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bal Times】Experts claim new US president won’t shift Sino-US ti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Sino-US relations is both sides don’t make trouble. We both need to cool down, which is very necessary in short term, especially on South China Sea issue," Robert Daly, the second director of the Kissinger Institute 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Woodrow Wilson Center, said in perfect Chinese at a seminar held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n Beijing on July 25.His opinion was echoed by many experts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from China. They believe that the stability of Sino-US relation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are the foundation to solve many problems currently in the world.However, with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gaining heat, the election of the next president, Donald Trump or Hillary Clinton, will determine the new course of relations.Seeking changes"No matter who takes office, there won’t be too much difference (in Sino-US relations)," said Huo Jianguo, a special research fellow at CCG. He believes the democratic system and power of the Congress of the US remains influential. No matter what bold plans they declare during the election, they will sacrifice their personal interest to comply with the interests of Congress and the country.Even though Donald Trump has set a lot of goals in toughening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nd keeps trashing China in his speeches, recently saying "we are being ripped so badly by China," he still gained some support from Chinese attendants at the seminar."But hi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is pragmatism. So it’s possible that we will be very pragmatic during discussion," said Wang Xin,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SinoMedia. He believes although Trump might be aggressive at first, negotiations with the "businessman," now mostly known to Americans as a reality TV star and anti-Muslim demagogue, are possible.He said if he were an American, he would vote for Trump since he might bring some surprises, rather than the same old ways of Clinton.Zou Dehao, a former reporter of People’s Daily stationed in the UN, also believes the relations won’t be changed too much, but there might be more frictions in terms of trade relations if Trump is elected."The American people would show tremendous creative spirit and courage in seeking changes and innovation." He believes Trump will reduce the diplomatic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Most of the experts believe Trump will raise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US actions, and his stance on anti-globalization remains a concern for them.Polarization problemHowever, many believe it’s easier to predict the US strategy if Clinton takes office. Clinton is unpopular among Chinese because when secretary of state, she criticized Internet freedom in China, and because of her comments on the disputed wate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Zou said Clinton would immediately focus her strategy on rebalancing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take a hardline agenda toward China. "She would bring more confrontations on human rights, South China Sea issue, which won’t be good for any of us," Zou said.Daly agreed with this opinion, saying Clinton probably would be tougher on dealing with such issues, especially the South Chine Sea issue which is a key to affect the Sino-US relations.But he also pointed out the e-mail leak that shows the Democratic National Committee was biased against Bernie Sanders’ campaign won’t affect people’s votes. Big news is quickly forgotten just as people soon forgot Melania Trump plagiarized Michelle Obama’s speech.Despite Trump and Clinton’s strategy, experts at the seminar pointed out that their cabinet staff will be a crucial factor affecting their policies toward China.Daly pointed out the difference of this year’s election compared to previous years; the majority of Americans have a negative impression of both candidates, which is unprecedented.Over 50 percent of Democrats vote for Clinton not because they sincerely support Clinton but hate Trump, and vice-versa for Republicans for Trump.But the problem he personally worries about the most is no matter who is elected, at least 50 percent of Americans will hate their new president."Neither Hillary nor Trump would be able to solve the polarization problem," Daly said.From Global Times, 2016-8-1
2016年8月4日 -
【央广网】《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出炉
央广网北京8月2日(记者刘天思)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举办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该报告深入研究分析了我国留学归国人员的就业现状,揭示了90后新生代海归在就业方面的诸多新特点,对海归就业人员的优劣势做了比较分析,详尽分析了企业对海归人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为留学归国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多点富有针对性的建议。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等嘉宾出席发布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与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俞仲秋共同发布报告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各级政府对人才服务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出台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现状,2016年3月--7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了本次调研。调研主要面向回国发展的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其学历涵盖从高中、本科以至博士多个层次。研究问题涉及其行业分布、薪酬水平、回国原因以及职业规划等。此次调查共收到820份问卷,其中,被调查者中,女性居多,占到近70%,在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26-35岁。受访者学历多为硕士,主修专业以商科占主导。 报告显示,新生代海归就业呈现多元化态势,情感与文化因素影响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海归就业更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各地政府通过人才绿卡制度、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海归人才。 情感与文化因素影响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出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海归人员的父母学历水平相对较高, 44.8%取得了本科学历,17.7%取得了研究生学历,甚至有4.7%取得了博士学位。 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是“经济发展快”,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比起生活环境是否舒适优美,被调查者更看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是否完善齐全。此外,选“相关人才政策吸引”有17.6%,说明政府的人才政策起到一定作用。由于现在一线大城市房价高企,租房和生活成本也令人不堪重负,6.8%被调查者选择了“房价等生活成本较低”。 相当数量的海归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匹配,需逐渐调整适应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 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占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11.3%,16.6%能达到10000-15000元之间。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较少,占7.4%。 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是当前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模式,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在中国社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突出的劣势。 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此次受访者中间,有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 招聘时间不稳定对海归求职不利 为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海归型人才的需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涵盖在京的80家企事业单位,类型涵盖民营、外资、国企、海归创业民营、事业单位,涵盖十多类行业。 调查显示,受访单位对求职者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最为看重,主要考察求职人员是否具备与岗位相关的工作技能及专业知识。求职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影响力,说服力,人际网络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等能力也是用人企业的重点考察标准。 从近期的企业用人需求来看,有52.6%的受访单位表明将在下一年度招聘更多的毕业生,但仍36.8%的单位表明下一年度招聘的大学生人数将保持不变或减少。因此,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而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的不稳定,明显对海归求职不利。 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 调查显示,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本单位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 其中, 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相比之下,更倾向于招聘海归的单位,如民营企业、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则会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 企业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任和利用不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单位现有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主要通过国内的媒体、本单位的网站、本单位的社交媒体、国内的大学、员工的人际网络、海外媒体等媒介。其中,国内的媒体和本单位的网站为最主要的两个选择,比例高达52.5%。其次为本单位的社交媒体和国内的大学,比例各为40%。而通过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海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招聘信息发布的单位比例相对较低,比例分别为30%和5%,这也说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任和利用不足。 在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方面,55%受调查的单位表示仅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展开合作,即仅需猎头公司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45%的单位尚未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展开合作,其中32.5%的单位表示将来存在合作的可能,而12.5%的单位仍表示不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各类型单位与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开发。文章选自央广网,2016年8月2日
2016年8月4日 -
【光明日报】《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在7月31日举行的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分析了我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现状,揭示了“90后”新生代海归在就业方面的新特点和企业对海归人员的需求,并为留学归国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该调研自2016年3月始,于7月结束,主要面向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学历涵盖高中、本科至博士多个层次。调研项目涉及行业分布、薪酬水平、回国原因及职业规划等。调查共收到820份问卷,被调查者中女性占近70%,年龄集中在26~35岁。受访者学历多为硕士,主修专业以商科为主。 《报告》显示,家庭因素对子女出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海归人员的父母学历水平相对较高,44.8%为本科学历,17.7%为研究生学历,4.7%为博士学位。海归回国就业原因居首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和23.4%。 《报告》显示,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是“经济发展快”“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比起生活环境,被调查者更看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选“相关人才政策吸引”者占17.6%,说明政府的人才政策发挥了一定作用。 《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的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 “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的人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占7.4%。 《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人脉网络,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模式,但同时也存在着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等较为突出的劣势。 《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有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调查显示,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给予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会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本报记者 张胜 本报通讯员 房晓)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3日
2016年8月4日 -
【浙江日报】CCG主任王辉耀:杭州峰会或为新起点
“G20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智库专著发布会现场。杨牧摄 7月28日,“G20与中国”国际研讨会暨G20研究系列智库专著发布会在京举行。 在智库讨论环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的诸多观点得到了现场听众的认同。 身为杭州人,王辉耀很为在家乡浙江召开这场G20峰会感到自豪。并且希望这次G20杭州峰会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新阶段、新发展、新动力的起点。 在他看来,由于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资本全球流动给各国带来的红利不再突出,全球人才流动浪潮的作用日趋明显。 美国之所以在创新领域走在前面,是因为充分享受了国际人才红利。 在美国,三分之一的专利创造来自国外移民,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国外。在教育领域,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校生中有70%是留学生。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并就业的人才里,国际移民比例从1993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42%。谷歌公司里亚裔比例占30%。 硅谷的繁荣,源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人才,相互碰撞思想,没有条条框框,时时刻刻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路。 王辉耀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无论是参与国际竞争,还是经济转型、创新经济,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企业如何吸引大批国际人才,如何把优秀的来华留学生留下来,为中国的企业使用,都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会后王辉耀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名家专访 记者:您本人对即将召开的G20杭州峰会有何期待? 王辉耀:最近我也刚来杭州给全省党校系统讲过课,对杭州迎接G20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印象非常深刻。为了G20,杭州做出了很大努力,基础设施、会务设施都达到一流水平。我个人,很希望这次G20杭州峰会开启G20的3.0版本。之前,无论是联合国还是世界银行,或是IMF等,中国都有参与,但还可以发挥更多。中国今年成为G20主席国,希望通过本届G20杭州峰会,能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积极参与治理全球世界政治经济的决心和努力。 我本人的第二个期待是希望能通过G20峰会更多关注国际人才问题,能否讨论建立一个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中国要参与全球治理,很缺人才。而中国同时又是最大的人才流动与输出国家。从2000到2013年间,中国的国际移民总量增长超过50%,2010年中国有超过2.2亿的国内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约1/6。中国每年出去留学的人员超过50万人,包括大量的尖子生通过留学移民出去了。 我们已经成为了货物流动大国,成为资本外汇最大所有国,正在成为世界人才流动国,但是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分享还刚刚起步。中国人是在13亿人里选人才,而美国是在70亿人里选人才。什么时候中国能够把全球的人才吸纳到中国,能广纳天下贤士为中国所用,中国经济更近一步腾飞和中国的创新才有希望。 记者:您为何如此重视人才流动的课题?这个对于民众的影响有多大? 王辉耀:人才流动方面,中国如果没有很好的一套机制,和新的政策、框架来吸引国际人才的话,会处在一个不利的局面。 当下,全球化已进入第四个浪潮——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意味着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从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企业主体来看,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重构,引发新的全球商业版图调整。企业要在这一进程中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同样是人才和创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商业形态,促进了全球商品流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商业格局。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以及本地化运营,真正实现“走出去”“融进去”。这些例子无一不说明人才与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主导力量。 记者:您在会上提出要建立一个“人才的WTO”,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有什么样的作用? 王辉耀:中国现在正在成为一个人才流动大国,也是一个贸易流动大国,是资本流动大国,但是是人才流动相对货物流动还刚起步。贸易流动领域有WTO来进行全球治理,资本流动领域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是现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关于全球高端人才流动的组织。包括学历的互相认证,工程师资格的认证,甚至未来移民的配额,留学生的管理等,特别需要一个国际组织来协调、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的管理和提升。 中国现在希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今年又举办G20峰会,我觉得建立一个人才WTO,就是世界人才组织(World Talent Organization) 很有必要。而且如果中国积极主动发起一个国际人才组织的话,包括人员的设置、机构等会像亚投行一样占据较大的主导地位。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个人才大国,人才流动大国,如果能够发起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同时能够让中国为全球治理和国际人才流动做出独特的贡献,也是很有必要的。文章选自《浙江日报》,2016年7月30日
2016年8月4日 -
37%海归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选择回国
2016年7月31日,《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海归选择回国就业原因的43.7%,“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占37.1%,“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占23.4%。 《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 据了解,调研主要面向回国发展的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其学历涵盖从高中、本科以至博士多个层次。此次调查共收到820份问卷,其中,被调查者中,女性居多,占到近70%,在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26-35岁。受访者学历多为硕士,主修专业以商科占主导。 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各级政府对人才服务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出台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 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占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11.3%,16.6%能达到10000-15000元之间。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报告》显示,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此次受访者中间,有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记者 马常艳)文章选自中央统战部网站, 2016年8月2日
2016年8月3日 -
【大公网】《2016东莞人才发展报告》:地区人才引进或将差异化
大公网8月1日讯(记者严雪)7月31日,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期间,受东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正式发布《东莞人才发展报告2016》一书。 该书由东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是东莞人才理论探索与人才理论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该书分为综合发展篇、特色工作篇、研究探索篇和人才政策篇四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东莞市在2015年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总体成效,东莞市科技局、松山湖(生态园)等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及镇街的经验做法,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的优秀理论研究成果,及2015年东莞市出台的《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实施办法》等9项人才新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东莞的经济、产业转型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持,本书的出版是东莞人才工作的一项创新尝试,是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的一项重要成果,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对想要了解东莞人才相关政策和人才发展状况的各界人士提供一定的帮助。 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亮博士就该书的出版背景、图书架构、特色内容及出版方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作了简要介绍。 “未来东莞在人才引进方面要考虑差异化战略,打造宜居环境,搭建更多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载体,满足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陈亮说,“要发展职业教育,建立更多的技术、技工类院校,加强人才工作,留住普通打工者,打造东莞的’人才文化’。”文章选自大公网,2016年8月1日
2016年8月3日 -
为什么投资奇点大学
10周学习制120国学生申请4,000人申请仅2%录取率30,000美金学费1,000,000,000人的生活即将被改变如果奇点大学仅能给我们提供这点数字,那谈投资也未免太任性了。真正的奇点大学是打动我们的创新产物。创立于2008年的奇点大学自带光环。联合创始人及机构包括:Google、NASA、Autodesk、XPRIZE基金及其创始人Peter Diamandis 、未来学家Ray Kurzweil、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等众多代表世界顶尖科技前沿的企业机构、管理者和科学家。事实上,奇点大学是一个由多元化的教学项目、创新的合作伙伴、商业化加速器组成的机构,通过商业、教学、投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协作的方式进行运营。奇点大学的课程随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更新速度之快一度让外界无法明确奇点到底在教什么?奇点大学只关注那些搭着摩尔定律的快车以指数级增长的领域(或加速发展的技术)。这些领域包括无限计算能力、传感器、网络、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数字制造、合成生物学、数字医学和纳米材料。奇点大学将这些领域信息设计成众多的短期课程包(一般为3个月),以项目、峰会、合作的方式向学员和机构呈现,例如有中国学员参与的Global Solution Program(GSP)项目就是课程之一。奇点大学每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分享机构间的最新科技趋势和成果,创始人也分享自己丰富的人脉资源及投资管理经验,加之校友网络的联动效应,帮助学员和企业实现可真正造福10亿人的壮举。想要成为奇点学员,申请人必须要在5方面给予奇点简短但有说服力的答案,这5点分别是:创新领导力对人道主义的承诺团队合作经验如何传递奇点精神未来的生涯规划每项内容250字,并加上要求的视频材料,通过奇点大学官网提交申请,然后等待自己在每年4000多位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为数不多的2%。要想成功,你的答案里一定要说明:为何这事非你不可?你的研究领域要锁定在哪一方面?你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在未来10年里改变10亿人的生活。奇点大学不是一个有钱人参加的短期夏令营,也不是几项简单的投资组合,它是以全新的组织方式进行教育的变革。正如谷歌联合创始人Larry Page在创立大会上发表激情四射的即兴演说时所讲“我们从历史中看到,技术驱动了一切变革”。奇点大学就是这种变革。迄今已造就45家新创公司的奇点大学,将目标瞄准改变、改善10亿人生活的行动上。我们不吹嘘已经得出创新结果,但根据我们的投资经验,在创新与竞争瞬息万变的时代,投资奇点大学可以带来重要信息,帮助我们抓着这个新世界带来的新机遇并承担起发展这些机遇的社会责任。投资奇点大学也是我们宽资本正在打造的打造全球联合创新平台的一部分。我们正在努力,将奇点大学引入中国,将其不断更新的理念、技术和发展方式带到这个全力创新的国度。“预测未来的最佳方式,即是创造未来“ ——奇点大学文章选自宽资本,2016年7月4日
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