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玲:“一带一路” 将如何重塑全球新经济
专家简介陈文玲,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中国古代先贤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三年以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的共识、取得的进度和成果都大大超出预期。目前,沿线国家地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态度积极,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亚投行成员已达到70个国家,中国已与56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或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连接中国与欧洲大陆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000列。 这说明,在浩浩荡荡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经济全球化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逆转的、持续演进的客观进程。“一带一路”建设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一带一路”正反映出不可遏制的经济全球化内在动力。 (一)“一带一路”体现出新全球化中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这两种基本经济形态是现代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性特征。 “一带一路”通过推进互联互通,包括软硬基础设施联通,链接那些被割断或阻隔的经济关系,平衡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关系,使之进入完全的、内生的“全球化”进程,在这样的世界,传统意义上的诸多“边界”日渐消弱甚或消失。 观察全球经济形态演化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其基本经济形态是实体经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原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服务经济、信息经济、智能经济、生态经济交互发展,推动现代经济形成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世界经济从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文明时代,进入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共同构成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技术基础、社会形态和上层建筑都在经历着一场伟大重塑。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并驾齐驱,互为表里、互为作用、互为溢出和转化的能量,导致有形要素禀赋与无形要素禀赋共同进入流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日益融合,有形国界与无形国界日益交错。 因这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发展导致的现代经济形态的演化,使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正在从沿着单向轨道前进,转而成为在双向轨道上加速前进。当前逆全球化思潮能否使全球化进程倒转,这是人们担忧的一个现实问题,逆全球化思潮和行动,或许会暂时对这个历史进程产生破坏或切割,但终将阻挡不了经济形态演化所产生的全球化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带一路”既适应了现代经济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的变化,也推动两种基本经济形态平衡发展。 (二)“一带一路”体现出新全球化中的经济表征:呈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并形成网络体系,以大数据化、高度智能化、强融合化、移动化和泛在化,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呈现更紧密的联系。 “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新经济表征——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的链接中,可以使更多国家和区域进入越来越完善、越畅通、越有序的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领域网络状态和网络体系越密集、越完善、越顺畅,其产生的集成、集疏、集散、集约功能就越强,共享发展的机遇和程度就越大。这种网络状态与网络体系一旦被切割或呈碎片化,网络体系中的节点、环节或单体将失去其显在或潜在价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全球化的动力之源,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全球化发展规模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一带一路”有力推动互联网革命与物联网发展,提高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互联性,加快产业和要素跨国界流通的速度,成为直接驱动全球范围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冲动。 随着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将使互联网与物联网革命带来的新经济表征凸显,以云计算、大宽带、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全球范围内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普及为基础,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与管理为保障,以可扩展性、可移动性、泛在性、异构性、复合性、增值性为特征,率先在沿线国家进而在全球形成跨国界发展的新经济,呈现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不仅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形成跨国发展的互联网、物联网的链接,更推动实体经济表征也呈现出网络状态,诸如高铁网、公路网、航空网、管道网、港口网、店铺网、自贸区网络体系等。“一带一路”加快构建万物互联的网络状态与网络体系,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软联通和高铁网、公路网等实体网络的硬联通,推动各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呈现更紧密的联系。 (三)“一带一路”体现新全球化中的经济链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等,这些虚拟链条较之过去的组织形式具有更大的黏性和融合度。 中国倡导并与相关国家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程度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必然产物。“一带一路”不仅通过提供新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领域的影响和渗透,而且通过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资金链和价值链等协同互动发展,创造新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 从全球看,在产业存在特别是制造业关联的状态上,形成了一种链状的链接,从制造业来看,其产业形态已不局限于原来的一条生产线、一个工厂或者某几个工厂的联系或叠加,而是没有任何产权关系的产业链等虚拟链条的链接,这些虚拟链条比传统的组织和实际关联更具有黏性。这种经济链接成为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的链接方式,这种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一旦形成,将产生直接冲破国界和行政区划的内在动力。 供应链的链接、服务链的链接、资金链的链接和价值链的链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链,就是因为在现代流通中,信息作为一种特殊要素禀赋进入流通,成为流通中的最大变量。信息与其他商品不同的一个规律是,一般商品当完成交易过程进入消费端的时候,就走到了自身的终点;而信息进入成为流通中要素禀赋后,它被交易的次数越多、被使用的次数越多、被消费的频率越高,信息流通对中国产生的价值就越高。或者说,信息的价值是随着它在流通过程中被交易或消费的频率而增加的。 通过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促使若干产业变成跨国界、跨区域、跨产业的链状链接或组合,既使市场呈现出潜在爆发力,也使信息加入流通产生巨大变量,促进产业跨国界或跨区域实现更优组合。这种力量导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优化调整。这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和选择,任何行政力量或者思潮都奈何不了,人为地进行干预或阻挡,只能是如“螳臂当车”被浩浩荡荡行驶的车队所“碾压”。 (四)“一带一路”体现出新全球化中新经济主体:跨国公司、若干大数据集成系统、平台经济、体现消费者个人主权意识的市场集成组织,具有更大的跨国发展的新动能。 “一带一路”建设为新业态、新经济主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新经济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将成为跨国界发展的主力军。原有的跨国公司继续成为全球性企业主体,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跨国经营能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通和国际分工,并由此极大地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其面向“一带一路”进行的全球性采购体系、营销体系、研发体系、生产体系,成为利用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比较优势发展的先行者。在跨国公司成为经济组织主导经济全球化主体的同时,大数据集成系统、平台经济、体现消费者主权意识的市场集成或更多自由创业的个人,这些迅速发展的新经济主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或催化剂,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能量。 如大数据集成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不断产生累积效应,使数据不再仅仅是动态记录的过程,而成为独具价值和增值价值的资源,并逐渐成为直接交易物进入流通。信息流通由桌面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成为“泛在互联网”,促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要素禀赋都能顺畅地快速流通,而大数据集成系统本质特征是泛在和跨界,这种新经济主体跨国界的能量,高于由人组织而成的传统企业组织。 再如平台经济,也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新经济主体,这种跨领域、跨行业、跨业态、跨国界的新经济的平台经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具有准公共服务的功能,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其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平台经济成为跨国界的消费者集成、生产商集成、供应商集成、市场集成的力量就越强。 (五)“一带一路”建设催生新全球化的贸易形式:E国际贸易将成为体现普惠、智能、高效、便利的下一代贸易方式,将渐次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采购贸易融合。 E国际贸易方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应用于发展,将大大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大快于传统贸易方式,而传统贸易方式,或者渐次被融合、替代,或者演化为下一代贸易方式。 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和消费的全球化。其中,特别是贸易的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强了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加快了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流通,促进了科技在全球性的应用或转化,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方式中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小额边境贸易和采购贸易等传统贸易方式,已经被各国采用。随着中国与相关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国际贸易正迅速被E化,向着下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演进。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E国际贸易将涵盖生产、流通、金融、投资各个领域,将囊括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 随着E国际贸易发展,又将推动国际分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发展到以水平分工为主的一个新阶段;使国际资本流通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促进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各国可以从事能获得最大限度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的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E国际贸易——下一代贸易方式形成的过程,既是一个全球性制度变迁和相关国家政策沟通协调的过程,也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由于中国在E国际贸易的领先优势,必将通过“一带一路”沿线贸易的E化,率先在这一范畴内形成更为便利和自由的下一代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将成为一种历史过渡形式。 E国际贸易作为下一代贸易方式,将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复杂,要求以往的国别关系、地区关系发展为多极关系和全球关系,并要求强化国际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经济政策的趋同性,导致一系列全球性新经济规则的产生,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经济的作用更加重要。“一带一路”将由于E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这些复杂的经济关系简单化、趋同化和平台化。文章选自第一财经,2017年5月15日
2017年5月24日 -
周华龙:简单创造价值
理事简介周华龙,CCG副主席,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长沙理工大学校史展览馆里有一本已斑驳泛黄的杂志,名字叫《经济初航》,这也许很难让人把它这本杂志与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华龙联系起来。然而,正是它镌刻了周华龙曾经的印迹。 1993年,刚满19岁的周华龙从浙江诸暨的大山里考上了长沙交通学院(现为长沙理工大学)。从西施故里来到屈贾之乡,周华龙凭着个人浓厚兴趣,组织创建了学生学术性社团“经济学社”,出版了学校第一本学生学术性刊物《经济初航》。他在就读投资经济专业时,为学校第一届投资经济班写下一副对联——集投资之精思,聚经济之博学”,这其中的豪情是否已预示着他将驾驭东和昌这条巨轮,在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洞察规律,举一反三 熟悉周华龙的人都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学习。无论是在青年求学时期,还是在担任东和昌集团董事长及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和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等众多社会职务的今天,周华龙的这一“执念”从来没有被冲垮。 刚参加工作时,周华龙被分配在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大型国家重点工程工地现场,每天面对的是漫漫的芦苇滩和“嗡嗡”的蚊虫,但他仍然坚持刻苦学习。后来,由于表现突出被浙江人事厅选送到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攻读金融硕士。近年来又陆续到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法国马赛商学院攻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并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和法国马赛商学院“明星校友”等荣誉称号。 学习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即便是担任东和昌集团董事长的现在,他仍然在法国KEDGE 商学院攻读欧亚工商管理博士。同时他也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金融硕士企业导师,并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评为“最佳人气奖”优秀导师。 周华龙不仅爱学习还善于学习。他认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任何人和事都可以学习。并且不仅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善于思考,通过思考洞察规律及方法论,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 2004年4月,周华龙调任交通银行公司后,主要负责金融同业和中间业务的管理以及全行金融产品的培训和推广。新岗位需要新知识,周华龙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充电”。在一年多时间内,他多次参加交通银行总行组织的企业年金、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委托贷款、代理保险、中央财政代理支付和对公人民币理财等几十种业务培训,业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同时,他还把自己的观察和认识形成一系列论文与合理化建议,其中《从金融创新角度探析宁波市中小企业的困境和出路》和《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 》等论文先后发表在《金融学会文集》和《战略创新和路径选择》等杂志上。 2006年1月,周华龙进入中信银行宁波分行筹建公司银行部。担任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职务期间,他持续参加几十种中信银行总行公司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学习培训。多岗位的培训提升让他具备了丰富的金融素养,为未来的跨界整合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习,周华龙在业务中游刃有余,创造了一系列良好业绩。在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公司工作期间,他负责筹建了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公司银行部,分管产品经理部和投行银行部。在业务建设上,建立了中信银行宁波分行产品经理队伍,协助业务部门推进业务营销和设计产品方案,协助分行建立项目预评审制度,并推进了汽车金融、钢铁金融、网上银行和关贸一点通等业务建设;在投行业务上,主要承接了宁波开发投资集团、龙元集团等十多家企业短期融资券业务的营销和尽职调查等,协助总行和人民银行总行进行短期融资券业务的政策研究和理论探讨。同时,设计了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后续贷款对接性的人民币理财计划并发行了8.5亿元,系统总结了准资产证券化业务,得到了总行的肯定并在目前积极在全国推广。在联系准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先后与宁波钢铁、雅戈尔、华茂集团、宁波城投、“二龙”高速、四川化工集团和横店集团等单位展开合作。每一块业绩的创造,都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产物,都在无形中提升了周华龙整合资源转化资源的综合能力。 在周华龙的推动下,2006年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开展了资产转让、联合贷款、夹层融资、信托、租赁和财务顾问等一系列投资银行业务,投行利润在宁波地区排名第一, 在全国中信银行系统排名第六。周华龙在集团成立大会上致辞勤思不辍,恒心为基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代大诗人韩愈在《进学解》中的名言,也是周华龙一直以来的座右铭。 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上有大成就者,没有不“勤”的,没有不“思”的。但周华龙认为,“勤”和“思”,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恒心,恒心是一切成功成才的基础。 早在交通银行宁波分行营业部任客户经理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业绩,周华龙坚持走访,18个月内走访了200多个客户,成功拓展客户30多家,被认为是最具拓展精神的客户经理,并专门召开报告会,介绍经验。 周华龙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继续坚持“充电”。2010年1月,除了担任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周华龙同时担任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并兼任托管及企业年金部总经理。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驱动下,周华龙自感能力尚有欠缺,视野和格局仍需提升,遂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和马赛商学院攻读高级工商管理硕士。 持续地学习给周华龙带来了思维方式的质变,以及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上的飞跃,这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指挥若定,高屋建瓴地提出许多措施和方法。2012 年,周华龙在《银行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上海融资租赁业前景分析及发展对策探析》,他认为上海融资租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主要是行业定位及战略不清晰、行业发展资金面临巨大瓶颈、行业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面临金融同业的巨大挑战等,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即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优化行业管理平台;加强金融扶持,加大产品开发,加速资金流转;加强租赁人才培养,推进包括多层次教育培训;转变商业模式,推进产业升级,提升行业特色等四方面建议。此文对国内融资租赁业困境和前景的透彻分析,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同年,获得了《解放日报》2012年度金融服务创新奖和2012年中信银行总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优秀方案。 持续的独立思考,使他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至2013年底,上海分行投资银行收入从原来的300多万元到2013年的4亿多元,业务收入增长了100多倍。这期间,他使托管业务从无到有,并筹建了中信银行系统第一个分行级一级部托管业务部,双双实现投资银行收入和托管业务收入在中信银行全系统中第二。团队发展从2008年的3 人到2013年28人,人均中间业务收入1500多万元,进入国内一流投资银行团队行列。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从2008年开始一直领先,并相继获得《银行家》中国十佳金融营销创新奖和上海市金融创新奖等诸多荣誉。最后,他构建了上海分行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平台,成立了PE俱乐部、租赁俱乐部和并购俱乐部等,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其他部门和机构输送总经理,向支行输送行长,使中信银行投资银行和托管业务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发散,也使投资银行部和托管业务部成为中信上海分行最强的部门和最令员工欣往的部门。 2014年1月,周华龙出任中信银行浦东分行行长。在他的带领下,2014年度浦东分行存款规模翻番并且人民币日均和时点增量位居上海分行第一。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在周华龙看来,衡量一家公司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为客户创造了价值,东和昌集团也是如此。 东和昌集团的成立有其时代背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红利,为中国资本带来新一轮的盛宴。但依托于传统产业展开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已行不通,而是要吻合助推产业升级和产业资本两个核心,并围绕产业链把金融资本导入实体产业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跨界产融整合的综合化集团正是实现金融业和实体产业紧密结合的最佳资源整合平台。 东和昌集团应运而生。2015年11月18日,由三家总资产近千亿的民企新光集团、睿银集团、东沃集团等共同倡导成立的控股公司——注册资金达66 亿元的东和昌集团正式宣布成立, 这也是上海浦东新区最大注册额的民企金融集团。 作为东和昌集团董事长,周华龙在成立仪式上介绍,东和昌集团是一家全球性的多元化金融控股企业,致力于打造一家以强大金融资本支持的全球性跨界产融整合控股企业。东和昌依托股东品牌和平台,以金融资本切入产业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优化,帮助产业的佼佼者推进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整合,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完美融合。 周华龙坚信“简单创造价值”,因而东和昌集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提倡“不看关系看能力”,在业绩目标上提倡“不看过程看结果”,在成果分享上提倡“不看职务看业绩”,简单明了的企业文化让东和昌的员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价值创造上来。 作为产融整合为主的企业,东和昌集团把为企业提供重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等金融管家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东和昌建立了简单、明晰、长效的激励机制,根据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及创造价值的大小、去分配利益。在公司管理结构上,东和昌进行了员工持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期实现公司战略的稳定及团队利益的长期捆绑;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了《东和昌集团前台业务绩效考核办法》,让部门经理与自己管理负责的项目直接挂钩,并根据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大小,来分配其收入。 同时,东和昌集团建立适应事业合伙体制和机制的系统规范制度,遵循价值观一致基础上的信任、沟通及谅解原则,秉持“简单创造价值”的理念,坚持大资产管理和跨界产融整合战略。 周华龙认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迫在眉睫。金融资本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资金并没有实质进入产业。市场逐利,产业难做,产业的空心化会进一步拖累经济金融而陷入恶性循环。虽然部分产业试图发展金控或向金融靠拢,但始终是两张皮,交流沟通不够。东和昌集团牵头建立陆家嘴跨界产融联盟,就是要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加强金融从业者和产业从业者之间的交流融合,以金融资本切入产业整合,进而抓住资本这个牛鼻子。 在顺应“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号召,搭乘“一带一路”政策东风背景下,东和昌集团联合新天集团、睿银集团和东沃集团等多家机构2016年建立了中古斐外投资基金(简称“中古基金”),基金总规模为300亿元人民币。中古基金致力于嫁接中古两国间的各自优势资源、要素和市场,搭建一座连接中古两国的国际产能合作、跨界产融结合创新发展的桥梁。通过中古基金的投资管理与退出运作,为投资者创造独一无二的海外稀缺资产优化配置与资源合作机遇,力争再造一个改革开放、各项资源要素红利集中释放的“春天的故事”。 作为投行界的一颗明星,当被问及为什么创建东和昌时,周华龙认为,他从小就有一种使命情怀,无论是求学期间当班长,还是在银行当行长,都始终要求把事情做得最好,不仅仅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更多是为了集体荣誉,为了一起打拼的兄弟姐妹,“让他们因为我的存在而生活得更好。”他坦言,“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深入,传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日显瓶颈,互联网金融和类金融业务蓬勃发展,部分产业的空心化却有加剧的趋势。这是促使我们这个团队创建东和昌最主要的原因。对我而言,这既是一个使命,也是实现人生抱负最重要的舞台!”理事简介周华龙,CCG副主席,东和昌集团董事长,法国马赛Kedge 商学院博士,现任东和昌集团总裁,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副会长,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私募联合会副会长,上海湖南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东阳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先后兼任中信银行浦东分行行长、中信银行上海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和中信银行总行级特约研究员。现担任中国并购仲裁委员会首届十大仲裁委员之一,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金融服务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租赁协会副会长,中国并购公会理事及并购融资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同业公会银团专委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法国马赛商学院、法国马赛Kedge 商学院等。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4-5月刊总67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7年5月24日 -
李稻葵: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三大优势——储蓄富裕、工业布局及工程技术力量
专家简介李稻葵,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智库交流”平行主题会议上,李稻葵提出中国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三个优势,储蓄富裕、工业布局完全并拥有强大的工程技术力量。 李稻葵表示,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于要确保沿线国家获得实惠。“一带一路这个倡议要成功,千条万条最后一条就是要把沿线的各个国家都要在一带一路这个倡议落实的过程中得到实惠”。 “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有三个优势”李稻葵表示,第一点是储蓄富裕。他表示,我国现在是一个储蓄富裕的国家,保守地计算,我们每年的剩余的储蓄,国民储蓄占GDP百分之二十,比较保守地翻译成当前的货币量,至少是两千亿美元。 “你想想每年两千亿美元,既可以买美国债券,也可以到一带一路投资。” 第二个优势是工业布局完全,如钢铁、电解铝等领域还略微过剩。“相对而言,这也提供了一个我们走出去的基础。” 李稻葵看来,第三个优势是工程技术力量非常强大。每年700万大学毕业生中间,至少150万是学工程的。智库在工程师培养的对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稻葵提出两个建议。建立一带一路智库研究联盟,去沿线国家看看到底需要什么。 “不光是北京开会,去了解各个国家,他们对方是什么情况,而讲出来中国是什么样的情况,这样才能根本地对接。” 同时,要建立中心的协调机制,从事融资,贷款支持研究,发布一带一路报告并进行调研。“要在中国搞一个一带一路国际开发署,总部可以搁在北京也好,上海也好,全世界各地,都可以建分支机构。”文章选自网易新闻,2017年5月14日
2017年5月23日 -
Wang Huiyao:Belt and Road needs global partners
China needs to take steps to enlist others and emphasize that the proposal is an exciting opportunity for the whole worldThe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reated a sense of exhilaration in Beijing. However, although the Belt and Road is pitched as a new approach to driving the momentum for globalization, much of the discourse is centered on China. Outside China, the initiative has encountered more doubters than believers. Skeptics perceive Beijing’s program as a grand vision without a practical plan, a largesse that China is handing out to its neighbors in exchange for geopolitical cooperation - or worse, a rising power’s intention to challenge the existing world order.As President Xi Jinping said in his keynote speech at the forum, the Belt and Road embodies "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 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 The initiative needs not to be an agenda "by China for China", but "by China for the world". Indeed, if it fails to define itself as a global agenda that harnesses social and commercial, as well as political, forces around the world, these words will fall on the naysayers’ deaf ears. To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China must enlist global partners. The following 10 paths can help Beijing do just that.Incorpora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of governance. The Belt and Road is part of a UN resolution predicated upon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mankind". It also aligns with the U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are more than 130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ing in the Belt and Road. Coordination and concerted actions could be brought about by a Belt and Road-oriented agency established under the UN structure.Engaging the world’s majo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o foster greater movement of goods, capital and people linked to the Belt and Road, rules and standards need to be streamline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World Bank,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re among the partners that can help establish a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Belt and Road related issues.Stepping up efforts to win acceptance from both North and South. The Belt and Road needs not to be distinc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na’s ancient history.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South Korea, Russia and India, have all used the concept of a "Silk Road" in their own economic strategies. Beijing can find the common denominator among these plans. France, with its newly elected pro-globalization president, and the Commonwealth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Kingdom are all poised to become Belt and Road partners. Great powers, advanced as well emerging economies, can all trek the Silk Road alongside China to make Belt and Road a global, rather than a China, project.Forging a Belt and Road business alliance with multinationals. Global giants such as Siemens and General Electric have already participated i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Multinationals that have operations related to the Belt and Road can help Chinese companies navigate local situations with their experience and networks. Rising tides lift all boats. The infrastructure boom related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es around the world. A networking platform modeled after the B20 business summit could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s among the Belt and Road business leaders.Pooling financial resources from across the globe for Belt and Road related projects.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provide stable returns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love them. There might be vast incentives concentrated in the world’s financial hubs, such as London, New York and Tokyo, for participating in the Belt and Road.Promot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The market size for global B2C is estimated to reach $1 trillion by 2020. With its drive to establish an Electronic World Trade Platform, Chinese e-commerce behemoth Alibaba is a leading champion for the globalization of digital retail. Amazon has a global logistics network that spans 18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t may join the ranks of e-commerce leaders linked to the Belt and Road as well. A digital Silk Road has room for more global players.Broadening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s to foster people-to-people exchange. Tourism boasts enormous potential with more than 120 million Chinese overseas tourists spending $10 billion annually. The number of Chinese people travelling abroad could reach 700 million in the next five years. Education linked to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s is not only a huge market, but will also help develop local workforces.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as third-party partners should engage with the Belt and Road.Further reforming talent acquisition policies to foster global human capital flows. Overseas Chinese have traditionally played the role of driving investment and overseas expansion of Chinese businesses. In recent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ased the barriers to foreign talent migrating to Chin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a rapacious appetite for international talent across professional fields.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multilateral mechanism for all Belt and Road partners to work together to address the talent shortage.Engaging global civil society linked to the Belt and Road. Given the rise of de-globalization sentiment worldwide, China should realize that the Belt and Road must be more attuned to grassroots voices to make sure that it benefits local communities. Think tanks, in their role of bridging the policymaking and academic worlds, are poised to become the primary agents of helping Beijing strengthen ties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non-state actors and groups.A permanent secretariat. As China expands the Belt and Road orbit to include more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 annual conference is not sufficient for all participating members to channel disputes and articulate concerns. It needs a permanent secretariat that can function as a platform for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at least, if not a multilateral negotiating mechanism.About Author Dr. Wang Huiyao is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he largest social independent think tank in China, with over 100 researchers and members of staff.From China Daily, 2017-5-15
2017年5月22日 -
张蕴岭:一带一路,跨越千年的文明之路
张蕴岭,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 “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中国与外部国家和平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的象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和10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与访问东盟国家时分别提出的倡议。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自此,“一带一路”建设正式启程,2016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中国召开,预计,“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显然,“一带一路”是中国想要干,决心干成的一件大事。“一带一路”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需要花大气力去推动,而且也需要花大功夫进行深入研究,提供出高水平的理论支持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迄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后,国内外对其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有共识,也有分歧。究竟如何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呢?在我看来,它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一个大战略,是做誓言走和平发展道路,做新型大国的大举措。因此,我们必须从大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大区域和全球的视野来审视,从更长远的发展来进行规划和推进。 从发展的角度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中国开放均衡格局的一个大战略。中国地域辽阔,既有沿海,也有内陆。中国的对外开放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以推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为重点。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实现了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国内东西地区间的发展差别拉大了。尽管制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沿海和内陆的开放发展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发展的水平和格局很不平衡。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仍然受到诸多制约。建设内外联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全新的含义:一则,突破了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的地缘制约,拓展了与外部链接新发展空间;二则,改变了以往注重引进和出口的开放方式,与相关国家实现联动发展,以共同发展来拓展发展的空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着眼于深化沿海开放,建设海上合作发展带。海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通道,目前,中国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口,资源、能源进口等都主要通过海路进行。通过合作共建,把海上通道建设与各国沿海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实现了海域基于发展的开放、安全与合作的新关系和新秩序。由此,通过路海建设联动,就可以形成一种开放、合作、安全与共利的新格局。 “丝绸之路”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中国与外部国家和平交往,实现互利共赢的象征。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不是一项仅仅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的战略,而是以中国的发展为契机,实现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大谋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扩大中国的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的空间,加快实现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通过合作共建,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的发展与合作中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 中国有20多个陆上与海上邻国,共同构成宽阔的地缘区域。“一带一路”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含义,是构建中国地缘和平发展战略依托带的一个战略性布局。中国一向把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定为外交优先目标。“一带一路”建设标志着中国发展与周邻关系的一个重要新定位,即构建基于合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周邻的主要市场,为各国提供的发展利益不断增大。但是,周邻多数地区都还欠发达,这些地区国家的发展愿望强烈,因此,开展发展合作是中国深化与周邻国家外交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有助于培育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精神,有助于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增进共同利益,有助于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有助于改善相互间的关系。这样,中国不仅使自身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有了宽阔的地缘区域作为依托。“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大框架,有很长的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到非洲,不需要画定线图,建设进程是动态发展的,内容是不断进行调整和丰富的。 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达地中海,到罗马。这条路被认为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与今天比起来,那时的贸易和人员流动量较小,如今则不同,经济带建设涉及路上、空中交通网络建设,涉及扎地生根的产业链构造,涉及人文的交流,特别是涉及各国发展战略的接轨。 秦汉时期兴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历史延伸中不断拓展为交通贸易的黄金路线。这条海道自中国东南沿海,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远及东非、欧洲,成为沟通全球文明的一个重要走廊。不过,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海上通道长期堵塞。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海运大国,航运通往世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航道建设,而且是沿海经济发展网建设,通过构建航运网络,发展沿海经济园区,构建起互联互通的海上经济发展带。 中国不仅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还提出其他许多新倡议和新举措,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体现中国的大国战略与大国外交。像上海合作组织及其推动的安全与经济发展合作议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及它旗下的“新发展银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亚投行),单独设立的“丝路基金”,以及亚太经合组织(APEC)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亚太自贸区,等等,都体现着中国的新理念、新作为。 总括起来,首先,它们体现了中国的“新型大国观”。中国已经崛起成为大国,向强国迈进。世界都很关注,中国成为大国、强国会干什么?尽管中国一再宣示,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走传统大国崛起争霸、称霸的老路,但怀疑者不少。产生怀疑也不难理解,哪有一个大国会和平崛起,不搞扩张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所倡导和推动的是开放、合作、发展与和平,而不是扩张、争霸或殖民。再则,它们体现了中国的“新型合作发展观”。开放发展是一个大趋势,但事实表明,光有开放不行,还需要合作。合作发展不同于传统的援助,它所提倡和推动的是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要把中国发展的能动性与外部世界发展的需要连接起来,把各国的国内规划与外部的建设连接起来,把本国资源能力与国际融资支持连接起来,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平台上实现共谋发展,共同建设和共享红利。还有,它们体现的是中国的“新海洋秩序观”。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一长期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建设要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发展要着眼于长远,先易后难,有共识者先行。“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广泛的领域,要实现的是多方面的互通,具有经济、政治、文化、安全、宗教等综合的意义。为此,“一带一路”的建设要取得成功,需要动员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包括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大家一起共同设计、共同参与、共同建设,使中国的倡议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行动。在建设中,在参与上有竞争,在建设上需要合作。显而易见的是,要让如此大的地区通过现代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实现共同的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成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形成共识不易;做政治表态容易,真干起来不易;推动一阵子容易,长久坚持做下来不易。在推进和建设进程中,既有风险,也有障碍,正因为如此,需要坚持不懈,需要知难而进。 “一带一路”提出了一个大思路,提供了一个大平台。关键是干起来,干起来必有成果,而坚持下去必有大成效。“风物长宜放眼量”,“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看长远,不能只盯着一时一事,更要观大局,没有大视野,缺乏意志力,干不成这样的大事业。文章选自《中国纪检察报》,2017年5月12日
2017年5月22日 -
王辉耀:有效推进区域和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就大力提升经济全球化、深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达成共识,并就促进贸易增长、振兴相互投资、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提出实施方案。 当前,世界各国迫切需要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治理滞后、发展失衡的突出矛盾,“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建设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新型全球化所迫切需要的有效推进方案。经过4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已经进入到构建国际共识、打造国际平台、建设国际治理体系实施的新阶段。此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一带一路”提上全球议事日程,从中国的倡议变成全球的倡议,从中国项目变成世界项目,就“一带一路”倡议的循序发展形成更多建议与共识,提出相应的规划和机制。《倡议》正是其中针对贸易和投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看有以下值得关注的成果: 首先,中方为推进贸易畅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继续扩大市场开放、实施积极进口政策、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商建自由贸易区、加大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帮助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及投资人才能力建设等。这些具体举措通过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切实保证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能够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带动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可以说,正是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标志,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崭新阶段。我们通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中,成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同时,《倡议》强调,各方重申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并将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倡议和计划的对接与合作,这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并不是中国独自“另起炉灶”,而是要坚定维护现有多边机制,并协同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共同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而且,“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的相关倡议和计划目标一致,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加强对接有助于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加充分地参与进来。 此外,《倡议》还着重强调了发展新业态、促进服务贸易合作、探索创新投资合作模式、加大区域价值链投资等具体举措,这些都将极大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加快产业链条的完善升级,重塑沿线商业格局,帮助沿线国家、地区和百姓真正从经济全球化中获益。 《倡议》是为推动区域和全球贸易与投资发展作出的积极努力。我们相信,各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企业、专业人士等不同主体都能充分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共享共建共赢,共同唱响这首全球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大合唱。文章选自中国经济网,2017年5月19日
2017年5月22日 -
张燕生:“一带一路”带来了全球的需求和动力
专家简介张燕生,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过去四年,“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的成就。日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对中国和沿线各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全球没有需求,“一带一路”带来了需求,全球没有动力,“一带一路”带来了动力。全球产能严重过剩,“一带一路”短缺;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一带一路”短缺;全球经济福利严重过剩,“一带一路”短缺。因此,“一带一路”就是把全球过剩的产能、全球过剩的流行性、全球过剩的经济福利转移到“一带一路”。按总书记的话讲,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 “‘一带一路’覆盖44亿人口,有23万亿美元的GDP,“一带一路”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一带一路”这一部分的经济、就业和税收发展起来,对于美欧可以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共同走“一带一路”,对于全球来讲,增加了一个大的新动力,有利于全球公平、创新、发展。”张燕生说。 面对一带一路的争议和疑虑,张燕生称,“一带一路”是否要争霸世界,搞新殖民主义,总书记讲到,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强盛的国家,但是中国在世界上就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讲,用行动证明我们不是像老殖民主义那样用炮舰去殖民掠夺别人,我们是给对方送贸易、送电、送投资、送产业合作,而且我们送来的东西能够对当地年轻人、妇女、小企业带来公平,以及分享“一带一路”成果的机会,而且我们“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创新之路、开放之路和文明之路,也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接下来一带一路有没有明确的方向,张燕生对记者表示,“一带一路”明确给思路基金增加一千亿人民币的注资,给开行和进出口行分别两千五百亿和一千三百亿人民币的专项贷款的注资,“一带一路”的援助方600亿人民币的注资,粮食特别援助20亿注资,南南合作20亿美金的注资等等,这些注资是“一带一路”从意愿变成现实,理念变成行动。接下来,对于“一带一路”新的发展阶段,正如习总讲的“钉钉子”的精神,一个钉子一个钉子的砸下去,推动下去,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给世界一个惊喜,改变世界、改变中国、改变“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文章选自中国经营网,2017年5月19日
201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