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中评网】储殷:一带一路中印合作 旅游业是重点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  【中评社北京8月27日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26日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的“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之南亚篇”上表示,中国与印度的合作应把重点放在旅游业等方面,减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  储殷说,中国对印度应该做到“务虚不务实”,多做一些消费、旅游、文化、公益方面的工作,少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印度和中国太像了,人口密集,有精英阶层。一旦印度的基础建设起来以后,中国就是给自己掘坟墓。”储殷说。  储殷还就中印双方的合作方式提出了三点建议。他认为,首先,中国可以利用印度的环境锻炼中国的涉外NGO。比如中方可以利用NGO加强与印度在宗教上的联系。  其次,储殷表示,中方还可以加强与印度在旅游方面的合作。“在印度做实业很困难,因为印度有独特的制度因素,比如工会、民主政治,我们不是很熟悉。我们可以先从旅游做起,印度的旅游业成本很低。”储殷说,在印度搞旅游产业风险较小,投资回报很快。  储殷还表示,“一带一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印度的教育质量很高,IT届的精英人才很多,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人才库,因此和印度的来往可以以引进来为主。文章选自中评网,记者:张爽、王秀中

    2015年9月1日
  • 【中评网】孙力舟:香港能推动一带一路布局南亚

    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副院长孙力舟  【中评社北京8月27日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6日在京举办“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之南亚篇”。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副院长孙力舟在会上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一带一路的推进中,香港能够在南亚与中国大陆的沟通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香港长期生活或者短期打工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都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来没有来过中国大陆。比如周润发出生的南亚岛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孙力舟说。  孙力舟说,香港方面可以做一个调研,研究一下在香港定居的南亚籍人群的教育程度、收入大概是什么水平,然后据此组织一些NGO的活动,比如在港南亚籍居民联合会。通过这些NGO,南亚籍香港居民可以发挥他们和本地的关联作用。“香港的本地人多少对南亚籍居民有些歧视,他们会有些边缘化,所以这些NGO的活动会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孙力舟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中央各方面的力量也可以在香港搞社团,把在港南亚籍居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变成中国向南亚地区友好沟通的桥梁。  孙力舟认为,香港如果想在一带一路当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把心态放稳,把眼光更多地投射到中国大陆以及整个世界。  孙力舟表示,可以让香港青年到一带一路印度洋沿线参观、访问,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特别是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非洲,中国人的形象是非常好的。”孙力舟说。文章选自中评网,记者:张爽、王秀中

    2015年9月1日
  • 【媒体报道】智库专家谈印度制造:西方对印度很失望

      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之南亚篇”,会上专家就“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投资情况进行了讨论。  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教授在研讨会上强调了一带一路战略中人才与智库建设的重要性。他表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构想的提出,智库要先行,国际智库之间要建立研讨渠道和平台,智库也要为国内学者搭建平台。他同时强调了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世界500强里大量的高管是印度人,中关村也可以利用印度人才,要加强南亚的留学。”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认为,发展旅游业是在印度投资的可行性手段。“在印度做实业很困难,建议在印度搞旅游产业,对印度来讲,不仅是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以引进来为重点,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很高,不主张在印度大规模搞基建。”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谈及目前在南亚投资的机遇。在他看来,南亚有16亿人口,印度作为金砖国家,包括孟加拉国在内,有投资的可能性。“国之心在于民相交,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失为一个民间交往的途径,要大力发挥华人华侨作用。”  外交学院副教授林民旺谈及中印政治、经济现状。“中印经济数据并不理想,从2012年到现在一直在下降,逆差400多亿。目前在边界问题上中印之间是稳定状态,印度在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上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关系微妙。”他认为,中国企业去南亚需要借鉴欧美的保障机制与法律手续。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群认为,南亚问题有三重重要考虑因素:一是安全问题,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完全控制塔利班还需要一定时间,涉及到民族、派别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是政治问题,斯里兰卡新总统上台后出现新状况,而斯里兰卡的地理位置又非常敏感;第三是加强文化交流,克什米尔大学正在考虑建立中文系,加强民间企业人文交流。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员副研究员王世达则强调了斯里兰卡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斯里兰卡位置极其重要,斯里兰卡是全方位的平衡外交,美国自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也开始重视斯里兰卡,因此,中国在南亚地区更需要关注美国在斯里兰卡的重新布局。”  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副院长孙立舟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的优势:“中国人在巴基斯坦受到远超本国国民的保护,中国人可安全做生意。电力是可获得丰厚回报的产业,建筑、医疗也大有可为。”  会上,爱海洋网编辑就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是趋于竞争还是互补的问题,向外交学院林民旺教授提问。他表示,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之间,从竞争性上来看,印度制造还是偏弱的。在我2013年驻印期间,有几件事情触动了我,让我对印度这个市场有了一些了解,一件事是韩国的浦项集团,浦项在印度发展已经十年,最后因为盈利额太低而退出印度市场。另一件事是沃尔玛,由于印度政府限制沃尔玛参与终端零售,因此沃尔玛在印度只能从事物流领域,导致沃尔玛的退出。这些都是莫迪上台之前的状况。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对印度很失望。  至于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之间到底有没有竞争?林民旺表示,可能会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双方合作层面上的东西。不过,印度和中国在很多层面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已有很完整的体系。印度制造的产品无论从外观到质量上都与中国的产品有较大差距。往往有些印度制造的国际合资品牌的产品,在质量上也不及国产产品。印度需要更多着眼于税制以及劳动保护等等一些政策本身,这样企业会自动地涌向印度。文章选自爱海洋网,记者:安玮骐

    2015年9月1日
  • 【China Daily】The restless rich and what to do about them

    The latest Forbes report, according to New World Wealth and LIO Global, says about 91,000 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 from the Chinese mainland have settled overseas in the last 14 years. The report categorizes the rich on the mainland as anyone with net assets of $1 million, not counting their primary residence, and says most of the mainland’s rich are hea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Hong Kong, Singapore or the United Kingdom.Why are wealthy Chinese so eager to leave the mainland? Hurun Consultancy, together with the Visas Consulting Group, did some digging and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s are quite apolitical. The top three factors driving the millionaires’ desire for emigration, with each accounting for 20 percent, were concerns over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pollution and food safety.It is believed that some individuals are making exit plans to escape the recent crackdown on corruption targeting those with ill-gotten wealth. No one in China will miss them but the authorities need to stop them.Americans whose anger at the super-rich is growing because of rising inequality might feel the same about millionaires fleeing higher taxes in the US - unlike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rich Americans migrate mainly to ease their tax burdens.But most of China’s wealthy wannabe expatriates, especially the first-generation rich, made their fortunes honestly by dint of their ability and hard work. These individuals form an invaluable pool of entrepreneurial/business talent that China can ill-afford to lose as it seeks to make markets more important in its economic growth model.To be sure, not all of those expressing a desire to leave will actually do so. Liam Bailey, a researcher with Knight Frank LLP says in a Barclays Report: "Most ultra-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s are probably making money in China now. So for business reasons, they need to be relatively close."While such people may stay put, they could transfer more of their wealth overseas. Hurun estimates that from 2012 to 2014, rich Chinese invested 16-19 percent of their wealth abroad.In 2014, China had a service trade deficit of $198 billion, which was widely regarded as new channel of capital outflow. And it is estimated that $300-400 billion of capital outflow this year might hinder China’s ability to prop up its economy.China does have hug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3.7 trillion to be precise. But Victor Shih, an economist, has noted that the top 1 percent of China’s wealthiest households controls assets equivalent to at least two-thirds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nd, he warns, if they moved 30-40 percent of their wealth overseas, they would deplete the country’s reserves by $1 trillion.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two of the three main reasons why millionaires wish to leave China, is a difficult and long-term task. But in the meantim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ught to build upon its earlier efforts to boost the safety net for ordinary peopl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 and thus expenditure, and lessen inequality. Reduc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wealth in China would go some way toward making the country less vulnerable to the whims of its restless and footloose rich.The author William Daniel Garst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15年8月31日
  • 【国际在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聚焦南亚 “走出去”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际在线消息】今年3月,我国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南亚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重要地区,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的目光。对有意在南亚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有可能遇到哪些风险,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呢?8月26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南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旨在探讨南亚投资环境,为中国企业出谋划策。  8月26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南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三次研讨会,旨在对中国企业在南亚地区的投资机遇与风险进行探讨。南亚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的重要地区,虽然面临着政治、经济、运营环境和经贸合作等方面的风险,但地理位置、人口基数等方面的优势,仍然对中国企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也存在着很大的投资机遇。特别是在旅游、人才建设和文化交流方面,双方合作的潜力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南亚地区的研究也愈发重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教授在研讨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将以前的内向型开放转变为外向型开放,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打造几个样板国和样板工程。而印度作为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基数庞大的金砖国家,投资潜力巨大,具备成为样板国的主要因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谈到在印度投资时表示,“在印度做实业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先从旅游做起,对印度来讲,绝不仅是走出去,完全可以以以引进来为重点,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很高,不主张在印度大规模的搞基建。”  的确,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国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受政策限制、法律手续方面影响较小,发展旅游业是在印度投资的可行性手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表示,“国之心在于民相交,加大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失为一个民间交往的途径,要大力发挥华人华侨作用。”  而在实业投资方面,南亚地区的另一重要国家巴基斯坦被认为是风险较低、收益周期短的理想国家之一。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互联互通,共同发展。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先行者,该走廊将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紧密联合在一起,巴基斯坦连接欧亚及非洲大陆的战略地位也将得以强化。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巴两国良好的政治关系,当地政府普遍重视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中国人能够相对安全地做生意。同时,巴基斯坦也在积极寻求与中方的合作,中国企业在电力,建筑,医疗领域都将大有可为。对此,清华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力舟表示,“电力在巴基斯坦也是非常有潜力的产业,在伊斯兰堡的富人区,每天都要停电3--4次,对中国企业来说,不管是用水电、火电、风电,还是核电,只要能够并网,就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而且巴基斯坦对于新能源的投资使用,如太阳能发电,有一定的补贴和政策倾斜,是一大优势。”  文章选自国际在线,记者:王鹤立、孙佳宇

    2015年8月31日
  • 【中国网】林民旺:印度不回应“一带一路”并不代表反对

      【中国网讯】2015年8月26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一带一路投资挑战与机遇系列研讨会之南亚篇”,本次研讨会聚焦南亚,旨在对企业等走出去主体在南亚区域投资风险和机会进行探讨。南亚是我国“一带一路”推进的重要区域,或有可能创造中国周边战略的新范式,因此南亚地区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加研讨会的有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教授,外交学院副教授,外交部前驻印度外交官林民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副教授王天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员副研究员王世达,西南政法大学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副院长孙力舟,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群,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储殷等学者,以及来自发改委、中巴经济走廊委员会、国家信息中心、天津市政府的相关领导与企业代表、媒体记者。研讨会由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  林民旺,外交学院副教授、外交部前驻印度外交官  外交学院副教授、外交部前驻印度外交官林民旺在发言中首先谈到中国在南亚的投资现状。他以印度为例,指出中印的经济数据其实不大理想,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下降,去年降到700多亿,逆差是400多亿,中印贸易方面的潜力事实上已经挖掘透了,已经找不到更多的增长点。  林民旺重点谈到中印政治风险。一是中印边界问题。林民旺认为无需过分担忧,中国现在经济各方面的总量已经是印度的5倍,对印度来说边界问题是它的首要问题,很急迫,但是中国不急迫,这是一个大背景;中印之间可能产生政治风险的,一定是边界问题,但边界问题不会引发战争,因为中印签订了四个比较重要的边境管控协议,足以解决边界管控的问题,双方形成了战略稳定态势。一是西藏的问题,因为达赖喇嘛在印度,印度有16万流亡的藏民,会有可能激进化这样的考虑,但至少在习主席任内没有问题。  再一个是印度对“一带一路”的看法,林民旺认为,印度没有回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并不代表他反对,大国不互相买账是一个常态,中国提出后,对印度而言显得他是跟班的角色,所以在言语上印度是不会支持“一带一路”。还有印度对中巴经济走廊也存在顾虑,因为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克什米尔,这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双方争议的地方,印度可能会有一些破坏的举动,但是印度持续的反对这是一定的。还有中印孟甸经济走廊,这个走廊印度、缅甸都比较难推动。  林民旺指出,中国企业去南亚国家要避免这些所谓的政治风险,就需要借鉴欧美企业,完善投资方式、风险保障机制,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程序。文章选自中国网,记者:王琳

    2015年8月31日
  • 【首席财务官网】保护原创,推动海归创新力度

      作为一年一度中国留学人员的盛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数千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参加了历届论坛。作为国内高水准的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思想碰撞盛宴”,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为沟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度交流思想的盛会,成为国内外创业精英获取最新创业政策与信息、彼此交流的新平台与新机制。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于8月16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 创业创新的新局面。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被称作“一年一度中国海归的盛会”,本次论坛再次汇聚国内顶尖海归精英,超过600余名海归精英与会,同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和转载本次盛况。  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CCG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郭盛在论坛上指出 ,年轻海归难于融入国内环境。要进行创新制度改革,保护原创,创造有利于海归发展的环境。 推动海归创业创新,进行创新制度方面的改革非常重要。他说,要加强执法力度,保护原创性,防止恶习抄袭,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海归良好的创新环境。  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中国最高规格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高峰论坛的号召力与影响力。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迭起,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为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优良的环境。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历史使命中,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风景独好的“海归中国”创业创新之路。  截至201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已达180.96万人,仅2014年一年就有36.48万人回国,相当于2001年回国人数的三十多倍,留学人员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也成为中央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论坛大会主席王辉耀表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把海归工作作为中国国际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以加大创业创新的力度,引领全球化时代潮流。  文章选自首席财务官网,2015年8月18日

    2015年8月31日
  • 
  • 398
  • 399
  • 400
  • 401
  • 402
  • 
  • 共【 44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 | 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举办
  • 《环球》| 海外留学新风向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