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盛:海归结交“圈外圈”,回国尽早“接地气”
我是智联招聘的,在加入智联以前是麦肯锡中国的合伙人。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海归的劣势到底是什么?如何克服?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 海归基因里有创新,然而海归在中国社会进行创新需要接地气,创新基于对用户和社会的了解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社会分为两个部分:精英社会和吊丝社会。企业家往往把精英服务变成吊丝服务,从而赚取很好的利润。像爱康国宾就是把精英服务变成了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服务,这点很重要,接地气。 我们公司里有很多海归,他们有非常好的思路和想法,但是不接地气,往往他设计出来的产品看着非常漂亮,但是用户不会用。很多海归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吊丝”的世界里。我希望海归回到“吊丝”的世界里。像莫天全的搜房网模式,可以为全世界的用户接受。他们充分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才创造了受到消费者喜爱的模式。 现在学生和就业单位之间的期望值之间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双方的期望值不一样。企业对90后的期望值是希望他们吃苦耐劳。90后对企业的期望值就是允许他们犯错。 海归需要接地气 海归只有生活在吊丝里,生活在互联网里,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一过程就是接地气,也就是从洋到土的过程。怎么实现接地气? 第一、从意识上把海归的模式打破,比如说,刚刚回到中国,很多成功的人都会选择进入到中国化的企业,而不是进入具有西方管理模式的工作环境; 第二、打破朋友的圈子。互联网有一种说法,人类都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所有的信息都是在这个部落里。互联网和媒体让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叫“揭部落”。让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城市,通过“揭部落”我们获取了许多其他人不了解的信息,从而比别人在眼界上高一级。不过,现在微信和微博出来了,我们又没这个优势了。每天打开微博、微信都有自己的圈子,现在的社交媒体又把我们放到再部落的圈子里。 海归不要把自己圈在这个部落里,让自己融入到普通的圈子里去,微博里不要全是加入身边的朋友,加一些收入比你很低的人做好友。我相信当他作为一个吊丝,在医院里走了一圈的过程,而不是作为特殊贵宾,高级干部走了一圈的过程,他对这个医疗体系将会有非常好的体验,他会知道哪些地方是医疗的弱点, 所以接地气就是打破海归自己的圈子,先把原先的朋友放一放,交一些新的朋友。 第三、一定把海归看作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投资,大家不要急着两三年内就可以成功,大家看看台上坐的这些嘉宾,其实我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而且是经历过许多挫折。成功是没有捷径,不要以为自己是海归,就可以在两三年内马上成为一个富翁。海归在创业的初期,将会是不断煎熬,不断折腾的阶段,只有到经过了这个特别难受的极端才能够看到成功。 以莫天全股价为例,现在已经翻了五倍。我认识一些搜房网的投资人,初始阶段,他们也有一段特别煎熬的时期,熬过来了,才实现了股价翻了五倍。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创业初期不要看这些成功的人,而是去想想如果我失败后会怎么样?我能不能熬过去这样的失败?这样的话离成功就更进一步。 有一件事情我希望海归一直保持,不是我们的知识,不是我们的技能,也不是我们在国外的人脉,我觉得海归最大的财富是经过国外教育和海外工作生活获得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海归和国内的很多人最大的区别。海归的逻辑思维能力,缜密的做事能力、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是巨大的财富,千万不要在国内待了几年就把这种思维方式丢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你在职场上走的很远,这种财富当你刚刚进入职场时可能认识不到,一个大专生做的互联网产品可能和你做的差不多,但是只要保持你这样的思维方式,接一下地气,我相信两三年以后中国任何的专业人才都不是你的对手。 只有秉持着海归变海带的心态,放下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从零开始,这样才能真正走的最快,走到最后。
2013年9月16日 -
胡祖六:世界品牌的建立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才
共产党在革命时代,因为要打江山,肯定要吸引很多有理想、有才华的年轻人。邓小平在文革十年浩劫后,要改革、要开放,特别重视人才。第一次全国科协大会就是在全社会掀起真正尊重人才的文化。然后开始恢复高考,这时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才有了留学生涯。邓小平改革的思路是“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靠人才,靠科学家,靠管理人才。” 而最近五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只有中国是一枝独秀,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较好的态势。许多人自我感觉良好,不是很赞赏政府引进人才。三十年来高速发展,这个成就我相信炎黄子孙都是感到自豪。 然而我国还是中等收入的国家,过去我国经济靠出口,相对比较容易。只要你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便宜,外商就会来大陆投资,中国就顺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出口大国。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口大幅下降,我国通过投资拉动、地方融资和大量信贷扩张也能支撑我国经济保持几年的增长态势,然而这种投资拉动的模式虽然容易,但是不能持久。今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依靠创新,这条路是不能变的。创新不能靠领导喊喊口号,而是需要靠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我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这种研发也是一种生产力,你花的钱并不一定赚的多,最后世界品牌的建立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才。 海归需要更多的进入企业进行创业。过去许多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都进入大学、国企等大的机构,其实我觉得下一代的留学生应该更多地选择去创业。当然,大学还是需要很多教授做基层研究和教书。然而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在国内听到国际一流老师的课程。我认为并不是所有最好的人才都要到大学。他们更多的是去创业,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国家现阶段已经到了历史选择点,如果不能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如果在IT、医疗、消费、新能源等许多领域不能够创新创业的话,国家的发展是将会出现滞后,从而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9月16日 -
张黎刚:海归可以在销售领域发挥自身优势
我是来自爱康国宾的张黎刚。刚才徐小平谈到雾霾问题,我们是专门为大家做健康的。我是1998年回国的,回国后发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国人普遍喜欢洋品牌。 我认为海归的优势在销售而不是进行本土化创新。最近流行的微信都不是海归创立的,而是土鳖创立的。爱康国宾希望把IT和医疗结合起来,但是很惭愧地说,接受爱康服务的人对我们的IT平台很不满意。在中国医疗行业创新的话,我觉得最大的软肋是IT。 爱康国宾在医疗行业第一家推出了微信客户平台,将来,我们希望可以做到一个人从家出门的时候,他的手机APP会根据户外的各种指标为你提供出私人的出行建议。例如,它为具有花粉过敏体质的人提供以下建议:“根据你的你体检结果,您对对花粉是过敏的,今天的花粉浓度达较高,你需要戴口罩。”另外,如果一个人是糖尿病前期,他需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则在吃饭的时候提醒他控制对淀粉的摄入。同样,如果客户需要通过减肥来控制体重,那么我们的微信平台将会给他提供个性化的参考食谱。
2013年9月14日 -
徐昌东:中国即将进入通用航空发展期
我是美中投资基金董事局主席徐昌东。基金主要关注三大领域:旅游度假、建材和生产直升飞机。 美中基金就是做投资装备制造,大家比较熟悉的海明堡飞机美中基金占97%股权。中国低空产业开放以后,我国的通用航空(私人飞机)可以做到提前40分钟规定好行程,而不是现在的16个小时。 今天我们的主题讲的就是创新。如果在技术上要进行创新,现在很难看到希望,但我们可以在管理上创新,将时间缩短。以通用航空为例,美国有23000个通用机场,26万架通用飞机。而中国只有383个通用机场和1000架通用航空飞机。和美国相比,我国的通用航空几乎为零。按照国际惯例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马上就进入了通用航空发展的阶段。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家准备买飞机,然而我国低空航空还没有开放,《通用航空法》也没有出台,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加快通用航空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进度。 通用航空飞机跟普通人有着密切的关系。25年前人们很难想象中国的汽车产业超过美国,然而就在六年前中国的汽车产能实实在在超过了美国。我认为中国用不了26年就可以实现通用航空飞机超过美国的目标。 我讲一下医疗行业的海归优势。第一、全球顶级的医疗集团还是在欧美,海归在引进海外先进的医疗模式上有优势。第二、今后,会有一批中国顶级高端客户到全球享受顶级医疗服务,这一业务的市场推广和相关服务就会使海归发挥他们的优势。
2013年9月13日 -
张磊:支撑海归创业需具备三要素
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海归回国创业,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好奇(international curiosity)、诚实(international honesty)和独立(international independence)。 第一是好奇。真正的好奇,是对知识的好奇而不只是对成功的好奇和简单地追求功利性的成功。我们公司招了很多很优秀的人,他们好多是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毕业生。为什么要申请到我们这里做投资呢?,因为最好的人都去做投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领域,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 第二是诚实。诚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却是我们当今浮躁社会中很少见到的东西。许多人在外面大家做营销做得多,谎言说多了,最后把自己都骗了,这样最可怕。 第三是独立思考,我认为是它最重要的。独立思考是欧美留学人士身上的脊梁,是知识分子的脊梁。 好奇、诚实和独立思考,这是我理解的欧美同学会五代留学人的精神今天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后选择进入商业领域,他们做得很成功。我这里提一点希望,今后海归人才能够以多元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思想的出思想。我参加了包括布鲁金斯在内的许多智库,去了解世界上知名的智库怎么运作的,希望中国的智库可以不断缩小与国际高水平智库的差距。我希望中国人能够站起来,不能只靠自己的土豪般鼓鼓的钱包,而是靠你身上代表的精神。
2013年9月11日 -
田溯宁:把@带回家,把互联网带回中国
我是1987年到国外读书,那个时候在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当时出国是热潮,就像高考一样,你要考GRE然后申请到国外大学留学。我于1994年回国,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希望缩小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差距。最明显的差距是在通讯领域,当时互联网已经在美国出现,而当时的中国通讯十分落后,出国之前,我爷爷病危,我打电话回家需要要排四个小时的队。这种落后的差距可能正是我当时回国很重要的原因。亚信当时有一个口号叫“把@带回家”,把互联网带回中国,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很情绪化的使命。最早看到留学生创的杂志《华夏文摘》可以在电脑上显示出来的时候,我们很多留学生都很激动,就说什么时候中国每一个计算机里能够像美国一样能连上网,信息能够交流。现在短短不到20年历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国家。 我的经验有两点,我不断告诫自己从在这个经验中吸取教训。第一个方面,是对自己国家的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对国家,对这个民族,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的信心。第二个方面,要非常谦虚进行学习,因为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8-10年,而这8-10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需要到国外去学习别人,然后回国服务。即使是现在,我们也还在不断学习,去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做事的方式。 未来,中国要完成自己经济升级版,要有根本上的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和发明要像爱迪生发明电和福特建立现代工业生产线一样具有突破性。同样,中国在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方法上都需要有创新。 当前,中国处在一个大的机遇期,信息革命的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孕育着重大的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机会。要赢得这场变革,我们最大的敌人是缺乏想象力。作为投资者,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和魄力去发现这种有创新的头脑,对根本性的发明和颠覆式的商业模式进行投资。这不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时刻。
2013年9月9日 -
王辉耀:全球人才流动的新趋势
国际化的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全球货物流动。自十五世纪开始,航海技术的开展带来了贸易流动,继而促进了各国间货物的流动;其次是国际金融合作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再次是国际人才交流引起的全球人才流动,这是我们目前全球化主要发展趋势。人才跨国流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正是人才的竞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已经是普遍的现象,跨国流动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世界各国普遍持开放的态度。 现如今,全球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已经成为全球人才流动的第一大趋势。我在哈佛大学期间,从驻美大使那里得知,中美两国之间每天就有几十个航班,直飞人数过万。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有的社区已经成功地从地域式转型为国际式。而且现在各地区不光有本地的人才,“海鸥”的也普遍存在,并成为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基本上最急缺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端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其中全世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半去了美国,四分之一的准留学生选择去美国深造,中国现在成了美国最大的留学生国家。 当下的趋势既欧盟、日本、加拿大等较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国流失人才。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向发达国家或地区,甚至独联体以及东欧国家也有人才大量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同样向欧美发达国家大量流失人才。新兴国家和地区,一般都经历过本土人才大量流失、本土人才少量回归、本土人才大量回流、开始吸收外籍人才这四个阶段。 其次,各国更加重视吸引国际人才。此趋势主要针对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发达国家以及面临产业升级的新兴国家。据联合国有关统计,2005年全世界大约30个国家制定了便利高技能人才入境的政策或计划,其中17个都是发达国家。美国是全球人才竞争中的最大受益国,但其对全球人才竞争的重视,也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的。另外,美国众议院两党2010年11月29日以压倒性的389赞同15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吸引高学历移民法案,该案将在2015年完全取消职业移民的国家配额上限,并将亲属移民的全国配额上限由7%增至15%。这项移民公平法案将使中印两国的高学历人才大大获益。另外,美国一些高端放开准入,尤其是鼓励吸引有才华的国际学生留美工作以及外国投资移民在美创业,美国30个州的175名商界人士,包括80名公司首席执行官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电话会。 再次,移民制度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主要方式,其中包括人才签证、绿卡入籍。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投资移民来源国,41%的投资移民来自于中国,加上台湾、香港已经超过一半,所以现在美国最大的投资移民国是中国。根据“胡润”去年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14%的千万富翁目前已经移民或者在正在申请移民,还有将近一半在考虑移民。根据招商银行《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个人财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大陆企业主中,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 最后,招收外国留学生也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有效手段。过去10年里,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外国留学生成倍增长。例如澳大利亚留学生人数从10万左右增加到30万,加拿大从4万增加到13万,其中大量留学生的增加主要来源于中国,也包括我国的博士生。按照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有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拿到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中,5年后仍然留在美国发展的人才数量,中国留学生排在第一位,为92%;第二位为印度,但是中国基础人数却比印度多出三到四倍,韩国与日本两国都在50%以下。另外,中国现在的中学生出国也非常多,2005年大概只有60多个中学生去美国留学,到去年已经达到7000人,5年时间增长了100倍,现在不光是博士生、研究生,中学生也大量涌向国外。 以上均是全球人才流动的新趋势。只有我们掌握规律,把握趋势,才能在人才竞争国际化中占主动地位。
201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