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环球时报】报告:传统统计严重误判美中经贸逆差
全球化智库(CCG)24日发布《理解与破局: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度分析和智库建议》,报告称,美中贸易逆差是由深层次结构性因素造成,并存在严重高估。中美利益深度交织,传统的统计方法对美中贸易逆差有严重的误判。 报告认为,美中贸易逆差首先是由于大量美钞印刷导致美国在全世界进行超过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此外,美国持续下降的居民储蓄和飙升的国债也拉大贸易差额。而且,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国的比较优势则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也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另一重要因素。 此外,报告称,传统贸易数据统计方法对美中贸易逆差有严重误判。中美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以电子产品为例,全球900多家工厂承接苹果公司的制造外包任务,中国制造商就有358家。2017年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统计为530亿美元,却被美国“忽略不计”。 报告显示,美资企业在中美贸易中获得绝大部分利润,亚洲开发银行20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出口的纺织服装、鞋帽等产品中,美企的受益占整体利润的90%。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7月25日
2018年7月26日 -
【人民网】人民网 | 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如何破局?智库建言
人民网北京7月24日电 (姚丽娟)美国保护主义贸易政策导致其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7月6日,美国开始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挑起对华贸易战。日前又威胁要对5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关税。面对美国挑起的贸易争端,如何应对与破局?全球化智库(CCG)24日在北京发布研究报告建言献策。在题为《理解与破局: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度分析和智库建议》的报告中,CCG对中美贸易摩擦形成原因、美方动因、争端走向等进行分析。报告认为,中美贸易逆差是由深层次结构性因素造成,并存在严重高估,提高贸易壁垒的保护主义方式解决不了逆差问题。中美利益深度交织,传统的统计数据方法对美中经贸逆差有严重误判。中美“竞合”成为常态,着眼合作增量符合两国利益。贸易战不是零和游戏,结果是“双输”乃至“多输”,有损两国和世界的利益。报告称,美国国内包括国会对美国现行贸易政策有很多反对声音,对于贸易战态势上升趋势,国际上对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普遍持反对态度,在此背景下中美启动对话可能性增大。报告认为,贸易战并非不可化解,对于化解贸易战的方法,CCG提出10条建议:一、中美在经济上都面临一些结构性挑战,中美需加快自身经济结构调整,从自身做起,在做大增量的基础上共同改善贸易不平衡现状。二、 中美贸易的统计方法要有创新,要摈弃传统的和过时贸易统计模式,中美贸易要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计算,须包含服务贸易和在华投资收入等,这样能更精准地显示两国所获真正价值,更加公正公平。三、 中美两国未来服务贸易有巨大增长空间,美国有巨大服务贸易顺差来平衡中美货物贸易,包括旅游、留学、人才环流、投资移民、专利费和第三方收入、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四、 加强中美经贸关系“压舱石”效应,美国公司在华投资有巨大利益,每年在华收入高达2000亿-3000亿美元。通过美国大型跨国公司企业协会、智库、游说团体在美国政界的影响力,缓和处于僵局的中美经贸关系,进而重新回到对话协商的轨道上来。五、 加强中美两国省/州间在基建、新兴产业、气候、能源等领域的合作,鼓励地方加强与美国各州、市政府合作,适时举办中美省/州长年度峰会、中美市长年度峰会,建立合作平台和机制,成立省/州政府合作建设基金。六、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进行申诉与协商合作。中国可以在WTO框架下对美国进行申诉,也可以进行谈判,增加商讨合作的空间,探讨通过WTO等第三方机制解决争端。七、 美国应放宽出口限制,尤其是放宽包括高科技公司在内的对华出口,实现双方共赢,减少因出口限制带来的负面效果和不利于减少贸易逆差的局面。八、 推进中美双边投资协议(BIT)或新的中美贸易协议谈判,减少双方相互投资障碍,增加彼此间市场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中美双边投资协定是维护中美投资关系和经贸关系的重要制度基础。九、 维护全球多边机制、推动中美在全球治理上的合作,推动亚太多边合作机制形成,加快区域多边自贸体系建设。中美为全球治理增量,在国际人才组织、国际电子商务联盟,全球数字合作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可以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协商合作。十、 发挥“二轨外交”的作用,促进双方沟通。提高对外交流水平,鼓励中美两国智库、贸易协会等发挥“二轨外交”作用,形成有效而灵活的沟通途径和对话机制,传递两方声音,积极协助双方消除误解、弥合分歧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文章选自人民网,2018年7月24日
2018年7月25日 -
曹德旺谈成功秘诀,就两个字
理事简介曹德旺,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生于1946年,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本文为2017年10月23日演讲实录。2018年元旦以来第159篇商界大咖文2466字 | 5分钟阅读尊敬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在这里跟各位见面,让各位认识我。今天参加会议是这样的,刘小稚主席是我的独立董事,我们是多年朋友,她当过福耀的总经理。我欠她的情,她让我参加这个会议,我说好。作为企业家,参加这样的会议很难受,我演讲是不用稿子的。有人说,演讲不用稿子,某种程度是对他人的不够尊重,但这个应该把我除外。因为我的身份很尴尬,我不是官员,官员可以随便说;不是学者,学者可以引经据典地讲很多东西;我是企业家,我做的是玻璃,我今天和你讲玻璃,你肯定说这是生意人,卖玻璃卖到这里来了,你们也不愿意听。我的演讲只是讲我自己,他们觉得有用,可以采纳,觉得没有用,就当没听。演讲不用稿,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伸缩性强:大家情绪很好,就多讲一点,情绪不好,主持人说时间到了,马上就不讲了。我不用演讲稿,因为我知道我的演讲对大家没有约束力,只是共享一些信息,占用大家的时间,向大家表示歉意。很多人很好奇,曹德旺怎么成功的?我有一本书,网上也有卖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总结一下,我就是做到了两个字“信和用”,本来是三个字,信、用、行。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我想,如果说这个可以做到,做人基本上就到位了。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自信。自信的能力怎么培养?首先要找到信仰,相信“神”的存在,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应该做的事不要做,不应该说的话不要说。要相信别人,相信天的存在,就是敬天爱人。当年我承包工厂的时候,我们是5个人一起承包,一年赚了20多万,有人说这里政策会变,他们整天研究政策的,我也没有话说。他们说毛主席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党的政策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我说不是政府,而是我们自己不乱来,就不会有问题。结果,84-86年的时候,当时政府开始修理我了,想把我关起来,但是我坚持信念。因为我当时想,他讲的问题不可能存在,我去请了一个专业的会计帮助我做账,从承包第一天就开始做,你说我贪污,我的账在这里。政府还是支持我的,处理了一大批干部,保住了我。我相信,有天、有政府、有法律;我相信我自己不乱来,肯定就不会有问题。信,是要相信法律法规,相信人民,这是起码的基础。我今年71岁了,我非常较骄傲和自豪:我从业40年,只赚主业的钱,不是玻璃的钱,我不要,第二,我没有偷过税、漏过税,也没有去申请补贴。国家的稳定和进步,才会有企业的存在。我相信政府的存在,相信法律的存在,才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我相信公理的存在,才会义无反顾的一直往前走。一个人的自信,体现在遵纪守法,谦虚诚信,敬天爱人。一个人做人做清楚了,做事就比较容易。2008年福耀玻璃股票30几块钱的时候,当时说我是中国排名20几名的富豪了。我认为到时机了,我分一半出来,我有一个基金是国务院特批的慈善基金会,作为试点。目的是为了什么,一个是向社会表示,感谢你们理解我,感激社会对我的帮助,感恩员工跟我一起奋斗。员工也不理解,说为什么不分给我们,我说留一条路给你们走。其他企业和福耀玻璃做生意,他认为有面子,因为你做了这件事情。有很多人来支持你,你就会很淡定,就会一如既往的向前走。第二个是要有格局,要有境界。这一点我做的也不错,因为我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我不会想到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比如说我创办福耀玻璃,那时候真心的是想为中国解决一个问题。因为玻璃行业,大企业不做,小企业做不来,处在中间环节。再加上小企业对政府不相信,不是短平快的投资,不干,而我40年坚持做这一件事情。我在承包福耀玻璃之初,当时我自己做的企业一年可以赚100万,我放下自己的生意,去做福耀玻璃的总经理,当时给我的工资是多少钱?400块。几年下来,欠了一屁股的债。我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只是为中国人做一片玻璃,这个玻璃可以让中国的达官显贵和百姓用起来,用的放心,用的开心。可以代表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无论是展销、推销,可以展示中国人的水平,这是我的心愿。现在福耀玻璃是全球最大的玻璃厂,还不是最强的,但是全球汽车行业对福耀玻璃都非常的器重。我的玻璃,像宾利、宝马、奔驰、路虎都是我的客户。北美除了福特有自己的玻璃厂,其他都是我的客户。我在美国投资,是因为我和通用汽车2010年签订战略协议,答应他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必须要在美国当地向其供货。他让我赚了6年的钱。现在,在美国我们也很自觉,实际上我这几年没有赚10亿美金,但是我这一次投了10亿美金下去,在5个州成立公司,4个州的工厂投产了。现在4个州的工厂基本上都开始盈利了,但是也碰到一些麻烦,工会盯着福耀,要在我那里成里工会,但是成立一个工会也没有那么容易,员工也要同意。这件事情引起了俄亥俄州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俄亥俄州政府参议院和众议院25名议员,联名写信给员工,说要对福耀玻璃坚定信心。我在那边招聘了3000个员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什么?我进俄亥俄州的时候,跟政府稍微谈了一下,也没有为难人家。因为政府也有很多他的问题,因此,当地各级政府对我是非常尊重的。今天我在德国建厂,现在福耀玻璃在俄罗斯也有工厂。在美国我们还要继续追加投资,现在在美国,是美国最大的汽车玻璃厂,美国那些车厂对福耀玻璃也是刮目相看的,当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中国,我们在16个省有企业,中国市场的份额60%多,无论是进口车,还是自主品牌都是用的福耀玻璃。我们提出来,去年国家对福耀玻璃的嘉奖是,福耀玻璃是中国制造2025的试点单位。我和我的员工讲,我们不缺钱,他拨款专款专用,我们不靠这些钱。今年我们就把科研机构拿出去和人家合作,突破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的最后一关。这里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我坚定相信,我们会为国家的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再次做出贡献,我们去探索一条路让大家走。今天我用最短的时间,跟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我的经历。最后,我想告诉大家,我对人才很渴望。我现在有3万员工,硕士、博士有一千多人,外籍员工四五千人。但是我们也希望能够“武装”一批干部在海外去发展,特别是那些小语种的,包括德国、俄罗斯等等这些国家。我今天有两位朋友参加会议,一个是刘小稚,还有一个是王辉耀。我刚刚和小稚说,也争取在德国和当地的年轻人交流一下。非常感谢大家。文章选自北大纵横,2018年7月22日
2018年7月24日 -
张华荣:时代所赋 定不负时代
理事简介张华荣,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华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编者语 在离中国半个地球之外的非洲,伫立着一座“东方工业园”,被誉为“中国产能出海最成功案例”的华坚集团就进驻在这里。从“世界工厂”东莞白手起家,到反转金融危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从民企投石问路“走出去”,到为埃塞俄比亚成功创汇并提供6000 余就业岗位,董事长张华荣专注于将华坚打造为承接世界制鞋中心的百年企业,并抓住“一带一路”契机,通过“优势产能对接”与当地资源禀赋和政府发展战略紧紧啮合。流水线上相异的只是肤色,共享的却是人类工业文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华荣,正以其海外拓展经验和以人为本的企业家信仰,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让全球经济在“一带一路”理念中迸发出新的生态。创 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业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现在遍布大街小巷的创新创业不同,八十年代的中国,刚刚走出旧时代,却还没能完全走进新时代,正在做着准备,蓄势待发。复员回来的张华荣20出头,当年赶上文化大革命,初中没有毕业就辍学了。“过去的发展条件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张华荣认为。 1983年,张华荣贩卖菜籽,赚了几百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张华荣并没有满足。1984年,张华荣毅然背起行囊前往浙江一家鞋厂学艺。短短几个月,聪明好学的他便弄懂了其中的窍门。同年底,他和家人凑了4000元钱,买了3台缝纫机,请来8位工人,办起了鞋厂,取名“南昌县麻丘厚溪青春鞋帽厂”。这是张华荣第一工厂的名字,是江西第一个民营鞋厂。当时的江西只有国营和集体鞋厂,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个体鞋厂,成为江西第一批民营鞋厂中的佼佼者,迅速成长。张华荣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是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勇于前行的人。 “青春鞋帽厂”几经搬迁和更名,改为“南昌华荣鞋厂”,到1991年,“南昌华荣鞋厂”已完成原始积累,有员工200多人,资本超过100万。 1992年,一个姓叶的台湾人找到了张华荣合作。台湾人在香港註册了一家“香港光荣公司”,10月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取了张华荣名字里的“华”字,台湾人的“坚”字,于是就有了“江西华坚有限公司”。“台湾人骗了我们。”张华荣微笑着回忆这段往事,“他骗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搞了很大的厂房,但他没有下一分钱,也没有给一份订单。实际上还是我一个人在做。工厂扩大到员工560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没有订单,苦撑到1994年,我不得不走回老路,重新做外销。” 受骗后,张华荣更加珍惜每一笔订单,对每一双鞋的质量、价格、交货时间都严格把关。从1994年到1996年,他又赚回了很多钱。“没有想到这个被骗出来的‘华坚’,今天还挺有名气的。” 这时,一个诱人的机遇摆在了张华荣面前……“东方风来满眼春”二次创业实现二次腾飞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这番讲话点燃了张华荣心中南下创业的火苗。1996年,历经12年打拼,已完成初步积累的张华荣,带领80名江西老乡南下东莞二次创业。那时东莞鞋业已经很成气候,是台湾人和香港人的天下,他是第一批进入鞋业的内地商人。 张华荣先在东莞设立了办事处,开发打样,接订单。当年10月,他出价100万元把东莞厚街一家倒闭的台资鞋厂盘了下来,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我实际上付不起这么多钱,只好欠帐、担保。1998年,我卖掉了江西的厂,彻底南下。” 邓小平的南巡为迷途中的改革开放重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中国崛起的坚定基石。当时,大量加工贸易企业向东莞转移,竞争的残酷也不言而喻。代工这种生产贸易形式正在“世界工厂”东莞如火如荼地发展,港资、台资乃至内地企业蜂拥而至,希望在OEM制鞋中分一杯羹。几年前曾有数据显示,全球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东莞。 为了打开局面,在行业竞争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张华荣把全部心思用在了如何做好女鞋上,不懈地抓品质、提升管理、优化服务。华坚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06年,10年间解决了16000多人就业。“从1996年到2006年,华坚解决了1.6万多人就业,建设了世界鞋业总部基地,随着东莞的经济发展,跟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华坚与东莞一起成长壮大。”张华荣说,多年来,他为企业的定位是要做有效益、有意义的事。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高档女鞋制造企业之一,华坚集团在广东省内始终保持较大规模,员工最多时超过2万人。挑战中孕育机遇转型升级夯实制造业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敲响了全球金融危机的钟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跨国企业大批裁员,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当时的东莞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了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金融危机发生后,东莞又一次成了世界舆论的中心:企业批量倒下,打工者纷纷返乡,GDP出现负增长。经济寒冬中的华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过对国际国内环境的理性分析,本着对产业的执着和对企业、员工的责任心,企业管理层最终达成共识,着眼产业,立足企业,积极进行制造的转型、升级。 华坚东莞总部将传统人工制造进行了升级,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工,提高效益、提高附加值、提高品质,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特别是建立干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让员工成为老板,老板成为平台,实现共同发展。张华荣带领着华坚进行着有序、系统的进转型、升级工作,从“做精、做强、做稳、做好、做大、做百年企业”的目标出发,积极利用自身在过去的积累和当前产业重新洗牌过程中所孕育的机会,进一步加强工业工程优化、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参与新的制鞋标准研究制定、搭建世界鞋业对话平台、推动世界鞋业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在实现企业本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中国制鞋业的转型、升级和承接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而努力。 在金融危机的洗牌下,“世界工厂”东莞的企业遭遇了倒闭潮。在当时的东莞,“转型升级”是与“金融危机”相提并论的高频词,而张华荣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危机背后孕育着的是更大的机遇。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一次危机在淘汰一些企业的同时,往往也能够给那些有远见、有准备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华坚在目前困境下受到的影响和冲击远远小于同行业其他的企业,而且还感觉到了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企业抵御住了短期利益的诱惑,居安思危,专心专注,积极进取,才有了今天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结缘埃塞俄比亚以险致胜 2011年8月份,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来到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建议下,他前往东莞考察了华坚集团,并邀请张华荣前去投资。次月,张华荣便飞往埃塞俄比亚做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我记得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的场景,看到大量的女性和儿童,他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张华荣回忆。初步考察结束后,张华荣认为这里“不具备投资条件”。但当他向梅莱斯表达对货运时间等问题的担忧时,梅莱斯当即表示:“我们尽国家的力量帮你!” 张华荣决定走出这步“险棋”。“我们就是投石问路。不成功,损失也可以接受;成功,就意味着开辟了一条新路。”毕竟,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块成本洼地”的埃塞俄比亚,当时一线生产员工的月薪仅为国内的1/10,又盛产优质牛羊皮革;同时,这个失业率近50%的非洲第二人口大国,极其期待并支持华坚入驻,为埃塞俄比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2011年8月12日,张华荣与埃塞俄比亚高层在深圳会见洽谈,结下合作之缘;当年10月,华坚确定在埃塞俄比亚投资。此后,华坚就把制鞋设备运往埃塞俄比亚,安排中方人员赴埃塞俄比亚工作,并招聘埃塞俄比亚员工到东莞接受培训。 2012年1月,仅在合作敲定三个月后,华坚集团设立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区的新厂就正式投产。“在短短100天时间搞了一个500人工厂,全球范围内主要媒体都报道了我们东莞的企业,报道了我们华坚,报道了中国企业大型制造业走入非洲,为非洲经济发展、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做了示范。”张华荣说。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布局全球赢领未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正标志着我国经济正经历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一带一路”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的新引擎。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发展战略对接,加强对外经贸发展政策沟通,主动宣传、推介“一带一路”合作理念,得到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在华坚的埃塞俄比亚轻工业城里,一双双黑色的高跟鞋在生产线上流动,工人们在两边打磨、刷胶,除了肤色不同,这就是华坚鞋业最日常的一幕。 华坚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高档真皮女鞋制造企业之一,以专业生产中高端女式凉鞋、密鞋、马靴、休闲鞋为主。作为传统制造业,近年来,在国内经营发展面临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走出去”开拓市场对华坚来说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30公里外的“东方工业园”,就坐落着这样一个现代化气派的工厂——华坚国际鞋城( 埃塞俄比亚) 公司。华坚集团的到来不仅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几千个就业岗位,还为埃塞俄比亚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投资,无疑是给这个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国家打了一剂强心针。 “敢为天下先”正是张华荣的真实写照,而上天也青睐既有头脑又有胆识的人。张华荣只用了3个月时间便完成了其他人想都不敢想的“走出去”与“国际化”,这不仅得到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同样也吸引了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尤其是华坚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鞋类出口企业,使得当地皮革品出口增长了57%。法新社、美联社、CNN、BBC 都报道了这个意义重大的举措。西方媒体称赞其为“中国改变对非洲投资方式”。《纽约时报》说这是中国帮助埃塞俄比亚发展经济的一种方式,值得美国学习。 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成功投资,不仅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榜样,同样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企业的看法。履职全国政协委员“一带一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契机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是转型升级的五年,也为华坚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奠定基础。华坚埃塞事业群在中埃两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发展势头迅猛。华坚国际鞋城正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经营管理智能化、生产设备自动化、生产流程精益化、企业管理人性化”,现已成为华坚系公司最重要的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得以彰显。而华坚也适时把握住了“一带一路”的机遇。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张华荣的两会提案更关注“一带一路”相关的议题。张华荣认为,近年来,很多成熟的企业在国内经营发展面临着诸如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必然通过“走出去”开拓市场、寻求更廉价劳动力、争取技术资源、突破贸易壁垒,也就是说中国的供给侧改革、经济调整和“一带一路”当地国是相吻合的,并且很有前景。因此,“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要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随着政策、法律以及各项规定和国内的情况变化而变。 中国30多年的“走出去”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智能制造,要让代表中国水平的企业走进“一带一路”国家,企业可以获取更好的利益,同时也给当地带来工业文明的发展,这很有意义。举个例子,当年德国桑塔纳来到上海,把德国当时最先进的汽车技术带到上海,从管理、开发、到制造,都提高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水平。所以 “走出去”也要进行科技创新,把最好的、最文明的产业带到“一带一路”国家去共享。 2018年两会期间,张华荣参加CCG举办的“两会沙龙”研讨会时表示,“作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家, 要抓住这个发展大好时机, 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做贡献, 为百年企业而共同努力。”。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扶贫攻坚 感恩前行 新时代呼唤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张华荣以他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勇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勇当新发展理念的开拓者、转型升级的引领者、“一带一路”的积极践行者。 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张华荣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诚信经营,依法纳税,推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为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捐款120余万元的同时, 并安置450名灾民就业;从2003年开始,在企业内成立残疾人自强班,累计吸收近2000名社会残障人士就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张华荣同志以个人或华坚名义,在中国各地及埃塞进行公益捐款累计超过3000万元,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 2016年,张华荣响应东莞市委市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国家扶贫攻坚工作,在东莞市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工业园投资5000万元建设云南华坚鞋业公司,聘用当地员工近千人,企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给当地的脱贫攻坚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年两会张华荣都会提交多份提案,其中大部分提案都涉及“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中小企业并且连续两年参加CCG在两会期间举办的“两会沙龙”研讨会。2017年,张华荣在参加CCG两会沙龙时多次强调,企业家要有感恩的心态,这也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价值观。 如今,广东东莞华坚集团从一家手工制鞋企业到一家产值超过2亿美金的知名集团,就如同祖国南端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样经历着转型升级,谱写着中国企业“海外腾飞”的传奇故事。 理事简介 CCG 副主席华坚集团创始人 张华荣,1958年3月出生,汉族, 江西南昌人, 北京大学EMBA,华坚集团创始人,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从1984年开始在江西创办华坚鞋业以来,一直致力于女鞋制造,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人类”的经营宗旨,不忘“为社会而生存,为行业而努力” 的创业初心, 经过1996年南下东莞发展,2002年回报家乡赣南苏区投资,2011年“走出去” 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办厂,2014年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投资成立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城等重大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女鞋制造商之一。 张华荣先生以在全球解决10万人就业为梦想,以矢志创新为路,紧跟国家战略,抢抓机遇,不断提升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贡献力量。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8年5-6月刊 总第7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8年7月24日 -
王辉耀: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美国特斯拉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上周在北京表示,十分看重北京高校和研究机构聚集的优势,特斯拉将在北京建立美国之外的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重点在人才、储能和新能源上与北京市开展合作。 特斯拉宣布在北京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再次印证了近年来外资企业来华出现的一个明显趋势:从以往只看重中国的“人口红利”,向同时看重中国的“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转变。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国际化人才聚集助推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7月1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联合发布了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中国的国际排名从去年的22名跃升至今年的第17名。中国的创新能力突出表现在全球性研发公司、进口高科技产品、高校就读学生等指标均大幅提升,尤其是从绝对数量看,中国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专利和论文数量等居于世界第一位或第二位。 一些国外高科技公司希望搭乘中国科技创新实力快速提升的“便车”,开始在中国设立旨在研发核心技术、创造原始创新成果的研发中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经历了从人员培训到项目产能合作的过程,现在正在进入全面深度研发合作阶段。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相比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的范围和力度都还不够大,对经济发展发挥的促进作用也不够充分。 坚持自主创新并不等于闭门造车,我们应当坚持既独立自主又开放借鉴的原则,坚持扩大科技领域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 从全球范围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主要的科技创新高地往往也是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学术交流活跃高地。美国科技计划除涉及军事秘密和敏感技术外,其农业部、科学基金会设置的国家级研究计划大部分是对外开放的,欧盟也先后推进了尤里卡计划、伽利略计划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这些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使发达国家可以更多利用外部的研发资金和优秀人才,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 近些年,随着国际化人才的汇聚和科研实力的提升,中国政府和许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都逐步具备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开展创新的能力,如华为已与全球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所研究机构及900多家企业开展创新合作。中国应当抓住机会,加大在科技领域上对外开放的力度。 首先,在人才引进上加大对外开放。在外籍科学家使用上应保持开放的态度,发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的作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科技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邀请外籍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战略研究和任务布局等顶层设计,推动外籍科学家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鼓励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研究。 目前,科技部已经发布指导意见,推进外籍科学家深入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下一步关键要将政策落到实处,为外籍科学家在华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服务,推出几个由外籍科学家领衔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合作经验。 其次,在高科技企业合作上加大对外开放,充分借力高科技跨国企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科技跨国企业掌握的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创新活动十分活跃,是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主体。一方面要继续鼓励国内优秀的高科技跨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另一方面要大力优化国内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吸引海外高科技跨国企业来中国设立创新中心。 再次,政府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开放合作的良好环境。要搭建相应的交流沟通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国际科技合作顺利开展。受文化差异、观念冲突、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外合作方之间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和矛盾,甚至在知识产权上产生纠纷,提前搭建相应机制有助于及时化解矛盾,推动合作可持续开展。 中国与美国、欧洲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对话机制,也与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合作计划,在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民间科技交流也是我国科技对外开放的重要维度,若能在这些机制下增设相应的论坛和交流项目,不仅能推动中外创新创业合作,还能以科技为媒促进人文交流。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机遇期,提升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国际先进科技产业的鲶鱼效应,将催生出更多中国原创科技成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助推全球科技发展,其成果也将惠及全世界。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7月22日
2018年7月24日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Can Beijing use China-US trade dispute to boost economic ties
With Washington adopting a protectionist stance, China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develop more free-trade agreements, observers sayChina’s tit-for-tat trade disput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rovides it with the ideal opportunity to push ahead with free-trade agreements with other countries, according to a former senior government official and industry analysts.“China should accelerate FTA [free-trade agreement] talks to counter the US pressure,” said Wei Jianguo, a former vice-minister for commerce.“It is also a good time to hold more talks on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to cement China’s influence within the multilateral trade arrangement.”The dispute with the US shows that China needs “high-level” free-trade talks on both its goods and services sectors, said Wei, who was involved in the negotiations that led to the creation of a China-New Zealand FTA in 2008.At the China-European Union summit that ended in Beijing on Monday, the two sides pledged to work more closely to defend the global trading system, accelerate talks on the creation of an investment treaty and reform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Tu Xinquan, head of the China Institute for WTO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in Beijing, said investment and free-trade treaties were needed not only by China but by all countries.“We need to huddle together to keep warm,” he said.The EU and Japan would appear to agree, as the two sides signed a free-trade deal this week that will lower the cost of most of the products they trade.Under President Donald Trump the US has adopted a protectionist stance – withdrawing from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last year, imposing 25 per cent tariffs on imports of steel and cars from its allies, and threatening to leave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Beijing on the other hand has sought to position itself as an advocate of free trade and globalisation.Including New Zealand – it’s first Western free-trade partner – China has signed 16 FTAs involving 24 countries and regions. A deal with Georgia that came into effect this year was its first with a Eurasian nation.It is currently in talks with 13 countries, including Singapore, on upgrading its trade deals, and researching possible agreements with 10 others, including Canada.Beijing and Ottawa bega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free-trade deal – which would be China’s first with a Group of Seven country – in 2016, but formal talks have yet to start due to conflicts on the environment, labour and gender issues linked to the latter’s “progressive trade” strategy.China’s commerce ministry has been keen to finalise more deals this year to mark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up.It said earlier that it hoped to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on the RCEP, which is among the 10 deals currently being discussed.Talks on the partnership, which involves China, Japan, South Korea, Australia, New Zealand, India and the 10 members of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began in late 2012. Progress has been slow, however, with concerns over market openness and industrial protection in India being one of the major stumbling blocks.Fung Siu, Asia principal economist with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aid that with so many countries involved, each with their own viewpoint and demands, reaching consensus on a regional trade pact would not be easy and could take years.“[Nonetheless] given the [recent] negative trade moves, there is now more drive among the countries involved in the trade pact to reach a conclusion because a lot of them believe that trade globalisation will boost their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 in the long run,” she said.Meanwhil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is set to visit Beijing later this year and trade is expected to be a key agenda item.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 have been involved in troubled talks on a three-way trade pact since 2012.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re for China and Globalisation (CCG), an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Beijing, said China should seek to broaden its trade base to reduce its dependence on the US. And as its relations with neighbours India and Japan improved, so too woul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m on trade, he said.According to official figures, China’s global trade surplus was US$140 bill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year, of which US$133.7 bill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US.“Trade diversification can help China to reduce its reliance on the US,” Wang said. “It shouldn’t put all its eggs in one basket.”Fro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18-7-19
2018年7月23日 -
方太茅忠群:中国企业管理要根植于传统文化
理事简介茅忠群,CCG资深副主席,方太集团董事长。 “任何强国的管理都要根植于本土文化,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企业的管理一定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因为5000年的文化烙印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近日,在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主题演讲活动中, CCG资深副主席、宁波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先生以“方太文化: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为主题进行演讲和座谈,探讨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应用于企业价值核心。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彰显出中国智慧。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中国智慧”也为全球组织管理、人类发展进步贡献着力量。作为“中国智慧”的源泉之一,儒家思想被认为是塑造”东亚模式”的核心文化动力。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管理,以中国智慧进行组织建设,方太贡献了根植中国文化,并成功走向国际的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成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经典案例。 早在2008年,茅忠群就开始在方太导入儒家文化,经过多年的探索,逐步确立了“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的总方针,并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进行有益探索, 形成了把儒家文化和西方管理相结合的“儒家文化管理模式”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并且以此管理让方太在去年成为中国首个超百亿的家电企业。 “人们通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西方管理就是制度管理,实则不然。”茅忠群认为,西方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和制度条约两者之上的阴阳平衡,而中国企业若是照搬西方的管理方法,将无法取得成效。“中国人应该结合传统文化信仰,并结合部分西方理念,方能取得成效。” 茅忠群主要从方太文化的核心理念,基本法则以及四大践行体系三个方面讲述了儒家文化与企业管理之道。茅忠群表示,随着对儒家文化的深入,方太在去年年底升级了自身使命,除了提供无与伦比的产品和服务,打造健康环保有品位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肩负着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亿万家庭享受美好生活的责任。 针对方太的愿景,茅忠群指出,伟大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社会组织,在满足并创造客户需求的同时,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导人向善,促进人类社会的真善美。 “要满足四个特征,才能称得上一家伟大的企业,即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作为儒道管理模式的开创者,茅忠群坚信唯有修身心、尽本分、德才兼备,才能积极承担责任,打造最佳雇主,实现卓越管理,进一步才能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人品、企品、产品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为现代儒商,茅忠群通过推崇儒家文学,开创的现代儒家管理模式使方太集团无论是企业经营、生产制造,还是社会责任层面都得到升华,逐步迈向伟大企业。” 国务院参事、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不断诞生,但是真正可以被称作为“伟大企业”终归为少数,而方太集团作为家电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其持之以恒的创新和“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了行业里的常青树,而这一切,也与茅忠群董事长的经营密不可分。如今,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在做好本土市场的同时,企业需要开辟更多的国际市场。方太集团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现代管理体系对于许多想要“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极具借鉴意义。文章选自凤凰网,2018年7月19日
2018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