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青年报】绿卡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本文刊于《北京青年报》A2版,2015年6月10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入境管理正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国内公民出境和外国人入境的渠道日益拓宽,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绿卡”制度,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投资、经商和旅游。 根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公安部研究决定,扩大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从即日起,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等7类企业、事业单位任职,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免办外国人工作许可,在投资、购房、办理金融业务、申领驾照、子女入学、交通出行、住宿登记等方面享受中国公民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此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世界移民报告》中文版。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在本世纪的前10年,中国的移民增长了35%。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尤其是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的10年,每年超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孕育着国内巨大的市场和消费潜力,从而对国际跨国资本、企业巨舰形成了强大的“磁场”。目前,世界上500强企业大多数都在中国安营扎寨,众多的跨国企业把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迁往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 “绿卡”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才竞争,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为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国从2004年8月开始实施《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即中国的“绿卡”制度。《办法》规定,对在我有关单位任职的外国籍高层次人才、在中国有较高数额直接投资的外国籍投资者、对我国有重大突出贡献或国家特别需要的人员以及夫妻团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亲属等家庭团聚人员,可以授予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 时下,许多外国人在国内沿海地区、京、沪等大都市安家落户,形成一个个独特的外国人居住社区。如京城的韩国村、沪上的日本村……从国内一些大城市外向型经济、国际社区蓬勃发展的趋势来看,外来投资者、洋人才的大量涌入,正在起到强化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集聚效应”。同时,也迫切呼唤中国的“绿卡”制度尽快出台。因为,中国“绿卡”制度的实施,不仅能进一步强化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本、人才和技术的“磁场效应”,更能给外来投资者、洋人才们一种“归属感”,使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华定居的外国人,即使没有加入中国国籍,只要拿到中国的“绿卡”,除了宪法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外,与中国公民一样享有“国民待遇权”,外来投资者、洋人才们自然与国人是“无差别”的,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的“洋插队”越多,“归属感”越强,其国际化程度就越高,国际竞争力也就会越强。目前全国有10多个省市出台了居留证制度,即通常所称的“绿卡”。以广东为例,获得“绿卡”的留学生可以享受养老、医疗、子女入学等市民待遇,但缴纳公积金还未实现。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出入境管理正从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国内公民出境和外国人员入境的渠道日益拓宽。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正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程度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绿卡”制度,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华投资、经商和旅游。目前中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绿卡”制度,对外籍高级管理和科技人才、投资数额较大的外籍投资者授予其在华的永久居留权,并给予持永久居留证件者以免签入境等优惠待遇,以更好地吸引外籍人才和资金。
2015年6月15日 -
【大连日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服务团大连行座谈会举行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组织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服务团大连行活动日前启动。40余名“千人计划”专家在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率领下,深入金普新区、高新区等地,开展参观考察、座谈交流和项目对接等活动。昨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服务团大连行座谈会在棒棰岛宾馆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出席并致词。市委副书记宋善云出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曹爱华介绍大连市情,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董长海主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马辉介绍我市有关人才政策。 唐军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服务团来连表示欢迎,向欧美同学会多年来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说,“千人计划”是国家最高层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入选专家都是各个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各位专家这次集中来连考察指导,对推动大连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唐军简要介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说,当前,大连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想保持长远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在稳增长中实现质量效益优先。大连要实现新一轮全面振兴,关键靠科技,根本在人才。今年初,我们围绕形成新的人才竞争优势,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来连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各位专家掌握先进技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现代化理念,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发挥联系广泛、影响力大、人才荟萃的优势,继续关注大连、支持大连,多给予指导,多提宝贵意见,为大连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连市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人才来连创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王辉耀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以来的工作情况,以及近年来欧美同学会组织“千人计划”专家团服务地方发展的情况,表示将充分发挥欧美同学会的智力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千人计划”专家与大连合作平台,为辽宁及大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文章选自《大连日报》A1版,2015年6月12日
2015年6月15日 -
【和讯网】简化签证程序更多吸引“外才”
文/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本月开始,符合条件的中国公民将获得新加坡有效期长达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就在去年11月,中美两国也宣布双方将为前往对方国家从事商务、旅游活动的另一方公民颁发有效期为10年的多次入境签证。 回首2014年这一年,世界各国在人才流动签证改革上便利化措施频出,无疑释放了全球各个国家在破除人口流动壁垒,挖掘人才红利,对移民人才渴求与重视的强烈信号。 在人才更大程度决定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今天,各国对于移民“才”与“财”的热情更加高涨,通过移民收割世界“人才红利”成为各国移民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时,在2014年,世界各国对于“移民后的融入问题”开始关注、创业型移民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青睐,“移民红利”一词也伴随着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2013年11月在伦敦举行的“城市和地区:收获当地移民红利”年度会议在海内外迅速传播。在国内,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自贸区的不断扩大,对于外来“财”和“才”的引力也越来越大,中国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根据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成为2014年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国。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来自他国“财”和“才”争夺表现得十分激烈。世界各国各种便利的入境便利措施不时出台,各种招“财”引“智”的招数不断涌现。而我国现在开始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在未来30年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将是面临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不足和短缺。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失国,中国也需要吸引大量的外籍人才来中国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人才在我国的合理流动,我国可以广泛参考国外先进签证经验与制度,吸引来华优秀人才为我所用。 首先,参考中美、中加十年多次往返签证,将十年多次往返签证拓展至发达国家。一是借鉴中美、中加10年有效的多次往返入境签证的经验,对于已经给予中国公民免签、落地签、延长签证有效期等便利化措施的国家,将相应的便利反向给予对方国家。二是目前人才签证细则还没有出台,对于哪类人才可以申请、签证的有效期、如何申请等,均无明确的规定,建议尽快出台细则以便有章可循。 其次,增加我国72小时免签的试点,延长免签时间。我国自2013年7月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北京实行过境免签政策后,2014年过境免签旅客超过4万人次,享受免签的旅客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72小时过境免签,不仅可以促进旅游消费,还可以促进来华学术访问和交流。很多来华参与国际研讨的专家学者,不必因为在华短短1-3天的停留而办理签证。建议我国增加72小时过境免签的试点城市,或尽快向全国推广实行这一政策。 再次,开展落地签政策试点,扩大与国外落地签协议,方便国际人才流入流出。目前,世界他国给予我国的落地签的优惠力度,远大于我国向他国实行落地签的优惠力度。目前,海南实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从2002年4月1日起,海南岛实行了面向全球的落地签证,所有来海南的旅游团,都可在海口、三亚口岸签证机关办理。建议我国在继续扩大与他国谈判,获得更多落地签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将海南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在全国主要省市开展落地签试点工程。 同时,建议进一步简化华人回国探亲的签证程序,或推出针对华侨华人的回国便利化措施,如海外侨胞证等。如果能进一步简化海外华人华侨回国的程序,可以为我国吸引人才回国服务打下基础。可以考虑出台专门针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签证便利化措施,考虑给予海外同胞回国十年签待遇,为这一特殊群体来华提供便利。同时,借鉴印度颁发海外印度人卡的做法,比照给港澳台同胞颁发“台胞证”或“回乡证”的做法,适时发放“海外侨胞证”或“海外华裔卡”。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持证人在签证、出入境、投资、工作、居住等方面,享受永久居民待遇。 文章发表于和讯网,2015年6月10日
2015年6月11日 -
【和讯网】发挥民间外交优势 开拓中日关系新局面
“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越是两国关系发展不顺时,越需要两国各界人士积极作为,越需要双方加强民间交流,为两国关系改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近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发表的讲话,为两国关系大局指明了发展基调与切实突破点。此次大会有3000多位来自政治、经济、旅游、文艺等各界的日本“民间大使”访华,受到来自中国的热情接待,反映了当前形势下两国特别是两国民间珍惜呵护中日友好事业的共同愿望。 中日关系是我国双边关系中最为难解的双边关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来看,民间交往对于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亦指出民间交往是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力量,中日关系的基础和主体在民间。 中日民间交往实际上有着很好的基础:去年中国赴日旅游的人数达到220万人,再次创下新高;日本依然在使用汉字,两国有着共同的儒家文化基础。中日关系并非是特殊时期才需要重视的,某种意义上,中日关系是对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总量第二和第三的国家,加强两国民间往来,对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亚洲经济一体化、未来亚洲联盟的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只有东亚局势稳定,中国才能更好的走出去,更好的奠定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然而,随着新时期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发展变迁与双方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此消彼长,在当前形势下中日民间交往面临新的挑战:中日两国的社会、经济等都经历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利益群体和价值观的多样化。民间交往的主体还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在职能定位,在体系、机制、机构和功能方面做出根本性的调整。民间交往常常只是在关系困难时发挥作用,而未形成一种制度性的交往,正常性的交往。涉及到国家战略、民族利益等刚性碰撞,民间交往如何能发挥建设性作用? 首先,民间外交与国家外交结合,缓和两国对立情绪 民间外交与国家外交结合,对执政联盟内部、企业界、地方自治体等开展广泛的工作,还要与日本社会的反对党团、与对华友好的新老朋友和广大反对日本极右势力修改和平宪法的人们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爱好和平的民众合作,共同对日本官方施加影响与压力;并且要敢于和善于通过与日本右翼分子或反华人士交往,促其正视历史和现实。 同时要加强智库往来,通过智库及前外交官间的对话、交流,形成二轨对话机制。很多问题可以从智库对话开始,借助智库平台,专家平台进行先行先试的交流,达成一定共识后再上升到政府层面。 其次,加强人员和文化交流,引导两国主流民意和价值观 加强人员和文化交流,让和平友好,共同发展成为中日两国的主流民意和价值观,特别是青少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极为重要。也要充分发挥留学生在中日关系中的“民间大使”的作用。现在留日和留中学生的比例十分悬殊。去年在日中国学生的总人数为94399人,而日本来华留学仅为15057人。越是关系敏感的国家越需要在奖学金、留学机制设定上有所倾向,要引导日本来华学生主动融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成为中日文化理解的纽带和媒介。在培养了解日本的“知日”人士的同时也应大力培养“知中”“亲中”人士,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培养具有未来战略意义的人才。 再次,调整对日宣传方针,加强对民间舆论的正面引导 适度调整当前的对日宣传方针,特别要加强对日民间的舆论宣传,把握话语权,争取更多日本民众的理性对华观。话语权关乎国家利益。要变“来往”为“往来”,要主动输出中国和平发展、睦邻友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有说服力的思想和信息。加强中日两国媒体间的交往,两国媒体应客观理性地准确地报道对方,从业人员要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中日友好发挥正能量。现在中国的很多抗日剧和宣传过于非理性化,需要引导民众理性看待中日关系和历史问题,更多引导以发展的眼光面向未来。 最后,在全球问题上加强中日合作 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在能源、打击海盗、救灾等方面寻找合作议题,让一些专业部门去完成,之后进行案例宣传,联合中日两国民间共同应对全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国和日本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难发生时,实施国际化紧急救援不仅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更有利于缓和中日关系,增进中日感情。其中,非政府化航空紧急救援就可成为中日民间交往的新形式。此外,环境保护、沙漠绿化也是促进中日两国民间相互理解、信任、合作交流的渠道。 文章发表于和讯网,2015年6月10日
2015年6月11日 -
【人民日报海外版】分步推进的“一带一路”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版第1条,2015年6月8日 4月20日,一座中型水电站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座位于巴基斯坦、名叫卡洛特的水电站,成为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的“丝路基金”资助的第一个项目,也成为“一带一路”推进中的标志性事件。 5月2日,一架航班上的289名乘客,或享用一品香冒菜等川味美食,或品尝蘑菇烩牛肉等俄式美味。这是川航3U609,它的首飞告别了中国西南没有直飞莫斯科航线的历史。 随着一个项目的落地、一条航线的开通,“一带一路”正在稳步推进。专家指出,“一带一路”的推进是分阶段、分步骤的,先搭框架,继而形成共识,然后是具体项目跟进。第一阶段搭框架 “一带一路”到底如何推进?在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祖贵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一带一路”是分阶段的历史过程。 高祖贵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一带一路”的最主要进展在于搭建了框架。从筹建亚投行,到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再到发布“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思想、原则,有了领导机制,框架正一步步清晰。 除了框架,共识也在加速形成。5月14日,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时,印度总理莫迪说,中方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印方认为这将促进本地区的发展繁荣。5月8日,中俄发表《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在欧亚大陆上取得的重大进展…… 高祖贵认为,通过中印、中俄、中哈等双边交流形成共识,是“一带一路”推进的重要步骤。互联互通最活跃 2014年11月,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将互联互通定义为“一带一路”的血脉经络。半年过去了,这条脉络日益顺畅。 中越昆玉河铁路,自去年12月开通以来,运量不断飙升,如今,每日开行的列车从最初的1对增加到5对;在公路领域,截至5月,中国已与毗邻11个国家的70对边境口岸开通了289条客货运输线路,总长度约4万公里……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竣工与开工的消息屡见报端,成为“一带一路”最活跃的推进者。 除了基础设施,政策也逐渐破冰。5月,33个棉纺设备集装箱,从青岛保税港区分流至黄岛港站后,装运上火车发往银川。这是宁夏一家公司从荷兰海运进口的货物。该公司在银川办理手续,货物从青岛入境,省去了以往的转关手续。5月1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这批货物是首票业务。 硬件方面的互联互通快速推进,人才、文化等软件方面也正在跟进。5月18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宣布成立“一带一路”研究所。该研究所执行所长黄日涵向本报表示,研究所将建立海内外专家库,计划赴相关国家调研,发布专题文章和案例集,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参考。文化交流同样活跃。 5月14日开幕的深圳文博会上,丝绸之路馆里的印度手镯、伊朗地毯等,成为最大亮点。6月5日,中国国画、陶瓷等,通过“一带一路艺术展”,亮相韩国釜山。产业合作落地多 5月12日,在中国与白俄罗斯两国元首的见证下,6家中资企业接过中白工业园证书,成为首批入园企业。这座规划面积9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被习近平称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工程”。而中资企业入驻中白工业园,无疑是“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标志性事件。 “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70多个在建的经济产业合作区项目,年产值超过2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万个就业机会。”近日,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如是表示。 在产业合作方面,“重大项目”、“旗舰项目”被屡屡提及。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将这样的项目称为“样板型”工程,“不仅本身意义重大,还带动交通、金融、经贸、教育以及人文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落地的不光是园区,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合作也如火如荼,电商等新兴产业在“一带一路”上尝鲜。在东南亚,山东济钢的镀锌板产品被“回头客”们指定使用;在西班牙,阿里巴巴旗下的速卖通,吸引当地华商入驻,已经成为西班牙排名前三的购物网站……
2015年6月10日 -
【CCTV】新闻联播介绍CCG研究成果 CCG主任接受采访
2015年6月4日CCTV晚间19:00的“新闻联播”播出“中国创时代”:海归创业潮。节目介绍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研究成果,CCG主任王辉耀作为海归和国际人才的专家接受了“新闻联播”栏目的采访,对全球人才流动的现象以及海归回流对于中国创新创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度解读。节目中大量引用了CCG《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的数据和观点。 王辉耀主任说:“我认为全球化分了三个阶段,也是说有三个浪潮,中国在第一个浪潮全球的货物流动方面已经做得最好,我们成了第一外贸大国。第二个浪潮全球资本流动,中国正在连通,包括亚投行的成立。实际上第三个浪潮是全球的人才流动,硅谷百分之四五十的人才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在那里创业创新。现在中国也是各种人才,包括国际化的人才在创新创业,这一波的大潮,全球人才流动的大潮会对中国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的统计显示,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新产业领域是海归创业最集中的领域,几乎占了70%,而随着中国服务业的高速增长,20%的海归进入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知识经济领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中,70%是由海归参与创办或者管理的。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是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系列中的一部,CCG每年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五部蓝皮书,包括留学、移民、华人华侨、企业国际化等方面。《中国海归发展报告》自2012年起每年出版年度报告,在海内外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反响。该报告总结新时期中国海归回国发展现状、特点及原因,提出中国人才回流的新问题和新趋势,梳理并分析我国最新的留学人员回国政策和环境。
2015年6月8日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CG主任王辉耀接受CRI专访 中国亟待制定吸引国际人才方案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繁荣产生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这些新富裕起来的人们更愿意让孩子出国接受教育。而与此同时,媒体已在报道中国人才流失正在加剧的状况:《人民日报》也警告说中国正在遭受最严重的人才流失;BBC报道说中国海外留学生犹豫是否要回国,他们主要关心自己回国后能否适应国内的工作环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地。 针对以上情况,6月2日,CCG主任王辉耀作为国际人才领域专家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people in the know”节目专访,王辉耀主任对中国人才流失状况,以及针对吸引精英人才回国的政策,是否能够有效吸引他们回国的状况等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节目音频回放采访实录 王辉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产生400多万海外留学生,但只有约200万选择回国。但近年来回国数量有所上升,比如说去年有45万学生出国,其中37万人选择回国。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关移民数据来看,海归达到55%已经算较高的数字。 然而,关于中国的海归人群比例与国内相关海归人才政策,仍然有两个需要我们关注的因素,一是高素质海归人群归国比例并没有太高,比如科学、工程领域的博士,这个领域的人群归国比例低于50%;另一个因素是中国需要建立吸引移民或人才的制度,中国需要吸引国际人才来华。举例来说,德国也遭受向美国流失人才的状况,但他们有相关政策吸引国际人才赴德移民。加拿大也具有同样的政策,如果他们向美国流失了一个人才,他们会吸引四个人才来到加拿大。而中国远远没有这样的政策,持有中国工作签证或永居签证的外国人才,只有80万人口,这是个非常低的数字。
2015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