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观点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点
  • 王琳达:民营企业家要跟着国家“抱团出海”

    理事简介王琳达,CCG副主席、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首先,“一带一路”实际上就是全球化最好的战略之一,我谈几点这三年在“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国家的体会。我去那里的时候根本就不认得那边的人,但是一个国家发洪水,我提供了捐款。我在塞尔维亚发现,因为缺少资金,他们的一个幼儿园六年都没建成,我把剩下所需的33万欧元捐给他们。我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举措得到了他们国家和政府、人民对我们的认可。  现在,不仅他们国家的首富来找我合作,而且还让我们参加私有化项目。去年我跟着习主席去塞尔维亚访问,所以当地人对我的信任感就更强。我现在跟他们国家不但合作地产,还合作教育和高科技。接下来还和白俄罗斯等国的大企业一起合作。第一就是跟他们每个国家做经济保障法的合作,把我国过剩的建材产能带出去,这些国家非常需要建材产能,本地产品价格很贵,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我认为合作过程中,可发挥女性的优势,就是女性不被看做那么强悍,所以反而很容易被接受。所以我觉得我们女性同胞们,在“一带一路”上要发挥我们的优势。  我们是香港侨商,我们这些海外华人华侨具备语言优势,还懂得国际上的很多规则,以及与当地社会的关系,是需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华人华侨一定要跟当地那些商会组织交朋友,跟他们一起共生存,跟海外的那些企业一起共享,这就是习主席提出来的命运共同体,一起分享成果,才会使我们受欢迎。  民营企业家在“走出去”之前,首先要找像CCG这样的智库机构合作。为什么?因为我们如果不懂得当地的文化、地理、历史、法律法规等等,就一定会吃亏。我们要做好自身准备,抓住“一带一路”这个机遇,民营企业家要跟着国企、央企一块抱团出海。  最后,民营企业家在“一带一路”中希望有一些金融方面的政策,例如外汇管制方面的政策。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3日
  • 朱锋:朝鲜问题,中国不是第三者

    专家简介朱锋,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朱锋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当特朗普说首脑会晤,我们到底怎么去理解这个概念?作为一个70岁的精明的商人,“相信”这个词不是白用的。包括这里面的朝核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承诺、什么样的表态,中美之间如何相向而行,具体的细节我们不了解。我们去了解的话,当然有一些差异,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东西。朝核问题新现实,国内是否做好了新准备  我们这个专题是特朗普时代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讲,他的外交和战略的影响力以及竞争力的本质是国内力量。所以在朝鲜问题上,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样的贡献,对中美关系做什么样新的抉择,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朝鲜问题我们国内是否做好了新的准备。我们的整个思想观念,包括决策和思考的机制是否已经随着今天朝核问题新的现实而发生了变化?  在我看来,朝核问题对今天中国最大的挑战是,这样一个完全不讲规则、缺乏最基本人性的朝鲜所构成的这种疯狂的对核和导弹的追求,对于整个地区,对于任何一个地区内的国家,特别是对于紧挨着朝鲜的中国东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而且我们必须要有决心面对的危险。所以,这次的海湖庄园会中美之间不管达成了什么样协议,我相信双方共同认为这个威胁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双方对这一点有新的认知。双方会加强合作,这个合作包括用和平的手段解决。  但是,这里面核心的问题是,在朝鲜问题上,我们一定需要去思考如何改变原来说得多、做得少的这种事情。我们不是简单地拖,而是要有决断。中美之间任何战略机遇的分析和评估,本质上不取决于我们的言论,而取决于我们的行动。所以,我个人认为,不管海湖庄园会双方到底形成了什么样的共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今天问自己,在朝鲜问题上,在面对这样一个无赖的国家,面对这样一个疯狂地追求核武器和导弹的国家,我们有没有决心准备采取什么行动。这是我们可能抓住的中美关系战略机遇的一个重要保障。半岛局势改变对周边安全威胁升级  关于我们是否对朝鲜问题有方案的提问,我觉得我们肯定在朝鲜问题上有一贯连续的战略思考。因为朝鲜半岛是中国安全的门户,而且这块土地我们洒过热血。从历史到今天,对于我们来讲,半岛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周边安全战略利益中的重要环节和部分。但是问题就在于,最近几年,特别是金正恩上台以后这五年,朝鲜半岛局势有了突出的改变,这个改变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具有决定意义:  第一个我们都知道,金正恩已经完全抛弃了他父亲当年还承诺的六方会谈以及2005年的9·19共同声明,就是促进半岛和平进程和美朝关系正常化。但是我们知道,现在平壤的政策认为六方会谈已经过时了,任何要进行对话都是需要美国和朝鲜之间的对话。  第二个问题,过去五年,朝鲜的导弹和核试验越来越频繁,同时朝鲜又受到国际社会如此大的制裁压力。当朝鲜的内部体制没有任何改变,甚至变得更加残暴的时候,朝鲜对整个中国的东北、对中国的周边、对于我们基本的安全利益都在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朝鲜问题已无处可躲、无处可拖  所以我非常同意刚才郑永年教授所说的,朝鲜问题不是我们简单是第三者,或者只是劝和出台,朝鲜事关中国的利益,事关中国整个东北的安全。如果在座的各位哪一位是东北人,当朝鲜有可能4月份又要进行第六次核试验,而我们东北邻近的地区一定会有地震,我们一定会生活在朝鲜的核设施不知道哪天会冒顶、会泄漏的这种恐惧阴影的时候,我们如何面对朝鲜这个事实?所以今天我相信,朝鲜问题尽管对我们来说从情感到利益的估算都很难抉择,但是我是一个专门研究安全战略问题的,我觉得朝鲜问题,我们真的已经到了无处可躲、无处可拖的时刻。  中美之间的比较除了国家力量,还有心灵和心理的成熟、行为的优雅以及社会的感知。问题是当我们要赶上美国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膀大腰圆,我们还要举止优雅,还要思维成熟,还要有很好的社会感知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中美关系的处理,我们不仅要有定力,还要有学习力,还要有对未来自己内心的反省力。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4月12日
  • Wang Huiyao: How a Xi-Trump summit could yield progress

    Wang Huiyao: China should send signal on North Korea and support Trump’s $1tn infrastructure planThe first meeting between Xi Jinping, China’s president, and Donald Trump, his US counterpart, has generated intense interest across the Pacific. Mr Trump’s invitation to Mr Xi came earlier than expected but the US president has already toned down his rhetoric against the country that he believes has caused huge trade deficits and job losses for the US.The US president wrote in a tweet that Thursday’s meeting in Florida “will be a very difficult one”. While there are bumps in the road, Mr Xi can still score co-operation rather than confrontation with Mr Trump if he orients the meeting towards the 10 following areas of co-operation:● Expanding channels of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overnments. An early invitation extended to Mr Trump’s economic team to visit China would help, as would more exchanges between academic and business leaders in the track-two settings.● Separating the economic track from the strategic one. China’s outbound investment in the US surpassed the inb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from the US in 2015 and in 2016. Highlighting the effects of Chinese investments on manufacturing jobs creation — estimated to be more than 100,000 jobs created in recent years — aligns well with Mr Trump’s promises to his Rust Belt supporters.● Improving conditions for American companies operating in China. US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China have traditionally played the role of “stabiliser” in US-China relations, with their pro-China voices on Capitol Hill. It is time for Beijing to tap into the support of its natural allies by helping them succeed in China.● Enlisting US support f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Asia-Pacific. Mr Trump withdrew the US from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s (TPP) agreement, disappointing the desire of the world’s most economically dynamic region for multilateral trade architecture. Although Mr Trump is unlikely to switch from his signature anti-free trade stance, he can still be informed of the potential benefits that th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 (FTAAP) could deliver.● Highlight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ino-American collaboration on tourism and education on the US economy. More than a third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are from China. Close to 5m Chinese tourists — who tend to spend freely — visit US cities each year. But there is a concern that Mr Trump’s trade war rhetoric is going to damp Chinese tourists’ enthusiasm for the US.● Pledging support for Mr Trump’s $1tn infrastructure plan. Fiscal measures alone are unlikely to mobilise the tremendous capital needed to rebuild the US’s dilapidated roads and bridges. Mr Trump will have to count 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deals and foreign investors. Boasting a clear competitive edge, China is poised to participate in American infrastructure with its capital,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Beijing can even invite the US to join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Strengthening ties with the US’s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is can be done through exchange platforms such as the China-US Governors Forum. The Chinese business community is encouraged to embed their US operations in the hosting localities by building relations with non-profits such as trade un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s, charity organisations and so on.● Mitigating geopolitical tensions in east Asia. Demonstrating resolve to work with the US in curtailing North Korea’s nuclear ambitions not only sends a signal to Pyongyang, but also helps ease the security anxiety of South Korea and Japan, two US allies that have been fearful of Mr Trump’s reduced commitment to Asian alliances and have consequently resorted to a further military build-up.● Stepping up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on global governance. For many years the White House has accused China of shirk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Now, Mr Xi has formally committed China to playing an increasing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 Although Mr Trump has said the US will pull out of the Paris climate change accord, America is unlikely to ease off tackling thorny international issues with other major powers.● Promoting track-two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etal actors in both countries. Think- tanks, in particular, are in a unique position to foster positive understandings on the 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situations of the two sides. The “revolving door” practice helps integrate diverse perspectives from the academic, commercial and policymaking communities. Chinese think-tanks, especially those without government ties, are expected to step up to provide better policy consulting services as well as aid in the country’s diplomacy.With the Trump-Xi meeting only a day away, all eyes are on the irritants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However, while the road to Mar-a-Lago appears bumpy, there are still grounds for optimism. The buzz over “Chimerica” may have dissipated b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conomies are simply too multi-faceted, interdependent, and complex for Mr Trump to undo.From Financial Times, 2017-4-5About Author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Beijing.

    2017年4月11日
  • 王辉耀:“习特会”看点:如何取得积极进展 | FT中文网

    王辉耀:尽管前路坎坷,但如果习特峰会能围绕10个合作领域展开,中美就可能避免冲突和对抗,并在未来达成合作。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首次会晤已然在太平洋两岸引起了广泛关注。特朗普对习近平发出会见的邀请早于预期,而此前,他已经缓和了把美国巨额贸易赤字和失业归咎于中国的言论。  特朗普在推特中写道,两国元首周四在佛罗里达的会见“将非常困难”。然而,尽管前路坎坷,如果习特峰会能围绕以下10个合作领域展开,冲突和对抗可能避免,并在未来达成合作。  一、扩大两国对话沟通渠道。中美关系在2017年上半年尚处在各自调整和逐步适应的过程。当前,两国元首会晤已启动,中国要继续发挥各方力量,加强与美国新政府各层次的联系,尽早邀请特朗普经济团队访问中国,促进学术界和商界领袖之间展开更多“二轨”对话。  二、优先国家战略中的经济外交。中美是推动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中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在2015年和2016年都超过了美国对中国的FDI,而且,福耀集团等中国企业为美国带来的就业机会表明,中国投资对美国制造业就业的提振有非常积极的影响——预估近些年将带来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这与特朗普对其“铁锈地带”支持者的承诺非常契合。  三、改善美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环境。拥有强大游说能力的美国跨国公司传统上发挥了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器”的作用。今天,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美国商会等组织仍然起着促进中美经贸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应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和促进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经营,助力其“天然盟友”美国企业在华取得成功。  四、争取美国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持。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协议,使致力于发展多边贸易的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亚太地区失望。尽管特朗普不太可能转变其反对自由贸易的立场,但仍可促其了解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将带来的潜在益处,以发挥中美合作的正能量。  五、强化中美旅游和留学等人文交流与合作的积极影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占在美留学生的三分之一,每年近500万中国游客赴美旅游和消费。然而,特朗普对贸易战争的言论或会削弱中国人赴美的积极性,旅游和教育则极大地扩展了中美合作的民意基础,将在当前以及今后更长的时间里成为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要纽带。  六、支持特朗普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计划。单靠财政措施不可能调动重建美国破旧道路和桥梁所需的巨额资金,特朗普将不得不依靠公私合作协议(PPP)和外国的投资者。而中国过去几十年来发展了强大的基建能力,在资金、技术、项目管理经验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与美国重振基础设施的合作将会甚有裨益。中国还可以邀请美国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双方在“一带一路”基建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七、加强与美国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合作。联邦制的美国很多权力分布在各个州,中国企业在美国很多州都有投资,并成为美国州政府的座上宾,建议每年在中美两地轮流举办美国州长和中国省市自治区省级领导参加的中美省州长论坛。同时,鼓励中国企业通过建立与非营利组织的良好关系,如工会、行业协会和慈善组织等,加强与美国各地相关组织的融合与合作。  八、缓解东亚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在遏制朝鲜的核武器野心方面与美国合作决心的表态,不仅将向平壤明确发出信号,也有助于缓解韩国和日本这两个美国盟友的安全焦虑。当前,韩日都已因担心特朗普战略收缩、减少对其亚洲盟国的承诺而进一步加强了军事集结。同时,中国应继续加强改善中日韩关系。  九、增进中美全球治理合作。从前,美国常指责中国推卸国际责任,而中国现已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将承担国际责任,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虽然特朗普曾表示美国将撤出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但美国不可能完全放手与其他大国合作解决一些复杂的国际问题。中美可在气候变化等多个领域充分展开协作。  十、推动两国“二轨外交”的开展。智库在促进两国相互了解各自政治和社会经济情况、消除分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旋转门”机制的实践有助于充分整合来自学界、商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多元观点。本届中国政府亦十分重视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特别是相对独立的社会智库,能够更客观、专业地提供政策咨询及服务于中国外交。  “习特会”在即,全世界都聚焦于中美的双边关系中的摩擦。然而,尽管通往特朗普位于佛罗里达州海湖庄园的道路看起来并不平坦,我们仍然有理由对中美关系保持乐观。“中美共同体”(Chimerica)这种提法已经消散,但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高度多元、复杂、相互依赖的关系是特朗普个人无法解除的。作者简介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7年4月6日

    2017年4月11日
  • 施一公:时不我待 舍我其谁

    专家简介施一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民进、农工、九三学社委员联组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全党全社会产生热烈反响。《人民日报海外版》特邀请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畅谈体会和认识,就如何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伟大事业表达诉求、发表见解。——编者  今年是我回国工作的第十个年头。10年前,我的实验室刚刚启动,首批学生还懵懵懂懂。2007年3月我的清华实验室开始了第一个科学实验。而今,我们于2015年发表的剪接体结构已经登上了国际经典生物化学教科书的封面,我在清华培养的博士生已经在中外研究机构开始独立领导实验室。  2006年当我决定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职位全职回国的时候,有很多人疑惑不解,认为我疯了;可是今日回头看,我想再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决定的正确性。这10年,我亲身见证、经历、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深切感受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切切实实正在发生的进行时。  然而这10年,当中国国内稳定发展时,世界大势却发生了巨大变迁,特别是近几年的变化可用“目不暇接”来形容。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打铁还需自身硬”,科技强国、人才兴国。运用科技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保驾护航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习近平总书记3月4日看望政协委员时的这番讲话既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的激励和鞭策,也道出了我们的心声。  过去10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可作为工作在国内一线的科学家,我却反而有了更多的紧迫感,原因很简单:我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之前我们的心态多为追赶,前方的路或多或少有迹可循、有经验教训可以借鉴;但是现在我们要开始调整心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若干领域要思考如何“引领”的问题。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必须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所以,我对总书记讲话中连提三个创新心有戚戚:“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秉持创新的精神锻造自身实力,运用创新的思维应对不可预测的挑战。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责任重大!  结合自身实践,我以为,作为一线的科技人员,创新体现在对于本领域科研工作敢为天下先的追求,发挥才智,探索未知,为人类文明书写新篇章,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而另一方面,2008—2015年间,受学校信任我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医学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科研教学几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革尝试,今天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备受国际瞩目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回顾这期间的经验教训,我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机构的管理者,创新体现在对新机制体制的不断探索,以及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智慧、不忘初心推进改革的勇气和韧性。  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6年前,我在“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曾经呼吁我们每一位专家要“树正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要把个人奋斗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升华人生价值。这是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会一直努力践行的准则。  总书记讲话中体现出来的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信任与倚重更是一缕春风,让我们为了国强民富、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美好明天而心无旁骛地努力,轻装前行。惟行胜于言,直挂云帆济沧海。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3月29日

    2017年4月7日
  • 黄仁伟:换个角度看中美关系,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专家简介黄仁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社科院副院长。  我想换个视角探讨中美关系,最近世界的走向究竟是不是逆全球化了?如果是的话,中美关系在此大背景下会发生什么变化?逆全球化与全球化: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理解  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则是因为出现了全球的生产力和全球生产关系的矛盾。  全球生产力发展产生全球化,与生产关系不匹配则逆全球化  首先以此理解全球化。从1980年代末开始,所有的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及跟随苏联集团的发展中国家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世界第一次有了全球的市场,由于这一点,全球的市场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力的大流动,再加上最新的要素全球的网络和信息的流动,这几个要素加在一起形成了最近30年的全球化的高潮。所以说,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包含了全球市场的空前扩张。  而所谓逆全球化,它是全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远远落后于全球生产力大突破的结果。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出现全球的国际体系、全球治理和各种要素的协调平衡的发展,所以全球化生产力的潮流造成了全球一系列极不平衡的现象而得不到纠正。  西方目前无力重构全球生产关系,逆全球化暂不会消失  全球生产力和全球生产关系的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哪里?主要在发达国家之中,所以这次逆全球化首先是在发达国家产生,由发达国家带领,先是英美两个国家,现在欧洲也跟上来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原先在全球化中处于前沿,但因为全球流动首先是从发达的经济体向发展中流出的,导致其空心化、杠杆化、虚拟化,所以之前越是在前沿的,现在矛盾越是突出。全球财富的转移造成了新的财富分配和权利转移,其结果是,原来发达国家中两个核心的资本主义稳定支柱出现了危机,一个是中产阶级的稳定性,一个是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要重新巩固这两根支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财富分配,但是西方现在做不到。所以全球生产关系的滞后,全球上层建筑的滞后在发达国家里面首先暴露出来。  以此来看,全球治理是一个全球生产关系和全球上层建筑要重新构建的历史任务。但这个历史任务太大,太遥远了,所以逆全球化现象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英国退欧、特朗普现象以及一系列“黑天鹅”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后面的矛盾没有解决,病根没有消除。跳出过去的国际关系理论看中美关系  用这个视角来谈中美关系可以得出新的结论,而不是简单地用中美关系来说中美关系。  从1980年代到金融危机前,中美经济利益超越其他  中国1980年代以来的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在30年的过程中随着全球化的生产力的全球重新布局,中国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这也使得中国和美国产生了巨大的共同的经济利益,并且超越了战略分歧、地缘政治、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这个变化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有了大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经济的下滑和中国经济迅猛上升到第二位,使美国感觉到全球化不再有利于美国,而更有利于中国,换言之中国是更大的受益者,美国是受损者。这是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核心。  退回旧有政策,美国霸权已不能适应新的全球发展  所以特朗普的政策特点就是要把全球化中中国获利部分拿回去,他只是把对美国造成的损害的问题都集中起来,但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因此就出现第二个问题——美国所采取的所有政策不是向着解决全球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矛盾方向而走,而是向着用更旧的落后的早期的美国政策来找出路,向更不全球化、更逆全球化的方向走,以为倒退回去就可以解决美国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问题,所以出现了特朗普利用民粹主义的方法来上台,推出了一系列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等等政策。这些政策能不能解决全球化中的大范围的宏观的矛盾?绝对不可能,所以实际上美国在全球化生产过程中生产关系一方面代表更加落后美国旧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对美国来说是其霸权走向衰落的转折点。一个霸权不能维持的基本原因是不能适应新的全球发展,它领导不了。  习特会,期待谈出中美全球治理新合作  最后,中美能不能找到最好更新的出路?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关系来看,中国有可能走在美国的前面。因为我们在推动全球治理,我们在推动全球财富更加合理的分配,我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全球平衡的结构。  4月7日,习主席要会见特朗普总统,他们会谈很多问题。其实我们的理念和战略思路比特朗普先进,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制高点上,站在战略的主动权上。所以下面几方面的合作可以为未来的中美关系找到出路。  其一,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和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找到共同点。全球需要基础设施的全面的革命性的改造,美国也需要,双方可以找到共同点。  其二,在亚太的区域合作新机制上找到共同利益。美国放弃了TPP,但不等于TPP将来就不存在,它还会有。比较稳定的RCEP和比较高规格的TPP最后应该要结合在一起。  其三,中国和美国技术的融合。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产生新的技术,美国很多技术如果找不到中国市场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中美的研发系统将越来越多融合。  其四,在全球治理中,中国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倡议的提出者。美国现在很矛盾,因为它自身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但如果跟着中国走变成第二了,不跟着中国走就是落后。但是中美两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国要再伟大,中国要中华复兴,所以特朗普与习主席的会晤会有积极成果。文章选自文汇网,2017年4月1日

    2017年4月6日
  • 丁学良:中国高校海外招生,先一箭三雕

    专家简介丁学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  为什么北美大学每年全球招生,还给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他们这么坚持做了几十年,一定是算了活账和长远账,把扩大本国综合影响、增加文化交流、刺激本地学生竞争力、引进明天的高级人材等要素考虑在内。大学国际化,一定要从长远的活账着眼!  大陆高校海外招生最重要的正能量:若是增加从海外招收女生的数量,就大大提升内地男生找到合适女友结婚成家的机会,这尤其帮了理工科高校男生的大忙。在上大学期间结识的对象,日后成家更有可能和谐,特别是对养育下一代有好处。  过去十几年里,全球的大学(包括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竞争和评比体系新增了几项指标。虽然有的指标并不受笔者的拥护——因为它们欠缺高等教育的实质要素,容后再评说,有几项还是具有新鲜实质内容的。本文单提“国际化”这一项,主要是看一所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两大群体里,各自包含多大比例的外国公民。  高校国际化:算死账算活账?算短账算长账?  笔者1993年春第一次来香港工作时,香港高校教师的国际化刚刚迈上一个新台阶,主要是由于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的刺激。但过了好几年,香港高校的学生国际化才慢慢起步。香港那时对境外学生来港读大学只是算死账——他们会耗费本地纳税人的多少钱?因为香港的高校是公立的,政府要对每个学生拨款资助。公款资助占每个学生在校期间全部费用的比重,依据该学生的家庭财政状况。如果从香港的境外招生,外地生家长不向香港缴税,外地生拿到的高校资助就成了香港纳税人的损失。即便外地生不拿本港的奖(助)学金,全自费,也还是占了香港的便宜,因为香港高校的学费显著低于市场价格,靠的是政府的各种补贴。比如,2015-2016学年,香港几所大学的全额学费约为10-12万港币,这比素质相似的美国州立大学对非本州学生的收费要少一半以上,差距就是香港政府的补贴。  我们这类从国际教职员市场上被招聘到香港教书的人,当时就以北美高校的例子跟本港的算死账派讨论:你们这样的小算盘北美就不会打?为什么他们的大学每年全球招生,还给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大量奖学金?他们这么坚持做了几十年,一定是算了活账和长远账,把扩大本国综合影响、增加文化交流、刺激本地学生竞争力、引进明天的高级人材等要素考虑在内。大学国际化,一定要从长远的活账着眼!  大陆高校的海外招生要有初级蓝图  笔者之所以简介当年香港的这种辩论,就是预料到,中国内地一些读者读了本文的提议,也会有类似的质疑。我非常希望能在每年的“两会”上听到有相关的提议和讨论,因为这是含义深远的公共政策议题。建议:中国内地的高校(包括二级学院和高级职业技术学院),也需要扩大从海外招收本科生的比例,定下一个大概的指标,到某年为止,某类地区的某类高校力争有某个百分比的海外本科生。  十多年前,香港高校初定的目标是海外本科生达到8%;更早一些年,定下的海外研究生比例是20%;现在这些指标已经超过。这种国际化趋势给本地高校带来的正面效应远超过香港纳税人为此而付出的短期财政支出。基于这个经验,笔者也能列出一长串相似的对内地将会带来的正面效应,即便短期来看,内地也需要对国际化付出相当的资助费用。  高校国际化趋势给内地带来的长期正能量效应中的有几项,大道理明显,此处无需细论,比如增加中国的软实力。这里笔者仅挑出有具体内容的三项,作点阐释。第一项正能量效应,是刺激教学的双向挑战互动。中国传统式的大学课堂里,学生很少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海外学生提问题的劲头通常更踊跃,尤其是他们提出的问题的视角,往往出乎你的预料,有“横路冲出来一匹黑马”的拍案惊奇效果。  正能量两例  笔者永远不会忘记早年的一个经历:1990年代初我参加美国东北部的高校交流,给一年级通识课班的学生讲中国的男女不平等在公共资源分配上的多种表现,比如公厕。到了课末对中美在此问题上的异同进行讨论时,有个学生就批评我说的“男士在这边排队,女士在那边排队”的分类考虑不周。我很惊讶,反问学生应该怎么表述才完整,学生答:“你应该想到还有极少数的人,是变性的中性的,既非男,也非女。”真没想到,时隔四分之一个世纪,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该问题竟然是影响很多人投票的一个公共政策因素。在今年2月22日,特朗普行政部门要就此特别发布一个公告,废除前任总统的指导意见。  高校国际化的第二项正能量效应,是可以为中国内地输入高素质的新移民作铺垫。来中国大陆读书的海外生,大部分是要回到他们的原居住地的。这些人的返回原地对中国今后拓展和那些国家及地区的经贸、文化、政治、非传统安全(如环境污染和流行病的控制)等方面的交往,功能不可小视。但中国大陆也应该尽快改进相关的政策法规,让其中有意愿留在大陆就业和创业的海外生先拿到1-3年有效的中式绿卡,继而开启他们日后顺利地和以较低成本变成永久移民的合法通道。当目前一些西方国家收缩技术移民的窗口、日本继续奉行对移民关门的过时法规的期间,中国大陆适度放开国际移民的门窗,能收到多种的名实效应。  国际上比较各国的竞争力高低,最关键的要素之一是看该国的中心城市或核心地区的人力资源的广博程度:越是多有来自外地、外国的人在这里学习工作,这里就越是具有创新力。因此,全球最具创新力的那些城市和地区,都是人力资源最开放最五花八门的。你再看看中国内地的城市和地区,至今有多大比例的海外人士在那儿学习工作?仅凭这一条,内地的一线城市跟伦敦、纽约、柏林、巴黎、波士顿、洛杉矶等一流城市比,就差着好几个等级!笔者2007-2008年参与一项国际合作项目,调查跨国学生的流向和地区高新产业发展,二者的相关度极高。这里的道理并不复杂:你仅仅从本国的各地吸引人才,哪能比得过从全球各地招人引才!高校国际化是人力资源全球化的至关重要环节,越早起步尝试,越能逐步改进相关的机制。  最重要的正能量效应  第三项正能量效应,是为内地高校的男生间接介绍女朋友,成他人之好。笔者近期曾在专栏文章中简评了内地适婚人口男女失衡的严重性。一方面,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内部,男女失衡的人伦后果都是按照经济和社会地位分布的。也就是说,越是综合地位低的男人,越是难以娶到妻子,有高校学历的男子承受“无妻徒刑”的概率要低于不具高校学历的同龄男子。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男生找女朋友,绝大多数做不到漫天撒网、八方出击。上大学期间那么忙,能够结识女友的圈子,以本校和周围高校为主。大陆高校若是增加从海外招收女生的数量,就大大提升内地男生找到合适女友结婚成家的机会,这尤其帮了理工科高校男生的大忙。在上大学期间结识的对象,日后成家更有可能和谐,特别是对养育下一代有好处。  大陆高校若是增加从海外招收女生的数量,就大大提升内地男生找到合适女友结婚成家的机会。  鉴于上述考虑,内地高校从海外招生的时候,就应该对女生多加分:如果其它条件相等,录取女生的几率至少要高一倍。同时也须设立对海外女生特别优待的助(奖)学金资源和评比标准,尽量让那些愿意到大陆来读书的海外女生得到财金扶持。这样做,符合文明世界的公共政策原则,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偏向相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法规。中国内地高校这么做,还能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好评。每过若干年,请多方人士作全面回顾和检视,分析其利弊和提出改进的措施,使这类优待海外女生的项目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按笔者的评估尺度,只要招进来的境外女生身心健康、学成毕业(不必是高材生)、合法留在内地、与大陆男友成家、至少生育两个孩子(两个女孩最佳,一女一男次佳),就是中国国民利益的纯进账。  内地高校招海外生,要有预备班的安排。有些海外生的语言能力不足,须先过语言关。笔者1984年去美国读书,第一学期便是在匹兹堡大学的实用英语班受到强化训练,由校方奖学金支付。香港的大学本科原来是跟英国的一样,三年制。自从扩大招收内地学生以后,就新加了“0年级”,主要是语言训练,英语为主,粤语为辅,上完后再进一年级,全部是四年制。内地的预备班,可以参照这类变通做法。  内地高校从海外招生是一箭多雕,本文暂摆出三雕。仅仅这三雕也够吸引人了,得抓紧做起来。文章选自中国大学在线,2017年3月24日

    2017年4月5日
  • 
  • 1045
  • 1046
  • 1047
  • 1048
  • 1049
  • 
  • 共【 1188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今日中国】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凝聚国际青年 共同担负未来
  • 文汇报 | 百年变局见证中国外交新时代
  • 王缉思:莫让反华阴谋成“新华盛顿共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