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苗绿
苗绿,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发起人兼秘书长,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 (AGTO)副总干事,人社部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第八届理事,第十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第十三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首都统战智库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德国友好协会理事,北京市新的阶层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民主监督组副组长、第十六届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北京市侨联第15届委员会委员、侨联智库委员会专家,B20中国工商理事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外事接待资源评审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
2020年7月8日 -
【CCG线上研讨会第十八期】完整视频 | 48国代表云端连线 CCG参与主办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
2020年6月9日至10日,以“加强全球抗疫合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圆满召开。本次云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并联合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拉美社科理事会、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和英国东亚委员会等十家智库机构联合主办。来自48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的160余位智库和媒体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就加强各国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入交流探讨,达成广泛共识。 在6月9日晚主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主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萝扎·奥通巴耶娃、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克罗地亚前总统斯特潘·梅西奇、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等10位中外政要及国际组织代表先后发言。多位嘉宾一致认为,疫情对当前全球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各国要注重在经济复苏、疫苗研发、环境保护和数字治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支持。 大会发言环节,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南非独立传媒集团执行主席伊克博·瑟维等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均表示应以团结之力打赢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以科学之盾护卫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合作之桥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各国智库应为加强全球抗疫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国际抗疫合作:机遇与挑战” 分论坛于10日下午及晚上分两个场次在CCG总部举办。作为本届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国际合作抗疫:挑战与机遇分论坛”汇聚了 20多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克罗地亚、乌克兰、波兰、尼泊尔、马拉西亚、埃及、格鲁吉亚、巴西等近二十个国家的智库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就疫情当下世界各国如何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合作应对公共卫生资源危机,如何让社会经济、民生走出疫情冲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分论坛上,中外专家表示,此次疫情给各国治理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促进国家间治理经验的共享,深化制度领域合作,将有助于世界社会经济转危为机,提升全球化水平。 【第一场视频】 http://ccgidea.org.cn/509424e498ce4f6c91c4ca9fc288b698/7f2ab64cca1f4302a86a3f442029c8d7-609177a2e7bfbc84d62ec39fba50fdcf-sd.mp4 【第二场视频】 http://video.ccg.org.cn/2efa9e083e7f472a99f9225359c9155b/3fe5ca36b60a4d2f859f8795635c9cd4-5f22ff116f0e892450cf27bc4112b1a2-sd.mp4 疫情凸显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CCG很荣幸参与主办这场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我们今天这场国际合作抗疫挑战与机遇分论坛举办很及时。这次疫情对全球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我们需要聆听来自国际智库的智慧,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世界各国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推进合作应对疫情。全球抗疫的挑战是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一损俱损,我们不能让疫情分裂人类,我们的机遇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来战胜疫情!” 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杰拉奇(Michele Geraci):“部分行业的全球化程度会降低,如旅游、交通业,但同时以数字产业为代表的全球化趋势会加强。因此综合考虑,不会得出全球化正在衰退的结论。疫情让很多国家开始审视自身存在的体制与社会结构缺陷,并开始以更开放的眼光寻求应对危机的方法。认识到他国政策的相对合理性与可借鉴性,是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副行长艾德明(Sir Danny Alexander):“这场疫情凸显出了多边组织开展合作的重要性。例如,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ADB)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财政援助计划。建立这种合作是确保国际体系向各国提供所需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将更加明显。亚投行将继续致力于满足全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经济需求。” 德国材料经济研究所创始所长乌尔里希·布鲁姆(Ulrich Blum ):“疫情来临,政府一开始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全球亟需建立更加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世界必须在不使全球化倒退的情况下提高经济的稳健性。应重视加强发挥世贸组织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机构的积极作用。” 尼泊尔喜马拉雅共识研究所创始所长龙安志(Laurence Brahm):“中国人在应对疫情中表现非常团结。当前全世界的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在拯救人类生命的共同事业中进行合作。现在美国已将一些疫情相关的问题完全政治化了。我们必须超越这一点,在国际上开展更多合作,不仅是为了这一流行病,而且为了下一个和再下一个危机。”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香港负责人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疫情带来的启示是加强合作而非孤立,通过国际组织的努力减少各国相互依存的负面影响。在信任方面,面对面通信与会晤的消失会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因此面对远程通信的新常态要建立起更坚韧的互信体系。” 美国亚洲基金会中国代表计洪波:“本次疫情中,中国的私营部门和NGO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中国民间力量的巨大发展。但更好的法律框架、更多和政府协调以及更强的公共意识,会加强民间组织的发展。它们同时也需要更多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美国亚洲研究所所长贝一明(Emanuel Yi Pastreich):“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在强调整体的人类社会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我们需要重视并推崇可持续发展,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印度中印基金会创始主任阿奴斯卡·普拉萨德(Anushka Prasad):“当前世界最大的危机是领导力危机。人道主义也非常重要。需要将人道主义与领导力结和起来,保持谦逊,通过学习来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美国应该继续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适应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而不是为它国发展和追赶感到不安。” 非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芮婉洁(Hannah Muthoni Ryder):“大部分非洲国家有能力控制这场危机,但它们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损失。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对此有所回应,但还无法解决非洲面临的经济挑战。除了IMF之外,非洲国家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对此需要采取相关行动。”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外事负责人弗朗西斯科·特里格(Francisco Trigo):“当下最需要的是一个反思、分析和研究的空间,以带来更多与新冠病毒和抗疫相关的知识,提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世界需要在未来建立起更好的国际和国内相关机构之间的有效协作机制。” 马来西亚金斯利战略研究院主席(Tan Sri Michael O.K. Yeoh)丹斯里杨元庆:“疫情证明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就东亚来说,在金融、国际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这种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要加速,应该在今年11月的河内东亚峰会上就完成签署。” 在疫情中转危为机,提升全球化水平 埃及前副总理齐亚德·巴哈·埃尔丁(Ziad Bahaa Eldin):“需要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框架进行深度反思。各国必须坦诚地批判、讨论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框架,正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改善各国内部和国际上金融系统的收入不均问题。” 格鲁吉亚驻华大使阿尔奇尔·卡岚迪亚(Archil Kalandia):“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管理进程,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我们需要停止暴力,降低风险,不应当因为疫情而放弃国际贸易。” 波兰前副总理、波兰华沙考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格热戈日·科沃德克(Grzegorz W. Kolodko):“现在(各国)政界出现了反全球化和分离主义的潮流,它起源在美国政府。中国和欧盟通过妥协带来团结的合作态度要比不明智的美国做法好很多。现有的全球化方式要重新修改,中国带来的新务实主义将会给全球带来新的发展。”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派特里克·拉布兰德(Patrick Leblond)“在国际合作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应该在生活必需品、复工复产、疫苗生产和发放等方面加强联系。全球合作是必要的。在目前的合作中,政企联络这很重要的一环被遗漏了。在国际社会中,各国(政府)需要放弃双输的脱钩政策,努力化解保护主义带来的威胁。”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国际关系事务副校长、金砖国家俄罗斯专家理事会科技主管维克托利亚·帕诺娃(Victoria Panova):“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切的中心是以人为本。因此需要谈论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安全,这是当今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宝贵资产。”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主任白良(Jacques Pellet):“我们需要所有国家都进行更强有力的政治参与,更着眼于国际合作,(但)我们目前缺乏对国际组织的信任。” 克罗地亚地缘经济论坛主席雅思娜.佩拉夫妮可(Jasna Plevnik):“中国已在这场全球危机中已证明了其具有与其他国家建立全球卫生系统,巩固经济全球化和改善多边主义的能力。” 巴西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塔缇雅纳·罗希托(Tatiana Rosito):“巴西的疫情主要出现在本国最艰苦、最贫穷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巴西和整个拉丁美洲地区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但是(国际社会)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国际体系需要更多的弹性。” 德国全球解决方案倡议主席丹尼斯·斯诺尔(Dennis J. Snower):“应对当前疫情危机,以及应对由其引发的政治经济挑战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如何找到有效的多边治理机制;二、 如何继续支持当前危机中促进了合作的国际机构;三、认真思考当下的经济危机和如何推行新的分配政策。” 英国皇家智库高级研究员夏添恩(Tim Summers):“在应对从疫情到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时,那些最擅长创新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是推动合作的更合适人选。另外,鼓励除了中美以外的第三方有所作为。欧盟以及东南亚国家或许可以在应对全球挑战时发挥更大作用。” 娜塔丽娅·维尼科娃(Nataliya Vinnikova)乌克兰基辅格林琴科大学副校长:“疫情对高校教育制造了很大的危机,政府应该考虑通过补贴贷款、发放失业救济金和学生补助等措施对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支持,并更快地为社会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以获得整体效益。”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前所长、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吉野直行(Naoyuki Yoshino):“国际合作进入资本市场至关重要,这样国家才可以继续借钱。否则,短期资本将对许多新兴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政府融资,也可以通过私营部门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个有效的方式。在融资上,还应该尝试在担保制度和筹款方式上进行优化。” CCG副主任高志凯:“全球合作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是唯一能够让我们继续持续走下去的方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建起一座围墙,然后躲在其后去应对新冠肺炎病毒。”
2020年6月10日 -
梁建章:释放中国入境游万亿增量潜力
入境游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直观体现,它不仅反映国家基础建设包括旅游专项设施的完善程度,更是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折射。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贸易和创新方面,入境游间接效应显著。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比直接收益更具战略价值。
2025年7月4日 -
楚卡里斯:面对战争与变局,欧洲必须重塑自身DNA
经济与安全、地缘政治的结合正在改变国际关系,经济自身也在转型。对欧洲人来说,这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我们不是单个国家,而是一个需要适应变化世界的联合体,必须保持内部团结,同时努力成长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政治体。这条路非常艰难。
2025年7月3日 -
朱锋:中欧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系统性合作体
我对中欧关系持谨慎乐观态度。通过务实协商与战略协调,我们依然有机会共建一个和平、稳定、可持续繁荣的世界秩序。
2025年7月3日 -
神州学人 | “渴才”时代,中国创新土壤如何播种全球智慧
“谁掌握当代科技,谁就可能掌控世界。表面是贸易战,其实质是创新战,而创新靠人才!”在6月28日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主办、全球化智库(CCG)协办的“2025全球人才峰会·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上,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常务副主席张景安一针见血地点明当前全球竞争的核心。
2025年7月3日 -
弗朗科·布鲁尼:多边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从我的角度看,中国未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扩大国内消费上。这不仅是应对贸易失衡的策略,更是全球经济可持续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2025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