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永图: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特点,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是关键
理事简介龙永图,CCG联席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在近一、二十年,中国对“全球化”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人们对此可能有一点半信半疑,现在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确实要参与“全球化”,有些人甚至提出来中国以后要引领“全球化”。不管怎么样,“全球化”在中国是相当正面的,这是好事,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意识大大提升了,这是很重要的象征点。 经济全球化的三大要素出现新特点 我们今天讲的“全球化”首先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我们没有讲一般意义的全球化,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我们不涉及,我们主要谈经济全球化。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基本上有三个要素: 首先,经济全球化怎么产生的?动力是什么?经济全球化有很多的动力,但是我认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动力。从IT技术一直到最近以“互联网”以至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科技的力量是一个客观的力量,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科技无国界,科技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科技。有些人说是市场的力量,人性的力量,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比如,成千上万的移民不顾危险从国际涌到欧洲去,这些因素的确存在,也都可以研究。但是归结到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力量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科学技术。 那么经济全球化怎么实现的?载体是什么?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贸易实现,所以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就是跨国公司。特别是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它们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来实现和推进经济全球化。 最后经济全球化到底在干什么?基本内涵是什么?我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全球产业的转移和全球产业的调整。比如,过去几十年,制造业大量的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人力资源技术转移形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的重新配置,大规模的全球配置。 ▶ 动力新特点:从信息技术向互联网技术转变 从全球化的动力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科学技术现在是什么样的?将来又会以何种科技继续推动全球化?毫无疑问,现在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技术为潮流,那么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进一步推动全球化?因此科学技术的新特点很值得大家研究,我个人认为,现阶段全球化动力新的特点就是从过去信息技术向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转变。 ▶ 载体新特点:中小企业也成为全球化的载体形式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过去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但是由于互联网的产生,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因为通过互联网能够在信息的获得、技术的获得,贸易和投资的方面也和大的跨国公司一样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新的载体形式--不仅仅是跨国公司,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也成为全球化的载体形式之一。所以我们要聚焦中小企业,关注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 内涵新特点: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网络体系的建立 从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实质上来看,过去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全球整体产业的转移--制造业、钢铁,从美国、欧洲主要转移到了新兴发达国家,主要为是一些大的产业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现在我认为新的内涵特点主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链网络体系的建立--制造业的转移发达国家把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国家,科研技术留在自己国家。因此,现在产业链细分,调整产业特点,研究产业链、工业链是研究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全球化的问题在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有些人认为全球化正在逆转,有些人认为全球化已经不复存在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全面、准确的判断当前经济全球化出现的一些新的趋势和现状?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讲说全球化受到了一些挫折,这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评价,但挫折还谈不上是经济全球化逆转。对此,我们也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出现一些挫折,为什么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趋势? 挫折与波折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经济全球化本身,而在于政府怎么应对全球化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阶层变化的。不同社会阶层在经济全球化当中得到利益的不公平,因此,如何处理社会不公平的问题,这是解决全球化继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中央非常注意社会的公平公正,把精准扶贫当成重中之重,解决地区不公平的问题、发展不公平的问题、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最近出台的雄安新区战略也旨在通过区域化的战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因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的背后就是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表现之一。中国现阶段没有出现反全球化的潮流,而且全球化越来越正面。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因为我们正确、及时的处理了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负面的东西--特别是分配不公的问题。虽然在中国的经济全球化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而言,大家对中国改革开放还是非常正面、拥护的。这是共识,因此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处理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没有处理好由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成果公平分享的问题,中国也必定会出现像西方一样反全球化、反改革开放的声音。 因此我觉得“处理好公平分配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经验,西方国家在处理反全球化时应该要借鉴中国的经验,这同时也是中国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很正面的贡献,我们应该关注、研究中国这些年来是如何处理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的?怎么处理更多老百姓、基层人民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分享全球化的成果的?出现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挫折原因为何?中国又做了哪些努力?中国在引领全球化方面起引领的作用还没到时间 有些人认为中国要取代美国引领全球化,但我觉得还没有到这个时间点。现在中国既没有力量也没有意愿引领经济全球化,当然在一些领域、一些方面中国也可以起一些引领作用,但是从整体上来讲,中国若要真正开始引领经济的全球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全球化的动力方面,也即科技方面,虽然中国现在少数领域已经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但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方面,我们五百强企业越来越多,但是很多企业是大而不强,核心竞争能力还不够,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作为全球化的载体起引领作用还不够。 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来看,从中国经济产业链的分工来分析,大多数还处在产业链的中低端。中国作为全球化最重要的代表,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布中全面进入一些重要的产业链的高端领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7日 -
【凤凰视频】龙永图、何亚非:全球化十字路口中国的角色选择
-
王石:全球化,中国企业有竞争力
理事简介王石,CCG资深副主席、万科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王石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经过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1992年之后,中国已经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换句话来说,我们在中国做的事情就是全球最重要的部分,只要中国还继续改革开放,全球化就不可能逆转。 从1983年到深圳至今,我个人的体会是:过去34年是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我们在国内的各种体会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我想与大家分享自己两次参加气候大会的感受和一次特别的个人经历。 我第一次参加全球化会议是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那次是《京都议定书》之后世界各国的新一轮重新博弈,重点之一是就碳减排展开协商。我们对那次会议寄予厚望,但实际结果比较令人失望,取得的实质成果也非常有限,主要因为美国自己没有做出足够多的承诺,还嫌中国承诺的不够多。 当时我们两位企业家和一位秘书长组团参会。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国际会议,我们不知道去哪里宣传《北京宣言》,也不知道怎么租办公室。后来我们找了志愿者做听众,在廊道里代表100位企业家推介这份宣言。 机缘巧合,我们当时和解振华先生住同一宾馆。他问我:“中国代表这样表态国际上还不满意,中国企业家怎么看?”我说,我举双手赞成碳减排,因为这代表未来,绿色经济就是未来。他觉得很感慨,说谈判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怕中国企业没有竞争力。我的表态给了他信心,他愿意尽量保证给我们企业有缓冲空间。当然,中国的表态不会因为我一个企业家的表态而怎样,国家的谈判压力在于我们企业的竞争力。我们的企业竞争力的确和国际上有差距,但我们支持碳减排的态度是坚定的。 后来,我作为两位企业家代表之一,代表100位企业家出席摩洛哥气候大会。特朗普上任后,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态度非常强硬。在中国是什么态度、中国会不会当旗手等问题上,我是企业家,无法代表中国政府表态。但形势比人强,中国有一句老话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我们自己的表现而言,去年我们100位企业家代表了25万企业家,预计今年会代表40万到45万的企业家,但关键还是质量,不在数量。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环保、绿色建筑话题,不仅要在国内讲,出去也要讲,推动国际化传播非常重要。克林顿基金会曾开设过一个全球清洁炉灶项目,目标是将妇女从炉灶边解放出来。他们认为,妇女一旦解放出来,儿童就解放出来了,从而将清洁炉灶问题转变成妇女问题、儿童问题。 我有幸被邀请加入这个项目,成为中国的两位理事之一,另一位理事还是解振华先生。我接触项目后发现,由于和联合国合作,他们的资金非常充足,推广也做得非常好。但实际上,所谓的清洁炉灶就是一个小炉子,没有特别的过人之处。这里面最有说服力和创新性的是小炉子在加热时会发电,可用来给手机充电,其他方面也就是中国三四十年前的产品水平。事实上,中国农村清洁炉灶所使用的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已远远走在他们前面,我们的企业在这方面是有竞争力的。 我因此非常肯定中国能在这个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回国后,我们立刻组织一个团队,在中国开展这个项目,结果比国外做的好得多。而且我们不仅在中国做,还马上在其他地方展开推广。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是埋在深山中我们不知道的。 碳减排只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不仅要考虑怎么做,同样重要的是怎么传播,怎么找“点”。(作者是万科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本文基于作者在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终稿未经本人审阅)文章刊于《环球时报》,2017年4月14日
2017年4月17日 -
李学海: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理事简介李学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美国威特集团董事长,美国百人会大中华地区共同主席。李学海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两点。 第一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一直在进行,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业态、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模式在进行。三十几年前,中国企业出口创汇的方式是代工做一些低端价值的产品,逐渐到企业家开创品牌,自主创造产品,从服装玩具,一直现在做到电子、高科技的产品。近年来不少企业走出去,在欧美国家收购并购和取得专利技术、品牌等,形成了跨国企业集团。有多少优秀跨国企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经济强大的重要标志,这些跨国企业有央企、国企,有上市的,有民营的,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发展的。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因为有这样的大市场。 第二点,“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三十几年来全球化过程的一个延续,只是扩大了地域范围,扩展了新市场,创造了更多的产品。这不仅在于基础建设,也不只是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的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都要根据的自身业态、资源、网络参与其中。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有很多商机。简单举个例子,开通“义新欧专列”后,列车14天就到英国,所以通过物流配送和供应链,就可以把全国各地的产品运到那边去,现在有从事进出口保险的企业,还有在国内做“一带一路”景点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都有很多的商机。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7日 -
陈启宗:金融全球化,中国仍需走自己的路
理事简介陈启宗,CCG联席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谈全球化,在中国内地谈跟在美国谈是两个世界。在中国内地谈,大家谈的基本上是实业,制造业,好像那就是世界全球化的大去向。但其实几十年前,美国的大公司就已经把他们的制造业拉到全球去了。在美国谈全球化,多数谈的是金融的全球化。而在中国,我却很少听到朋友讲到金融方面的全球化,这样的差异很值得我们思考。 金融全球化中,中国仍需走自己的路 如果讲到创新,一个不得不提的方面就是中国在什么事情上不能创新,也不要创新,那就是金融全球化。因为我们与西方世界不同,西方社会有很多的资金,科技的进展就是西方世界慢慢的金融全球化。1985年金融大爆炸后,从伦敦开始,这个领域主要趋势基本上就是去监管化,这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灾难。1997年,亚洲也未能幸免,当时的金融危机使整个亚洲市场都受到了极大的损害。那时候西方觉得我们监管不好,但经过了10年的金融全球化之后,他们还是把自己打败了。 2008年金融的全球化把西方的经济体差不多打垮了,因此所以这方面中国一定要小心谨慎。金融的全球化千万要走自己的路,不能跟着国外走。因为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越来越大,数字越来越可怕,结果一定把自己打垮。我们谈的是实体经济,他们谈的是金融经济,这方面我觉得中国是绝对不能创新的。中国要创新的就是把自己的门部分的关起来,不要完全关起来。金融的领域不能跟国外走,要是跟他们走,完全打开我们的金融市场,促进资本的开放,一定会带来极大的损害,对自己和世界均无益处。中国在地方上的创新,要局部的开门,局部的不开门。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体带来好处,也会对世界的经济体带来好处。 全球化的负面效应需要更多关注与研究 在全球化的诸多方面中,有一个方面是绝对值得我们考虑的却很少有人做的,那就是研究科技所带来的不良的影响。大家都在谈科技创新怎么好,却鲜有人研究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研究这个并不是反对创新,反对科技,而是会对全球化有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 从工作岗位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知道科技创造了很多行业,但是确实也破坏了很多就业岗位,这在世界上这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比方说,现在的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工作了,而且还不会出现罢工问题。那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当一切的就业岗位都被科技取代以后,或者很大一部分被取代以后该怎么办?13亿人口如何生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下去。 还有更严重的不良影响,例如病毒。现在很多治病毒的方法就是利用其他的病毒,或者最新研究出来的病毒来以毒攻毒,但这很有可能有一天把人类全消灭掉。因此,我们不是说不用科技,而是要发展科技、应用好科技,中国人还是要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4日 -
圆桌论坛三:如何打造全球化的中国创新模式 | 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2017年4月9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在论坛三“如何打造全球化的中国创新模式”的环节中,来自投资、创业、物理届等领域的各位专家就“双创”主题,即创新和创业畅叙谈天,分享了自己领域的创新实践和对其看法。同时,就当下大数据等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探索中国创新与文化间的联系,为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
2017年4月14日 -
打造“人才PPP” 助力人才动态流转——王广发校长受邀出席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
4月9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我校校长王广发作为“新时期中国全球人才战略”分论坛的研讨嘉宾,做了“如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的发言。On April 9, 2017, CCG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held the 3rd China & Globalization Roundtable Forum at China World Hotel in Beijing. Our BRS Principal Wang Guangfa delivered a keynote speech at the sub-forum titled “China’s Global Talent Strategy in New Era” and shared how to establish a globally competitive talent management system. ▲法政集团董事长、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前排中)在“第三届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发言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CCG主席龙永图,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CCG联席主席何亚非,CCG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等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以 “十字路口中的全球化:中国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六个分论坛围绕如何更好促进新形势下的全球化进程,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全球新格局等议题展开了研讨。 ▲王广发校长作为CCG资深副主席,王广发表示,当前人才的竞争是最重要的竞争,它关系到未来一个国家地位的稳固和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跟不上,什么样的人才和竞争机制都无效。” 在人才竞争、人才引进方面,中国正在尝试突破各种机制和体制,采取多种模式引进,多种模式培养。从现在开始,要着眼未来,培养20年以后的人才,把中国的标准定位为未来被世界所采纳,从而成为真正的中国“走出去”的标准,能做到这些才叫教育。 中国正面临全球化的挑战,但各方却在应对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国家实行的全球化人才战略,唯有从教育着手,才能真正让社会形成一个主流的共识。 目前,中国全球化的人才战略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原来纯粹将人才吸引到国内的阶段已过去,将来可能会出现大批人才到国际组织或者境外的与中国相关的机构、企业工作的情况。 因此,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为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打破国境的界限,使各国人才都能为中国全球化真正发挥作用。王广发在论坛上首次提出“人才PPP”的概念。他认为,人才的流动,不管流到哪里,都在为我们的国家扮演着他的角色,贡献着他的职责。我们要突破过去对国际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的禁锢,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的标准、人才培养的机制、人才引进的机制和人才建设的机制建设,这其中,教育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王广发校长在论坛现场与《环球时报》记者互动“每年几十万孩子走向国外读书,留学低龄化大众化需要从自身找差距。”在论坛现场回答《环球时报》记者相关提问时,王广发认为,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教育正在进行改革,也说明我们在未来亟须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培养方面,现行教育体制跟国外相比还存在差距。 当前,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留学的形式,对接受教育的模式进行选择,以使自己符合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复合型人才的标准。在这种理念驱动下,他所能做的就是寻求更好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国家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改革正在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人才标准化培养的课程改革也在进行之中。假以时日,当中国教育完全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教育接轨,教学、教法、教材和专业等领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时候,并且用比较的、批判的思维给学生们传递正能量,那时中国的海外留学低龄化大众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于CCG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enter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成立于2008年,“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文|詹敏 摄影|詹敏 翻译|翟静)文章选自北京王府学校
2017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