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加快消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
人民网北京1月14日电 (常红 文小琳)“此次新政的亮点在于外籍人才申请在永久居留的门槛降低。比如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13日下午接受媒体提问时指出。 公安部于1月12日公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受到了广泛关注。此次“北京人才20项政策”涉及到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将于2016年3月1日起实施。此次出台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主要针对北京创新发展中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和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四大类外籍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 13日下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就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接受媒体采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执行秘书长苗绿对20项政策的意义进行了解读。针对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设立专门服务窗口 此次20条政策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释放强烈的引才信号。政策提出将设立永久居留“直通车”。对符合认定标准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经中关村管委会推荐,可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资格。公安部还将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负责受理、审核永久居留申请,提供咨询服务;缩短审批期限。对申请永久居留的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加快审批进程,自受理后50日内完成审批(现行规定是180日)。“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是一项重要突破,加快审批流程也使得完成申请日期不再遥遥无期,这将极大地便利外籍人申请居留。”王辉耀说。 王辉耀指出:“中国过去在这方面比较落后,国际人才的比例是全世界最低的,据统计在中国的外国人不到80万。全世界国际人口的平均比例是2.3%,发达国家基本上10%,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达到20%到40%,发展中国家平均1.6%,印度0.4%,中国只有0.06%。此次降低外籍华人在华居留和永久居留突破性的举措将会极大增加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针对外籍华人:降低华人永久居留门槛,不再受60周岁年龄限制 该政策中针对华人推出了居留便利政策。在中关村创业的外籍华人,可以不受60周岁的年龄限制,凭工作许可和雇主担保函件直接申请5年有效工作类居留许可,或可凭创业计划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加注“创业”)。以及对外籍华人申请永久居留实施优待政策。外籍华人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在中关村企业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实际居住累计不少于6个月,可以直接申请在华永久居留。“降低永久居留门槛是此次新政策实现的重大突破。”王辉耀说。 王辉耀指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破除货物流动壁垒,下一步就要破除人员流动壁垒中国转型要靠人才来支撑。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中国要面向全球70亿人选才,而即将实施的北京20项出入境新政的意义正在于此。针对外籍青年人才:可到中关村进行实习或兼职活动 该政策提出,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可以申请短期私人事务签证(加注“实习”)入境进行实习活动;持其他种类签证入境的,也可在境内申请变更为短期私人事务签证(加注“实习”)进行实习活动。在京高校的外国学生可以申请在学习类居留许可上加注“创业”后,在中关村实施兼职创业活动。 王辉耀介绍说,调研发现,来华外国留学生最多来自韩国,其次是非洲、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来自发达国家的非常少。“留学生不愿来中国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留学后不能在中国工作。如果开放了对留学生的实习、工作签证,对他们是巨大的吸引力。居住、学习后,交朋友、进入当地生活圈子,他们找到一些支撑才能够待下来。”展望未来:出入境政策有望进一步放宽 “去年上海出台“20条”,公安部也出台政策7类研发中心可以推荐绿卡,其中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现在又推出“北京20条”,而且全部针对国际人才,政策力度、宽松度、审批的高效、对外国留学生的限制都有大幅度的突破,这次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宽政策。”王辉耀说。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中,10项政策措施系根据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定位、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打造,并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另外10项政策系将公安部201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出入境政策措施扩大至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实施。 王辉耀介绍说:“根据统计在华外国人约80多万,还有一些“黑身份”的外教等。政策出台后,可能会让部分海归下决心回来,数量在几十万到一百多万,如果门槛进一步降低,数量还会增加。”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月14日
2016年1月15日 -
【环球时报】外国人来华,这20项新政能帮多大忙
世界各国国际人口平均比例为2.3%,印度为0.4%,中国为0.06%。 “我们很可能是世界上国际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按照统计,在中国的外国人大约只有不到80万。全世界各国的国际人口的平均比例为2.3%,发达国家一般在10%左右,发展中国家1.6%,印度0.4%,而我国却只有0.06%。”13日下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向《环球时报》解读刚出台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时,不断强调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紧迫性。 为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出入境改革,公安部于12日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此项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多个方面,将在今年3月1日实施。CCG全程参与该课题研究,提出的多项建议被公安部采纳。王辉耀表示:“这些措施力度非常大,比如公安部将在中关村设立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窗口,相当于申请中国‘绿卡’的受理中心。其实这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一共才发放了不到1万张‘绿卡’,平均每年才几百张,网点不够就是原因之一。我记得早年护照受理网点也是很少,后来越来越多,办理也越来越方便,道理是一样的。”在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审批速度也大大加快,王辉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行规定180天的审批期限将缩短为50天。30天北京市公安局审核完,20天公安部就批了。” 新措施规定,对经备案的中关村企业邀请前来实习的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可以向口岸签证机关申请短期私人事务签证(加注“实习”)入境进行实习活动;在京高校的外国学生经所在高校同意并出具推荐函,可以申请在学习类居留许可上加注“创业”后,在中关村兼职创业。王辉耀解释说:“以前,刚毕业的外国留学生是不允许直接在华工作的,必须要在国外有两年的工作经验才可以。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出去留学预期都是很明确的,比如留学后可以拿到实习签证,以后还可以办绿卡甚至入籍,路线很清晰。相比之下,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就没有这样的路径,现在一些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比如外教,很多都并没有居留许可,成了‘黑人’。”王辉耀举例说明这种人才流失现象:“我认识一个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女学生,中文特别好,在中国毕业之后不能工作,就只好回美国,但在美国又没找到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最后去了冰岛,实在可惜。新举措推出能让外籍人才在华工作合法化,对于吸引外国留学生人才方面,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除10项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新措施外,去年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措施也将扩大至北京全市实施。王辉耀认为,其中允许工资收入和纳税达到规定标准的外籍人员申请永久居留就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原来申请‘绿卡’都要列入人才计划,有很高的门槛,而现在你只要在北京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居住超过6个月,收入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申请‘绿卡’,在上海这个标准大约是60万元年薪,每年纳税12万元,在北京则是根据北京的实际工资水平来定。” 此前有消息称,中国政府预备对原籍中国、已入籍海外国家的华人发放“华裔卡”,持卡者可享中国永久居留权及本土居民待遇。对此话题,王辉耀表示,“华裔卡”还需要一些具体的论证,因为“绿卡”和“华裔卡”两者大部分功能其实是一样的,即可能用在老外身上叫‘绿卡’,用在华裔身上叫‘华裔卡’,不过现在有了‘绿卡’的机制,就可以先把‘绿卡’机制用起来。” “中国人才流动的壁垒一直是很高的。”王辉耀强调说。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加拿大每流失1个人才到美国,就会补充4个,而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却只出不进,在美国留学的理工科博士回国的只有不到15%,“好在现在中央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动作很快,这些新措施的实施对于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是很有帮助的”。(记者 范凌志)本文刊于《环球时报》,2016年1月14日
2016年1月15日 -
【China Daily】Capital aims to woo more top-level foreign workers
Beijing has become the country’s second city to ease procedures for bringing highly qualified foreign talent, and experts said other cities nationwide will follow.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announced on Tuesday a pilot policy for Beijing, especially for its high-tech hub Zhongguancun, to facilitate foreigners in entering and staying in the capital.The policy, consisting of 20 new measures that will take effect on March 1, targets specific groups of foreigners: high-end foreign professionals, overseas Chinese who graduated from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start businesses in Beijing, foreign students in the capital and foreigners who work for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 in the city.The policy marks the nation’s second pilot program, after the Shanghai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was granted 12 favorable policies in July. The move is intended to attract more overseas high-level talent to Beijing, especially to the Zhongguancu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 t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foreign talen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aid the ministry’s Bureau of Exit and Entry Administration.The policy will be implemented first in Zhongguancun, a high-tech hub of the capital that covers 488 square kilometers and has more than 20,000 companies.The bureau also said the pilot policy is meant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Zhongguancun and will meet Beijing’s demand to build a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is the only think tank to participate in making the policies. Its director, Wang Huiyao, who also is president of the South China Global Talent Institute, said the policies are a breakthrough.Wang said overseas Chinese with a doctoral degree received in other countries will be given permanent residency, no matter how long they stay in the capital. Foreigners who have worked for companies in Zhongguancun for four years, with at least a six-month stay each year, will be given the permit as well."The threshold will be lowered for overseas Chinese and high-end foreign talent, which is definitely a real benefit for them," he said.The ministry said visitors from some countries will be allowed 144-hour, visa-free stays in the capital. Wang said that six days is more than enough time to attend conferences or travel to Beijing, and that previously the visa application process was a headache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s.Wang said Beijing’s policies were announced only half a year after Shanghai’s and will be duplicated by other cities or areas that have high-tech zones or free trade zones, such as Tianjin.Highlights of pilot policy for Beijing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steps to facilitate the work application and permanent residence procedures for expats in Beijing, especially in the Zhongguancu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Zone:1. The ministry will set up a service desk in Zhongguancun to shorten the time in which applications are approved.2. Foreign students at higher-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Beijing will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and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 in Zhongguancun.3. Students from overseas universities will be allowed to have short-term internships in Zhongguancun.4. The ministry will streamline the process for foreigners employed by startup companies in Zhongguancun to get visas issued by ports of entry and long-term residence permits.5. The ministry will provide easier access to permanent residency for foreigners with doctoral degrees. (By Hu Yongqi)From China Daily, 2016-01-13
2016年1月14日 -
【瞭望东方周刊】“华裔卡”呼唤降低留华门槛
一年创投金额占全国40%以上的中关村,共有约200万创业人员,其中,外籍和海归人员占比仅为1.5%;而在美国硅谷,从业人员至少有36%来自海外《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北京报道2015 年 5 月 21 日,国家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 , 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兴胜(右)在车间与员工一起查看产品生产系统有消息称,2015年11月底,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23次会议举行的联组会上,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曾表示,中关村将开展外籍人才管理先行先试,试点展开移民入籍、华裔卡、外籍人员临时身份证等制度。这一消息随即引发媒体关注。不过中关村方面很快对上述报道作了澄清。中关村管委会方面表示,尽管“华裔卡”对于华侨华人而言是众望所归,但该政策仅是中关村向中央提出的一个建议,目前仍在调研阶段,是否可行有待国务院、公安部、外交部等中央机关的批准。仅是试点调研,便引发如此波澜,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现实的需求。“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不再满足于国内13亿人的智慧,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因此,降低海外人才留华的制度门槛,是当务之急。最积极的就是中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曾经为中关村管委会提供一组数据:一年创投金额占全国40%以上的中关村,共有约200万创业人员,其中,外籍和海归人员占比仅为1.5%;而在美国硅谷,从业人员至少有36%来自海外。“这一数据让他们相当震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际人才研究专家王耀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意味着,在海外高层次人才结构方面,我们与硅谷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早已认识到这一差距,并开始尽力弥补。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各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频繁出台。中央多个部门联合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移民计划(“千人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了“赤子计划”,教育部出台“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各地政府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自选动作”,如北京推动了“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上海制定了“曙光计划”,无锡也有“530计划”等。“此类高层次人才海外培养和引进政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精英型’海归的回流。”王耀辉说。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央层面“千人计划”已引进3319人,各地各部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数万人。全国已经专门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112个,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260多个,入园企业超过1.7万家,4万多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北京、天津、湖北、 浙江等一批接轨国际的未来科技城也正在加速崛起。2012年,由纽约市市长领导的移民小组公布一份报告提到,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正在寻求扭转人才外流的局面,把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吸引回国。在这些国家当中,表现最为积极的,就是中国。高门槛的中国绿卡不过,有舆论质疑,这些顶尖人才被吸引来中国时,有的已经过了研究、创新的黄金年段,更多的是通过以前的成就换得好的待遇。而这些曾经做研究的人,来到中国大都承担管理的职务,研究做得好,管理未必一定能做得好,两者不能直接画等号。另一个问题在于,整体上看,高层次海外人才留华比例还是很低。中国从2004年以来对外籍人士实行“永久居留证”制度,即中国“绿卡”。由于设立标准很高,实际发放数量很少,被称为“全球最难申请”,这让很多海外人才望而却步。据统计,自2004年中国实行绿卡制度至2011年底,持有绿卡的外国人共4752人,年均发放量248张,而在华常住的外籍人口已达60万。与之相应的是,美国每年发放100多万张“绿卡”,其中高层次人才职业移民“绿卡”达14万张。新西兰人口不到500万,但每年发出的工作签证多达18万张。而拥有中国绿卡者占比不到万分之八。这种巨大的数字反差,源于中国绿卡的高门槛。目前其申请类型主要分为“投资”“技术”“亲友团聚”三类。如技术类要求为:执行国家重点项目,在高新技术等企业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职务以上或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以上;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等。“这根本不能满足吸引大量外国高级人才的需要,更不要说满足人数庞大的外籍华人的要求。”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移民法专家刘国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放宽“绿卡”门槛,出台更为便利的居留政策,也是海外华人的关切所在。而且,面对汹涌而来的外国移民潮,中国尚没有一部明确的《移民法》来规范和应对。其实在10年前,中央有关部门就已经提出要研究和制定“技术移民法”,专家意见稿也已初步形成,但立法进程一直停滞不前,尚没有列入全国人大或者国务院的立法规划中。海外华人有需求在海外人才引进中,海外华人群体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而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海外华人依然有巨量的智力资源可以引进。中国目前华侨华人总数约为500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数量约为400万。这一数量还在扩大。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统计,1990年中国的移民赤字约为371万,而到2013年已经达到849.4万。“移民赤字即移民移进移出的巨大差距。”王辉耀解释。海外华人对畅通归国途径亦有需求。2012年,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及其他136家海外华人团体就曾联名呼吁全国人大和政协,把“发放海外华人身份证”一事纳入两会议题,并尽快实施。“华裔卡”不同于中国国籍。该卡的持有者没有中国国籍,没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政治权利,但能够享有普通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其他权益,如投资、购房、开立银行账户、申请驾照、子女入学等。正是因此,此次中关村试点调研“华裔卡”才引来如此关注。“试点调研‘华裔卡’消息刚出时,我的朋友圈一片欢腾。”王辉耀说,“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这一点短期内难以改变。”“华裔卡”就是为了绕开这个难题,通过一个变通的办法,解决海外华人在中国生活、工作、发展所遇到的困难。“2012年建言,3年时间处理,现在进入试点调研阶段,速度已经很快了。”王辉耀说。实际上,除了试点调研“华裔卡”之外,中关村还将完善一系列居留签证制度。比如采用市场化人才的引进机制,利用积分制,方便外籍人士进行选择,并在中关村组建联合的办理机构,简化程序;或是让外国在华留学生,能进入中关村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这些试点政策的实施细则正在研究修订之中,不久后将正式出台。俄罗斯籍“上海千人计划”专家白昂力在上海的家中练习书法地方先行如今,世界各国均把人才竞争摆上重要日程。而在其中,通过特殊政策,吸引海外旅居的本国人才,是常见做法。例如,印度就曾推出了“印度裔卡”(PIO)计划和“印度海外公民证”(OCI)计划。根据印度官方统计,截止到2010年,印度已经发放了400万张“海外印度公民证”和700万张“印度裔卡”,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印度人才的回流与环流。如欧盟出台蓝卡计划,与美国的绿卡制度相抗衡,目的在于大量吸引欧洲技术移民回欧工作。韩国于2012年1月1日正式承认双重国籍,试图吸引海外的韩国裔人才回国工作。而在国内政策的顶层设计尚未健全之时,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先行一步。例如,广州市启动“红棉计划”,解决在广州生活、就业超过4.3万人的留学回国人员安置问题。“在新的实施办法中,广州会对回国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参考廉租房 、经适房等形式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 广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徐上国说。上海则把目光放在包括归国华人在内的所有海外人才群体上。 2015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实施《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年薪60万元以上、缴纳个税达12万元以上、在沪连续工作满4年、每年在中国境内居住不少于半年的外籍人才,可在沪申请永久居留;外国留学生毕业后,不再需要工作经历,只要有创新计划书即可申请在沪居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而华裔卡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快速提升中国国际人才的竞争实力。“中国转型要靠人才来支撑,过去是‘投资驱动’,现在是‘人才驱动’。”王辉耀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商品对世界大范围“顺差”,但是中国人才却是大幅“逆差”。“要改变这一局面,最重要的是降低门槛。”王辉耀说。文章选自《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1月11日
2016年1月13日 -
【中国产经新闻】中国绿卡的尴尬
2015年2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同部分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座谈时指出,中国将全面加大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开放力度,降低国外人才引进门槛,简化投资兴业、出入境等手续,让拿“绿卡”更加便捷、创业就业一路畅通、程序公开透明。加强“软环境”建设,在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国际化“窗口”,让更多外国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使中国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李克强总理之所以表达这样的愿望,其原因在于,自2004年中国推出绿卡制度以来,中国实际发放绿卡仅有5000余张,相对于60万常住外籍人口,这个数字少得可怜。对于60多万常住外籍人口而言,从难拿到不愿意拿“绿卡”,虽然存在诸多原因,但却折射出中国绿卡的种种尴尬现状。 “中国绿卡”门槛太高让人遥不可及 几个月前,北京首钢队外援马布里拿着各种手续、材料,到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申请《外国人永久居留证》,这就是俗称的“中国绿卡”。而近日老马终于如愿以偿,他也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现役外援。更重要的是,有了“中国绿卡”后,老马在北京长期安家与未来发展的归属感无疑会更加强烈了。他此前曾表示,希望长期在中国住下去,而且退役后还渴望能执教中国男篮。 依照规定,符合申请“中国绿卡”包括六类情况:夫妻团聚、亲子团聚、亲属投靠、特殊贡献、任职人员与投资人员,老马就属于“对中国有重大、突出贡献以及国家特别需要”这个类型,老马为北京队在四年内三次获得总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还是北京的第30位荣誉市民。除此之外,老马一直都在积极地融入北京生活,曾经挤地铁去训练、努力地学中文,还多次去参加公益活动,看望患病孩子等。老马最近能拿到中国的“绿卡”,可以说他是几十万常住外籍人口中的幸运者。 世人皆知,“绿卡”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才竞争,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从2004年8月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即中国的“绿卡”制度。《办法》规定,对在我国有关单位任职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在中国有较高数额直接投资的外国籍投资者、对我国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以及夫妻团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亲属等家庭团聚人员,可以授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拥有和中国公民在投资、购房、申请驾照及子女入学等方面同样的权利。 但是,实际情况却与之相反。长期以来,中国绿卡却被称为“世界上最难申请的绿卡”之一。资料显示,自2004年实行“中国绿卡”制度至2011年年底,中国总共发放了4700多张绿卡,年均发放量248张,而彼时在华常住外籍人口至少已达百万。10多年才签发几千张“中国绿卡”,而别的国家一年就是十几万二十几万张绿卡,移居人口最集中的美国一年要签发百万张绿卡,这足以说明“中国绿卡”的门槛实在太高太高。 “中国绿卡”缘何在世界上最难拿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去年年初主编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蓝皮书指出,中国这些年巨大的移民赤字,都是移民政策滞后造成的,因为我们的政策,从工作许可、签证,到绿卡,再到国籍,都没有对外开放,导致“中国绿卡”成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并且被外籍人士称之为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绿卡”。有人曾这样说,如果在街头随便抓住一个老外,问他是否有中国“绿卡”,恐怕都会得到否定的回答,如果真能抓到一个,那这人十有八九“非富即贵”。而美国一年就能发出100多万张“绿卡”,是现在持有中国“绿卡”外国人总数的200倍。外国绿卡每年吸引千千万万中国人移民,中国“绿卡”却似乎总在“拒人门外”。 像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富豪够不够优秀?他们想来中国定居可不可以?不可以。因为按照现有制度,他们没有现行规章所要求的中国工作经验!这个网上流行的段子,其实并不是笑话,中国“绿卡”之所以被调侃为“世界上最难拿的绿卡”,从中可见一斑。相对于欧美而言,中国一直是一个非移民国家。1964年,外国人居留证制度解决了外国人在中国定居的身份问题。这个蓝色塑料皮的证件被戏称为“外国人户口本”。虽然制作精美,但是这个“户口本”并不意味着拥有相同的国民待遇。对于侨民,基层公安部门都会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监管,不定期检查。 有媒体曾报道,一位在上海工作生活了8年之久的英国人,常常抱怨在中国永远只能是外国人。这位在跨国公司任高管的英国人已在上海买房定居、生儿育女,却每年都要为工作签证而来回疲于奔命。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美国人寒春在中国生活了56年,2004年才终于拿到“中国绿卡”,此时寒春己经83岁,这名核物理专家是杨振宁的同学,在享受中国“国民待遇”不久,便于2010年89岁时离世。 其实,很多申请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中,有许多是专业技术人员。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外国专家,他们来到中国都是希望参与中国的巨大变革,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的,并不是一心为了赚钱,或者来享受。但是,由于申请的门槛高,有一些硬性要求过于刻板,导致中国绿卡的发放量极少。与西方国家通常不看职位,而看重学历、语言水平和在本国工作经验的绿卡制度不同,中国的绿卡在职称和任职年限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不灵活,导致中国绿卡门槛较高。居留门槛过高,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移民赤字”问题。 破除人员流动壁垒是降低门槛关键 客观而言,中国不是不重视人才,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抓人才的培训、规划和引进,每年都要输送大批官员到美国、新加坡等地学习,如今在政府的各个部门,尤其是专业部门,海归人才不少。而在海外人才入境、签证、居留、绿卡、入籍等方面,近年的政策也有了一些改变,但实事求是地说,改变的力度还不是很大,步伐还不是很快,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特别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为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战略服务,人才进入到了新的竞争平台,需要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 诚如专家言,中国要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需推进三方面变革:一是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二是从依靠红头文件向依靠法律法规转变;三是着力构建软硬件环境。换言之,引进什么人才、引进多少人才、何时引进人才,需要由市场决定,政府要做的是营造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完善和落实相关权利规定,发挥好监管和服务职能,如优化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遏制学术腐败、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解决“海归”人才社保等实际问题。而以往依靠部门规章吸引人才的传统做法,已不能适应今天的人才竞争环境。 中国政府现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构筑和推出自己的移民和绿卡制度。在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包括规范和放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制度,探索技术移民制度,给创新人才以同等待遇,以及高端人才、首席科学家引进机制等。最近,公安部又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凡是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累计居留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外国人,可向工作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有关人士认为,前三十年破除货物流动壁垒,下一步就要破除人员流动壁垒。中国“绿卡”门槛降低,意义正在于此。国家对外籍高科技人才的“绿卡”放宽政策出台能够反映市场、回馈市场。“绿卡”放宽政策所针对的7类机构中,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纳入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为外商投资企业和一部分民营企业提供了机会。新中国成立迄今,堪称全世界对申请“绿卡”条件和管理最为严厉的国家之一,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籍人数量不足万人。如今放宽外国人申请“绿卡”的条件和范围,将会进一步推动海外华人创新人才与中国创新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文章选自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卞文志
2016年1月12日 -
【新华社】专家:当下是海归创业黄金时代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记者张钟凯)在中国政府“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归国加入创业大军。专家指出,随着中国创业环境的改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推进,当下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但市场竞争加剧,海归创业者应强化优势来适应经济新常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在新书《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首发仪式上表示,自清末留美幼童开始,中国大致经历了五代海归潮,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归与创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和新经济业态涌现,当下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 苗绿指出,当下中国正兴起“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相比于前几代海归而言,新一代海归拥有更好的创业环境、社会氛围和商业机会,在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中创业大有可为。 苗绿说,虽然创业环境在改善,但随着留学更加平民化、多元化,海归传统的背景优势在变小,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应调整心态,强化竞争力。 苗绿建议,海归者应该强化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归国前多积累实习和工作经验,提高市场敏感度和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发现和利用国内商机。选自新华社,2016年1月8日
2016年1月12日 -
【人民网】《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描绘当代海归精英传奇人生
人民网1月8日电(汪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中译出版社主办的“《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首发新闻发布会”1月8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发布会由中译出版社副总编辑吴良柱先生主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王伯庆,知名律师、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希安出席了首发式。 《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以丰富的细节与场景,披露了40位当代海归精英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全书围绕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选择和人生际遇,细致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留学经历、个人奋斗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他们在大时代下砥砺前行的生命历程。本书脱胎于2014年东方卫视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热播纪录片《海归中国》。该纪录片为纪念邓小平在1978月6月23日宣布恢复派遣留学生36周年,展现当代海归风采而推出,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上海文广集团(SMG)联合策划,从历史沿革、创业浪潮、社会建设、制度设计等方面,展现了“海归”群体的来由和影响,讲述了一批知名“海归”精英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人生故事。CCG向该片推荐采访了龙永图、林毅夫、章新胜、高西庆、沈南鹏、徐小平、王俊峰、张磊、田溯宁、张亚勤、陶景洲、施一公、饶毅、莫天全等知名海归代表人物,填补了当代精英海归群体历史纪录的空白。该纪录片播出后反响热烈,东方卫视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多次重播,并在多所高校举行巡回演讲,盛况空前,掀起了一股海归热潮。随后举行的主题音乐会唱响了海外游子中国梦。CCG在该纪录片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了补充采访,并加入了诸多不同领域海归精英故事,进而成文。 《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拥有强大的作者阵容,包括知名的政府智囊、学者、媒体人、企业家、律师、公益活动家等海归精英,他们是近三十年来海归这一特殊人才群体的时代缩影。把脉中国经济的林毅夫,参与国开行创办的李山,推进中国学术水平发展和学术交流的施一公、饶毅,力图为中国文化寻找走向世界切入点的洪晃、蒋琼耳,创办搜房网的莫天全,掌舵百度的张亚勤,红杉中国资本的掌门人沈南鹏,创办高瓴资本的张磊,青年人的人生导师徐小平,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服务的陶景洲,创办地球村的廖晓义,建立蒲公英图书馆、让爱传递下去的杜可名,以及将“黑暗中对话”引入中国的蔡史印等,都用平实的口吻、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在时代大背景下远赴海外学习,回归开创事业的人生故事,以及他们关注国家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中前行的深切情怀。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一百周年庆典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百年中国留学史,指出“这是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而当代海归们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继续书写着精彩纷呈的新篇章。时代与个人是相遇也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每一代人的成功故事都有不一样的时代印记。书中这40位精英海归人物大都崛起于改革开放之后,留学与回国时间集中在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他们乘着改革的春风远行,在海外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商业模式,而后,又迎全球化的东风回归故国,用自己的所学在社会变革中成就一番事业。他们是社会的变革性力量,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海归者说》通过这一特殊的群体看待个体的发展历程,反思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评估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把脉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此书的出版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主编王辉耀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获MBA学位和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曾担任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系中国海归派代表性人物,是中国海归研究的权威,也是中国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王辉耀现担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被中国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被《时尚》杂志评为“中国首届时尚先生”,被《中关村》杂志和新浪网评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人物”,被搜狐网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 主编苗绿博士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总干事。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作者阵容 1.王振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2.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国务院参事) 3.王 巍(中国并购公会会长) 4.李 山(涛石股权投资管理[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5.林毅夫(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原副行长) 6.张 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7.肖 耿(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副教授) 8.傅志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 9.刘西拉(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10.施一公(清华大学副校长) 11.俞立中(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12.饶 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前任院长) 13.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终身教授) 14.洪 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CEO) 15.胡雪桦(影视导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 16.袁 岳(知名独立媒体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17.高晓松(知名音乐人、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 18.萧丽河(中国第一位女性舞台灯光设计师) 19.蒋琼耳(新锐艺术品设计师,“Shang Xia”品牌总负责人) 20.于 刚(1号店创始人) 21.王伯庆(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 22.田溯宁(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 23.莫天全(搜房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24.陶 闯(PPTV聚力集团常务副董事长) 25.郭 盛(智联招聘CEO) 26.李 雷(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副总裁兼北亚区总裁) 27.张亚勤(百度公司总裁,原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28.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29.张 磊(高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30.周立群(中国诚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31.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32.阎 焱(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 33.葛甘牛(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34.王俊峰(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席,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35.高西庆(中国股市奠基人、原中投总经理) 36.陶景洲(知名律师,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 37.杜可名(爱心传递慈善基金会主席,蒲公英乡村图书馆项目发起人) 38.徐家良(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 39.蔡史印(“黑暗中对话”中国区创始人) 40.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选自人民网,2016年1月8日
2016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