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晚报】“一带一路”、亚投行 人才需求青睐留学人员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发布以及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确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从“引进来”向“迈出去”的转型。然而,在中国企业即将迈出去的进程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人才储备是否准备好了。为此,“一带一路”、亚投行及人才战略“成为CCG智库圆桌会的一个主题。 目前,已经有不少中国企业迈出国门向走向跨国发展的道路。但是,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中外人才的培养、使用一直制约着其国际化发展的预期。而“一带一路”、亚投行所涉及的区域更为广阔,甚至覆盖了中东、非洲等对中国企业非常陌生的地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表示,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落地国企业用人还是以当地人才为主。因此,培养熟悉、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成为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据悉,2015“上海暑期学校”将于今年6月至8月在上海十几所高校开展,届时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学生将利用暑假来沪学习汉语、体验中国特色的文化课程,这也是上海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项目之一。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上海暑期学校”将新增“一带一路”项目,计划招收20名外国留学生,预计总共招收500余名外国留学生。 国务院参事、原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则认为,“一带一路”、亚投行是全新的开放模式,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采取“组合拳”式出击,即相关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同时出发、相互扶持,以民间的形式在当地创建开发区,配合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能源开发。因此,中国企业确实面临着人才不够、国际规则不了解等不利因素。不过,对于“一带一路”、亚投行所需要的人才,首先可以通过各类国际组织培养、挑选;其次可以从大量留学生及来华留学人员中培养、挑选;第三可以通过大规模公开课的形式提高当地的中文教育水平。 据了解,由于“一带一路”、亚投行辐射了众多小语种国家。所以,未来小语种学习以及小语种国家留学也将越来越热。
2015年4月23日 -
【人民网】中国国际人口比例仅0.06% 发展中国家平均1.6%
人民网4月22日电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国际大都会组织主办的“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 昨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高规格的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了本次会议,他表示:“近几年,国际移民呈现出新的特征,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逐渐增多,移民区域日趋集中,欧洲和亚洲成为新兴的热门移民目的地。此外,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也刺激了国际移民的流动。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继货物流动、资本流动之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而中国的国际人才现状并不理想,王辉耀指出,“中国还没有充分利用国际人才红利,目前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0.06%,而发达国际平均为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6%。” 因此,为了探讨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国际移民和人才流动方面的现状和对策,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经验,搭建世界各地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网络,本次论坛围绕“变化的版图:全球移民趋势与移民政策的对策”、“人才流动放宽:中国在全球移民管理中的角色”、“北美与澳大利亚在移民发展中的经验与挑战”、“全球经济危机后欧洲移民融合的现状及前景”、“输出还是引进?亚洲国家国际人才流动及其立足点”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国际移民组织驻中国联络处主任Par Liljert、国际大都会组织总干事Howard Duncan、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代理副部长David Manicom、德国联邦劳动力与社会事务部资质融合事务负责人Jürgen Schr?der、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陈亮分别主持了各个分议题,来自国务院侨办、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加拿大公民及移民部、德国联邦劳动力与社会事务部、香港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嘉宾分别做主题发言。 作为行业代表,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总裁王广发带来精彩演讲,他认为,中美两国在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上将双方签证有效期延长至10年,这一举措将极大推动两国之间人才的交流互换。中国应该将简化的人才签证程序推行到其他发达国家,以推动中国引进更多国际化人才。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及中国海外投资移民行业领军人物,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女士在随后的分论坛上说道:“作为中国第一批研究并推广美国投资移民项目的专业中介机构,外联出国目睹了中国作为国际移民输出国经历的巨大变迁。当今的移民群体更趋‘精英化’,这个群体的流动伴随着知识、文化、科技的传播和人才、资金、技术的转移,对于移民引入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 据悉,本次论坛是国内首次汇聚中外移民、人才流动相关政府部门、机构 就国际移民话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高规格论坛,论坛上的建设性观点将整理成建言献策,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以推动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制度改革。
2015年4月23日 -
【中国网】中国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也需成为人口流动最大受惠国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中国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依靠了30年的“人口红利”难以为继。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要转变中国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事实上,如何留住人才、利用人才,并非是只存在于中国的问题。在多元化和循环性的全球移民潮大背景下,全球老龄化问题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也困扰着其他国家。迫使发达国家更加开放移民政策,而曾经是主要移民输出国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也更多的受到国际移民的青睐。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应该如何发展人才战略?又该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为此,中国最权威的移民人才研究机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国际大都会组织共同举办了“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本次论坛于4月21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高规格的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获得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移民组织(IOM)的鼎力支持。本次论坛亮点颇多。 “高规格”——国内首次齐聚全球移民和人才流动专家的盛会。 来自国家外国专家局、人社部人事科学研究院、国侨办、公安部等有关部门领导,国际大都会组织、国际移民组织(IMO)的负责人与专业人士;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瑞士、葡萄牙、卢森堡、奥地利、德国、土耳其、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70余位国际移民与人才人口流动专家出席论坛。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智库论坛。 我国相关部门代表,各国驻华使领馆代表,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国内人才、人口流动相关行业代表和国内外主流媒体代表约近200位嘉宾参加论坛,交流和探讨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的现状大势、梳理对策、展望未来。 建言献策——旨在推动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制度改革。 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实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吸引制度,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为响应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探讨国际移民的流动现状和特点,国内智库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吸引国际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也需力争成为全球人口流动最大的受惠国,这是现实所需。论坛上的建设性观点对推动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近几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逐渐增多,移民区域日趋集中,欧洲和亚洲成为新兴的热门移民目的地。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继货物流动、资本流动之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成为刺激国际移民流动的原因之一。而针对中国的国际人才现状来讲,中国还没有充分利用国际人才红利,目前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0.06%,而发达国家平均为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6%。 也有专家指出,亚洲国家,如中国,正在经历角色的转变:由单一的全球移民输出国逐渐成为移民潮的输出国和引进国。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或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回到祖国,中国也在接收更多的外国移民,这与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息息相关,而且这一趋势会逐渐升温。 作为行业代表,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认为,中美两国在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上将双方签证有效期延长至10年,这一举措将极大推动两国之间人才的交流互换。中国应该将简化的人才签证程序推行到其他发达国家,以推动中国引进更多国际化人才。 国际交流——智库凭借影响力参与国际战略议程 智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论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国家外国专家局、人社部人事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代表中国参与国际议题,凭借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设置战略议程,设计和引领国际议题的走势,影响国际行为体和国际公众对某项战略议程的认知理解和重视程度,进而服务本国政治。也是论坛的一大亮点之一。 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也需力争成为全球人口流动最大的受惠国,虽然中国并非一个传统的移民国家,但面对现实所需,中国必须积极制定人才流动的政策与规则,利用人口红利,开放包容,从而促进人才流动,引进更多国际化人才。
2015年4月22日 -
【经济参考报】亚洲成为新兴热门移民目的地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大都会组织主办的“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21日在北京举行。与会的国内外专家探讨了国际移民和人才流动的现状和对策,建议中国加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经验,搭建世界各地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和网络。 近几年,国际移民呈现出新的特征,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逐渐增多,移民区域日趋集中,亚洲成为新兴的热门移民目的地。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指出,亚洲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正在经历角色的转变:由单一的全球移民输出国逐渐成为移民潮的输出国和引进国。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或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回到祖国,中国也在接收更多的外国移民,这与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密切相关,而且这一趋势会逐渐升温。
2015年4月22日 -
【中国网】China advised to tap migration’s ’talent dividend’
China should rev up its efforts to tap into the potential "talent dividend" brought especially by migration, officials and scholars observed during a forum held in Beijing on Tuesday."Talent dividend" refers to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gains brought by highly skilled and talented people, a vital group of whom is constituted by 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to China as well as Chinese who return to their home country after studying and working abroad.Competition for talent is intensify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China is a major part of this trend. The country is both attracting talented 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and seeing many of its own talented people emigrating, noted Howard Duncan, executive head of the Metropolis Project, a Canada-based network of researchers, policymaker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hat focus on migration-related issues."On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face is finding a way to maximize the benefits for [the] country in having more people coming and perhaps fewer people leaving," Duncan said at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Global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Since China began to open up to the world in 1978, the inflow and outflow of migrants to and from the country have both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ut a "migration deficit," or gap between the number of emigrants and immigrants, has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from 3.76 million in 1990 to 8.49 million in 2013,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 think tank dedicated to promoting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talents and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migrants only account for 0.06 percent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hile this figure is 10 percent on avera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1.6 percent in developing ones, according to Wang.Skilled migrants 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the receiving countries’ economies and their high-tech industries, noted Wang.For instance, 24.3 perc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d at least one key founder who was foreign-born, and the figure was as high as 43.9 percent in Silicon Valley, according to Wang, who quoted data released by the Kauffman Foundation in 2012.A regression analysis by Liu Xuezhi, vic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Personnel Science at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shows that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GDP and highly skilled migration represented by Chinese students who study abroad, foreign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nd Chinese students who come back to China after studying abroad.Howeve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only account for 0.3 percent of all students in the country, a much lower proportion than that in many We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data compil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which hosted Tuesday’s forum."Highly skilled and high-end migrants will be attracted when they see there are good facilities, a good environment, schooling, medical facilities, an easy [way of] doing business, finding jobs and so on. When those things become more affordable and reachable, you will see more international migrants attracted to China," Ovais Sarmad, chief of staff of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nts, told China.org.cn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forum. But he also noted that China has already attracted more international migrants than before.China’s cabinet,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n opinion on accelerating the country’s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in March as part of the effort to transform the country from a labor-intensive and export- and investment-dependent economy to a high-end and innovation-driven economy. The country pledged to expl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pecial immigration system for skilled workers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talented immigrants.There were over 848,500 foreigners living in China in 2013, registering an annual growth of 3.9 percent. Most of them are from South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Myanmar, and Vietnam.
2015年4月22日 -
【央广网】中国国际人口比例仅0.06% 应加快利用国际人才红利
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今天透露,目前发达国家的国际人口比例平均为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1.6%,而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0.06%,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应加快利用国际人才红利的脚步。 近几年,国际移民新特征日益突出,包括“出国、归国留学生”,以及“外国来留学”等在内的国际人才,在国际间流动逐渐增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介绍,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继货物流动、资本流动之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但就我国而言,还没有充分利用国际人才红利: 王辉耀:像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都不是移民国家,但是他们的国际移民水平已经都达到10%,而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在内的传统移民国家则达到20%,美国也是百分之十几,发展中国家也是2%左右,像印度是0.4%,而中国是0.06%,可见中国在利用移民红利方面还差得很远。 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表示,我国国民人才红利的变化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之后,增长势头尤为迅猛,我们的国际人才红利也从那时开始大幅增长: 柳学智:特别是出国人群和来华人群这两类人群大概都是在2000年之后开始,但是回国要晚七、八年,就是07、08年之后开始大量增长,这个很明显和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吻合的,今后我估计这个趋势可能还要延续。 如何推动我国进一步利用国际人才红利?柳学智认为,首先是提供更一流的科研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在中国做研究。第二,引导国际人才来华创业: 柳学智:在中国实施这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候,我们要把这种经济转型的挑战和困难变成一种机遇,就是让大家都来创业,来推动经济转型,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会实现很好的超越。
2015年4月22日 -
【央广网】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今在北京举行
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张棉棉)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等组织主办的“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在北京举行。 目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情况如何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近年,国际移民已呈现出新的特征,包括,像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才流动在逐渐增多;移民区域日趋集中;欧洲和亚洲已成为新兴的热门移民目的地。再比如像2008年到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刺激了国际移民的流动,人才流动也成为继货物流动、资本流动之后的第三次全球化浪潮。 中国的国际人才现状是,中国还没有充分利用国际人才红利,目前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0.06%,而发达国家平均的人口比例大概在1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在1.6%左右,也就是我们和发展中国家还差一个百分点和发达国家的话差了不止十倍。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说,国际移民组织驻中国联络处主任 Par Liljert 表示,从我们中国来看还是有很大发展潜力,而作为行业代表,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总裁王广发也认为,中美两国其实在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上将双方签证有效期延长到了10年,这个举措也将极大推动两国之间人才的交流互换,中国其实应该将简化的人才签证程序推行到其他发达国家,以推动中国引进更多的国际化人才。而另一位参加会议的行业代表——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也指出,像亚洲国家,比如说中国和印度也正在经历角色的转变,由单一的全球移民输出国,逐渐成为了移民潮的一个输出国和引进国。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或者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已经回到祖国,而中国也在接受更多的外国移民,并且这个趋势会逐渐升温,这与中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息息相关的。
2015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