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a Daily】Travelers ’are like country’s diplomats’
Outbound tourism seen as having strong role in country’s push to go globalThe number of Chinese going overseas on holiday has grown rapidly over the past 10 years, and the outbound tourism industry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globalization, experts say.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says China’s opening-up is part of its citizens going on overseas holidays.Last year,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industry was worth $160 billion (150 billion euros), which is higher than Chinese companies’ combined outbound investment of $140 billion."China’s globalization is people’s globalization," Wang said at a meeting of the China Outbound Forum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People first travel to a country, and then want to study, work and invest there."Delegates at the forum discussed the latest trends of Chinese companies’ efforts in going global, and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of development."Every day about 20,000 people travel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nd about 15,000 travel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Wang said."One of China’s biggest soft powers could be its tourists. If they could go global and act properly overseas, and at the same time spend money, they would be good diplomats and improve China’s image."Qian Jiannong, vice-president of Fosun, the investment group, say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has grown more than 40 percent a year, and the domestic market is growing rapidly, too. He agrees that touri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globalization."For example,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only about building railways, highways and airlines. It is more about economic, cultural and people exchanges in various countries."Fosun says it is increasing its global investment in tourism. It bought the French resort operator Club Mediterranee, has invested in the British tour operator Thomas Cook Group, and has many travel agencies in China and India."In the rapidly growing tourism industry, I don’t think the supply of products in China can keep up with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market or make the most of the opportunities that na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the Belt and Road deliver," Qian says.The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products it delivers need a shake-up because they have not kept pace with demands that have changed as people’s incomes have grown, he says."Most of China’s tourism products are stuck in this phase where tourists are taken to scenic spots to take photos, but they are not given the chance to relax or do anything else.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s with Chinese holidays is that tourists have to line up at scenic spots, and wherever they go there is heavy traffic."But if you have the right products, ones that allow people to stay in one place for a few days, it would be much less crowded."Tourism has great potential, he says, and Fosun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products that China lacks, particularly in areas of short supply."We will do that globally, not only in one country, because tourism is global. We also hope that through Fosun’s global tourism resources investment and acquisition we can reshape the global tourism industry."Henri Giscard d’Estaing, chief executive of Club Mediterranee, says Chinese tourists’ habits are changing.They used to like visiting as many places as possible, he says, but now many are keen on taking things more slowly and lapping up local culture.China is the company’s biggest market, he says, and Chinese customers stay at the company’s resorts for an average of 3.5 days. Ten years ago they would have stayed for just a night. For the club this represents an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new products for Chinese tourists.For China, the challenge is that its tourism industry lacks the experience of, for example, the industry in Europe, Giscard d’Estaing says. However, the country has many highly attractive tourist sites, and it needs the right resources and talents to run them.Zhang Lingyun, a professor a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says last year Chinese tourists made 3.6 billion domestic trips, generating turnover of about 3 trillion yuan ($468 billion; 440 billion euros), and many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are targeting Chinese tourists."The supply of products needs to be raised. In addition, the industry needs to go global, but that does not just mean tourists going abroad. Our logistics, information and capital flow need to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he says.(By Chen Yingqun)From China Daily, Nov. 27, 2015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李思彦: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教育体制
人民网11月22日电 (文小琳)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继续在海南三亚举行。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如何开始重塑全球商业版图”全体大会上劳瑞德教育集团中国区总裁李思彦提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需要国际化的人才教育体制。 李思彦说,如何培养全球化的人才对于全球化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如何熟悉当地的游戏规则,在当地有更好的影响,跟当地有很好的互联互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更多是以资源合作形式走出去,也有一些是以商务的形式走出去。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扎根于当地,把中国企业办成一个全球化的企业,而只是一个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运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些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声音和反响。有些项目最后没能实施建设,有的项目受到当地的抵制。有时是因为中国国内派出去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驾驭当地的商业环境,帮助中国企业在当地建立自己的商域和体系,完善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在全球化过程中引入国外人才到我们的体系里面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也需要有一个很好的体制去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中国人才。这需要教育的国际化,真正帮助我们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在人文交流层面有更好的通路。国际化的教育能够帮助人才更好的去结合当地的需求。这也是教育国际化和终生教育的连接点。 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提供在线教育为机制的平台,不管他们是以怎么样的国家文化为起点,我们的教育都能够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文化体系、甚至需要学某一个语言的时候,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在线和线下的学习平台帮助学术更好的发展。这是未来在教育领域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能够有的最大的变化和革新。 如何把高等教育的学历学制和终生学习的体制结合起来,这是教育界在未来五到十年要思考的。随着学术的发展,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怎么样把他的教育需求和企业给他的教育需求结合起来。大学在这当中扮演更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全球有这样一个大学平台和网络帮助学生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获取到这样的教育体验。这个嫁接的桥梁是非常大的一个机会,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怎么样在走出去的同时把人才体系建立好,是非常大的一个机会。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王广发:打造适应全球化商业运作的国际人才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覃博雅)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闭幕。在全体大会上,围绕“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如何开始重塑全球商业版图”话题,法政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副主席王广发表示,由于中国经济的全方位快速发展,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个“大破大立”的阶段,正朝着未来国际游戏规则积极参与者角色进发。 王广发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责任担当今非昔比,已经开始向全球输出维持秩序的正能量,甚至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纷纷参与到展示中国正能量的行列中来。按照惯例,游戏秩序的规则制订者发达国家不会愿意让新的游戏规则、新的游戏秩序来突破其形成的垄断,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要求中国参与规则制定。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样的力量去驾驭未来的国际游戏规则? 王广发认为,随着国际秩序的改变,游戏规则势必“大破大立”——破就是批判,立就是改革。他认为,要主抓教育改革,“从娃娃抓起”,以进行国际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打造将来适应全球化商业运作的国际人才。他相信,如此一来,经过二十年的筹备,中国势必将出现一批涉及国际秩序、人文、安全、经济、商务、人才、科技、研发、知识产权的杰出智库人才,实现与发达国家在学习模式上的互联互通,促进中国企业在“大破大立”之后积极成长起来。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钱建农:从全球化浪潮中寻找壮大的机会
人民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覃博雅)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的“致敬之夜”环节中,复星集团的副总裁兼复星旅游及商业集团的总裁钱建农表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既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也不能脱离中国实际国情。 代表复星集团领取“全球化杰出成就奖”的钱建农表示,复星集团早在全球化兴起初期就明确制定了相应战略——提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走到世界的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中国”等方阵,使集团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用复星集团的投资项目来解释:复星投资的许多企业虽然涉及金融、保险、旅游、消费品和房地产等多个方面,但几乎所有项目均基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成长而设定。在过去,中国依靠劳动力成本的廉价优势,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较好;如今中国的经济地位非同以往,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消费大国,因此,这些项目的比较优势与海外投资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钱建农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机遇也蕴藏于危机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海外许多产业希望能进入中国市场;而许多海外企业也处于低估值状态(适宜购并或投资合作——本网注),对中国企业而言,是非常好的“走出去”时机。他指出,复兴当年就是抓住了这个时机,做了一些成功的收购,下一步的方向是提升整合海外投资的能力。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吴建民: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克服狭隘思维
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覃博雅) 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在海南三亚开幕。原中国驻法大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表示,中国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走出去”是应有之路,但仍面临许多意识上的不足。 吴建民表示,中国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大潮前夜——除了大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在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但他强调,“走出去”需要面临几个问题: 首先,需要更新知识,了解当地的“办事之道”。多数国内做得很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遵循了中国的办事之道,而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外碰得“头破血流”乃至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以为国内这套方法在国外还“行得通”。 其次,要更新观念,活用中介机构。吴建民指出,包括国际咨询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各色中介机构,在跨国贸易中是十分重要乃至必须的存在,“不是找一找当地的翻译就可以的”。 再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是由跨国公司逐渐演变为全球公司。凡是在国外失败的企业,往往没有与合作方做到“共赢”,或是没有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考虑对当地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从而留不住高管和各种人才,得不到当地的认可,从而失败。他借用一位专家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全球性质公司,在销售、雇员和资产的比例上,往往是海外部分超过国内。 吴建民总结道,中国企业“走出去”伊始,失败不可避免,关键仍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0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乔健:企业全球化应注重文化与领导力建设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汪墨)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在海南三亚举行。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指出,企业全球化不应仅限于产品出口与资金流通,更应重视企业的文化输出与领导力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全球五百强,但在美国最近公布的全球知名品牌一百强调查中,中国只有两家企业上榜,联想是其中之一。 联想是最早受惠于全球化的企业之一。2005年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得益于其优秀的产品与业务模式。但是联想的市场份额很小,之后的四五年间,联想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尤其遇到全球金融危机时其业务受到重大挫折。反思失败原因,乔健指出,联想当时只注重产品与策略,却忽视了文化建设与领导力建设。2008年以后,联想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同国家人员,不仅依靠政策、法规和法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建设得到当地客户、管理层和员工的认可,大家秉承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去奋斗。十年前联想的营业额是30亿美元,今天是460亿美元,十年来业务翻了15倍。最让联想感到自豪的是领导能力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乔健刚刚从印度回来。她指出,印度是“一带一路”战略非常重要的参与国,联想在印度PC市场份额占第一名。印度认为联想是非常好的品牌,发展势头也非常快,最关键的是印度联想公司有几百名员工,从高层主席到总经理全都是印度人,但是当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时,其想法与北京领导层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企业文化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1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迟福林:“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四个基本趋势
人民网11月22日电 (文小琳)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继续在海南三亚举行。在下午召开的“建设中国企业的全球制造品牌和服务品牌”全体大会上,(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四个基本趋势,并针对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首先,迟福林谈到了“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趋势。未来五年的趋势可以用“四个基本”来概括: 第一,要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首先,到2020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有可能从今年的51%或者接近52%,达到55%到58%左右,国家“十三五”纲要有可能把这目标定在55%,但是实际结果会超过55%。其次,研究型、生产型服务业的GDP占比有可能从现在15%提高到30%左右,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在于研发所占GDP的比例,就是生产型服务业占GDP比重太低,我们和发达国家要差三倍左右,估计在互联网+推动下,在新一轮科技变革推动下,这个在“十三五”期间有可能倍增。再次,发展服务业会引导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这是五中全会的建议。目前3D打印机代表了服务方向,未来“十三五”会使得机器人引领服务业由生产型项服务型转变。一位上海机器人的专家告诉我可能五年以后机器人就可以走入家庭。 第二,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基本格局。首先,2020年中国规模城镇化率将由现在54.7%提到60%左右。其次最重要的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从去年的36.6%提升到2020年的50%左右,国家规划纲可能将目标定为45%。更重要的是主要户籍制度改革将会加快。再次,我认为关键取决于户籍制度改革,应该由人口的控制转为人口的服务管理,由公安管户籍转为民政服务转户籍。 第三,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首先,中国城镇居民用于服务型消费支出现在是40%,估计“十三五”期间每年会提高2%,到2020年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支出能达到50%左右甚至超过50%,而在广东、北京、上海可能会高达60%以上。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以服务型消费为主,这在城镇基本会是一个现实,对企业创造品牌提供了大背景。其次,中国未来五年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会保持在8%到10%,高于GDP两到三个百分点。再次,我们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由去年32万亿,到2020年有可能会增加到48到50万亿。今年第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58.4%,“十三五”期间可能会稳定在60到65%。这意味着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形成消费拉动增长的新格局,而这个关键的背后就是消费结构升级来形成的,所以消费结构升级,对企业品牌要求也很强。最后,将会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是第一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贸易比重比较低,全球去年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大概接近20%,未来全球对外贸易取决于在服务贸易双向开发,我估计到2020年中国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20%。 接着,迟福林指出了在此趋势下中国企业品牌将会面临的机遇和要求,他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大以研发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最有条件把互联网+做到实处。因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最突出的优势是互联网+,在于研发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方面。尽管中国在工业领域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因为有巨大的市场来支撑,企业有条件服务型的课题创新中全球的品牌,企业能在快速增长中不断完善。 第二,塑造能够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企业品牌。现在中国服务型消费支出潜力巨大,老年人潜在消费需求至少一万亿,而市场却不到二千亿,更没有什么品牌。估计中国未来五到十年,健康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超过医疗市场的需求。健康产品,健康品牌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最大的潜力股。问题在于这个市场空间需要企业来创造。拿房地产来举例,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规模房地产做得很大,可是缺少服务品牌。如果房地产能够从规模房地产向以健康服务为主题的服务型房地产转变,将会大大提升房地产的品质。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的潜力十分巨大,关键自傲与中国的产品需要适合于国人的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第三,充分利用国内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新的机遇。中国在制造业市场开放度达到85%以上,接近90%,而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不到50%,服务业大部分形成市场垄断。市场垄断导致价格高,这是很大的问题。没有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我们很难激发市场活力,很难给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创造空间。而在未来几年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会相当快,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全面放开健康服务业市场,中国政府在五中全会建议,凡是社会资本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直接购买。习近平主席在20国集团会议上提出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来拓宽外来投资渠道,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第四,要以人为核心加快商业模式的变革。企业的品牌是一个成果,但是核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我认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将科技体制向人倾斜。企业要创办品牌,变革自己的商业模式,关键就在于要把人才发挥到极处,这样企业商业模式在新的课题面前才会有竞争力。所以商业模式的变革对于企业形成品牌是最重要的。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