恺斯托普:中国、欧洲与“全球合作重建”的时间窗口正在开启

2025年6月26日

2025年5月2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德国全球解决方案倡议合伙人兼CEO,德国数字社会和消费者政策原国务秘书克里斯汀·恺斯托普(Christian Kastrop)在以“在多极世界中保持国际监管合作”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在谈及国际监管合作时,我更愿意回到宏观视角来看当前的世界局势。

我始终记得第一次人类登月的情景。当宇航员回望地球,他看到的是一个悬浮在漆黑宇宙中的、脆弱而孤独的蓝色星球。这个画面提醒我们,我们的地球不仅小,而且不安全,它需要合作来维持稳定。

另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太空名言来自阿波罗13号:“地球,我们有一个问题。”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确实有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只是某个国家的政治议题。

我们正面临来自新一轮美国保守主义的压力,越来越多国家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谓“国家安全”之上,而忽视了全球生态、人类共同体和长期可持续性的价值。人们更多谈的是“我的资源”“我的贸易”“我的后院”,却鲜少关注邻居、伙伴和整体体系的健康。这种局限不仅体现在双边关系中,也反映在多边机制的乏力上。

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重建一种能真正惠及全球、兼顾各国利益的合作框架?构建一个有韧性的制度体系,以回应不断加剧的生态危机、气候变化和数字转型挑战。

国际监管合作不一定非得从最敏感的问题切入。我们可以从那些不那么敏感但却紧迫的议题着手,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气候治理和技术标准制定。

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公共品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尝试重启合作,并从已有成功经验中汲取力量。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是一个绝佳案例——它为我们提供了臭氧层治理的全球协作范本。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领域值得参考,比如航运污染治理,虽然飞机排放协议仍缺位,但航运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这些都是可以构建信任、积累合作基础的切入点。

在绿色技术和能源领域,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产业投资,而是围绕这些领域建立共同的治理架构。数字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全新的监管需求,这不仅仅是技术标准的问题,也关系到能源消耗、社会保障、数据治理与公平。

数字技术当然带来诸多优势,但如果不加规制,也会加剧社会不平等、环境压力。因此,我特别支持就数字工具制定最低的技术规范与社会保障门槛,并呼吁消费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

我最近参与了欧洲有关数字监管的相关交流。我认为,尽管布鲁塞尔的行政方式存在一些效率和政治平衡的问题,但在推动数字治理方面依然走在全球前列。

最后我想强调,要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我们必须愿意倾听其他地区的声音——世界上不止一个视角,也不只有一种解法。真正的全球解决方案,需要从尊重差异开始,构建互信。

建立互信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像今天这样的讨论,就是迈向共识的第一步。未来的合作,应以多边、包容和韧性为关键词,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地球问题”。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与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第11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60国代表近300嘉宾踊跃参会

多极化时代的对话与共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第二日聚焦中欧关系与中东格局

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外宾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

历届回顾

从大国竞争到重塑多边,这场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看点拉满

60多国代表踊跃参会,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共建韧性全球化——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聚焦开放融通与国际合作

年度重磅 2020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扩大开放、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互塑和推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全球化新未来 ——“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举行

十字路口的全球化将何去何从?大咖齐聚CCG论道

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