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商报】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创新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处于极速变动之中。英国公投脱欧,中东一片乱局,欧美国家政治生态保守主义抬头,全球化处于微妙的波动中。同时,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新兴市场国家同样面临严重的周期性和结构性挑战。全球范围内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增速下滑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 “作为应对全球问题的全球治理,就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而言,既不是‘全球’的,也没有达成有效的‘治理’。”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日前在北京发布的《全球治理指数2016年报告》指出,探索新的方向,建构一个具有代表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的全球治理体系尤为重要。全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全球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大国政治关系领域、经济发展领域、金融安全领域、军事安全领域、全球反恐领域、全球贫富分化领域、气候变化领域以及跨国移民和交往等领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全球性危机,七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治理机构在预测、救济和其他应对政策方面受到阻碍,难以应对。“欧美国家的制度优越感、民主优越感、经济优越感严重受挫,欧美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理应进行改革和转型。”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指出。 世界政治的力量分配正处于戏剧性的转变之中,新兴大国的地位越来越高。全球经济治理方面,新兴国家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改革。同时,以二十国集团(G20)为依托,新兴国家逐渐成为探索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G20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65%,GDP总量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0%,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80%。G20成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投票权方面更是占据着绝对的主导权。 “新兴国家成员开始在G20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高奇琦表示,新兴市场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能够促进全球治理框架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治理创新之中国动力 “既然当前全球治理框架的代表性和有效性不足,那么作为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理应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进程中提供智慧和方案。” 中国是具有地缘政治影响的大国,也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大国。世界发展议程、气候变化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反恐、网络安全等全球治理的重点问题,没有中国的参与是难以解决的。中国坚持在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推进全球治理规则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9月,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全球金融治理改革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中国方案”的关键所在。“全球治理的改革需要中国承担责任和贡献智慧”。报告认为,在当今世界政治中,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拥有广泛的国际参与、合作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智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一直以来,中国都奉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第二,是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尤其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求。真正的全球治理应该包含所有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一种灵活高效的“新多边主义”治理机制。第三,“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新理念和新哲学。在全球化时代,所有国家和地区呈现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影响加深,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 站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全球治理指数》课题组提出了关于全球治理改革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方案,希望提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的中国方案和原则。2020年计划是全球治理改革的近期计划。全球治理改革的重点应放在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强化G20的地位和功能,以及完善中国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2030年规划是全球治理改革的中期计划。全球治理改革的重点是推动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鼓励新兴国家的参与,以及进一步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2050年愿景是全球治理改革的一种理想化的愿景。全球治理改革应当以推动联合国的改革为首要目标,确定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全球治理机制。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16年9月29日
2016年10月12日 -
郑永年:西方之后 中国如何引导全球化
专家简介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 尽管西方总是批评中国的各种“墙”,但西方现在自己也开始筑墙。英国已经筑墙来堵难民,特朗普也建议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筑墙来堵移民。西方有更多的无形的“墙”抵制着全球化的进展,例如西方国家总是以“国家安全”“环保”“与我们抢饭碗”等理由,拒绝来自中国等国家的投资者。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近年来全球贸易增速开始低于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这导致了人们开始讨论“逆全球化”现象。实际情况的确不容乐观。今天,欧美盛行的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政治已经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英国的脱欧、美国特朗普主义、法国国民阵线、德国右派等无一不是反全球化的。自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引导全球化。如果没有西方的推动,就很难理解今日世界的经济秩序。贸易自由一直是西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也一直被西方视为是软力量。不过,现在“自由贸易”在西方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人规避使用的词汇。 尽管反全球化现象一直存在,但从来也没有形成像今天那样的席卷西方各国的主流思潮。这种政治思潮的崛起必然影响西方的政治生态和经贸政策。尽管西方总是批评中国的各种“墙”,但西方现在自己也开始筑墙。英国已经筑墙来堵难民,特朗普也建议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筑墙来堵移民。西方有更多的无形的“墙”抵制着全球化的进展,例如西方国家总是以“国家安全”“环保”“与我们抢饭碗”等理由,拒绝来自中国等国家的投资者。 不过,“逆全球化”并不是说没有全球化了,仅是说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遭遇巨大的困难,甚至倒退,而西方本身也难以再充当全球化的领头羊了。与此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似乎方兴未艾。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并且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倡始的“一带一路”正在给全球化(至少在区域范围内)注入强大的动力。不过,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量仍然比较小,西方全球化动力不足,必然对全球化带来负面影响。 领头羊角色是中国的机遇 从世界经济历史来看,在美国之前,大英帝国扮演了全球化的领头羊。现在美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中国需要也必然会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中国的领头羊角色既是客观使然,更是中国的机遇。从客观条件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但即使是中速增长,也会在不远的将来经济总量超越美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和最大的贸易国家。中国也是近数十年来对全球化有良好经验的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不长时间里,中国的GDP增加一倍。尽管高速增长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但开放政策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是中国的机遇,即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继续顺势和平崛起的机遇。 中国要引领全球化,必须直面几个重大的挑战和选择。首先是要从西方推动的全球化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里最重要的莫过于全球化过程的财富创造和分配问题。全球化无疑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和其他方面的利益,但财富和利益在各国、各区域、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分配高度不平等。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和利益流向主导全球化进程的少数人,主要是资本,而很多社会群体没有得到好处,有些甚至成为受害者。因此,全球化导致了收入分配不公,社会高度分化。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化影响下,各国中产阶级急剧变小。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曾经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是民主的基石。但是,现在中产阶级减小,直接导致了内部政治生态的大变化,使得民粹主义崛起,以往运作良好的民主政治不可持续。 中国如果要引领全球化,必须重新构造全球化,使其更具包容性。至少,全球化必须缩小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异,而非继续扩大。同时,各国政府之间也需要合作,节制资本毫无制约的能力,在亲商和亲民之间达成初步平衡。当然,资本本身也需要自我节制。资本的流动性很强,在全球化中扮演主角。不过,一旦全球的社会动荡起来,资本也会是受害者。对政府来说,需要防止全球化成为资本逃避税收的有效工具。 第二,中国需要和其他国家合作寻找全球化新的动力。从技术层面,全球化具有了新的动力。金融和互联网表现得最为显著。不过,资本本身的力量不足以构成新一波全球化的动力,政府必须为全球化构造平台。今天,在全球化遭受困难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开始强调新型区域性“全球化”,例如中国的“一带一路”、以亚洲国家为主的区域经济全面伙伴关系(RCEP)、和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都是类似的尝试。在美国主导的区域性贸易伙伴关系遭遇困难时,中国可以加紧推动区域贸易自由化。这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可以进行升级版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以把双边扩展到多边,也可以围绕着“一带一路”构造不同形式的经贸合作。 第三,中国需要更高级的内部开放。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已经初见成效。随着其实施,中国资本会加速“走出去”,促进沿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不过,“一带一路”是双向道,而不是单向道。中国的资本不能光是流出,还需要外国资本的流入;否则,“一带一路”就会造成中国本身的“空洞化”,经济发展就会不可持续。外国资本的“走进来”也是中国主导的全球化的一部分。在这方面,中国必须扮演重要角色,正如美国在二战后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一样。这里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和消费市场。如果美国不开放庞大的消费市场,就没有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全球化。中国“走出去”和外国“走进来”是全球化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今天中国本身所遇到的全球化困难,例如贸易投资的下降,和国内的开放程度不够是有关联的。中国领导层推进中国自由贸易的决心毋容置疑,例如中国新设立了诸多自由贸易区,就是为了推进自由贸易。不过,自由贸易区没有重大的突破,主要还是内部的问题。例如负面清单仍然过长,自由贸易停留在“内部交易”,把左手的东西放到右手,右手的东西放到左手。因为同质性过强,很难有体制上的突破。这需要中国更大程度和更高层次的开放。通过引入外来因素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这已经为过去的开放历史所证明了的。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一些社会团体把外资视为“狼”。不管怎样,在主动“引狼入室”之后,中国经济大变样。同样,今天也不能简单地把外国资本看成是“狼”。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开放程度必然减低。可惜的是,在不少方面,开放度已经减低了。例如,一些人把“自主创新”做强烈的民族主义的解读,理解成为关起门来自己创新。更深度的开放无疑需要前瞻性的政治判断和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中国应接过“自由贸易”大旗 第四,中国需要处理好与现存全球贸易体制和规则的关系。在这方面,在西方已经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中国应当接过西方“自由贸易”的大旗。对自由贸易,不应作过度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化解读,就是说自由贸易不应当被视为是西方的,而应当视为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和价值。自由贸易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来自于西方的经验和教训。在西方经济发展的早期,所谓的自由贸易是和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紧密关联,是西方用枪炮打开别国的大门。后来当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失去合法性之后,西方才逐渐发展出有关维护和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规则和制度。很显然,制度和规则远较枪炮文明。 从总体上说,自由贸易非常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较之其它国家,中国是今天世界上最需要全球化的国家。无论是经济体量、贸易规模或者今后的经济发展动力,各方面的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中国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再也不能去重复西方的殖民地主义和帝国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西方已经确立的“自由贸易”体制和规则。在合理的领域,中国需要改革自己的体制,继续“接轨”,而非拒绝;在不合理的地方,中国可以和其它国家合作来修改和改进规则;在出现新需要的领域,中国也可以引领制定新的规则。无论哪种情形,世界贸易规则不仅是“写”的问题,更是实施的问题。如果规则不被其他国家所接受,最好的规则也是毫无用处。要使得规则可以实施,不管谁写规则,都必须考虑到所有相关国家的利益。 现存规则既可以帮助中国“走出去”,也可以帮助中国保护海外利益。不过,中国并不能过分理想主义,幻想现存规则可以为中国开拓出一个世界市场来。在开拓世界市场方面,中国具有其他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即中国可以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担负了很重要的作用。海外开拓市场面临的巨大风险,是民营企业所不能承担的。在实行“走出去”战略以来,国有企业可以说是用“钱”砸开了海外市场。尽管西方国家总是把中国视为是新殖民地主义或者帝国主义,但中国的“走出去”并没有使用一枪一弹,即使中国所去的地方都是具有高度政治经济风险的地方。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可以根据现存规则,进入西方和其他国家的市场。较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规模小,较少被西方视为是国家安全的“威胁”,具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西方市场。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一旦走到海外,就需要保护,而现存国际贸易投资制度,则是一个有效的保护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说,承继西方确定的自由贸易体制和规则,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继续推进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有效手段。刚在杭州结束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上,中国为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中国方案”不是推翻现存的体制和规则,而是对现存体制和规则的补充和创新。或者说,“中国方案”是探讨中国作为“领头羊”的全球化道路。中国要使世界变得更加自由,而不是相反。文章刊于《联合早报》,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10月12日 -
王志乐: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16年9月23-24日,“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在宁波盛大举行。本届论坛是G20杭州峰会后首届关注投资中国和全球化企业发展的论坛,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共同主办,1000余位来自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在本次论坛全体大会一“打破边界--全球化进程的动力”的发言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投资国,中国公司在投资时不光是要想怎么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全球责任、诚信义务。以下是王志乐先生的发言实录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三点建议。第一是转变观念,适应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新趋势,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变为投资输出国思维。根据商务部2015年对外投资报告,中国对外投资1457亿美元,商务部认为,2015年从统计上讲中国真正实现了从投资输入国向投资输出国的转变。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的思维还停留在中国作为投资输入国的阶段。政府部门比较关注GDP,投资输入既是是创造GDP的,也是国民总收入的来源,但它对地方经济收入影响不是那么直接,投资输入是被动融入全球化,投资输出是主动型的全球化。投资输出国的思维往往要求对方国家对我开放,减少外资准入,保护我的投资,给我国民待,这两个角度是不同的。所以投资输出的思维是更开放,更高层面的一种对外开放的思维。如果想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减少外国的准入限制,享受国民待遇,就得先给外国企业放宽准入,给他们国民待遇。投资输出不是单方面的出去,而是以更开放的心态引进来。所以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首先必须适应这个局面,转变观念。第二,创新理论,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国外很多地方认为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中国企业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从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提升到全球公司的理论。1992年以来,全球的跨国公司加速转化为全球公司,他们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跨文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全球性公司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功吸纳、整合了全球资源,极大增加了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面对跨国公司的这种变化,中国企业显得是落后的,比如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里面,他们的跨国指数已经达到67%,也就是说他们在海外的资产、海外的销售、海外雇员比例占总销售、总雇员、总资产的比例达到67%。而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只有13%,只有4家企业超过50%。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像他们这样整合资源能力强和高竞争力的公司。在这种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没有全球型的公司,我们在全球整合、全球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刚刚走出去,没有经过跨国阶段,面临的就是全球竞争,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需要跨越式的发展,超越传统的跨国公司的阶段,直接走向全球公司。这样的案例实际上在浙江也有,比如吉利公司通过收购沃尔沃,它全球的资产或者跨国指数达到67%,而且从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到营销服务,它都实现了跨国整合,所以它的汽车出现了新型的竞争力,既有自创的吉利品牌,也有收购的沃尔沃品牌,形成了自主品牌体系。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吉利、华为等公司的经验,加快打造全球公司。第三点建议,要强化合规,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过去讲企业的责任是讲股东责任,要赚钱,后来提出要有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最近这些年,全球型的大公司实际上在强化诚信、合规。为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做了大量的努力。现在的国际竞争已经从过去的野蛮的不讲责任的竞争上升到诚信的合规的竞争。中国企业刚刚走出去就面临这样一种新规则的挑战。只有理论创新、观念转变,一直到强化合规,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取得成功。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12日 -
游忠惠:海阔天空凭鱼跃
理事简介游忠惠,海云天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CCG副主席。 “作为企业家,最核心的就是信用,我们生存的价值就是要诚信。我觉得诚信比我们的生命还有价值,还重要。因为你付出了总会得到好的福报,所以我觉得企业家一定要把诚信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你才能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游忠惠 28年前,游忠惠从电子部调入深圳最大的国企--现代电子,担任翻译工作,开始了她在深圳的奋斗历程。那时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开创一个属于她的科技公司海云天,开创她的碧海蓝天,并且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占据领军地位。 那一年是1988年,1988年的深圳,民间企业的时代开启,资本意识开始苏醒。那一年,深圳机场奠基,中国最早的IT市场赛格电子市场开始建设;那一年,邓小平说,“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那一年,也是游忠惠梦想起飞的时间。 今天的海云天是中国领先的考试评价与教育测评服务提供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其背后的缔造者游忠惠也从一个优秀专业的翻译转变为一位优雅沉稳的企业家。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海云天集团董事局主席游忠惠女士,聆听她的精彩故事。 作为深圳市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游忠惠在教育领域深耕近20年,是中国教育考试评价行业领军人物,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在国内外教育界均享有盛名;同时,她又是国内知名企业家,她领导的企业集团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项目孵化、教育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和健康养生产业投资,是上市公司拓维信息(002261)第一大机构股东,集团旗下有深圳市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云天教育测评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智库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慧睿智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海云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贵州梵净山生态植物园开发有限公司等十八家分、子公司,目前集团已在大教育、大健康、大数据三个领域完成产业布局和投资运营。海云天集团投资兴建的梵净山生态植物园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改变千年阅卷方式 1997年,在先生的鼓励下,游忠惠开始创业,最初是和她的老师一起合作,由老师出核心技术,她来做营销。三方出资一百万合股成立了一家公司。可是开业之初一直亏损。在最困难的时刻,她坚定的性格又一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教授和另外一个股东选择退出股份,她则干脆自己抗下了整个公司。 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游忠惠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个来自税务局的数据化采集业务,让她度过了公司的生存危机。 在多元的市场环境下,游忠惠果断地带领团队进入了教育行业。1999年,公司业务向教育领域拓展,当时高考逐步开展数据阅卷改革,教育部进行招标,美国皮尔森下面的一个NCS公司已在广西有成功案例,教育部认为做得很好,但因涉及信息安全,还是趋向于扶持本地企业,一共有九家企业包括汉王、清华紫光、清华文通等参与投标。虽然这些企业名气很大,但海云天凭借客户至上、一切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理念和先进的识别技术和双倍教练的机制,以数据采集100%的准确率,成为入围的三家中标单位。同时海云天研究了美国企业的弱点,采用数码影像原理代替光学成像原理,提高准确率,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一举获得订单。 此后海云天不断研发新技术,比如信息影象技术、识别技术、图象处理、考务管理流程等,开大自主知识产权。到2003年,已经有十一个省要和海云天合作,占到了全国高考阅卷市场一半左右的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游忠惠对未来准确的预见性让公司获得了一次次发展契机。从单纯的硬件拼杀到提供完善的应用软件服务,从传统的B2B到广泛的B2C,从数据的积累到大数据分析,游忠惠对海云天的每一个战略发展都恰到好处的踩到了时代的脉搏。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应用系统。其他都是可以取代的,可以拿来的。所以说叫拿来主义,这也是我当时能够战胜其他竞争对手非常重要的一点。等到其他竞争对手把硬件做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市场占领了。” 海云天不仅做网上阅卷,不仅仅做数据的采集,还有分析,也就是教育测评系统。海云天建立了一个两百人的团队进行专门的教育测评研究。也就是说网上阅卷是面对机构,是B2B的运营模式,而教育测评则是B2C,通过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及进一步提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通过积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效数据,包括各种考试数据,形成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也对未来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有效的参考。 作为海云天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游忠惠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着的创新理念,带领海云天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网上阅卷系统、考务管理标准化系统、计算机智能考试系统、标准化考场智能巡考管理系统、试卷智能跟踪系统等软件产品,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考试评价技术的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公正公平、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考试评价技术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海云天网上评卷系统”的问世,将高新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教育考试改革中,一举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工评卷方式,解决了多年来困扰高考等各大考试的评价误差问题,为教育部顺利在招生考试中实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阳光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中国评卷技术手段现代化的里程碑,“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为促进我国人才培养、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海云天构建了涵盖全国18个省的高考、120个地市的中考、18个省的研究生考试、全国40%的CET考试、16个省的会计师考试、31个省的司法考试、人事考试(含公务员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技术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考试等各种大型考试的网上评卷技术服务网络,并在国内IT业界率先成功实践了将软件销售转化为高端技术服务的运营模式。仅2015年,考试信息数据处理量就超过2亿,持续居全球第一,而且承担了11个省的标准化考点建设,公司年累计考试数据处理量持续位居全球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游忠惠带领海云天成为中国考试评价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将海云天打造成教育考试评价行业的民族品牌,全球最大的考试及评价大数据公司。凭借行业领先地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海云天公司受到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表彰和国际同行的赞赏。2003年,公司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海云天”商标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同年9月,荣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行业信息化杰出供应商(教育考试技术服务行业)”称号。2010年,荣获“2009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和“2010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同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荣获“创新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奖”。2012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游忠惠把握历史机遇,提出“科技助力教育,测评保障教育”,将公司业务从网上评卷拓展到教育测评、考务管理标准化、计算机智能考试等信息化领域,为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施国家人才战略保驾护航。2011年,在第十一届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公司荣获由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的“2011年度中国教育信息化突出贡献奖”,并被聘任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游忠惠被聘任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公司举办的“海云天考试评价技术服务应用年会”,获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等国家部委考试领导机构和各省(市、自治区)考试机构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全国乃至国际考试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学校、考生和社会各行业中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016年4月,海云天科技成为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机构股东,游忠惠女士在6月受聘成为拓维教育首席战略官,将以其在教育行业近20年的行业经验、市场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拓维教育打造中国最大的0-18岁移动互联网教育垂直领域O2O平台生态圈,与海云天集团共同引领“互联网+教育”,谱写教育信息化推进“智慧教育”的华丽篇章。海云天集团董事局主席游忠惠女士与毕节市教育局签署1000万元精准教育扶贫资助协议首倡人才大数据,助力国家引智工程 近20年来,海云天在游忠惠的带领下,通过服务考试,服务人才,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培养了大数据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技术处理经验和技术团队,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的中小学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的建设方针,构建了学生成长记录云平台。 基于多年的行业优势及积累,于2014年首次提出了“人才大数据”这一宏伟概念,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以海云天的学生成长记录、考试大数据、数据处理、分析和评价经验为基础,结合大数据、云服务技术,通过采集、存储人才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技等相关有价值的信息,用数据的形态,建立人才成长过程海量数据库,并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心理测量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对人才成长全过程的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真正做到让沉睡的海量教育数据和人才大数据“醒”过来,为个人、学校、教育管理机构、用人单位乃至国家层面提供更具效率和针对性的人才服务,为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数据分析产生的信息也将反馈给教育及其他相关机构,改进决策服务,有助于推进国家人才建设,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抓手,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委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已经落户在深圳前海。由海云天与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共投、共建、共管、共营的形式,建立一个国内外规模最大、信息最完整的人才大数据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和智库,为用人单位和国际人才服务,打造连接政府、高校、研究院所、企业、资本和专业人才的中枢,不断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基地,形成在人才、智力、技术、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七个方面均在国际国内具有引领地位的大型创新平台。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优秀的企业家,游忠惠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还担任民革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认真履行职责、参政议政,为促进行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尽心尽力。到目前为止,游忠惠撰写有关知识产权、互联网发展、物联网发展、人才大数据等20多项议案,积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积极推进深圳市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游忠惠曾多次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和“禁业限制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交议案和建议。其中,议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工作,切实推进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得到深圳高层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也启动了深圳地方知识产权的立法,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型城市战略进程中一座亮丽的里程牌。 议案《关于“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促进我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建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与好评,推动了市政府《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出台(深圳市政府已于2011年9月正式出台《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0年,游忠惠被评为“民革全国优秀女党员”。 2011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游忠惠就互联网健康发展这一主题提交《关于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后修改成《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法>的议案》,并作为全国人大议案进行提交。议案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工信部高度重视和好评。工信部在复函中给予高度评价,并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工信部《互联网行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发展计划中。2011年,游忠惠被评为“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海云天集团投资兴建的梵净山国际会议中心结缘梵净山,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早在十年前,当生态文明建设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时候,在贵州捐资助学过程中,游忠惠就充分认识到山区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只有鱼渔并授,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山区经济得到实质性发展。在2007年,游忠惠秉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布局大健康领域,投资并兴建了梵净山生态植物园,以国际化的视野、科学先进的规划、古朴厚重的设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身体力行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坚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了历史人文、自然风貌与现代文明相映溢彩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工程,为梵净山,这座有着十四亿年悠久历史的自然生态与佛教名山插上了现代文明建设的翅膀,使它能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园区的建设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设立了‘长江商学院·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生产了‘梵净云天’弱碱性小分子山泉水,并荣获了‘贵州绿色生态标杆企业’、‘民革贵州省委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全国最佳绿色生态养生度假酒店’‘中华老字号百强’等称号,更是在今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全球培训基地。鱼渔并授,回馈社会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和自主创新的标志,游忠惠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及智力支边扶贫工作,时刻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身体力行的开展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2003年起,游忠惠在重庆大学设立“海云天科技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资金,奖励重庆大学20名品学兼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2009年捐款30万元给重庆大学,每年用来奖励50名品学兼优的学子,并投资100多万元成立“重庆大学海云天文档影像电子化技术研发中心”和“重庆大学海云天文档影像电子化培训中心”。 从2010年起,游忠惠开始在清华大学冠名设立“海云天奖学金”,并举办“海云天杯”软件设计大赛。后来,大赛的影响力延伸到整个北京市,大赛升级为“海云天杯”北京市高校软件设计邀请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 游忠惠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并致力于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从2004年起,游忠惠每年都带队去贵州铜仁地区实施帮扶,捐献电脑、大批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并积极发动企业员工捐资助学。从2007年开始,每年捐款2.4万元资助当地三名贫困学生上大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011年,由民革广东省委牵头,游忠惠在贵州铜仁地区设立30万助学金(每年10万元,分三年完成),并出资与广东省民革党员在贵州纳雍共同设立20万助学金。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奉献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游忠惠率先向灾区捐款11万元、帐篷300顶。2010年,为西南旱灾和玉树震灾捐款1万元。同年,通过各种途径为海南三亚、贵州纳雍、安顺、铜仁以及广东茂名、深圳等地累计捐款捐物共计50余万元。2013年7月,在“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分论坛”上,游忠惠女士赞助价值30万元的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资料。2013年9月,在深圳市同心会俱乐部举办的“同心共筑中国梦”慈善晚会上,为救助黔金丝猴基金会捐款100万元;与毕节市签署价值100万的教育信息化帮扶项协议。2014年向民革中央的“中山慈善基金”捐资100万用于帮扶抗战老兵,同年发起长江商学院部分校友共同捐资33.5万元设立“长江·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2015年在广东扶贫济困日暨深圳公益慈善月活动上捐款300万,并在“第二届长江公益奖颁奖典礼”上获得,“年度长江公益人物”称号。2016年4月,捐赠人民币100万元支持实施和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并在同年7月向毕节市政府捐赠了价值1000万的教育信息化服务。 游忠惠所带领的海云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教育考试市场上节节获胜,经过20年的发展成长为龙头企业,关键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开发自有核心技术,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服务系统,创建民族品牌。海云天作为从事高科技产业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创意文化产业投资、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投资、特别是人才大数据理论首倡者和先行集团公司,将以多年的行动保证,继续积极履行创新和社会责任,坚定不移的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从1988年到深圳,到1997年正式创业,二十八年来,游忠惠经历了深圳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最好的时代,她和她这一代深商人缔造了无数个深圳第一,中国第一,演绎着属于深圳商人的创新、诚信与无所畏惧……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9月刊总6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11日 -
【欧洲时报】“所学”与“所用”差距大 海归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张兴钊北京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人员选择回中国发展,海归就业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海归回国后会去哪儿发展?其就业状况如何?是否对现在的工作满意?这些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和《中国留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是专注于中国留学生发展和海归就业研究的年度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分别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以下简称CCG)和中国知名教育机构新东方旗下的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发布。据2016年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海归人群不断壮大,“90后”新生代海归就业压力加剧;北京等一线城市仍是海归就业主要聚集地,但已开始呈现分散态势;海归更受民营企业青睐,多数从事基层工作,他们的月收入集中在5000-10000元(人民币,下同)。同时,调查也指出海归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其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海归人群壮大 就业压力加剧 根据CCG此前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中国发展,海归人群不断壮大。 2016年《报告》称,随着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等,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各级政府对人才服务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出台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海归群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俞仲秋表示,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创新高,超过52万人次。在海归增量不断增长,存量并未减少的情况下,俞仲秋担忧,“90后”新生代海归的就业难度可见一斑。一线城市仍是就业首选 中西部吸引力增大 《白皮书》显示,在选择工作地点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就业的首选地,但所占比例却在下降,中西部对海归的吸引力在增大。 俞仲秋介绍,虽然海归在一线城市聚集效应仍然明显,但现在已开始呈现广分散的态势。据调查,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选择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北京、大连、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厦门、杭州、天津、郑州。俞仲秋分析称,目前,北京等一线城市对普通海归的需求在下降。同时,一线城市住房压力、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比较严重。而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对海归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俞仲秋建议,未来更多的职业发展平台会遍布全中国,海归在就业时应注重选取自己所学专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果确实有固定的就业目标城市,那么应在留学前就应该规划好自己的所学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领域,最好是该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六成海归从事基层工作 “所学”与“所用”差距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根据《报告》数据,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目前,“90后”海归主要从事基层工作。 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占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11.3%,16.6%能达到10000-15000元之间。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此外,海归普遍感到专业“所学”与工作“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较少,占7.4%。 CCG主任王辉耀认为,近年来海归人员大量归国,中国无疑迎来了“海归时代”。但在数量猛增的情况下,归国人员的整体质量并不如预期。现在一年制硕士毕业后归国的比例达到60%。博士或以上学历、有多年海外经历的海归,还是比较少。是成为人人争取的高层次人才,还是回国与一大批人竞争职位,须看海外留学生活的积累。只有做到保“质”保“量”,海归在职业竞争中才能脱颖而出。海归员工更受民营企业青睐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用人单位已呈现可喜的变化。根据《报告》的调查,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华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 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调查显示,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其中,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相比之下,民营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海归,并为其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缺乏职业规划 海归诉求职场经验分享 不可忽视的是,《报告》也指出,海归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其就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海归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模式,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同时,“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也给海归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不了解中国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 此次被调查者中,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是海归们的诉求。 CCG秘书长苗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海归应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提前了解中国发展变化,才能在归国后尽快融入环境,找到满意的工作。苗绿还表示,如今的世界是平的,归国后找到工作并不意味着不用再学习,无需再出国,不断“充电”很重要。在苗绿看来,人才环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她提倡职业生涯在旋转中进行,增加国际视野,方能在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16年10月8日
2016年10月11日 -
【欧洲时报】中国急需四类海归人才 专家:留学规划可兼顾国家需求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张兴钊北京报道】近几年,中国每年有约60万人出国留学,同时也有近40万留学生归国。随着越来越多海归涌入中国就业市场,这一群体也开始面临就业难,甚至有些成为“海待”。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企业却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国际化人才而发愁。中国急需四类海归人才 中国在2015年7月1日出台了《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要求加大力度培养五类紧缺人才: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除“来华青年杰出人才”是针对外国人的,其余都与海归群体有直接关系。 尖端人才属于技术类创造性人才。《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研发人员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IT服务行业为例,中国IT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达75%。 中国在国际组织、非通用语种等方面也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据了解,中国目前已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雇员人数非常少;在与中国建交的172个国家中,涉及88个非通用语种,但目前中国高校仅开设了其中约60个。“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官方语言40余种,而目前中国仅能教授20多种。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在海内外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要让国际上的人去接受,则还需要采取一种国际化的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现在中国还缺乏懂“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这在推广中其实非常不利。因此,中国必须要培养和吸引一大批懂国际事务、公共外交、国际文化和语言的人才,来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是《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出的一类特殊人才。王辉耀介绍,中国现在需要大量的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包括智库、基金会等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也是海归人才更加关注的领域。有海外学习经历,对国外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了解的海外人士将有机会加入国家智库,从事研究工作。 王辉耀表示,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的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仅由中国国内人才来推动,同时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来参与。“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在未来不仅是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专家:留学规划可兼顾个人和国家需求 中国进入发展转型期,在经济新常态下,王辉耀建议出国留学要做好职业规划,并兼顾好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海归发挥独特的国际化人才优势。 频繁来往于中英两国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任教的刘毅鹏教授也一直在关注海归的发展。他指出,作为海归大潮的主力军,很多留学人员只在海外生活了一年。以他所在的英国为例,1年制的商科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选择。如此短时间的学习,学生并不能完全融入当地社会,语言能力、国际化思维等都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刘毅鹏建议,中国留学生应利用好海外求学的机会,认真规划海外生活,多找机会到海外的公司机构实习,与当地的学生、社团、机构多交流,最重要的是扩大朋友圈,不要局限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增强自己的优势。 刘毅鹏也指出,在培养自身国际化优势的同时,留学生也要关注中国发展需求。如今,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需要国际化人才,他认为,海外留学生如果能把自己的知识完善补充,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他们就不需要再与本土学生竞争,海外优势也就能显现出来。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16年10月8日
2016年10月11日 -
【China Daily】China ranks No 4 in global governanc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mong barriers to globalization, expert saysThe West remains the biggest contributor and participator in global governance, with some emerging economies narrowing the gap, 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189 states’ participation in world affairs.Based on primary indicators including mechanisms, performance, decision-making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top countries in order are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China and Japan. The top four ar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Most G8 and G20 member states are ranked in the top 30, with emerging countries such as China and India playing a bigger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Beijing scores high in economic contributions to global GDP, while New Delhi has performed well in "shouldering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thanks to its large number of personnel in UN peacemaking missions, said the report.Issued on Thursday by the Political Science Institute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nd China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the report is the fourth of its kind."The report came at a time when globalization is under siege, even in the West. It is expected to offer a glimpse of what should be done to optimize global governance,"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CG.From being a participator to a leading contributor to global governance, China stands firm in its endorsement of globalization, Wang said."But the challenges are worth noting. Neither US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candidate Hillary Clinton nor her Republican rival Donald Trump has the will to finish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alks," he said.Facing globalization are two major problems, said Gao Qiqi, a professor at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The first is unbalanced development," he said. "Many developed economies are suffering from sluggish growth, while their developing counterparts lack needed financial and infrastructure support."The second is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Gao said.As the just-concluded G20 Summit in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indicated, China is ready to offer a plan on the basis of its achievements in national governance, he said."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inclusiveness, which is exactly what globalization needs to prosper, and it believe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mes first," he said.In a broader view, global governance largely hinges on emerging countries’ greater contributions in providing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over the next decade and the UN’s structural reform in the longer run, the report said. (By Cui Shoufeng)From China Daily,2016-9-23
2016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