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环球时报】龙永图: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伪命题
当下,整个世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全球化还在发展;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正在倒退;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死”了。 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全球治理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认可全球化的理念;二是尊重现有的全球体制,包括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一系列全球体制;三是遵守全球的规则,才有可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是合格的。 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全球化的进程继续下去,中国的对外开放才有可能有一个大的环境,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全球化符合我们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事件,比如欧洲议会突然提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欧洲完全是从其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做出这个决议。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一个错误的题目和目标,他们可以在欧洲内部推行保护主义,但不应该把中国当成一个靶子。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进行WTO谈判时,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西方承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是从美国到欧洲的每一个代表都逼着中国人承认自己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最后我们承认了自己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才解决了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 后来我们在入世协议中专门加入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这个条款是在反倾销的特定范畴里提出“要承认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并不涉及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只是涉及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证明自己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的调查中就可以使用WTO的一般条款,否则要使用替代国条款。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欧洲议会提出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借一个伪命题来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之潮流。这也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是很大的势力,反全球化的力量还很大。 美国媒体最近也提到,现在美国的大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对抗。特朗普代表民族主义,他认为美国外交政策上管的事情太多,应该退回国内,以本土利益为重。希拉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美国长期以来的主流,即推动全球化。美国国内的走向将对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如果走向单边主义,全球化的体制可能也会有所变动。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包容、开放、灵活的态度来面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行。(作者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以上内容摘编自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6年5月17日
2016年5月18日 -
朱敏:天使也会看走眼,创业者要懂得坚持和聪明转弯
理事简介朱敏,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编 语】 朱敏在宁波郊区插队做了7 年农民,上大学时读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十足地接地气。然而,命运充满了传奇逆转:研究生毕业后,朱敏考上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便“带着农民的味道匆忙到美国去”。那一年,他36岁。之后,他的人生就此一路顺利下去,斯坦福学霸、硅谷总裁、天使投资人,一系列闪闪发光的身份接踵而至。朱敏曾笑称自己看起来“和路边卖西瓜的老头没什么两样”,但如此大落大起、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由此积累的人生智慧与创业经验,使他绝不仅仅只是个一脸慈祥的“朱大爷”。“硅谷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在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包括两点:一是要有伟大的理想,二是要有共享精神。” 朱敏认为,硅谷最重要的成功原因,不在于聚集的人才和完善的投资制度,而在于其创业精神,那里尊重并推崇创业氛围。“在硅谷,对一个人的评价和认可是基于你有没有创业。如果你在一个大企业做高管,那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是在创业,就会得到钦佩;而如果创业成功,不管你长得有多丑、英语讲得多烂,都会受人尊敬。” 在朱敏看来,创业精神包括两点:一是要有伟大的理想,二是需要共享文化。创业者是需要有梦想的,梦想才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持久且强大的动力,而不是赚钱本身。“我在硅谷见得太多了。很多创业者40 多岁了从位子上退下来,拿到大笔的金钱,但是头发一夜之间就全白了,整天东想西想。因为他的梦想就是赚钱,小梦实现了,没得干了。光想着赚钱的人不会成功的。”梦想也是创业团队和平共赢的基础,“要有个远大的理想,大家都为了这个梦而来的,他会抛弃小的东西,因为有这个梦,为了实现这个梦,大家都愿意牺牲”。共享文化则是团队之间要相互合作,利益分配要均衡,否则“如果一个公司有3 个创始人,很容易就会变成3 个公司,有3 个老大”。 朱敏自己也在积极践行这两条原则,他开玩笑说太太当初嫁给他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有梦想,现在自己心态依然好也是因为自己在继续做事,继续奋斗--“人的快乐是在奋斗,不是在享乐。人要有个梦想,梦想才是快乐的核心。你要始终活在梦里,要让自己开心。”而与太太合作创业,与合伙人苏布拉的友谊,则是在践行创业的共享文化。“不要认为特别大腕的天使投资人拒绝你,你感觉很伤心,大腕说你不行并不是说你真的不行,创业者最大的优点是坚持,认准方向坚持下来,学会聪明地转弯。” 朱敏曾谈到,很多创业成功的人都是不喜欢跟着规则和趋势走的人,而是喜欢“反抗趋势”,创业家们喜欢与众不同。他鼓励创业者进行独立思考,不要全听照搬他的话,“我的话讲的时候,有的话适合今天,有的话适合明天和后天,有的话根本不适合”。他甚至说喜欢不听他话的孩子,因为很多看似听话的人,其实并没有做到真正地理解他的话,而常常是断章取义。 天使投资人的指导和态度固然重要,但创业者也没有必要完全听从,或者因为被天使投资人否定而灰心丧气,创业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朱敏提到,天使也常常有看走眼的时候,自己也曾经错失360 和1 号店的机会,所以创业者如果被大腕拒绝了,不要就对自己的项目灰心,而应该坚持,努力把事情做下去。 朱敏将创业比作一所学校,“只要自己不申请退学,就会有希望毕业”。创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创业的过程就是做一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要取得成就就得坚持到最后。“我认识很多所谓竞争对手不是被你打败的,而是他们不能坚持住倒下来了,最后你坚持在那边,最后就成功了。”在朱敏看来,创业不是投机,创业需要几十年的时光去拼搏。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CCG主任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5月16日 -
刘永好:未来与世界共享美好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齐鲁网济南4月23日讯 (采访人员 孔冠军 张帅 王雪)2016年4月23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十周年专场:10人看10年专场活动中,发表《未来与世界共享美好》的演讲。他指出,美好是个行动,每一类人都对美好有一个不同的驻景。美好需要行动。让我们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断的成长,为未来美好而努力。以下是发言实录 关于美好是什么?美好是个愿景。我小时候很穷,我20岁以前没穿过鞋,天天没吃饱饭。那个时候我的愿景是天天能吃饱饭。今天我的愿景是什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企业有发展,几万员工有相应的收益。我想的更多的是我的女儿和儿子是不是愿意做这个企业?爱这个企业?我们的集团能不能有一批年轻人担当,做的比我还好。实际上,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接过这个美好。 第二个是想象。农民自己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能够照顾家里的父母,同时又有较好的收入,这是农民的想象。城里人想洁净的空气,居有定所,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较好的收益。我们商人的想象是什么?我们想象能够持续美好的,做的更好更长。确实这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年给我在一起讨论问题,在北京开会的人,现在所剩无几。有人说民营企业叫各领风骚三五年,做企业难,做民营企业更难。我们能否传承、做百年老店是我们的愿景。今天新经济的一些企业他们突飞猛进、春风得意。其实私下马云讲他也有压力,怎样持续,今年做的好,明年做的好,还要持续领先。 其实,美好是个行动,每一类人都对美好有一个不同的驻景。美好需要行动。举例子,山东夏津的一个农民,张传力,今年53岁,之前他种地,养了十头猪,一年收入四万左右,至今他很高兴,他们过上好的日子了。因为他儿子在城里上学,既能够照顾父母,同时他一年的收入能够达到20万。这个20万对农村来说是不错的。他就靠他的一对夫妇,能够过上这种生活应该是做的不错。他靠养猪,一年养了一千多头猪,一头猪赚一百到两百元的话,一年差不多20万。这20万能不能持续相当长时间能够保证赚到?这是他考虑的。我说是可能的。 因为今天他不是一个人养猪,是有一个产业体系支持他。总源、金融、政府都在支持他,我们的企业就做这样的事情。新希望希望通过努力让他们组建家庭农场,一年差不多有20万收入。这就是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我们不但发展了,转型了,从生产饲料的,卖肉的,变成了叫做金融技术市场为养殖场服务的服务商,我们转型了。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举第二个例子,上周澳大利亚总理带来一千多个企业家来,在上海总理宴请1400个企业家。在宴会上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牛肉。这个牛肉是从澳大利亚来。大家知不知道这个牛肉是中国企业控制的收购的企业生产的牛排?这是一个。另外最近就在这次澳大利亚总理返华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签订了中澳现代产业园区项目。很荣幸,我们新希望是主要的参与者。我们将用崭新的办法做成贸易加工储藏和食品安全的基地。我觉得一个民营企业家能够参与这样的两国国家的大事,这是顺潮流而动,我觉得这样我们的行动是美好的行动。 对于未来美好我们有太多的想象和期待。万物之中,成长最美,自然之中,希望最新。让我们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断的成长,为未来美好而努力。文章选自齐鲁网,2016年4月23日
2016年5月16日 -
【BRINK】He Weiwen: Concerns About Yuan Devaluation are Overblown
This picture taken on September 24, 2013 shows U.S. dollar notes being counted next to stacks of Chinese 100 yuan bank notes at a bank in Huaibei, in eastern China’s Anhui province. At the time, with deals from London to Singapore, China was seeking to have the yuan used more widely around the world.Photo: STR/AFP/Getty ImagesBy He Weiwen, 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The depreciation of yuan to the dollar over the past year has captured many headlines and spurred no small measure of worry. Is China’s economy collapsing? Are China’s leaders using currency as a trade weapon? Will the devaluation spark massive capital flight from China?A closer examination reveals that these fears are overblown. The devaluation and its effects are not particularly dramatic, and it appears that the currency is likely to stay stable over the mid-term.The Dollar’s RoleThe yuan fell 4.2 percent to the dollar in 2015 and another 1.1 percent in early 2016 before rebounding close to where it had ended the year. The moves roiled world currency and stock markets. But the currency’s aggregate 5.3 percent fall from January 2015 to February 2016 was one of the smallest falls among both world-leading and new emerging currencies. The euro, yen, real, rupee, ringgit and rand all fell by larger amounts, relative to the dollar, during the same period.The dollar’s nominal index to major currencies rose 9.7 percent over that period. It appears that the prime reason for the yuan’s fall to the dollar was the dollar’s sharp appreciation. In turn, the prime reason behind dollar strength was the U.S. economic strength and U.S. Federal Reserve’s interest rate hike. Over the last two months, the dollar has lost momentum, partly due to the Fed’s delay in further rate hikes and partly due to its economic weakness. As a result, there has been a general rise in most other currencies.Look at Real Exchange RatesUsing the dollar as the primary measure of the Yuan’s valuation can be misleading. Instead, let’s look at the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or REER, as determined by 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y measuring the yuan against a basket of other currencies, BIS shows that the yuan’s REER actually rose during its fall to the dollar last year and, ironically, fell during its rebound to the dollar this year. Another measure of the yuan’s value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Foreign Exchange Trade System, or CFETS, an arm of China’s central bank. CFETS shows the yuan changed by less than 1 percent in 2015.We estimated in November 2015 that, if the dollar nominal index rose above 95, yuan could fall to 6.60. If the dollar index fell to under 90, the yuan could rise again to 6.40s.A Wise Intervention?Last August, China launched a fresh reform in the yuan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fixing the parity rate of yuan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day’s actual market rate. Prior to that move, the parity rate had been well above the actual trading exchange rate on the offshore market. Within 10 days of the change, the yuan fell 4.5 percent to the dollar, reaching more or less the yuan market level.But we did not see a yuan free-fall in the subsequent months, apparently due to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PBOC). Did this intervention violate the market-based mechanism? The answer is no. The exchange rate is decided by market forces. Those market forces reflect both currency deals made in the real economy and speculation. The latter accounts for a much larger proportion of actual market trading volum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economic fundamentals and can significantly distort exchange rates. It’s reasonable, necessary and common for central banks to intervene to reduce this distortion; the U.S. Department of Treasury and Federal Reserve have been very effective at this.A key factor when evaluating yuan exchange rate moves is the tone of the Chinese leaders and PBOC’s governor. When they assert that yuan has no base for a continuous fall, as they have repeatedly, one can infer the economic fundamentals behind the statement. If a situation of instability looms, the PBOC will certainly move in to support the yuan, leaving little room for short selling.Even if yuan depreciation could help Chinese exports in theory, it is unlikely to occur in practice.No Link to TradeSome commentators fear that China is seeking to weaken the yuan to support its weakening exports, but the growth curve of China’s exports has shown little direct linkage to the yuan’s value in recent years.For example, in 2015, the yuan fell by 5.3 percent to the dollar and rose by 0.94 percent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Normally, any effects on trade would develop about six months later. But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6,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fell 8.8 percent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year, while export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fell 9.6 percent. Nor did the expected linkage appear in the import sector: Imports from the U.S. were off 14.1 percent, while imports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were down 13.5 percent.Looking farther back, no strong linkage has appeared between China-U.S. currency exchange rates and bilateral trade performance over the past eight years. In fact, the relation between currency valuation and trade flows has often been in reverse of the expected pattern.When the yuan was pegged again to the dollar in 2008, halting the currency’s appreciation,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slowed (growing by only 5.1 percent, compared to 7.5 percent growth in world exports to the U.S.), according to official U.S. trade statistics. From 2010 to 2014, when the yuan floated again and appreciated to the dollar,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grew faster (57.5 percent over the period)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50.5 percent).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2015, when the yuan was as strong as the dollar,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S. still grew by 5.9 percent, 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saw a 3.4 percent export decline.Even if yuan depreciation could help Chinese exports in theory, it is unlikely to occur in practice. Yuan depreciation usually triggers a chain of larger depreciations by other currencies, more than offsetting the depreciation’s effect.No Significant Capital FlightAnother concern about yuan depreciation was that it would stimulate massive capital flight and diminishing official reserves. In fact, this has not occurred. Data from China’s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shows that China’s official reserve decreased by $512.7 billion in 2015 to $3.33 trillion. Out of the total, approximately $170 billion was the result of changes in asset value and exchange rates; roughly $340 billion was caused by deals.During the same period, Chinese overseas asset values increased by $388.6 billion in the form of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equity and savings.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6 saw the central bank net selling of $124.8 billion and an increase of $33.9 billion of foreign currencies savings in the country, which means part of the reserves went to corporate and individual holdings still in China.Count on StabilityBased on our analysis, the yuan is likely to stay fairly stable in the mid-term.If the Fed decides on a second rate hike in June or later and the U.S. economy strengthens, the dollar will rise again across the board. As a result, the yuan will fall again relative to the dollar. It is, however, unlikely to fall to below 6.70 or even 6.60 because the dollar seems to be losing momentum. Most likely it will move between 6.40 and 6.60, but if the dollar continues its current weakness, it could rise into 6.30s.By the CFETS measure, the yuan is likely to continue its slight fall. On April 15, it stood at 97.38, down 3.5 percent from the start of the year. If the euro and yen strengthen further in the coming months, the CFETS might fall to 95-96. Below 95, the PBOC is likely to intervene.All of the world’s leading reserve currencies—including the dollar—have fluctuated over time, but the median rate over time tends to be stable. Likewise, the yuan will fluctuate, but in the near future, it seems likely to stay basically stable.He Weiwen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He Weiwen is a 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He also serves as co-director of the China-U.S./EU Study Center at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eviously, he served as the former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counselor of Chinese Consulates General in San Francisco and New York.From BRINK, May 12, 2016
2016年5月16日 -
易珉: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为40% 香港是90%
易珉,香港铁路中国首席执行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财经网讯】“香港为什么解决了塞车问题,我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北京的交通出行数据是什么样呢?所有的公共交通加在一块只有40%。那么,香港是90%,也就是说,香港大部分人,除非顶端富豪私家车出行,一般都是选择公共交通。”2016年3月18日,香港铁路(MTR)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易珉在“智慧出行——未来城市峰会”上如此表示。 易珉表示,一个城市要想解决人口出行问题,私家车不是一个解决方法,不是城市智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出行。联合国发展署有一个数据,超大城市商务区的城市商圈里面步行20分钟找到一个工作。而在北京中心区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易珉提出一个轨道交通的模式,即把人和功能打包和集中在轨道交通的周围,这样对人类会更方便。人们之所以要生活在城市,是城市生活的品质比较高,比较便捷。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同事每天在路上行走的时间4个小时,住在燕郊,到办公室差不多两个小时,回家差不多两个小时,这不是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一个做法。 易珉还呼吁研究一套地铁定价机制。因为超大城市地铁定价非常低,政府将来运行地铁会负担不了。以下是易珉的发言实录 大家好,首先感谢王波明总和戴总邀请我参加今天的论坛,刚才几位嘉宾,专家、学者,包括仇部长,李主任,他们讲的这些东西其实都已经是国内顶尖级的研究了。刚才主持人说我是专家,其实我不是,我只敢说是一个习者,因为跟这么多学者比起来,我在管理的领域做了一些工作。 我今天跟大家说两个比较扣题的关键词,既然今天谈未来城市和智慧出行,我谈一下香港的过去,我们由过去怎么看未来。世界上有很多做轨道交通的公司,有这么一个小公司,比起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公司都小,在一个很小的地方,这个地方叫香港,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呢?就是在过去的40年摸索出来一套适合于中国人生存的模式。首先,我想让大家看一看,你们眼中的香港,其实不一定代表着真正的香港,你不一定了解香港。看完这张图之后,希望大家看另外一张图,香港有多大,1100多平方公里,大概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北京三环以内这么大。三环以内这么大的地方75%的土地是不可利用的,都是山和海。那么,剩下的25%的土地承载700万的人口。然后在这25%的土地上,依然还有26%的预留可开发的土地。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香港在设计这块土地承载人口的基础上还依然为未来预留了很多可以发展的土地。那么,咱们横向的比,国内有些地方,有些二三线城市已经把土地卖光了,就是说,既然咱们谈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未来,首先咱们看过去它是怎么发展,这是咱们印象当中的香港。所以,从这块饼图可以看到,早年的香港也是有工业区的,做了很详细、实质的分隔,这种分隔相对的合理。 我介绍一下我供职的公司,港铁实际上是这样,全球很少有的几个从事轨道交通还赚钱的公司,刚才赵会长说,轨道交通是不赚钱的,因为承载了一部分的社会公益。为什么不赚钱?因为客观来说它的投资非常大,票务收入非常低,票务收入高的时候百姓没有钱来支付,投资没有办法回收。所以,历史上像伦敦的地铁150多年了,它经常被政府贱卖给个人,个人经营不下去,再扔回给政府,这样折腾好几次了。所以,全球范围来讲,港铁是迄今为止最盈利的一家公司,它的盈利状况是什么样的呢?这张图给大家显示,但是这张图大家依然可以看到,票务收入并不是这家公司的主要收入,仅仅占20%。港铁在做一件事情呢?我在一个场合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做交通人的最高境界是要让人类少出行,其实这是很博弈的一种理论。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我们人类出行是有目的的。出行的目的一种是出于交友、旅游,还有一种是就业模式方面,就是人类发展过程当中出去要觅食,要找工作,要维持家庭生活,但是这种出行,做交通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把这种出行降到最低,甚至不出行,这是提高生活品质的一种做法,这个东西跟城市有什么关系呢?是说我们在设计城市的时候要考虑到人类出行的基本的功能,要把这些功能进行打包。 港铁目前是跨国公司,它不仅承载了北京的4号线,14号线,正在谈的16号线,也正在准备投标将来新机场线的高铁,就是快速地铁,然后在杭州的1号线,包括深圳的4号线都是港铁运营的。在国际上老牌的英国伦敦的地铁,地上铁也是由港铁运营的。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包括澳洲、悉尼、墨尔本我们在这么多地方运营地铁。投资地铁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运行一个地铁其实是非常难的。 大家了解的香港,这是40年前的香港,我们北京今天遇到的所有问题,中国的大城市,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遇到的所有问题,香港在40年前都遇到过。这张图特别典型,一个是居住区的高密度,因为香港地上人多,另外,交通,我们经常还说的一个词塞车,塞车这个词来自于香港,其实我们普通话里没有塞车这个词,塞车是来自于香港。所以,在40年前香港的状态跟我们今天发生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这40年间香港到底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我拿一个案例来说,这个案例是观塘,也是一条地铁线,80年代初的时候是两张图,一张是城市不太愿意人居住,没有人愿意去外地。到90年代前,80年代的时候九龙湾是现在港铁的总部。经过40年的修炼,九龙湾这个地方变成一个集所有人类功能出行打包在一起的这么一个居住地,非常宜住的一个居住地。在座各位下次去香港不要去中环、尖沙嘴,或者铜锣湾购物,大家去香港本地买东西非常方便,这是集整个生活、居住、办公、娱乐为一体的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是说如何把一片没有人居住,或者一片非常不好的滩涂变成一个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地方,下面就是地铁,然后公交非常发达,然后所有市民出行的功能全被打包在一起。我们研究人类出行的目的,就是人居住在这个位置,每天到底要干嘛,出行到底要怎么样。当我们研究这些之后,才能有目的的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所以,我个人认为人类未来城市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我们要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任何让农民进城,或者在城里的居民居住了一段时间,他的生活品质得不到提高的东西,我相信都不叫未来城市,也不叫智慧城市。这是刚才看的那块滩涂的地,今天九龙湾变成这样一个地方,几乎打造了CBD人们生活、出行的学校、医院、商店,包括居住区、生活区,所有的东西几乎都在一起。 谈到TOD有两个概念,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香港发生什么呢?刚才那张图是叫“线随人走”,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要给居住非常多的居民的地方解决交通问题,所以就是“线随人走”,就是哪儿有居民,我们要把交通和轨道修在哪里。但是到今天,经历了三四十年的磨炼,香港已经变成“人随线走”,就是政府有意识的把城市的功能进行合理化。比如说,我下面说的这个案例就是东涌,就是现在在香港的迪斯尼乐园这个地方,原先那个地方就是一片很乱的坟地,乱坟岗,没有什么人居住,是一片非常不好的乱地。但是,政府有意识把人居住的非常拥堵的地方往外转移的时候形成了一种思路,所以今天的TOD就是先把轨道交通,把你出行的一些工具,把城市的规划通过交通放射性的往外走,这样人才能随这个线选择这个地方居住。那么,今天大家可以看到,东涌这个地方已经变成集娱乐、生活、CBD所有东西打包在一起的这么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大家可以看,东涌就是离信息城很近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好的居住区。 另外,香港站,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它的CBD非常拥挤,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港府发现CBD太拥挤了,我们要用TOD的办法把CBD摇摆到海的对面,就是九龙。这个事情要怎么做呢?也是先要把轨道修好。所以,刚才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在CBD现在的情况下,我把海填好,填完了,把香港岛本身做成一个集CBD功能,出行功能,所有人类生活功能于一体的一个宜居区。这是现在香港的CBD,这是在香港的港岛这边,然后是香港站,把整个交通,城市功能和人类出行的功能进行分层。它是怎么分层的呢?一个城市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有目标客户的,而且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是有功能的。比如我们看香港,如果你想选择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出行,一定是大巴,或者说有轨电车。因为这些交通工具时间上没有太多的保证,虽然香港已经很准时了,但是它的时间依然不够准时。这是交通分层的第一层。第二层,当你选择大巴之后,所有站点和站点之间应该有一种工具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小巴,但是小巴的价位一定比大巴要高一点,当你一定要选择准时上班的交通工具的时候一定是地铁,轨道交通,因为它是在香港一分钟一趟,有的地方甚至低于一分钟,准时率99.9%。 所以,很多人包括我在香港生活的选择过海一定选择地铁,虽然有车子,但是如果开车可能40分钟到海的对岸,但是选择地铁可能5分钟。这就是为了选择准确的交通方式你要付费,它的成本要高于公交车、小巴和其他的低端的交通工具,然后再在地铁的上边,出租车,如果想选择有足够的私密性,如果你带了行李,或者有个人目的,选择出租车的成本一定比地铁高。再下来才是私家车,所以大家说香港为什么解决了塞车问题,我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北京的交通出行的数据是什么样呢?北京的交通数据是公共交通,选择公交车这个出行,整个的概率大概是40%左右,也就是公共交通,所有的公共交通加在一块只有40%。那么,香港是90%,也就是说,香港大部分人,除非顶端富豪私家车出行,一般都是选择公共交通。另外,在北京的轨道交通19%,到目前为止北京已经修了500多公里地铁,但是依然占出行率的19%。北京分配更高的交通是私家车30%。再往下是26%的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大巴。再往下是轨道交通,再往下是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北京的出租车占的很少,出行率只有6%。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告诉我们说一个城市要想解决这么多人口巨大的出行问题的时候,个人公交系统私家车不是一个解决方法,不是城市智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出行,这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多长距离可以出行呢?联合国发展署有一个数据,超大城市商务区的城市商圈里面步行20分钟找到一个工作。伦敦是北京的10倍,纽约是北京的2倍。在北京中心区你要想20分钟以内步行找到一份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少。我们每天早上起来无论是住在村庄还是什么地方,你来CBD一定要找到一个交通工具出行,无法通过步行解决。 未来智慧城市也好,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能使你以步行来解决你生存或者找到工作,或者你找到活力的一个契合点。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提到的九龙站,就是把人类出行目的把所有东西打包在一起,最底下是地铁,跟什么并轨?跟机场快线并轨。机场快线一直开到九龙站下边和香港站下边,他是能够把机场值机和半登机放在中心。你到楼下可以直接登机,你不想住酒店可以有一个办法,有的可以提前48小时把行李扔在九龙或者是地铁机场的值机柜台。可以办托运,办手续,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把人类出行进行打包的一个功能。所以再上一层就是公交的分层,把公交车的终点站放在九龙站的下面,同时九龙站的下面还有什么?过境巴士,如果想通过深圳进入香港,或者从香港出关,在这个地方下面肯定能找到过境巴士。再往上就是商店、学校和人类功能所有的东西打包在一起的CBD、居住区、商店、买菜的地方,买物品的地方都是在一起的。 让大家看一下在九龙站,这是做了一个非常大的把人类目的打包在一起的一个综合体,深圳是朝这个方向发展,我相信中国将来一些超大城市要解决这些问题,都应该把香港的模式和经验进行借鉴。因为毕竟我们和香港发展差不多,我们毕竟是地少人多的一个国家。当香港岛的CBD已经不满足整个需求的时候,把香港岛整个CBD摇摆到海的对岸就是九龙,也就是九龙又复制了一个香港的第二个CBD,而且下面是通过高铁,或者地铁。那么,将来我们的高铁项目是要修到香港九龙这个地方的地下,港铁现在正在修。据我了解的数据,将来从北京到香港九龙地下的地方8个小时。 这张图想让大家看,高铁将来到了香港之后,就是在这几条竖线的地方,这是广深高铁客运站的总站。有九龙过境巴士,有机场的室内的登机服务窗口,地上所有的比如商店、写字楼、居住区都打包在一起,由于时间关系不想多介绍。还有一个地方将军澳,也是人随线走在香港做的非常好的案例,把城市拥挤的人口疏散到将军澳。今天它非常宜居,而且那个地方的房子卖得很好,它把所有的功能,包括公园、绿地、购物,你只要想得出来的人类出行目的地都打包在一起。所以,你真正住到那个地方,不会花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在城里面。 为了结束今天的谈话,我想说一个概念,假如说,坐地铁,坐轨道交通,我们应该用这样的一种模式,就是把人和功能打包和集中在轨道交通的周围,这样对人类会更方便。而且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要生活在城市,是城市生活的品质比较高,我们比较便捷,我们没有理由每天花4个小时,或者3个小时,我一个同事每天在路上行走的时间4个小时,住在燕郊,到办公室差不多两个小时,回家差不多两个小时,我认为这不是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一个做法。当然,我们发展过程当中也有各种不同的阶段。但是,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改变这些东西,未来城市、智慧城市会给我们带来这些东西。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票价,我刚才也说了票价怎么分层呢?这是我给大家的一个数据,香港很多人说地铁的票价高,肯定高于北京。但是,我们拿可支付居民的票价和GDP,还有包括很多东西,来把全球的地铁票比起来,我在这儿呼吁我们要好好的研究一套地铁如何定价的机制。因为我们这些超大城市地铁定价的机制非常低,而且低到政府将来运行地铁会负担不了。 这张图代表香港给整个市民提供这么好、这么优厚的出行条件,但是它的票价比起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高。因为时间关系,我有很多内容不想在这儿介绍,下午还有时间交流,谢谢大家!文章选自财经网, 2016年3月18日
2016年5月13日 -
张亚勤:现在是互联网公司出海最佳时机
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2016年4月28日,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开幕,本届年会主题为“世界的共振”,意在汇集行业领袖共同探讨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在领袖峰会圆桌论坛环节,百度总裁张亚勤提出三大观点把脉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人工智能为人服务、互联网公司出海最佳时机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等。人工智能为人服务 圆桌论坛中,曾引起广泛关注的 AlphaGo 再一次被提起。对此张亚勤认为,AlphaGo 击败李世石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巨大进步,未来,人工智能将会与具体产品结合的更加紧密,全面深入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城市更智能、让生活更简单、让服务更平等。 张亚勤表示,百度人工智能将会快速的接入餐饮、出行、旅游、电影、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领域,覆盖用户吃、住、行、玩的方方面面,在广泛索引真实世界的信息和服务基础上,依托智能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在未来可能媲美专职秘书。无人车是人工智能在改善用户生活、出行方面的一个很重要体现,有助于打造分享经济,并对未来的出行驾驶和整个城市交通设施架构带来重大影响。基于百度的技术优势和互联网基因,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百度产品必将会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公司迎来出海的好时机 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迅猛,带动商业与服务创新,逐步受到投资者青睐,中国之外的国际化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战略的新征程。张亚勤认为,随着全球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关键拐点已到来,现在是互联网公司出海最佳时机。 在国际化战略的选择上,百度把与中国互联网环境相似的区域纳为重点,以移动为产品和战略的大方向,在一些O2O领域内进行跨界创新和合作。在此基础上,百度通过本土化合作的途径,把和搜索主产品相关的部分进行了重点突破与变现。张亚勤表示,在以技术、产品、移动和人才为全球化战略的大背景下,百度有信心在国际化征程中打一场胜仗。移动互联网已演变为生态之争 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争是否已经告一段落的议题,张亚勤认为,在PC时代,入口就是操作系统,是WIN。到了PC互联WIN+浏览器,搜索在HTML都可以搜到。而到移动互联时代除有了APP之外,还有硬件的入口、云入口、物联网等多个分散入口。在如此分散的情况下,入口之争自然演变成了生态之争,特别是内容生态、服务生态和金融生态的争夺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里面包括内容的生态,内容越来越重要,这里面怎么样沉淀是内容大生态。第二个服务的生态,在移动互联的时候有内容还不够,有信息不够,需要连接最终的服务。第三个金融生态。金融生态沉淀,为内容,为服务生态服务,有放大,超前的效应。张亚勤表示,现在百度的所有投资都是建立这三大生态。文章选自环球网,2016年4月28日
2016年5月13日 -
【人民日报】吴建民:中美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吴建民,中国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撰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本历史名著,记述了当时正在崛起的雅典和守成大国斯巴达之间的战争。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2年撰文指出,如果中国和美国不能做得比古希腊人或20世纪初的欧洲人更好,那么,21世纪的历史学家也将用“修昔底德陷阱”来描述中美之间的冲突与灾难。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会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这不仅关系中美两国,而且关系21世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许多根本性因素决定中美必须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会见奥巴马总统,双方达成了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不冲突不对抗,为的就是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不重蹈昔日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发生战争的老路。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后来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也一再重申决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所表达的上述立场,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基于当今时代的主题、两国交往的历史和中美关系大发展的实践。 今年3月,基辛格博士在“中国发展论坛”上认为,中美两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今天很不一样。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今天的时代不仅与2000多年前的时代很不一样,就是与20世纪很长一个时期也不一样。20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然而,时代主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时代主题逐渐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时代主题的变化是国际关系中最大的变化。时代主题既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又指出了解决主要矛盾的路径。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战争能解决问题。上世纪上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他们是劝不出去的,只能通过战争把他们打出去。但当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时,战争就解决不了问题了,和平与发展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国际关系的一大进步,它意味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越来越行不通了,而和平与发展则是人类在21世纪走向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主导了三场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与利比亚战争。这三场战争不仅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而且还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欧洲所面临的难民危机、恐怖袭击,从本质上看都与这三场战争有关。美国在时代主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坚持通过战争解决问题,撞了南墙、倒了大霉,也给中东和北非人民带来了浩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了历史性大进步。和平与发展能解决问题,中国的成就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中国奉行的和平发展战略是中国政府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所制定的战略。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战略是成功的,中国决不会放弃这个战略。 中美关系的历史也证明中美必须走合作共赢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是盟国,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并取得胜利。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了敌对政策。双方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都付出了沉重代价;在越南战场上也进行了激烈较量,代价也是沉重的。但是1971年以来,中美关系取得了长足进步。1971年中美贸易额仅为500万美元,2015年双方贸易额上升到5600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过去45年中美关系大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为什么世界上不断有人声称中美必将走向对抗、两国定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呢?这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零和博弈的思维在世界上统治了几千年,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有些人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第二个原因是利益驱使。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唯恐天下不乱,因为他们能从对抗、冲突、战争中发大财。关键是发展共同利益和妥善处理分歧 当然,事情总有两面。尽管中美双方都一再强调双方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这个危险也是存在的。看到这个危险,会促使我们加倍努力处理好中美关系。处理好中美关系必须抓住两个关键:发展共同利益和妥善处理分歧。 从现实看,中美在三大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第一,中美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今天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有很多,诸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流行性疾病、自然灾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人类只有携起手来才能生存下去。第二,中美之间的双边合作,诸如经贸、科技、教育、人文领域仍然存在巨大合作空间。第三,中美两国在军事安全领域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军事安全领域十分敏感,但双方也存在着众多利益汇合点。发展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是推动中美关系的重要抓手。不开展合作,分歧就会把双边关系往后拉,这是中美双方需要高度警惕的。 妥善处理中美之间的分歧和摩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才能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首先双方必须认识到中美之间有分歧、有摩擦是必然的。因为中美双方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文化,又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歧和摩擦是一定会有的。对于分歧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估量,而且要认识到分歧只能通过对话才能解决,不能搞对抗。对分歧还要辩证地看,有时候分歧处理得好,会变成双方合作的新亮点。为什么分歧能够成为合作的新亮点?因为即便存在严重分歧的领域,也存在共同利益。既看到分歧,又看到共同利益,把注意力转移到双方的利益汇合点上,情况就不一样了。 总之,有很多根本性的因素决定中美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危险的存在。我们要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中美关系不仅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而且能在各个领域迎来新的大发展。那样的局面,不仅是中美两国的幸事,而且是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稳定、繁荣的福音。本文刊于《人民日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