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希德·阿尔-穆汉纳迪:全球治理失灵?“区域全球化”或成未来出路

2025年6月3日

2025年5月2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卡塔尔中东全球事务理事会研究员拉希德·阿尔-穆汉纳迪(Rashid Al-Mohannadi)在以“不确定时期的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为主题的开幕圆桌上发表了以下观点:

“如果那些强大的国家都不再相信他们自己建立起来的这个体系,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今天我们正面临国际体系的剧烈变动与转型。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重振多边主义,更重要的是如何重塑和改善全球治理架构。我们不能再照搬过去的那一套规则与运行方式。

现在的世界观更多是交易性的,强调技术推动,是协定驱动而非机制驱动。比如中国和美国直接谈贸易协定;欧洲则在重塑安全架构。各国都在努力达成新协定,而传统的多边机制,如世贸组织、联合国等,似乎正被边缘化,未来几年可能仍会如此。

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我们不应只聚焦于特朗普是否连任,更关键的是要思考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结束之后,这个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我相信,未来的世界不会是单纯的双边或多边,而是区域主义为主导的。也就是说,一个以多极为基础、以区域为单元的经济和安全秩序正在成型。

例如,就在本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与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以及中国举行了首次三方峰会,这正是区域集团参与构建新全球秩序的写照。中国能否与全球南方合作,推动国际机构的改革?我必须坦率地说:目前很多全球机构缺乏执行力和政治意愿,一再让我们失望。尤其是在贫穷与和平方面,全球南方受到的忽视更为严重。联合国没能阻止俄乌冲突、没能终止加沙的种族灭绝,也没能缓解全球贸易战。对于这些机构是否还有能力解决问题,我深感疑虑。

尽管区域组织不是完美的,但它们确实在发挥作用。像海合会(GCC)、东盟等,在安全、经济一体化和争端解决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远比全球机制更有效。所以,未来真正包容性的多边主义,必须包括“区域的多边主义”。我们需要区域组织提供区域层面的解决方案,我称之为“全球本地化”。

虽然我不太喜欢“全球本地化”这个词,因为它听起来像“全球协调、地方执行”的变种,但事实上,我们不需要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理结构,而是需要多样化的治理模式。从下而上的治理逻辑、以网络为形态的结构,才是对未来更现实的回应。区域组织应成为这个网络中的主要节点,而不是边缘角色。

我想强调,大国,尤其是中美,必须开始把东盟、海合会和非盟等看作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局外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全球化时代”或者说“区域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的公平性必须从区域层面开始建设,而不是自上而下强加。

这个新时代,也正是像“多哈论坛”这样的对话平台的意义所在。它们将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连接起来。我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2001年正是在多哈,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史事件不仅释放了中国的经济潜力,也让众多全球南方国家从中受益。

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与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第11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60国代表近300嘉宾踊跃参会

多极化时代的对话与共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第二日聚焦中欧关系与中东格局

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外宾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历届回顾

从大国竞争到重塑多边,这场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看点拉满

60多国代表踊跃参会,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共建韧性全球化——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聚焦开放融通与国际合作

年度重磅 2020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扩大开放、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互塑和推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全球化新未来 ——“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举行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大咖齐聚CCG论道

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