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观点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点
  • 张懿宸:海归投入到国企转型发展中 机会越来越多

    2014年09月05日张懿宸:海归投入到国企转型发展中 机会越来越多作者:张懿宸    近期,在北京国际饭店二楼会议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了“2014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去人才三百多万,现在回国一百多万,去年一年海归回来了30多万,迎来了一个海归的归国潮,这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留学归国人员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应邀出席第一场分论坛——“国际人才与中国发展”,发言如下:  一、留学创业历程  我出国比较早,我是18岁出去的,要说具体的从人生的规划角度来讲,我是学理工科的,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计算机。但至今为止,一天计算机活儿没有干。1987年出来,和我的教授一起做论文的时候,计算华尔街上比较早的数学模型。那时候,我的教授休假一年,把模型带到华尔街上用,给公司赚钱。当时,自己的书没有读完,硕士也没有读完,来到华尔街,又给了我高薪。可是,当时书没读完怎么办?人家对我说“读完书不就是干这个吗?”。本来,来美国读书就是想学数理化,可阴差阳错没有走这条路,没有像刘科那样成为科学家。  冥冥之中看世界,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讲,从我1987年进入华尔街,从那之后,最起码持续到2007年,20年的时间,无论是西方经济,还是全球经济,实际上当时美国的金融黄金时期,我正好赶上了。  所以从自己自身的职业生涯角度来讲,我没有特别大的遗憾,因为我心里知道不可能当上好的科学家。对于现代这一代的留学生来讲,因为我是搞金融的,金融的各个分支,我差不多都做了,除了没做过商业银行,一直做投行,投行中间本身无论交易还是做上市并购,或者后来做投资等等一系列,我20多年都是这样走过来的,我是觉得这个行业通过信息的不对称,赚钱的机会实际上是越来越小了,所以我觉得从我那一代、那个时期开始,90年代,尤其是到十几年前,基本上看中国学生,无论是出国留学也好,或者在国内上学也好,一定都是想学金融。当前,金融的黄金期应该已经过了。像我刚才说的,金融行业主要靠信息不对称,本身就是难以持续的。互联网技术一系列把这些东西都打破了,而且各个国家在监管金融业。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利用监管之间的套利,越来越难。所以说一系列因素决定着,现代年轻人应该从职业发展角度,投身于更大的浪潮--在今天无疑是一个科技浪潮。大家应该像徐小平老师那样,甚至应该出去创业。创业我本身不敢,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创过业,中信资本,当然是我从头创建的,然而毕竟背靠这么大的一个国企,不是真正靠一己之力能做出来的。  今天中国创业的整体环境比较好,我认为出国留学回来,留学人员创业始终是一个选项,无论你是刚毕业的,还是你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创业总是一个选项,这是肯定的。我在1993年已经到香港了,开始做和中国发展相关的工作。真正的留学人员,尤其是在海外工作一段时间的留学人员,应善于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各项技能和文化理念,真正发挥出来。  二、国有企业可以为留学人员提供发展平台  留学归国人员不一定靠创业。中国的许多国有企业,本身从规模上来讲已经够大。世界五百强中间,中国的公司也相当多了,但是我们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敢说自己是所谓的“跨国企业”。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的时候,我说了这句话,杨元庆立刻表示反对,提出联想是“跨国企业”。想了半天,认为联想集团算一个,除了联想之外,真不敢说其他企业是“跨国企业”。  当前的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竞争,事实上不再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完全是公司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实际上代表了经济的最高水平,但是恰恰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有体量、有市场,就是没人才。如果说是在越南、俄罗斯,可能说还有可能找不到。中国在海外有这么多华人华侨,据报道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就有400万人规模。哪一天留学人员、海归人员真正能在国有企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把自己所学所长,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觉得到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才会真正有希望。我们不能让所有的留学人员都回来创业,这等于你在想办法颠覆原来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成本太高了。作为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因为本身在国内就不存在相关企业,因此谈不上是颠覆。而传统企业则是另一回事,国内已经建了一个大钢厂,海归回国创业,也要再建一个钢厂,这对于整个经济效率来说就太低了,最好的方式是人才在原有的平台上进行嫁接。所以,对于现在这一代的留学归国人员来讲,回国以后可以在更多在国营企业中需求发展,发挥作用,我觉得国家可能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大家应该注重这个方向。因为对于我本身来讲,在中信这样一个大企业中间,当然他们给了我们这个团队相当大的自主独立性,所以说能把这样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建立起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希望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路径中间,能给留学回国人员创造出来更多这样的机会。  整体上来看,我认为海归回国发展肯定机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国家的经济结构造成的。中国经济有半壁江山是在国企,而且国企中间确实缺乏经济上的活力,正因如此才造就了国内在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领域的许多商机。无论创业还是现有的经济转型,这个当中不仅仅包括国企,包括国内大量的民企的转型升级,这个中间实际上都需要人才、知识,所以说机会是遍地都是。  (注:以上发言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承办的2014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7年7月25日
  • 田国强:为师者应当如何培养优秀的经济学人才?

    田国强,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他是海外第一个拿到终身教职回到国内当经管学院院长的人,自他起国内高校掀起了高端人才引进的热潮。时任上财校长曾对他说,“田教师,我们请你来,不是要求你八点上班,五点下班,这种人多的是。请你来是希望你帮我们搞学科建设,帮我们引进一些人才。”田国强教授当时就想,国内居然有这样开明和这么高战略眼光的校长,本来想谈的条件和待遇都不重要了。作为师者,他时常想要培养怎样的人才?他说,需要具备三要素:有内在逻辑的理论训练,有纵横向历史逻辑视野的比较分析的训练和实证量化分析的训练,只有进行“三要素”训练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而不是说话没有边际的人。为师者的教育使命首先,我想谈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大国,特别是强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四个方面的竞争:资源的竞争、制度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话语权的竞争,话语权竞争就包括了学术话语权竞争。当然其中最重要的竞争,我认为是制度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这是一个大背景,是我们办大学的使命之一。同时具体到商学和经济学来看,肩负着经济发展及民族复兴的任务,我认为这方面更重,因为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要解决怎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之后的讲座中我会具体谈这方面。除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然还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这两方面的研究,经济学都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你们知道我们国家高校的商学和经济学本科生占全国本科生总数的多少吗?近四分之一,有近25%的学生在学商学、经济学,并且几乎各个学校最好的学生都在学商学和经济学,比如全国的高考状元基本在北大和清华,而这些状元相当多的在学经济学和商学。然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课程体系、教材和师资队伍比较薄弱,高层次师资严重匮乏,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大规模地引进海外教师的原因。但是人才引进的成本是巨大的,有很多学生盲目地跑到国外求学,可是在国外一般的二流及其以下的学校基本上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创型经济学和商学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引领做了一些事,其中就包括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我是2004年来到上海财大担任经济学院院长的。很多人说: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会在中国经济学的教育改革历史上留下一笔,为什么?就是它在全国引领和推进了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效应、凝聚效应、带动效应和外溢效应。其实北大、清华早于上海财经大学就在引进海归教师,但作为中国顶尖大学,它们的做法为什么没有形成这么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力呢?其原因就是由于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它们是高不可攀的,认为其经验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最有名的高校,它们得到的国家资源和各方面的支持最多,物力、财力、实力、势力、社会影响力,都是一般普通大学无法比拟的,从而认为无法效仿。但像上海财大这样一般性的大学一旦做出成绩,就对好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一般的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动力,从而纷纷跟进。的确如此,在来上财之前,我本来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批特聘教授,但我知道,总要有人第一个吃螃蟹、总要有人甘当垫脚石。当有人介绍我来上海财经大学时,说实话那个时候我根本不了解这所学校,也不知道这个学校咋样。在受邀访问上财时,时任校长谈敏教授,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校长,我认为是那时全国最好的校长,没有之一,对我说:“田教师,我们请你来,不是要求你八点上班,五点下班,这种人多的是,我们请你来是希望你帮我们搞学科建设,帮我们引进一些人才。”有这样想法的人很少,当时985学校把国家给的资源大多用来修房子、买设备,没有用于引进人才。当时我就想,国内居然有这样开明和这么高战略眼光的校长,本来想谈的条件和待遇都不重要了。刚才我说了“国家间最重要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就像毛主席说的:只要方向对了,路线对了,制度对了,没有人也有人,没有枪也有枪,小米加步枪赶走了小日本,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共和国。的确如此,很简单的道理,隔行不隔理,我们上财近13年的改革发展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上财那时是一所很一般的学校,我们经济学院当时更差,在学校属于中下流,学生基本是校内调剂进来的,当时学院账户中只有6万多元,起点很低。我到任后,在学校领导,特别是谈敏校长的大力支持下,让我们大胆探索、先试先行,尽全力支持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学校出资引进海归教师,我们推行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制度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很快就取得了很大成效和反响。特别在引进人才方面,我上任仅半年后就从海外引进了10位人才(随后两年又引进了近20位人才,三年引进近30位人才),我们全方位的改革措施和人才大量的引进在全国高校一下子就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好的反响,比我们好和差不多的学校一下子都坐不住了,可能就是这么一个想法:上财是一般学校都能做,我们也能做,于是纷纷效法。我是海外第一个拿到终身教职回到国内当经济或经管学院院长的人,我之后,很快,大致半年后,洪永淼被任命为了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的院长,西南财经大学请到了甘犁当院长,随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把周林教授请到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当院长。北大和清华,这下子坐不住了,北京大学把张维迎从常务副院长提升为院长,清华大学把钱颖一提升为常务副院长,两年以后当上了院长。这就是杠杆作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上财的改革对顶尖学校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一般的学校形成了很大的动力,从而纷纷模仿和跟进。只有像我们财大这样一般的学校来做“垫脚石”,就像小平同志建设深圳特区一样,它更有说服力。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次,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们为什么首先考虑开办暑期师资班?因为做好一个事情需要做到四个关键:信息、激励、效率和外部性,为全国高校教师提供公益培训就是外部性,自2007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整整办了11届,累计免费培训总计已培训教师1436人次,分别来自336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今年共收到来自全国71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01名青年教师报名,经过审核,全部予以录取。“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费用全部由经济学院负担,上海市教委的支持只是给研究生暑期学校,后者是从2009年开始举办,包括今年共举办了9届,总计已培训967人次,分别来自125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今年“现代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共有来自全国138所高校的511人报名,经过严格审核,最终录取了119名学员。其实,更应该支持高校教师来培训,如果我是教委主任,我首先是支持高校老师,因为一个高校老师学成回去后一年要教几百个学生,十年下来,数千位老师至少让几百万学生受益。咱们经济学家谈的是效率、效益、成效,支持教师培训效应更大。当然我们也要培养人才,很多在座的研究生愿意来暑期学校来学习,非常好!同学们,我经常谈“明道”,一个人的眼光的大小决定了理念的优劣,理念的优劣决定了目标的大小,你人生的目标,工作的目标,一旦决定后,就决定了你今后的发展,然后才是“优术”。大家要知道学好知识,即使主观上为了我们自己,但客观效果上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我们希望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能为社会经济,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精英型人才,而不能关着门说自己是第一。现在我们想多做些事情很难,并且有很多风言风语,甚至有人会给你上纲上线,但是只要国家发展起来,民族完成伟大复兴,这个才是最实在,个人受点误解甚至是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认为真诚待人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经济学院做事就是很实在,很真诚。我看到的其他讲习班、暑假课程班,基本都是几天,最多一个星期。而我们经济学院对你们是整门整门课程的培训、学习,你们课程是48学时的课程。我们计划是开设七门课,经济数学、高级微观(Ⅰ、Ⅱ)、高级宏观(Ⅰ、Ⅱ)、高级计量(Ⅰ、Ⅱ),但是Ⅱ开出来很难,说明咱们的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对更高级的课程还没有什么需求,这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要开四大类的课程?这也是我的一个理念,培养科学的经济学家,培养高层次的经济学人才,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学家,需要具备三要素:有内在逻辑的理论训练,有纵横向历史逻辑视野的比较分析的训练和实证量化分析的训练,只有进行“三要素”训练才能成为好的经济学家,而不是说话没有边际。要知道任何一个理论,一个政策,一个制度都是有适用范围的,弄不好就成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经济学家,一旦被接受成为政策,弄不好就会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人不喜欢学术,认为只要有思想就可以,但你怎么知道其适用范围呢?我现在经常强调要立有学术的思想和做有思想的学术,两者辩证统一。光有思想没有学术,在中国的传统国学里有很多。这方面我有很多思考,把中国的传统国学与经济学里的很多思想一一对应起来,可以找到相似点,但是这些都是一些经验式的总结,不知道适用边界和范围在哪里,没有边界就很难做到善用,泛用就会产生很大问题,有时误用甚至会对社会、国家造成很大危机,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倡要立有学术的思想的根本原因。另外一方面,只有学术没有思想很可能导致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无法为国家社会服务,所以必须要把学术转化为普通老百姓和政府官员能听得懂的知识和语言,包括具体的实际应用。我们为你们提供的课程就是经济学院为博士生开设的课程,任何理论、学术、思想都有边界,你们一定要打好理论基础。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很值得。我刚到经济学院任院长时,学院本科生基本没有人出国,生源也基本上是学校其他专业调剂过来的。企业评价我们的学生:上手快好用,实际,但是后劲不足。为此我很着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我们的学生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有社会责任感,要如何培养才能让他们成为行业精英、社会领袖和国家栋梁?除了重视学生的基本品质和道德规范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面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三要素培养,三要素的具体训练是指:第一、理论训练,要有内在逻辑分析。数理逻辑与经济理论逻辑是高度嵌连的。给本科生开设数学分析课程,全国高校要求经济学本科生上数学分析课程的只有两所高校,一个是我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另一个就是上财经济学院。同时,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改革开放的国策相适应,我们也注重对于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训练,两手抓两手硬。第二、历史视野,要有历史视野的分析。就像欣赏一幅油画,站得太近,看不清楚,需要在更远的地方才能欣赏到全景。经济社会发展看30年、50年是看不清楚的,要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看。中国的朝代从没有强盛过200年。我们要培养学生历史视野远大的眼光,要求他们学习《资本论》、学习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记得刚在经济学院推《资本论》课程时,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但我仍然坚持,要求开设,因为我们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他们要有基本的理论训练,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资本论》的逻辑性很强,它在某种情况下大大改进了现代市场制度,有很大的功绩。很多大学最近两三年才开设这样的课程,我们已经开设了十几年,现在《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等都进行了报道。许多人来这里学习可能是想考上研究生、博士生,这很好。但我要明确指出的是,想混文凭的学生千万不要选择上财经济学院,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培养非常严格,现在不少博士生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上批量发文,平时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我们的培养质量不会弱于美国二流大学的博士生。“明道”非常重要,今天选择来这里上课的学生,你们的投入不会白费。我记得,每次在我人生关键点,往往是某个人,某一句话影响了我的选择和人生,我之所以很愿意花些时间谈和写些人生哲理、思想方面的东西,和我们的学生分享,就是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迪。任何话、任何事情走极端都不行,经济学的理论及其训练就是告诉你,任何理论和制度都是有其边界,所以不能走极端,最近两、三年我与不少知名教授辩论,大多是因为他们的不少说法走极端,走极端往往容易失败,很难做出事情。第三是量化分析,要有数据、实证的分析。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学习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等课程非常有用,因为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三个维度的设置,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与时俱进。未来的期许我之所以花这么长的时间和你们谈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以及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就是希望增加你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给你们打气,让你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你们随后一个月的学习将会很辛苦,上海天气非常炎热,大家愿意把时间投入学习,我非常高兴,也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院的老师,行管人员和学生会将尽最大可能地为大家服务。今天,经济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常进雄教授、副院长孙燕教授、分管研究生教学的海归教师院长助理杨有智副教授,还有分管暑期项目和本科生人才培养的院长助理冒佩华副教授都来参加开学典礼,显示了对大家的充分重视。我们推行的国际化改革,不仅是引进优秀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本土教师水平大幅上升,这就是改革的力量,这就是改革的内在逻辑。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碍,但不用怕,我们在约束条件下做事。我经常说国家法律是红线,教育部是底线。我认为做这些事是有意义的。我们的行管人员也非常辛苦,他们没有寒暑假,和公司职员一样只有年假,这可能是全中国唯一这样做的学院,现在还没有一家学院或学校跟进。尽管我们像国外高校一样,行管人员是不放寒暑假的,但其他学院和学校都放寒暑假。如果不取消寒暑假放假这样的制度安排,我们怎么可能办暑期学校?为了国家的改革发展,学院和个人必须要做出牺牲。当然,在他们受聘进入经济学院时,我们都事前说清楚了,我崇尚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崇尚个人自由选择,他们进来工作前都已经知晓了没有寒暑假这一规定,所以不会造成问题。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制度和管理团队。经济学院有20多万字的制度文件,有很好的管理团队,他们很辛苦,我为经济学院的老师和行管人员感到自豪。我已经提醒他们了,要好好地为你们服务,在这随后的一个月的学习中,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为你们服务的老师和学生联系。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大家聚在一起学习,团结就是凝聚力,紧张就是效率,严肃就是执行力,当然也要活泼,我们希望尽可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希望你们在上海待的愉快!谢谢大家!文章选自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17年7月24日

    2017年7月25日
  • 朱民:石油–末日前最后的狂欢

    专家简介朱民,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多数专家现在认为,石油的未来并不光明。就在油价从2014年年中时的每桶逾110美元的高位下跌之前,这些专家的共同看法还是,油价将继续高位运行一段时间。但近3年后,油价仍然处于50美元左右的相对低位。油价可能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因为美国的页岩生产商已适应这种环境。尽管中短期内油价可能会反弹,但长期而言(最早本世纪20年代末),油价将失去光彩。随着运输革命废黜石油作为主要燃料的地位(特别是在机动车领域),石油的最后时代将来临。能源革命正在我们眼前上演。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预测,随着煤炭和石油被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取代,全球能源消费中煤炭和石油的消费量将大幅减少。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风能的成本大幅下滑。更为重要的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正迅速扩张。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中国也是2015年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新兴经济体正快速调整,以应对污染和拥堵挑战。电动汽车的到来颠覆了石油行业。全球约一半的石油市场用于道路运输(在美国大约为三分之二),而石油作为燃料的得天独厚的角色可能会消失。接下来,石油将成为一种容易获得的能源,用于发电,与煤炭、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竞争发电份额。很多观察人士表示,电动汽车要花费很长时间才会取代传统机动车。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预测,到2040年,电动汽车比例将占到25%左右。去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把到2040年电动汽车在全球的预测比例从6%上调至22%。碳追踪(Carbon Tracker)和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格兰瑟姆研究所(Grantham Institute)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40年,电动汽车将占到全球汽车保有量的一半以上。鉴于电动汽车普及率最近上升且电动汽车成本下降,电动汽车使用可能会加速增长,到2040年,电动汽车可能会主宰整个汽车行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份题为《驾驭能源转型》(Rid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的工作报告援引如下事例——20世纪初,在美国,汽车用了大约25年的时间取代马车——说明,在这种快速普及的场景下,电动汽车的比例到2040年可能会达到90%。这或许有点牵强,但很多阻碍电动汽车普及的问题(例如高成本、基础设施缺乏和续航时间短)都在快速得到改善。根据国际能源署和其他机构的预测,新兴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将超额抵消石油在发达国家被取代。然而,尽管未来10年可能如此,但技术普及的规律表明,这些不那么发达的国家将很快跟上。一个例子是,价格高得多的智能手机就取代了功能机、在全球快速普及:电动汽车的未来也可能如此。在石油出口国,经济多元化要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因为经济多元化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正如我在《破除石油魔咒》(Breaking the Oil Spell)一书中所提出的那样)。机动车被取代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值得期待的影响。鉴于多数石油用于交通运输,石油被快速取代将支撑《气候变化协议》,并让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这要求政府大力支持普及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这还要求在技术转让领域展开密切的国际合作,特别是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现在可能是石油的最后时代,但这也可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合作发展时代的开始。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17年7月24日

    2017年7月25日
  • 田国强:改革治理将进一步夯实稳中向好态势

      早于上半年总体经济数据的发布,各类机构的预测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国家统计局7月17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印证了整体经济的向好态势。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表示:“2017年以来,中国经济在一些关键指标上呈现向好的态势,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田国强日前就当前总体经济形势、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主要风险以及未来改革重点领域等问题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采访。上半年经济运行亮点突出  中国经济时报: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请问中国经济的突出亮点有哪些?  田国强:进入2017年以来,经济呈现回稳态势,从实体经济表现看,同期企业经营效率大幅回升,其中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幅超过20%,相比2016年的个位数增长以及2015年的负增长明显改善。我们研究预计,2017年全年实际GDP增速约为6.75%;CPI增长1.7%,PPI增长5.0%;消费增长10.5%;投资增长8.3%;出口增长8.0%,进口增长14.9%。  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亮点突出,比如,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回暖明显,PPP项目加速落地使得民间资本在基建中的投资增速增加是重要原因;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组成部分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增速看,虽然房地产投资有所下滑,但制造业投资有所回暖,基建投资则继续维持高增长;全国进出口增速持续复苏,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这源于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的持续复苏、进口价格的持续回升。经济发展仍面临内外部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是否夯实,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存在哪些挑战?  田国强:2017年,中国经济虽有回稳态势,但从房地产、消费、投资等数据和资本市场的气氛综合来看,中国经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点,短期内触底反弹的基础还不够牢固。  比如说一些先行指标如PMI等也显示经济下行风险犹存,金融脱实向虚、脱实成虚的现象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根治,同时债务风险尽管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债务结构性非均衡发展也值得重视,这些都将给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  进入2017年,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较2016年有所加快,但各经济体的增长路径差异明显。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复苏较为强劲,欧盟复苏步伐加快,日本则相对乏力。新兴经济体中,仅印度和中国经济持续较高增长,以巴西等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受益于国际油价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走出低谷,逐步走出经济衰退或者增长停滞的泥淖,但非资源出口国的复苏之路依然比较艰难。而在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的同时,诸如安全问题、难民问题以及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抬头等一系列问题有进一步发酵的趋势,这都对世界各经济体团结合作提振经济提出了严峻挑战。  同时,我们面临的内部风险仍不可小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缩压力依然存在。2017年前5个月核心CPI同比增速较2016年有所上升,但受食品价格的影响,CPI较2016年有所下降,PPI同比增速在2017年2月份达到顶峰,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尽管自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在逐步回升,甚至在2017年第一季度增速达到4.6%,然而考虑到PPI增速自2017年4月起已开始逐步下降,未来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预计2017年下半年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速将有所下降,2018年很可能进一步下滑,通缩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工业领域的通缩压力明显上升。  企业杠杆率高企,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总额为190.9万亿元,总负债率为257.0%,其中,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总额为123.5万亿元,负债率为166.3%。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1.4%,发达国家平均水平85.1%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平均水平102.1%。目前我国企业债务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风险:企业盈利能力能否持续改善是我国企业债务面临的最大风险;在外部金融条件收紧的情况下,我国利率可能被迫上升,将造成企业债务负担加重;随着金融机构持续去杠杆,如果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拖累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偿债能力,最终传导至银行部门使得不良贷款比例上升。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政府负债总体可控,但从地方债务来看,仍然存在一定风险。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0.6%,比2015年有所降低,但同美国14.1%—18.9%的水平相比仍然偏高。地方债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债务处置新规将增加个别省市债务风险;地方债务风险隐蔽,风险控制困难,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和负债结构差异较大,导致信用风险难以准确估算;土地财政造成还债困难和违约风险,土地财政不仅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还将成为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潜在风险来源。  新增贷款中房贷占比连续下降,但总量继续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隐患。在新增房贷方面,其增速放缓,但远高于历史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家庭房贷增速开始明显滑落,但存量居高不下,这表明,家庭债务对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已经不可忽视。未来改革治理的重点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提振中国经济的关键着力点是什么?  田国强:中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必须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勃发创新力。前者让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后者不断提升或延缓潜在增长率的下滑,两者都会让生产率提升。这又都需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如此才能形成改革的增长红利。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有一定周期性的原因,但更多是来自于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更面临着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这才是导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制度性根源因素。通过深层次制度变革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中国经济时报:请问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应该从何入手?  田国强:改革千头万绪,关键领域的改革方向至少有三:民营经济同等对待化、金融市场开放化、土地要素流转市场化。这三点其实也都是跟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究竟应该分别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条主线有关的,涉及到如何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及其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其要旨还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将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和职能逐步限定在“维护”和“服务”上,也就是制定基本规则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中国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提供制度基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应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及其改革落地的执行力问题。只有改革真正到位,才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之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和推高潜在增长率。  我带领的课题组经过严谨实证分析表明,市场化改革对缩小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落差及提升潜在增长率的作用非常明显,在理想状态下“十三五”期间经济平均潜在增长率甚至有可能会超过9%。不过,这都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的结构性改革来同步解决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松绑放权和市场化制度性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有限政府和有效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决议得到真正有效执行和落地,才可能实现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各项宏伟目标。文章选自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7月19日

    2017年7月25日
  • 王广发:“一带一路”投资需要解决人才供给问题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海外投资已连续两年超过来华投资,中国企业海外经营逐步开启“本地化”战略,“走出去”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增大。企业“走出去”应该如何投资?如何处理好跨国人才的管理?对此,CCG资深副主席、法政集团董事长王广发在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50人论坛上接受了人民日报国策说的专访。“视频观看”重视公益,投资事业要与当地百姓生活融汇  “投资‘一带一路’国家,要重视公共教育和医疗的发展,把投资事业和所在国当地老百姓生活结合起来。唯有这样,政府才会支持你,老百姓才会满意。”  1996年,法政集团开始探索“地产+教育/医疗”模式,创立学校和医院等跨界产业。“一开始教育和医疗板块是不盈利的,我们全靠部分地产利润支撑。现在回过头看,当时的转型很必要。二十年后的今天,房企再转型就显得有些乏力。”  王广发介绍,过去做地产,就是把楼卖掉,物业交给别人管理;今天做地产,房企做好开发后还要完成配套——社区物业、学校、医疗门诊,让本地百姓享有邻近的生活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我们要和当地国形成利益与命运的共同体,我想就是要把发展投资建设和公益事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获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支持。这种感情上的友好,远比做一个项目、做一个产业上的成功更有意义。”“五留”并举,常态发展的关键在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一次新的创业,对专业人才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  王广发也关注到了国家对人才教育领域的重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16年4月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都为“一带一路”人才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  “‘走出去’最主要的是人才要‘走出去’,单一的产业‘走出去’,人才力量跟不上,企业最终也难实现持续、稳定、常态发展。”王广发指出,在“一带一路”投资创业要根据每个国家的供需,解决相应的人才供给和产业产品输出问题。  目前,“走出去”过程中,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面临着全球人才市场的挑战,如何用好国际人才?对此,王广发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我们的老师大部分是海归和外教,如何让他们愉快地在中国工作?我们想到的是,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发展留人,最重要的是国际教学的环境留人。”  “没有人才,谈不到创业。今天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在我们国家参与设立和企业独立设立的国际机构中,我们的人才标准还远远跟不上。”王广发认为,教育行业应尝试向国际标准接轨,向现实需求接轨。  当前,中国的区域教育水平不均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王广发认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通过先进的电子信息化技术,实现区域辐射,可能是对区域教育资源不公平的最有效解决办法。”未来,王广发希望在先进教育资源输出上,能发挥更多力量。文章选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年7月21日

    2017年7月24日
  • 张首晟:我对天使粒子巡游的量子天堂充满兴奋与期待

    专家简介张首晟,CCG学术委员会专家,著名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我对天使粒子巡游的量子天堂充满兴奋与期待。”  物理学迎来重大突破:由4位华人科学家领衔的科研团队终于找到了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马约拉那费米子,从而结束了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一神秘粒子长达80年的漫长追寻。  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成果由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王康隆课题组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课题组、上海科技大学寇煦丰课题组等多个团队共同完成,通讯作者为何庆林、寇煦丰、张首晟、王康隆,均为华人科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Frank Wilczek评价这项工作时说: 张首晟与团队设计了全新的体系, 并在实验中清晰地测量到马约拉那费米子,这真是一项里程碑的工作。  国际同行指出:发现马约拉那费米子是继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中微子、引力子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发现,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让量子计算成为现实。“神秘的正反同体粒子,让我们等了80年”  在物理学领域,构成物质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被称为“基本粒子”。它们是在不改变物质属性前提下的最小体积物质,也是组成各种各样物体的基础。基本粒子又分为两种:费米子和玻色子,分别以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和印度物理学家玻色的名字命名。  东方西方哲学家都认为,人类似乎生活在一个充满正反对立的世界:有正数必有负数,有存款必有负债,有阴必有阳,有善必有恶,有天使必有恶魔。 1928年,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Dirac)作出惊人的预言:宇宙中每一个基本费米粒子必然有相对应的反粒子。根据爱因斯坦E=mc 的质能公式,当一个费米子遇上它的反粒子,它们会相互湮灭,从而使两个粒子的质量消失并转化为能量。  从此以后,宇宙中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然而,会不会存在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说正反同体的粒子?1937年,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那(Ettore Majorana)在他的论文中猜测有这样神奇的粒子存在,即我们今天所称的马约拉那费米子。不幸的是,他本人做出这一猜测后在一次乘船旅行中神秘失踪。自此以后,寻找这一神奇粒子成为了物理学家门梦寐以求的探索目标。  科学家们认为,在粒子物理中,标准模型范畴之外的中微子可能是马约拉那费米子。而要验证这一猜想,需要进行无中微子的beta双衰变实验。可惜的是,这项实验所要求的精度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以内都难以达到。  张首晟把突破口转向凝聚态物理。从2010年到2015年,张首晟团队连续发表三篇论文,精准预言了实现马约拉那费米子的体系及用以验证的实验方案。王康隆等实验团队依照张首晟的理论预测,成功发现了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为持续了整整80年的科学探索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张首晟将这一新发现的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命名为“天使粒子”,这个名字来源于丹·布朗的小说及其电影《天使与魔鬼》。“这部作品描述了正反粒子湮灭爆炸的场景。过去我们认为有粒子必有其反粒子,正如有天使必有魔鬼。但今天,我们找到了一个没有反粒子的粒子,一个只有天使,没有魔鬼的完美世界。”张首晟说。  “今天的成果,是建立在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基础上”  困扰了物理学界80年的难题是怎样被破解的?张首晟认为,任何科研工作都是建立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天使粒子的发现,得益于先前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探索,也是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成果。  最初,张首晟按常理做了一项推断:既然马约拉那费米子只有粒子、没有反粒子,那么它就相当于传统粒子的一半。他很快意识到,“一半”的概念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早在2008年,张首晟理论就预言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预言在2013年被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领衔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证实。在实验中,随着调节外磁场,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薄膜呈现出量子平台,对应着1、0、-1倍基本电阻单位e2/ h。也就是说,量子世界里的电阻是量子化的,它只能整数倍地跳台阶。  这给了张首晟一个灵感:马约拉那费米子是通常粒子的一半,既然通常的粒子按整数跳,马约拉那费米子或许就是按半整数跳——它一定会呈现出一个奇特的、“1/2的台阶”。由此,他预言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存在于一种由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和普通超导体薄膜组成的混合器件中。当把普通超导体置于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薄膜之上时,临近效应使之能够实现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相应的实验中会多出全新的量子平台,对应 1/2 倍基本电阻单位e2/ h。张首晟团队提出的搜寻马约拉那费米子的实验平台:由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薄膜和普通超导体薄膜组成的混合器件。  在后续的实验验证中,激动人心的成果出现了:王康隆等实验团队确实看到了“1/2的台阶”。这半个基本电阻来源于马约拉那费米子作为半个传统粒子的特殊性质,因此,多出来的半整数量子平台为手性马约拉那费米子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印证。王康隆实验团队等在与张首晟理论团队合作下所测量到的与理论预测符合的半量子电导平台,这为马约拉那费米子的发现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实验证据。  “天使粒子带来的量子计算时代,让我充满兴奋和期待”  找到天使粒子有什么现实意义?张首晟指出,从基本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往往需要多年时间,但天使粒子的发现意味着量子计算已成为可能。  他解释说,量子世界本质上是平行的,一个量子粒子能够同时穿过两个狭缝。因此,量子计算机能够进行高度并行的计算,远比经典计算机有效。以算术问题为例,如果给出一个很大的数字,问这个数字能否拆成两个数字的乘积,那么经典计算机只能用穷举法逐一尝试整除计算,而量子计算机可以在一瞬间同时完成所有可能项的测算。一个量子粒子能够同时穿过两个狭缝。  然而,一个量子比特的信息非常难以存储,微弱的环境噪声就能毁灭其量子特性。因此,量子计算机往往被视为可望不可即的空想。  “通常情况下,量子比特只能放在一个传统粒子内储存,容易被干扰。但如今,天使粒子的发现提供了一种绝妙的可能性:一个量子比特能够被拆成两半,存储在两个距离十分遥远的马约拉那费米子上。”  张首晟说,如此一来,传统的噪声很难同时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这两个马约拉那费米子、进而毁灭所存储的量子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存储方式,基于天使粒子的存储方式极其稳固。”  “我们提出的器件同时还是二维体系,从而允许马约拉那费米子的纠缠和编辫,使得有效的量子计算成为可能,从而解决人类面对的一些艰难问题。”张首晟说,“我对天使粒子巡游的量子天堂充满兴奋与期待。”(图片来源网络)文章选自澎湃新闻网,2017年7月21日

    2017年7月24日
  • Wang Huiyao: More should be done to lure tourists

    China should be more profess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 promoting its plentiful resources to attract more foreign visitorsAlthough China's outbound tourism has been consistently increasing for the past few years, a report released recently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showed that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m is not as ideal. In 2015, the number of inbound tourists was 30 million fewer than that of outbound ones.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been a pillar to push forward the world'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whole revenue of the global tourism industry accounted for about 10 percent of global GDP, and the number of jobs that the tourism industry offered also accounted for about 10 percent of the number of jobs worldwide. The tourism industry also pushes forward the global flow of goods, capital, talent and people.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ncrease of people's income in China, Chinese tourists, who have great consumer power, have been popular with overseas markets. The number of outbound tourists in 2015 was 312.9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in 2005.However, in the past 11 years, the number of China's inbound tourists has increased by only 11 percent. The growth is not only slower than that of develop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but is also lower than the average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over the same period, which is about 81.3 percent.If China's tourism resources are considered, the country has many large scenic destinations,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sites, as well as a rich variety of delicious cuisines. China could be one of the countries with the richest tourism resources. It also has world-class high-speed trains, airlines and hotels. However, whether China can attract overseas tourists depends on the convenience of its infrastructure and the opening and inclusiveness of its culture, and is also a test of the country's comprehensive power.At present, China has a good "hard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speed trains, airlines and hotels, so the key is for it to improve its "soft environment", such as visa policies, services and promotions, to attract more overseas tourists.First, China should further simplify the procedures for exit and entry for expatriates, and make it more convenient for overseas tourists to get a tourist visa. The nation could borrow experiences from countries such as Canada and Japan, to make easier visa policies for overseas tourists or to help them stay longer, as long as the tourism policies will benefit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olicy of 72-hours visa-free transit should also be practiced in more cities in China.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inappropriate practices that could become barriers for overseas tourists to have very good experience in China. For example, when expats enter China, they have already provided detailed information that is required by immigration authorities. But the government still ask them to report to local police offices within 24 hours after entry, which makes it more inconvenient for them.Second, China could increase its population of expats. Imagine that, if one expat who lives in China has 10 friends come and visit, then a million residents will bring more than 10 million tourists to China. So if China can loosen restrictions for overseas students and expats to study or work, they will also bring over more tourists.Third, China should be more profess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 terms of the promotion of i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can learn from other countries that are successful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including how to make detailed promotion plans to cater to customers from specific markets, how to showcase the uniqueness of China's different tourism resour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overseas tourists' requirements. The tourism administration bureaus could work together with tourism compan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foreign tourists. Meanwhile, they could also establish more offi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at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romotion of tourism.Last but not least, China should make its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more global. China's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built very quickly, but sometimes the builders didn't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users' shoes and think about more services and infrastructure that are user friendly, which can give tourists negative impressions. With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ore expats will come to China, so servic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also be improved. For example, more road signs in China could have an English version so that visitors will understand them,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of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those serving tourists, should be improved.Industries related to tourism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s, because they target individuals. The suppl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has to exactly match the market's demands. It is important for China to understand what the world's tourists need and to serve them properly. In the past, many traveled to Beijing to see the Great Wall, but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let people know there are many other sights worth seeing, and provide good services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experience. For touris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we can also offer different services to cater to their specific needs.The index of tourism could reflect well the comprehensive power of a country. So it is really important that China make a better "soft environment" to attract more overseas tourists and to develop its tourism industry.The author is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 Beijing-based think tank. The views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ose of China Daily.About Author Dr. Wang Huiyao is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largest social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with over 100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staff.From China Daily,2017-7-21

    2017年7月24日
  • 
  • 1023
  • 1024
  • 1025
  • 1026
  • 1027
  • 
  • 共【 1190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今日中国】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凝聚国际青年 共同担负未来
  • 文汇报 | 百年变局见证中国外交新时代
  • 王缉思:莫让反华阴谋成“新华盛顿共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