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环球时报】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创新带来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本文根据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赖斯在不久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21世纪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将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而实现这三者的结合,则需要靠创业教育。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而且全世界都认可这一点。像阿里巴巴、微信、腾讯等中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  21世纪需要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  在1988年我就曾来过中国,当时北京的街道能看到的汽车并不多,自行车的数量非常庞大。但现在,似乎汽车更多一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30年非常之快。我们非常清楚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在哪儿,当然在贸易、商业、教育等领域。中国的未来不仅仅依赖于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也不仅仅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也不能仅依赖于出口和投资,中国经济今后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创造力、创建企业和创新精神。  经济增长在今后会与创新紧密相关。创新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如今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一点。这也是一个真理,对很多国家而言,这都是必经之路。  在19世纪,我们依靠从地下获取的资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20世纪,出口和加工业诞生了很多新公司,很多人通过制造业、加工业获得了成功。但在21世纪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必须将创新、创造力和创业紧密结合。而实现这三者的结合,则需要靠创业教育。  我们还需明白两个现实。首先,技术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再是用传统方式可以获得的。所以,社会治理问题非常严峻,环境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这些都需要依靠新技术来实现。  其次,创新对治理非常重要。民众会越来越不满意于当前,他们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希望政府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很难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要智慧地解决问题,这对国家的成败是关键所在。一个点子变成方案需要好的环境  思考创新和创造力,关键在于要有好的方法和点子,把它转化成解决方案,最后进入商业化运作,人们才会去购买。比如很多人会想到人们需要一个可存储信息、可听音乐又能具备金融支付功能的新终端设备,但要考虑的还包括消费者如何更加容易携带这个设备,如何进行商业化运作。最后获得成功的点子很可能就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包括政府治理的问题以及我们传统做事的方式。  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的环境才是最好的、最有利于支持创业的?当我在斯坦福当教务长时,想建立自己的公司的学生只是少数,但慢慢地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的思维应包含创新理念,我们需要建立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和大的环境。  现在一些创业者不愿意品尝失败的滋味,但其实不是每个点子都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故事,一个人创业的第一家公司失败了,第二家公司也失败了,然后他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他创建了微软。通常在成功前,会有无数次失败。在硅谷有大量例子存在,如果你失败一次就放弃,其实是你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在我看来,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而且全世界都认可这一点。像阿里巴巴、微信、腾讯等中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现在很多中国公司走出去,又有很多跨国企业想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创业气氛中受益的一员。而且创业创新已经得到中国国家层面的重视。  但除了融资支持外,好的点子想要真正转化成实际的财富,还必须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首先是法治,每个人必须要相信在法律的治理下是平等的。第二是知识产权保护,这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是全球的,人们有了好的点子可以走到全球各地,到那些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发展。所以,如果中国的机制建设更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帮助创建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来促进创业者的发展。  创新是可以教授的  创业是不是可以被教育?创业精神是否可以被教授?类似这些问题如今被很多专家所讨论。我的观点是,不仅可以教授创业,而且应该教授创业。  我们可以看到在大的环境中,已经充满了创造力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到改变人类相互沟通的渠道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有了创业精神并不是说每个人最终会成为创业者,但如果一个人已经被我们发现,他有这样的创业想法,而且有这样的激情,想要找到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商业化,你就可以改变一些方法,帮助他创造好的公司。  当然,创新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研究来源,也就是说在好的大学进行这种创意学习非常重要。虽然中美的教育体系不同,但中国无疑有很多很好的大学,能够帮助年轻人产生这些非常好的理念和点子。  当我们一旦理解了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帮助有想法的年轻人。在斯坦福,除了传统的商学院,我们还有一个设计学院,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学院,它是由一个个项目组成,很多学生都被鼓励参加这些项目,形成各种不同的小组,他们可以共同地来解决一些问题。我们会给学生一些建议,在必要时进行转型。  当然从更加职业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是教授一些创业的经历和经验。每年会有很多年轻公司出现在硅谷,他们拥有非常棒的科技,但他们欠缺一些能力,希望能够从技术公司转化成有内部孵化能力的公司。所以,我觉得从创业教育来说,能够尽早让他们了解到需要具有的素质,避免其他人之前犯下的错误,从一家技术型的公司转化成商业模式公司。关于如何应用技术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很多经验。还有很多的经验是把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这些信息分享出去?我们可以教授创业教育,好像我们要教历史一样。  (作者是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原教务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不久前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5年9月29日

    2015年10月8日
  • 【一财网】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访华:不要害怕表达中美关系的复杂性

    作为前国务卿,赖斯说,她把将中美关系向有利于世界繁荣与和平方向发展看做一种责任。  北京时间9月23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美国西雅图的当天,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在北京表示,中美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关系,处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  赖斯是受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邀请,出席当天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  国家主席在西雅图当地时间22日演讲中指出,中美两国要坚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方向,正确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坚定不移推进合作共赢,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广泛培植人民友谊,共同开创中美更加美好的未来。  赖斯所谓的中美复杂性就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美共享重要且丰富的合作基础与合作领域。没人能够想象,没有中国经济的增长的世界经济如何持续发展。中国也不可能在不与美国合作的情况下,实现中国持续的增长。这也是美国对中国改革表示关切的原因。美国希望中国的改革能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中美确实存在冲突。  赖斯建议,中美应该最大限度地扩大中美合作领域,经济、贸易、人文交流以及双边投资等。  赖斯认为,中美同时也要共担一种责任,中美不要做让世界误解和引发恐慌的事情。  作为前国务卿,赖斯说,她把将中美关系向有利于世界繁荣与和平方向发展看做一种责任。  “我会坦率地建议很多中国同行与朋友。”赖斯说。  赖斯表示,希望中美两国不要隐藏问题,而是将问题摆到桌面上。“我认为透明度对于维护两国关系是非常重要。”赖斯说。  卸任后,赖斯重回斯坦福大学任教。在23日的研讨会上,赖斯演讲和交流的内容更多关于中美教育合作,特别是创业教育。  赖斯谈到,斯坦福当前也面临挽留学生毕业后再去创业的情况。同时强调法治的环境对创业非常重要。  说到美国经济复苏与发展动力,赖斯认为,移民也成为私营经济、创新和法治之外,支撑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文章选自一财网,2015年9月29日

    2015年10月8日
  • 【中国青年报】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 未来美国会有更多年轻人到中国留学

        “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全世界都已经认可这一点。现在很多中国公司走出去,也有很多跨国企业想来中国,成为中国创业气氛中的受益者。”9月23日,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主办的“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主题演讲中如是说。    在习近平主席访美之际,为了加强中美人文教育交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举办此次研讨会。赖斯认为,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将为两国间教育的合作带来新的契机,未来中美两国高校可加强在创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相信未来美国也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到中国留学。    激发更多创新创业精神不仅仅需要创业教育本身的发展。与会者在追问,怎样的环境才更有利于创业、让创业者更好地发展?    “关键因素就在于创新、尝试、失败、再次尝试。”赖斯表示,成功与失败密不可分,社会要有更多容忍度,必须要正视创业者是会犯错的,人类是不完美的。    她建议,首先要建立公正的法治体系,让人们知道自己不会被不平等地对待,让好的点子可以真正转化成实际的财富;第二,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创新和创造力是全球化的,有好点子的人会到那些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的地方发展。这两个方面能帮助政府创建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促进创新创业。    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只失败一次就放弃了,其实你是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不可能获得成功。”赖斯说。    当下中国敢于冒险的年轻人变多了。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2014年,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从1%上升到2.9%。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记者:王聪聪

    2015年9月29日
  • 【新华网】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魏梦佳)美国前国务卿、斯坦福大学教授康多莉扎·赖斯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充满着创业者精神,在中国政府重视创新创业大环境下,创新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赖斯在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发展非常之快。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应仅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出口和投资,而应更多地依靠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她认为,今后经济增长会与创新紧密相连,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将带动创建更多新的企业,这也是许多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赖斯说,中国充满了创业者精神,全世界都已认可到这一点,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成为全球知名的企业,这一点没有人会质疑。如今,有很多中国公司已走出国门,而很多跨国企业希望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创业气氛中受益的一员。而同时,创新创业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谈到创业教育,赖斯分享了美国在创业教育上的实践和经验,并认为着力将下一代人培养为创业者,对未来国家的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她表示,未来中美两国可在创业教育方面加强交流,互相学习,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人才。    此外,她还建议,要推动创新创业,仍需要从国家层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给予创业者必要的资金支持,营造有利于创业者发展的环境,帮助好的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    据悉,为加强中美人文教育交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等机构23日在京举办了此次研讨会。来自中美两国数十位教育学者、企业家和政府代表受邀参加,就全球创业教育发展趋势、中美两国创业教育的经验与挑战展开交流研讨。文章选自新华网,2015年9月23日

    2015年9月29日
  • 【参考消息网】港媒关注中国“海归”激增:创业环境吸引人

      港媒称,对希望投身高科技行业的中国留学生来说,得到在硅谷初创公司的工作机会并获取工作签证,曾经是完美梦想。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走另一条路——回国以获得更好的开始。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3日报道,近年,中国为促进创新投入大笔资金,留学之后回国工作的中国学生人数也稳步增长,其中许多人都表示,更加吸引的职位和创业环境的改善是他们选择做“海归”的主要原因。  24岁的中国“海归”赵欧伦(音)说:“我觉得中国的机会多得多,因为互联网正在发展,很多开放的领域可以做。美国的市场则饱和得多。”  赵欧伦是北京人,2013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电脑科学学士学位。拿到美国H1B工作签证之后,他加入了一家在硅谷的初创公司,做软件工程师。今年,他决定回国创业。  刚毕业的时候,赵欧伦不确定是否要回国。他说,内地越来越多的创业机会,以及较多的高级职位空缺让他最终作出决定。  赵欧伦说:“如果你刚毕业…然后加入了一家硅谷公司,你可能只能做一名初级软件工程师。但回来之后,你也许有机会成为高级工程师。”他还说,在硅谷的经验让他得到创业所需的技能。  报道称,近年中国留学生的数目和“海归”的数目都在稳步增长。据总部在北京的智库中国与全球化中心数据,2010年,大约28.47万名学生出国留学,大约10.83万人回国工作,回流比不足40%。去年,45.98万人出国留学,有大约36.48万名人回国,回流比高达79%。  随着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政府鼓励大众创业,并在科学技术领域寻找新的经济驱动力。本月较早前,中国政府宣布设立8个创新试验区。  亚洲招聘公司Spring Professional的上海总监Stephen Wu说,工程学系或IT学系的毕业生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互联网和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智能电话市场。另外,在外国难以找到工作及获得工作签证,也是很多学生回流的原因。  Stephen Wu说:“10年前,留学生出去是不准备回来的。但现在你看看这些年轻的学生,他们希望回来,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得很快。”  Stephen Wu表示,吸引留学生回国发展的还包括政府为高级职位提供的补贴。除了可以获得较高的工资之外,“海归”还可以得到其他福利,比如更容易获得户口。  报道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虽然“海归”的比例整体上升了,但在海外工作超过5年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外国。在海外生活少于5年的留学生中,大约有一半人表示他们愿意回国,但在海外生活超过5年的人中,只有大约三成人有同样想法。  来自长沙的Michael Zhang于2012年在斯坦福大学成为应用物理学博士后。他毕业之后决定不回国,而是在硅谷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并自己创业,一干就是3年。  报道称,现在他在新加坡为预订出租车服务的应用GrabTaxi工作。 Michael Zhang说,他选择留在海外,因为美国法治程度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仍然比中国高,尽管中国正在努力推动创新产业发展。其他因素,包括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少的空气污染也是影响因素。  Michael Zhang说:“在美国,比方说你想成立一家公司,我很清楚要怎么做。一切都为你的成功做好了准备。但在国内,你会听到这些故事,比如人们拉投资的时候会做作假,以提升自己的形象。”  他还说,中国的透明度没有美国高,一个人的人际关系而非工作技能更受重视。  Michael Zhang说:“就像政府关系一样……走后门。很不透明。对那些因为父母而拥有强大人际关系的人而言,回国是说得通的选择。但我的家庭没有那种基础。”  深圳大学电脑科学和软件学副教授毛睿也是一名“海归”。他说,虽然中国的研究基础设施和政府规管没有美国的那么完善高效,但他对中国的未来仍然乐观。  由于在国外没有找到工作而回国的毛睿说:“幸好每年都在进步。中国的职业市场一直在变好。”文章选自参考消息网,2015年9月23日

    2015年9月29日
  • 【西财新闻】西部人才发展论坛举行

        2015年9月24日上午,以“创新创业与人才战略”为主题的“西部人才发展论坛”在腾骧楼137会议室举行,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教授,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史代敏教授,发展研究院全体老师和国内外受邀嘉宾出席本次论坛。论坛由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教授主持。    论坛伊始,史代敏教授就“如何实现创新创业及高校如何建立创新创业队伍”发表讲话,强调了西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成立的重要意义,对未来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长远展望。边慧敏教授回顾了发展研究院的历史及成就,肯定了发展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并在论坛上探讨了有关人才战略及人才发展培养机制的问题。    其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教授以“创新创业与国际化人才”为主题,分享了海归创业的成功要素;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教授围绕“上海人才20条与创新创业”,介绍了上海的创新创业与人才战略;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教授以“千人计划于长江学者的成长经验案例分析”为案例,介绍了海外人才吸引方面的经验;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西教授以“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之我见”为主题发表演讲,并与参会者分享了“学习与研究方法10句话”。    最后,嘉宾与听众一起,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提出了许多创见,论坛全程讨论活跃,气氛热烈。本次论坛吸收全校众多师生参加,反响良好。文章选自西财新网,2015年9月28日

    2015年9月29日
  • 【海外网】如何打赢“人才战争”考验中国智慧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近的统计,2013年新抵达美国的120万外国移民中,中国人占了14.7万,名列第一,成为美国最大移民来源国。印度人则位居第二,达12.9万。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还显示,中国移民美国主要通过留学和投资移民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大量的优秀劳动力资源与财富流向美国。  对于中国来讲,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消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人才战争》一书中提醒,“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世界大战中(人才竞争),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这不是危言耸听。不管承认与否,市场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与接轨、世界各国产业发展不平衡、国际产业的转移与分工协作、跨国公司的崛起……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争夺全球范围内的人才已然发展成为一场“战争”。  作为人才流通的受益国之一,美国能够在二战后独步全球,部分归功于罗斯福总统利用战争的特殊时机,发动了一场对战败国顶尖科学家进行“明抢“的人才战争。想当年,正是从欧洲流失的人才,帮助美国率先成功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把人造卫星送上天,实现了宇航员登陆月球。而如今,也正是来自中国和印度流失的人才,帮助美国缔造了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  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红利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胜于石油、华尔街,更胜于核武器。据统计,从1960年至2013年,美国有72名移民科学家得奖,战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1/4左右。美国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更是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难怪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不无自豪地说,美国从年轻的、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和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经济中受益。  转向看国内,随着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各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政策的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回流或者归化效果明显。但相较而言,我国的移民政策仍然比较保守。在很多发达国家每年发出10万张绿卡的情况下,我国自2004年实施绿卡制度至2013年,仅有7356人获批,对国际人才红利使用率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0。这显然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符。  有人警告,这个世界千百年来爆发过无数次战争,理由不一而足,为石油、为金钱,为宗教……但都不如这一场(人才之争)来得更为根本与致命。有权威媒体甚至宣称: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此论虽无法印证,但也暴露出“人才战争”的严峻局面,已经是笼罩在中国崛起之路上的一片阴云。如何拨云见日,考验中国智慧。(杨子岩,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文章选自海外网,2015年9月11日

    2015年9月15日
  • 
  • 395
  • 396
  • 397
  • 398
  • 399
  • 
  • 共【 44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 | 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举办
  • 《环球》| 海外留学新风向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