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歸」創業「逃離北上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豐齊 北京報道)因為在大城市競爭壓力相對較大,創業所需要資金較多,政府能給予的支持有限,內地「海龜」(海歸)創業者出現「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趨勢。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稱,很多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其創業地點,甚至擇業地點,正逐漸轉向二線城市甚至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政府支持相對多 藍皮書表示,中小城市競爭壓力則相對較小,政府能給予的支持也相對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去中小城市,當地政府都會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並在創業啟動資金上給予資助。 武漢市政府2008年針對優秀海歸創業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設立600萬元海外留學人員創業投資資金,設立創新人才開發資金,為承擔科研項目的歸國博士提供政府資助等。長春市設立了高新區創業「天使基金」,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用於扶持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創業。對於符合條件的人才項目,還可以提供300萬元至500萬元創業風險投資,以及按實際貸款利息金額的20%最高50萬元的貸款貼息。另外,相當一部分海歸為了回報家鄉,選擇回家鄉創業。 中國正成「人才回流國」 藍皮書表示,自「千人計劃」2008年出台以來,中國由「人才流失國」,逐漸成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數據顯示,2010年年度,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達13.48萬人;2011年度達18.62萬人,增長38%;截至2011年底,中國已吸引「千人計劃」專家1,500多人;截至目前,中關村已有1.2萬名海歸人才,創辦了超過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別是10年前的20倍和12倍。 海歸成功創業的主要陣地是高科技、新經濟,以及知識服務產業領域。據研究,互聯網、IT和通信等高新產業領域創業成功的海歸佔到70%以上,還有20%的海歸集中在諮詢、法律服務和教育等知識服務經濟領域,只有5%左右是在製造領域。超過50%的海歸創業的主要資本都來自個人存款。綜合銷售額、總資產和員工人數等多項指標來看,海歸創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男性佔90%,不過近年女性創業者開始增多。
2012年7月24日 -
海归创业最怕“人情世故”
本报讯(记者 王婷婷 实习生 何青)海归回国创业最怕什么?答案是“人情世故”。 今天上午,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指出,近八成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 蓝皮书指出,海归就业、创业开始呈现年轻化态势。已回国创业的海归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尤其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和新生物工程、新医药行业最为集中。 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 蓝皮书的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社会文化障碍主要表现为国内外的官场文化、市场环境、团队文化及诚信问题等的不同。
2012年7月24日 -
面临”反向文化冲击” 海归回国遇社会文化类障碍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海归人才长期学习、生活在国外,回国创业发展往往遭遇“反向文化冲击”,面临“再本土化”挑战,社会文化类障碍成为阻碍中国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因素。 蓝皮书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的主要优势在于:东西方双元文化背景使他们能够结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海归人才能更容易地从海外获得技术信息,海归在技术突破性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有海归人才认为“海归光环”对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国内客户或员工有帮助。 “水土不服,这是很多海归回国创新创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海归人才的劣势,蓝皮书认为,回国前,很多海归已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对各方面情况不熟悉,包括市场情况、创业政策及社会软环境等。除此之外,一些海归对自身条件不是很了解,心理准备不足。 因此,蓝皮书建议,政策要引导海归“再本土化”,各地应该提供交流平台,在引入人才后帮助海归人才实现发展,助力国际化人才加快实现本土化;同时,除了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外,海归自己也积极组织活动深入了解国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过程。(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以“人才环流”助中国企业国际化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以“海鸥”为代表的人才环流是全球化的最新趋势,要努力发挥“海鸥”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海鸥”专指安家国外、经常往返于中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活动的华人。“海鸥”担任中国海外企业高管,不仅在近期内将大大缩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长期稳定发展的解决方案。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中,“走出去”战略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开展对外投资和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也超出了传统的亚非拉市场,逐步向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扩展。 然而,中国企业国内派出的管理人员容易“水土不服”,缺乏海外生活工作经验,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有所欠缺,在开展业务方面有一定困难。而当地聘用人员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往往易与中国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并购及合资预期的效应难以实现。 蓝皮书援引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的研究指出,定居加拿大的“海鸥”具有以下特征:很高的受教育水平,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不限于中国和加拿大的多国经历,加国宽松的移民环境,吸引了不少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具有海外工作经验,往往在主流社会机构中担任要职。 因此,蓝皮书建议以“人才环流”突破中国企业国际化瓶颈,发挥“海鸥”的作用:“海鸥”在海外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对当地社会人文环境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对中方投资者而言,尽管代理人的考虑依然存在,但同文同种降低了由信任问题所造成的交易成本。 蓝皮书认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助推了海外华人专业人才的回国潮,与科技、教育人才相比,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回归数量不大。究其原委,是因为海外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发挥才能可能还是在海外,对这些人来说,以“海鸥”形式“为国服务”则避免了两种体制的摩擦,(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建言海归企业“牵手”民营企业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呼吁,中国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在项目、技术、市场、资金、销售、管理、团队等方面展开对接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的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中国海归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可以在技术和资金、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团队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 蓝皮书表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土企业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但也面临着融资难、不熟悉市场等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已有许多资金实力雄厚、具备一定规模的本土民营企业,有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投资、产业升级、走出去发展以及国际化等需求。双方在共赢基础之上展开对接合作,对于双方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建设都是共利之举。 蓝皮书强调指出,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双方对接合作应该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并能包容差异性:一方面是要形成既共利共赢又一损皆损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形成合适的股权配置。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在理念、价值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形成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释放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活力。”蓝皮书指出,一方面,政府对于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应首先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要求出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此外,对符合重点产业条件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政府要通过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科技园、项目和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进行扶持;而对于一般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则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公共服务和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蓝皮书认为,政府可以发挥“政策杠杆”及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引导本土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海归投资;带动民间资金和本土民营企业,建立专门扶持高层次留学人才在高新技术领域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间的交流、平台及联谊平台。(完)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 描述海归创业态势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3日在北京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本重点研究海归群体回国创业及在相关领域发展的蓝皮书。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组织编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旨在全面反映中国海归创业发展的最新情况,梳理国家鼓励海归发展的最新政策。 该书总结了中国海归创业的特点,分析了中国海归创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大量调查研究、采访、座谈和第一手的调研数据,分析了海归回国的原因和所面临的障碍,海归具有国际文化的优势,海归就业和创业需求分析,海归创业成功因素与挑战,海归如何与民营企业结合的机遇等。 此外,蓝皮书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海归回国与发展创业的政策建议,并系统归纳了中国海归回国创业的政策,特别是国家“千人计划”政策,其中包括“青年千人计划”、“外专千人计划”、“人才特区”等有关政策创新对中国海归回国创业的推动。 蓝皮书表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归国留学人员创业不仅体现在创建高科技企业,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更体现在通过创业促进技术创新,带来新的管理模式、融资方式和发展理念,同时也带动和提升了中国的创业文化。 蓝皮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指出,在当代中国,日益增长的海归群体正在成为教科文卫领域的栋梁,并在发挥日益重要的参政议政作用,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的重要推手,正在帮助跨国公司成功地实现中国化,正在成为中国发展知识服务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正在为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中国海归最有活力的一面是他们正在成为创业大潮中高新技术与新经济的主流,引领着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海归的大量回流,海归群体也开始出现不同层次并遭遇反向文化冲击。”王辉耀表示,回国前,很多海归已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对各方面情况不是很熟悉。此外,海归回国创业还面临集东西方双元文化于一身的文化冲突、本土化劣势和再本土化挑战,以及获取国内创业资源等方面的劣势。 发布会上,来自不同行业的海归代表人士,积极评价了《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发布的重要意义,并就海归创业发展报告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当前海归创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展开相关研讨。(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吁大力引进人文学科海归高端人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海外文科高端人才,有助于在中国问题和西方解释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缓冲和斡旋地带。”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中国在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之外,也应该加强对人文学科高端人才的重视。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文科学领域的“生产力”和“自主价值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乃至文明的自我守护能力、自信心和价值影响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蓝皮书指出,人文学科相应衍生的产业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属于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知识经济、创意产业,如传媒、文化、电影、出版等狭义的人文学科产业以及法律、咨询、教育等广义的人文学科产业,还包括一些知识服务产业。 蓝皮书援引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张旭东教授的观点说,海外文科高端人才,有助于把当代中国人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介绍给海外的舆论、学术界和文化界,以中国人的知识和智慧,以理性、专业化、平等探讨的方式,介入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因此,蓝皮书建议,在“千人计划”内设立文科试点,帮助国内主要大学及有文化远见和抱负的地方政府,网罗和选用海外合适的高端人才,组织高端的研究所、智库,助力中国决策的科学化、社会公共政策的完善以及进行储备性长远政策的研究。(完)
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