面频繁接触,探讨学术交流和经济合作事宜。2013年9月,李嘉诚基金会向以色列理工学院捐助了1.3亿美元。 4月中旬,《财经》记者探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时发现,北校区(一期校区)已基本建成,包括教学楼、行政楼和学生宿舍等都进入装修阶段,今秋开学时可投入使用。作为主校区的南校区正在建设中,施工场地渣土车和推土机频繁出入,远处的山体不时响起爆破声。 校园建设尚未完工,但该校的行政架构已搭建完毕。 国内著名经济学家李剑阁受邀任校长,负责“方向性工作、形象性工作、社交公关,以及到中学推介的工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阿龙·切哈诺沃则出任常务副校长,主导学校的学术和科研事务。 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将决定学校的一切重大事宜,负责监督学校的运转。 以色列方面派出了四名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管理者及教授担任此职务,佩雷兹·拉维出任主席。中方同样有四名人员参与,包括校长李剑阁、汕头大学执行校长顾佩华、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王芸。“南方硅谷”设想 与汕头大学不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并没有定位为综合性大学,从办学之初就将自身定位为一所理工类的科研型大学,更强调通过产学研转化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产业留在本地。 这样的愿景使得地方政府的角色不可忽视。 2013年9月,李嘉诚基金会向以色列理工学院捐助1.3亿美元两个月后,汕头市政府、汕头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三方共同签订创办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框架协议,由广东省和汕头市两级政府拨款9亿元和623亩土地,支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校园初期建设和运营,预计将为其建设投入超出40亿元。 2015年,时任汕头市委书记陈茂辉曾向媒体表示,有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这些高水平大学做依托,就可以谋划科技创新产业。他甚至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办好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作为配套设施,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南边,一个占地5000多亩的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被同步规划和建设起来。园区分为高教科研孵化区、创新产业拓展区、以色列村等七个功能区,并搭建中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政府设想,它会成为以色列创新技术进入的窗口,促进以色列技术和本地产业对接。 汕头市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必豪向《财经》记者透露,同步创办合作区,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来带动汕头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希望以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为基地,在中国南方打造一个新硅谷。”该校校长李剑阁曾这样表示。 让周边产业和科研相互促进,这在许多世界名校身上得到了印证。比如,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周边,微软、英特尔等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而该校恰以计算机科学学科见长。作为全球创新中心的美国硅谷,在其核心地带和周边的旧金山湾区,坐落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名校以及各类大学。 汕头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显然想复制类似经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首批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未来还将开设涵盖工学、理学和生命科学三个领域的十个专业。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向媒体表示,这些领域正是针对汕头目前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但明显存在短板的领域,特别是在研发能力、应用高新技术能力上。 不过,以学科建设来带动实体经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以色列理工学院原副校长保罗·费根认为,以色列理工学院和行业互动的一大经验是,学生不断成立新公司,很多大型跨国公司会在学院附近建立研发中心。 “遗憾的是,汕头现在吸引跨国公司的潜力并不是很大,因而学校至少希望能鼓励一些创业公司的成立,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他说。 李必豪担心,汕头的经济特点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达,政府力量有限,市场是否对政府规划“买账”还有待检验。 此外,汕头乃至潮汕地区本身发展水平在广东省排名靠后,政府的财政收入不高,城市本身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公平环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办学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它会是一个成功样本吗? 中外合作办学不是新鲜事,但绝大多数合作还停留在项目层面,合作成立大学还是个例。目前,全国仅有十所左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校园的中外合办大学,在现有的2845所高校中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派,办学时间最长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也不过13年历史。 对于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来说,未来是否能招收到充足的优秀生源、能否继续吸引优秀师资前来都是急切的问题,这关系到学校是否能积累口碑,环环相扣地影响到未来的办学状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该校的招生不是问题。一方面,作为合作方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具有一定号召力;另一方面,几所既有合办校积累了口碑,如宁波诺丁汉和西交利物浦,生源变得越来越好。其学费远低于出国留学费用,且办学不“注水”,满足了一些家庭既想接受国外教育,又不放心孩子“单飞”的需要。 以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的高考招生分数线为例,文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在2013年高于当地一本线21分,2016年高出了30分。理科平均录取分数线在2013年高于一本线23分,2016年高出41分。六成多的2016届本科毕业生前往QS全球排名前100的世界顶尖高校留学。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张端鸿称,中外合办大学的长处在于,校舍、办公规范、住宿等各方面都依循国际标准,多采取小班化教学、深度学习,从硬件到师资不打折扣,将对境内的优秀院校形成挑战。 “国内许多院校的招生规模大,质量难以控制,更关心科研,对教学的重视还停留在口头上。不少重点大学每年就招收8000名以上的本科生。许多大学也意识到规模太大,不断想缩减,但受制于地方政府希望更多学生能入学的想法,在各方利益博弈后没有减下去。”张端鸿说。 师资方面,合作的外方学校普遍不会派出大量教师在中国常驻,合办校需要批量引入新的国际师资。 在一些专家看来,能通过优厚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大优势。张端鸿对上海纽约大学调研后发现,获得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职后,员工会获得略低于美国本部的薪酬,但显著高于国内高校能提供的平均工资。国内高校虽对部分引进人才开出高工资,但占总体人数的比例并不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则认为,在薪酬问题之外,国际人才原本处于学术主导的办学体系中,来中国任教、从事学术研究后,可能会不适应中国高校以及科研体制中普遍存在的行政化管理。同时,中国还需要从政策环境等方面继续提升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 “对于一个足以评上长江学者或杰出青年的人才,可能会更看重科研平台而选择国内的顶尖高校。”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说,当前的中外合办大学多以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为主,科研力量刚开始培育,一些学校没有硕士点、博士点,没有充足学生和适合的试验室,无法满足一些教师从事科研的需求。 在他看来,纯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发展的空间较小,中外合办大学若发展顺利,会有意向朝研究型的大学转型,届时如何吸引科研能力更强的教师、如何培养稳定的师资队伍会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也需要提前规划。附: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学科要求、师资、招生、学费详解 一问:今年的招生计划是怎样安排的?有哪些专业? 答:我们今年首期开设专业有三个,分别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还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招生总的人数我们计划面向国内外招收300名学生,平均每个专业是100名学生。在中国内地的计划是240人,其中广东是150人,另外90人是广东省外。我们的选拔方式是按照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在提前批,也就是说学生目前不需要提前报名,只要在6月份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填报志愿时候在提前批里头本科第一批志愿栏里头填报(志愿)就可以了。我们在7月的上旬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录取的时候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来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择优录取。如果高考的总分相同,我们会优先看理综成绩,因为以色列理工学院更看重学生理科的基础。还有英语单科成绩不能低于120分。这也是为了确保招收的学生具有好的英语基础,能够胜任全英文教学的学习。 二问:课程的设置或专业的设置会有哪些特点? 答:因为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一个以理工科著称的学院,在培养科学家、研究员、工程师等方面有好的声誉,所以我们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标准来培养我们广东的、中国的学生的话,也是希望能够按照她的标准模式来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研究员。我们在课程涉及方面会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学科基础,使学生们具备研究的能力和未来的发展能力。 根据广东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学院最终将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和生命科学三个领域的10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5000人,将引入和借鉴以色列理工学院“教育、研究、创新”“知识三角”教学模式,致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 三问:学院是全球化的视野,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是很高? 答:因为我们专业的课程都是全英教学的,所以首先要求学生在英语的应用方面应该是有一定的水准,只有学生具备好的英语基础,读、写、听、说能力,才能够适应全英的教学。第二个因为是理工方面的培养,所以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理科的要求也是相对要高的,要求学生要在高中打下很好的理科学习基础,这样在进入大学之后,来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才能更好的适应学院的教学。 四问:今年是咱们广以学院第一年招生,也就意味着这批考生将成为第一批毕业生,不仅能够拿到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还可以拿到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这对广大考生来说是不小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广以学院还有哪些优势呢? 答: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这样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里头学习,能够拿到国内和国外都认可的证书,这样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不管是本科毕业后求职就业,还是要继续深造都是非常有好处的,特别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本科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全世界应该是广受认可,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位证书去申请国外名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话竞争力会很大。 五问:大家还比较关心的是学费怎么样来收取? 答:学费是每生每年95000元人民币,住宿费是每生每年1200元人民币,加起来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我们会有奖学金、助学金来帮助一些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并不是宽裕的的学生,(奖学金)有三个档次,最高是每人每年10万元,基本上可以免除(抵消)学费和住宿费,第二档次是每生每年75000元,第三档的每生每年50000元。 现在初步计划,10万元(奖学金)的比例是10%的学生,另外15%的学生可以获得75000元奖学金,还有25%的学生可以获得50000元的奖学金,加起来的话就是50%,一半的新生能够拿到奖学金。最高10万元奖学金是根据高考成绩评定,一年10万,4年是40万,但是从入学以后第二年开始要看学生上一年的学习成绩,激励学生更继续努力地学习,在入学之后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第二年的时候,如果第一年的学习成绩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我们会继续维持学生的奖学金资格,如果没有达到学校规定标准,可能会失去这个档次奖学金的资格,同时入学时没有获得奖学金,但是入学以后学业表现好,也会有机会。另外补助的渠道就是助学金,我们设定的助学金的方案是每人5万元,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审核材料之后才授予助学金。 六问:广以学院招聘老师这方面情况怎样? 答:在师资配备方面60%以上是由以色列理工学院直接派老师过来,这就保持两所学院是一样的教师,另外其他的老师也会按照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标准面向全球招聘,而且招聘的条件是要有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博士人选,才能成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师的候选人,而且选聘的标准是非常严格的,据我了解,广以学院已经进行无数轮的面试和考核,为的就是精挑细选,选拔出真正适合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老师。首年课程的老师都已经是配备到位了,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已经受聘为各个专业的负责人和骨干教师。文章选自搜狐财经,2017年5月
2017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