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好中国”是你拥有的最佳战略 | 全球最佳华人投资者、红杉资本沈南鹏专访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近日接受了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The Point》“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专题采访,与观众分享了他对香港经济与科创领域未来发展的独到见解。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他也是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的创始人。沈南鹏是福布斯2012-2017年度“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中排名最高的华人投资者。他屡获殊荣,包括“投中-胡润2016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人第一名”;投中-《金融时报》(FT)2016“中国最佳投资人”;《财富》2015-2017“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和2015及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CB Insights -《纽约时报》2017“全球20位顶尖风险投资人”等诸多奖项。长久以来,香港一直被视为商业的桥头堡,却还不是创新、科技的中心。但这样的局面即将改变。2015年,香港特区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并在其2016年施政报告中提及要加大创新、科技领域的投资,包括一支共计2.5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初创企业。这将给未来带来哪些改变?国际投资机构又是如何看待香港的创新、科技领域的潜力?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连续5年荣膺福布斯 “全球最佳投资人”榜单,并雄踞华人投资者榜首的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先生。 刘欣作为一名知名的企业家与投资人,你过去二十多年一直都在香港生活,香港有什么地方如此吸引你呢?沈南鹏首先,香港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城市,拥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优美的城市环境、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完善的医疗服务。其次,香港离内地非常近,商业交流方便,只要一两个小时,最多三五个小时的汽车或飞机,你就可以到达深圳、上海、北京等内地任何一个主要城市,可以便捷地进入整个内地市场。刘欣说到商业,许多人都说你走在所有人的前面。腾讯也在投资,但无论是哪个他们关注的投资领域,你都在一两年前就已经开始投资了。以你的眼光来看,香港未来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里,你会关注哪些领域?沈南鹏希望这一次我们还能走在前面。我们对香港的发展前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我们也花了很多时间去探索、发现将会涌现的创新领域。香港有许多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虽然目前香港从创业公司成长为大型企业的案例不多,但本地许多先进的技术已经开始在商业中成功应用,未来会从中产生出一些有价值的公司。刘欣你能否帮助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香港缺乏培育创业的土壤?沈南鹏香港过去主要还是作为大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创业公司不多。我想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香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在市场上缺乏创业指导者和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香港结构性劣势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庞大的本地市场。而看过去二三十年全球的创新,无论在硅谷、北京还是上海,主要是消费互联网领域成功的技术应用:如共享经济、O2O、新媒体、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领域,这些技术或者说公司的成功,无不与巨大的市场驱动有关。现在我们已经看到香港有一些结构性的优势正在显现。我们正加速迈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智能时代,不论是基于云技术的应用还是人工智能应用,这些属于企业级应用的范畴。我认为在香港发展这些领域,会有更大的机会。刘欣你刚刚说到香港的本土市场很小,但香港被很多发达城市包围着,他们在你刚刚提到的领域中都表现很好,并且有整个中国内地市场可以挖掘,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被发掘出来?沈南鹏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比如说腾讯的微信、阿里巴巴的支付宝等等,这些应用常常和消费文化有关。事实上,香港的创业公司多年以前就在尝试“微信”这类应用,它们也可能是全球范围内比较早做这件事情的。但是这些创业公司最终没能存活下来,因为它们无法创造出一个为内地用户所喜欢的应用,而香港市场太小,他们很难真正贴近内地市场上的用户。但在企业级应用上情况就不同。不论是基于云技术的应用、机器人技术还是生命科学,它们都和文化没有太过密切的关联,它们更多的是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层面。对于拥有众多顶尖大学与优秀的教授和研究者的香港来说,将有机会通过整合前沿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刘欣这是否就是你去年建立“HONGKONG X”科技创业平台的原因?沈南鹏这确实是我们尝试在做的事情。老实说,在此之前我们就开始关注这一类的公司了。比如说大疆创新,这是一家总部设立在深圳的全球最大的商用无人机公司,它其实是可以在香港成立的,它早期就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延伸出来的。刘欣当他还是香港一名学生的时候就开始这个项目了。沈南鹏是的,在香港科技大学。可惜后来项目没有很好的落地,他们离开香港并搬到了深圳,凭借深圳周边非常先进的产业链资源,公司成功做了起来。刘欣投资呢?他们是否也从中国内地获得了他们所需要的投资?沈南鹏实际上他们最初是从大学里的教授那里获得最早资金的,公司完全可以诞生于香港。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未来在香港能创造出下一个“大疆”。刘欣这就是你想要改变的。沈南鹏确实如此。HONGKONG X致力于帮助这些还在大学里的技术和产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点是我们和其他当地孵化器的不同之处,我们认为这是高校资源是香港的优势之一,要更好地去发扬它。刘欣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这个平台的收获如何?迄今为止你选中并投资了多少个项目?沈南鹏项目数量是超出我们预期的。事实上,我们在去年年底才建立起整个平台,在过去六到七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已经评估了超过400家创业公司。其中有许多项目是通过他们主动给我们发送的邮件联系上,经我们筛选、并真正去研究的大概有100家左右的公司。截至目前,我们正在投资或已经完成投资的公司约有15家。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数字。我们感觉这个平台正在走上正轨,如果你看看今天的硅谷或北京,风险投资挑选投资对象的成功率也差不多就是这样。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里面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有一位专业的教授或专才作技术指导,来助力整个公司的成长。这也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刘欣在这当中你寻找的是什么?在400家公司中你最终选择了15家,哪些领域是你愿意把钱投进去的?你又是如何判断这个项目就是该领域中的好项目?沈南鹏你可以看一下我们已经完成投资的领域:首先是机器人科技,香港在这方面的技术非常先进;其次是人工智能,香港一些大学里拥有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有就是生命科学,包括免疫学与基因技术等,香港的教授在这些领域同样占据了相当领先的地位。我们如何选择一家好的公司,或者说什么样的公司会被我们挑中呢?最重要的就是寻找那些特别的团队。他们要充满热情,并且能够与其他的创业公司有所区别。我们所寻找的是一种差异化的技术,它领先相似领域中的其他公司。也许领先几个月,也许领先好几年,至少它要拥有成长为全球领导者的潜质。刘欣就你所做的事情来说,在未来五年或十年间你会着重关注什么?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看,香港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沈南鹏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打造香港的创业生态。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第一批这样的公司,感到非常兴奋。当然,未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为香港像我们这样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目前还很少,我们希望香港有一样活跃的创新生态。对香港科创发展而言,特别需要不同的机构在创业生态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基金的母基金(FoFs)、天使投资以及像我们这样的风险投资等等。只有这样完整的组合才能够帮助创业者实现他们成功的梦想。刘欣在联结中国内地与外部世界上,香港不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具备着独一无二的优势。那么现在在科技创新上,香港是否还拥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呢?沈南鹏我认为至少在某些领域里,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香港拥有全球顶尖的大学和学者,同时在地缘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与深圳相毗邻,也就意味着能够享用深圳周边那些全球领先的制造基地。比如在机器人领域,就可以利用深圳已有的资源,从而进行资源整合。大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许多其他的公司也能够采用类似的做法。刘欣许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与中国内地的经济相比香港的地位在哪里?因为二十年前,香港的经济总量是内地的18%,但现在只有3%左右。所以有些人会说,那是因为中国内地已经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另一些人说是因为香港正在走下坡路,对此你怎么看?沈南鹏香港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同时也拥有许多很好的机会。这些机会往往来自于香港在地缘上靠近内地的优势。举例来说,金融服务市场对香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它主要表现为外汇交易、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的发达。但在过去二十年间,有一个领域变得更重要了,这就是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对于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来说,透过香港对内地进行投资是一个绝佳的窗口。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全球私募股权基金都在香港设置了公司。这是在过去二十年内香港所建立的一级市场。我想还有很多领域可以说明香港的发展并不如外界所说那么悲观。比如说离岸人民币市场,香港市场抓住了这个机遇从而变得非常重要。再比如说“沪港通”与“深港通”,同样是使香港—内地资本流动的重要机制。刘欣在过去二十年间,香港人尤其是香港的年轻人,是否发生了什么改变?沈南鹏当年,我还在携程创业的时候,我的工作不少时间在香港。我的秘书不会说普通话,但她会到内地人办的夜校去学习。这个例子很好地反映出香港人的努力。和当时相比,现在香港人对内地的了解要多很多,尤其是对文化、经济发展的了解等等。当然,语言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许多香港人都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二十、二十五年前你走进一家餐馆,我敢保证许多服务生都说不好普通话,但现在他们在语言上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刘欣如果要你对香港的年轻人说一些话,你会说些什么?沈南鹏我想任何一个城市能提供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香港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如果你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有梦想的年轻人,就像北京、上海、纽约或伦敦的年轻人一样,只要学会利用香港独有的资源与优势,你完全能够在香港实现你的伟大梦想,比如在金融服务行业、科技产业里都还有许多空间等待你去开创。刘欣你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许多人梦想成为像你一样中国第一的投资人。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沈南鹏我想最重要的可能是,十多年前我们创立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时候,我们就非常看好中国的长期发展。虽然市场有起有落,但我们始终相信创业与创新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许多我们投资的公司,确实超过了它们在美国的同行,成为全球领导者。如果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想“看好中国”是你拥有的最佳战略。刘欣你常常说要“不断学习”,你现在在学些什么?沈南鹏我们所涉猎的领域,尤其是风险投资领域,市场瞬息万变。比如说六年以前,人们根本连“人工智能”的概念都没有;但在过去三年间,如果你不在这领域不断学习,你就会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你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迅速提升你的学习曲线。在过去的12个月里,我认识了许多香港的、中国内地的和硅谷的教授,对包括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在内的许多领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帮助。刘欣如果你能够重做一件事情,你会选择什么?沈南鹏二十五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那时我在投资银行工作。如果现在回头看的话,当时确实有非常多的机会在我身边等待我去发现。碰巧在1999年末,互联网创新潮流到来,于是我离开投行,作为联合创始人一起创立了携程。我认为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来提升自己。如果说从城市的角度看香港在过去六十年间为什么能够成功,我认为是因为有一群企业家在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他们或许是在船运行业、房地产行业或是金融服务行业。在那个时候,这些企业家们都是创业先锋。现在香港同样需要创业的DNA与企业家精神,一起推动它走向下一个阶段。也许是在不同的领域,但还是同样的精神,这会让香港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2017年7月14日 -
张首晟:要用科学家的思维做投资
专家简介张首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美剧《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代课的那一幕,他高冷的问台下的同学:“谁知道什么是拓扑绝缘体?”因为在谢耳朵看来,拓扑绝缘体是理论物理学最精深的课题之一。而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正是华裔科学家张首晟。 就在前不久,第一财经主持人王蕴媞就专访了张首晟教授,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作为科学家,你可以跟大自然对话 虽然在VC投资上也做得风生水起,但直到现在,张首晟最看重的,还是他作为科学家的这一面。“作为科学家,你可以跟大自然对话,冲在最前面,第一个去发现一些前沿科技,比如量子效应。”张首晟这样解释作为科学家的乐趣。2007年,他所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而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包揽了物理界几乎所有重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等,他也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种子选手”。同时,张首晟还有一个身份是风险投资人,他的投资公司在创立的半年之后,就将资金规模从两千万美元扩展到近一亿美元,迅速成为了硅谷成长最快的风投公司之一。量子的世界是完美的 在谈到量子科学时,张首晟用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完美”。为什么呢?因为量子世界有一个非常奇妙的现象:一个基本粒子,它要通过两个孔,在孔的背后形成一个干扰的条纹,一个经典的粒子要么从左边穿过,要么从右边穿过,但是量子的粒子同时穿过两个孔,便是非常神奇的一个量子的世界。这就说明量子世界有一种平行性,如果用这种量子的平行性来做一个计算,一旦形成那个量子计算机的话,它等于用了量子的平行性,一下穷举了所有的可能性,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追求的,完美的量子的世界。 本来量子计算机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量子的比特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张首晟和他的科研伙伴提出一个完全新的设想,把一个量子比特看作是一个最小的单位,把它拆成两半,远远的放在远处,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不可能同时朝一个方向影响,所以不可能把这个量子比特摧毁。一般大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可能是今后50年才能产生,但是张首晟认为,按照他们的新思路,也许能够提前把量子计算推到应用场景。“拓扑绝缘体”:有望彻底解决续航能力 在张首晟看来,“拓扑绝缘体”的提出可以让整个信息社会继续按照“摩尔定律”的规律往前推进。 一般来说,电子在芯片层次,它的运用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和电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电子和周围的杂质有相互作用,在碰撞过程中使得本来的电变成了无用的热能,这样继续下去的话,散发出来的热能也是翻一次倍。而张首晟的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量子现象,使得电子在芯片层次能够有自选轨道和达成的各分其道,互不干扰的高速公路运转,使得电子能够在芯片层次几乎没有能耗的在运动。按照这个思路继续下去,未来手机形态将会彻底改变,续航问题将会被解决。而谈到对于未来的期许时,张首晟认为,拓扑绝缘体这个材料将会在未来走出实验室,真正实现工业化。人工智能:未来需要彻底理解智能的理论基础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在采访中张首晟做了一个比喻:“比如说人类看到鸟飞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的神奇,我们也想学鸟飞,一开始想飞的办法就是模仿,也是一种仿生学,就是我们在手臂上绑两个翅膀,想着自己能飞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仿生。”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飞行的科学原理,就是物理学的一个最根本的流体力学,一旦有了流体力学的理论基础的理解,我们便可以设计出来飞机,它是飞得远远比鸟好,但它并不一定像鸟,所以这个飞机的出现的真正原因,在于我们对理论基础的理解,从而推动了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仿生。 在这个意义下,他觉得人工智能现在还处在一个比较简单的仿生的阶段,还是用一个神经元简单地在模仿一个大脑。而他认为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就像从看到鸟飞变成飞机。“在理论的基础上,未来我们会彻底理解智能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一旦理解之后,我们就能够做出一些非常神奇的新的技术。”张首晟这样阐述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展望。无人驾驶:技术路线一定要有可扩展性 对于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先行者谷歌,张首晟并不赞同谷歌的技术路线。 因为他认为按照谷歌的这个思路,发展自动驾驶需要一个高清的三维地图,一个激光雷达。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的,支持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人类驾驶的原理,人开车的时候不需要高性的三维地图,人的脑子上也不会发出激光雷达。所以作为投资人,张首晟投资了一家做自动驾驶的公司,是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研发团队,用一个普通的设备装在车上,不需要激光雷达和三维地图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张首晟认为,发展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一定要有可扩展性,因为激光雷达和高清三维地图都是不可扩展的,人不需要这些就可以实现驾驶,所以原则上计算机视觉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文章选自搜狐网,2017年7月12日
2017年7月14日 -
吴江:以人才先手棋盘活京津冀整盘棋
专家简介吴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 日前,由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编制的《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正式出台。这是我国人才发展史上第一个跨区域合作的人才发展规划。《规划》的出台有哪些深远意义?《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规划》编制起草组负责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研究员。 记者:在中央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之后,为什么要制定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 吴江: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组织保障。具体来说,疏解非首都功能,人才是重要的疏解要素,需要根据京津冀三地的发展功能布局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三地的互利共赢,首先要实现人才的互利共赢,解决人才资源配置中的“断头路”问题;打造京津冀区域竞争力,需要克服固守“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走出一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更加开放的新路子;构建区域人才统一大市场,也需要在区域范围内联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京津冀率先形成一个科学、规范、高效的人才治理体系。 制定《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就是顶层设计、整体谋划、长远着力,提升三地人才整体竞争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利用和共享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联合创新,以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盘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整盘棋”。 记者:京津冀三省市人才工作发展落差较大,《规划》编制中如何找到“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这一共同发展目标? 吴江:《规划》编制中面对的重要挑战,就是如何在差异化中寻求三地共同的改革方向,把人才工作融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去。 确立“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目标的基本依据,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中“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战略目标。这也是习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京津冀应该成为试验区的意义所在。同时,这又是当前京津冀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三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普遍渴求“高精尖缺”人才,以解决人才结构性的战略转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京津冀三地的共同点。“世界高端人才聚集区”这一目标的提出,赋予三地人才工作一个全新的定位。不排除三地常规工作各做各的,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必须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形成一体化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谁离开谁都不行。 记者:“一体、三极、六区、多城”,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是如何确立的?其内涵是什么? 吴江:根据京津冀区域整体定位和三省市各自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定位,《规划》提出了一体、三极、六区、多城的总体布局。“一体”就是联合打造集事业(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人才政策、人才市场于一体的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三极”是指三省市重点发展的方向要各展所长,即北京形成原始创新人才发展极,天津形成京津冀高端制造业人才发展极,河北形成京津冀创新转化人才发展极。“六区”是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确立的空间布局和功能承载平台,结合区位特色,打造六个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即东部滨海产业人才发展示范区,西北部生态环保人才发展示范区,中部临空经济高端人才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南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发展示范区,通武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综合示范区。“多城”即以京津“双城”联动带动多城联动,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人才发展带。 这一总体布局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遥相呼应。其中,我们根据中央部署的调整,在原有四个功能区中增加了通州副中心和雄安,形成了六个示范区的架构。也就是说,你京津冀规划的重点在哪,我就改革在哪,人才工作就率先支撑在哪、优先发展在哪,体现了人才工作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高度融合,避免了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 记者:为实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目标,《规划》推出了哪些举措?有什么特点? 吴江:针对京津冀人才发展在人才结构、国际化水平、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规划》明确了构建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抢占世界高端人才发展制高点等5项重点任务,和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京津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工程、“圆梦京津冀”菁英计划等13项重点工程,有些工程今年就启动实施。 在设计中,我们一方面着力突出优势互补。每项任务和工程都不是平均用力,既考虑到各自特点,又能够通力协作。比如,全球高端人才延揽计划,北京延揽的高端人才,不仅是北京的资源,京津冀都能共享。另一方面,重点在“落地”上下功夫,把人才工程与三地当前的重点部署、重大项目结合起来。比如冬奥人才发展工程、沿海临港产业人才集聚工程、临空经济产业人才集聚工程,都是紧紧围绕三地现有的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的,目的就是让重大项目成为集聚人才的平台。 记者: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步棋。《规划》中如何发挥新区在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吴江:雄安这篇大文章是中央在部署,《规划》主要依据中央对雄安的整体部署而设计,主要是原汁原味吃透中央精神,吃透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发挥人才引领示范作用,落实雄安新区的定位,包括在六个功能区中赋予雄安新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示范区”使命;支持新区争取国家各类优质创新资源,打造区域人才一体化深度融合区;实施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工程,助力雄安新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建设。《规划》要做的,就是在雄安新区建设中全力以赴做好人才支撑。雄安新区发展到什么地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就全力支持到什么地步,重点是要打造好新的政策环境和事业平台。 记者:作为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怎样避免《规划》在落实中“虎头蛇尾”? 吴江:我们在《规划》中推出了一个监测体系,对《规划》实施进行监测、评估、考核。同时,研究制定绩效评估的关键指标,建立第三方的规划评估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规划实施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人才工作部门绩效考核的依据。一旦出现实施不力的情况,将由京津冀部际协调小组对责任单位问责。 人才工作是一个长期战略,京津冀人才一体化也是个十年磨一剑的工程,需要大家下一些慢功夫,多做基础性的工作,少做轰轰烈烈的炒作。“十三五”是打基础的时候,真正有大的突破,应该是在2020年之后,或者2020年到2030年。 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两个规律:一个是市场配置资源,一个是人才成长规律。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把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这项工作做成帽子工程,不能急功近利瞄着一亩三分地。那就是放弃了长远目标,放弃了大智慧。文章选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7年7月11日
2017年7月13日 -
Wang Huiyao: G20 summit stresses unity and inclusiveness
On July 7 and 8, the 12th G20 summit took place in Hamburg, where governments from 20 major economies gathered. The delicate diplomatic waltz didn't hide the stormy discord between world leaders. Host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had previously slammed President Donald Trump's withdrawal of the US from the Paris Agreement. UK Prime Minister Theresa May continuously looked for allies in the face of Brexi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a, the US and Europe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unpredictable, and the 12th G20 summit was doubtlessly a collision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The year 2016 marked the start of an anti-globalization era. The UK voted for Brexit, the election of Trump boosted global populist movements, Prime Minister Matteo Renzi resigned after a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 defeat, and Europe struggled to accommodate millions of asylum seekers. Backlash against globalization loomed, facilitating a steep anti-globalization boom. However, amid the stormy waves of globalization and anti-globalization projected by many politicians across the Western world,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the US and Europe experienced positive signs. Chancellor Merkel dined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prelude to the G20 summit, strengthening a stable and prosperous China-Germany relationship. The two leaders pledged to work more closely on a host of issues, with Chancellor Merkel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The common ground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on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and reciprocal trade agreements, guarantees an increasingly strategic and united relationship.Europe needs close engagement with China on the global management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an open trading system, while the US needs China to deal with North Korea. This multi-polar relationship puts China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ith an essential role in framing the international agenda while assuming new responsibilities. With an intertwined destiny, China, the US, and Europe should balance competition with partnership, maintaining close dialogue and acting more in concert. Looking through history, 70 years after WWII, a global war hasn't broken out again. This relative peacefulness is largely due to globalization. A variety of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bonds around the globe ensure a collaborative and harmonious era. In the US, there are approximately five million overseas Chinese. For foreign companies, the emerging market environment in China is highly lucrative. In this context, exchanges in the economic sector mitigate the potential challenges projected by the geopolitical sector. For China and the US, an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manifests the common aims of mankind, preventing geo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nflicts. This is also the core value of globalization: the more open a country can be, the more peaceful it becomes.For China, the 12th G20 summit was a venue to tackle the rise of anti-globalization while championing globalization. The theme of the 12th G20 was "Shaping an Interconnected World," which dovetails with the ideals of the previous G20 summit in Hangzhou to promote an innovative, dynamic and inclusive world economy. During the 12th G20 summit, China has successfully safeguarded globalization and showed its strong power to shepherd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right direction while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fostering a solid coordination between major countries. About Author Dr. Wang Huiyao is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largest social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with over 100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staff.From Global Times,2017-7-10
2017年7月12日 -
梁建章:携程国际化不止于出境游市场
梁建章,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 “携程的国际化业务不仅仅专注于中国游客出境游市场,我们还着力推动国外用户在我们平台上的业务。”梁建章8日说。 当天,这位携程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来到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这场演讲的主题是关于携程的国际化以及招募更多的国际人才。 梁建章对这所大学并不陌生。2007年,梁建章来到这里,用接下来的5年时间拿下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前,他早已功成名就:创办了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网站携程,并带领其在纽约成功上市。 当天出现在斯坦福讲堂上的梁建章,更像是一名学者而非企业家。他用一张张经济学图表来展示了目前全球化的趋势,以此来论证携程走国际化道路的逻辑。 在演讲中,梁建章指出,服务贸易额在全球贸易额的占比在近年来不断升高,对于中国而言,在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排名中位列第五,进口国排名中位列第二。 他表示,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出境旅游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他引用了日本1963年至1967年200%的出境游增长以及1968年至1972年高达400%的出境游增长率的例子说明,通常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出境游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对于携程来说,出境游的火爆带来新的增长点。2016年,国际旅游收入占携程酒店、机票、度假业务收入的27%。 携程也成为了国内出境游业务的第一品牌,在市场调研机构PhoCusWright在2015年底对1839名出境游客的调研问题“在预定休闲旅游产品时,你曾使用以下哪些网站/应用”,携程被选中的次数高居第一,超过去哪儿、途牛、同程等其他出行旅游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家国内主要出行平台也均已被携程并购或投资。 在梁建章眼中,真正的国际化不仅仅是中国人海外出境游,还包括外籍用户的出行和住宿需求,目前,携程的注册外籍会员超过2500万,2016年,携程入境游超过700万人次。 去年底,梁建章的职务出现了调整,他不再担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该职位转由时任联合总裁的孙洁担任,与该职务变动几乎同时发生的,是携程以17.4亿美元对英国旅游搜索品牌Skyscanner的收购,此举也被看作是携程真正走上国际化的重要步骤,将Skyscanner收入囊中后,携程将在欧洲机票旅行业务方面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但走向国际市场的携程,面对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去哪儿、途牛等,而是Priceline、Expedia这些国际巨头,Expedia国际收入占比近50%,而Priceline的国际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8%,在其2016年全年财报中,Priceline在介绍业务时,第一句话就写道,“我们的业务主要由国际业务驱动。” 横向对比来看,就国际化程度而言,携程还远远不及这两家国际对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携程的国际化的下一站也才刚刚起步。文章选自腾讯科技,2017年7月9日
2017年7月11日 -
郑永年:不仅要有地理上的大湾区, 还要有制度上的大湾区
专家简介郑永年,CCG学术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湾区,还要建立一个制度上的大湾区。欧盟毕竟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各国之间利益难以协调,而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大湾区内部相对欧盟其实更有优势。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以来,“粤港澳大湾区”热度持续升温。6月25日,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深入阐述了他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观察和思考。南方周末:珠三角是一个多年袭用的中国区域经济概念,同样是差不多的地理位置,国家为什么要在这个地区提出一个湾区概念?郑永年:珠三角内部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行政分割,珠三角包括港澳这些城市各自分头干、重复建设,城市融合度不高。由于行政分割,在珠三角地区内部,有时候,不仅仅是“一国两制”,而是“一国十一制”,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制度,不仅珠三角9个内地城市跟港澳之间缺乏有效协调,珠三角9个城市之间也缺乏有效协调。广东很多年前就开始做“同城化”的努力,在交通、通讯设施等方面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但还有巨大的改进空间。香港澳门更不用说了,港澳的教育、医疗、金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和珠三角其他城市没有实现顺利对接,阻碍了珠三角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今天,广东和港澳都面临着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问题。尽管港澳和珠三角9市各有各的优势,但由于一些制度壁垒,资源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广州的商贸,深圳的高端科技,香港的优质金融制度和教育科研实力,珠三角腹地的传统制造业,各个城市在各自领域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各地的优势没有实现高度整合和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打破这种行政分割,实现资源优势融合互补,产生化学反应。南方周末:最近几年,广东其实也一直有提环珠江口大湾区、粤港澳合作等概念。郑永年:对。广东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之前广东提的这些政策跟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有些内容是重合的。不同的是,粤港澳湾区概念超越了广东一省,上升到了中央层面。在世界其他大湾区,企业在经济乃至社会整合方面扮演巨大角色,但在粤港澳湾区,企业面临行政分割导致的巨大制约,起不到整合作用。粤港澳大湾区还是需要政府来整合。由于涉及“一国两制”,以及港澳与广东三地,靠广东一省协调肯定会比较吃力。但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到中央层面,粤港澳三地资源协调配置的困难就不是无法克服的。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内部的整合水平远不及欧盟,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人员流动、关卡管理、科研合作等方面。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湾区,还要建立一个制度上的大湾区。欧盟毕竟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各国之间利益难以协调,而我们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大湾区内部相对欧盟其实更有优势。南方周末:目前阻碍大湾区资源整合配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郑永年:原因很多,总的还是意识问题。比如与港澳的资源整合,一方面“一国”的意识还要继续加强,一旦涉及具体利益问题,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可能纠缠不清,谁也不让利,一点小问题可以纠缠多年而无法及时解决。另一方面,“两制”优势还要更充分地利用,不能各搞各的,造成重复建设和巨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香港具有金融、教育和科研资源,澳门具有优质服务业资源,但是这些都没有和珠三角其他地方整合起来,进行通盘考虑。广州和珠海多年来发展教育,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发展效果并不符合预期。广东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香港的教育资源呢?在“一国”构架下,广东和香港的教育资源整合完全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人们没有这个思想意识。再比如香港的金融制度资源。这个制度在香港已很成熟。这些年,广东为了照顾香港的发展,本身没发展金融体系,但广东也没充分利用香港这个金融平台,造成巨大浪费。南方周末:您认为解决的方法是什么?郑永年:要进行体制上的整合创新,不只停留在经济层面,还要考虑社会层面的整合创新,尤其是珠三角与港澳在社会经济上的体制融合。我提出一个“单边开放”的理念。我们之间跟港澳进行合作时,强调双边开放,你给我开放一个领域,我也给你开放一个对等的领域。这种开放还是囿于“一国两制”考虑。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单边开放,广东能不能先向港澳开放,比如劳务市场、房地产市场,再比如能不能在社保政策、医疗政策上先向港澳开放。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就一直是单边开放。因为单边开放,才有异质的东西进来,才能实现资源之间的化学反应。南方周末:现在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大城市广州、香港、深圳的讨论很多,尤其是所谓哪个是核心城市的讨论。郑永年:哪个是龙头,哪个是核心,这些提法太局限了。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城市,其实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关键是如何进行资源的配置。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各大城市有没有在整合过程中结构升级,不应该过分看重谁是核心。开放的本质是流动,经济要素只要动起来,经济就会变活,大家都会获得好处。南方周末: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为什么放在粤港澳,而不是其他地方?郑永年:国内其他地方缺少异质性。粤港澳的区位优势不仅包括经济总量、人口总量这些优势,还包括它的文化、社会、制度优势。中国要构建一个国际平台,其他地方都不存在可能性,只有在珠三角,因为它毗邻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不能只是看经济,也要关注社会、法制,而社会法制最终也将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我们要构建的湾区是要吸引国际的资本,要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胜出,这些都是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南方周末: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未来有什么影响?郑永年: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香港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香港少数人开始搞“认同”政治,甚至港独运动。因此,大湾区建设不仅仅是要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追求粤港澳地区的进一步整合和国家的统一,加快社会经济的整合,通过社会经济方法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大湾区就是在充分发挥“两制”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国”建设。客观地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国”建设不够。南方周末:广东在粤港澳湾区建设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郑永年:广东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一直是排头兵、先锋队。现在中国大力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国家希望把珠三角作为突破口,因此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能不能做好,还是要靠地方。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是以广东为中心的,但这是一个国家级项目,而不仅仅是一个广东项目。广东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且是体制创新、区域整合这个层面的概念。南方周末:粤港澳湾区与世界三大湾区之首纽约湾区有哪些区别和优势?郑永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港珠澳大湾区相对于纽约的优势都是显然的,现实和发展前景都优于纽约。但港珠澳大湾区这些庞大的数据能否转化成生产力呢?能否在劳动生产力方面超于纽约呢?纽约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单一城市,企业是纽约湾区的主体。港珠澳大湾区有11个城市,这些城市的基础设施都很好。问题在于政府是大湾区的主体、行政分割仍然严重、企业无力承担湾区整合的责任。因此,港珠澳大湾区建设不仅仅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和建设,通过体制变化来促进整合,谋取发展。文章选自南方周末,2017年7月6日
2017年7月11日 -
王辉耀: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化新动能
文 |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7月8日,第十二届G20峰会在德国汉堡落下帷幕。此次峰会由于各个大国间关系互动备受各界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海湖庄园会晤后进行第二次碰面;东道主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对美国退出TTP和巴黎气候协定表示不满;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漫长曲折的英国脱欧之路上寻求经济伙伴。在如此复杂的大背景下,G20汉堡峰会无疑成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舞台。做大世界经济蛋糕 汉堡峰会把“塑造联动世界”作为主题,这与杭州峰会提出的二十国集团方案——建设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一脉相承。事实上,从2016年G20杭州峰会到2017年1月达沃斯经济论坛,从6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刚举办的G20汉堡峰会,中国一直坚持全球化发展的大方向,不断为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展现着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当前全球经济在缓慢中复苏,势头向好,但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以及贸易保护、民粹主义带来的逆全球化挑战。习近平主席在汉堡峰会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提出了四点意见,明确表达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推动联动增长的发展理念和行动决心,是中国继续坚定不移走全球化道路的具体体现。其中主要的亮点包括: 第一,坚持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大世界经济蛋糕,开放发展,互利共赢。第二,深化落实杭州峰会达成的创新发展共识,为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第三,重视和改善经济发展失衡,加强包容性经济增长。第四,完善全球治理,加强政策协调。习近平提出,“特别是要加强宏观政策沟通,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推动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经济增长乏力,G20应继续扮演好角色。中国以继续推动全球化的立场参与G20峰会对于欧洲来讲是强大支撑,中国也正在成为支持和推动全球化的新动能。今年法国的大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交锋对峙,最后支持全球化的法国新总理马克龙当选。中国支持全球化开放世界发展的立场,对于欧洲继续坚持全球化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G20峰会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家乡汉堡举办,也是对坚持全球化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支持。德国很重视全球化、贸易和气候变化等议题,在峰会期间对积极捍卫全球化的中国待以很多礼遇,尤其是默克尔在举办G20峰会前夕仍抽出时间接待习主席的国事访问,这本身也说明中德关系存在机遇和潜力。此外,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表示支持全球化,并呼吁全体欧盟成员国保持信心、加强团结。欧盟两个主要大国的携手,为全球化在欧洲的发展奠定了基调。中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坚持全球化的立场,是这次G20的一个亮点。金砖五国是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推动全球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前,在海湖庄园会晤中,中美达成了经济合作百日计划,并已取得重要进展。中美两国元首三个月后再次见面,有利于把握好百日计划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促进双方进一步商谈开展一年合作计划。 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与韩国新任总统文在寅进行了会见。多边首脑在不同的讨论环节共同探索政策方案,这种沟通交流机制的加强也有利于朝核问题的解决。 此次峰会的另一重要成果是,习近平主席7日在汉堡还主持了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就金砖五国加强团结协作、合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金砖五国是G20机制中的重要力量,也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在全球经济低迷时,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50%。习主席曾指出,“金砖国家就像五根手指,伸开来各有所长,攥起来就是一只拳头。”这次的会晤不仅有效协调了五国在本次G20峰会各项议题上的立场,还为今年9月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提前做好沟通。 2016年是反全球化风潮的旺盛之年,英国举行公投退出欧盟,特朗普总统在全球掀起政治化民粹运动热潮,意大利宪法改革公投失败后总理伦齐宣布辞职,欧洲遭遇难民危机,民粹主义党派兴起。全球化进程屡经动荡,逆全球化浪潮迅猛来袭。反观中国,其贸易额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几百亿演变至现在的几万亿,这其中的巨大变量与全球化的盛行息息相关。加入WTO后的这15年中,中国迅速崛起,生产力位居全世界第一,身处在世界话语体系的顶端。作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应在反全球化的风波中逆势而上,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完善、捍卫和推动全球化。越开放越和平 对于世界来说,全球化的积极意义何在?纵观历史,战后70多年来,大面积的世界战争未再爆发,这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化。经济、贸易、文化各方面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交往为人类带来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经济、贸易、人文的互相融合确保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避免了地缘政治和军事冲突,越开放越安全,越开放越和平。这也是全球化的核心意义。 全球化的深远意义不可小觑,虽然其进程布满荆棘又充斥着不确定性,但其前景仍然值得期待。2017年5月的法国大选中,崇尚全球化、自由化的马克龙获胜,这象征着右翼民粹的看法回归理性,反全球化的势力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凶猛。勒庞的退潮则代表了民粹主义的失败,这为全球贸易和政治局势的稳定化增加了砝码。 在逆全球化与全球化的碰撞中,中、美、欧间的关系虽错综复杂,但良性互动也在增加。中国与德国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德国对全球化的态度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中德关系预计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特朗普总统提出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对于欧洲来讲是不可接受的。对于中国来讲,早期时候,中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也并非很积极;但是空气污染使中国意识到自身正深受其害,所以中国的环保治理现在变得非常积极,有欧洲同盟军以后,再加上“一带一路”带来的与德国经济上的往来会进一步加深中德、中欧之间的关系。德国是欧洲经济火车头,中国是亚洲经济火车头,倘若中德可以建立经济合作关系,这对于稳定世界局势,促进中欧之间合作,捍卫全球化都非常重要。 欧洲在气候变化、经贸方面需要中国,而美国的振兴也需要中国,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比较有利。中国一直以来支持、捍卫全球化的举措也在国际上不断地迎来好评,增加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应加强与美国的双边了解,鼓励美国继续在全球化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求同存异,聚焦合作,管控分歧。 纵览汉堡峰会,开放、创新、包容、联动,习主席以这四个关键词再一次在国际舞台重申了中国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理念和问题解决方案,这与二十国集团的宗旨也高度契合。未来各国还需增进交流和互信,合作推动联动增长和包容性全球化,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年7月10日
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