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王石:全球化,中国企业有竞争力
理事简介王石,CCG资深副主席、万科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王石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经过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之后,中国已经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换句话来说,我们在中国做的事情就是全球最重要的部分,只要中国还继续改革开放,全球化就不可能逆转。 从1983年到深圳至今,我个人的体会是:过去34年是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在国内的各种体会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两次参加气候大会的感受和一次特别的个人经历。 我第一次参加全球化会议是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那次是《京都议定书》之后世界各国的新一轮重新博弈,重点之一是就碳减排展开协商。我们对那次会议寄予厚望,但实际结果比较令人失望,取得的实质成果也非常有限,主要因为美国自己没有做出足够多的承诺,还嫌中国承诺的不够多。 当时我们两位企业家和一位秘书长组团参会。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国际会议,我们不知道去哪里宣传《北京宣言》,也不知道怎么租办公室。后来我们找了志愿者做听众,在廊道里代表100位企业家推介这份宣言。 机缘巧合,我们当时和解振华先生住同一宾馆。他问我:“中国代表这样表态国际上还不满意,中国企业家怎么看?”我说,我举双手赞成碳减排,因为这代表未来,绿色经济就是未来。他觉得很感慨,说谈判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怕中国企业没有竞争力。我的表态给了他信心,他愿意尽量保证给我们企业有缓冲空间。当然,中国的表态不会因为我一个企业家的表态而怎样,国家的谈判压力在于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竞争力的确和国际上有差距,但我们支持碳减排的态度是坚定的。 后来,我作为两位企业家代表之一,代表100位企业家出席摩洛哥气候大会。特朗普上任后,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态度非常强硬。在中国是什么态度、中国会不会当旗手等问题上,我是企业家,无法代表中国政府表态。但形势比人强,中国有一句老话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我们自己的表现而言,去年我们100位企业家代表了25万企业家,预计今年会代表40万到45万的企业家,但关键还是质量,不在数量。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环保、绿色建筑话题,不仅要在国内讲,出去也要讲,推动国际化传播非常重要。克林顿基金会曾开设过一个全球清洁炉灶项目,目标是将妇女从炉灶边解放出来。他们认为,妇女一旦解放出来,儿童就解放出来了,从而将清洁炉灶问题转变成妇女问题、儿童问题。 我有幸被邀请加入这个项目,成为中国的两位理事之一,另一位理事还是解振华先生。我接触项目后发现,由于和联合国合作,他们的资金非常充足,推广也做得非常好。但实际上,所谓的清洁炉灶就是一个小炉子,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这里面最有说服力和创新性的是小炉子在加热时会发电,可用来给手机充电,其他方面也就是中国三四十年前的产品水平。事实上,中国农村清洁炉灶所使用的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已远远走在他们前面,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是有竞争力的。 我因此非常肯定中国能在这个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回国后,我们立刻组织一个团队,在中国开展这个项目,结果比国外做的好得多。而且我们不仅在中国做,还马上在其他地方展开推广。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是埋在深山中我们不知道的。 碳减排只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做,同样重要的是怎么传播,怎么找“点”。(作者是万科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本文基于作者在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终稿未经本人审阅)文章刊于《环球时报》,2017年4月14日
2017年4月17日 -
李学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理事简介李学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美国百人会大中华地区共同主席。李学海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两点。 第一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进行,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业态、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模式在进行。三十几年前,中国企业出口创汇的方式是代工做一些低端价值的产品,逐渐到企业家开创品牌,自主创造产品,从服装玩具,一直现在做到电子、高科技的产品。近年来不少企业走出去,在欧美国家收购并购和取得专利技术、品牌等,形成了跨国企业集团。有多少优秀跨国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经济强大的重要标志,这些跨国企业有央企、国企,有上市的,有民营的,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发展的。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因为有这样的大市场。 第二点,“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三十几年来全球化过程的一个延续,只是扩大了地域范围,扩展了新市场,创造了更多的产品。这不仅在于基础建设,也不只是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的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都要根据的自身业态、资源、网络参与其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有很多商机。简单举个例子,开通“义新欧专列”后,列车14天就到英国,所以通过物流配送和供应链,就可以把全国各地的产品运到那边去,现在有从事进出口保险的企业,还有在国内做“一带一路”景点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都有很多的商机。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7日 -
【China Daily】Former Sinopec chairman urges update on globalization thinking
Fu Chengyu, former chairman of Sinopec. [Photo provided to China Daily website]Chinese enterprises need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amid globalization, Fu Chengyu, former chairman of Sinopec, Asia’s largest petroleum refiner, told a roundtable forum host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Here are some of remarks from Fu’s keynote speech, in which he also urged some companies to upd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hich isn’t just about throwing money overseas.Globalization, when first advoc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was intended to be an open market that could facilitate investment globall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joined in and tried to find its say while getting benefits from it.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globalization per se is in line with improving competitiveness and it also applies to Chinese enterprises who are seeking to develop across the world.Despite much improvement 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ompanies in the past 20 to 30 years, they are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ir global competitor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and high-end technology.Globalization, in the end, lies in the competition at a national level and enterprises’ level worldwide. Therefore, at the current stage, the priority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lies in the elevation of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among their global counterparts.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the first step for Chinese companies is to build up a world-recognized management, execution and operation system from within.On the other hand, 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restrain their desire to be a leader or a rule-maker of global trade, instead, we ne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 market first. It would take decad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to set up a complete governance system over globalization, which could be a target in the long run.In the future, Chinese enterprises might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 for investment and trade in the US. That’s not because the US is giving up on globalization for protectionism. In fact, they still need overseas markets for their enterprises to expand, but the risk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is that the US market would be more unfriendly for foreign enterprises.(By Zhao Manfeng)From China Daily, April 2017
2017年4月17日 -
【南方网】“大咖”献计顺企全球化人才战略
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蒋晓敏)14日,由顺德区人民政府主办,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承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协办的“2017企业全球化和人才战略发展峰会”在顺德举行。峰会旨在通过邀请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重量级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和圆桌研讨,为顺企的全球化人才战略集思广益。 近年来,随着顺企全球布局步伐不断加快,包括美的收购东芝白电、德国库卡、意大利Clivet,伊之密收购美国百年品牌HPM的全部知识产权、专利及商标品牌,碧桂园在马来西亚投资“森林城市”等,如何在全球范围配置人才资源也成为重大课题。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远璋认为,在经济新形势下,海外发展的机会很多,但很多顺德企业人才储备不足,也制约了全球扩张如海外兼并重组的步伐,人才全球化还需要顺德企业更多的探索。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主任王辉耀以“全球引智促升级,积极打造粤港澳人才腹地”为主题发表了主题演讲。他分析,当前顺德招才引智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平衡、配套不足等挑战,如高层次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大企业,而部分传统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仍以中专、大专等技术型学历为主。“顺德可以试点‘校企合作、工学一体’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王辉耀建议。 王辉耀提出,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时机,顺德要先行一步,加强与香港高校的合作,引进港澳的国际人才资源,建立与国际无缝衔接的外籍人才社会保障体系。“比如顺德碧桂园这样全国知名的房企,可以尝试建立外籍人才顺德聚集区,并通过加大医院、学校建设投入,让外国人才在顺德生活工作更加便利。”王辉耀说。 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则分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现状,并为顺企实现国际化经营提出对策与建议。霍建国认为,顺德企业起步早,有一定规模,人才战略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未来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驾驭国际市场的人才。同时企业要了解国际形势、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把握大势。在新的形势下,企业更要注重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 “顺德没必要与广州、深圳攀比,小地方生活质量更高。一个区域发展最大驱动力在于开放,而且要努力达到高水平的开放。企业发展要包容,地区也要有包容的理念和能力,要大胆启用外地人。顺德要抓住制造业,将优势产业做精做优”。霍建国说。 顺德区副区长蔡伟介绍,近年来顺德已经从原来以土地为核心配置资源,转化到以人才为核心来配置资源,无论是发展轨道交通,还是做强医疗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顺德城市定位是高端制造业的创新中心,为了做强制造业,顺德将列出人才目录,在全球开展针对性的引才。“蔡伟说。文章选自南方网,2017年4月14日
2017年4月17日 -
【中国贸易报】自信自觉成就中企“走出去”的典范
“当时我们很心虚,因为我们是一个民营企业,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不敢去,我们说现在还不敢给你们(迪拜政府)打印房子。”上海盈创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义和也许没想到他们公司打印的房子会被迪拜政府看中。他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谈起面对迪拜政府采购时的状况。马义和说,后来还是迪拜政府在考察完他的公司以后,打印了17幢房子装到了总统府的绿地,此事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如今,上海盈创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利用3D打印技术在全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展开合作。“我们占小股份,输出技术、输出设备,然后和当地愿意拥抱这个技术的企业合作,实现了我们的梦想。我们现在已经在迪拜、沙特、德国、悉尼建立了工厂。特别是跟美国的合作,大家可能知道急速列车,他们也是选择了盈创为他们打印了急速列车的设施。”马义和说。 中国民营企业的3D打印技术能够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可,说明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外企差,给中国企业长了面子,提高了自信心,这在如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显得十分重要。对此,参会的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教授王义桅表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我觉得应该增强自信与自觉。” 王义桅以印度百万富翁用步步高机器看盗版碟为例子指出,中企在国外生产的产品应符合所在国的国情和消费者需求。“我们老是盯着发达国家来看,老是觉得我们企业管理经验和技术上还有一定的差距。”王义桅说,“其实生产符合当地老百姓需要的产品,就是中企国际化的自信。” 对于“自觉”的理解,王义桅认为,企业要自觉地把它变成本土化。而目前,有些跨国公司全球化、本土化做得并不是很好,并没有完全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习俗。王义桅又以海尔集团主动适应非洲当地情况,开发出能清洗马铃薯的洗衣机赢得了市场欢迎的故事来证明他的观点。 纵观历史,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进行中,只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业态、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模式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企业三十几年来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延续,扩大了更多的地域范围,扩展了新的市场,创造了更多的产品。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无论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还是现代化,都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也摸索出哪些产品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 摊开地图,查看“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多是中亚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较缓慢,它们最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这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来说,就是机遇。 “我们是做基建和特色产业小镇投资的企业,基建投资是目前阶段‘一带一路’上非常好的机遇。因为中国的基建行业是可以做全产业链输出的行业,中国经济发展高速增长了30年,给中国基建类的企业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给我们储备了非常多的实力。也就是目前我们基建行业在整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占全球‘走出去’的企业投资的51%以上,超过一半。”CCG常务理事、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涌说,“我们是做地产产业小镇的投资,去年到海外地产类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8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对外的地产类投资。这说明什么?说明基建行业在走出去过程当中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要改变近代以来的老说赶超和摆脱落后的思维方式,我们要走向新型的全球化。”王义桅指出,“一带一路”2.0版本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桥梁和纽带。文章选自《中国贸易报》,2017年4月13日
2017年4月17日 -
陈启宗:金融全球化,中国仍需走自己的路
理事简介陈启宗,CCG联席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谈全球化,在中国内地谈跟在美国谈是两个世界。在中国内地谈,大家谈的基本上是实业,制造业,好像那就是世界全球化的大去向。但其实几十年前,美国的大公司就已经把他们的制造业拉到全球去了。在美国谈全球化,多数谈的是金融的全球化。而在中国,我却很少听到朋友讲到金融方面的全球化,这样的差异很值得我们思考。 金融全球化中,中国仍需走自己的路 如果讲到创新,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就是中国在什么事情上不能创新,也不要创新,那就是金融全球化。因为我们与西方世界不同,西方社会有很多的资金,科技的进展就是西方世界慢慢的金融全球化。1985年金融大爆炸后,从伦敦开始,这个领域主要趋势基本上就是去监管化,这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1997年,亚洲也未能幸免,当时的金融危机使整个亚洲市场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那时候西方觉得我们监管不好,但经过了10年的金融全球化之后,他们还是把自己打败了。 2008年金融的全球化把西方的经济体差不多打垮了,因此所以这方面中国一定要小心谨慎。金融的全球化千万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着国外走。因为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大,数字越来越可怕,结果一定把自己打垮。我们谈的是实体经济,他们谈的是金融经济,这方面我觉得中国是绝对不能创新的。中国要创新的就是把自己的门部分的关起来,不要完全关起来。金融的领域不能跟国外走,要是跟他们走,完全打开我们的金融市场,促进资本的开放,一定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对自己和世界均无益处。中国在地方上的创新,要局部的开门,局部的不开门。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体带来好处,也会对世界的经济体带来好处。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需要更多关注与研究 在全球化的诸多方面中,有一个方面是绝对值得我们考虑的却很少有人做的,那就是研究科技所带来的不良的影响。大家都在谈科技创新怎么好,却鲜有人研究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研究这个并不是反对创新,反对科技,而是会对全球化有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从工作岗位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科技创造了很多行业,但是确实也破坏了很多就业岗位,这在世界上这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比方说,现在的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工作了,而且还不会出现罢工问题。那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当一切的就业岗位都被科技取代以后,或者很大一部分被取代以后该怎么办?13亿人口如何生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下去。 还有更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病毒。现在很多治病毒的方法就是利用其他的病毒,或者最新研究出来的病毒来以毒攻毒,但这很有可能有一天把人类全消灭掉。因此,我们不是说不用科技,而是要发展科技、应用好科技,中国人还是要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4日 -
圆桌论坛三:如何打造全球化的中国创新模式 | 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2017年4月9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在论坛三“如何打造全球化的中国创新模式”的环节中,来自投资、创业、物理届等领域的各位专家就“双创”主题,即创新和创业畅叙谈天,分享了自己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对其看法。同时,就当下大数据等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探索中国创新与文化间的联系,为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
201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