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亚勤:创新阻力常来自企业中层
理事简介张亚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百度公司总裁。 【财新网】(记者 王力为)企业的中层一般都喜欢保持现状。公司内很多时候开两小时会没有信息量,但是与公司内的一些小孩谈,发现他们常有好想法,且能付诸实施。百度总裁张亚勤在博鳌亚洲论坛“创新者的DNA”分论坛上表达了上述观点。 他解释称,一般的公司高层通常都是希望创新的,因为他们会看到市场的变化,看到企业在市场中面临的问题乃至危机。在另一端,一线的工程师也是希望创新的,因为他们会看到用户的反馈,看到产品具体遇到的问题。 创新最大的障碍事实上来自企业中层。他说,中层一般都是喜欢保持现状,满足于当前状态,不喜欢有大变动。 “其实我在公司很多时候都是绕过中层来找到真正的创新者。”他说,企业中的加速器、孵化器以及小团队一定程度上就是要绕开中层。当然,在企业大了后,如何能把中层的思想凝聚起来还是很重要的。 他表示,创新者通常由这些特质:愿意去质疑,去思考,去批评。跟创新者谈话,会发现他们有一些闪亮的思想。 “有时候我们开会也好,谈话也好,谈两个小时是没有信息量的,但是与公司里的一些小孩谈时,发现他们有非常好的想法。而且,这些年轻人还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源,找到办法,让一件事发生。”他说。 对于在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近期离职后,他兼任百度美国研发研究中心董事长的新闻,张亚勤回应称,事实上他在美国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那里吸引人才,这一工作在兼任该职务之前已经开始。 现在国内一些大企业看到,特朗普的一些政策让中国对一些海外人才来说更有吸引力。他说,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为百度招引人才的工作。 他希望,未来在MIT,在卡内基梅隆等美国名校,百度这样的中国公司也是技术人才的选择之一。文章选自财新网,2017年3月24日
2017年3月27日 -
张亚勤:中层是公司创新的最大障碍,一定要绕开
理事简介张亚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百度公司总裁。 在2017年3月23日开幕的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百度总裁张亚勤出席了 "创新者的DNA" 分论坛并谈到了他对吴恩达辞职的看法。他说,对吴恩达的离开表示遗憾,但同时强调能吸引到陆奇也是幸运,并且表态百度在加大AI人才的招聘力度。 张亚勤谈到了中国创新的变化趋势,并认为在过去 15 年中,中国的创新模式主要是利用新技术让产品更具竞争力。比如在微信、移动支付等自主创新的产品上,体验都比国外的产品牙好。不过这些基本都是在商业模式层面的创新,美国在技术创新领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目前,最时髦的技术就是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家都在蜂拥而上做同样的事情。但公司想要实现差异化发展、让产品更具竞争力,往往是没有捷径可言的。 关于人才,张亚勤认为,中国正在培养也正在吸引大量国外人才,这是中国的优势。但还是需要在基础研究上多下功夫,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进一步的优势。 同时,张亚勤还回应了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的离职事件。他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特别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竞争中,对吴恩达的离开表示遗憾,但也很幸运能吸引到陆奇这样的全球顶尖人才。 最后,从企业角度看创新。张亚勤指出,不管是微软还是百度,创新都是两方面的。一般公司高层都是希望创新的,但最大的障碍是中层,企业大了之后怎么样把中层说服了是最重要的。中层一般喜欢保持现状,所以在公司里面很多时候都要饶过中层找到真正的创新。 张亚勤还就创新培育和教育结构变革发表了观点,他认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身上的三个特点:一是创新者都愿意思考、批评;二是具有闪亮的思想;三是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方法。以下为张亚勤发言实录 谈中国创新的变化趋势 在过去15年当中,在中国的创新模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引用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我们用新的方法让你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让你的生产更加具有竞争力。技术也是如此,我们用互联网做例子,十年的创新基本上都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都是从美国那边仿制过来的,但是市场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自己做了很多自主创新,比如说微信的产品,质量比 Facebook 质量更好。中国的地图使用起来的体验比谷歌的体验更好,中国的移动支付比其他国家的移动支付更加方便,现在都不用拿现金出去买东西了。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同事也提到了技术创新,比如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还有涉及到超级计算机、机器学习,这些技术方面创新引领世界、获得了专利。 一直从产品的创新到技术的创新,我们越来越触及到技术的创新和基础架构。北京和中关村可能在很多创新领域现在比硅谷更加激进,现在很多的企业比硅谷更加积极。所以,好的事情可能发展的非常快,但是也有挑战,大家不那么耐心了,感觉比较急功近利,好像马上想看到成果,很快上市,很快赚钱,这样就会产生一些泡沫。 所以在目前这样一个阶段,比如说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变成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像百度还有其他的公司都把钱、资金投入到深度机器学习当中去。每个公司在中国都说我们自己是人工智能的公司,都是 AI 的公司,好像明天我们的世界一夜之间就要被人工智能改变一样,大家都没有那么多耐心了,最后一拥而上就做同样的事情。 我们反正有好的机遇和挑战,那么我们需要有资金,有人才,也要有需求。其实你要创新,没有那么多地方让你赚快钱,最终创新的字母是需求,必须要有需求才有好的产品和市场。这样的话你才能够通过一系列好的产品上市或者怎么样的方式赚钱。 有很多很多公司要实现差异化,其实技术的差异化让你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往往是没有捷径的。在过去几年当中,中国产生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同时也吸引了很多中国以外的人才回到中国,或者来到中国。在未来我们相信中国会吸引国际化的人才,不光是海归,而且是会吸引很多真正的外国人才来到中国,政府会做更多的投入。 所以我们在这个环境底下要回归到更多的基础研究,现在研发投入是占GDP2.4%,可能15年之前只有1%,或者1%不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想创新成为主流,这些工作我们都是要做好的。 谈地域和创新关系 不是每个城市,或者每个省份都是制造业、或者研发中心,你得知道海南的优势在哪里,海南的农业、医疗资源应该是最重要的优势。所以你得找到自己的长处在什么地方,不管是环境、自然资源的禀赋,还是别的什么,得去利用。 谈吴恩达离职百度 刚才提到人是最重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特别是人工智能这方面,人工智能是百度未来技术的方向,我们锁定了 AI 作为未来的方向。当然我们希望吸引、招聘到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在两个月前我们吸引到了陆奇,他是全球在这个领域方面的技术领袖,非常的幸运。 谈创新与政府监管 我觉得这还是要取得一个平衡,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来实现这样一种平衡,鼓励各方面的创新,互联网创新还有别的行业的创新,像我们这样的企业,百度、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 IT 企业了,还有一些新企业,像头条、美团、滴滴、小米,也有其他的企业在诞生,总体来说这是市场驱动比较灵活的环境。 谈教育和创新土壤 两个问题一块回答,一个是台湾的学生,一个是创新的土壤,刚才李校长讲到我们现在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更多批判性的思维,创新的思维,学校是急切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进展了。 我从公司的角度来讲,一个企业如果看一下,不管是在微软也好,在百度也好,你发现创新一定是两方面的。一般公司的最高层都是希望创新的。因为他会看到市场的变化,看到公司的危机,往往一线的工程师也是需要创新的,因为他看到用户的反馈,看到我们的产品遇到问题。最大的障碍是中层,公司里面企业大了之后怎么样把中层说服了是最重要的。 包括刚才讲的加速器,服务器,包括一些小的团队,比如说中层要把它绕开,中层一般都是喜欢比较保持现在,这个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在公司里面很多时候就是要绕过中层找到真正的创新。 另外,这个可能和当时讲的最早的问题,怎么找到创新者,这么多年我花了很多时间自己做研究,也创新,也在找创新者。 我发现有三个特点,第一个,创新者都愿意思考、批评。 第二点很重要,创新者你和他谈话的时候,谈一个小时,你会发现这些人有闪亮的思想。有的时候我们开会、谈话也好,谈一两个小时是没有信息量的,什么都好,但是,公司你和一些小孩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有一些好的想法。 另外,这些人不仅仅有好的想法,也会找到各种各样的资源,找到方式和这些事情发生。 关于台湾的学生,我原来在微软研究院做院长,我们差不多有 1/3 或者 1/4 的研究员都是从台湾过来的,现在微软研究院院长也是台湾过来的。我觉得IQ来讲,台湾的人和大陆的人也没有什么区别,现在到大陆来工作,这么多市场,特别是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大数据、大模型、大计算、大用户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到大陆发展前景是很好的。文章选自钛媒体,2017年3月24日
2017年3月27日 -
张华荣:“走出去”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关键在价值观
理事简介张华荣,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一带一路”是全球经济的新生态,也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未来五十年,中国将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使企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去。中国供给侧改革与其他国家需求相吻合 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不是指剩余产业,而是要把优势产业做得更优,把好的产业推向全世界。中国的供给侧经济改革跟世界上很多国家供需侧是相吻合的,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最需要解决就业,需要出口创汇,而我们帮他们解决了六千名就业的同时也从中受益,不仅拿了优惠土地,更重要的是我们企业从广东、江西,再到非洲形成了“走出去”的产业链,根据全球的市场经济,找到自己的布局和定位。 走出去的企业有做资源的,为世界经济做了不小的贡献;也有做基础设施的,今天的很多发展中国家80%的基础设施都是我们中国人做的,我们多次向其提供技术和工人。但是真正给当地国带来效益的,还是优势的产业合作。在国外,矿产确实带来很多利润,但是很多国家最丰富、最有价值开发的其实是人力资源。埃塞俄比亚没有参加工作的人,每人每天只有一块到两块美金的生产价值,但是到企业一天可以创造一千块美金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帮他们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很多当地的社会问题,并且也给我们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是相当正确的。企业家精神是什么? 我们大国担当、大国文化、大国分享的这种精神跟文化在全世界正在慢慢的逐步形成。同时作为中国企业家,我们在“一带一路”精神下要培养我们价值观。鸦片战争的失败是因为我们不团结,不统一。但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把一个稳定的以发展为中心的中国向全球开放,飞速发展。所以,我们国家的体制虽然仍有改进的地方,但已经是全世界最好的。我们要企业家感恩心态为主的价值观。 另外,人力也与企业家精神密切相关,企业从几十个人干到几万人,有大量的财富,这财富就是责任。我觉得以人为本,服务人类,为中国企业,为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当有这样价值观跟信仰的时候,那么企业家就产生了相当正能量的这种精神。不管是敬业精神、职业精神、吃苦精神,还是合作精神。 企业选择好的环境,选择好的生态,另外要选择好的基因,好的进化。做百年企业需要延伸,所以我们中国企业不只是要走出去,要引进来。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以包容的心态向全世界去发展,我相信我们中国的经济一定很有未来。企业家精神关键在价值观,首先要有能力,对人力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干部员工负责,更重要的是对亲人负责,这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在埃塞俄比亚,我们不仅是赚钱,而是解决十万以上当地人的工作,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为中国企业家写上美好的一笔。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风险和困难 去年上半年我们很多经融机构都对“一带一路”企业比较乐观,但是下半年因为我们国家外汇下降,在境外投资、融资这块难度比较大。希望我们国家还是坚持以“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战略,希望更多的金融单位以及基金单位可以用差异化的融资和差异化的政策去帮助他们。更重要是国与国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法律生态、税务生态,用中国发展的经验帮助他们发展。我们是参与和分享的,是推动他们发展的,我们也会从中受益。 另外,中国企业国际化。我们在当地开一个会要讲中文、英文等四个语言,还有当地的文化,有很多不吃猪肉等等。不过正因为他们跟我们很多观念,生态以及包括各种条件不如我们中国,我们才有很多机会。过去很多台资、港资和外资企业来到中国他们就是克服各种困难,跟政府沟通,跟社会沟通,跟员工沟通。大大的创造丰厚的效益,获取丰厚的利润,同时给我们国家经济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而且培养了优秀人才。我们也可以效仿。 还有政府诚信风险,政府需要企业的时候肯定百分百相信,但是不需要的时候就会谨慎。我们企业要做的就是彼此需要,我们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诚信风险需要多沟通,需要用讲话沟通的方法去解决。当然还有社会理解。很多非洲国家一看到外国人来,就以为是来抢钱。其实我们要告诉他们是帮助他们共同发展的,所以我的企业去做很多义务宣传。从厕所到厨房,从家庭到健康,我们都关心,他们就会慢慢理解。同时,经营跟管理的风险,也是很大的问题,100%尊重员工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尊重企业发展的规律,我们有自己的一个商业模式。 坦率说,在发展过程当中,当然会有问题。但是我相信发展的给他们带来的利益是是主要的,只要我们去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尊重他们的文化,同时通过我们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宣传,对人负责,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对企业负责创造效益。从长处讲,不赚快钱,也不赚近钱,从长远的角度去发展去考虑。解决一个困难上一个台阶,解决一个问题上一层楼,有这样的心态面对,世界上就没有困难的事情。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CCG‘两会’代表、委员沙龙”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3月27日 -
郑永年:中国应接过全球自由贸易大旗
专家简介郑永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从杭州G20峰会到达沃斯论坛,中国已经开始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措施和表现。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如何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在保持经济稳中求进的同时,如何推动兼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期待。《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记者: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在过去一年里继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从“降速”阶段逐步过渡到“提质”阶段,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郑永年:我对中国经济是比较看好的。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再过渡到发达经济体的低速增长,这是符合规律的自然下行。中国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保持了经济增速的平稳下行,这在经济学上非常了不起。中国将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设为6.5%左右,还是比较谨慎的。因为当前世界经济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逆全球化趋势必然会产生影响。而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从杭州G20峰会到达沃斯论坛,中国已经开始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都是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措施和表现。 记者:您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请问您如何评价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进程,您认为中国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之路应该向何处去? 郑永年:2008年以后,世界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就显得较为突出,美国、欧洲和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内部均存在不平衡问题,所以各主要经济体都在调整内部经济结构。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内部经济结构调整最快。2008年以后,各主要经济体出口一直受到影响,中国大部分的经济增长来自于内需,并且直至今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是最大的。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最迅速、也是最为有效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调结构、去产能,最令人担忧的是就业问题,但目前来看就业情况还不错。在经历了1997年和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在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调节经济方面愈加得心应手。不过,中国也应该认识到,目前经济结构性改革中内需和外贸的结构虽然在变好,但有些地方还是失衡的,比如高端制造业和低端制造业的失衡,金融、房地产、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失衡,这些都是在今后经济结构调整中需要重点关注的。 记者: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国在智利的邀请下,有望参加即将举行的TPP成员国会议,并认为中国应该扛起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旗。您认为中国是否应该加入TPP,还是力推RCEP? 郑永年:我认为中国应当接过自由贸易的大旗。西方对自由贸易热度下降,中国可以直接接过来,但并不是说全盘接收。中国还是应在考虑本国利益的同时,充分照顾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现在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很大,但发言权却很小,这非常不合理。同时,中国接受这套体系然后加以改革要比自己另起炉灶成本小得多。对于中国是否应该加入TPP,我认为中国需要慎重,应充分考虑其非经济因素。因为TPP最初就具有排他性,政治成分多于经济考量。TPP中很多条款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相比之下,RCEP则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更符合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文章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年3月21日
2017年3月27日 -
郭盛:兼职成为就业新趋势
理事简介郭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智联招聘CEO。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重磅推出120分钟特别节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数据发布之夜》,权威发布全球最大规模融媒体民生调查结果,用数据表达10万中国家庭的心声和心愿,呈现7亿中国网民的选择和态度。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是由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并联手国家权威机构、顶级智库,智联招聘在内的10大互联网大数据研究院,进行联合调查、联合分析、联合发布。活动现场,智联招聘CEO郭盛携手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格力总裁董明珠,财经作家吴晓波等人就中国职场人现状及发展,以及中国就业市场的新趋势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智联招聘和大调查的联合调查发现,导致职场人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分别是收入低、事业遇到瓶颈,上升空间受阻、想换个环境有新鲜感,行业不景气等。同时,针对很多职场人提出的选行业还是选企业这个问题,郭盛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选职业好过选企业,因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消失”,平台会不断崛起。同时随着共享经济,新兴职业的产生,雇佣关系不再与企业死死绑定,更多有技能的人可以在平台上实现就业,这便是为什么选职业好过选企业的重要原因。 那么在平台化的浪潮下,求职者应该怎样选择职业呢?目前来看,高薪职业基本上是两类,一类是管理类,另一类是IT技术类或律师等的专业类。不过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每天也在诞生许多新的高薪职位,如有网感,会卖萌的新媒体运维“卖萌官”、爱晒,爱现,靠话唠赚钱的直播网红、爱吐槽,乐于出差的旅行体验师等。而且这些职位也给了每个人选择兴趣爱好赚钱的机会。另外,这些新兴职业大多都集中在某一平台上,这些平台产生的内容及价值是巨大的。 郭盛强调,在未来中国的就业市场上,兼职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根据此前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美国的兼职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7%,而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10%。另外,根据智联招聘全站大数据显示,在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过去一年兼职职位数量同比增长110%。郭盛认为,随着平台化,人工智能等要素的发展,兼职类工作占比将越来越大。那么,怎样去激发兼职工作者的创造热情,这是所有企业家们需要去深度思考的问题。最后,郭盛讲到,世界在快速变化,风口行业也在不断变化,希望每个职场人都能找到热爱的职业,并不断的锤炼技能,成为人才,才能任由风云变幻而闲庭信步。文章选自中国网,2017年3月15日
2017年3月27日 -
宗庆后:中以克服跨境差异 才能实现双赢
理事简介宗庆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中国经济网3月20日讯(记者 王婉莹) “中以双方要加强沟通,促进互相了解,克服障碍,实现双赢的合作。”同时要先解决“克服跨境差异”的问题。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今日在以色列总理举办的经济论坛——“投资、创新和文化:如何克服跨境差异”上表示。 “中国近两年GDP增速比例有所下降,这很正常”,宗庆后表示,基数大了,增速的比例自然会下降,毕竟中国去年GDP总量已达到74万多亿,增量部分占了全世界的1/3以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现在中国有三亿中产阶级就导致了每年一亿多人次的出国旅游,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商品抢购一空。“中国要实现全民小康,要全面提高老百姓的收入,如果还有十来亿人亦富起来了,会是什么样的内需?什么样的市场?”图片说明: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左二)在以色列总理商业创新论坛上与嘉宾留影。 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是值得赞赏和敬佩的。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举世瞩目,在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重建起了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伟大的国家。 而“当今的中国政府是历朝历代最开明、最英明、最了解老百姓与老百姓贴心的政府。中国制定了工业制造2025、2030重大项目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正在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全面进行转型升级工作。我认为中国的经济会越来越好,以色列寻找与中国的合作是找准了对象,二个都会赚钱的民族结合在一起真可谓是天下无敌了。”宗庆后说。 但是,也要看到以色列与中国加强合作以来,本来对以色列有崇敬之情的中国人大量涌向以色列寻宝,结果却是有一部分人高兴而去,扫兴而归,没有谈成合作。所以,首先我们要研究“如何克服跨境差异”。 宗庆后认为,目前中以合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障碍。第一是部分以色列人看到中国人来,抬高转让价格,精明的中国人感到被敲竹杠;第二是以色列转让的项目很多是初创的,中国人希望要的是成熟的技术;三是以色列国家小、人口少,发展产业的机会也少,一般科技成果仅仅只是卖掉,而中国企业家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为这样市场更大,发展产业盈利更高,如果可以上市,还会产生几十倍的市盈率,利润更高。 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可能对有些问题的看法亦不同,所以真正合作谈成有一定障碍。“我认为我们双方要加强沟通,促进互相了解,克服障碍,实现双赢的合作。”宗庆后这样说道。 宗庆后介绍,娃哈哈向浙江省杭州市政府争取创建一个国际科技创新小镇,争取了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补贴政策、人才政策,准备吸引以色列的企业带技术与中国的企业合作发展产业。另外,娃哈哈准备对以色列的一些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亦在与佩雷斯中心进一步洽谈合作,希望能把中以合作这一双赢的好事做好,促进两国的经济共同发展。文章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年3月20日
2017年3月27日 -
毛大庆:技术进步下或有更多东西被共享
理事简介毛大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优客工场创始人。 过去几天,房子又一跃成为热词,包括北京、广州等多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 3月20日,在出席某论坛时,前万科高级副总裁、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再次谈及房子的话题。不过,他并未对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做过多评价,只是表示,看到很多人长嘘短叹,认为这辈子的幸福没有了房子无法追求。谈及一篇10万+爆款文章 “后来有一篇叫《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不但被10万+阅读,同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转发,引起热议。”毛大庆说道。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这篇文章出自一位从事地产建筑工作的清华毕业生的个人公众号“小万工”,后经门户网站转发,一跃成为公共话题,作者认为有衣有食有相爱的人同住,就很知足,幸福与房子并无直接关系。但文章也引来不少讨伐和反对声。 “我跟这个女孩交流过,她住在哪儿呢?我们在北京创造了一个新的模式,把年轻人的居住、办公、网红IP运营集中在一个紧凑的建筑物里,这个女孩自己家有房子、有孩子、有老公,但她上班很远,于是她租了我们这个非常小的房子,有社群、有社交,活在她非常喜欢的生活方式里。”毛大庆说。 毛大庆坦言,从前在万科的时候,无论是经济危机要刺激房地产,还是房价过高要调控房地产,自己是屡被“拉进拉出”参与讨论的人。乃至六年多前万科海南公司找马佳佳做一场研讨会,当时马佳佳语出惊人,说我们90后不买房子,随即招来很多人谩骂。而到如今,这样一篇文章,大量追逐、赞赏的已经远比骂的人要多。 “我想,是这个社会变了,是对生活、对未来看法的改变,也是社会的进步,我相信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毛大庆认为,这是社会的消费价值观的改变,与整个社会主流对共享经济看法的改变。谈及共享经济,毛大庆说,滴滴、摩拜、知乎等多个共享平台不断涌现,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城市空间、居住资源、知识和出行的共享,未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或还会有更多东西被共享,只是目前我们仍然难以看到。强调共享经济重要性 根据普华永道的预计,2014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金,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50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毛大庆称,根据罗兰贝格对中国的估算,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的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金,那就意味着是1.5万亿的数字。 “当然它远不能跟房地产比,房地产2016年的销售额是13.3万亿,但是一个共享经济的门类已经慢慢可以介入到万亿级别水平里,这就代表着这些新生的力量在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毛大庆指出。 毛大庆表示,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跨界、融合、互联、社群将会成为企业未来创新的主要方向,共享经济将会持续得到爆发。未来5-10年里,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除了新旧动能转换,从原来的资源消耗向科技创新转变之外,共享经济会成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经济填充物,它会蔓延波及到我们熟知的任何一种原来传统的商业模式里。 毛大庆同时指出,当新一代年轻人成为市场主流之后,原来的功能性消费逐渐向精神性消费升级,但消费升级不是不让中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知道85后乃至90后这批人的消费需求到底是什么,如果不知道,今天所做的努力很快就会变成过时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化将成为未来商业模式发展真正的主题。文章选自每日经济新闻,2017年3月22日
2017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