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重要障碍
光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李瑞英) 在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165周年和中国欧美同学会建会100周年之际,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国海归创业发展蓝皮书--2012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王辉耀、路江涌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2012年7月23日在欧美同学会举办。蓝皮书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介绍了蓝皮书的内容:2012 年“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在大量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归回国发展的优劣势,比较了海归创业和本土创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专题研究了海归创业成功的出破口。在全面把握当前海归大潮中海归发展现状、政策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业中心在海归人才发展领域多年积累的研究优势和社会影响,综合权威专家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为海归发展描述整体情况、梳理政策脉络、提出了多角度和操作性建议及理论指导,为我国海归创业者、海归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学术资料和决策参考。蓝皮书指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 蓝皮书说,自中央政府2008年底颁布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高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我国回国的海归还只有5万人,2009年回国海归首次突破10万人,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回国海归达到13.48万多人,2011年回国海归又达到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人才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特别是我国自“千人计划”出台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助推了人才的回流。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吸引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264人,各地吸引的地方“千人计划”人才超过万人。中国最新的人才政策还包括新出台的“青年千人计划”和“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举措,以及中国独创推出的“人才特区”政策。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国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回国障碍是国内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79.6%的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69.6%的海归认为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职业发展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这与海归人才回国的原因是相对应的。在对海归回国原因的分析中,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职业发展原因、家庭生活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因此,海归回国主要是受到国内发展机会和家庭团聚的吸引,但因为认同国内文化或无法融入海外文化而回国的较少。相应地,在海归回国障碍的分析中,海归顾虑最多的是社会文化障碍,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居中,而顾虑最少的是职业发展障碍。因此,综合而言,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海归回国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动因和重要障碍。 蓝皮书强调,回国创业对海归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海归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情怀的结合,在于其东西方双元文化的结合,在于其获取海外资源的优势,在于其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海归的大量回流,海归群体也开始出现不同层次并遭遇反向文化冲击。目前,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础,以“千人计划”为引领,以地方人才政策为支撑的全国性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也形成了中国国际人才在创业领域的巨大优势。可以说,目前是中国5000年来创业机遇最多的时期,也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李国强]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称中国海归回国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调研显示,目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所选择的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占总数的43.2%,而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也有类似的选择。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按单位性质划分,海归就业时,选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的分别有16.1%,另有13.6%选择了国有企业,7.4%选择海归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到政府部门就业的有3.7%。 蓝皮书表示,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仍然把广东、上海、北京、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这表明,海归回国就业仍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较少到内陆省份就业。海归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一方面会提高海归就业难度,另一方面会增加海归间薪资的竞争。 蓝皮书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说明海归人才在科研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 蓝皮书还表示,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蓝皮书指出,从海归整体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就业难”的情况:国内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更理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当其用,而不是海归这个光环;随着留学人员大众化、低龄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海归群体个体能力也参差不齐。 蓝皮书建议说,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最重要的是把心态归“零”。首先,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寻求帮助。其次,在对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是海归回国主因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职业发展类原因是中国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中国海归认为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职业发展类原因中,海归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依次是:国外所学专业在国内有优势、国内整体经济前景比较好、看准了现实中国市场空白、国内吸引海归回国的优惠政策有吸引力。 “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引回来’的,而不是被‘逼回来’的。”蓝皮书指出,总体而言,海归回国的主要是受到国内职业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吸引,而不是在海外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文化受到制约,或是海外生活不舒适导致的。 蓝皮书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从21世纪开始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而自“千人计划”2008年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中央和地方的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加大了推动人才回流的力度。 据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留学生年度回国人员达13.48万人,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吸引“千人计划”专家1500多人;截至目前,中关村已有1.2万名海归人才创办了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10年前的20倍和12倍。 蓝皮书表示,绝大多数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归的最重要原因。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国后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 “大部分中国留学人员不认为回来后的绝对生活质量、孩子教育与成长会有更好的保证。”蓝皮书强调指出,这说明,他们渴望政府能够改善及提升商业环境、教育质量、社会风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环境保护等。(完)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创业海归呈现年轻化趋势 女性海归创业者增多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中国海归就业、创业开始呈现年轻化态势;而且女性在创业过程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女性海归创业者增多。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自费留学规模越来越大,留学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由于他们走出校门后大部分选择了回国就业、创业,因此海归就业、创业也开始呈现年轻化态势。 蓝皮书指出,由于很多年轻海归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就走出了国门,对国内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状况了解得并不透彻和全面,所以创业过程中在规划、判断等方面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年轻海归要提高自己创业成功的概率,要从以下方面下手:第一,要充分了解国情;第二,多与社会各方面交流;第三,加强与曾经留学的国家接触;第四,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要善于集聚国内人才。 “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潮风起云涌,在留学和归国大军中,有大批英姿飒爽的女留学生身影。”蓝皮书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愈加重要,国外的求学经历也让女海归们拥有了更宽广的眼界,同时也给了她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女性海归创业者增多。 蓝皮书认为,作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中国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回国创业已成为新时期海归人员的重要选择之一,近几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稳步上升,仅2011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就达到了18.62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38.08%,未来海归创业人数还将不断增多。 同时,蓝皮书指出,由于具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与工作经验,海归对国内外的文化和市场都有相当了解,有效地起到桥梁和渠道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的科技创新道路上发挥了催化剂作用。海归回国创业将进一步催化科技创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海归创业成功企业集中于高新知识密集行业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海归在哪些领域创业更容易获得比较优势?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给出了答案:高科技、新经济以及知识服务产业领域,是中国海归成功创业的主要阵地。 根据样本研究,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新产业领域创业成功的海归占到了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知识服务经济领域,只有5%左右是在制造领域。调查说明海归在自身擅长、有专业技术优势、国内外差距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域里创业,独具优势。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高”、“新”、“国际化”、“走出去”是中国海归创业的四个关键词:高科技产业、新经济领域、知识服务产业及涉及国际化和走出去的领域,是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和最能发挥海归创业优势的领域。 蓝皮书说,海归通过自身在西方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的先进技术、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等,推动了国内高科技、新经济的发展,带回了新的融资方式和国际资本,同时也建立了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主要企业,并帮助了本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和“走出去”。 蓝皮书指出,海归创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个人存款。超过50%的海归创业的主要资本都来自个人存款;超过七成的海归创业资本中包含个人存款。此外,朋友亲戚借款、国内企业入股、国内外风险投资都是获得资本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已出现一批以海归创业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机构”。 蓝皮书显示,大部分海归创业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内部研发是研发投入和获得研发成果的最重要方式;同时海归创业企业也注重与国内外其他机构的合作研发。综合销售额、总资产和员工数等多项指标来看,海归回国创业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完)
2012年7月23日 -
研究称中国海归创业成功人士半数自美国回国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从海归创业成功人士的地理分布来讲,约54%回国创业的海归从美国回来,约23%从欧洲回来,10%从加拿大回来,9%从日本回来,3%从澳大利亚回来。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表示,46%的创业海归的海外学习专业为理工专业,27%的海归专业为经济或工商管理,12%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还有9%为医疗卫生专业,其他的专业为6%,并且男性占90%。 蓝皮书说,2010年回国海归达到13.48万人,2011年回国海归达到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人才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蓝皮书指出,海归们经过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各类成功的管理经验的熏陶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聚集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利用国内与国外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创业,这构成了很多海归创业活动的主要形式。 蓝皮书在分析当代海归创业的特点时指出,在海归群体中,高学历更有助于他们创业。经调查,创业成功的海归大部分是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而且海归在高科技领域里创业更容易成功。“海归求职时更侧重国际关系,国内关系相对比较弱”。 蓝皮书说,国际视野和海外经历是海归人才重要的优势之一。海归创业主要且较容易从海外获取技术资源,而政府、客户、人才、资金等资源则主要且较容易从国内获取。尽管海归的国际化视野和经历是其创业的主要优势,但创业的重要资源仍然需要从国内获取,本土化的挑战需得到重视。 蓝皮书也指出,海外的工作经验对海归非常有帮助。经调查,平均海外工作经验5年左右,对他们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创业团队对于海归来讲非常重要。接近80%的海归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至少一个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创业园区组织等。(完)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海归创业“逃离北上广” 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张冬冬)“逃离北上广”,已不仅是中国普通青年的流行趋势,而且已成为中国海归的现实选择。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中国海归的创业地点,正在逐渐转向内地及中小型城市。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认为,很多海外留学生之所以在回国创业时放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选择中小城市,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有限,所以在回归创业资金方面年轻海归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 蓝皮书表示,与之对应的是,中小城市竞争压力则相对较小,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相对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去中小城市,当地政府都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并在创业启动资金上给予资助。 蓝皮书举例说,武汉市政府2008年针对优秀海归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设立600万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投资资金,设立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为承担科研项目的归国博士提供政府资助等。长春市设立了高新区创业“天使基金”,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创业。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项目,还可以提供300万-500万元创业风险投资,以及按实际贷款利息金额的20%最高50万元的贷款贴息。 “另外,相当一部分海归来自中小城市,为了回报家乡,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们大多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蓝皮书认为,这些海归虽然把企业设在了中小城市,但拥有国际视野,仍然胸怀天下,把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把市场从小地方发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蓝皮书还指出,海归创业的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具有相关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能较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及了解国内市场状况,选择服务业的海归将会增多。同时,海归团队创业渐成趋势,政府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时,也开始重视引进海归团队。 海归创业蓝皮书称中国海归回国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调研显示,目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所选择的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占总数的43.2%,而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也有类似的选择。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按单位性质划分,海归就业时,选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的分别有16.1%,另有13.6%选择了国有企业,7.4%选择海归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到政府部门就业的有3.7%。 蓝皮书表示,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仍然把广东、上海、北京、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这表明,海归回国就业仍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较少到内陆省份就业。海归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一方面会提高海归就业难度,另一方面会增加海归间薪资的竞争。 蓝皮书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说明海归人才在科研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 蓝皮书还表示,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蓝皮书指出,从海归整体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就业难”的情况:国内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更理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当其用,而不是海归这个光环;随着留学人员大众化、低龄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海归群体个体能力也参差不齐。 蓝皮书建议说,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最重要的是把心态归“零”。首先,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寻求帮助。其次,在对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完)
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