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七) | 《人才战争2.0》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目标,随之成为国家标签。想象一下,你要买一辆汽车,只要拿出手机,点击应用软件,输入你的定制要求,然后坐等工厂生产、组装和配送就行了 “回到德国!”2001年8月27日,写着这样一句标语的横幅被飞机拉开,在纽约和加州海岸两地上空不停地盘旋展示。美国是流失在海外的德国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二战时期,纳粹主义兴起使许多人才流失,在德国失去的13名“未来诺贝尔物理学家”中,11名就去了美国;二战后也有3名物理学家去了美国。这仅仅是人才流失的冰山一角。对此,德国政府发出了强力的召唤——“回到德国!”从德国的国际电台“德国之声”开始大力宣传,再到美国媒体上打广告,最后还在新兴的互联网上进行宣传。两年后,“德国学者协会”在美国正式成立,为优秀的德国人才回国牵线搭桥。 吸引人才回流只是德国参与人才战争的一个侧面。 早在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德国便开始放松移民政策。当时因经济腾飞,德国面临人才与劳动力短缺问题,启动了著名的“客籍工人计划”,1960—1966年共招募360万外籍工人到西德工作。从2000年始,德国从长期制度建设上应对人才战争。德国IT业出现人才紧缺,时任总理施罗德推动实施“绿卡工程”,对外国人才实行优惠移民政策,要求是信息、通讯等行业高级技术人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已达成年薪不低于10万马克的工作协议,最长期限为5年。2005年1月1日,德国《移民法》正式生效,这在德国历史上是首次,表明德国承认自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此后调整移民政策专门为人才战争服务,为刺激经济、引进外资开放了投资移民政策,在移民立法中增加了面向高技术人才的积分制度,外国人才可以凭借投资和技能成为永久居民和入籍。 德国的选择,是对劳动力短缺现实的回应。2004到2015年十多年来,德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处于萎缩状态。2012年开始,德国的移民人数激增,至2014年在德生活的外国移民数量达到1090万,创下历史纪录,相当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有移民背景,然而2015年德国国内仍有568743个岗位空缺找不到人来填补。 德国的经济发展既需要低技能劳动力,也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来满足IT等行业的需求。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目标,随之成为国家标签。想象一下,你要买一辆汽车,只要拿出手机,点击应用软件,输入你的定制要求,然后坐等工厂生产、组装和配送就行了。这就是“工业4.0”时代,它的到来急需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在计算机、电子工程、电气化、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Make it in Germany 是德国联邦劳工及社会事务部(BMAS)和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MWi)建立和管理移民工人务工的网站,特别强调德国非常需要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科技领域(德语缩写MINT)的精英移民人才。 事实上,德国“工业4.0”的兴起和实现都离不开外来移民中的高精尖人才。德国首位机器人专业的汉堡科学院院士就是华人张建伟,他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专业硕士,2004年获得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机器人专业博士。随后,他在德国从事及领导“工业4.0”中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发表三百余篇论文及专著,并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指导德国硕士百余名、德国博士三十余名、洪堡学者多人,本人还拥有四十余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发明专利,任数个国际重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会议的主席、多份国际专业杂志编辑,并担任德国数家企业的技术顾问,可谓国际顶级机器人专家。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20日
2018年8月22日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六) | 《人才战争2.0》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了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澳大利亚设立了偏远地区雇主提名计划(RSM),雇主可以提名来自海外的员工或者境内临时居住者来填补全职的、永久的空缺职位 为了吸引投资者,2012年澳大利亚政府在商业创新与投资项目中新增“重要投资者签证”,2015年7月1日又实施“高端投资者签证”,要求申请者投资超过1500万澳元,投资满一年即可申请永居权。 为了吸引留学生,澳大利亚自2007年9月1日起给予18个月毕业后的临时签证,还对境外著名大学(亚洲18所,中国占12所)毕业、符合澳大利亚紧缺技术需求的学生给予18个月的临时签证,不受限制在澳境内工作、学习或者旅游。双管齐下,既使澳大利亚的国际留学生比例远超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值,还从中国等国家“掐尖”,把国外顶级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招揽走。 为了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2009年澳大利亚发布了《驱动创意:21世纪的创新议程》,缔造科研环境基础;2010年降低了赴澳读研究类硕士、博士的门槛; 2016年11月生效“创业者签证”,吸引有创新及高增长潜力想法的创业者留澳,并协助在澳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博士或研究类硕士留学生,尤其是STEM和IT领域毕业生留下促进国家改革创新。 为了促进偏远地区的发展,澳大利亚设立了偏远地区雇主提名计划(RSM),雇主可以提名来自海外的员工或者境内临时居住者来填补全职的、永久的空缺职位。 澳大利亚瞄准的是全球的职业人才,2009年移民局在曼谷、北京、洛杉矶和马尼拉4个城市举办技术移民招募会。 尽管使尽浑身解数,澳大利亚研究部门还是认为政府引进人才的力度不够,要更加重视人才战争,要从全球人才市场吸收到足够的稀缺资源——世界顶尖人才。早在10年前,澳大利亚便认识到“即使在过去10年内澳大利亚的技术和工程人才队伍有所增长,但世界级人才仍短缺”。因此,澳大利亚善用中介机构与猎头,把政府公务员、大学校长、高级精英人才等的聘请委托给专业猎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公开竞聘。 事实上,国际移民组织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吸引到的移民质量还是很高的,移民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更高达46.4%,远高于美国的27.3%和加拿大的33.2%,有效补充了本国所需的稀缺人才。 2015年澳大利亚人口增速为1.4%,为10年来的最低值,工作年龄人口近年增长也很缓慢,老龄化问题严重。特恩布尔曾表示将扩大政府的技术移民计划,以吸引并接纳海外优秀人才。还有研究认为,澳政府可能会大力推进商业类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海外投资。2016年年初,澳大利亚产业组织向澳政府提议将每年引进的海外移民数提高15%,从19万人增加到22万人,以助推本国经济发展。 正如前移民部长克里·伊文斯所说,澳大利亚被认为是全世界通过移民政策吸引人才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坚持。 跟矿业的繁荣不同,创新思维的繁荣(ideaboom)是可永续发展的,唯一的束缚就是我们的想象力。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19日
2018年8月22日 -
北青报图书连载CCG图书(五) | 《人才战争2.0》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本书作者王辉耀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作者苗绿为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人才战争2.0》以未来为视角,介绍了目前人才流动的情况以及全球人才市场未来的趋势,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以色列、印度、俄罗斯、新加坡、韩国的吸引高端人才的举措和移民政策。作者根据他国的经验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使我们在未来愈演愈烈的人才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这个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度里,2015年接受的移民存量为676.4万,占本国人口的28.2%,比加拿大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英国人最多,中国人居第三,约45万人 2016年4月,逯高清出任英国萨里大学第五任校长,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生中首位出任英国排名前十大学校长的人。此前,他在澳大利亚求学、工作了28年,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到成为全球备受尊重的学术带头人,从39岁成为澳大利亚工程院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到2014年升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史上第一位华人副校长,他为澳大利亚的纳米科技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他被澳大利亚吸引的华人精英有:杨小凯,澳籍杰出华人经济学家,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黄英贤,现任澳大利亚吉拉德政府金融部长,也是首位亚裔部长和华裔部长;苏震西,祖籍中国广东顺德,17岁和家人从香港移民至澳大利亚,后来成为墨尔本第一位直选市长,也是该市首位华裔市长,并荣获“世界最佳市长”荣誉……他们有的从事学术研究,有的从政,均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一直以来,澳大利亚是人才战争的大赢家。在这个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度里,2015年接受的移民存量为676.4万,占本国人口的28.2%,比加拿大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英国人最多,约129万人;新西兰人居次,约64万人;中国人居第三,约45万人,相当于每吸收15个移民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2015年9月走马上任的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的儿媳妇也是华人,他还曾到中国开设了第一家中西合作的矿山企业河北华澳矿业开发有限公司。 从5万多年前第一批移民通过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抵达澳大利亚,到成为英国流放犯人的落脚地,到1788年对外开放移民,直到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始终有着“人口少得可怜”的烦恼。从1907年起,澳大利亚开始大规模接受移民,但限制有色人种,奉行“白澳政策”;二战后,大力吸引欧洲人移民——“只要你是欧洲人血统,身体健康,没有犯罪记录,就能够成为澳大利亚的移民”;1950年,允许亚洲学生赴澳留学;1957年,非白人移民在澳洲居住15年后可以成为公民;1965年,“非歧视性”技术移民计划开始实行,任何种族的人只要达到职业技术要求,都可以申请移民;1966年,部分非欧洲移民在居留5年后可获得永久居留权和成为公民。 1973年是澳大利亚从“人口争夺”过渡到“人才争夺”的转折点。得益于工党政府的努力,“白澳政策”被正式取消,自愿移民数量超出国家所需数量,澳大利亚再也不需要发放津贴来吸引外来移民了!到了80年代,鼓励“多元文化”和“多种族和谐”被正式确立为国策。 澳大利亚的两个主要政党,工党和自由党,竞选时势均力敌,各不相让,但在移民政策上惊人的一致:均支持高数量!2015—2016年度,澳大利亚吸引了近19万名移民,其中近13万名通过“技术渠道”,近6万名是家庭团聚类,308人获得特别资格类别永居签证。其中技术类、投资类、雇主担保类人才占获永久拘留资格总人数的68%,这一比例多年来保持稳定,相当于10个人中有7个是职业型人才。 怎么争夺海外的职业型人才?澳大利亚采取的办法如下。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施行以需求为导向的移民政策,确立职业型移民制度,采用职业移民清单方式,并借鉴加拿大的积分评估制度,结合起来瞄准海外的技术人才和商业人才。1999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使用“紧缺职业列表”,符合表单上的职业才能申请移民。2011年,又引入“技术选择”移民模式,海外申请人需向移民部递交申请书,政府选择匹配合格后向人才发出邀请,这就相当于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全球人才储备库”,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地调取人才。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8月18日
2018年8月22日 -
【侨报网】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八成不满意收入 六成回老家发展
【侨报记者粟裕8月19日北京报道】8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在“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上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就中国海归就业创业情况开展了新一轮的调查研究,聚焦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和就业、创业情况,并对海归对于留学与回国的选择、留学安全的认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调查。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19.49万人,313.20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已有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的73.87%。如今,越来越多的海归活跃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各个领域。丰富阅历是留学主因 更多男性选择赴美留学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嘉宾讨论(侨报记者/粟裕摄)《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发布会(侨报记者/粟裕摄)如今,越来越多家庭选择送子女出国留学,2017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其中获得硕博研究生学历及博士后出站人员22.74万。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成为中国国际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CCG研究组通过调研发现,“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是海归群体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占比达到76%。与此同时,较为功利化的留学因素均呈下降趋势,从侧面说明留学更趋于理性化。“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体验异国学习以增加自己的阅历,而非单纯的提高自己的学历和技能。”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苗绿对《侨报》表示,中产阶级的家庭愿意让孩子感受国际化教育,培养多元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最新的2018年QS全球留学报告显示,最受欢迎的留学国家选择是:美国(48%)、英国(42%)、加拿大(34%)、澳大利亚(28%)和德国(28%)。总体而言,美国和英国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仍然吸引着大量国际学生进入这些市场。此次全球化智库发布的报告中显示,男性更多地选择赴美国留学,而女性则更青睐于英国。苗绿表示,中国男性、女性选择不同的国家留学,这与国家的文化和所选择的专业密不可分。开放的学术氛围,多元化、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敢于付诸实践可能是留学生在美国接受教育最大的感受,这对于理工学科男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同样,拥有浓郁的艺术氛围和人文历史的英国会更加受到女性的青睐,英国的艺术、文化院校在全球来说是首屈一指。此外,在主修科目中经济学与商学类占比最高,达到43%。其次,分别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及语言学。在主修科目的数据中,除经济学与商学类男女比例接近之外,其他主修科目因文理区分在男女比例的分布上差异明显,文科类专业(如艺术与人文科学、语言学等)女性占比高于男性,而在理工科类专业上则男性比例较高。回国就业去哪里? 61%的海归选择“回老家”根据报告显示,61%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并未发生迁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其他迁移的海归人群中,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群体迁往上海,7%的海归群体迁往广东。更多的海归愿意加入家乡的建设大潮当中,这也可以从海归为何回国发展的原因可以看出。“方便与家人、朋友团聚”继续成为海归群体选择回国发展的首要原因,有67%的海归选择了这一选项;其次,“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好”以40%的比例位居第二。海归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海归群体流失方面,黑龙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较大,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大战”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智联招聘市场部高级总监李强接受《侨报》专访时表示,海归倾向于去一线城市的岗位比较明显,北上广需要高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但二线城市热门专业也符合一些海归的心理预期,所以去二线城市的海归受企业重视程度高。报告还指出,回国后的融入情况显示,97%的受访者能够在回国发展中实现社会融入,其中能够“顺利实现融入”和“有困难,但能渐渐融入”的比例均占48%。约3%的受访者始终无法融入,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始终无法融入的海归比例降低了2个百分点。近年来,国内各主要城市相继出台一系列引才措施,为人才提供资金、户口、住房、社保等一系列政策优惠,掀起了“人才大战”。调查还显示,一些海归群体认为人才大战“说明人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人才大战持积极的肯定态度。从人才政策目标群体的角度,52%的人认为“人才吸引政策需要加大对海归的支持力度”,这一方面说明专门吸引海归人才的政策依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策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超七成 80%海归不满意收入海归群体普遍认为当前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程度不高,认为非常匹配的仅占5%,认为匹配程度较好的占比23%,认为匹配程度一般、匹配程度较差和完全不匹配的比例分别为34%、18%、20%。海归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归群体对于个人发展的预期。调查发现,半数被访者认为自己“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实践经验”成为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此外,“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也是海归的一项主要劣势。这说明被调查者在海外读书的过程中与国内信息脱节依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研的蔡函(化名)告诉《侨报》,身边学习理工类、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大部分投身到金融行业当中。他表示,大部分同学回国并没有想好自己到底做什么工作,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由于金融行业前景好、需要国际化视野,自然成了大家的首选。在收入方面,认为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预期的海归不足1%;仅有19%的海归认为工作收入基本符合预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和远低于预期的海归占比分别为49%和31%。综合来看,虽然海归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较2017年有所提升,但80%的海归认为收入水平低于预期。在海归的税前月收入分布情况中,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但从单项对比来看,6000元及以下群体占比最高,为33%。有教育专家认为,研究生回国时,往往仅有相对高的学历,没有相应的职场工作经验。如果这些高学历人才想要成功就业,大部分人就不得不先屈就于入门级岗位。很多留学生归国后,不能平衡高学历和低岗位的落差,终成为海待。此外,海归们因薪资待遇跳槽也较为频繁,超过半数的海归群体有更换工作的经历。深入调查发现,海归觉得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是最主要的原因,占比达到25%;22%的海归由于“薪酬水平”跳槽;“有了更好的机会”、“职位晋升受限”、“对目前的工作不感兴趣”也各自占据10%以上的海归比例。相比2017年的调研结果,因薪酬水平产生工作变动的比例上升了9个百分点,显示出海归回国后的薪资水平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提升其薪资待遇成为企事业单位提升海归人才就业满意度的重要方向。海归创业面临运营成本高 北京:欢迎海外学子回家近半数海归的创业时间集中在2017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是海归创业行业的前三选择;创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个人存款;超过半数企业尚未实现盈利。通过进一步分析海归创业者选择该行业创业的原因,30%的海归是因为“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紧密相关”,其次24%的海归选择了“主要合伙人的创业理念”,再次为“该行业是创业热门行业”,占比为17%。因“家庭背景”而选择该行业创业的比例为11%,因“相关技术专利、国家或地方发展规划相匹配”、“个人爱好”因素选择相关行业创业的比例均为6%。其中,女性海归创业者相对男性来说,关注留学专业与创业行业相关性、创业热门行业和家庭背景的比例更高。海归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仍然是运行成本高,占比56%,中国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其次,对国内市场不够了解的比例达到38%,融资困难的比例为37%,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国内研发水平尚不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比较困难也是海归创业当中遇到的困难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海归创业者对于企业运行成本高的反应较男性海归创业者更为明显。郭若舟是有着3年海外工作经验的美国海归,现在他回国之后创办了益智游戏的教育培训公司。由于国内的市场环境和国外差距较大,加上对国内市场不了解让创业之路倍感艰辛。在2017年郭若舟遇到竞争对手恶意诋毁,他慢慢摸索出客服服务的方法,建立客服培训机制和多种应急预案等。良好的反馈让他们的口碑很快在家长之间传了开来。用专业、创意、自己的脑力与自己的劳力,实现了零元创业。北京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于海蛟表示,北京现在开始正在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重点为海外人才,国际化人才打造属于自己的家园。该国际人才圈有具体的地点、空间和配套服务。“北京市正在搭建国际平台社区的创新发展基地,陆续会出台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帮助海归创业,能让海归人员更好在祖国的建设大潮中大展宏图。”文章选自侨报网,2018年8月19日
2018年8月22日 -
【参考消息】中方关注美全球战略遏华图谋
彭博新闻社网站8月17日发表文章称,或许除了美国本土以外,给予唐纳德·特朗普最多关注的地方就是北京了。文章称,从政府办公室、智库、高校到官媒编辑室,中国分析人士正紧急展开讨论,研究许多人眼中的美国激化对华贸易战的隐藏动机:由特朗普制定和领导的、旨在阻止中国崛起为全球大国的大战略。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何伟文说:“特朗普政府已经表明,遏制中国发展是关税措施背后更深层次的动机。”▲资料图片: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针对中国的备忘录。(彭博新闻社)在接受记者采访的20多名现任和前任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国家机构研究人员、外交官和官方媒体编辑中,许多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文章称,受访者普遍怀疑,这些关税只是特朗普为防止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所采取的宏伟计划的一小部分。多位受访者担心,美中两国或许正迈向长期的全球主导权之争,这让人想起美国与苏联上世纪的竞争态势。北京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安刚说:“贸易战促使中国国内思考新冷战是否已经开始。”在安刚看来,贸易争端“现在产生了军事和战略影响”——这一看法说明北京一些人担心紧张局势可能影响台湾、南海与朝鲜问题。▲资料图片:2017年11月9日,特朗普在北京。(美联社)文章称,整体上的悲观情绪体现了中国精英阶层的重大转变。大多数专家认为,贸易战问题不会迅速得到解决。转折点出现在几个月前,当时特朗普叫停了一项允许中国通过购买更多能源产品和农产品来缩小贸易顺差的协议。特朗普此举使北京明确了一个看法:特朗普不会停手,直至彻底阻止中国崛起。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说:“特朗普是一位聪明的谈判代表,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王辉耀认为,虽然“中国对谈判持开放态度”,但特朗普的施压策略“只会激起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会适得其反”。文章称,中兴事件凸显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为阻止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公司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认为,此类措施等同于对中国的“高科技遏制”。文章称,美国自身的看法当然不太一样。美国官员一再表示,他们无意妨碍中国发展。然而,好几位专家表示,他们最初认为美国的关税举措若能促使中国政府采取姗姗来迟的调整措施,改变中国与西方做生意的方式,那也不完全是坏事。但随着贸易战和口水战升级,这些专家中的许多人现在转而把矛头指向美国,认为中国不会屈服。文章称,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中国专家都期待通过观察美国中期选举来预测下一步情况。美国标准银行8月15日预测说,特朗普会考虑在中期选举前达成协议,利用火热的股市赢得选举胜利,而中国专家普遍认为,假如共和党如民调预测的那样遭受重创,美中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会更大。中国16日宣布将在本月晚些时候恢复两国低级别会谈。文章称,几乎没有人断定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虽然特朗普随时可能改变战术路线(正如他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以及朝鲜问题上的作为),但他确实屡屡无视了缓和对华关系的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美关系专家吕祥说:“美国与中国正处于40年来最危险的时期。特朗普把刀架在我们脖子上,我们绝不会屈服。”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18-8-20
2018年8月22日 -
【CNBC】China’s biggest risk may be its property market — not the trade war
Property is the biggest risk in the next 12 month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rade war, according to Larry Hu, head of greater China economics at Macquarie.Last week, Nanjing, a tier two city, announced a ban on corporate purchases of residential properties, following similar moves to limit speculation by Shanghai and some other cities.However, the public still expects property prices will increase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constantly switched between tightening and easing policies, often to prevent a drop in growth, according to a report co-authored by Sheng Songcheng, a counselor to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China’s hot real estate market remains a challenge for authorities trying to maintain stabl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face of trade tensions with the U.S.In fact, property is the country’s biggest risk in the next 12 month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rade war, according to Larry Hu, head of greater China economics at Macquarie. He said he is especially watching whether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lower-tier, or smaller, cities will see a downturn in prices or housing starts after recent sharp increases.Real estate investment accounts for about two-thirds of Chinese household assets, according to wealth manager Noah Holdings. The property marke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local government revenues, bank loans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s a result, a sharp slowdown in the real estate market’s growth and drop in prices would have a negative affect on overall economic growth.So far, the market has been hot: The average selling price for newly built non-governmental housing in 60 tier-three and tier-four cities tracked by Tospur Real Estate Consulting rose 28.1 percent from January 2016 to May 2018. That’s according to a report last week co-authored by Sheng Songcheng, a counselor to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and an adjunct professor at the 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an educational joint-venture co-found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the European Union.Domestic property prices overall have also been rising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the longest streak since 2008, the report said, citing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data.Property salesSource: Wind, Macquarie Macro Strategy, August 2018Last week, Nanjing, a tier-two city, announced a ban on corporate purchases of residential properties, following similar moves to limit speculation by Shanghai and some other cities.That’s a good move for controlling risk, according to Joe Zhou, real estate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 firm JLL’s regional director for China capital markets. He said the government is not likely to loosen its policy soon and that prices could decline on average.However, it’s unclear whether a downturn in China’s property market would necessarily impact overall growth on the same scale. The public still expects property prices to increase because the government has constantly switched between tightening and easing policies, often to prevent a drop in growth, CEIBS’ Sheng said in the report.Analysts also generally predict authorities will counter tightening measures with stimulus in other parts of the economy such as infrastructure. In the meantime, China’s export-reliant economy also faces pressure from U.S. tariffs and rising trade tensions.The economic outlook may be stable for now. But, if control on the property market doesn’t increase, then money will still flow into real estate rather than areas of economic need such as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ourism, according to Thales Qi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a Institute for Globalization of Cities at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From CNBC,2018-8-21
2018年8月22日 -
【环球网】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发布 北上广仍是海归首要目标城市
2018年8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了《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聚焦90后出国留学人员,并首次关注95后海归群体,对海归对于留学与回国的选择、留学安全的认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调查,并首次对海归群体留学前后的城市迁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聚焦国内“抢人大战”对于留学生回国及城市选择的影响。全国2190位海归参与此项调查,其中85后占83%,95后占55%。 报告指出,与此前“目的为出国镀金”不同,海归留学人员选择出国不再以教育为主,“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成为主要原因;留学低龄化趋势明显,高中留学生人数增加;在选择出国的男女性别比例上,女性多青睐英国,占比高达22%;男性则更多选择赴美国留学,21%的男性最近一次留学国家为美国。 在留学收获是否达到预期这一问题上,分别有34%和11%的受访者选择“收获高于预期”和“收获远高于预期”,留学收获达到预期的比例为45%;另有28%和8%的受访者认为“收获低于预期”和“收获远低于预期”,留学收获未达到预期的比例达35%;还有20%的受访者对留学收获是否达到预期则表示“不清楚”。 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会公众对留学安全的关注度显著上升,多数海归群体也认为应该提高安全意识,“提高法律意识,了解和遵守当地法律”是保护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途经。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安全问题“较为常见,要提高防范意识”的比例达到44%,留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明显提升。 据悉,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移民政策的紧缩对留学生的选择产生一定影响。近三成留学生因国外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环境不利于留学生发展而选择回国,回国之后,海归也成为国内“人才大战”的争夺对象,北上广是海归首要目标城市,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数据显示,海归群体生源地占比超过5%的省市有北京、广东、山东、辽宁、江苏、河北,分别占海归群体的9%、9%、8%、7%、6%和5%; 从海归群体的现居住地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是省市间海归人才竞争中的受益者,海归群体迁入数量分别占海归群体总量的12%、8%和6%;而从海归群体流失方面来观察,黑龙江、山西、河南、河北和湖南流失比例较大,分别为81%、60%、58%、49%和46%,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人才大战”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报告还对海归的就业情况做出调查分析,金融业超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次成为海归就业中最主要的行业领域;经营管理类、贸易销售类和计算机与互联网类岗位是男性海归的主要选择,而女性海归更多的倾向于行政与人力资源管理类。报告还指出,相比去年,金融业就业比例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升至首位,成为海归就业中最主要的行业领域。 另外,海归回国求职多通过招聘网站、APP投递简历,95%可在归国后半年内找到工作;在创业方面,30%海归创业选择对口领域,然而运营成本高仍是创业最大困难。 本次调查报告还指出,千禧一代海归可顺利融入社会,海归群体在国内发展的优劣势明显,“语言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强”是最大的优势,“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劣势。 海归回国就业后的薪资水平也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据调查显示,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80%的海归认为其收入水平低于预期;逾七成海归认为其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文章选自环球网,2018年8月21日
2018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