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中国青年报: 坐拥人才金矿我们该怎么挖

        如果说在老外眼中,海外华侨华人过去示人的形象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刀)的话,那么,如今这种形象已经悄然转变为“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与“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  这种说法出自8月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这是国内首次发布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研究的报告。报告初步估算,在5000万华侨华人中,专业人士约有400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外华人群体,这个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的特定人群常被看成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科技变革的引领者。  蓝皮书著者之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份报告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原来我们外面还有这么大一个(人才)金矿”——  报告结合多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统计,认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数量接近400万。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240万,含华裔)、加拿大(26万)、欧洲(80万)、新加坡(10万)、日本(9万)、澳大利亚(8万)、新西兰(6万)等。  “怎么样充分利用这个宝贵的人才库,是我们要提上日程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辉耀说。  海归人才的作用,有诸多数据可以佐证。比如,中国科学院1955年的首届172名学部委员中有158名是海外归国人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科技相关管理部门推出的“863”计划和“973”计划中,其首席科学家、课题组组长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留学归国人才。从2012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来看,在自然科学奖第一完成人中,海归人员的占比高达56.1%,可以说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不过,王辉耀说,高精尖人才回归的比例还不是特别高。根据美国的相关数据,2007年回国的工科博士大概在8%,2011年达到15%。尽管有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不断推动,“但毕竟还是大部分在外面”。  报告显示,当前海外华裔高精尖人才总数接近3万,除此之外还有100万以上正处于事业发展期、在中国出生的海外优秀人才,以及总数不低于100万的海外华裔人才。  然而,把这些专业人士吸引回国并非易事。  王辉耀说,当年的留学生,大多是出去读研究生,年龄比较大,在国外看的多是中文报纸,去的是唐人街,和中国人“混”在一起,“很难真正融入当地的社会”,更多是获得一些知识就回来了。  如今情况变了,他说,现在出去的一代,一者语言上不存在大问题,二者观念上,留学者多是从小看好莱坞大片长大的,很容易适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报曾有一篇题为《第五代》的报道,描绘了改革开放后第五代中国留学生的面貌。王辉耀认为,当前青年留学生仍然是第五代,但以2000年为分界,第五代留学生又被分为两拨。老的一拨,经历了“狂热的年代”,常常有很多反思;而新的一拨所处的生长环境可以说是“顺遂”,虽具备了国际化的意识,但是在反思精神、使命感和批判意识方面不如老的一拨人。  如果说老一代华侨华人可能因为思乡情结或者适应不良而回国发展的话,那么新的一代则主要考虑的是国内外经济因素,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机遇、工作机会,以及祖国对于其专业技能的需求增加。  因此报告针对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流的一些现实壁垒提出建议:希望降低华侨华人出入境方面的壁垒,完善华侨华人回流后的社会保障机制,灵活借鉴国外模式来完善国籍制度。  当人们还在讨论留学移民潮和海归回国潮哪个更为强劲时,王辉耀和他的团队发现,真正的趋势是循环,“就是大量的人回来,也有大量的人出去”,大进大出,形成循环。  一方面,年轻一代的留学生回国率比以前有所提高,他们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不会觉得中外差距太大,“既熟悉东方又了解西方”,乐意回来做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留学生出国的年龄越来越小,“很多初中、高中就出去了,觉得环境适合的话,就留了下来”。  报告中的一项调查显示,50%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愿意选择在中国和目前居住国之间做“海鸥”,也就是进行跨国环流。  “想回来的人是有的,但最大的问题还是‘重引进、轻使用’,人才引得进,但是留不住、用不好。”尽管王辉耀的团队在报告中提出了详尽的政策建议,但他认为最需要的其实是观念上的转变——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主要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资参与中国建设转型到未来30年重点依靠他们吸引‘外才’来华参与中国发展。  他认为,现在各地的概念还停留在“招商引资”阶段,如今我们不差钱,各地真正缺的是人才,“要改进机制体制,过去靠吸引外资来推动,现在可能要靠吸引外才,靠国际化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王辉耀说。(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8月7日第3版,记者:邱晨辉、黄仪婷)

    2014年8月7日
  • 中新网: 报告称中国移民赤字近850万 吁降低“回流壁垒”

        中新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 阚枫)5日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到2013年,中国的“移民赤字”达到849.4万。国际移民的大量外流,使中国的人才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这份蓝皮书全称为《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这是国内首次发布的针对海外华人华侨专业人士研究的蓝皮书。  华人华侨形象由“三刀”变“三师”“三家”  蓝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当前5000万华侨华人中,专业人士约有400万,主要集中在美欧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外华人群体,这个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的特定人群,常被看成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科技变革的引领者。  报告指出,大部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认同其与中国的联系,也认可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超过半数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认为自己得到了国内政府的支持。从目前情况看,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未来人数规模将不断增长,知识和专业化层次将不断提高,必将成为华人精英中的重要群体。  “长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的整体专业形象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如今他们的整体专业形象是‘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与‘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现在他们多数从事技术性或管理性工作,并参与组建或活跃于各种专业社团。”  报告称,在全世界范围内,海外华侨华人掌握的资金与技术只有海外的印度裔与犹太裔可比拟。同时,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社团积极参与所在国家的活动,为当地的科技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并且以多种形式参与当地政治活动,提升了华人在海外的形象。  中国移民赤字高达800余万 报告吁降低“回流壁垒”  5日发布的这份报告指出,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在海外崛起,是中国宝贵的海外“人才库”,在该群体中,思念祖国,想要回国投资、工作的人数也日渐增多。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中国各地引进外来人才的想法也日益迫切。  不过,报告称,中国的发展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海外专业人士,但是由于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华人华侨专业人士回流存在现实壁垒。  报告称,1990年,中国的“移民赤字”约为371万,到2013年则达到849.4万。国际移民的大量外流使中国的人才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人员流动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平衡性--出多进少。”报告称,如何降低中国人员出入境的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强烈的背景下,对中国现阶段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及相关制度来说,是亟需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这份报告还指出要“区别外国人中的华人与其他外国人”。采取这项针对性措施将使外国人中的华人能比其他外国人更便捷地入境、居留和出境。  报告称,华人华侨的普遍认识是归国手续太多,一系列手续可能涉及外事、统战、侨务、公安、工商、海关、税务、商务、金融等部门,繁琐的签证及归国手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回国的次数,削弱了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不利于吸引他们回国。  这份报告建议,针对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发放10年长期签证,或者扩大绿卡发放范围,可以考虑凡是在海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原籍中国的人士都可以申请绿卡,或者可以考虑凡是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大陆出国的原中国公民都可以获得绿卡等。还有一项建议是,争取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可以享受港澳台同胞的免签待遇,或发放免签“侨胞证”、“华裔卡”或“居留证”。(文章选自中新网,2014年8月5日)

    2014年8月6日
  • 中国网: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 建议建立为国服务计划

        中国网8月5日讯  8月5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发布,蓝皮书指出,由于对国内市场、科技水平、法律法规等缺乏了解,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为国服务面临一系列问题。据调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国内的引才计划或规划并不太熟悉。  调查者中,22.2%的人表示了解正在实施的“千人计划”,有15.2%的人表示了解“青年千人计划”,另有12.3%的人了解“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其他计划如“春晖计划”“外专青年计划”“111计划”等,了解者均不足10%。  2012-2013年,根据CCG在四川成都、江苏昆山及广州等地对海外留学人员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法制不健全”是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认为阻碍其为国服务的主要因素。33.3%的人认为“出入境手续复杂,制度不完善”是主要不足,29.6%和25.9%的人认为“政策不完善,吸引力度不够”与“创业环境不理想”为主要不足。同时,市场机制不成熟和找不到合适的合作单位也被认为是主要原因。  蓝皮书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社团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完善出入境相关规定,促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与国内沟通,建立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为国服务的系列计划,整合与侨务有关的政府部门力量,搭建信息平台,支持国内机构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合作,创造相应的市场环境,促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新就业。文章选自中国网,2014年8月5日

    2014年8月6日
  • 中国网: 发达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数量接近400万

        中国网8月5日讯  8月5日,由中国于全球化智库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国参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数量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他们十分值得重视和加以研究。  蓝皮书指出,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数量接近400万。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地域分布具有“大集中、广分散”的特点,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在中国内地出生的美国移民数量已达到220万,成为美国第二大新移民群体。目前在美国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约240万。在加拿大,中国为加拿大最大的国际移民来源国。在欧洲以及其他地区,中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些海外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且集聚在就业、教育条件较为优良和商业较为活跃的区域。  蓝皮书同时指出,根据CCG调查结果,近70%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企业工作,其次是在教育机构工作,占比为19%。除了传统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领域开始向新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行业分散,大量跨行业专业人士也开始出现。  并且,大部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认同其与中国的联系,也认可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超过半数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认为自己得到了国内政府的支持。从目前情况看,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未来人数规模将不断增长,知识和专业化层次将不断提高,必将成为华人精英中的重要群体。文章选自中国网,2014年8月5日

    2014年8月6日
  • 环球时报: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数量接近400万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知名民间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8月5日共同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这是国内首次发布针对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群体研究的蓝皮书。蓝皮书初步估算,在5000万华侨华人中,专业人士约有400万,主要集中在美欧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外华人群体,这个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的特定人群常被看成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科技变革的引领者。对中国来说,“两弹一星”年代如此,现在和未来同样如此。蓝皮书著者之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是我国宝贵的“海外人才库”和“战略资源库”,而未来将有大批的国际人才在中国流动。  400万专业人士多在发达国家  最新发布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蓝皮书显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目前华侨华人总数约为5000万人,其中近千万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大陆出去的新移民。关于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数量,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数据。蓝皮书结合多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统计,认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数量接近400万。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240万,含华裔)、加拿大(26万)、欧洲(80万)、新加坡(10万)、日本(9万)、澳大利亚(8万)、新西兰(6万)等国。  蓝皮书数据显示,近70%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国外企业工作,另有19%的人在教育机构工作。此外,大量跨行业专业人士也开始出现,除传统的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领域,他们还向新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文化创意、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行业分散。报告说,“算命先生”并不属于专业人士,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蓝皮书著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地域分布具有“大集中、广分散”的特点,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他们普遍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经济实力相对较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蓝皮书归纳的,长期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的整体专业形象是“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如今他们的整体专业形象是“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与“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现在他们多数从事技术性或管理性工作,并参与组建或活跃于各种专业社团。另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调查,大部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认同自身与中国的联系,也认可自己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超过半数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认为能得到国内政府的支持。  蓝皮书建议发放免签“华裔卡”  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秘书长赵永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国内智库能将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这一特定群体作为一个系统的人才资源和力量加以研究,针对性很强,对国内决策者重视和研究、引进和利用这些海外人才很有好处。赵永升说,在法国,集中在自然科学领域,如生物、制药、高分子等高科技领域的华侨华人比较多,相对进入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人士少一些。他有一个做软件开发的华人朋友,前年就被江苏昆山创业园邀请回国。  “中国要有从利用外资到利用外才的人才引进战略。”王辉耀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认为,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主要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资参与中国建设转型到未来30年重点依靠他们吸引“外才”来华参与中国发展。  海外归国人才对新中国的建设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数据显示,中国科学院1955年的首届172名学部委员中有158名是海外归国人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改革开放后,中国为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缩小国内科技与世界的差距,先后推出“863”计划和“973”计划,这两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课题组组长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后留学归国人才。但开放的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也大幅放松了对公民的出国控制,使得人才有机会通过技术移民方式移民到发达国家,在事实上成为美、加、澳、新四国最主要的技术移民来源国之一。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蓝皮书的结论是,出生于中国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多为技术移民或投资移民,他们要么是技术精英,要么事业有成。出生于其他国家的华裔专业人士由于掌握专业技能或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而大多拥有外国永久居留权,其年龄分布为35~55岁,年轻化与知识化使其能在异国他乡迅速适应当地生活和工作环境。  蓝皮书除总结归纳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情况外,还对充分发挥这些人士作用提出建议,其中一项是“区别外国人中的华人与其他外国人”。采取这项针对性措施将使外国人中的华人能比其他外国人更便捷地入境、居留和出境。例如,针对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发放10年长期签证,或者扩大绿卡发放范围,可以考虑凡是在海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原籍中国的人士都可以申请绿卡或者可以考虑凡是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大陆出国的原中国公民都可以获得绿卡等。还有一项建议是,争取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可以享受港澳台同胞的免签待遇,或发放免签“侨胞证”、“华裔卡”或“居留证”。蓝皮书还提到,为华侨华人争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中增设探亲免签制度等。  “回流壁垒”会逐渐减少  在美国一家知名金融公司做高级风控官的张川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推出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反映了目前欧美海外人士关心的“海外华人卡”、“华裔卡”、中国绿卡、简化华人回国手续等问题。目前他身边的一些华人出于对祖国的眷恋,在美国取得绿卡多年以后,也不想入美国籍,但问题是他们有了海外居留权后,子女就不能持中国护照。相比之下,印度政府针对海外公民推出“印度裔卡”(PIO,15年免签证)计划和“印度海外公民证”(OCI,终生免签证)计划很受欢迎,他们除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外,能基本享受“本土公民待遇”。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全球的印度移民有2000多万,而过去一些年已累计发放千万张“印度裔卡”和“印度海外公民证”。  不光中印两国,重视吸引和鼓励海外专业侨民回来创业或做贡献的国家越来越多。在巴黎管理学院读商科的一名科特迪瓦女学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科特迪瓦虽然拿不出太多资金奖励海归,但也会有一些政策支持,如简化回国创业人员的企业审批手续,减免税收等。王辉耀还以墨西哥为例说,仅2011年就有40万海外墨西哥人决定回到墨西哥。他认为,许多国家意识到在国外直接争夺高端人才有所不便,而走马观花地在海外发布广告或举办招聘会又难以找到合适人才,都选择通过海外专业人士社团来建立人才库并引导海外人才回归或为国服务。  国内对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有很多尝试和努力,如“千人计划”等。不可否认,国内一些地方上对引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也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环球时报》驻美记者曾参加过国内西部某大城市的海归交流会,该市市长盛情邀请记者回来在金融领域做些贡献。但会后记者在与市长提到的金融办和城市银行的负责人交流时,得到的一致答复是“没有编制”,参加海归交流会只是因为被市长点名。谈到“回流壁垒”的问题,张川认为,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对海归的心态是既欢迎又防备,怕海归来了占据好位置。结果是只想引进技术,不想引进管理人才,只想招博士,却不敢找在海外有高位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赵永升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吸引海外专业人才的意愿最强,也有能力出台相关的引才政策。  【环球时报驻印度、美国、法国记者 吕鹏飞   刘山  赵统兵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

    2014年8月6日
  • 中国网: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 专业人士回国意愿积极

        2014年8月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召开。  2012-2013年,CCG在四川成都、江苏昆山及广州第十五届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的海外留学人员中进行了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情况调查。调研报告反映了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主要特点,对如何充分发挥无法回国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作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蓝皮书指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为主。其中,美国比例最高(33%),其次是澳大利亚(15%)。在欧洲,以英国占比例最大(9%),其次是法国(4%)和俄罗斯(2%)。在亚洲,以新加坡占比例最大(9%),其次是日本(5%)和韩国(2%)。  在这些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中,拥有外国国籍的占52%,拥有长期居留权者占48%。其中,拥有美国国籍的人最多(36%),其次是加拿大国籍(9%)。在欧洲,拥有英国国籍的人最多(9%),其次是奥地利国籍(4%)。在大洋洲,拥有澳大利亚国籍者最多(11%),在亚洲,拥有新加坡国籍者最多(9%),其次是日本国籍(5%)。  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中,85%以上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以中青年为主,30-39岁的人占36%,40-49岁的人占28%。70%以上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在国外从事专业工作超过10年。  大多数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与国内保持了较好的联系,其中,每年回国2-4次的人数比例为52%。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发展和投资行业主要为高科技领域,以企业为主,在回国意愿上,表现积极,认为其对中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交流和文化交流方面,55.6%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认为为国家招才引智服务是为国服务的最有效形式,48.1%的人认为兼职、受聘于国内单位是最有效的形式,37%的人认为从事讲学等学术交流是最有效的形式,22.2%的人认为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内招商引资服务是最有效的形式,14.8%的人认为回国参与政府工作是最有效的形式。(文章选自中国网,2014年8月5日)

    2014年8月6日
  • 2014年中央”千人计划”项目启动

      深圳新闻网8月1日讯(记者仰双全)记者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人才办”)了解到,2014年中央“千人计划”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日 前已开始启动,深圳市申报截止日期为8月25日。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中央“千人计划”人才项目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引才倾向性更加明确。本次申报要求在加 大引进力度、保证人选质量的基础上,优化引才结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向高端制造、民生科技等领域倾斜,向“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和 “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倾斜,向企业倾斜。二是增加了“文化艺术人才”项目。该项目申报主体为国有文化单位、艺术院校,本项目今年的引才规模将控制在 30人以内,要求申报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周岁;从事舞台艺术和创意设计的申报人选,可适当放宽学历和年龄要求。申报时一般应未全职在 国内工作;已经在国内工作的,回国时间应在一年内。三是除创业人才外,增加由学术(技术)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初步评价的环节。用人单位在与申报人选达成初步 意向后,申报材料要求由用人单位的学术(技术)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或者专门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的学术(技术)水平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后再递交申报书。  市人才办为做好今年中央“千人计划”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从4月份起已在各区(新区)以及重点园区陆续开展宣传发动工作10余场次。近期,市人才办还将 继续进行发动,相关申报消息将及时发布在深圳人才工作网(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网)(www.sztalent.org)上,请申报人选注意相关通知。同时, 也可通过咨询电话82103453、深圳人才工作QQ群:173572043、深圳人才工作网(深圳高层次人才网)微信公众号:szrcgzw等渠道了解 相关信息。  中央“千人计划”人才项目是中央层面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由中组部牵头实施,也是我国引进海外人才的最高荣誉。该项 目计划从2008年起,用5至10年的时间引进约2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截至2013年底,已组织实施十批次申报评选引进工作。我市目前 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共103名,主要分布在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在各行业领域中发挥了创新创业带头作用。由我市申报入选 的中央“千人计划”人才,可直接认定为我市“孔雀计划”A类或B类人才,享受相应的待遇,同时还可享受由广东省提供的配套资助政策。(文章选自深圳新闻网)

    2014年8月5日
  • 
  • 427
  • 428
  • 429
  • 430
  • 431
  • 
  • 共【 445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 《环球》|王辉耀:全球安全治理正面临时代性转变
  • 专访 | 慕安会一手观察,中国如何引领多极化世界?王毅讲话透露关键信息!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