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莫里斯:绿色合作、技术治理和信任修复需要新的全球共识
2025年6月26日2025年5月2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举行。澳中商业委员会塔州分会首席执行官,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大卫·莫里斯(David Morris)在以“在多极世界中保持国际监管合作”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感谢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组织了这场如此重要的对话,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坦诚交流。
我们正在努力推动国际监管合作,但要想真正取得进展,信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坦率地说,全球信任机制在过去几年几乎陷入瘫痪。信任缺失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阻碍了全球贸易体系的修复,也使得绿色转型的合作难以真正展开。
在技术领域同样如此。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国家安全”成为限制合作的理由,但实际上,无论是对政府、企业还是社会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重建跨国之间的信任。这不仅仅是中美之间的问题,它关乎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位公民。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承认,民粹主义的兴起与政治相互指责,是当前信任危机的重要诱因。但好消息是,并非所有西方国家都在滑向极端化。最近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选举明确拒绝了特朗普主义,表达了对民粹主义与恐惧政治的反对。这些国家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规则、规范和法治,也理解信任对构建良好国际秩序的价值。
我曾在欧洲多所高校任访问学者,令人担忧的是,当我问学生们“是否支持自由贸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这说明,自由贸易在一些地区正面临舆论危机。作为智库研究者与商界从业者,我们清楚自由贸易的重要性不容否认,因此必须通过企业界、意见领袖等多方努力,向公众更有力地传达监管合作、规则制定与法治建设的意义。
在这个背景下,亚太地区的努力令人鼓舞。RCEP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区,而亚洲国家加入CPTPP,也展现了区域主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推动CPTPP的扩容,将有助于增进理解、凝聚共识。
我们还应推动绿色合作的标准建设与透明机制,如碳足迹追踪等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平台,各方应共同用好这一全球机制。
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技术治理滞后于创新的现实。在制定全球技术规则方面,欧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监管方面,澳大利亚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
历史上曾有成功范例可供参考。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在几乎完全缺乏互信的条件下,共同建立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帮助全球建立起核技术领域的监管规则与执行体系。这说明,即使在最困难的政治环境下,只要有制度、有标准、有执行,就有可能达成全球合作。
我们今天也应在技术领域建立类似的国际机制。网络安全威胁可能来自任何角落,哪怕是一位青少年在某个国家卧室中的操作。这意味着,我们亟需全球统一的监管标准。我们需要以更清晰、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告诉世界:国际监管合作并不是约束彼此,而是我们共同的安全与发展的保障。
当然,我们必须重视安全风险,但更要强调:技术不仅要被监管,也必须被正确监管。 只有在信任、规则和协作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共赢。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由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与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第11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盛大开幕,60国代表近300嘉宾踊跃参会
多极化时代的对话与共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第二日聚焦中欧关系与中东格局
历届回顾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共建韧性全球化——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聚焦开放融通与国际合作
扩大开放、应对全球化新挑战——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互塑和推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全球化新未来 ——“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