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人民网】乔健:企业全球化应注重文化与领导力建设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汪墨)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在海南三亚举行。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乔健指出,企业全球化不应仅限于产品出口与资金流通,更应重视企业的文化输出与领导力建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全球五百强,但在美国最近公布的全球知名品牌一百强调查中,中国只有两家企业上榜,联想是其中之一。  联想是最早受惠于全球化的企业之一。2005年联想收购了IBM的PC业务,得益于其优秀的产品与业务模式。但是联想的市场份额很小,之后的四五年间,联想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尤其遇到全球金融危机时其业务受到重大挫折。反思失败原因,乔健指出,联想当时只注重产品与策略,却忽视了文化建设与领导力建设。2008年以后,联想开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不同国家人员,不仅依靠政策、法规和法律,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建设得到当地客户、管理层和员工的认可,大家秉承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去奋斗。十年前联想的营业额是30亿美元,今天是460亿美元,十年来业务翻了15倍。最让联想感到自豪的是领导能力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乔健刚刚从印度回来。她指出,印度是“一带一路”战略非常重要的参与国,联想在印度PC市场份额占第一名。印度认为联想是非常好的品牌,发展势头也非常快,最关键的是印度联想公司有几百名员工,从高层主席到总经理全都是印度人,但是当他们说出的每一句话翻译成中文时,其想法与北京领导层的观点不谋而合,可见企业文化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1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迟福林:“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四个基本趋势

      人民网11月22日电 (文小琳)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继续在海南三亚举行。在下午召开的“建设中国企业的全球制造品牌和服务品牌”全体大会上,(中国)海南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了“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四个基本趋势,并针对中国企业品牌建设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  首先,迟福林谈到了“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趋势。未来五年的趋势可以用“四个基本”来概括:  第一,要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首先,到2020年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有可能从今年的51%或者接近52%,达到55%到58%左右,国家“十三五”纲要有可能把这目标定在55%,但是实际结果会超过55%。其次,研究型、生产型服务业的GDP占比有可能从现在15%提高到30%左右,中国的生产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在于研发所占GDP的比例,就是生产型服务业占GDP比重太低,我们和发达国家要差三倍左右,估计在互联网+推动下,在新一轮科技变革推动下,这个在“十三五”期间有可能倍增。再次,发展服务业会引导制造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这是五中全会的建议。目前3D打印机代表了服务方向,未来“十三五”会使得机器人引领服务业由生产型项服务型转变。一位上海机器人的专家告诉我可能五年以后机器人就可以走入家庭。  第二,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基本格局。首先,2020年中国规模城镇化率将由现在54.7%提到60%左右。其次最重要的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从去年的36.6%提升到2020年的50%左右,国家规划纲可能将目标定为45%。更重要的是主要户籍制度改革将会加快。再次,我认为关键取决于户籍制度改革,应该由人口的控制转为人口的服务管理,由公安管户籍转为民政服务转户籍。  第三,基本形成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首先,中国城镇居民用于服务型消费支出现在是40%,估计“十三五”期间每年会提高2%,到2020年城镇居民的服务型消费支出能达到50%左右甚至超过50%,而在广东、北京、上海可能会高达60%以上。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以服务型消费为主,这在城镇基本会是一个现实,对企业创造品牌提供了大背景。其次,中国未来五年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会保持在8%到10%,高于GDP两到三个百分点。再次,我们全社会零售消费总额由去年32万亿,到2020年有可能会增加到48到50万亿。今年第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58.4%,“十三五”期间可能会稳定在60到65%。这意味着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将基本形成消费拉动增长的新格局,而这个关键的背后就是消费结构升级来形成的,所以消费结构升级,对企业品牌要求也很强。最后,将会基本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是第一贸易大国,但是服务贸易比重比较低,全球去年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大概接近20%,未来全球对外贸易取决于在服务贸易双向开发,我估计到2020年中国这个数字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20%。  接着,迟福林指出了在此趋势下中国企业品牌将会面临的机遇和要求,他提出四点具体建议:  第一,加大以研发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国最有条件把互联网+做到实处。因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最突出的优势是互联网+,在于研发为重点的生产型服务业方面。尽管中国在工业领域和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因为有巨大的市场来支撑,企业有条件服务型的课题创新中全球的品牌,企业能在快速增长中不断完善。  第二,塑造能够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企业品牌。现在中国服务型消费支出潜力巨大,老年人潜在消费需求至少一万亿,而市场却不到二千亿,更没有什么品牌。估计中国未来五到十年,健康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超过医疗市场的需求。健康产品,健康品牌将成为未来资本市场最大的潜力股。问题在于这个市场空间需要企业来创造。拿房地产来举例,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规模房地产做得很大,可是缺少服务品牌。如果房地产能够从规模房地产向以健康服务为主题的服务型房地产转变,将会大大提升房地产的品质。中国消费结构升级未来的潜力十分巨大,关键自傲与中国的产品需要适合于国人的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第三,充分利用国内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新的机遇。中国在制造业市场开放度达到85%以上,接近90%,而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不到50%,服务业大部分形成市场垄断。市场垄断导致价格高,这是很大的问题。没有服务业市场的开放,我们很难激发市场活力,很难给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创造空间。而在未来几年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会相当快,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全面放开健康服务业市场,中国政府在五中全会建议,凡是社会资本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直接购买。习近平主席在20国集团会议上提出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来拓宽外来投资渠道,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第四,要以人为核心加快商业模式的变革。企业的品牌是一个成果,但是核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我认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的核心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将科技体制向人倾斜。企业要创办品牌,变革自己的商业模式,关键就在于要把人才发挥到极处,这样企业商业模式在新的课题面前才会有竞争力。所以商业模式的变革对于企业形成品牌是最重要的。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2日

    2015年11月30日
  • 【人民网】唐修国: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应有长远眼光

      人民网11月20日电 (文小琳)三亚消息: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今天在海南三亚举行。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从企业的角度分享了装备行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唐修国说,工程机械、工程装备或者说更大的装备行业可能不会成为最盈利的公司,也不会市值最高,但是它是工业的“脊梁”。现在三一海外销售额的价格比在中国高一些,三一的出口规模和海外制造和销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我们越来越体会到真正的全球化其实是本地化。今年人民币对美元跌了2.6%,但是南非的兰特对美元跌了20%多,巴西的巴币对美元跌了40%多。如果资产资本制造不能本地化的话,做生意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做生意越多可能亏损越大。  所以,如果是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做全球化,要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有一种情怀。我们在智利矿难和日本福岛事件中参与救援,在这样大的全球性的救援活动中,应用了美国的钻机,中国的起重机,韩国的装备。我们为其中有我们中国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说明我们的装备制造达到高性能,这体现了中国的制造地位。  中国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被很多国家所认可,这给我们在一带一路去寻找发展机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三一在美国有一个风力发电的投资,诉讼甚至到了美国政府奥巴马总统那里,现在已经达成了全面的和解。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教训同时也获得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尊重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通过应用美国的法律,用美国的中介,用美国最好的律师团队等等。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0日

    2015年11月30日
  • 【Xinhuanet】The branding of Made-in-China; going global

    SANYA, Nov. 22 (Xinhua)--Much remains to be done to transform the Made-in-China brand abroad, as manufacturers continue their struggle to climb the global value chain.For many Chinese businesses, going global is an embryonic idea, focused product sales instead of overall brand cultivation. With most products still aim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market, Chinese companies are faring poorly in promoting goods overseas that are still widely perceived as substandard,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Globalization (CCG)."Some manufacturers still rely on exporters to promote their products overseas without any after-sales services such as maintenance; it’s just like selling disposal chopsticks, presenting no long-term value," Tang Xiuguo, president of the Sany Group told the 2nd CCG Outbound Forum this weekend in the tropical coastal city of Sanya.Chinese manufacturers now have a new mission, according to Cui Mingmo, head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randing Made-in-China.Neither Rome nor China’s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s were built in a day and it will be a slow, gradual process if manufacturers are to build an overall brand, Cui pointed out.In May, a grand plan named "Made in China 2025" was unveiled with the intent of upgrading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making better use of the country’s most competitive manufacturing capacity, such as high-speed rail.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ound support services are a solid platform for international branding, according to Cui, and high-speed railways are an important pioneer in branding Made-in-China.The CRRC Corporation Limited is the world’s largest supplier of rail transit equipment with the most complete product lines and leading technology."Anyone on earth who wants to buy rail transit equipment would be considered unprofessional if he did not come to consult CRRC," said Shen Jiajun, a CRRC economist: "This is the significance of brand."Shen advised Chinese manufacturers to focus on sharpening their edge in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first instead of investing in ephemeral ideas such as advertising, as quality talks louder than advert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global rise of CRRC is also a result of the merger of previously independent domestic rail transit equipment makers CNR and CSR, with improved competence and more global sway.Since August,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actively encouraging mergers of listed compani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aise their market value. Since CSR and CNR integrated and became a global industrial giant, four leading shipping companies are considering a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is not enough to impress international customers," said Tang Xiuguo: "You have to offer more than that, including after-sales services, operational and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jects."We believe that quality changes the world and the best branding is your own hard work in developing and manufacturing high quality products and providing customers with all-round, efficient services."From Xinhuanet,Nov. 21, 2015

    2015年11月26日
  • 【人民网】龙永图:“一带一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人民网北京11月21日电(汪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近日在海南三亚举行。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龙永图指出,建设“一带一路”要实现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开放两大方面的战略,其核心是实现公平、普惠、开放的发展。  龙永图表示,从国内发展来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确实出现了地区差距等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能够使新疆、内蒙、青海、甘肃,甚至四川、重庆等地区,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对外开放,从过去比较封闭的地区,成为一个中国对外开放新的前沿。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使云南、广西、福建等地区,能够真正成为新的开放前沿,带动过去30多年来欠发达的、欠发展的中西部地区。  从国际发展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沿线60多个国家,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全世界最落后,最封闭也是最贫穷的地区。因此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也能够使沿线的60多个国家回到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来,使几十亿人摆脱贫困。我们也应该从国内国外都能够解决均衡、公平和普惠的发展目标来考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使得我们感到这样一个战略确实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发展的思路,发展的理念。文章选自人民网,2015年11月21日

    2015年11月26日
  • 【中国新闻网】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开幕 探讨中国企业国际化之道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开幕式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致辞。  中新网11月21日电 20日,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海南三亚开幕。该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起主办,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三亚市政府等联合举办。本届论坛将围绕“中国企业全球化:新的历史 新的舞台”为主题,来自海内外多位政要、学者和企业家同台论道,共同交流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的全球化之路。  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开幕式致辞时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从2008年以后,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失,新的发展动力正在形成,特点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投资低迷,债务高起,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大宗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资本的外逃,再加上他们内需不振,结构调整的矛盾非常大,所以经济的增速下降很快,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因为我们经济增长占到世界经济增长30%以上,我们也遇到同样的困难,所以中国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艰难的新常态时代。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计划,打破各自利益藩篱,所有国家都可以参加。另外我们一带一路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基础,陆上我们建公路、铁路、机场,海上我们建港口码头,我们是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来推动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来促进全球化。这样开放、多元式的体系,对所有国家都是机遇,因为它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发展中,把自己国家的比较优势融合进去,从中获得互利共赢。他认为我们应该把这个理念贯彻到全球化国家,因为现在全球化的过程受到很大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包括世界贸易的总量现在应该说是增长,过去20年平均都增长5%,现在只增长2%多,不到3%,要重卷全球化趋势,需要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一起努力。  黄孟复表示,全球化大趋势下,企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益最大的就是能够把自己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企业它所获得的优势是最大。全球化对企业来讲,是全球性的公司,它是获益最大的公司,因为它能够把全世界的资源为它企业发展服务,它能够把全世界人才笼络起来,为企业发展服务,它能够把全世界的资金为自己所用,这样全球化的公司肯定在今后是发展最快的,而我们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很多公司已经走向全世界,中国的全球化的公司,正在快速地形成,而且我们有一大批的企业不仅是国有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将来会成为中国的全球化公司的典范,因此植根于中国的全球化的公司,必将对全球化促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中国驻法大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会上表示,中国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走出去”是应有之路,但仍面临许多意识上的不足。中国企业正处于“走出去”的大潮前夜——除了大企业之外,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在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但他强调,“走出去”需要面临几个问题:首先,需要更新知识,了解当地的“办事之道”。多数国内做得很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遵循了中国的办事之道,而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外碰得“头破血流”乃至失败,归根结底还是以为国内这套方法在国外还“行得通”。其次,要更新观念,活用中介机构。吴建民指出,包括国际咨询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在内的各色中介机构,在跨国贸易中是十分重要乃至必须的存在,“不是找一找当地的翻译就可以的”。再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标杆是由跨国公司逐渐演变为全球公司。凡是在国外失败的企业,往往没有与合作方做到“共赢”,或是没有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考虑对当地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从而留不住高管和各种人才,得不到当地的认可,从而失败。吴建民总结道,中国企业“走出去”伊始,失败不可避免,关键仍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表示,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创历史新高,达1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随着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内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步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但是目前中国的投资存量与美国、日本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投资仍大有潜力。他还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主要背景资料《2015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国内领先的国际化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连续两年编制、出版企业国际化蓝皮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企业全球化现状,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问题与风险,总结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随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龙永图介绍了2015年企业全球化的新特点。他表示,过去的这一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地区投资增加,开始逐步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投资规模在1亿到10亿美元的案例达407起,10-100亿美元规模的项目达121起;民营企业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2014年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爆炸式增长,比2013年同比增长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中国企业中小规模对外投资明显增多;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量保持增长势头,从单一控股向多元化转变。  他表示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向更加明确、政策更加清晰、支持更加有力,中国企业必将在“走出去”的“升级版”中实现国际产能合作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将我国优势产能和装备打造成国家“新名片”。  最后龙永图表示,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国内专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国际论坛,论坛所搭建的交流平台,对于已经“走出去”和有意开拓国际商业版图的广大中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现实意义的指导。(中新网金融频道)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5年11月21日

    2015年11月26日
  • 【China Daily】Private companies’ outbound investment sees growth

    Chinese private companies have become a main force in going global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In 2014, private companies’ outbound investments saw a year-on-year growth of 295 percent.In the ongoing the 2nd Meeting of The China Outbound Forum, the 2015 Report on Chinese Enterprise Globalization published by the Beijing-based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notes private companies accounted for 69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outbound investments last year.Wang Huiyao, director of the CCG, says there are mainly two reasons for this. One is the growing strength of Chinese private companies in the past few years, and two is the slowdown of Stated-owned companies going global, which are mainly caused by anti-corruption and overseas assets investigating them.Cui Mingmo,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China, says this year private companies’ outbound investment increased by about 180 percent in revenue.He says when Chinese companies go global; they are very active in acquisition and merger."In 2014 there were more than 300 overseas mergers that involved more than 50 countries and regions with a trade volume of $2.01 billion," says Cui.The 2nd Meeting of The China Outbound Forum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 is host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runs from Nov 20 to 22. It’s attracted more than 300 enterprise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forum demonstrates the latest trends of Chinese companies’ going global and looks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s of future development.Long Yongtu, former vice-minister of Commerce and former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Boao Forum, say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lso encouraged Chinese companies to go global.Last year, Chinese companies invested in more projects in ’One Belt, One Road’ areas, with 407 investments ranging in size from $100 million to $1 billion, and 121 investments that targeting the $1 billion to $ 10 billion mark.From China Daily, Nov. 21, 2015

    2015年11月25日
  • 
  • 383
  • 384
  • 385
  • 386
  • 387
  • 
  • 共【 44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 | 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举办
  • 《环球》| 海外留学新风向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