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留学蓝皮书】全球学生跨国流动加快,未受经济危机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特别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球学生跨国流动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迅猛,从2000年的2087702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4528044人次,增长超过2倍。有数据表明,这一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总体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增长速度。从全世界看,国际留学生总量占全球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近2%,而在许多国家这一比重要高得多,例如,澳大利亚的国际留学生人数占其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8%,英国为1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的平均值已达到8%。
2015年7月14日 -
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高中留学生来源国的启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宗旨,致力于中国全球化战略研究,关注中国人才国际化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
2015年1月16日 -
2015,中国与全球化展望
作为以研究 ”中国与全球化” 为已任的智库,在2015来临之际,对新的一年中国与全球化的进程进行展望,以作新年祝愿。
2015年1月6日 -
陈章良:科技创新可防中等收入陷阱
9月10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主题晚宴“新常态新机遇”上表示,中等发达国家陷入收入陷阱的共同特点有许多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竞争力降低。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较大,2013年底,我国的科研经费达到11800亿元,占GDP的2%。令人欣喜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类企业的投入。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对研发的投入,已使我国进入科技创新的“新常态”。“我国2000年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只占总出口额的6.5%,去年高技术产品占总出口额的36.5%,增长了30个百分点。” 陈章良指出,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我国的科研人员总共有360万人,可能是世界上拥有科研人员最多的国家。如何在这么大的科研群体上培养顶级人才至关重要。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外工作,今后除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博士以外,还应该把在国外创业的人才“连锅端”地请进来。 此外,大学也需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水平有很大进步,但在国际排名上,我国大学还没有进入前20名,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必须要像我国的GDP一样把我国的大学排到世界前列。除了经费投入,更需要有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把科研成果产业化。我相信,大学里有这么一大批科研人员在默默做着贡献,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大学就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014年9月12日 -
王辉耀:如何解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不仅是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与因素。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人”的不可持续,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不可持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01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