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GTN】China embrace media convergence
【Online Watching】On the 4th anniversary of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calling for a convergence of China’s media, how are news habits changing? What exactly has President Xi’s proposed "convergence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brought to China’s media scene? And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 media professionals? Li Xin, Managing Director of Caixin Global, and Victor Gao, Vice President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shared their views.China-Australia relations, after some twists and turnovers last year, seem to be moving back on track.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Malcolm Turnbull delivered a speech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welcomed “China’s remarkable success”. So what’s on the horizon for bilateral ties? And if the two countries manage to normalize ties, what lesson can be drawn? Geoff Raby, Former Australian Ambassador to China from 2007-2011 joined The Point. From CGTN, 2018-8-18
2018年8月27日 -
CGTN | New round of China-US tariffs as talks continue
【Online Watching】China is fighting back with its own fresh tariffs on the 16 billion US dollars worth of additional imports from the U.S., in response to the new round of 16 billion dollars worth of tariffs imposed by the US on China. Meanwhile, mid-level officials from China are wrapping up trade negotiations with their US counterparts in Washington. How might the talks turn out amid this new round of tariffs? With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s Office holding hearings on yet another round of 200 bln dollars tariffs to be imposed on Chinese goods, how much might the ‘against-voices’ affect Trump’s final decision?The Point Studio invited Steve Lamar,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 Wang Huiyao, Founde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Ricardo Meléndez-Ortiz, CEO of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hare their views.From CGTN, 2018-8-23
2018年8月27日 -
何亚非:从亲历说起,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是非洲的发展
何亚非,全球化智库(CCG)联席主席,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何亚非:谢谢各位,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人民大学和公共外交协会举办的论坛。因为说到非洲,其实我是中非关系的亲历者。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我在外交部第一份工作就是主办西部非洲加纳的主管科员,后来又被派往非洲津巴布韦工作。津巴布韦很漂亮,它的工业水平、资源各方面都比较好。确实如此,我去工作了几年,有亲身的经历。我跟非洲的关系是开始于我年轻的外交生涯。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亚非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的18周年,我们现在跟非洲的合作是在过去长期友谊的传统合作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这是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跟全球化出现了新的趋势是有关的,所以中非合作现在是一个南南合作的典范。我想讲这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首先,我认为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关键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需要发展,特别是非洲大陆的经济需要发展。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因为很多西方国家、西方学者都经常讲世界经济失衡,而且把这个失衡的责任推在中国和一些新兴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头上。那么究竟世界经济失衡问题在哪里?怎么样能够实现再平衡?把全球经济水平提高一步,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是这个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全球化发展,很多,特别是非洲国家,并没有跟上全球化的步伐,或者没有从全球化中间得到发展的机会,也没有真正进入工业化的轨道。这种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大,是我们世界经济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我以前在从事G20工作的时候,跟西方国家的协调员专门讲这个问题,因为当时大家都在考虑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我说问题首先是美国的金融监管出的问题,但是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个不平衡是因为世界上有一大批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没有发展起来。如果这个世界继续这么下去,一大批国家跟不上全球步伐,你想想世界经济如何能够全面开花?所以我想,从这个方面来讲,中非合作确实是一个新的模式,帮助非洲国家能够更好地进入全球发展轨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是第一点。第二,中国跟非洲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友谊和长期的深入合作,特别是18年以前建立了中非合作论坛,这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互相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南南合作的典范。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连续9年成为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相信中非的贸易将来一定会超过中美贸易。非洲是中国第三大海外投资市场,到2016年底,我们的统计是投资存量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现在有32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经营,中非贸易2017年已经有1700亿美元。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向非洲派的医疗队,但是中国医疗队如何在非洲深入人心的呢?我们这些年来,面向非洲派的医疗队达2.5万人次,非洲十几亿人里面有三亿人或者三亿人次受到过中国医疗队的诊治。中国的发展经验,未必非洲完全可以拷贝、照搬,但是我觉得我们是可以相互学习的,中国的发展经验对非洲,同为发展中国家是有帮助作用的。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虽然提出来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地把非洲包括起来,但是现在看来"一带一路"是全球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的这么一个倡议,它一定会涵盖非洲,而且现在非洲是"一带一路"的积极支持者、参与者。我们已经跟南非、马达加斯加、埃及9个非洲国家商签了"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而且还在跟二十多个国家商签合作协议,这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和周边这些国家"一带一路"合作的热情。我觉得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始终是双向的互利,从我年轻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就是互利的、双向的,不管从政府也好,经济也好,同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援助、国际问题上的相互支持,一直是双向的。大家可以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重返联合国,当时2758号决议在联大通过的时候,阿尔及利亚等等这些非洲国家的大使就在联合国大厅的过道里面跳起舞来,手舞足蹈,庆祝中国重新返回联合国。"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毛泽东主席曾经有过这样的话。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非关系更加密切,现在我们看到的苏丹、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发展,在非洲发展得比较突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互利合作。而且中非合作还有一个特点,西方国家可能不同意,我们的合作、援助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将来也不会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因为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合作伙伴,我们是平等的。到今天为止,中国已经同2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或者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在全球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了将近1/4。第三,我认为下一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消除和减少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的贫困。现在大家看到了贫困、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很多问题的原点。我们不要让一个发展中国家掉队,我们更不能让一个非洲国家掉队,要共同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是我们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现在西方国家出现了民粹主义、极端主义、社会的割裂,在许多地区(包括中东、包括非洲国家)出现了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经济下滑,都与这些地区长期贫富差距存在有直接的关系。从国际层面来看,我认为现在的国际秩序,特别是全球的经济安排是经济秩序组成的一部分。过去400年以来,整个国际体系都处于中心、边缘这么一种大的格局,这个大格局应该说从本质上、根本上没有太大改变。西方国家一直是处在中心,很多发展中国家处在边缘状态。这在贸易、经济上表现为很多非洲国家是单一商品的经济,宗主国只要求或需要你提供一种产品,其他的你都要依赖进口。西方的殖民宗主国从中赚取剪刀差,巨大的利益,因为他们掌握初期产品的定价权,定价权不在非洲国家手里。又掌握了要出口到非洲国家商品的定价权。这个经济安排现在逐步被打破,是因为中国对非洲的合作。中国与非洲的合作过去几十年,特别是近18年以来,我们帮助非洲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自主发展。我记得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南非的时候提出了援助非洲国家,帮助非洲国家十点计划,第一点就是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工业化,经济要独立,这就对西方的经济安排是一个很大的冲击。西方国家认为这是威胁,所以就抹黑中国跟非洲的合作,提出了"新殖民主义",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他们心里有点恐慌。第四,我们要完善全球治理的改革,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需要非洲国家的参与和支持。随着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上升,全球的力量对比出现了变化,我们说大趋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逐步趋向平衡,我也在书里讲过全球治理从西方治理到东西方共同治理在转变,国际秩序也在逐步演变,要变得更加公平合理,这些方面都需要非洲国家的积极参与,因为非洲有50多个国家。在目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突出美国第一,在美国的反全球化的趋势潮流也在泛滥,全球贸易面临空前的阻力,中非深化合作扩大贸易的规模、广度、深度不仅仅会使中非双方受到好处、得益,也会有利于我们动员支持全球自由贸易的力量,来维护和巩固现有的国际体系,巩固现有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以WTO为核心的。第五,中非合作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我们将坚持文明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克服世界各地现在存在的文明冲突的冲动。我们以中非合作、中非文化文明交流为抓手,继续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非或者中非合作论坛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跟非洲文化上很大的不同,我在非洲工作过很多年,我们的文化传统不同,历史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文化确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中国和非洲同属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经济发展和实现工业化的艰难,特别是在现有的体系下。我们回过头来看中非合作论坛这18年,特别是今年要召开峰会,除了经济方面的合作内容以外,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代表着先进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明是可以相互合作,是可以融合的。我们马上要看到电视剧《莫语者》,我相信会充分展示中非两种文明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所以中非的合作前途宽广,因为它是不同文明组成的大陆和国家之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做出努力,我相信中非合作论坛今年的峰会也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谢谢大家。文章选自人大重阳,2018年8月23日
2018年8月27日 -
【上海金融新闻网】留学生回国发展成主流 “海龟”人才“钟情”金融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升,留学生回国发展正成为主流,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1978年至2017年底,共计有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2017年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达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学历人数达22.74万;许多高层次人才在各自领域都具有突出贡献,是新时代我国国际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作用”成重要特征 “海归群体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除了担任跨国公司在中国区域的高管,也在本土国有和民营企业任职,帮助中国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有一批具有专业背景和国际沟通能力的海归人才进入国际组织任职,推动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智联招聘人才专家近日在接受《上海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创业海归还带来了大量高精尖技术和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风险投资、国际资本及各种新的融资方式,推动了中国在互联网、IT、通讯、生物医疗、传媒、文化教育等新经济、新技术领域的发展,促成了更多的国际合作。“发挥作用”正成为新时代海归群体的重要特征。金融业成主要选择智联招聘人才专家告诉《上海金融报》记者,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城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措施,为人才提供资金、户口、住房、社保等一系列政策优惠,掀起了“人才大战”。不过,立足于人才政策目标群体的角度,专门吸引海归人才的政策依然有待完善。 根据智联招聘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发布的最新《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多数海归回国后未发生相对于生源地的现居住地迁移现象;对于发生迁移的海归群体来说,北京、上海和广东是其选择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海归人才面临流失的挑战;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海归群体选择迁移城市的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就业选择方面,金融业是海归回国就业的主要选择,超过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此外,也有部分海归选择回国创业。智联招聘人才专家向《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较高的运行成本是海归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创业成功需要市场开拓、创业空间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方面的支持,但当前创业支持所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文章选自上海金融新闻网,2018年8月23日
2018年8月27日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十) | 《人才战争2.0》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2013年法国政府放宽签证政策,在法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可以获得多年居留证;将攻读法国硕士课程留学生毕业居留签证期限由6个月延长至1年 法国是欧盟成员国中穆斯林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约有400万穆斯林,占总人口的7%。这些恐袭、骚乱的缔造者往往不是第一代移民,而是移民二代或三代,他们由于文化宗教原因融入主流社会失败,处于边缘位置,常面临失业、教育匮乏和低收入却无力改变,因此转而寻求暴力手段。 从中可窥见移民给法国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更容易理解法国当前为何采取“选择性”的移民政策,只对杰出人才入籍和保留双重国籍持欢迎态度。 浪漫法兰西在人才战争中十分现实。为了吸引科技精英,法国设立了国家级海外研究人员归国激励基金,只要是在海外从事专门领域研究的顶尖学术带头人回到法国,就可以拿到20万欧元的特殊奖励,而且其家属的工作和保险由政府负责解决。 2014年奥朗德在巴黎爱丽舍宫召开的“吸引力战略委员会”会议上说,“投资吸引力对促进增长和就业非常重要,法国政府将采取一切措施,尽快有效吸引外国投资,吸引外国高科技人才,促进创新和研发。”配套政策之一是驻法外国公司的“外派职员”有权获得三年有效的居留证,以方便其在法国工作。 为了吸引留学生中的优质人才,2013年法国政府放宽签证政策,在法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可以获得多年居留证;将攻读法国硕士课程留学生毕业居留签证期限由6个月延长至1年;获得机械工程、医学、会计管理等部分专业硕士文凭的留学生可申请将居留签证期限延长至12个月。 2016年5月7日,法国《新移民法》正式实施,自11月1日起开始发放“人才护照”长期居留签证,旨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济、科学、艺术和体育领域人才。 当前,欧洲“消化”难民潮的能力明显不足,加之法国右翼势力崛起,未来“浪漫法兰西”的人才政策愈来愈趋于“现实”。2017年5月,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击败现任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赢得大选,拒绝了勒庞的反欧盟、反移民政策。他相信全球化没有回头路,亲欧盟,希望欧盟改革,变得更加民主,并警告说,如果欧盟一切照旧,那将触发一个与英国脱欧相似的法国脱欧运动。他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首次会面中,就讨论了贸易、劳动和移民问题。但对于法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走向,并不太乐观,因为即使勒庞不当选,在西班牙、意大利、丹麦、英国、奥地利等欧洲多国相继修改《移民法》,抬高移民门槛的背景下,法国也很难不受它们的“邻近影响”。 这些人(商人、大学教师、科学工作者、艺术家等)愿意开创就业岗位,发展和促进贸易,参与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设立人才签证就是要简化他们的签证申请手续。 ——《法国内政部和外交部联合公报》,2013年3月25日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
2018年8月24日 -
[China.org.cn] Chinese returnees earning more, but want more
A new report suggests Chinese people who have been returning from abroad to find work are earning more money so far through 2018.A report from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employment firm Zhaopin.com, has found that two-thirds of people who have returned to China from abroad are now earning at least 6,000 yuan per month.Among the 67% earning above 6,000 yuan, one-quarter of them have monthly salaries ranging from 6,000 to 8,000 yuan, while 15% of them earn between 8,000 to 10,000 yuan. 15% are high-earners ranging from 10,000 to 15,000 yuan per month, while 12% earn more than 15,000 yuan.The report does say that only one-in-five of those who have come back to China from abroad feel their salaries meet or exceed their expectations, while close to half say they believe they’re not earning enough.The study has also found that just over 60 percent of the returnees in the survey have gone back to their home towns. The rest have opted for first-tier cities in China.The survey has also found that around two-fifths of those who return to China are able to find work almost immediately, while the rest have been forced to wait at least a month or longer to gain employment.The study has also found that work in finance has overtaken IT to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area of employment for Chinese returnees.From China.org.cn,2018-8-22
2018年8月24日 -
CGTN |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hinese returnees
[Online Watching]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hinese students are coming home after studying abroad. According to the 2018 Report on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Chinese Returnees, more than 80 percent of returnees find jobs within three months of coming back to China. Just five percent find themselves waiting six months or more.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three most popular fields are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 Experts say returnees have better job prospects in China.General Secretary of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in Shanghai, Ma Hongxia said,“More than 80 percent of returnees pursue their careers back in China, because China has built a strong policy to help them find work. Another reason, right now many foreign countries like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me European nations place more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working in their countries."The report also shows that about 84 percent of Chinese who study abroad do not pursue entrepreneurship overseas. In 2017, roughly 48 percent of returnees started up new businesses in China. Zhao Wei with the 3C Investment Corporation says recent trends of choosing entrepreneurship over employment will continue.He said, “Employment is harder. The quality of domestic education has improved, and with millions a year now going abroad to study, there’s more competition with those who stay in China. But for entrepreneurship, I think foreign countries are relatively mature, so they have fewer opportunities. China has more such opportunities, it has a huge market and it promote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dditionally, a graduate with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advanced methods in the domestic market has major advantages."The study goes onto say that 59 percent of returnees struggle in adapting to the domestic working environment. Those surveyed say even though they’re from China originally, culture shock hits when they come back.An intern at Min Sheng Securities said "Because I stayed in the Untied States for eight years, I feel it’s kind of difficult to adapt to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t my work place. I feel like I need more time to adapt it."The report reveals that 97 percent of returnees eventually integrate themselves into current Chinese society. Only three percent said they cannot, but that number is down from five percent in 2017.From China.org.cn,2018-8-22
2018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