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王辉耀: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学会“入乡随俗”
央广网米兰10月4日消息(记者 王进)10月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在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联合馆接受了央广网记者的采访,就中国的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做了分析。 央广网:如何透过“一带一路”战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王辉耀:过去改革开放三十七、八年年以来,我们主要的一个战略实际上是吸引外资走进来,我们把全球的元素带到中国来,这个阶段中国发生巨大的变化,那么未来三四十年,中国可能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战略,中国企业要全方位的走出去,中国要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将引领中国全球化的一个新阶段。我们从原来的一个被动开放走进来,到主动开放走出去,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会对我们的企业,包括对我们的人才,对我们的观念和全球化的思维带来一个新的提升、一个新的挑战。 央广网: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 王辉耀: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企业)走出去的视角,要积极的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次世博会上,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走出来,比如像中车,像万科,像上海电气,包括还有其他一些企业都开始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些企业应该合理利用智库搭建的平台,比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今年11月份会在三亚举办“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将会深入探讨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去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拐点,我们出去的投资已经大过了吸引来华的投资,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气候。 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运用国际化的人才,我们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痛点,比如说在时代广场做广告,我们用的都是中国的形象,中国的符号,包括中国的一些人物形象,对国际人士来讲,他们可能不太熟。我们应该更多地利用国际人士,国际人才来开拓中国的(海外)市场。我们看到跨国公司在中国都用当地人,用海归,用中国人来代表他们在中国的形象。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一样,我们在外面的高管,在外面的这个团队,就应该多利用一些国外人才,比如像华为,他们在海外有三万多人,大部分都是当地人士。所以现在中国企业走出来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把我们自己的人全部都带着,而是更多地利用当地的人才,利用国际化的人才。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形象的设计上,在我们的广告上,在我们的推广上面,应该更多地利用这种国际品牌,国际企业,国际智库,包括全球化智库来做推广,宣传或者咨询。我觉得通过这些方面可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的走出去。 另外一个我们还要联合更多海外企业一起走出来,中国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吸引大量的外资,合资走向中国,走进中国。所以我们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采取这种合资合营,利用国外的网络,国外的企业,要入乡随俗,你有当地的伙伴,有当地的合资企业,当地的参股的话,可能中国企业会走的更好,避免我们单枪匹马的走出去,一个是我们中国企业自己形成一个抱团,另一个是要跟国际优秀企业结合在一起。 央广网:可否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当做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支点? 王辉耀: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企业国际化它后面是靠创新支持,靠创业支撑,如果中国企业不创新,或者说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创业,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是没有支撑的,就是无本之源,未来发展也走不远。我们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这种21世纪全新的模式来鼓励大家有更多的创新和不同,特别是鼓励企业创新,不光是模仿,未来我们还要加强我们的研究,加强我们的人才,加强我们的品牌,所以这些方面都对中国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次非常好的思想再解放,一次中国企业新一轮的提升。“一带一路”是对外,“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是我们的内需驱动,创新驱动的战略,所以我觉得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中国未来的经济转型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必须两手都要抓,一方面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另一方面,在国内创新创业要跟上,否则走出去我们也不会走得很远。文章选自央广网,2015年10月8日
2015年10月9日 -
汪潮涌:股权投资成第五代创富模式 新三板前途不可限量
汪潮涌,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副主席。 CVC的投资带来超过80亿美金的回报,这是欧洲有史以来单笔利润最多的回报,可是我说跟中国的腾讯、阿里以及中国的金融机构给国际投资人带来的回报相比弱爆了,因为中国的机会会更大。 投资中国网讯,由投中集团主办的“2015全球LP-GP交易博览会(2015 Global LP-GP EXPO)”9 月24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办。本次博览会以“连通世界 投资中国”为主题,广泛邀 请来自全球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中国知名机构和精英领袖,依托投中集团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长期积累的GP和LP群体资源,致力于打造一个连接全球LP和GP的高端、优质、专业的超级平台,最终实现双方的价值共赢。 信中利董事长汪潮涌出席论坛并作精彩演讲。汪潮涌表示,中国将会迎来PE新时代,所谓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新”是PE/VC面临中国经济转型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全新的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标志的新时代。这些新产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新能源环保、新医疗、新消费、新服务,所有的这些新标志将会引领着中国经济未来30年-50年的发展。 第二个“新”是新市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共有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产品走出去;第二次浪潮产业走出去;第三次浪潮央企走出去,国家资本通过整合的形式走出去;第四次浪潮是PE/VC资本走出去。跨境市场给中国PE/VC提供了新机遇、新视野,尤其海外很多被低估、被错配的资产,他们和中国市场的成长结合,会产生新机遇新机会。 第三个“新”是新模式。过去人民币基金面临募资障碍,LP较短视,不能承受高风险,没有长期投资战略。现在新模式出来,VC/PE可以通过新三板上市,中科招商、同创伟业这些VC/PE管理机构已摆脱了对LP的依赖。以后大家投资、募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 第四个“新”是新退出。2005-2006年以前做PE是两头在外:资金募集在外、退出通道在外。2009年创业板开闸,有一定国内退出机遇,但这个通道非常不稳定,经常被政策干预。新三板今年开始提供非常好的退出通道,3000多家企业上市,给广大的VC/PE、创业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价值发现、价格定价准则以及后续发展募集资金的新平台。 最后一个"新"是新财富。中国改革开放35年见证了四代创业模式,第一代企业家靠贸易、靠进出口卖产品;第二代企业家靠生产、制造积累大量财富;第三代企业家靠房地产、靠基础设施、靠工程获得大量财富;第四代企业家通过电商、通过互联网、通过新媒体、影视、游戏来创造大量财富。现在股权投资迎来了第五代创富模式,在汪潮涌看来,中国未来最大的机遇在于股权投资、股权的升值给大家带来的巨大财富。 以下为汪潮涌演讲实录: 尊敬的主办单位,各位来宾,各位PE、VC界的同仁,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就PE的话题进行分享,我这个题目应该是迎接PE的新时代,我想关于大时代的话题我曾经讲过很多次,因为20多年前在华尔街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跟我们同事们说在中国来做PE投资,大家都摇头。说中国的项目太小了,投不了大钱,也赚不了大钱。1993年在香港投资平安保险,是我们在大陆的第一笔投资,才投进去区区2700万美金,在那个年代在中国是大钱,但在华尔街是很小的一笔钱。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出现了一批国际规模的价值百亿到千亿美金级的上市公司,对于国际上大的PE投资人来讲,中国早已成为了一个大的PE市场,从投资平安几千万美金变成几十亿美金的退出,从美银、瑞银等银行投资中国的上市银行改制的一轮,最后都是以100亿美金利润退出。更重要的是互联网这一轮BAT,南非的一家家族企业投资腾讯,15年获得400多亿美金的回报,这种回报摆在哪一个市场来看都是巨额的回报,都是大象级的。 所以没有人说中国市场的问题,是可以产生世界级规模回报的机会。两年前在体育界里面有一笔很大的回报,就是CVC的投资带来超过80亿美金的回报,这是欧洲有史以来单笔利润最多的回报,可是我说跟中国的腾讯、阿里以及中国的金融机构给国际投资人带来的回报相比弱爆了,因为中国的机会会更大。 那么今天我在这里要讲的是迎接PE的新时代,已经证明不是问题,那么新在哪儿? 第一个“新”是我们PE和VC面临着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经济要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入一个全新的以战略新型产业为标志的新时代,那么新产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机器人、虚拟现实、新材料、新能源、新模式、新环保、新医疗、新消费、新服务,所有的这些新的标志将会引领着中国经济未来30年甚至50年的发展。 第二个“新”是新市场。因为中国现在面临着投资的机会对于我们来讲不仅仅是一个国内的市场,我们还面向广大的国际市场,我们面临着海外市场,我们面临着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机遇。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四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产品走出去;第二次浪潮是我们的产业走出去;第三次浪潮是央企走出去,国家资本通过整合的形式走出去;第四次浪潮是PE和VC资本走出去,所以跨境的市场,国际的市场给我们提供的新机遇、新视野,尤其是海外很多被低估、被错配的资产和中国市场的成长结合起来,会产生新的机遇,新的机会。 第三个“新”就是新模式。新产业、新市场、新模式对于我们PE来讲是至关重要,因为过去人民币基金的VC和PE面临着艰难的募资障碍,因为人民币的LP一般都是比较短视,不能承受高风险,没有长期的这种投资战略,那么现在新模式出来了,VC和VE可以通过新三板上市,前面中科招商、同创伟业等这些VC/PE的管理机构已经摆脱了对LP的依赖,以后大家投资、募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LP可以变成公司的股东,可以在资本市场退出。 第四个“新”就是新退出。过去15年、16年以前做的是两头在外,我们的资金募集在外,我们的退出通道在外,2009年创业板、中小板开了以后,有一定的国内退出机遇,但是这个通道是非常不通畅的,非常不稳定的,经常被政策干预的。新三板今年开始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退出通道,3000多家企业上市,给广大的VC/PE、创业者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价值发现,价格定价准则以及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募集资金的新平台。新三板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圳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经济特区,是我们广大VC/PE以及创业者们的福音,所以我对新三板改革的力度是充满着赞扬,希望我们中国的新三板能够越走越好。今年下半年如果资本的退出,定价交易机制的退出以及这些退出的优先股以及企业债,还有股权的质押融资这些工具的退出会让新三板有更好的融资渠道,所以新三板在中国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也是我们所有VC/PE投资最重要的、最新型的投资通道。 最后一个"新"就是新财富。中国改革35年,我们见证了四代创业的模式,第一代企业家靠贸易、靠进出口卖产品;第二代企业家靠生产、靠制造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第三代企业家靠房地产、靠基础设施、靠工程等等获得了大量的财富;第四代企业家通过电商、通过互联网、通过新媒体、通过影视、通过游戏来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现在我们在座的是第五代创富的代表,中国未来最大的创富机遇在于股权的投资、股权的升值会给大家带来巨大的财富。刚才讲到PE、VC的同行们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科招商九鼎,他们团队的新三板上市公司市值都在百亿级别。 信中利最近把的业务分成了新三板,按照15-16倍的市盈率,估值已经超过100亿。信中利的人民币业务是5年前才开始,看到人民币VC/PE的管理团队,未来的价值、未来的身价将会爆发性的增长,因为只有让管理财富的人用他们的知识、用他们的才智、用他们的责任感、用他们的眼光、用他们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让他们去成为中国新兴的财富阶层,所以我对中国的PE/VC的新时代充满着期待,也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勉,成为新时代、新财富的拥有者。 谢谢。文章选自投资中国网,2015年9月25日
2015年10月8日 -
郑永年:中美关系的难中之难——南中国海问题
南中国海问题越来越成为中美关系的症结。总体上看,中美关系涵盖了各个方面,南中国海问题似乎只是很小的问题,且也不是中美的直接关系问题。不过,现在它竟然成了中美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对南中国海问题有不同的认知,而不同的认知又源于两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不同国家利益观念所致。 对中国来说,南中国海问题的认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主权问题。这对其他几个国家(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和文莱)也是一样的。主权问题有两个层面的认知,即“历史”和“近代”的。“历史”层面指的是长期历史上形成的概念,“近代”层面指的是近代从西方发展出来的主权概念进入亚洲之后,亚洲国家对领土领海权利的认知。对中国来说,主权问题乃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很少有退让的空间。当然,这对其他主权声索国也一样。正因认识到这点,中国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邓小平以来,一直主张对那些具有主权纠纷的领海进行“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 其次,中国坚持,主权问题是中国和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双边问题。中国这样做,并非没有理性。自近代主权概念诞生以来,主权问题一直是两个国家双边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通过双边谈判成功地划定了和俄罗斯、越南等国的陆地边界。这也使得中国更具有信心,通过双边来解决海洋的争端问题。 其三,中国相信南中国海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不喜欢把它国际化。中国因此反对菲律宾等国把主权纠纷提到国际法的层面。近代以来的国际法既不能解释历史问题,也很难解决主权纠纷。中国有充分的理由不想把南中国海问题“国际化”。不管如何,美国本身也并没有承认国际海洋法。(小国家都倾向于把纠纷诉诸于国际法,而大国则倾向于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 其四,中国不希望南中国海问题“大国政治化”,主要指美国的卷入。对中国来说,南中国海问题不关美国的事情。历史上,南中国海问题一直是中国地缘政治范围之内的事情。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亚洲,南中国海成为日本的“内海”,由日本设在台湾的总督府管理。日本投降后,南中国海回归中国,国民党政府接管南中国海,这个接管过程更和美国相关。这也是今天“九段线”的来源。中国认为,今天南中国海问题的症结是美国卷入过多,因为美国的卷入改变了其他主权声索国的立场,企图依靠美国来应对中国。有美国和没有美国,主权声索国的立场是很不一样的。 中国一直处于被动 尽管在主权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始终一致,但就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具体方式,中国其实也有变化。早期邓小平主张“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不过很长时间没有其他国家理会中国的倡议或者感兴趣。后来,中国也努力和越南、菲律宾等国试着做一些共同开发的项目,但没有很好的进展。原因可能是一些主权声索国并不把中国的倡议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中国没有显示其有很强大的意愿和能力这样做,而其他国家在南中国海的自主行动,也没有受到来自中国的任何压力。这种情况直到最近几年才改变,中国开始了对南中国海进行石油勘测和填海等工程。直到最近,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一直非常被动。 中国的被动性很明显反映在填海问题上。越南、菲律宾等国早就在填海了。中国并不是不知道,但中国总是诉诸于所谓的“私下外交”,就是“私底下”和这些国家交流意见。现在看来,这种息事宁人的外交非常不明智。如果当时中国也把这些国家的填海活动公开出来,现在的情况就会很大的不同。至少,国际社会的认知就会不一样。今天,当中国开始填海的时候,整个国际社会都认为是中国在挑衅。很多人甚至并不了解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也早就在填海造岛了。 即使这样,中国对南中国海问题的认识也是有进展的。早先,南中国海问题对于中国是一个非常模糊的问题。今天,中国主张使用“双轨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把主权争议和海上航道安全区分开来。中国意识到,海上航道安全都是很多国家的关切,并且这些国家也有权利关切。很多国家相当一部分的海上贸易都要通过南中国海,而中国更是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海上贸易要通过南中国海。从这个角度说,南中国海航道的安全关乎中国的国民经济的正常运作。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保证南中国海航道安全问题上,中国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是可以达到共识的。不过,对主权问题,中国仍然坚持是双边问题,要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 美国对南中国海问题的认知又是如何呢?第一,对美国来说,最主要的是其地缘政治利益。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对地缘政治哲学深信不疑,他们不仅创造出地缘政治哲学,而且也根据这个哲学去制定其国际战略和发展海外势力。对美国来说,至少在两个层面,南中国海对其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意义。第一,东亚秩序是美国冷战地缘政治秩序的延伸,能不能维持这个秩序,是对美国作为全球唯一霸权的能力测试。第二,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东亚地区一直会是世界经济的重心,美国能否在这个地区继续发展和深化其地缘政治利益,更是关系到美国的未来。 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印度和东盟(亚细安)在今后很长时间里,都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维持比较高的增长水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忽视这个地区。不仅美国在“重返亚洲”,很多其他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和欧洲国家也在这么做。历史上看,哪个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心,该地区也必然成为地缘政治角力的地区。东亚局面表明,在今后很长时间里,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带。作为唯一霸权的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这种激烈的地缘政治之争。 第二,美国面临同盟问题。同盟是美国追求和维持地缘政治利益的主要工具。因此,英国对于美国的欧洲利益,正如日本对于美国的亚洲利益。如果美国要确保其地缘政治利益不受影响,就必须支持其盟国。今天,围绕着东海和南中国海问题,美国的同盟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在东海问题上,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国,美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日本。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如果美国不能对其盟国或者那些与中国有主权纠纷的国家,给予有效有力的支持,美国的国际信誉就会解体,美国的霸权地位也就保持不了。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力量从来就包括两种,即硬力量和软力量。美国的国际信誉就属于软力量。只要其他国家继续认知美国的这种软力量,美国仍然是它们心目中的霸权,否则美国很难继续其霸权。保卫在东亚的国际信誉,已经成为今天美国外交的重中之重。 在东亚以外流失国际信誉 反恐战争以来,中东已成乱局。美国解体了中东的区域秩序,但无法再有能力建立新的秩序。美国在中东的信誉已经解体,很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确立起来。在欧洲,尽管欧盟各国和美国对俄罗斯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但无能为力。西方对俄罗斯所施加的制裁,并不能在任何意义上改变俄罗斯的行为。 就是说,美国在欧洲的国际信誉也已经打折扣了。而在非洲等地,中国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走出去”在日益增长。尽管中美两国在和这些国家的关系上并非零和游戏,但美国感觉到了中国力量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美国能否保持其在亚洲的国际信誉,影响到其在全球的地缘政治地位。如此看来,美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很难放弃这些盟国,而和中国妥协。 其三,美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要对中国做一个重大的战略判断。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把中国和国际海洋法绑在一起是有其原因的。如上所说,美国本身并没有接受国际海洋法,为什么要中国接受国际海洋法呢?美国本身超然于国际法,只是当符合美国利益的时候,有选择地接受。但美国仍然需要国际法。对其他国家使用国际法不仅便于美国对这些国家形成制约,也能对其他国家的行为做一判断。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美国要对中国作一个判断,那就是中国是不是成为一个扩张性国家:其根据就是中国是否按照国际法行事。 其四,对美国来说,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填海问题不仅是主权问题,更是中国的能力问题。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国际事务上历来秉持能力原则。它们相信整个国际关系是建立在国家能力基础之上的,而非国家的主观意愿之上。对美国来说,中国填海所形成的岛礁不仅会变成中国“人造”的主权,更是显现了中国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国有能力在国际社会进行“扩张”。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填海已经有年,但进展相当缓慢,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填出这么多陆地来,表明了中国的实际能力。这种能力都可以构成对美国的巨大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对美国的一些力量来说,既然南中国海问题发生了,就要把它做成一个有效的议程,来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这背后有几股势力,包括传统上强硬派,往往是现实主义者(类似于小布什总统时代的新保守主义者),对华不友好和反华的势力(包括各种倾向于支持民主制度,而反对美国人所谓的专制主义的力量)和美国的民族主义者。这些力量一直是存在着的,也在找各种机会来应付中国。 现在因为南中国海问题,美国国内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利于中国的“中国情绪”。这些力量必然要利用这种“中国情绪”来设立中国议程。简单地说,美国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中国政策”。美国的中国政策历来就是其国内各种力量角力较量的结果。当不利的“中国情绪”盛行时,这些力量就会顺势起来,造成对中国的巨大压力。本文发表于新浪智库,仅代表专家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5年10月8日 -
【成都日报】成都举办专家学者访谈 希望出台柔性引才政策
时下大热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已“走出”国门,“扎根”在众多海外高端人才的脑海,点燃了他们想来中国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一展抱负”的热情。四川作为中国西部开放的中心和桥头堡,当前的发展已迈上了快车道,正需广揽海内外英才。 近日,借助2015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平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四川)省委、省政府、欧美同学会在成都联合主办了中外知名专家学者高端访谈,邀请海外院士和知名学者专家同台规划、探寻西部人才发展大计,共谋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引力” 成都对“海归”吸引力居西部首位 “西部人才,特别是四川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这几年做得有目共睹,可圈可点。”在海外人才知名专家访谈上,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在谈到西部人才发展整体发展状况和综合竞争力时表示,近几年来,西部出台与留学人才相关的政策非常迅速,根据数据统计,成都对“海归”创业就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引力”居西部首位。 “长久以来,四川具有理念优势、区域优势、人才基层优势、人文优势。”在西华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专家组组长边慧敏看来,四川在思想理念上对人才高度重视,并一直致力于吸引海外人才,在区域优势方面,四川是中西部重要的科技中心,有大量的科研院校聚集于此,从而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以才聚才,让海外人才在四川包容的人文环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环流” 人才在海外也能够服务四川 谈及四川该如何抓住吸引人才的机遇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嘉庚讲席教授、人文与科学院院长、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表示,机遇是流动的资源,要想吸引人才,就要把硬件建设和软件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人才政策深入实施。 同时,刘宏认为人才不仅可以“回流”还可以“环流”,“目前,互联网蓬勃发展,很多行业,人才不一定要在四川,在海外也能够服务四川。”他表示,协调人才引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推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明细分工。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法律社会咨询中心主任、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认为,“一带一路”战略让四川成为了西部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四川有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活力,已进入到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柔性” 希望出台机动灵活的引才政策 “国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非常好,让许多海外的人才都想回国开辟新事业,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说老人除外。”在海外知名院士访谈中,美国工程院院士王兆凯以幽默的口吻表示,对于想回国创新创业的海外人才来说,年龄不是问题,不少老一辈的科学家可以利用积累多年的学识,将年轻时“创新”的成果带回国来“创业”。 值得一提的是,在场的多位知名院士均认为,出台机动灵活“柔性”的引才政策,可以吸引不同层面的高端学者。“出台个性化的引才政策,可以更全面地吸引人才,在加大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认为,可以设立个性化的引才指标,让引进人才的方式更多样化。 文章选自《成都日报》,记者:胡清
2015年10月8日 -
【CCTV.com】Bilateral investment booming between both China & U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grated economically, with trade, and investments booming in a vast variety of sectors.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are now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Bilateral trade in 2014 rose to US$555 billion—227 times the number in 1979, when the two countries established diplomatic ties.China benefits greatly from US direct investment. China attracted more than US$75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14, with more than 64,000 investment projects established. But that trend has seen some hiccups recently. In the first eight months of 2015, US direct investment to China declined by almost 20 percent from last year.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ommerce explains that the decrease is because of changes in both US and China markets. It comes also as China adjusts its way to leverage FDI, with more focus on higher-end industries.A 2015 AmCham China White Paper says that more than 30 perc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member companies have no investment expansion planned this year. That is the highest rate since the recession of 2009. And more companies than ever have moved or are planning to move capacity outside of China.That is partly because of the rising costs and shrinking profits, which have a greater impact on tradition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in China is another concern."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a is sometimes relatively vague, different cites may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laws, same regulations, sames rules; that brings challenges for US investors," said Jessie Tang, partner of Jones Day."In transparency of China’s regulations, and also they are quite concerned about the equal market access and fair competitions in China’s market," said He Weiwen, senior research fellow of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But experts say the quality of the investments is getting better. More investments flow to higher-tech, service industries and R&D. That is also in line with China’s strategy to deepen reforms and upgrade its economic structure."Over half of the companies in R&D industries have set up RND centers in China, for higher quality with higher technology products for China’s market a well as neighbor new emerging market," He said.But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investment, more effort is needed."The first thing is to open the market and to lift market access limitation. Also, I think, to simplify the approval procedure is another thing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do," Tang said.And some new attempts have work out."I helped a US healthcare company set up a subsidiary in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two months ago, we obtained the business license within two weeks, but in other places, you have to wait about one and half months to obtain the business license," Tang said.With an even better investment environment created, there is clear hope that bilateral investment cooperation will step up to a new level.From CCTV.com, Sep.25, 2015
2015年10月8日 -
【环球时报】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创新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本文根据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赖斯在不久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21世纪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将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而实现这三者的结合,则需要靠创业教育。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而且全世界都认可这一点。像阿里巴巴、微信、腾讯等中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 21世纪需要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 在1988年我就曾来过中国,当时北京的街道能看到的汽车并不多,自行车的数量非常庞大。但现在,似乎汽车更多一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30年非常之快。我们非常清楚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在哪儿,当然在贸易、商业、教育等领域。中国的未来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不仅仅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也不能仅依赖于出口和投资,中国经济今后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创造力、创建企业和创新精神。 经济增长在今后会与创新紧密相关。创新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如今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一点。这也是一个真理,对很多国家而言,这都是必经之路。 在19世纪,我们依靠从地下获取的资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20世纪,出口和加工业诞生了很多新公司,很多人通过制造业、加工业获得了成功。但在21世纪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将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而实现这三者的结合,则需要靠创业教育。 我们还需明白两个现实。首先,技术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再是用传统方式可以获得的。所以,社会治理问题非常严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这些都需要依靠新技术来实现。 其次,创新对治理非常重要。民众会越来越不满意于当前,他们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政府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要智慧地解决问题,这对国家的成败是关键所在。一个点子变成方案需要好的环境 思考创新和创造力,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方法和点子,把它转化成解决方案,最后进入商业化运作,人们才会去购买。比如很多人会想到人们需要一个可存储信息、可听音乐又能具备金融支付功能的新终端设备,但要考虑的还包括消费者如何更加容易携带这个设备,如何进行商业化运作。最后获得成功的点子很可能就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政府治理的问题以及我们传统做事的方式。 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的环境才是最好的、最有利于支持创业的?当我在斯坦福当教务长时,想建立自己的公司的学生只是少数,但慢慢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的思维应包含创新理念,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和大的环境。 现在一些创业者不愿意品尝失败的滋味,但其实不是每个点子都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故事,一个人创业的第一家公司失败了,第二家公司也失败了,然后他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他创建了微软。通常在成功前,会有无数次失败。在硅谷有大量例子存在,如果你失败一次就放弃,其实是你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在我看来,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而且全世界都认可这一点。像阿里巴巴、微信、腾讯等中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现在很多中国公司走出去,又有很多跨国企业想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创业气氛中受益的一员。而且创业创新已经得到中国国家层面的重视。 但除了融资支持外,好的点子想要真正转化成实际的财富,还必须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首先是法治,每个人必须要相信在法律的治理下是平等的。第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全球的,人们有了好的点子可以走到全球各地,到那些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发展。所以,如果中国的机制建设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帮助创建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来促进创业者的发展。 创新是可以教授的 创业是不是可以被教育?创业精神是否可以被教授?类似这些问题如今被很多专家所讨论。我的观点是,不仅可以教授创业,而且应该教授创业。 我们可以看到在大的环境中,已经充满了创造力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人类相互沟通的渠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有了创业精神并不是说每个人最终会成为创业者,但如果一个人已经被我们发现,他有这样的创业想法,而且有这样的激情,想要找到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商业化,你就可以改变一些方法,帮助他创造好的公司。 当然,创新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研究来源,也就是说在好的大学进行这种创意学习非常重要。虽然中美的教育体系不同,但中国无疑有很多很好的大学,能够帮助年轻人产生这些非常好的理念和点子。 当我们一旦理解了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有想法的年轻人。在斯坦福,除了传统的商学院,我们还有一个设计学院,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学院,它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很多学生都被鼓励参加这些项目,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组,他们可以共同地来解决一些问题。我们会给学生一些建议,在必要时进行转型。 当然从更加职业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是教授一些创业的经历和经验。每年会有很多年轻公司出现在硅谷,他们拥有非常棒的科技,但他们欠缺一些能力,希望能够从技术公司转化成有内部孵化能力的公司。所以,我觉得从创业教育来说,能够尽早让他们了解到需要具有的素质,避免其他人之前犯下的错误,从一家技术型的公司转化成商业模式公司。关于如何应用技术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很多经验。还有很多的经验是把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些信息分享出去?我们可以教授创业教育,好像我们要教历史一样。 (作者是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不久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5年9月29日
2015年10月8日 -
【一财网】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访华:不要害怕表达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作为前国务卿,赖斯说,她把将中美关系向有利于世界繁荣与和平方向发展看做一种责任。 北京时间9月23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西雅图的当天,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在北京表示,中美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处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 赖斯是受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邀请,出席当天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国家主席在西雅图当地时间22日演讲中指出,中美两国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共同开创中美更加美好的未来。 赖斯所谓的中美复杂性就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美共享重要且丰富的合作基础与合作领域。没人能够想象,没有中国经济的增长的世界经济如何持续发展。中国也不可能在不与美国合作的情况下,实现中国持续的增长。这也是美国对中国改革表示关切的原因。美国希望中国的改革能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中美确实存在冲突。 赖斯建议,中美应该最大限度地扩大中美合作领域,经济、贸易、人文交流以及双边投资等。 赖斯认为,中美同时也要共担一种责任,中美不要做让世界误解和引发恐慌的事情。 作为前国务卿,赖斯说,她把将中美关系向有利于世界繁荣与和平方向发展看做一种责任。 “我会坦率地建议很多中国同行与朋友。”赖斯说。 赖斯表示,希望中美两国不要隐藏问题,而是将问题摆到桌面上。“我认为透明度对于维护两国关系是非常重要。”赖斯说。 卸任后,赖斯重回斯坦福大学任教。在23日的研讨会上,赖斯演讲和交流的内容更多关于中美教育合作,特别是创业教育。 赖斯谈到,斯坦福当前也面临挽留学生毕业后再去创业的情况。同时强调法治的环境对创业非常重要。 说到美国经济复苏与发展动力,赖斯认为,移民也成为私营经济、创新和法治之外,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文章选自一财网,2015年9月29日
2015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