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China Daily】Returnees more willing to go it alone

    Setting up a business is becoming a popular choice among Chinese coming back from overseasSetting up a business is becoming much more common among China’s overseas returnees,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a greater effort to cater to their needs, industry experts say."The desire among these people to start a business has become noticeable," said Liu Limin, the vice-minister of education, at a forum on returnee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Beijing on Aug 16.Speakers address the audience at a forum on returnee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Beijing on Aug 16.The forum, hosted by the China Center for Globalization, attracted thousands of overseas returnees. Liu said that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versees returnees can deliver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skills and legal knowledge to China, and this could be a new driving force for economic growth.That is particularly so in setting up high-tech ventures, "which helps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n many sectors", he said.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last year there were 364,800 Chinese returned from overseas, 3.2 percent more than in 2013.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about 1.8 million overseas students had returned to China, a little more than hal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overseas."More people are returning because of China’s emerging power and government efforts to attract more talent," says Wang Huiyao, president and founder of the China Center for Globalization.Guo Sheng, CEO of Highpin, one of the biggest recruitment websites for mid- and high-level talent in China, says that once overseas returnees are in China most opt to live in big cities, with 30 percent choosing Beijing, for example. However, in the past few years, fewer are opting for first-tier cities, with many going to smaller c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When they set up a business or make career plans, many focus on industr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IT, Guo says.Many returnees who have spent several years abroad also face the problem of having lost social contacts, so they opt to work with fellow returnees."Being piled into big cities, connected closely by social networks and focused on similar industries are three common features," Guo says.The China Center for Globalization and Highpin recently published the Investigative Report on Chinese Returnees Employment & Entrepreneurship, looking at the careers of overseas returnees born in the 1980s and 1990s.The report says when returnees choose cities, they no longer focus so much on first-tier cities, and most of the businesses they set up are in high-tech and other modern service sectors.When they choose where to live, they consider social networks, industry base, the strength of the market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report says.Among the overseas returnees surveyed, more than half said they recognize the value of studying overseas, including building their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78.7 percent), language skills (78.3 percent), independent thinking (71.3 percent), and adaptive capacity (68.9 percent).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also widely recognized.More than 65 percent of the overseas returnees surveyed said they could recoup the money that had been spent on their educa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in five years. More than 80 percent said they could successfully integrate into communities.Though many are being attracted to cities in Central China and in the west, most still said they would work in first-tier cities.Wang Chaoyong,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ChinaEquity Group, one of China’s earliest independent institutions devoted to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and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says the decis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to set up businesses differs to what prevailed 16 or 17 years ago."At that time many Chinese returnees would copy the styles of Western Internet companies, for example, bring over Yahoo’s model and build up Sohu, bring over Goggle’s model and create Baidu. They brought many modes of the Internet to China, which was the first wave of Internet startup companies."Now the returnees bring a lot more varied resources, teams and business models to China, Wang says. In the past, many of those who started companies were returning from Silicon Valley in California, whereas now they can come from many different places such as Europe and Australia.Wang says ChinaEquity Group has invested in more than 10 entrepreneurial teams that have returned from Europe in the past year, bringing with them various technology and concepts, especially in area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dical equipment, life sciences, fashion design and industrial design.He says that as China is working on many big project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t will need a lot of talent, so China should make it easier for returnees to work in government departments."We still have many barriers on the use of talent, and we should work out policies to let more returnees work in the public sector, which would also help improve systems to encoura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Wang Huiyao of the China Center for Globalization says that what China advocates now i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pirit, not asking everyone to start a business, but everyone having a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t present there are certain things you have to do to set up a business, and you cannot do so blindly or by copying others, he says. You need experience, good service, and a good team, and it is not enough to rely on technology.Wang Huiyao, who has done research on think tanks, says that think tanks, foundations and NGOs are also promising sectors in which returnees could start a business.Mao Daqing, one of the founders of Youke Space, a venture project, says that in the US some graduates set u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 in an innovative society, training and education related to new business models and startups should also be very active."People who start training and education schools are also entrepreneurs who understand industries and could tell people how to do that. This phenomenon has had a big impact on me."Mao says the founders of Youke Space are working on a business school that will target overseas returnees, to help them learn how to localize their servic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local conditions and industries so as to make startups work better.From China Daily, August 2015.

    2015年8月21日
  • 【中评社】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发布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於8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该报告全面展示了近年来留学人员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收获、发展趋势等,并对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以及就业、创业方向、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  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发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如何从智库和舆论社会导向方面去引导真正的创业创新?  王辉耀:同质化的创业确实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常见的现象。创业其实是需要经验和一定的人脉关系的。现在的很多创业其实是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将服务性的行业照搬到网上,这个是在大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的现象,但创业还是要避免盲目性。借助技术的优势和技术的网络和风投的资源,可以很迅速地将创业做起来,但是创业毕竟还是需要管理经验、服务意识和优良的团队,仅靠技术和创意本身恐怕很难成功地去创业。这个也是一个竞争淘汰的过程,技术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就像媒体一样,无论何种媒介形式,其最核心的价值还是内容。创业本身跟留学并不矛盾,海归有留学海外的背景,能够有服务的意识、职业的道德和国际化的视野等,这些都能够对日後的创业起到促进作用。  郭盛:我很感谢能和CCG有这次的合作,这是国内第一次用严肃和实践的角度去探索海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体,也是第一次有报告来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现在人们对於海归的认识还是比较表面化和标签化的,比如说“富二代”等等,但真正深入的了解却还是比较欠缺。此外,虽然现在对海归的问题研究地比较多,但更多的是对於老一辈的海归,而这个报告则是在这个领域内第一次去研究和探索80、90後的海归到底是怎样的模样。这个也是这份报告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海归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在生活服务领域讲求的是销售,是市场,更需要接地气,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需要了解规则和潜规则,而海归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当创业进入本地化的领域,海归发挥的作用会比较有限,而一旦进入技术领域,海归的优势则展现的比较明显。从实际案例来看,海归有非常强的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其要最大程度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进入更加专业和技术性的领域,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创业本来就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而海归创业其领域可能更窄,这会是非常大的阻碍。  问:报告中提及越来越多的海归回国选择创业,那麽我们已有的一些大型企业想要吸引人次是否会更加困难?  王辉耀:现在提倡的创业创新其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创业创新,让所有的人都去创业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种敢於创新的精神,这是值得提倡的。这样说来,其实并不会妨碍到本职的工作。调查也发现,虽然海归创业的比例在上升,但实际上海归回国就业的比例还是占据了主要部分。目前中国确实是需要进入创业的时代,以前都是政府包揽一切,但现在则更加倡导个性,倡导创新,这对於国家而言是有利的。创业本身而言与就业并不矛盾,就业後不断创新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创业。智库所进行的研究,中国现在需要大量的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包括智库、基金会等,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等可能是海归创业的最大机会,也是海归人才更加关注的领域。  郭盛:以前海归最希望进入跨国企业,而跨国企业本身也更青睐海归人才。但目前这个趋势则有了变化。首先,跨国公司选择本土人才越来越多,以前英语好是进入跨国公司的必须项,现在这个要求则相对降低很多。其次,海归选择跨国公司也不像以前那麽热衷,在报告中我们也发现现在的海归会选择创业,选择民企等,这个趋势增长远远是大於跨国公司的。我并不觉得这个趋势是可逆转的,反而我觉得这是人才更多元化的流动,是对於经济发展很好的推动。  问:智联卓聘主要面向中高端的人才,而海归也是属於中高端的人才,其更多的选择创业的情况下是否会给招聘带来困难?  郭盛:当前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海归是人才中素质很高的一个群体,所以很多企业很喜欢海归,尤其是民营企业。此外,目前人才市场中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实际上劳动力价格差不多,但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他们有自信,但他们也能更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而并不是非常的自我。所以这对於我们的业务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我觉得海归这一类人确实是需要社会去更多地关注的人群。现在的年轻海归缺少代表性的人物,偶像的缺失和人群关注度的缺失还是相当严峻的问题。  问:海归报告中提及,海归逐步能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为什麽会有这样的变化?  王辉耀:从2013年到2015年,移动通信技术尤其是微信等社交软件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不同的朋友圈从客观上为海归回国後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包括欧美同学会在最近一两年的拓展速度也相当迅速。时代在迅速地发展,国家也更重视海归群体,包括我们智库也连续举办了相关的活动,这样也进一步增加了海归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中国进一步走向开放,海归回国的人数也在增加,这也客观上为其融入创造了条件。  郭盛:现在海归在国外留学期间,假期回到中国实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其留学期间与中国还是保持了相当紧密的联系,并未完全隔断。并且由於科技的原因,通讯等方式的发展海归在留学期间接触中国的机会也显着增加,与中国的联系紧密能促进其回国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中国社会。  问:报告中指出,海归回国创业最看重的是人脉关系,其最大的困难是人际难。这与国内的创业者看重的因素和困难是类似的。那麽两者的困难有什麽差别呢?  郭盛:这就类似於感冒与发烧,两者的症状是相似的,但其痛苦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於国内创业者来说,可能更大的问题是认识但是不知道怎麽打交道,但是对於海归来说,认识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个人际关系的困难的门槛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异。  王辉耀:举例来说,海归知名的房地产商几乎没有,但是海归创业也需要关系,这种人脉关系主要是国际上的。比如其要在纳斯达克上市,需要认识国际律师、国际会计师等,而国内的关系则更多的是官本位,要与政府打交道。两者都重视人际关系,但是具体的角度还是存在差异。  问:海归创业怎样更好地把创业与中国战略的大背景相结合?  王辉耀:海归回国从事的领域大量的是在高科技领域。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中,海归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比如“一带一路”战略,没有人才的先行和人才的储备是不可能实现的。海归回国以前带回来的是技术,之後是模式,现在则带进来的是理念和创新的思维模式,未来海归更重要的是带出去,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带出去。未来中国不但要“引进来”,更加要“走出去”。海归有全球化的视野并且更好地掌握了国际化的语言和文化,将在中国未来进一步开放和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问:海归在创业前在国外大概需要待多久?  郭盛:待到你准备好了为止。这个“准备好”其实是有两个“积累”,一个是积累到对行业足够的理解,另一个则是积累到足够优秀的团队。行业的理解具体是指靠谱的商业计划,以及优秀的技术等。这两个“积累”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这个时间至少是在五年左右。  王辉耀: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一个海归需要成功创业需要七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我们发现成功创业的海归,都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第二是高学历,至少需要是硕士以上的学历,甚至是博士。第三,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高层的管理人员基本都是相互联系密切的。第四,参加过社会网络,成功创业的海归基本都是在各类活动中比较活跃的人。第五,拿到风险投资之後创业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第六,在大城市创业成功的案例更多,当然现在二线城市海归的成功创业也在增加。最後,北美国家海归创业成功的比例比较高。尤其是美国如矽谷等本身有创业的文化,其次则是美国留学的人群也比较庞大,能够积累到足够的人脉资源和优秀的团队。  问:智联卓聘对於海归创业就业有什麽帮助?  郭盛:智联卓聘是一个高端的网站,所以我们有很多海外的资源,包括企业、人才等各个方面。对於海外留学生而言,可能你需要挑战一下自己去够一些够不到的企业,同时也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所以需要去比较高端的网站寻找相关的信息。  问:海归留学生如何匹配中国的发展战略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王辉耀:十三五规划中人才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未来国家会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那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优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其次则是教育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尤其是大学的改革和人才的引进,没有这些方面扎实的基础,十三五规划是很难有效地推进的。目前中国逐步开放海外人才到中国内地来挂职,做助理和顾问等相关职务。这个应该大幅地放开,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社会创新的基础和支撑。十三五规划中应该进一步增加对於人才的重视,另一个则是增强对社会企业的创新和扶持。未来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国际化的人才,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都不能仅由国内的人才来拉动,而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来拉动。  问:女海归在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生活方面怎样达到平衡?  苗绿:这其实也是女性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80、90後女海归其实更缺乏代表性的人物。女性的成功几率本身就比男性要少,其参与公共事务的欲望也并不是很高。海归女性在留学海外後能更加自我,而女性的自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受排斥的,而海归女性具有明显的文化烙印。我觉得海归回国除了带回技术和商业模式以外,其中最重要的是带回来了思想和文化。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作用在於多元化,多元化是一切创新创业的源泉。海归女性应该更多地保留自我的意识,只要自己觉得幸福,就没有什麽不可以。  问:海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体能起到什麽作用?  王辉耀:中国的“一带一路”在国内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要让国际上的人去接受则还需要采取一种国际化的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这样的话就必须要有一大批懂国际事务、公共外交、国际文化和语言的人才。比如说现在中国还缺乏懂“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这在推广中其实很不利。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吸引全球人才来中国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比如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的建设可能更多的就需要海归来推动,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在未来不但是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开放是“引进来”的改革开放,而未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则是新阶段的改革开放,是“走出去”的改革开放,未来我们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从中国“走出去”,而中国目前在这样的人才储备上还是有所欠缺,可谓任重道远。  王辉耀答中评:一带一路 海归发挥大作用  【中评社北京8月18日电】(记者 徐梦溪 王永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在参加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时接受中评社访问。他表示,海归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语言,在未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会发挥更大作用。此外,他认为,在台陆生有不同思维模式,拥有“跳出大陆看大陆”的优势。  中评社问:如何让海归融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之中?  答:海归回国後大量从事高科技、金融等领域,这是一个趋势。未来在这些领域中,海归的後劲可能会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没有人才的储备,“一带一路”不可能实现。海归先是带技术回中国,後是带模式回中国,以後还要带回来新的思维模式。最後,未来海归应该把中国更好的东西带出去。因为在中国未来的全球化中,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实际上,海归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语言,未来海归在“走出去”,特别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会发挥更大作用,拥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中评社问:现在中国创业环境与过去比有哪些改善?  答:现在,政府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现在创业注册时间也很快。各地拥有众多创业园,为创业提供了免费空间,人才也比过去多。最後,现在是属於全球化的时代,创业更加便利,所以现在创业有很多优势。  中评社问:留学生归国创业,政府最主要应提供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  答:过去中国存在很多资本流通和物资流通的壁垒,现在则应打通人才流动的壁垒,比如签证、绿卡、国内户口、职称等,还有人才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流动的障碍。此外,留学生归国创业过程中,政府应减少对他们在创新上的束缚,例如行政,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中评社问:大陆赴台留学生具有哪些优势?  答:在台陆生可以跳出大陆看大陆,会拥有非常不同的视角。(在台湾留学)是很宝贵的经验,台湾的思维模式和大陆不太一样,在台陆生能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中评社问:您曾经出国留学,毕业後在跨国企业和政府机构工作,後来您为何选择创业?  答:我在国外生活了几年,思维模式发生转变,於是想要在不同领域尝试一下,但不同的尝试贯穿的主题都是“国际化”。我曾做过职业经理人、政府官员、学者,後来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创业,现在做智库。创新是我最大的兴趣。我认为,(选择事业)要与自己的长项匹配,让自己有所发挥。从我的职业生涯来看,每5至8年会出现一个翻新。现在这一段应该是我集中想要做的。文章选自中国评论新闻网,2015年8月19日

    2015年8月21日
  • 【央广网】海归群体对留学价值持肯定态度

      【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于今日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该报告全面展示了近年来留学人员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收获、发展趋势等,并对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以及就业、创业方向、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  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发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海归群体对留学价值持肯定态度  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海归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全球经济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相比较高的留学成本,留学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留学“划算”还是“不划算”的讨论成为社会话题。调查显示,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7%。  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别占24.1%、22.5%,10年以上的占比10.3%,一年以内的仅占7.2%。出国成本的收回时间与海归人员的个人能力、就业单位性质、个人所在的岗位、工作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海归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改善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3%。  海归就业扎堆金融  报告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高达39.5%。3-5年跳槽的海归占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期待政府更多创业支持  报告指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和8.5%。  在创业阶段,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海归创业政策需求方面,海归创业者更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实等问题。也有创业者表示政府应该在购买时优先选择海归创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约41.7%的人则表示国家的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  提供良好环境让海归安心创新创业  此次调查自2015年2月启动,共收到913份有效问卷。样本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指出,从调研报告来看,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有经验的海归最值钱,但是仍有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海归群体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中国的海归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国需要完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海归安心回国创业,加强创新的力度。文章选自央广网,2015年8月16日

    2015年8月21日
  • 【中新社】调查指超八成海归回国后实现社会融入

      【中新网北京8月16日电】16日,《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分析称,目前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海归创业主要领域。与此同时,不熟悉国内创业环境成为主要障碍,海归对政府财政支持需求强烈。  海归创业偏爱高新技术 对政府财政支持需求强  这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8.5%。  海归创业的城市呈现分散化趋势,不再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海归在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集中在“该城市是否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城市环境好”等方面。其次是基础设计、教育水平以及优惠政策的吸引。相比之下,房价和运营成本对创业者选择创业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小。  调查显示,海归创业能够获得丰富的创业资源。75%的海归创业者表示能够在国内获得良好的客户资源。  但报告指出,海归创业的融资渠道仍较有限。数据显示,海归创业资金的来源中,来自创业者个人存款比例高达66.7%,其次是向朋友亲戚借款,比例为25%。来自银行贷款、国内风险投资、国内企业入股等金融渠道所得资金的比例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归创业的资金来源中,基本没有国外风险投资和国外企业入股。  另外,海归认为,在回国创业方面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三方面,认为这三大因素为主要创业困难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9.3%、26.3%、26.3%。  此外,报告分析指,海归创业对市场开拓、政府财政支持需求最强烈。58.3%被调查者认为,需要政府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中限制多的问题,50%希望政府加大科技创业资金支持力度,50%认为相关政策缺乏细节,落实困难。41.7%的人表示,国家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  海归就业多选民营和外资企业 金融业受青睐  《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指出,就业已成海归回国发展的主流选择,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位列第一,比例占14.3%。  在16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智联卓聘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旨在全面展示近年来留学人员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收获等,并对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以及就业、创业方向、状况等进行深入分析解读。  该报告称,目前就业成为海归回国发展的主流选择,87%的海归在回国后选择就业。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同时,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海归就业的单位类型呈现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36.1%的海归在本土民营企业,26.7%的海归在外资企业,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8.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和海归创业民营企业的各占2.7%。  另外,海归就职的企业以500人以上的中、大型企业为主,31.2%的海归就职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45.3%的海归就职于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  报告还指出,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占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在工作岗位方面,选择销售、市场的最多,占29.6%,选择生产/运营、研发、行政工作、人力资源和财物管理的海归分别占11.8%、12.9%、10.9%、8.3%和10.1%。  此外,报告分析称,海归认为其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但社会关系网络、求职时间、专业技能等成为就业短板。  调查显示,47%的海归认为自身主要劣势体现在“国内的关系网络因在国外上学而断裂”,29.7%的海归认为“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27.7%的海归认为自身丧失“挂职锻炼机会、难以找到政府部门工作”。认为“回国时间晚,赶不上国内招聘会”、“所学专业国内没有需求,国外实习经历不被认可”占比分别为26.7%和24.8%。  报告还称,目前,海归的工作满意度偏低。调查显示,有36.4%的海归表示对工作满意,46.4%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2%。  另外,海归的跳槽比例较高。调查显示,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比例达到39.5%,3到5年跳槽的海归占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据悉,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智联卓聘从2015年2月至7月合作开展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研究。课题组针对海归群体开展了网络调查,共收到913份问卷,样本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  此次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调查指超八成海归回国后实现社会融入  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  本次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集团联合发布,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其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1%。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主。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学术、商务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3%。  调查显示,海归群体对留学价值持肯定态度,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7%。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认为3至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  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郭盛指出,从调研报告来看,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有经验的海归最值钱,但是仍有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报告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报告指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记者:张尼、丁栋

    2015年8月21日
  • 【中国网】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报告详解海归生存现状

    发挥海归作用将极大推进中国未来的创新——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报告详解海归生存现状    【中国网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于8月16日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该调查报告自2015年2月启动,共收到913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男性占54.9%,女性占45.1%。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报告全面展示了近年来留学人员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收获、发展趋势等,并对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以及就业、创业方向、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报告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发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    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指出,从调研报告来看,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有经验的海归最值钱,但是仍有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海归群体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中国的海归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国需要完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海归安心回国创业,加强创新的力度。  留学到底划不划算?  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海归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全球经济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相比较高的留学成本,留学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留学“划算”还是“不划算”的讨论成为社会话题。  调查显示,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7%。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别占24.1%、22.5%,10年以上的占比10.3%,一年以内的仅占7.2%。出国成本的收回时间与海归人员的个人能力、就业单位性质、个人所在的岗位、工作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回国再融入难不难?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7%、49.8%、46.7%、35.7%。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3%。  海归最爱在哪里就业?  报告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高达39.5%。3-5年跳槽的海归占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海归创业需要哪些帮助?  报告指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占比分别为18.6%、13.6%、13.6%、10.2%、8.5%和8.5%。  在创业阶段,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海归创业政策需求方面,海归创业者更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实等问题。也有创业者表示政府应该在购买时优先选择海归创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约41.7%的人则表示国家的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  文章选自中国网,记者:戴丽丽

    2015年8月21日
  • 【央广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大会论坛一

    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大会论坛一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与海归发展机遇”为主题,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工作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自身立业,为国家建功。郭盛表示,目前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一线城市为海归创业就业首选,但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

    2015年8月19日
  • 【光明日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行

      【光明日报】北京8月16日电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16日在京举办,5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和欧美同学会会员等汇聚一堂,分享海归创新理念,探寻创业中国趋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等出席开幕式。  本届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探索、总结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拓展发展机遇的新趋势、新经验、新成果。会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卓聘联合发布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全面展示了近年留学人员的留学国家、专业方向、花费、发展趋势等,并对留学人员回国原因以及就业、创业方向、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章选自《光明日报》,记者:杨谧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  【光明网讯】 8月16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探索总结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拓展发展机遇的新趋势、新经验、新成果,汇集海内外留学人员、参会嘉宾的真知灼见,形成向国家有关部门的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中央统战部六局局长王永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张学军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张学军主持论坛开幕式,刘利民、李卓彬、刘延国、孙建立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设置五场分论坛,5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和欧美同学会会员以及来自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分享海归创新理念,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大会论坛一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与海归发展机遇”为主题,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工作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自身立业,为国家建功。郭盛表示,目前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一线城市为海归创业就业首选,但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  大会论坛二锁定“当今中国就业市场下的海归技能优势”主线,由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汤敏主持,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UR WORK创始人毛大庆、香港铁路中国事务首席执行官易珉、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就当前中国就业市场情况、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留学归国人员技能优势变化的趋势等展开讨论。  互联网时代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互联网+”创业潮不仅激发了无数海归的激情梦想,也预示一个崭新的海归创业时代正在到来。 大会论坛三“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孙玉红主持。深圳前海达闼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晓庆、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总裁韩小红、e袋洗CEO陆文勇、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飞马旅创始人兼CEO袁岳共同思考与分析了海归应当如何把握中国互联网大潮发展的时机,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创业。  随着“四个全面”的有序推进,中国各级政府从自身建设出发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登记管制、“有进有出”、“先照后证”。这些软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进创业便利化,并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海归创业提供更加可靠的软环境。 大会论坛四以“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与众创空间发展”为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陈亮主持。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局长于炳波、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张滨,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肖振祥、东莞松山湖(生态园)人才工作局局长吴毅斌、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千人计划政府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刘科等共同研讨了地方政府应如何打造众创空间,进一步做好力学人员的服务工作,带动扩大创业与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大会论坛五以“新生代海归如何进行实践创新”为研讨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主持,集合各行业优秀新生代海归:骑士集团中国区合伙人陈顿斐、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上海朗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凡、湖南省衡山县村官耶鲁毕业生秦玥飞、修正药业总经理修远、首都医疗集团执行董事张哲,以切身经验畅谈如何走过企业和社会创新之路,未来的80、90后新生代海归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将面临着怎样的机会和挑战等。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论坛大会主席王辉耀表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把海归工作作为中国国际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以加大创业创新的力度,引领全球化时代潮流。  论坛期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在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文章选自光明网,2015年8月17日

    2015年8月18日
  • 
  • 400
  • 401
  • 402
  • 403
  • 404
  • 
  • 共【 44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 | 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举办
  • 《环球》| 海外留学新风向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