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媒体报道
  • 当前位置:
  • 首页>
  • 动态>
  • 媒体报道
  • 【解放日报】“以色列谷” 一个创新的国度是如何诞生的

      仅仅2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培育出147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科技公司,超过欧洲所有公司的总和;只有800万的人口,为世界贡献了20.2%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这个创新的国度就是建国仅66年、周遭危机四伏的以色列,其科技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0%,在军用设备、通信和信息系统、生物科技、环境科技等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自然资源贫瘠的以色列,正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高新技术、创意与企业。  以色列的创新成就引发全球“围观”,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便是其中一位。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多种调研手段,王辉耀试图破解以色列创新之谜,为中国的创新道路寻求启发与参考。  “以色列谷”究竟是个什么“谷”?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解放周一》专访王辉耀,与他一起,探寻“以色列谷”的炼成之路。这是一个什么“谷”  提起创新,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美国硅谷,它位于美国加州的圣塔克拉拉谷,因最早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而得名。尽管美国其他高新技术区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高科技企业云集的硅谷始终处于创新前沿,是美国创新精神的圣地。  但是,“谷”并不只此一家,越来越多关注创新的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以色列谷”。  “以色列谷”究竟是个什么“谷”?是如硅谷一般有具体的地理界定,还是一种精神的表征?  在王辉耀看来,地处中东的以色列,在22000平方公里、人口仅800万的土地上,成立了若干个技术创新园区,从物理形态上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技术园区就组合成了“以色列谷”,它是推动以色列科技、经济发展的马达。  2013年,为了揭示以色列的创新之谜,王辉耀几乎遍访了整个以色列。  他从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出发,向北而行,来到海尔兹利亚技术园区。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设立的第一个技术园区,“像一座工业花园,园内各处布满了门牌与海报,用以标注园内各家企业的名称和地址。”王辉耀在这个繁忙的运转中心看到,来来往往的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 园内还有多个小型碰头点,大家随时可以坐下来交流。  从海尔兹利亚出来继续往北,有个Matam园区,英特尔公司就在那里。园区管理人员向王辉耀介绍,资质相当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生,可以来园区实习、读博、做研究工作,甚至在这里开展他们自己的创业项目。  另一家赫赫有名的魏茨曼研究所则在特拉维夫以南20公里处的雷霍沃特,该研究所曾入选《科学家》杂志的世界十大最适宜工作的研究中心。  看过大大小小许多园区,王辉耀发现这些园区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园区内都有一家大型跨国集团,处于领导者的地位,众多小型新兴企业围绕在它的周围。“园区像沃土,在这片沃土上,小公司可能会像蘑菇般迅速长大成大公司,也可能迅速枯萎消失。长大和消失,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王辉耀感慨。  写作《以色列谷:科技之盾炼就创新的国度》 一书时,王辉耀和他的合著者们,决定把这些散落在以色列各处的科技园区,取名为“以色列谷”。“借用了‘硅谷’两字中所富含的创新精神,但其实我们更想说,整个以色列就是‘以色列谷’。”  在王辉耀看来,“以色列谷”不是一个园区、一个城市、一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氛围。在以色列考察的那些日子里,他走到哪里,都听到人们在谈论创新。  “我参观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时,人们正在谈论该校教授发明的人脸识别系统,当时波士顿爆炸案刚发生不久,案件被迅速侦破靠的就是这套技术。我们去拜访时任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时,91岁高龄的他,和我们谈的也是创新。他说,因为历史的原因,犹太人在世界各地流浪了两千多年,如果不是因为坚持创新,这个民族‘活’不到今天。后来我们又去见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他说得更透彻,他说,大家好像都很惊讶于以色列持续不断的创新,但其实这是由我们的生存状态决定的。我们每天面临着恐怖威胁,所处的自然环境又十分贫瘠,三分之二的国土是沙漠。创新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不管是在政府、学术机构,还是在企业,创新像空气一样,在以色列不可或缺。这就是王辉耀对以色列最为深刻的印象。“谷”是怎么形成的  在当下,中国的创新愿望也很强烈,同样到处在谈论创新。然而,在一些较权威的世界各国创新能力评估报告中,以色列紧随美国,稳居在第二的位置,中国虽然在进步,但两国在这方面显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什么以色列会拥有持续而强大的创新能力?王辉耀将其原因归结为三点:  一是历史塑造了以色列人努力开拓、打破常规的创造精神。历史为以色列人遗留的是如影相随的危机感和夹缝中求生的强烈意识,危机感催生的创新力,成就了以色列今天的崛起。  二是以色列拥有四大研发“神器”。即具有科学精神的优秀大学、独一无二的人力资源、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军事技术的民用化。  三是“六芒星之盾”构建了以色列高科技创业的成功模式。即国防军的科技之盾、人力之盾、信息之盾、创业之盾、新型企业孵化之盾和对未来预测之盾。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是以色列的科技之盾。  除此之外,王辉耀更为看重的是人的因素:“创新最终是要人去实现的,没有人,怎么创新?就连创新体制本身,也需要人去设计。”说到这,儒雅的王辉耀提高了声音说:“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以色列谷’的形成过程,就会发现人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上世纪70年代,犹太原住民移民潮兴起,大量的科技工作者从俄罗斯、波兰、法国、德国等国涌入以色列,“寻根问祖”,使以色列人口得以增长,从建国之初的60万迅速达到了今天的800万,这些人中就有后来得诺贝尔奖的那162名以色列人。  而以色列对移民人才的重视程度,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以色列,“移民吸收部”与国防部是平级的,专门负责移民中人才的引进,其重视,可见一斑。  2009年,以色列又制定了“回到祖国”战略,吸引了2400名欧美国家的犹太裔顶尖科学家回到以色列。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色列人才战略是推动以色列快速发展、永续创新的真正法宝。”王辉耀说,“正是这些具备多元文化背景的高素质移民,让以色列拥有了将创新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色列政府又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新兴高科技初创企业,帮助其中的佼佼者在纳斯达克上市。这种成功激励了更多的以色列创业者加快步伐,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投入市场,并大胆尝试跨领域的复合创新。  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政府主导设立了YOZMA基金,撬动了以色列民间资本的活跃度。同期设立的国家科技孵化器计划,把企业家与投资者联系起来,使科学与资本有效结合。这些动作引导民间资本逐渐介入科研领域,随着私有化程度的推进,政府逐步从初创基金、风投基金及高科技孵化器中退出。  21世纪后,以色列的创新更富有引领性,在绿色科技、新能源、生命科学等领域,无不占据世界高点,这也是政府引导的结果。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才的重要,也看到了政府的作为,包括适时的有所作为和适时的不作为。而制定人才政策正是政府在建设创新社会中最重要的作为。”变吸引“外资”为“外才”  在王辉耀眼里,人才重要,国际人才尤其重要。“因为创新需要不同脑袋的 ‘碰撞’,单一教育模式和相同文化环境下造就的人才,难免缺少差异性,彼此间不容易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王辉耀介绍,在以色列的大学里,教授几乎百分百都有海外背景,不是从海外回来的,就是出去接受过海外教育、有在海外研究治学的经历,否则没资格在大学任教。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硅谷聚集了100万技术人才,其中国际人才的比例占到了70%,也就是说10个硅谷人中,只有3个是真正的美国人。  “这些年,北京中关村也聚起了百万科技人才,但其中国际人口仅1万,而这1万人中70%是‘海归’,真正的‘老外’只有两三千人。中关村是中国的创新高地之一,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国际人才就更是稀缺了。”王辉耀无奈道。  在他看来,国际人才的多寡就算不是决定中以两国创新能力差异的决定因素,至少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既然国际人才重要,为什么我们不多加引进?  面对记者的疑问,王辉耀显得有些无奈,“我们受托为中关村管委会做调研,管委会听了我们的评估意见,也想把中关村的国际人口从现在的1%提高到至少5%,但是,难啊,我们国家在签证、‘绿卡’(给外国公民的永久居住许可证)等环节门槛都不低。”  高门槛成了阻碍国际人才流动的“壁垒”。虽然早在10多年前,我国就对国外人士开放了“中国绿卡”的申请,但由于条件严苛,至今也只发出了1万多张。我国还从2008年开始施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至今已有5000多名高端人才来到中国。但是,一个国家若要走全面创新之路,需要大量的人才,有限的高端人才的引进,既形成不了全社会创新的氛围,也难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  “外国留学生毕业后想留在中国工作、创业也很难,政策要求他们一毕业就回国。而包括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等在内的许多国家,都使着法儿要留住优秀留学生。比如加拿大,给予留学生三年的实习签证,实习结束后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绿卡。”王辉耀说。  来中国留学的国际生本身也少,因为国内大学缺乏英文授课的能力。“以色列的大学教授大都来自海外,中国香港的大学教授有40%是来自海外的,在美国,这个比例是20%。而在中国大陆,就连北大、清华的外国教授也不多。”改人才逆差为顺差  来留学的少,出去留学的却多,而且学成后很多人选择了不回归。王辉耀就职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上月发布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特别提出了“留学赤字”这一现象。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而同年,约37.7万来华外国留学生中,只有16.4万的学生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其中读硕士和博士的就更少了,仅分别为3.5万人和1.2万人。而且,我们出去的学生主要学习商科、理工科,而来华的留学生大多是为了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中美之间的“留学赤字”就更明显了。2013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为23.56万人,同期美国来华留学人数仅为1.44万人;2014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总数为27.44万人,尽管美国尚未公布最新数字,但肯定不会低。  出去后再回来的人数还不到出去总人数的一半,回来的人中大部分是短期的硕士生,出去读博士的高端人才,回来的就更少了。  “我们的货物贸易是巨大的顺差,而我们的人才贸易是巨大的逆差。美国每流失一个人才,就要引进4个来补充,而我们则一直在‘失血’。我们人口众多,但人才奇缺;我们不缺资本的储备,但缺人才的储备。”  王辉耀呼吁,得拿出当年吸引外资的劲来吸引“外才”,“回来一个李彦宏,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留学人才的回归,对中国创新是很有帮助的。现在国内活跃的风险投资,基本都是‘海归’创办的。”  王辉耀坚信,只要决心够大,壁垒总是有办法消除的。“就像15年前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消除了国与国之间货物流动的壁垒,我们的贸易额就翻上了七八倍。国际人才流动的壁垒一旦被消除,先进技术、多元思想就都能进来了。”  他同时举了农民进城的例子。“改革开放以前,城里人可以出去,农村人是进不了城的。虽然目前还存在着户籍等问题,但起码人口在现实中实现了流动,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得益于壁垒的消除,中国成为了出口大国、制造大国,而一旦人才流动的壁垒也得以消除,中国便能向创新大国的目标又迈进一大步。  对此,王辉耀特别期待。文章选自《解放日报》,2015年11月9日

    2015年11月10日
  • 【国际商报】丝路旅游投资站上“风口”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动下,旅游作为先行产业,已然站上风口,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焦点。  在国家层面,关于丝路旅游的政策相继出台,产业发展进入机遇期。在地方,丝路沿线省市纷纷将此作为发展重点,并展开攻势,一股丝路旅游投资热已然兴起。  那么,丝路旅游的投资潜力到底有多大?海外旅游投资有哪些风险?沿线各地如何把握机遇?  雷军曾说过一句话:“只要在风口上,哪怕是猪也能飞起来。”这句话用在当下的丝路旅游发展上,也不无道理。  那么,丝路旅游的蛋糕到底有多大?一个统计数据可以说明问题。据统计,未来5年内将有1.5亿人次游客前往“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旅游,创造近2000亿美元的出境旅游消费,同时能吸引8500万人次游客来到中国,创造约1100亿美元的消费。  基于此,近年来,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从以下这一组统计数据中可见一斑:2008年~2013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规模,1亿~10亿美元间的投资最多,有289起;其次是10亿~100亿美元的投资,有75起。  尽管如此,我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还远远不够。据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介绍,2013年,我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只有100多亿美元,主要投资在东南亚地区,仅占全球对外投资总额的10%,投资规模还较小。因此,未来的投资空间巨大。  事实上,今年以来,旅游业海外投资的大项目也是不断涌现。今年年初,复星集团击败意大利竞购方,如愿收购拥有65年历史的欧洲度假领军企业地中海俱乐部(ClubMed)。其此前还收购了在欧洲生根173年的英国休闲旅游集团ThomasCook5%的股份,后者在全球经营1000家酒店,拥有92架飞机。  海航集团近年来在对外投资上也势头强劲,通过股份投资和收购,目前已经或正在收购西班牙NH酒店集团、美国红狮酒店集团、西甲西班牙人俱乐部、英国路透社总部大楼、瑞士空港公司、爱尔兰飞机租赁公司Avolon、法国FRAM旅行社集团等,将它们纳入其全球布局版图。  综观目前我国旅企的海外投资状况,不难发现,这些旅游投资大多并不在“一带一路”沿线。虽站在风口前,但面对“一带一路”投资,不少旅企却在犹豫和徘徊,“担心上去以后,不是下不来,就是摔死”。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这块蛋糕对业内诱惑巨大,但风险极大也是导致旅游投资踯躅不前的主要原因。  王辉耀在会上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表示,事实上,“一带一路”的开放难度比较大,且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原因在于“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跨越了好几个目前有着宗教、文明冲突的区域,包括不同的政治体制等。目前,丝路沿线的一些国家还处于战争状态,还存在恐怖主义、宗教斗争等不安定因素,这使得企业在“走出去”时面临很多风险。在不熟悉的地区,包括叙利亚、利比亚和伊拉克等,一旦遇到了问题,就面临着巨大的损失。  此外,喜达屋酒店与度假村国际集团大中华区投资拓展副总裁张明武表示,“企业是否走出去投资,最终要看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而不是根据出境市场。不过他也肯定,国内企业海外投资,可实现国内旅游产业与海外资源的新整合,为旅游业的进步和企业化做了铺垫”。  港中旅常务副总经理曲涛也表示,“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投资,还是境外其他地区的旅游投资,真正的产业投资才刚刚开始。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初期交学费的阶段,正在向拓展业务、丰富产品阶段迈进。企业在走出去时,如何实现协同效应将是重中之重。”  除此之外,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巨大的出境游和丝路旅游发展机遇,给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机会的同时,也压缩了企业在国内投资的动力。这对国内旅游业的发展,有可能是一个坏消息。本文选自《国际商报》,2015年11月6日

    2015年11月9日
  • 【南华早报】English exam body withholds results from 350 Chinese

    One mainland English-language cramming centre, which offered coaching for the SSAT taken on September 19, boasted on its website that it had coached its students on up to 95 per cent of the test questions.Some of the students accused of cheating have been told they must take the exam again, but complained on social media that they had done nothing wrong.However, one Chinese education analyst Dr Miao Lu believes such practices are putting at risk future applications by mainland youngsters keen to study abroad.After the September 19 test, the SSAT Board sent out emails to the 357 mainland students on October 20 telling them their scores had been cancelled.Miao, executive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entre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ink-tank, said international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were likely to pay much closer scrutiny to Chinese student’s application, and could even cut enrolment quotas for mainland youngsters, because of worries over their genuine academic abilities.She said students accused of cheating in one SAT –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 had scored high marks of 2,300 out of 2,400 in the test, but had been unable to speak in English to foreigners, Miao tol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uch incidents cast real doubts on the credibility of all Chinese students sitting exams. It impacts not only on their own studies, but also on future admission rates of all Chinese students in future.“This scrutiny of their exam scores is only the beginning: it’s likely the whol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will have doubts about the ability of mainland students in future.”The students accused of cheating – and many others that were not penalised – will spend days beforehand memorising hundreds of authentic examination questions and answers from past examination papers collected together by English language crammers.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tudents on the mainland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for the past couple of decades; they focus on memorising as many standard answers to old exam questions as they can.Most standardised tests feature past questions with a smaller number new ones included each time.From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Nov. 2, 2015

    2015年11月6日
  • 【参事动态】国务院参事室、西班牙选择基金会联合赴福建调研

      2015年10月27日至30日,国务院参事室、西班牙选择基金会联合组织出席中国欧洲(西班牙)多领域合作国际研讨会的部分参会代表赴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调研了“一带一路”和厦门自贸区建设的有关情况。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国务院参事方宁,国务院参事刘燕华、李玉光、王辉耀,国务院参事室交流合作司司长孙维佳等中方代表,西班牙选择基金会副会长帕拉西奥,西班牙外交部原国务秘书莱格莱西亚,西班牙农业部原部长阿蒂恩萨,西班牙发展部原国务秘书帕劳,“美洲之家”原主任英玛古拉达等西方代表参加调研。  在福建调研期间,代表团一行先后考察了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泉州市泉港区联合石化——南山片区建设项目,并分别与厦门市、泉州市有关部门的代表进行了座谈。厦门市常务副市长郑云峰,泉州市市长康涛、副市长陈荣洲分别会见代表团,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泉州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毅雄等陪同调研。本文选自参事室网站,2015年11月3日

    2015年11月6日
  • 【中国教育报】留学跟着“一带一路”走

      10月21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报告分析了中国2014年至2015年留学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全球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更为明显。”《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从2013年到2014年,在美国、英国、中国等8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为2921141人,比2012至2013年增长了4.7%。其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达886052人,同比增长8.1%。  新兴留学国家和热门留学区域中心受欢迎  虽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仍为主要的留学目的地,但全球前八大留学目的地国家正从传统的欧美国家逐渐分散至欧美和亚太地区。报告显示,老牌留学目的国,如西班牙、比利时,正在被新兴国家和热门留学区域中心如中国、加拿大等国所取代。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也逐渐成为受国际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等教育区域化可以作为留学抉择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世界范围内,两大区域已经在建设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市场。其中,欧盟的高等教育区建设——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已成为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同时,随着东盟一体化的进程,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一体化也越来越被重视,推出“高等教育共同空间”计划。目前,东盟国家正在构建统一的教育框架,并对东盟范围内的大学、学院等教育机构给予评估并授权认证。对中国学生而言,留学东盟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成核心稀缺人才  随着“中国—拉共体论坛”召开、“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举行及中澳自贸协定签订等经贸大事的发生,与中国有较为活跃的经济交往的国家将成为中国留学生关注的目的地。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表示,“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后,市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全球共有约4亿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而美国有600万人、法国有200万人、德国有50万人学西班牙语。中国学习西班牙语者不足2.5万人,远不能满足经贸交往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由此相关国家留学生也将成为重要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构想的推进,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也将会成为核心稀缺人才。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这些国家值得纳入留学抉择因素中来。“一带一路”重点国家中,新加坡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所采取的优惠措施对中国留学生有着明显的吸引力。此外,部分非英文国家出台各种措施,吸引留学生,也将促进中国留学生进一步从英语国家分流。例如,从2014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16个联邦州全面取消收取学费,仅萨克森州还在收取每学期不超过500欧元的学费。  留学生须主动学习留学国家的法律规则  随着中国留学生群体的日益扩大,中国留学生作弊和造假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作弊行为体现在托福等各大类型的留学考试中,也体现在入学材料中的申请文书代写以及成绩单造假等方面。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在发布会上表示,作弊事件的盛行,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国留学市场中存在相应的作弊需求。中国家长和中国学生盲目追求高分和名校,往往不会意识到制造假申请资料或作弊的严重性。二是中国有大量的留学服务中介为了市场竞争和公司利润,公然违背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作弊风气推波助澜。  目前,海外主要高校已开始更加严谨地查看中国留学生的申请资料,防止作弊造假等行为的发生。“对于准备出国的留学生及学生家长,首先要做好自身功课,如主动学习留学国家的法律规则,提升自身的法律法规意识,减少触犯法律的概率,保证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报告建议,同时要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增强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的能力,并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低、心智尚未成熟的留学生,积极倡导建立海外留学生监护人制度,为留学生指定当地监护人,加强风险防范。(本报记者:黄金鲁克)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日

    2015年11月6日
  • 【中国科学报】来华留学生与出国留学生在增幅和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与出国留学人员相比,来华留学生的增幅和数量都存在明显差距。这导致中国的留学“赤字”依然高位运行。  据了解,2014年,我国的留学“赤字”略有收窄,为71.78万人。尽管与高峰时期的2011年度相比,留学“赤字”已收窄10余万人,但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缓解。  《报告》指出,全球学生的跨国流动程度进一步加大,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增长较为明显。以全球8大留学目的国为例,2013~2014年,在美、英、中等8个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为2921141人,比2012~2013年增长4.7%。其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达886052人,同比增长8.1%;在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也实现了8.6%的增长,达356499人;英国和日本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少。  《报告》还显示,中等收入国家逐渐成为主要的留学生源国。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0~2012年出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国中,增长最快的主要是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此外,近年来,学习工商管理的留学生不断下降,而选择工程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学生比例在增加。  《报告》还指出,2014年我国在外深造的108.9万名留学生,全部为攻读专科以上学历的学历生以及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同年,约37.7万名来华国际留学生中,只有16.4万即43.6%的学生是为了攻读相应学历和学位,与在外留学的学历生相比差距近6倍;而且,出国留学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商科、理工科为主,来华留学生大多以学习语言、文化等社会学科为主。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出国留学工作与来华留学工作所创造的“人才红利”将与“改革红利”一道,助推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对于我国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则认为,留学“赤字”现象的持续发展,一方面表明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较低,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吸引来华留学生的政策力度尚待加大。本文选自《中国科学报》,2015年11月4日

    2015年11月5日
  • 【中国青年报】中国与世界要相互读懂

      过去的3天里,聚集40多位世界各国前政要、战略家和企业界领袖的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波舆论浪潮。  中青舆情监测系统10月19日~11月3日共监测到有关“读懂中国”的报道和网民观点共1.03万条,其中,网民期待中国与世界既要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自己读懂,而媒体则指出读懂中国需要耐心、坦诚。  网民期待并相信大家能读懂中国  截至11月3日17点30分,中青舆情监测室的数据显示,此次“读懂中国”在报道宣传期间,共产生1320篇新闻,微博相关话题3399条,微信2221条,论坛3288条,博客文章66篇。  在相关热门新闻报道和微博中,张高丽、杨洁篪、陆克文、郑必坚、贝格鲁恩等与会领导人和专家的言论观点备受媒体和网民的关注。  在对网友的观点分析中,有39.1%的网民期待并相信大家能读懂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既是中国自身的需求,也是外界对于中国的需求。”网友“陇南西和兴隆乡”在新浪微博上写下这样的评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央视新闻里看到“读懂中国”的报道,他表示,举办这个论坛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外国了解中国,希望中国的发展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更要让他们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知道中国的发展可以给他们国家带来什么机会。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的提高,一直以来,国际上都有‘中国崩溃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这样的评价,如果我们不从正面去发声,很容易造成误解。”白明说,一些国家担心中国的成长挤占了它们实力的提升空间,但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发展为代价的。  “我们发展的成果是让大家共享,不仅仅给我国自身带来机会,也给别国带来机会。”白明认为,这些年来,很多国家也通过中国的发展间接受益,比如我国前几年需要进口一些原材料、机器设备和引进技术。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多年,经济问题是一个很容易被误读的方面。在经济上,比如说对外投资,被误读成中国的企业到国外有什么政治企图,本来是商业行为,但被容易解读为政治行为。  中国形象被国外误读,也是许多网民的担忧。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17.6%的网民认为中国形象被部分国家歪曲。  一位网民在环球网的新闻报道下回复,不是世界不理解中国,而是西方世界不愿意甚至于恶意、歪曲事实地理解中国。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第二天,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他表示,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不仅需要读中国,更需要懂中国,包括中国经济的复杂性。西方一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担忧的观点高估了中国经济实际发展中的问题,又低估了中国经济的耐受性以及可持续性。  贝格鲁恩研究会主席尼古拉斯·贝格鲁恩在会上也表示,“世界仍然并不理解中国,或者说不够理解中国。”贝格鲁恩称,世界对中国的“不理解”并不一定都是负面的“误解”,只能说,对中国的“负面误读”存在,但更普遍的现象是,目前世界仍缺乏对中国全面正确的认识。  本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召开正值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之际,论坛的议程也围绕十三五规划关注的问题展开。  王辉耀认为,我国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非常需要了解国际上的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也认为,中国的下一个五年发展需要世界经济稳定复苏,而世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中国的发展。“这里面涉及很多对接,是一个相互开放沟通的机会,比如我们欢迎外资,但国外也应该欢迎中资,当然这需要一个沟通的平台,‘一带一路’就是个很重要的平台,要好好利用。”  既要与其他国家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读懂  “读懂中国”是一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而读懂中国的过程中,既需要耐心还需要听得进真话。  中国青年报3日刊发的评论《真实的声音就是中国好声音》一文强调,你越把自己的全部给别人看,对方越会喜欢你。为什么要担心被批评呢?如果批评得对,我们就承认、采纳,如果批评得不对,我们可以回应、澄清,完全可以求同存异。  此文引起了微博网友的回应,新浪微博网友“为伯头01”为这个观点点赞。“不要老是正能量了,好像天生缺能量似的,没自信才会惧怕负面的东西,哪怕是真实的。”  贝格鲁恩在会上表示,让世界读懂中国,不仅需要中国发展经济,让世界通过政治经济手段认识中国,更需要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增进人文交流,进而了解中国的真实想法。这样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尊重中国。  14.8%的网民认为“读懂中国”不仅要相互读懂,也要让国人自己读懂。新浪微博网友“月的归属”表示,“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是要让别人读懂我们,但也是一个让我们读懂别人的机会,开诚布公的交流才能收获到惊喜。  白明认为,读懂二字既要用眼读、用耳朵去接受信息,多听多看,更要把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信息,并在头脑里消化,达到懂的层面。  “让人家读懂中国,实际上也需要我们去读懂别人。”白明强调,我们要相互读懂,要尊重不同的文化。比如“一带一路”涉及几十个国家,读懂中国是民心相通的前提,民心都不相通就很难让外国民众理解中国开展“一带一路”的意义。  对于本届“读懂中国”里探讨的内容,白明更感兴趣与中国合作的项目里能给外国当地的百姓带来多大的利益,这意味着国外的百姓怎么看待中国,是否认同中国的经济。“要让人家知道中国的发展对国外来说有何好处,读懂中国是一个基础,要让外国人知道中国发展的外溢效应。”  新浪微博一网友认为,不但要让世界读懂中国,也要让国人读懂中国。  这从网民关注的话题中也有所反映。  中青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在对论坛开幕式的报道中,网民更加关注和自身较相关的张高丽关于股市趋向稳定的言论。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读懂中国”开幕式上演讲中谈及中国股市,称股市不能大起大落,大起大落会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还会带来别的问题。“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现在已慢慢走向稳定,在一个平衡点上,适当波动也是很正常的。”这个内容在网络上得到上百位网民的点赞和转发,足见网民对本国经济形势的关注。  7.5%的网民认为让大家读懂中国需要实际行动,“做得好,不用讲,人家也读得懂。”“中国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决心。”网友们写道。  在侯永志看来,怎么让外国人来“读懂中国”,除了讲故事,更重要的是拿数据。  以经济增长为例,侯永志认为,比起语言,数据是个全世界都能懂的符号,“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乐观的,我们把数据拿出来,外国人自然就懂了。”本文选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4日

    2015年11月5日
  • 
  • 388
  • 389
  • 390
  • 391
  • 392
  • 
  • 共【 44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人民日报 | 2025全球人才峰会在北京举办
  • 《环球》| 海外留学新风向
  • 第一财经 | 对话王辉耀:越开放,越发展,越安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