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Daily】Getting into overseas students’ good books
The country is planning to overhaul the university system to attract larger numbers of foreign applicants, reports Zhao Xinying.In 2014, more than 377,000 students from 203 countries studied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alculated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as 356,499, and ranked the country as the third-largest hos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Whatever the true number, in the eyes of Fang Jun, deputy directo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he statistics don’t tell the whole picture. Although the numbers proclaim China as the world’s third most-popular location for students from overseas, factors such as the middling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provided and the sources and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 group need urgent review and updating, he said.Judging by the numbers alone, China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past four decades. In 1978, about 1,9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ied in China, but by 2014 that number had risen more than 200 times. Currently, about 2,500 universities offer places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ile in 1990 only about 100 universities were allowed to recruit students from overseas.Fang said the sector is unbalanced because mos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 arts-based subjects, especially Chinese language, and those studying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account for a small proportion of the total.Another imbalance is the low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at degree level or higher. Only 44 perc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e to China to study for a degree. The others are on short-term study programs, many as exchange students who stay for a semester or two before returning to their countries to study for a degree. The situation is the reverse of those in the US and UK, where degree student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In addition, rather than coming from a wide range of countries, most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pursuing degrees in China are from concentrated regions, with more than 70 percent hailing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Asia or from the African continent."Efforts need to be made to diversify the sources and typ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study in China," Fang said.Geography and feesChen Zhiwen, editor-in-chief of EOL, China’s largest online education portal, said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a large number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e from countries in Asia and Africa."Looking at the picture across the worl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two general directions of mobility - traveling within their own continent, or traveling from under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developed countries," he said.According to Fang, affordability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ind most attractive about studying in China. He has noticed that medical students account for more than one-fifth of the long-term academic body, and many of them are from Myanmar, Laos, India and Sri Lanka."Those countries are unable to nurture their own medical talent, which means their students have to travel overseas if they want to study medicine," he said. "It’s much easier, cheaper and more convenient to study medicine in China compared with Western countries."The charging standards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how that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studying at undergraduate level pays an annual tuition fee of 14,000 yuan to 26,000 yuan ($2,100 to $3,600). In the UK, the cost of undergraduate study varies greatly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but most students pay around 10,000 pounds ($14,500) a year."At present, China mainly relies on its cultural, cost-performance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ang said. "In the future, the focus should be shifted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forging a good reputation to attract more brillian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Language barrier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set a target of 500,0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n 2020, but a number of obstacles will have to be overcome before that goal is realized, according to Fang. He said the lack of courses taught in English is a key challenge because many prospective students are dissuaded by the language barrier.In Fang’s experienc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 the UK and Australia have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when it comes to attracting overseas students, and those advantages have provided those countries with large amounts of foreign exchange.Data from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show that from April 2014 to March last yea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ntributed a record A$17.5 billion ($12 bill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 year-on-year rise of 14 percent.The 2015 Open Doors Report, 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und that the 975,000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US contributed $30.5 billion, and supported more than 373,000 jobs during the 2014-15 academic year.In comparison, some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 despite being highly developed and offering good-quality education - either have to invest vast sums to provide free education or offer large scholarships to lure students from overseas, Fang said.China is a non-Anglophonic country, and Mandarin has a global reputation as a tough language to master, so the dearth of courses taught in English and the sometimes indifferent teaching can play decisive roles whe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deciding where to study, he added.Katerina Galajdova, from the Czech Republic, studied Chinese in Beijing during the 2014-15 academic year. She said Czech students are reluctant to study in China because the language barrier seems insurmountable. "Here (the Czech Republic) people don’t really study Chinese, only a few people do. People learn English as their first foreign language, and Chinese is a very ’exotic’ language for us," she said during an exchange on WeChat, an instant messaging platform in China.Galajdova believes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provide a more-diverse range of courses in English to make them more attractive to overseas students. "More qualified English programs and teachers would help. Programs about international trade, business,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she said.A survey by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Admissions System, a company that provides services to overseas students hoping to attend a Chinese college or university, showed that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Chinese is driving the need for courses taught in English.However, by 2014, just 15 perc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hat recrui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ere providing course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survey.Zheng Tianying, the company’s CEO, said the growing number of courses taught in English, particularly at undergraduate level, is becoming an irresistible trend for China’s universities. Despite that, the reality is that most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lagging far behind the trend, which limits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epared to study in the country, he said.Mutual recognitionAccording to Wang Huiyao, president and founder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a think tank in Beijing, the language barrier and poor teaching are not the only problems facing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Many are also dissuaded by the difficulties of transferring academics credits between countries and also by the obstacles they face to verify their qualifications outside China."If your home country doesn’t recognize the credits or academic degrees you obtained in China, then in most cases, you wouldn’t be willing to come to study in China, right?" Wang said.By late last year, 43 countries had signed agreements with China to simplify academic credit transfers and provide mutual verification of qualifications."China should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more frequently with educational institutes in other countries, to make credit transfers and verification of qualifications easier and smoother," Wang said. "That would definitely help China to attract more students from a larger number of countries."Fang sai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is aware of the problem and that a platform is being built to enabl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easy transferability of credits awarded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both China and their home countries."It’s not an easy task, but we’ve made some breakthroughs," he said, citing the ministry’s recent cooperation with U15 - an association of 15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anada, including the universities of Alberta, Toronto and Waterloo - as an example.Thanks to the enhanced cooperation, some prestigious Chinese universities selected by the ministry will offer a series of high-quality courses to attract U15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for four to eight semesters. The credits achieved will be recognized by both countries."The members of staff at China’s embassy and consulates in Canada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recruitment prospects, and about 500 Canadian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study in China under the program this year," Fang said. (By Zhao Xinying)From China Daily, 2016-02-16
2016年2月22日 -
【经济日报】“人才外流”现象反转 “海归”回国成为主流
随着我国持续加大投入和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人才滞留海外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加之我国启动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包括提供经费充足的学术岗位,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越来越多的高层次科学家回到国内。 11月25日,世界顶级的科学期刊出版公司——自然出版集团以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了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为处在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份报告的依据是其最近对1700多名中国一线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中所收集到的信息。 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科研环境与其经济一样,也处于转折关头,需要克服一些独特挑战,以提升中国科研产出质量和影响力,支持可持续增长。 年轻科研人员对国家充满信心 白皮书首先关注的是中国科研一个良性发展趋势,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正逐渐转变为“人才回归”。中国吸引、培养和留住科研人才的不断努力取得明显成效,从海外招回了大批科学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籍研究生数量从1987年的1.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3万人,几乎增加了两倍,中国由此成为美国理科博士最大的海外来源国。受高薪和优越的科研环境的吸引,这些毕业生大多数倾向于留在美国。 但是,随着中国持续加大投入和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这一现象正在发生改变。中国政府已启动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国。其中就包括“千人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经费充足的学术岗位,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从海外吸引高层次的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籍科学家。 白皮书显示,在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和近二分之一的问卷调查回复者,都是在这一波“海归”浪潮中回到中国的。 从中国年轻科研人员那里收集到的最新数据也表明,这种“人才回归”或“海归”模式在未来会更加明显。尽管接受调研的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科研人员仍有出国计划,但85%的人都表示计划在5年之内回到中国。报告中说:“显然,许多年轻的科研人员都对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充满信心。只要获得有力的支持,下一代科研人员将会回馈中国科研。” 影响力与产出量尚不匹配 中国由“人才外流”反转为“人才回归”,反映了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地位。但挑战仍然存在。 白皮书指出,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和科研产出均居于世界第二位,还是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在全球的第二大贡献国,显示了高水平的科研实力。2014年,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连续第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科研的学术影响力与产出量的惊人增长不相匹配。尽管中国发表的高水平科研论文有了大幅增加,但如果用代表学术影响力的“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指数”来衡量,中国在许多学科领域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报告指出:“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中国对全球高引用量论文的贡献仅次于美国,但中国仍有增长空间。而且,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领域的高水平科研产出方面也有欠缺,例如,化学和物理学的实力要明显强于生命科学。” 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系统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都严重依赖单一的评估标准,例如SCI论文的发表数量,却不太重视科研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并且,中国缺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机制,这也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的实现,“中国需要改变其科研文化,使之更侧重于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从而保持科技的持续发展,并将科研产出转化为生产力”。 科研生态总体乐观局部有碍 白皮书认为,中国科研生态系统各基本组成要素的发展局面十分乐观,但依然有一些障碍困扰着科研人员,不利于建设一种认可和鼓励求精创新的科研文化。白皮书从科研资助、科研实施和科研传播这3个科研过程的重要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科研资助方面,尽管中国2014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已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当,但基础研究经费仅占中国全部研发投入的5%,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的18%,英国的16%以及日本的12%。受访的学术带头人(PI)中,超过80%都认为中国应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更多的资金。 此外,尽管中国有面向年轻科研人员设立的专项资金,但一些受访者还是认为,其金额往往较小并且期限较短。报告建议资助机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及青年科学家的投入。报告还建议更广泛地采用专业的同行评议机制,有助于提高项目拨款效率和透明度。 科研实施方面,尽管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博士生和科技人员,但仍存在两大人才空缺——缺乏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博士后研究人员。报告建议科研机构加强对这些岗位的重视度以解决此问题,并建议减少资深科学家的行政管理任务,让他们能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年轻科学家。 调查显示,在高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仍然是中国衡量科研人员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报告建议采用更全面的评估标准。 科研传播方面,报告建议采取措施鼓励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数据和研究成果,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写作培训,还需要激励科研人员与公众和产业界交流自己的工作,开展更广泛的科学传播活动。本文选自《经济日报》,记者:佘惠敏
2016年2月22日 -
【侨报网】2016海归加入中国创业潮
时逢年节,礼物总是必不可少的,哪怕远隔重阳,在网上挑选礼物然后然后直接邮寄也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在10年之前,在美国打拼的姜伯勇想在母亲节给在中国的妈妈送一束花,都未能如愿。 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这样的电商平台把美国的新想法带回中国 是创业与“回家”的双赢 而也正是这次体验,让他有了回到中国创业的念头。当时的姜伯勇在美国发展得顺风顺水,2001年从美国东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他就开创了自己的公司,对于当时大多数留学生更倾向于用求职、就业的方式在美国扎根来说,就不难看出姜伯勇的“爱折腾”。 经过几年的打拼,在2005年公司发展势头迅猛,这对于白手起家的中国留学生来说,是很难得的。但那一束花的“刺激”太大了,姜伯勇到中国考察之后就毅然决然放弃了仍在盈利的公司,转而到中国“重新开始”。 “我一直在做的就是IT,当时看到国内的空白,就希望用IT来做供应链”,姜伯勇告诉侨报网记者,“总觉得这里才是自己的根,此外我一直在这个领域,当时的美国的确有一些很好、更成熟的理念,能把它带到中国发展,于我来说才是最让人满意的成果”。 而这份“机缘巧合”的创业动因,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营业额超16亿元人民币,拥有600多名员工,在中国有32个分部的事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认为,“如今的留学生创业很普遍,他们大部分成长环境都较为优越,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语言能力较高,大部分人熟悉高科技,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这样的高起点让他们更勇于去尝试,创业对他们来说就更容易成为职业的方向”。 但在选择创业地点的时候,很多海归都像姜伯勇一样,愿意把点子带回国。“我认为在美国创业,对于中国人来说,将面临两个瓶颈”,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白泽宇也是一毕业就回到中国加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公司里的创始人都是由“海归”组成的,他分析说,“首先是目标群体受局限,作为留学生群体对美国本土,或者主流文化并不了解,所以把握美国受众的需求很难;另外如果针对华人群体,总数不多,年龄层差距较大,而且比较分散,所以投入会相当大”。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卓聘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中显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和8.5%。 “这些领域对于留学生来说也是比较热门的专业选择领域,而且的确欧美等发达国家有着较为成熟、先进的体系、理念和成果,那么对于留学生回国创业来说,也是更有优势的”,王辉耀说。 拥有哥大教育经济学博士、麦肯锡咨询师、国际数学建模赛事冠军、教育科技公司CEO一系列头衔的张尧和伙伴们创立公司的初衷是也是要把新想法带回中国。 他们看到了美国机器人文化已经渗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很多美国的小朋友从小就接触到充满趣味的机器人套装,而在中国这一领域还未得到开发。因此,张尧希望能将美国的机器人科技和教育理念带给中国的孩子。“点子”不仅仅是高新领域 北京经济学者宋清辉接受侨报网记者采访时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希望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而来实现藏富于民,预计国家今年将会进一步完善就业和创业政策,给有志创业的青年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 而留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在海外求学期间在受到文化冲击的同时,对这些中外观点的不同更为敏感,而这,恰恰就能触发创业的“灵感”。 “念头往往来自于很简单的一瞬”,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田欢2014年在家乡中国天津开办了一家餐厅,照搬火遍美国加州的连锁餐厅boiling crab的经营模式,以“无餐具吃海鲜”为招牌。田欢说,“我在美国第一次去到这家餐厅就觉得要把这种模式引进中国,一定会大受欢迎,因为美式的那种豪爽吃海鲜的方式,把东西都一股脑倒在铺好油纸的桌子上,然后三五好友一起用手抓着吃,边吃边聊的方式也是特别符合中国人的”。而她开并非开在最繁华地段的简单装修的餐厅,如今每到周末几乎都要等位几十分钟。 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尹彬的创业项目也是来自于美国求学时受到的启发,“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杜克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之间有一个知识分享的机制,大家聚在一起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活动在尹彬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想借这个活动的模式,在中国打造一个在线的跨境知识分享平台”。 谭璇是一名美国海归,曾在美国读书,并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养老住区设计公司Perkins Eastman的纽约总部工作过。谭璇2013年回国,于去年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专注于用最经济的方式,让自然和健康走进千家万户,业务主要设计养老院的设计。 用谭璇自己的话说,她自小就有一个创业的梦想,希望开一家自己的设计公司。“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发现很多设计项目都跟中国有关。”谭璇想,既然如此,何不就回到中国。伴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增长,谭璇看到了中国银发经济的广阔市场前景,决定开启圆创业梦的道路。 宋清辉也认为,今年跟健康有关的、生态、节能环保相关的行业有很大的创业机遇。例如中国不少城市雾霾严重,相关业态或将有所增长。 和妻子一起回到中国东北家乡创业的王彦博就是一个例子,小生长在黑龙江省的林区,用他的话说,见惯了青山绿水,根本不知道城市中的污染有多严重。2009年从美国学成归国之后,工程管理专业的他在参加了国家核电海南昌江核电项目的工作。在海边工作的时候,王彦博每天能大小渔船撒网归来,夕阳下的那种静谧的美让他特别感动。但同时,也看到很多废旧的渔船静静地躺在海边自生自灭。 一次查阅资料后他发现海南渔船大都是用金油檀、铁力木、青皮等热带雨林的特等木和一类木所制造,而此类树木早在数十年前就被明令禁止砍伐,“如此珍稀的木材若任其废弃,可谓是暴殄天物”,这个来自林区的孩子说得很诚恳。 因为在美国求学期间与主修建筑设计的赵文卿相恋,王彦博也多多少少接触到了赵文卿教授的建筑理念。“他们都特别提倡节能环保,比如尽量多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尽量把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当时就有美国人将农场的废旧谷仓拆掉,用拆下来的老橡木做成实木地板。还有的人将废旧的集装箱组合起来改造成住宅,这种节能理念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于是从2011年开始,对船木有着不可割舍情怀的他就开始收购废旧渔船,开始了家具设计的创业。 回中国,“服水土”,没有想象那么难 谭璇的公司位于北京海淀创业园内,其中汇聚了海内外各类创业人士,在孵化器的一年,让谭璇感受到了不少海归创业者与本土创业者的不同。在美国工作的时候,谭璇接触的都是地道的美国人,思维方式也是美式的,一开始回到中国,在人情世故上碰到不少坎坷。“刚回来的时候,做事说话都是直来直去,发现和周围人有很多不一样,对中国的市场规则也不很熟悉。”谭璇说。 的确,海归创业者许多都是带着先进理念和技术回到中国开始创业的,在内容上的长处也容易使创业者将精力更加倾向于研发之类,而忽视了管理和营销等方面。 学生回国后“水土不服”的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所注意到了。中国知名留学培训机构新东方于2014年9月成立了主打海归职业教育的新公司——海威时代。其总裁周成刚曾表示,新东方此前一直在解决留学教育人才的前端(如语言培训)、中间(如留学咨询)问题,但一直没能解决后端(如创业就业)问题,希望通过创立新公司把整个留学教育人才的产业链打通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对此,王辉耀认为,“这样的回国培训很有必要,此前一直强调出国前的培训。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毕业之后回中国工作或者创业,针对国内政策、市场、法律、经济各方面的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谈到如今的海归创业热潮,王辉耀坦言,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大浪淘沙”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但在整个社会层面看,出现创业潮是一件好事。形成潮流之后,才能催生创业生态的完善,在此基础上,也才能涌现出更多的成功者”。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年轻的海归创业者也显示出比较成熟的心态,目前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的李宏伟也是这样认为的,“创业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恰好有这样的机会而已”。他目前正在进行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大学毕业之后曾经有过创业失败的经历,我觉得那次失败也不代表着什么”。但李宏伟也认为,不能盲目鼓励年轻人创业,“虽然现在是创业热,但也是要鼓励合适的人去创业”。经过一次失败,他认为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是创业成败的关键,而“合适的人”则是对创业项目与市场都有了解的人。 此外,姜伯勇也认为“找对方向”尤其重要,中国的市场够大,而且现在有更多更好的政策扶持,让我们这些海外回来的人可以发挥所长,但要通过不断了解中国市场,选择一个对的方向和方式,不断坚持下去,成功就只是时间问题”。 有越来越多的海归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点子”的落地并非冒进式的,而是不断调整、不断尝试。比如张尧从2014年9月酒带着最早期的产品第一次回到国内来试水。在伺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先做产品还是先做推广、先做软件还是先做硬件、先做机构服务还是大众电商的艰难考验和选择。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他们不断通过中国市场给的反馈,洞悉市场是不是愿意为产品买单,进行一次次的调整。从最初定位早期教育,调整为目标人群为初高中学生,“萝卜太辣”不断地锁定重点,不断试错。 目前“萝卜太辣”的研发团队和全球运营依然在硅谷,基于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基础他们将生产放在中国。“现在中国整体的创业氛围真的太好了,创业的每一天我都有接收到新的信息,获取新的知识”张尧坦言,中国政策的变化对于机器人教育领域来讲,现在都是政策利好消息,这是幸运的方面。回到中国一年多,他们慢慢越来越“服水土”。她笑着说,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是怀抱希望地想,自己也许可以,但当时对中国的市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到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可以”。【本报特约记者李东、杨早早、何夕北京报道】 文章选自侨报网,2016年2月5日
2016年2月22日 -
【环球网】中国最佳社会智库的创新实践
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发布年度《全球智库报告2015》排名,该项全球智库排名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智库排名。在本次排名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入选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100强、全球最佳社会智库50强,在全球智库综合排名175强榜单中位列第110位。此外,TTCSP还针对部分国家做了国别智库排名,CCG在中国顶级智库中排名第七,社会智库排名第一,表现亮眼。 今年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排名过程中,TTCSP向全世界超过6500家智库,超过7500名新闻记者、公共和私人捐助者以及政府政策制定者发送智库提名的邀请,由同行、专家推荐入选,最终由专家进行审阅和排名。CCG成立8年来,在政策、社会、媒体方面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进入中国顶级智库的前列,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为中国社会智库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案例。 多渠道、多形式提升政策影响力 中国智库要成为有决策影响力的研究机构,还有赖于在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上,提供独立、专业、可操作、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CCG通过国家课题、政策报告和其他建言献策方式,影响和推动着政府相关决策和制度创新。CCG不少成果和建议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领导的重视,得到了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也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包括中组部、统战部、人社部、商务部、科技部、教育部、国侨办、公安部、国家外专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汉办等领导的关注。CCG政策研究成果显著 这些年来,CCG建言献策成果显著。CCG参与了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课题研究,为中央留学人员政策建言献策。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吸收了CCG的建议。CCG还多次论述和研讨中国的“人才红利”问题并提了许多建议。2015初,CCG主任王辉耀被李克强总理聘任为国务院参事。CCG在人才方面的研究还得到了张德江委员长参与为CCG研究成果颁奖。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CCG在2014年做的有关建议也做出批示。国家副主席李源潮重视CCG多项研究成果,CCG专家还应邀去给中组部领导讲课。汪洋副总理曾推荐CCG出版的《国家战略》一书。刘延东副总理也就CCG提出有关建议做出批示。CCG主任王辉耀还被中央政治局委员郭金龙聘请为北京市政府顾问。 CCG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建言献策工作。早在2008下半年,CCG就参与了中组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制定,CCG主任王辉耀担任了该规划制定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专题研究组组长,负责研究“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这一重要课题,最后这项政策研究也助推了2008年底中央“千人计划”政策的诞生。CCG最近还全程参与了公安部近期公布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的政策研究,CCG多项建议被采纳,实现了许多在中国在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方面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北京企业可以推荐外籍人才申请中国绿卡、对海外华人永久居留提供便利,包括海外博士人才可以直接申请绿卡,放宽来华留学生和外籍学生在华实习就业创业许可等多项建议被采纳。CCG的政策研究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CCG 也是中组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人才理论研究基地”,并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还入选了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并成为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和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 提供相关政策培训 CCG有关专家多次参与了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所组织的全国有关省市组织部长培训班,也曾为中央党校战略研究班讲课。CCG协助人社部建立了“中国留学人员创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协助委员会经常举办人社部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CCG专家还应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辽宁、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内蒙、青海等省市政府有关部门邀请,为当地政府官员举办培训。 前瞻性思想创新 多年来CCG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CCG在2009年出版图书和在2012年夏天举办“中国梦”研讨会,最早从人才发展角度首推“中国梦”理念。此外,CCG的建议从“黄金周”到“中国公众假期优化”,也参与影响和推动了国家公众假期制度的改革,如清明、中秋、端午假日的恢复和建立。CCG在研究方面也不断创新,提出要建立“国际人才学”“中国海归学”、“中国创新全球化”、“人才赤字”以及“从中国企业国际化到中国企业全球化”等新概念也在不断促进着学术和研究创新的发展。 丰富的研究成果 CCG成立伊始,即确定了“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用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积极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也多次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参考。 从2012 年起,CCG 在国际人才领域的权威研究成果——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丛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报告》、《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等蓝皮书连年由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向社会发布,是国内在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最多蓝皮书的研究机构。蓝皮书涵盖了从出国留学到回国创业,再到国家间人口流动以及移民各方面的情况和最新动态,奠定了CCG 在国际人才、企业国际化、海归创业、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国际移民等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CCG 这两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从多角度和多维度总结了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当前所处环境、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了许多相应政策与对策建议。作为国内第一本由专业全球化智库出版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填补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研究领域蓝皮书的空白。 CCG也十分重视在智库领域的研究。CCG创办者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多年来潜心研究智库发展和运行模式,考察过30多家国际一流的智库,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大国智库》一书。 2015年,CCG 设立了一带一路研究所,致力于“一带一路”相关话题研究。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已就“一带一路与亚投行的人才需求”、“一带一路国别地图的建立及依据”、“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之东南亚”“一带一路与TPP”、“一带一路与非洲发展”等多个话题展开研讨。CCG专家多次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地调研,撰写近百篇文章,并多次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此外,CCG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立风险咨询信息机制、加强企业政治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建议,递交相关部门,为一带一路建言献策。 高水平出版物 在关注的研究领域,针对趋势研究、里程碑人物或事件,CCG每隔一段时间的沉淀就会推出相应的系列专著,或通过特定领域的博采众长和特定话题的深耕细作,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的挖掘与延展,不定期出版单本专著。迄今为止,CCG与国内和国际知名出版社如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英国Emerald等出版社密切合作,出版图书已有几十种。 仅在2015年,CCG就在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了《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三部权威蓝皮书,出版了《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出海潮: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 《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和《那些年我们怎么创业》等中文研究著作,并在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了三本英文研究著作: 1.China Goes Global: How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 is Transforming Its Business Enterprises 2.Entrepreneur 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Global Returnees 3.Reverse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丰富多样的成果与活动 提升社会影响力 CCG目前拥有近百名国际化的全职研究和专业人员,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社会智库,通过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与高端活动,广泛提升了自身社会影响力。 CCG研究专题研讨会 国际化智库一方面通过研究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另一方面通过公共活动,设置议题,影响社会舆论达成公众共识,从而推动政策。全球排名第一的智库如布鲁金斯学会每年举办200多场活动,平均每个工作日一场,频繁的智库活动成为其智库影响力传播的有效方式,也是其年年被评为全球第一智库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非常活跃的国际化智库,CCG每年举办50多场研讨会,平均下来每周都有一场,这在国内智库中并不常见。这些汇集政策制定者、学者、CCG理事、相关产业精英的经常性的研讨会,形成众多有价值的观点,形成许多建言献策报告。例如2015年12月初,CCG在巴黎气候大会刚刚结束,中美在气候变化方面达成重要共识下,第一时间和美国著名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中美智库应对环境与健康挑战研讨会”,为气候变化、环境挑战与健康问题应对提供政策建议,充分发挥了智库作为民间外交二轨交流的重要作用。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国际化智库的优势,也给CCG理事、国内优秀业界精英提供一个常态化与国内外政要、知名学者、先进同行进行思想碰撞的官产学交流的思想高地,推动政策进程,CCG2015年打造了由国内智库首创的“CCG智库圆桌会”系列。CCG智库圆桌会自正式开启以来,已经成为极具国际视野、思想高度和建设性的“品牌”会议。仅2015年,CCG就连续举办“跨国公司发展新阶段”、“日本企业‘走出去’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启示”、 “绿色交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公益组织慈善战略”、“中美贸易与中国企业投资美国”、“跨国公司在华发展建言献策”等多场智库圆桌会,形成集聚智慧的专业交流平台,为政策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CCG专业的高端活动 CCG每年举办的年度品牌活动包括“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中国智库创新论坛”、“中国人才流动与国际移民论坛”、“CCG月度午餐会”、“CCG一带一路圆桌会”和“CCG建言献策座谈会”等。 CCG已连续八年主办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数千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参加了历届论坛,论坛业已成为沟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度交流思想的盛会。2015年CCG继续举办了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陈竺、刘利民、李卓彬、刘延国、王永庆、孙建立、张学军、薛澜、汪潮涌、王强、周成刚、郭盛等受邀出席并发表演讲。 由CCG 主办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已连续两年在三亚举行,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界以及学术界近千位精英人士踊跃参加,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主题下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高端论坛。其“代表性”、“专业性”、“国际化”,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交流分享、合作洽谈的重要平台,为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提供切实的支持与帮助。黄孟复,龙永图,吴建民,章新胜、张琦、陈峰、唐修国、汪潮涌、钱建农、乔健、陈健洲、许慕韩、高红冰、以及南非、比利时、印度等国驻华大使出席2015年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并参与研讨。 2015年,CCG还开创了两个新的品牌活动:首次创办了全球化与中国发展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邀请到了何亚非、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郑永年、曹德旺、王广发、王俊峰、徐小平、张亚勤、张爽、莫天全、丘成桐、查道炯、金灿荣、邱震海等国内外一流的政商学届嘉宾与会,就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展开研讨。CCG在2016年初还成功发起并举办了“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为国内顶尖人才理论研究专家,政府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者和中国企业界精英人才搭建了国内高层次跨界交流平台,何宪、王晓初、吴江、沈荣华、薛澜、王振、边惠敏、曾湘泉、薄贵利、王广发、王旭东、张冠梓、刘敏华等嘉宾出席并演讲,积极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制度优势的确立献计献策,成为“智库中的智库”,进一步奠定了CCG在人才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广泛合作积极发声 提升国际影响力 CCG重视在国际上开展广泛的合作,重视民间外交,是中国最活跃的国际化智库之一。 与众多国际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CCG与众多国际组织机构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国际猎头协会、国际大都会人才组织、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移民政策研究所、威尔逊中心、基辛格中心、传统基金会、德国劳动力研究所、国际城市管理协会、加拿大亚太基金会、亚洲协会、百人会、美商会、欧盟商会等开展了合作与交流。CCG经常与国际化智库交流运营和建设经验,并与这些智库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举办研讨会和联合研究等。 邀请众多国际政要、学者访问交流 CCG也经常邀请国际政要、官员、著名学者参与CCG举办的活动,包括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波兰前副总理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国际移民组织总干事William Swing、美国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 Walter Douglas、非洲开发银行行长Donald Kaberuka、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Jonathan Elkind、比利时驻华大使Michel Malherbe、南非驻华大使Dolana Msimang、阿根廷驻华大使Gustavo Martino、智利驻华大使Jorge Heine、加纳驻华大使Anani Demuyakor、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David Ellwood教授等都曾参与CCG活动或访问CCG并发表演讲。 成为中国“走出去”智库 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世界眼光为中国献策"为理念的CCG,作为新型国际化智库,不仅以研究报告、研讨会、出版蓝皮书等多种形式积极发挥政策和舆论影响力,更积极在国内社会性智库中率先"走出去",在香港、华盛顿、纽约、法兰克福、伦敦和巴黎设立了海外代表,并经常在海外举办高规格国际研讨会,成为中国走出去智库,积极发挥中国新型智库的国际影响力。CCG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中美慈善研究研讨会”(2015),在纽约举办“中美企业慈善交流会”(2015),在新加坡合办了“习近平治下的中国”研讨会(2015),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中国高等教育与人才发展论坛”(2013),在哈佛大学举办“中国高等教育与人才研讨会(2012)”,在华盛顿国会山举办“中国企业投资美国论坛”(2011)等海外高端智库论坛活动。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CCG还积极参与国际上的高端论坛,为国际舞台带去中国智库声音。仅在2015年,CCG就先后受邀参加“中国欧盟移民与人才流动”专家圆桌会(布鲁塞尔)、日本圆桌论坛(东京)、国际大都会年会(墨西哥城)、国际移民组织顾问理事会年会(日内瓦)、新加坡工商论坛(新加坡)、国际城市管理协会年会(西雅图)、第七届全球移民流动论坛(伊斯坦布尔)、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米兰)、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劳动力就业和人才研讨会(巴黎)、东盟人才流动研讨会(巴厘岛)、全球智库创新峰会(宾夕法尼亚)等国际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在国际舞台上有力地传递出中国智库的观点。重视智库成果传播 CCG研究成果和举办的各种论坛及研讨会,得到了众多的媒体关注,经常得到主流媒体的报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参考消息》、《文汇报》、《大公报》、《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BBC等国内外百家主流媒体的广泛采访和报道。仅2015年下半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两次报道CCG研究成果,凤凰卫视连续八期深度报道了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CCG 2014年曾为上海东方卫视提供全方位智库支持,联合策划15集大型纪录片系列《海归中国》,三次滚动播出,受到国内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此外,CCG专家的文章和采访也经常见诸报端,媒体、社会影响广泛。 展 望 在全球化时代,智库在国家建设和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国家竞争首先体现在战略和智慧上的竞争,这就依赖于智库的远见卓识、责任心和自信心。中国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强调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CCG无疑是中国正在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国际化发展之路的先行智库之一。展望未来,CCG将不断探索、创新,持续地提升智库在政策、社会、国际上的影响力,并将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继续继续前行。 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表示,中国智库的国际化任重道远。中国智库要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发出中国声音,提升全球影响力。CCG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努力,愿与更多中国优秀的智库合作更好地走出去,更多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世界,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文章选自环球网,2016年2月6日
2016年2月22日 -
【人民网】走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社会智库运营模式的创新
2016年1月27日—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项目(TTCSP)《全球智库报告2015》(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在全球80多个地点同时发布2015全球智库排名榜单,中国社会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上榜全球最值得关注的100家智库,同时在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中,位列中国社会智库第一。 CCG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智库发展的翘楚,要归功于CCG在智库运营模式上的创新。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三要素:思想力、影响力和国际化。 思想力:智库思想创新的源泉 邀请高端精英人士担任顾问、理事 CCG的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她有一个非常国际化的理事会。不仅如此,CCG还吸引了中国一流的企业家加入了中国社会智库的建设。国际化背景是CCG顾问和理事队伍的特色,这也决定着CCG的国际化发展之路。他们积极参与中国智库建设,为智库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思想。 参考国际知名智库的“旋转门”机制,CCG探索打造出一支国际化的顾问委员会,为智库的良性发展提供指导。 著名专家组建的学术专家委员会 CCG目前拥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特邀专家和特邀高级研究员,并在全球范围内汇聚具有政策创新能力、能推动政府决策、拥有国际一流研究成果的专家加盟CCG的全球研究网络。这些国际一流的专家为CCG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智库的学术指导和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国际化的智库管理和研究团队 CCG智库的不断发展成熟,与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研究团队密不可分。此外,CCG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特邀高级研究员和兼职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 影响力:智库建设的重要命题 丰硕研究成果打拼出的社会影响力 围绕CCG的研究领域,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相应的系列专著,或通过特定领域的博采众长和特定话题的深耕细作,以及重大研究课题的挖掘与延展,不定期出版单本专著。 迄今为止,CCG与国内和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图书已有几十种。其中,《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一书曾被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推荐。2015年,CCG在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并在国际上出版了三部英文著作。过去一年,CCG还承接了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等5项专项研究课题。 构建良好的政府智库关系,塑造深刻的政策影响力 CCG特别重视智库的建设性,注重构建良好的政府智库关系,学会用和谐、顺畅的用政府语言与官员沟通,是智库行驶政策影响力的前提。 2015年,CCG在国内智库中率先成立“一带一路研究所”,连续八个月每月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区域研究圆桌论坛,在“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领域形成了持续的影响力。CCG的建言献策工作在2015年卓有成效,提交《建言献策参考》60余篇,其中十多篇被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批示采用。 创办品牌智库活动,“智库”中还有“智库” 大大小小的论坛、学术座谈会和研讨会是最能体现世界一流智库社会影响力的CCG如今每年举办50多场活动,平均每周就有一场,是国内举办最多活动的智库。 CCG还注重建立智库中的智库。CCG在2016年初成功发起并举办“中国人才50人论坛”,成为国内顶尖人才理论研究专家,政府人才工作政策制定者和中国企业界精英人才搭建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研究智库和跨界交流平台。 国际化,CCG可以发挥的最大优势 CCG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智库。除了国际化的工作团队、专家团队,智库的研究和活动无处不体现出全球化的特征。 CCG重视在国际上开展广泛的合作,重视民间外交。CCG经常与国际化智库交流运营和建设经验,并与这些智库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举办双边研讨会和联合研究。 CCG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政要、学者访问中国、发表演讲的目的地,美国前国务卿康多利扎·赖斯(CondoleezzaRice)、美国助理国务卿沃特·道格拉斯(WalterDouglas)等均到访CCG并与CCG同仁、CCG理事、业界精英交流分享观点。 探索自我造血机制,维系智库经费来源多元化的保障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CCG逐渐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目前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政府研究课题收入、出版物收入、活动收入、社会赞助、理事捐赠等等。 大批有思想、有公益精神、希望能够推动中国智库发展的各界精英纷纷加入CCG理事会,给予CCG有力的支持,而CCG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开展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研究和政策推动,与有志之士共同为提升中国的全球形象和更大发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努力。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2月5日
2016年2月6日 -
【侨报网】2016华商经济现新机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催生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新热潮。近几年的“弄潮者”中,海外华商的身影尤其令人瞩目——2015年,先后有华创会、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中广村华侨华人创业大会、中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助力海外侨胞回国创业的数项重大活动接连举办。几年以来,成千上万的华人华侨精英怀揣丰厚学识、高端技术、成熟项目,回到中国这片热土创业。万侨创新引新归国潮? 2014年12月在北京发布的第四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4)》指出, 凭借与内地的天然联系,港台与海外华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 fr46ucbcr4x业数量占中国外资企业的70%以上,投资资金数量占中国引进外资的60%以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海外华商回中国投资仍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领域,但对中国高科技、互联网、IT、现代服务业以及艺术领域的投资也在不断提升。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不少有为祖(籍)国服务、到中国创业激情和意愿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回归,进行创业。2009年,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第二届百名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评选暨表彰活动中对100位回国创业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进行表彰。评选入选者大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留学并在学成后留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平均年龄47岁,平均回国创业7年,95%的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分别在中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业。他们或回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被国企聘为高级技术、管理人员,或被知名高校聘为校长、院长、学科带头人。 归国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正成为越来越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发展选项。“2008年国家实施‘千人计划’以来,越来越多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选择回国发展,占我国引进高端科技人才90%以上。”在2015年11月30日举行的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如是描述过去几年间华侨华人回国发展的趋势:他们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裘援平表示,海归回国潮是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在最近两年左右的时间里逐步形成的,如今每年都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在增加。“这意味着,中国的强大,对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凝聚力,他们纷纷选择学成之后为家乡、为祖(籍)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个大趋势。”。 从2013年第三批侨务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参评情况来看,参评的237个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均来自发达国家:其中近70%的团队来自北美,尤其是美国;这些创业团队的创业方向多为生物医药、新材料、物联网、互联网、电子信息等高新科技领域。这从侧面反映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发展前景的肯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4年8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专业人士报告(2014)》(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中国从21世纪开始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接纳国。该蓝皮书主编王辉耀说,“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是中国在海外庞大的人才库,是中国在海外招才引智的重要对象。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主要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资参与中国建设转型到未来30年重点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才参与中国发展。” 蓝皮书援引美国移民局、教育部等方面的资料指出,2000年由美国回流的中国留学生及学者总数达15000人。蓝皮书称,2008年在中国工作和创业的留学归国技术人员达30多万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政府通过“千人计划”引进人才达3319人,全国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留学人员创业园(简称“留创园”)260多个,其中4万多名留学生在留创园创业,入驻留创园的企业超过1.7万家, 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有近80%的人落户在以留创园为主的孵化器中。 最近数据显示,作为“国字号”的人才工程,自2008年启动,截至第十一批,“千人计划”引才总数达5208人。里面有约计1/3的专家在进行创业。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聚集“千人计划”人才达1091人,占全北市82%,占全中国21%;“海聚工程”424人,占北京地区70%。 探究万侨创新引新归国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爱国爱乡情结,有处在异国他乡“边缘”的不适,而更多的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创业和工作机会等。经济的持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华人看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 蓝皮书调查显示,在美国,硅谷华人精英中有43%的人愿意当下或将来回国工作,他们认为回国会比在美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在中国发展。 新成立的科技创新委员会,正是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华创新创业、发展事业搭建一个新平台。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介绍,首届会员共有243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占35.7%,博士学位占73.9%,硕士以上学位占90.3%。可以说,这些会员都是回国创新创业的佼佼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权威性和代表性,所创办的企业也都是科技创新的典范。 在与会企业家看来,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把国外最新的科技动态更为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国内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中国创新创业领域的需求和进展传递出去,实现国外高科技人才与国内企业之间的高效对接。 对于来华创业的华侨华人来说,参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既面临着中国市场带来的无限商机,也需要解决许多现实的困难。而协同合作,无疑是一个最佳选项。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吸引和服务更多海外科技人才、专业人士回国创新创业,除了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国家层面及各地政府也提供了各类支持。 今年以来,国务院侨办就在北京、天津、河北、福建、广东等地选择创新创业条件优异的地方,为华侨华人打造侨商产业聚居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侨梦苑”,通过与地方政府携手合作,为侨胞回国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从中央到地方,我们都要努力为海外科技专业人士回国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因为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华侨华人才会彻底抱定要回国投资兴业的信心。”裘援平如是说。乘“一带一路”东风 华商迎发展新机遇 中国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在2015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上表示,华侨华人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独特力量,能在其中发挥独特作用。侨务工作要引导、支持、帮助华侨华人参与到惠及中国和沿线周边国家的事业当中去。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华侨华人超4000万,海外侨胞具有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广泛的政界商界人脉以及沟通中外的独特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大有作为。 为此,在去年3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国务院侨办在论坛框架内举办了“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其中的一大主题;去年7月,在由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上,引导全球华商组织、专业协会和著名侨商了解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创新驱动等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都是关键议题。 去年12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五部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5)》显示,截至2011年,据保守估计,加上港澳台地区,全球华商资产总规模接近5万亿美元,侨港澳企业约占中国外资企业总数的70%,投资约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特别是在东南亚,截至21世纪初,华人上市公司占整个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70%,华人资本占亚洲(除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以外)10个股票市场股值价值总额的66%。 蓝皮书指出,建设“一带一路”需打造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华侨华人都可发挥沟通与桥梁作用。 政策沟通方面,海外华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华侨华人社团、华文传媒、华裔新生代政治家的出现与良好发展,将对于中国与住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相关产业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与对接起到沟通与桥梁作用。 设施联通方面,中国参与一些国家的高铁建设可能成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有关国家的新的创新合作模式,即通过中国国内企业与当地华侨华人企业合作的方式承揽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方式进行投资。 贸易畅通方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挖掘新的贸易增长点,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方面,海外华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通过与国内相关企业、机构对接合作可起到桥梁作用。如中国多地打造的侨梦苑、新型投资合作创业园区以及招商引智的“千人计划”等积极引导广大华商和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投身相关产业与贸易建设中。 资金融通方面,从融资模式来看,目前正在探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包括侨商银行的建立,推动中国国有、民营私营企业等直接对接海外华人资本进行投资。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双边货币互换、人民币离岸结算等都将有助于海外华商资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文章选自侨报网,2016年2月3日
2016年2月5日 -
【中国日报】世界皆是中国的投资舞台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认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趋势不可逆转。图片来源:陈颖群/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2月1日电 (记者 陈颖群)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农历新年在即,但舒文斌并没有休息的打算,也没有时间参加聚会。相反,这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除了要跟国内潜在合作伙伴开会之外,这位五洲环球装饰工程设计公司的总经理也在计划着去美国及其他市场出差,寻找节后可能捕捉的商机。 “过去两年,中国房地产及建筑业发展减缓,新建住宅及商业项目呈现疲软之态,投资前景尚不明朗。”舒文斌说。 “像东南亚及南美等地的海外市场将成为新起之秀。欧美市场前景也十分乐观。” 舒文斌的公司主营室内设计及装修。2012年,在其合作伙伴,某大型国企的帮助下,该公司开始了其海外业务。目前,这一公司里有150名员工,年收入为三亿元,其中20%来自海外。 以往该公司每年约有30%的增长率。但过去两年里,建筑业发展减缓,劳动力及原材料价格上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商机成为诱人的选择。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我们打算在国外设立公司并直接运营,并且我希望到2017年底,公司一半的收入都来自海外。”舒文斌说道。 舒文斌的公司是典型的中国中小型企业。目前中国政府正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并减轻海外投资的限制。这一形式下,这些企业纷纷向全球发展。 中国企业备受关注的西方并购活动像是一场强行闯入行为,但据商务部数据显示,直到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才达到1400亿人民币,首次超过境内投资(1200亿人民币)。同年习近平主席预测,此后十年间,中国境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 这一趋势还将加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出版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指出,2014及2015年上半年,年均新增境外投资数为686,是2008到2013年(121)的六倍。吴建民,前中国驻法大使 前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表示,“我们正处于中国企业全球化大潮的风口浪尖。” “过去,只有许多大型公司才有兴趣进行全球化,但现在中小型企业也有意于此。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如果他们不在全球内寻找商机,他们很可能最终在国内破产。” 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中国公司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额达1180亿美元,遍布153个国家的5085个公司,年同比增长14.7%。 王辉耀表示,约有63%的中国公司海外投资额在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 王辉耀说:“小额境外投资(小于1亿美元)增长最快,私营公司及中小型企业占比增多。”他还表示,2014年,私营公司境外投资年同比增长295%,占总数的69%。 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院长肖强表示,大多数在研究院帮助下“走出去”的中小企业年营业收入在5000万至4亿元间,员工人数不超过2000。 他表示,研究院80%的对外投资案例来自中小企业,占到总投资额的30%。 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的企业和私人银行存款已经超过138万亿元,大量的剩余资本使中国企业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海外投资。 “全球化就是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分配。如果中国经济调整能够在全球背景下进行,那么经济转型就不会那么费力,也更加容易成功。”他说道。汪潮涌,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 中国信中利投资集团是一家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其创立者兼现任总裁汪潮涌提到,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有三种途径:产品,工业产能和资本。 “我见证了中国这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我看到产品质量有所提高,有了附加值,品牌质量也大有改善。工业产能的一大特色在于,无论是国有公司还是中小企业,它们抱团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至于资本全球化,过去,中国投资者通常选择购买美国国债,欧洲政府债券或是一些蓝筹股。但是现在,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已经成为资本“走出去”的主要收益来源。 “海外并购也在迅速增加。通过这种方式,很多公司能够获得海外产品、技术、销售渠道和设计等等,”他说。 深圳歌力思(Ellassay)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歌力思专注女性高级时装,最近以1118万欧元(约7950万元)收购了一家拥有德国时尚品牌Laurèl的香港公司以拓展国际市场。经过此次收购,歌力思将获得Laurèl在中国大陆门店的设计、定价和生产权。 全球投资贸易数据提供商迪罗基(Dealogic)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跨境并购已经实现连续六年增长并于2015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关口,创下破纪录的1119亿美元。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了中国海外并购的变化趋势。1990年至2014年间,约40%的并购来自能源与资源领域。但是近些年来,只有20%的并购涉足能源与资源,而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约占并购的75%。 制造业十分重要。中国企业家们受政府为升级制造业而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国策的鼓舞,对制造业极为关注。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11月,中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大约为118亿美元,年同比增长95.4%,其中设备制造投资高达58.9亿美元,年同比增长117.3%。文章选自中国日报,2016年2月2日
2016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