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顺德城市网】求贤若渴!顺德大手笔揽才处全省前列
顺德招才引智再出大招,5大新政、1大揭牌、5大项目、6大签约,每一条都不可错过!昨日(7月20日),“开放荟聚人才·创新驱动未来”顺德区人才新政发布暨项目签约仪式2016顺德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华桂园举行,现场发布多项人才新政,将从入户、入住、入学、薪酬补贴等多个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顺德区政务委员乔吉飞为签约仪式致辞 戳痛点!顺德打出人才新政组合拳 签约仪式上,顺德区委区政府首先颁布了5大人才新政,在对原有人才政策进行优化、加码的基础上,打出涵盖人才认证、安居、入户、子女入学,以及提高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 据悉,此次出台的系列人才新政,是配合《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的实施,在原“1+10”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新政30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加码而制定的升级版人才政策。据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介绍,新政中各项内容都经过反复调研,在知晓企业需求和认识后,戳中人才最关注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才发展瓶颈问题,力度大,覆盖面广。 顺德城市网记者留意到,根据政策,高层次人才能获得薪酬10%的补贴,覆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和上市公司中年薪50万元以上的科研人员、高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员,而据顺德区民政人社局副局长黄群英介绍,顺德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出台高层次人才薪酬补贴政策,与周边地区相比覆盖面最广,且补贴力度非常高。 在人才确认方面,相比周边地区的人才评价体系,顺德人才认定包括了认定和评定两方面,既可以通过学历、职称、获奖、单位评价等,因应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特点精准地确认人才,也可以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来确认。在黄群英看来,人才工作不能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做好对人才的甄别和分类,接下来顺德区政府、顺德区民政和人力资源保障局将会对各方面工作的操作细则一件件落实,并公布出来,接受监督。 当日,顺德还正式成立了顺德区外国专家局,并配套德才卡、人才公寓、顺德区高层次人才活动中心等10大人才项目,其中首发的升级版高层次人才德才卡,为全省首张政府与银行资源整合发布。顺德区政务委员乔吉飞表示,这是继上半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高端人才(项目)顺德对接会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项目对接会之后,顺德又一次大规模的人才引进活动,标明了顺德区委区政府打造人才强区的决心,接下来顺德将围绕人才引进、留用、发展等各个方面,继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一流的人才政策环境、产业发展环境以及公共配套环境,让顺德成为海内外人才发展的热土。多元化!新政力度之大处全省前列 “人才新政不仅是对人才物质上的支持,也是对他们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此次人才新政中,‘入户、入学、入住’三入政策解决了人才‘大后方’切身问题。”广东阿格蕾雅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雷提到,像他这一类相对年轻的人才,会尤其关注子女入学、家人工作方面的服务,顺德“三入”政策可行性、可操作性强,很接地气,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 “人才过来顺德工作,不仅会看中企业的发展福利,也会看中这个城市、地区对他的认可和包容性。”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陈华提到,该企业设立了博士工作站,也有不少高层次人才,直言具有强有力配套的人才政策对企业留住人才、招聘人才有很大作,并将会在公司和朋友圈大力推广这份含金量高的人才新政。 大自然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李斌认为,这次人才确认不唯学历,不唯资历、职称,既注重高层次人才,也有中层次骨干力量、青年企业家,可以将各类领域的人才聚集在一起发挥作用,打造出一支有梯度、有生命力的人才团队。李斌也提到,外国专家局的建立对他们公司引进相关海外人才带来很大便利,并多次强调新政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它的执行度和推广度。 在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看来,顺德人才新政力度之大在广东乃至国内都走在前面。“出台的政策非常契合企业实际需求,”王辉耀认为顺德要继续立足开放创新,主动吸引广大英才,尽快从享受人口红利的位置到享受人才红利位置。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众多大咖一起探讨顺德招才引才问题“大咖”齐聚话人才 当日下午,还进行了一场顺德人才发展高峰论坛。论坛嘉宾星光熠熠,分别邀请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香港时事评论员、凤凰卫视言论部副总监、著名媒体人何亮亮做主题演讲。之后,还开展以“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战略”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学者、资深媒体人、新闻时事评论员龙建刚担任主持人,王辉耀、何亮亮、苗绿、王戈等业界专家学者参加,探讨人才话题,干货十足。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王辉耀:顺德正经历产业型转型,其智能制造对国际人才需求量大。建议顺德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通过举办更多国际人才交流,搭建更多的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吸引更多海外人士到顺德来读书。更好地利用海外55岁以上的这一批资深人才。扩大和广东或国际高校的合作,增强创业交流,建设创意产业园。 香港时事评论员、凤凰卫视言论部副总监,著名媒体人何亮亮:顺德要更多关注青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顺德是一个有自己独特产业背景、文化背景的城市,要发挥、宣传好自己的特色,吸引优秀人才汇聚顺德。 学者、资深媒体人、新闻时事评论员龙建刚:顺德有三大名片,顺德制造,美食,李小龙功夫。顺德制造能有今天靠的是人才,顺德制造能否有明天,靠的也是人才。在全球人才竞争形势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顺德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全球招才引智,努力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将顺德制造转化为顺德智造。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执行秘书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苗绿:今天,顺德人才新政打出了一张张漂亮牌,县区级别城市可以有这种气魄成立外国专家局,很了不起。顺德有全佛山最多的博士站,深厚的工业产业基础,在企业转型发现时期,对中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吸引力也很大。顺德要利用好这种优势,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吸引全球化资本,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着重培养产业工人,解决企业难题,也让顺德成为优秀技术工人的集聚地。 智联招聘高级副总裁王戈:顺德一直被称为”广州后花园”,有自己产业基础,城市特色,生活消费成本比北上广低。这种优势要宣传出去,让来顺德的人才看到希望,有奔头。同时,顺德的企业家也要积极参与到招才引才的工作中来,把你们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反馈出来,让政府和招聘平台可以做好精准的人才对接。(记者潘美颖、王文莉) 文章选自顺德城市网消息,2016年7月19日
2016年7月22日 -
【中时电子报】抢海外人才 陆拟设类似移民局机构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大陆将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图/新华社 中国人口红利已接近尾声,外传中国大陆正筹划设立类似「移民局」的机构,吸引海外人才,助力中国这波转型升级的推进。据称,该机构将由公安部主导,透过合併及扩大边境防控和出入境管理部门来创立移民局,新机构可能在今年底前成立。 外媒报导,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国务委员、公安部长郭声琨在今年稍早举行的关于国内安全服务改革内部会议上披露该计画。 报导并引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仅靠人口红利便可坐享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因此无需引入海外人才;但如今中国需要海外人才带来的新红利来帮助支撑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当前约有60万外籍人士在中国居住,相对于近14亿的庞大人口,比例微不足道;邻近国家日本,1.2亿的人口,则有217万外籍人士居住。 另方面,自2004年8月起,中国开始实施国际通用的「绿卡(永久居留证)」制度,根据中国国际先驱导报稍早报导,至2014年,中国总共只发放约4,900张绿卡;中国绿卡曾被调侃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 不过今年初,中国官方宣布大幅放宽中国绿卡申请门槛,将从「招商引资」逐步转向「招才引智」,并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等境外人士在中国的工作限制。 当时公布的「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是吸引和服务外国人来中国创业投资、工作生活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国大陆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国际人才竞争加剧,迫切需要以更积极主动、开放自信、灵活务实的态度,创造更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 在这波海外人才招募、放宽中国绿卡申请门槛甚至是成立专责的「移民局」机构,报导分析称,中国认为招募海外人员是帮助其减少对制造业和投资的依赖,避免重演亚洲和南美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局。文章选自中时电子报,2016年7月20日
2016年7月22日 -
【China Daily】More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overseas to start business
A student attends the 2015 China Education Expo in Beijing, Oct 25, 2015. [Photo by Wang Zhuangfei/China Daily]A record number of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overseas are coming hom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NDRC), China’s top economic planner.By the end of 2014, the country had a total of 305 start-up business incubators designed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returning from abroad. These so-called "overseas students pioneer parks" are home to 22,000 start-ups, employing 63,000 returned students who have studied overseas, the report shows.From 2008 to 2015, China’s "Recruitment Program of Global Experts" (1,000 talent plan) has introduced 5,208 high-level talents from overseas. The plan also funded 307 returnees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with 500,000 yuan ($74,800) or 200,000 yuan ($ 29,900) for each, and 70 million yuan in total from 2009 to 2014.In 2014 alone, 29,000 related projects were docked with talents and capital, more than four times of the number in the previous year.The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coming home for employment has hit a record high in recent years,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old people.com.cn.According to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523,700 Chinese students went overseas to study in 2015, marking a 14 percent year-on-year rise. Meanwhile, 409,100 students returned from overseas study last year, up 12 percent from 2014.Another notable trend, the ministry said, was that the ratio of those going abroad and those coming back had narrowed from 3.15 students going overseas in 2006 for every one that returned, to 1.28 for each returnee in 2015.The start-ups established by the returnees are focused on new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new gene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de, wholesale and retail,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issued at a 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services for returning Chinese students in 2011, about 80 percent of Nasdaq-listed Chinese high-tech enterprises were started by students who had returned to China after studying abroad.Moreover, about 72 percent of project leaders with the country’s national key research projects, and more than half of academics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country’s two lead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stitutes, hav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ackgrounds.From China Daily,2016-7-20
2016年7月22日 -
【澎湃新闻】国际人口比例仅0.04% 中国拟建移民局吸引海外人才
中国绿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绿卡”。 东方IC 资料 为吸引国际人才,增强研发实力,中国可能要成立一个类似移民局的机构。此前,中国做了国际移民组织15年的观察员,在上个月成为正式成员。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准备设立首个移民局类似机构。据该知情人士透露,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2016年稍早举行的关于国内安全服务改革的内部会议上披露了这一举措。公安部可能通过合并及扩大边境防控和出入境管理部门来创立移民局,这个新机构可能在2016年底前成立。 彭博社分析称,新机构设立的背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期望吸引海外人才,帮助中国实现向消费和创新拉动的经济转型,减少对制造业和投资的依赖,从而避免落入内生动力不足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致力于推动引进海外人才,他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褪去,海外人才的新红利将帮助支撑经济增长。 澎湃新闻记者查阅发现,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中,有相关内容提到:“调整和理顺政府相关部门职能分工,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职能整合,进一步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统一承担制定永久居留政策、实施受理审批和开展日常服务管理等职能。”与准备设立移民局的消息有所对应。 中国绿卡门槛降低 王辉耀对澎湃新闻表示,相比过去由公安部管理外籍人士相关事宜,中国成立移民局或将带来角色的转变,“我们停留在边防公安的概念,国外的边防是移民的概念。如果成立了移民局,其实是和国际接轨了,给外国人更欢迎而不是防范的感觉。” 中国绿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绿卡”。据CCG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中国开始发布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至2014年,10年间,只有7300名外籍人士获得永久居留证。 但自去年6月以来,公安部陆续推出了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北京创新发展、福建自贸区和广东自贸区建设及创新驱动发展的出入境政策措施,外籍人士申请中国绿卡的门槛正在降低。王辉耀表示,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最大的特点是机制更市场化、更量化,“以前必须进入各个人才计划,但现在,在北京工作,年薪达到50万(纳税达到10万)就可以申请绿卡。” 今年3月1日,中关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启动运营。它是公安部首个设立的相关服务窗口,4个多月来,至少已有超过300人在这拿到了中国绿卡,相当于以前一年的中国绿卡发放量。 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仅0.04% 尽管近几年外籍人士在华的人数字在不断增加,但只有约60万外籍人士在中国内地居住,相对于13.7亿总人口而言,这一比例相对较小。 按照联合国和有关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约0.04%。从全球平均来看,国际人口在全世界其它国家的比例是3%,发达国家是10%以上,发展中国家是1.6%,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的比例也达到0.6%。2010年人口普查时,北京的外来人口比例是0.5%,而高科技事业云集的硅谷能达到40%-50%外国人口。 王辉耀认为,在人才流动方面,中国如果没有很好的机制和新的政策、框架来吸引国际人才的话,会处在一个不利的局面。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逐渐褪去,海外人才的新红利将帮助支撑经济增长。 至于出入境政策放开是否会影响当地就业的疑问,王辉耀表示,“外来人才往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新的服务业,帮助我们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外国人与当地人是互补的,不是来直接竞争的,政府会有把关。”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也表示,门槛很重要,“即使设立了移民局,政府也会严格筛选准入的人选。”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王盈颖)文章选自澎湃新闻网,2016年7月20日
2016年7月22日 -
【新华社】出国留学回流率超50% 海归从“镀金时代”步入“青铜时代”
海归,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规模“海归潮”的出现,海归的素质出现分化,其待遇与预期也与此前形成明显落差。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我国出国留学回流率已超过50%。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出国留学从“精英化”逐步走向“大众化”,海归已从“黄金时代”逐步进入“镀金时代”,现在已步入“青铜时代”,海归“去光环化”将成必然趋势。收100份简历20份是海归,“留学赤字”现象明显改观 张卓娅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她说,三四年前,收100份简历只有五六个海归,现在100份简历中可能有约20份是海归投送的。 200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14.4万人,海归人数为4.4万人,当年留学归国与出国留学人数占比为30.5%;到2011年,这一比例达54.8%。去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增至52.37万人,海归则达40.91万人,归国与出国人数比提高至78.1%。 记者采访发现,除了留学人员数量激增带来的海归人数自然增加之外,看好国内发展环境与机遇是“海归潮”兴起的重要因素。在瑞典留学三年、工作两年后,年近30岁的何岸2015年放弃申请“绿卡”,回到四川成都,在一家网上外送餐饮企业负责市场推广。 何岸说,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数十年间社会环境都是静态的,有的甚至家门口换了块路牌就算一个大的变化。归国后发现,都市生活巨大变化的背后处处是商机,“一起出国留学的同学,绝大多数都陆续回国发展了”。 一些国家的工作签证和移民门槛提高,也加速了“海归潮”的形成。3年前在法国留学毕业的周宜菁,原计划先在欧洲工作几年积攒经验再回国。然而法国、英国等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收紧留学生工作签证,保护本国就业岗位,让她不得不提前回国。“我们一拨10多个中国留学生,除一个嫁给法国人之外其余的都被迫提前回来”。周宜菁说。 此外,近年来我国政府与企业开展“千人计划”、跨国引才、设立留学生创业园等项目,也吸引了一大批留学人才回国。人社部副部长汤涛日前表示,2015年,各地人才引进计划共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7542人,2009年以来引进总数达4.4万人。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21个,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据教育部统计,改革开放至2007年,我国累计留学出国人数为121.2万人,累计留学回国人数32万人,回流率仅26.4%。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04.21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总量达221.86万人,回流率达54.8%,比2007年提高一倍。半数选择“北上广深”求职,也有海归甘当“村官” 海归回国后都选择去哪儿发展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无疑是海归群体的“最爱”。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参与调查的留学回国人员中,49.34%的人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 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海归留学攻读的工商金融、高新技术等领域专业,在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能够获得更多、更合适的就业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当前留学大军中,带有教育投资性质的自费留学占据绝大部分,他们在归国就业时薪酬回报是重要考虑因素,各类企业总部聚集的一线城市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瑞典一所名校获得辐射监测专业硕士的海归韦知华,尽管求职9个月才在上海找到工作,但自感已十分庆幸。韦知华说,他所学专业在国内就业非常窄,全上海从业人员不超过100人,就更别提到其他城市了。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2009年左右调查显示,当时归国人员中98%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只有2%去了中西部地区。当前北京等地落户难度增大,而中西部城市通过政策层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渐加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调查群体中有11.6%的海归选择在成都、西安、武汉、郑州四城就业。 而各地基层干部甚至农村村官中,近年来也陆续出现海归的身影。2011年北京市招考大学生村官首次向归国留学生放开之后,首次招考便有20人报名参加,其中4人最终被录取。 2012年,湖南长沙县引进留学归国人才当“政府雇员”,吸引了110多名海归报名,最终10名海归被选中并被派往乡镇基层工作3年。 重庆80后小伙子秦玥飞,2011年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归国后,到湖南衡山县贺家山村当大学生村官。当村官一年多,他借助自己在耶鲁参加实践活动四处筹款的经历,坐火车四处奔波帮村里各项基础建设筹集到80多万元资金。3年期满后,秦玥飞又被调到另一个乡镇的白云村继续做村官,并创办“黑土麦田”公益组织,为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创客提供众筹平台。专业扎堆优势难显,留学投入和薪酬回报形成落差 “2015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在海归就业中,14.3%的海归选择进入金融业,贸易零售、地产建筑、互联网行业分别占到7.2%、6.9%、5.5%。海归创业领域中,排名前三的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零售分别占比18.6%、13.6%、13.6%。 记者采访发现,满怀预期和憧憬,现实中却遭遇就业难,成为不少海归人员的共同遭遇。 曾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张俐(化名)说,她还在紧张赶论文时,国内毕业生就早已在校园招聘中找到工作。她在7月份毕业回国后发现,心仪的单位都已结束招聘。最终还是得靠父母托关系才进入一家国资参股企业工作。 “求职四处受阻,自己的留学和外语优势,招聘企业并不看重,这让我多次对当初选择留学充满怀疑”。张俐说。 一家知名美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赵蕊说,“外企现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连英文面试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够简单交流和读懂英文邮件就行。”赵蕊说,除少数顶尖商学院外,他们现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脚踏实地的国内毕业大学生。 高额留学投入和实际薪酬的落差,让海归难以“屈就”。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对留学归国人员薪酬区间调查显示,博士和硕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万元,而本科和专科毕业海归的工资多在5000元以下。 从英国攻读硕士毕业后回国的小董,在各大招聘会都被“泼冷水”。小董说,在英国留学一年花费约50万元人民币,“本以为可能会比国内毕业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实上薪金水平差不多。” 启德教育发布的《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也显示,约96%的海归都有拒绝工作OFFER(入职通知)的经历,其中约62.7%的海归是因为收入不理想。 记者采访发现,当前留学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经济管理、语言艺术等商科类和社会科学类学科,或者知名学校的心理学、宗教学等冷门学科,导致求职扎堆热门岗位,或者所学专业与国内就业难匹配。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将留学教育当成重要产业来支持,需要大量留学生支付学费来支持教育机构运营,留学几乎“零门槛”,也让海外留学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认为,海归群体在国际化视野、独立思考工作、快速适应与沟通等方面都具有相应优势,无论求职还是创业都会增强发展后劲,“但留学本质上应是对本国理论知识、教育内容、科研条件方面的欠缺,有针对性地到他国补充的短期行为,不应一味对海归群体进行拔高或者贬低”。 不少专家表示,随着留学普及,海归群体“去光环化”将是必然趋势。因此,留学人员需要加快适应海归常态化的调整,社会各方对海归群体也需要宽容与理性,创造条件让有实力的学子能够真正报效祖国。文章选自新华社,2016年7月20日
2016年7月21日 -
【佛山日报】顺德再出招聚才 今天人才新政发布 配套项目签约
2016年6月23日,顺德区第二届国际投资年会上,《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明确提出全力营造人才荟集环境。今天,距离这个要求提出不到一个月时间,“顺德速度”再次上演——“开放荟聚人才创新驱动未来”——顺德区人才新政发布暨项目签约仪式、顺德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将在华桂园举办。人才新政再放大招 今天发布的顺德区系列人才新政,是配合《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的实施,在原“1+10”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新政30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加码而制定的升级版人才政策,包括:《顺德区高层次产业人才确认办法》、《顺德区高层次人才薪酬补贴实施办法》、《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安居办法》、《顺德区人才入户管理办法》、《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管理办法(试行)》。 这是顺德区连续5年对人才政策进行调整、完善。 ■ 2012年出台十大配套政策,形成了“1+10”人才政策体系。 ■ 2014年顺德开展“人才政策回头看”行动,并出台了人才工作蓝皮书。 ■ 2015年顺德出台“人才新政30条”,旨在全力将顺德打造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首选区、实现价值的大舞台、安居乐业的目的地。 ■ 2016年3月,顺德成立人才工作小组,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落实好“人才新政30条”。 ■ 2016年7月,“人才新政30条”进一步完善,升级版人才政策今天正式发布。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教授等专家学者今天下午还将为顺德如何“敛才”出谋划策。 政策配套臻于完善 顺德不仅重视人才政策的制定、完善,更注重政策的落地。为了配合系列人才政策的落地,顺德设立了顺德区外国专家局,配套了德才卡、人才公寓、顺德区高层次人才活动中心等10大人才项目,确保人才政策条条落地。 德才卡是《顺德区高层次产业人才确认办法》的重要落地载体,被誉为“移动的人才服务平台”,是全省首张政府与银行资源整合的高层次人才德才卡,对政府公共服务和金融、文化、旅游、医疗、交通等领域资源进行了深度整合,让高层次人才尽享便利、尊贵、实惠。 人才公寓作为《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133个重点项目之一,未来三年将在全区布局5000套人才公寓,并为博士学位以及国家级顶尖人才提供购房补贴。 除了有购房补贴,高层次人才更享有薪酬补贴。顺德区将向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和上市公司中年薪50万元以上的科研人员、高技能人才、高级管理人员,发放年薪10%的薪酬补贴。 尽管新政才发布,但顺德人的务实精神总是跑在前面。66名顺德区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将于今年9月份入读顺德区各中小学,他们是《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管理办法(试行)》的首批受惠者。聚才决战“下半场” 区域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今年初的两场考察,让顺德人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对顺德未来参与区域竞争、全球竞争的必要性、重要性。今年3月14日至17日,顺德党政代表团到苏杭渝广深五城“取经”,高层次人才的落差直戳痛点。在顺德党政考察团出发之前,顺德区民政人社局对长三角的杭州、无锡、昆山三地的人才工作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考察,给考察人员带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感受。 在早前的全区干部会议上,区邦敏要顺德人“接棒扬威,大干一场”。“接棒扬威,大干一场”的顺德需要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智力支撑。 从“星期六工程师”起步,到现今的“国家千人计划”、“广东省千人计划”、“独联体专家”,顺德求贤若渴——离开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战略将是一句口号,《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也将是一张“空头支票”。(文/佛山日报记者骆苏艳 通讯员卢嘉耀、叶静哲)文章选自《佛山日报》,2016年7月20日
2016年7月21日 -
【虎嗅网】抢人才!那边希拉里要给创业者发绿卡,这边中国要新设移民局类似机构
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为了吸引拥有更多技术专长的海外人才,中国首个移民局类似机构可能在年底前成立。 彭博商业周刊引述知情人士消息,这一举措的背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期望吸引海外人才,帮助中国实现向消费和创新拉动的经济转型。中国认为招募海外人员是帮助其减少对制造业和投资的依赖,避免重蹈亚洲和南美发展中经济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覆辙的一个出路。 而在2016年稍早举行的关于国内安全服务改革的内部会议上,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就披露了这一举措。以计划尚未对外公布为由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公安部可能通过合并及扩大边境防控和出入境管理部门来创立移民局,这个新机构可能在2016年底前成立。 巧合的是,就在几天前,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希拉里也刚刚发出了一项以招揽海外人才为目的的计划。 其在个人竞选网站上发布的《希拉里·克林顿关于科技创新的倡议(Hillary Clinton’s Initiative 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一文中称,她会为获得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 Mathmatics),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留学生“绑定(staple)”绿卡,这些学生只要在毕业后找到工作,并得到雇主支持,就能绕开临时H-1B工作签证,得到绿卡。 文中还提到一项有关科技创业者的政策,为了吸引优秀海外创业者赴美,为美国创造更多工作机会,希拉里将允许海外的优秀创业者申请新的“创业公司”签证(Start-up visas),前提是这些创业者首先要获得美国投资者的投资承诺。如果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和业绩指标达到标准,创业者还能进一步申请绿卡。中美政策计划将潜在影响多少人才? 希拉里这项政纲有望影响数十万在美读书的外籍学生和无法统计数字的海外创业者。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2013-2014年间,有近275,000名中国留学生、超过10万印度留学生赴美留学。其中有超过30%的中国赴美留学生是STEM专业;超过60%的印度留学生是STEM专业。 不过这些留学生及创业者获益的前提是,希拉里在总统大选中获胜,并且自己提交的这项政令草案通过美国参众两院的投票。 与此相对应,中国若在今年年底前成立移民局类似机构,可能影响更多的外籍人才。数据显示,目前约60万外籍人士在中国居住,相对于其近14亿人口而言,这一比例微不足道。而在日本,外籍人士数量达到约217万。 而60万外籍人士中大部分持有的可能是工作签证,因为中国绿卡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的绿卡”,拿到的人少之又少。 我国2004年8月起开始实行国际通用的“绿卡”制度,据网易的报道,在此之前,中国只批准了3000多人在中国永久居留。 在“绿卡”制度实施后,中国“绿卡”的年均发放量仅有248张,而这一时期入境的外国人则多达2700万。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共有4752人获得中国绿卡,其中外国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1735人,亲属团聚移民有3017人。 与美国相比,1980-2009年的三十年间,共有110万4669名中国人获得美国绿卡,仅2011年一年发给中国人的永久居留签证就多达87016张,数百倍于获得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一边为拉拢选民,一边为拉动经济 中美两项与科技人才有关的移民政策目前都还停留在计划阶段,涉及的具体细节并没有详细说明。 对于希拉里的上述计划,硅谷科技新贵们表示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她在大选冲刺阶段为拉拢选民开出的空头支票,更有美国国内的声音指出,这将对国内人才带来冲击。 而对于中国将吸引海外人才并有可能作出更多政策调整的消息,作为政府智囊机构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向彭博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仅靠人口红利便可坐享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因此无需引入海外人才;但是现在它需要海外人才带来的新红利来帮助支撑经济增长。 中美两国在差不多的时机传达出相似的人才诉求也说明,国际上对技术人才的抢夺进入了更激烈的阶段。文章选自虎嗅网,2016年7月19日
2016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