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人民网】美报告:中国智库整体发展迅猛 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1月27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下称报告)在北京及全球80多个地点同时发布。报告显示,中国以435家智库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英国和印度位列中国之后。在全球智库175强榜单中,有9家中国智库上榜。亚洲大国智库排名60强中,18家中国智库上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社会智库在过去一年中发展迅猛,新兴智库中不乏优秀者涌现,受到国际关注。  《全球智库报告2015》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连续第九年为全球智库界打造的最具权威性的智库研究发展报告。该智库研究报告建立了一套客观公正的智库研究体系,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跟踪研究和综合排名,旨在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加强全球智库的能力建设并提高智库的表现,该项全球智库排名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  本次活动除了发布报告成果和智库排行、解读报告外,还举办了主题为“智库对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重要意义”的智库研讨会,讨论了智库对我国政策市场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研讨会分为两个议题。 第一部分议题为“智库对中国政策的影响力”,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主持,国务院参事室一司副司长张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围绕话题进行研讨。  专家们在研讨中表示,智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的第三方非盈利机构。智库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治体制之外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我国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智库建设,中央政府发布了相关政策性文件,欲打造智库强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国务院参事室一司副司长张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魏加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正在进行议题讨论。(康登慧 摄)  第二部分议题为“中国智库对舆论和公众的影响力”,由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主持,凤凰网总编辑邹明、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光明日报理论版主编曲一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北京分院执行院长杨睿围绕话题进行研讨。  专家们在研讨中表示,智库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其影响力,不仅包括对政策制度的影响,也包括对媒体和舆论以及公众生活的影响。中国智库在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下,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转型发展中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智库为国家建言献策。智库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及国际影响力,需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参与全球智库间的合作,培养更多一流的智库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智库发展优势。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凤凰网总编辑邹明,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光明日报理论版主编曲一琳,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陆琪博士在进行议题讨论。(康登慧 摄)  研讨会最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任重道远。中国智库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全球影响力。  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主任詹姆斯麦甘(James G. McGann)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执行主任张忠教授通过视频祝贺发布会的召开。(康登慧)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1月28日

    2016年2月1日
  • 【中国青年报】海归创业,走得更快更大胆

      “你要走得更快、更大胆。”回国创业的每一天,仿佛总有一个声音这样对何芹说。她感觉,中国创业的大环境让很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更有勇气了。  2003年大学刚毕业,她就参与了一家网站的创业,“当时从融资到找资源都很难”。几经挣扎,她跳出去找了一份咨询工作,后来赴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攻读MBA。虽然在国外挣钱生活都很舒服,但是她始终觉得,“我的优势肯定在中国,不回来抓住机会创业,真的太浪费了”。2014年下半年,她在北京从做一份小小的沙拉开始了创业。  近两年,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常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他发现,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犹豫徘徊者越来越少,其中大量硅谷人才、美企高管回国。“中国创业的黄金10年已强劲启动,经济在持续增长,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面临广阔的市场,机会无限,未来可期。”徐小平说。  新一代海归创业渐成趋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同智联卓聘联合进行的一项针对80后、90后海归创业者的调查显示,海归创业主要是看重国内创业环境好(58.3%)和国内发展潜力大(58.3%),方便与家人团聚(50%),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33.3%)也成为影响海归回国创业的重要因素。海归创业本土行业经验越来越重要  “在美国,华人做得再好也会有发展的天花板。”草点娱乐CEO程震曾在美国华尔街的一家投行工作,对比中美两国市场后,他发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各行各业的细分机会,想“回来好好做一点事,实现个人价值,进而影响社会”。  他先是和朋友一起做了一家大数据公司,B轮融资两亿美元。2015年,他觉得要回归自己的兴趣点,于是开始了原创动漫领域创业。在程震看来,“见过很多新东西,知道别人的玩法”是海归创业的优势所在。  调查显示,海归创业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5.1%。  海归创业的城市呈现分散化趋势,不再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是否有较好的人脉关系”(66.7%)是海归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分别有一半的受访者选择“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城市环境好”。接下来是“基础设施配套齐备”(41.7%),“教育水平高、人才多”(33.3%)以及“优惠政策”(33.3%)的吸引。相比之下,房价和运营成本(16.7%)对创业者选择创业城市的影响较小。  不过,留学人员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感知、对本土商业关系的把握问题日益凸显。徐小平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也许复制一个美国的商业模式就能大获成功,比如当时一些门户网站的兴起。如今,创业者仅靠海外背景吸引资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本土创业者有更大的行业经验优势,比如马云的阿里巴巴让中国进入全民淘宝时代,雷军的小米甚至有可能威胁三星。一个人有优质海外学历很好,但必须结合中国市场实践,找到自己创业的突破口。  “海归创业,本土行业经验越来越重要。一些暂时没有经验和成熟商业模式的海归可以加盟其他创业者的项目积累经验,也可以分享初创企业成长的红利。”徐小平说。一些海归创业者给创投圈带来清新引领之风  为了创业,何芹卖掉了北京的一套房子作为启动资金,“如果一个本来可以带来安全感的东西变成了束缚,那就果断卖掉。我创业其实已经算晚的了,但是再晚都不会太晚”。  她以“极客”来命名自己的沙拉,“‘中国制造’在国外很多时候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我就想用工匠精神打造一款非常极致的产品”。创业要求她成为一个全才,财务、人事、融资样样都得学。  “由于公司发展很快,我必须要加速学习。这些经历,不管是下一次创业还是找工作,都可以用到。很多人都担心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别担心——最多就是损失钱,但是个人一定会增值。”何芹说。  调查发现,49.1%的海归创业者曾有失败的经历。海归认为自己在创业方面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29.3%);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26.3%);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26.3%);人才政策没落实、优惠没兑现(18.2%),受到不公平竞争的侵犯(18.2%)等。  不过,一些海归创业者给创投圈带来清新引领之风。当融资造假成为公开的秘密之时,低息快速融资平台“量化派”创始人周灏,向媒体公布的融资数额不仅真实,还精确到了小数点后6位——2058.725779万元。有人说周灏傻,可他并不后悔,“造假对踏实做企业的投资人是不公平的,公布一个看上去很美妙,实际没有任何效果的数字没意思”。  调查中,多数海归创业者表示,自己的创业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海外互动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分销渠道(66.7%)、更容易从海外获得必要技术(66.7%),获得海外研发合作伙伴(50.0%)、了解海外消费者的市场需求(50.0%)、与海外企业建立密切联系(41.7%)、更容易在海外建立品牌(33.3%)。  何芹现在最发愁招人,“真的非常非常难,懂互联网营销的人都是靠‘抢’的。我们虽然拿到融资,但是都很难说动别人加入。缺人直接影响公司的发展速度,也影响下一轮的融资”。  程震也认同,招到合适的人太难,“想找一个在网剧制作方面有经验的人几乎不可能,只能是各个领域出来的小伙伴合作。创业公司也没办法培养人,流动性太大”。  调查显示,海归在创业上主要遇到的困难有:融资困难(27.3%)、经营运行成本高(27.3%)、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24.2%)、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20.2%)、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16.2%)等。半数海归创业者称一些政策缺乏细节难以落实  创业以来,何芹听说过很多政府扶持性的贷款政策,“有一个是满足条件直接就给40万元,但我查了以后发现要拿这40万太难了,首先了解的信息就不全,到底要怎样申请公布出来的通知并未明说。我一想还要填那么多表,见那么多的官员就打怵”。  “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创始人恨不得一周工作120个小时,哪里还有时间和政府打交道呢?这就导致政府虽然提供了很多好政策,但我没享受到。”何芹说。  调查显示,50.0%的海归创业者表示一些政策缺乏细节难以落实。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66.7%)、“金融服务”(58.3%)、“创业场所提供”(41.7%)、“人才引进”(33.3%)、“技术转移”(25%)、“管理咨询服务”(25%)、“创业辅导”(25%)等方面的帮助。  2012年,周灏辞去巴克莱银行全球精英中心副总裁的职务回国时,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虽然他收入不错,拥有多张国外信用卡并且记录良好,但想要申请一张国内银行的信用卡却很难。他瞄准这个市场痛点成功创业,但他的经历也折射出很多留学人员回国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从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千人计划”,旨在引进并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型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近年来,全国各地又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创业中心、孵化器和创科空间等载体,但在企业与技术对接、高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在海归创业政策需求方面,58.3%的海归创业者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的问题,50.0%的受访者希望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  徐小平表示,5000年文明的中国味道、中国创造、中国形象、中国力量还没有成为全世界欢呼拥抱的标志,这个重任有待新一代海归创业者实现。他认为,“海归创业者需要加上理想主义的‘海盐’,做的就是中华民族在全球的光荣与梦想。”(记者:王聪聪)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1月28日

    2016年2月1日
  • 【China Daily】Chinese think tanks ranked among world’s best

    James G. McGann, director of the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delivers a speech live broadcast globally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Nine Chinese think tanks have been ranked among the best in the world by a report released on January 27, 2016.The nine think tanks a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Shangha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rul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 with CASS ranking the highest among all Chinese think tanks at 31 in the list of 175 top think tanks in the 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released by the 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The report has been subdivided to 52 lists among which one is newly added this year by country of thinks tanks worldwide apart from other ranking categories including region, area of research and special achievement.Chinese think tanks have been selected altogether in 28 out of 52 lists with 18 of them finding their way into Top Think Tanks in China, India, Japan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including China Institutes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4th), 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8th), Carnegie — 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 (9th),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10th),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13th), etc.Four Chinese thinks tanks have made their presence on the list of Think Tank to Watch. They are 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of Financ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hina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and Chongyang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Studies.He Yuping, deputy director of Wharton China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elivers a speech when the 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is released on Jan 27, 2016. The annual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by TTCSP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ims at examining the role think tanks play in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ies around the globe and increasing the profile as well as performance of them through conducting tracking studies and rankings based on an objective research system.According to the index, there are altogether 6,846 thinks tanks worldwide. As to the number of think tanks, China ranks the second with a 435 while the US remains at the top and the UK and India rank respectively third and fourth."Chinese think tanks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said Wang Huiyao, CEO of CCG. "They should actively get involved in the global competition so as to make China’s voice heard and global influence increased."From China Daily, 2016-01-28

    2016年1月29日
  • 【新华网】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库数量和实力发展迅猛

      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记者张钟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27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库在数量和实力上均发展迅猛。  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拥有智库6846家,其中中国拥有435家,比去年增加6家,依然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入选全球智库150强的中国智库由去年的7家增加至9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等。  同时,6家中国智库跻身全球最佳民营智库50强,4家中国智库登上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100强榜单,在亚洲大国智库60强榜单中,中国占据18个席位。  2015年1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关于智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11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随后,中国公布了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国智库建设迎来发展热潮。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CCG)王辉耀表示,转型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智库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智库发展,展现了广开言路、礼贤下士的治国理政新思维。  《全球智库报告2015》由来自143个国家的4677名记者、政策制定者、智库专家和公共及私人捐赠者参与评选和排名。《全球智库报告》自2007年发布全球智库排名至今,已逐渐成为反映全球智库表现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文章选自新华网,2016年1月27日

    2016年1月29日
  • 【央广网】《全球智库报告2015》发布 CCG位列中国最佳社会智库首位

      央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 2016年1月27-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总部等全球80多个地点同时发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位列中国最佳社会智库首位、全球顶级智库第110位,在多项榜单中表现亮眼。  《全球智库报告2015》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连续第九年为全球智库界打造的最具权威性的智库研究发展报告。该智库研究报告旨在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客观公正的智库研究体系,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跟踪研究和综合排名,以加强全球智库的能力建设并提高智库的表现,该项全球智库排名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  在今年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全球智库排名过程中,TTCSP向全世界超过6500家智库,超过7500名新闻记者、公共和私人捐助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发送智库提名的邀请,由同行、专家推荐入选,最终由专家进行审阅和排名。  2015年全球智库指数(GGTTI)提名和排名标准包括智库领导层的才能和责任感;智库员工的素质和名誉;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声誉;招募和留住精英学者、研究员的能力;学术表现和声望;媒体声誉和智库的社会影响力等。《全球智库报告2015》并不将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智库影响力的唯一方法,而是考虑了资源指标、利用指标、成果指标、影响力指标等。  在本次发布的2015全球智库排名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多项榜单中有突出表现。在全球最佳社会智库排名50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被评为中国最佳社会智库第1名,全球排名第27名;在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排名100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第64,在上榜中国智库中位列第2;在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第7;在全球智库综合排名175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第110,在上榜中国智库中排名第8;在亚洲大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排名60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排名第34,在上榜中国智库中排名第10。  CCG在2015全球智库榜单中的排名榜单名称CCG全球排名CCG中国排名  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排名100强642  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77  全球智库综合排名175强1108  亚洲大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排名60强3410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成立于2008 年,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CCG 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CCG 也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人才理论研究基地,并被国家授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  CCG总部位于北京CBD,并在广州、青岛、深圳/ 东莞和上海设立研究机构,在香港、纽约、华盛顿、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和悉尼设常驻代表。  CCG在人才管理、研究模式、资金来源、智库国际化网络建设方面坚持探索,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CCG目前拥有80余名国际化的全职研究和工作人员,近百位国内外知名特邀专家和特邀高级研究员,并邀请了一批在政界、企业界、智库和学术界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担任顾问、理事和学术指导,以各类形式展开相关智库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汇聚具有政策创新能力、能推动政府决策、拥有国际一流研究成果的专家加盟CCG的全球研究网络。  CCG 每年出版10 部左右研究著作, 包括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发布5 部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皮书;CCG 还承担国家多个部委的课题和举办多个高端论坛及学术研讨会。CCG还与众多国际智库和国际研究机构建立良好长效合作机制,合作举办双边研讨会,进行双边联合研究。  成立以来,CCG 向中国政府有关部委提交过数百份建言献策报告,影响和推动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例如公安部近期公布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在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CCG全程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多项建议被采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任重道远。中国智库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全球影响力。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1月28日

    2016年1月29日
  • 【人民网】《全球智库报告2015》发布 CCG位列中国顶级智库第七位 上榜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2016年1月27-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在世界银行、联合国总部等全球80多个地点同时发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上榜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位列中国顶级智库第七位,在多项榜单中表现亮眼。  《全球智库报告2015》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连续第九年为全球智库界打造的最具权威性的智库研究发展报告。该智库研究报告旨在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了一套客观公正的智库研究体系,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跟踪研究和综合排名,以加强全球智库的能力建设并提高智库的表现,该项全球智库排名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  在今年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全球智库排名过程中,TTCSP向全世界超过6500家智库,超过7500名新闻记者、公共和私人捐助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发送智库提名的邀请,由同行、专家推荐入选,最终由专家进行审阅和排名。  2015年全球智库指数(GGTTI)提名和排名标准包括智库领导层的才能和责任感;智库员工的素质和名誉;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声誉;招募和留住精英学者、研究员的能力;学术表现和声望;媒体声誉和智库的社会影响力等。《全球智库报告2015》并不将研究成果作为衡量智库影响力的唯一方法,而是考虑了资源指标、利用指标、成果指标、影响力指标等。  在本次发布的2015全球智库排名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多项榜单中有突出表现。在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第7;在全球智库综合排名175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全球第110;在亚洲大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60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第34;在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100强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排名第64,在上榜中国智库中位列第2;同时CCG入选全球最佳社会智库50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成立于2008 年,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CCG 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CCG 也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人才理论研究基地,并被国家授予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  CCG总部位于北京CBD,并在广州、青岛、深圳/ 东莞和上海设立研究机构,在香港、纽约、华盛顿、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和悉尼设常驻代表。  CCG在人才管理、研究模式、资金来源、智库国际化网络建设方面坚持探索,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  CCG目前拥有80余名国际化的全职研究和工作人员,近百位国内外知名特邀专家和特邀高级研究员,并邀请了一批在政界、企业界、智库和学术界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海内外知名人士担任顾问、理事和学术指导,以各类形式展开相关智库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汇聚具有政策创新能力、能推动政府决策、拥有国际一流研究成果的专家加盟CCG的全球研究网络。  CCG 每年出版10 部左右研究著作, 包括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发布5 部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蓝皮书;CCG 还承担国家多个部委的课题和举办多个高端论坛及学术研讨会。CCG还与众多国际智库和国际研究机构建立良好长效合作机制,合作举办双边研讨会,进行双边联合研究。  成立以来,CCG 向中国政府有关部委提交过数百份建言献策报告,影响和推动政府的相关政策制定。例如公安部近期公布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在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CCG全程参与了该项课题研究,多项建议被采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任重道远。中国智库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全球影响力。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全球智库综合排名175强(节选)

    2016年1月29日
  • 【Xinhua.net】U.S. energy official impressed by China’s emission cuts

    BEIJING, Jan. 26 (Xinhua) -- China has shown "impressive seriousness" about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despite economic pressures, according to a senior U.S. energy official."China is dealing with a number of different imperatives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pent a great deal of focus on delivering more megawatts to the Chinese popul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oor areas. That is understandable... But China has indicated a considerable seriousness [in its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said Jonathan Elkind,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th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with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at a forum in Beijing on Monday.Elkind said at the event organized by Chinese thinktank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hat he was particularly impress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ledge to reach a peak of emissions no later than 2030 and to lower the proportion of non-fossil energy sources in China’s total fuel mix to 20 percent in the same timeframe.He noted China’s moves to limit polluting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amid broader industrial reforms in the country. "A major evolution is taking place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is is a background force that no one can ignore, and decision-makers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should learn to respond intelligently to this trend."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economy moves from heavy industry toward service, Elkind said he expected a big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Chinese depending on the steel sector and other heavy industries for their livelihoods.Elkind, whose office is responsible for international energy cooperation, als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energy partnership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Our clean energy collaborations are more than a good idea, more than a matter of commercial opportunity for our respective companies. They are a matter of our mutual necessity," he said.Private firms will play a bigger and bigger role in clean energy, coming up with new technology and creating jobs, according to Elkind.From government bodies to enterprise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expanded their cooperation in energy conservation through platforms including the U.S.-China Clean Energy Research Center, the Breakthrough Energy Coalition and the Clean Energy Ministerial.Elkind said that these partnerships must continue. "The kind of U.S.-China leadership we saw from our leaders on the way to [the Paris Climate Conference] will now be required again -- both in terms of what we each do domestically and in terms of how our countries collaborate in order to deliver the low-carbon future that our societies need."From Xinhua.net,2016-1-26.

    2016年1月28日
  • 
  • 374
  • 375
  • 376
  • 377
  • 378
  • 
  • 共【 44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 | 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举办
  • 《环球》| 海外留学新风向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