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库

捐赠·支持  ENGLISH 
  • 关于
  • 研究
  • 动态
  • 活动
  • 专家
  • 咨询委员会
  •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CCG每年在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10余部研究专著, 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奠定了CCG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企业全球化,人才全球化等领域的权威地位。
    研究报告
    CCG持续以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在全球化相关研究领域开展领先研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关键节点撰写和发布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 二轨外交  名家演讲  名家午餐会  智库圆桌会
    活动预告
    聚焦国内国际热点话题,CCG举办多场圆桌研讨会、名家演讲、年度论坛等智库活动,研判当下全球化发展新趋势。

    成为系列论坛会员

  •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全球化智库

 EN

捐赠·支持

  • 关于 
  • 研究 
  • 动态 
  • 活动 
  • 专家 
  • 咨询委员会 

想获得最新活动资讯和
专家观点?

 
  • 关于

     概况  顾问  咨询委员会  专家  国际顾问  管理团队
  • 研究

    全球化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区域合作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
    美国
    加拿大
    欧洲
    亚洲
    非洲
    拉美
    澳洲
    中东
    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
    国际移民
    国际人才政策
    华人华侨
    中国海归
    留学生
    国际贸易与投资
    中美贸易
    国际贸易
    来华投资
    对外投资
    数字贸易
    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
    来华留学
    出国留学
    国际学校
    国内政策
    中国开放指数
    区域与城市
    大湾区
    前瞻研究
    前瞻研究
    智库研究
    研究著作
    研究报告
    建言献策
  • 动态

    新闻动态

    CCG每年发布研究著作和研究报告二十余个,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主题演讲、建言献策座谈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年度品牌论坛共计百余场 ;赴多国开展" 民间二轨外交 " ,出席国际重要论坛并参与研讨,同时作为唯一的中国社会智库举办多场官方边会。

    媒体报道

    CCG积极在国内外重大关键节点发声,针对当下国内国际议题贡献了丰硕智库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和专家观点得到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成为国内外主流媒体获取信息与研判的思想库。

  • 活动

    CCG品牌论坛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中国人才50人论坛
    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二轨外交
    名家演讲
    名家午餐会
    智库圆桌会
  • 专家

     学术委员会专家  高级研究员  特邀高级研究员  研究员  特邀研究员
  • 咨询委员会

     主席/理事长  资深副主席  副主席  常务理事  理事  企业理事  香港委员会  成为理事
观点
  • 当前位置:
  • 首页>
  • 观点
  • 宗庆后:建议在浙江设杭州知识产权法院

    宗庆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将于3月5日开幕。  日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在杭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议》。  宗庆后表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支持下,北京、上海、广州相继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对当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状况,建议在浙江设立杭州知识产权法院,以充分保障各类知识产权,促进浙江创新型经济更上一个台阶。  对于作此建议的理由,宗庆后表示,首先,浙江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浙江省已经成为了国内领先的创新大省、制造业大省,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知识产权的投入和产出获益明显。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浙江省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6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6.5件,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商标申请量327572件,位居全国第三,有效注册商标量1315742件,位居全国第二。  其次,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不仅能有效满足浙江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也能与浙江目前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相适应。由于浙江省专利、商标、著作权以及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发展迅速,与之相对应,浙江省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量不断增长,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数量也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据了解,近五年来,浙江省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76127件,审结74537件,收结案数均位居全国前列,而且有十多起案件已经入选了全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和五十个典型案例。而浙江法院审理的一些知识产权案件,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此外,杭州具有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区域优势。杭州不仅是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还是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示范城市、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设立杭州知识产权法院,可以在提升杭州投资软环境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引领浙江全省创新经济的发展,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据了解,杭州地区已有7家基层法院具有部分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审理的多起案件特别是专利类案件入选了全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和50个典型案例。而杭州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通过推进司法改革,打造了以知识产权员额法官为核心、技术类案件审判经验丰富的专业审判团队,为设立杭州知识产权法院提供了基础人才保障。文章选自澎湃新闻网,2017年3月3日

    2017年3月6日
  • Long Yongtu: New globalization trends in Chinese firms

    Long Yongtu, chairman of Center of China & Globalization (CCG). He was China's chief negotiator when the country sought to enter into WTO.With its outbound direct non-financial investment reaching a record high of US$145.67 billion in 2015, China's accumulated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for the first time, stood above US$1 trillion by the end of 2015. In 2016, several major deals were announced, including Midea Group acquiring German robot maker Kuka for more than 4 billion euros, and ChemChina's US$43 billion takeover of Swiss group Syngenta. Such direct Chinese invest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has expanded almost ten times in the past decade, and the fields of investment and destinations of companies that go overseas have become more diversified.China is a large beneficiary of globalization. It beca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2010 and the world's largest trading nation in 2013.A foreign cargo ship is seen at Qingdao Port in east China's Shandong Province, December 8, 2016. China's exports in yuan terms ended previous drops to rise 5.9 percent year on year in November, while imports continued to pick up steam by increasing 13 percent, customs data showed on December 29, 2016 (XINHUA)But the world's globalization process seems to have decelerated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Official data shows that global trade increased only 2.8 percent year-on-year in 2014, marking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trade growth rat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GDP. The number of protectionist measures introduced by G20 countries skyrocketed from 381 items in 2010 to 1441 in late 2015. And after the shocking exit from the EU by Britain, most of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and later the president-elect of the United States opposed the 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which was believed to be a facilitator of freer trade in the Asia Pacific.But in my opinion, these are only temporary phenomena in the economic cycle and do not represent long-term global trends.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in globalization. Firs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co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trade by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third, industrial structural adjustment around the world. So long as these factors are still in full swing,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will not be stopped.Chinese firms are now in the period of globalization. Though they are sometimes believed to have little core technology and low profit, they are bound to develop further and show the following trends.First, Chinese companies that "go global" will see rapid growth. China's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will double to between US$250 billion and US$300 billion by the end of 2020, and total outbound direct investment during the 2016-2020 period is expected to reach US$1.1 trillion.Seco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firms will help upgrade Chinese industries. Since its entry into the WTO, China has made a lot of effort in increasing the technology and additional value of its exported goods. High-tech goods contributed 17.5 percent of the worth of all exported goods in 2001, and the figure climbed to about 30 percent in 2016. Midea's acquisition of Kuka in May last year was aiming at increasing its own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upgrading its manufacturing ability by using Kuka's advanced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robots and automation. Cases like this prove that Chinese firms are trying to acquire patented and core technologie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which will also help China become a manufacturing powerhouse.Third, Chinese firms are becoming more diversified in their global expansion. After gaining a foothold in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investment destinations in the past one or two decades, Chinese companies are now exploring emerging destinations and are thus more diversified than they used to be. For example, since first going overseas in 1997, Huawei now has branches or offices in more than 160 countries.Fourth, Chinese firms will move up the value chai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Many Chinese companies used to rely on their advantages in labor and land, but now that these advantages are shrinking they choose to go overseas and bring home outstanding technology and brands.Fifth, Chinese firms will improve their management and become more aware of their du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hinese companies paid dearly for their neglect of lo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ir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Now more and more companies are paying increasing amounts of attention to local operat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uyao Group kept the workers' union after acquiring a factory in the state of Illinois in 2014, though the agreement allowed it to shut it down. In 2015, the company donated 7 million dollars to a local university after investing in the state of Ohio.In summary, I am optimistic about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Though it is a daunting process for companies to reach out to foreign countries, I believe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will not be reversed.From China.org.cn,2017-2-25

    2017年3月6日
  • 陈文玲:中国智库发展的四“新”、四“化”、四“抢”和三“冷”

    专家简介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执行局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文玲:尊敬的王荣华理事长、尊敬的于书记、尊敬的王辉耀秘书长,非常高兴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样的会议。刚才黄仁伟院长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这次智库评价,经过四年的持续努力,几家对智库的评价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建立的智库评价体系,每一次评价发布都对智库发展水平起到提升作用,都对智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是对于智库成长进步的一次褒奖。所以智库评价不仅仅是排名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形成智库的生态圈、生态体系。  黄仁伟院长说我们迎来了智库新政,我理解新政主要新在四点。一是智库是国家的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二是智库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一个国家执政水平和能力;三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中国智慧走向世界,与国际一流智库PK的重要社会力量;四是中国智库发展之势迅猛,形成一支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了智力支持的强有力队伍。一个国家在国际博弈和竞争中能否取胜,重要的一条是较量战略的高下,国家必须有大的战略谋划,要确定高明的战略重要的是智库先行,智库的重要责任是伐谋,是做战略。上一次在2016年上海社科院组织的世界智库论坛上,我也发表过一些类似的观点,因此,今天我还想换一个角度谈谈。  刚才黄院长对智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我认为,当前现在智库存在问题,尽管是智库新政带来了智库大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但是当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化”和“四个抢”。  “四个化”就是: 一是趋同化,一个问题所有智库都发声,说的话也都差不多,研究的问题也差不多。二是行政化,有一些智库比机关还行政,还没有真正找到做智库的规律。三是趋利化,有的智库太过商业化,因为智库是要作大战略,很多时候急功近利不行。四是应景化,作应景文章和应景的活动。这“四个化”是当前存在于一些体制内智库或者社会上智库,或者整个智库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  还有“四个抢”是什么?也可能概括的不太对,仅供参考。一个是“抢红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抢答,没有深度。二是抢眼球,找一些吸引人眼球的话题,没有深入的研究,只是为了抢眼球。三是抢市场,把智库做成了纯粹的市场品。四是抢名次,这跟很多机构都进行智库评价有关。除了我们现在在参与的这个智库评价成果发布会之外,还有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社会科学院等,近20家在做智库评价,所以名次怎么样?不管科学不科学,都对智库形成了很大压力。智库有的时候要看名次,做智库评价是在争鸣和竞争中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大家都排,而且都在排名次的时候,在很多排的方面并没有掌握智库发挥核心作用的内容,排名次真正意义还没有找到。  一些智库评价根本不了解智库做什么,有的时候发生的事情或者作的工作是重要的但并不便公布。上一次我参加一次会议时讲,如果一家智库机构一年作几十个重大课题研究,写几百份内参,几乎每一件都有转化,但不方便对我公布,那么如何评价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每周参加国务院常务会,也有同志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和重要文件起草,这些从来没有向社会宣传,这些也不能说,这些又如何评价?所以,我觉得我们智库全国的评价怎么评?形成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如何促进形成智库的良性生态体系?这个至关重要,这是第一个方面智库存在问题的看法,也不一定正确,供大家共同参考。  第二,如何提升智库的软实力?这里提出三个视角。  一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像荀子《劝说篇》里面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智库还是要坐冷板凳,要进行连续性的研究,才能有深度。国经中心成立的时候是2009年,曾培炎理事长亲自带领课题组做关于《转变经济方式体制机制》的研究,连续做了3年,这个课题的总报告作为了十八大起草文件参考的6个研究报告之一,是排在第一个的研究报告,但是这些事中心从来没有对外宣传过。所以,要真的发挥作用就要坐冷板凳,在研究过程中要沉下来甘于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研究明白后,再发言或不发言。  二是智库要甘于进行“冷思考”,做出客观理性的判断。所谓冷思考,就是要像毛泽东诗词中的两句话,“”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刚才王荣华理事长也讲,现在世界处在急剧的变动之中,而且世界的格局,世界的包括全球化的引领者,自由贸易的引领者,正好在中美之间翻了一个个,对于这么大的世界变局怎么进行“冷思考”?“冷思考”就不仅仅像看一场闹剧一看演出,而是要通过对美国产生社会撕裂,产生的问题进行“冷思考”,中国应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比如说它的金融过度虚拟化问题,比如贫富过度分化的问题,比如说民主自由变味的问题,比如说导致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比如说它的产业结构过度服务化的问题,美国存在的这些问题,现在我们有的还正在向它学习还继续向这个方向走,有的我们刚刚在警醒。所以,我们要从一个“冷眼向洋看世界”的角度来进行冷思考,而不是看热闹。“热风吹雨洒江天”,就是把自己的事办好,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奥巴马也说美国要继续领导世界100年。法国现在竞选总统,勒庞也提出法国优先,其实每个国家都是国内事务优先,国家利益优先,把办好国内事物作为第一要务。中国也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就是对世界的贡献。所以,这些冷思考很重要。  三是要注意研究冷门问题,体现智库的独特性。伐谋不仅仅是对既有的、逝去的事情的思考与分析,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的思考与判断。研究问题要善于独辟蹊径。我认为一个智库,要想中央之所想,为中央提出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想中央之未想,研究那些更为前瞻性、战略性和储备性问题,研究长期看更为重要但又没有被认识的问题,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又是必须面对具有非常重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智库来说,国经中心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国经中心每年设计30多个重大课题,今天研究课题包括2020年之后第二个100年的长周期研究,这些问题既锻炼智库的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全局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智库功能。我们正在努力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办成在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智库,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还有相当坚巨的工作要做,但是我们愿意和全国优秀的智库,包括政府、包括社会、也包括军队、包括企业的智库,携手并肩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按照习近平主席和中央的要求,把中国智库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谢谢各位!  本文为陈文玲在2016中国智库报告发布会(2017年2月20日,上海)的演讲,该演讲也被2017年3月1日《文汇报》转载。

    2017年3月6日
  • 布鲁金斯学会:国企高管在中国省级领导层兴起

    商界领袖是否可以成为中国领导层的核心成员?最近,伴随着拥有国有企业高管经历的省级高层(省长和省委书记)的兴起,意味着未来,这一类官员将在中国政治中发挥着更显著的作用。 对于意图追求省级权力的国企高管们来说,本届政府的后一个五年可谓是激动人心的。张庆伟,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于2012年被任命为河北省省长;郭树清,前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于2013年担任山东省省长;2015年升任辽宁省省长的陈求发,曾任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016年,又多了三个国企出身的省级领导: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曾为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湖南省省长许达哲,曾任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江西省省长刘奇,也曾在一家国营化工厂担任过总经理一职。就在上个月,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和原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国清,分别被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和重庆市市长。 郭树清在担任山东省省长期间,在当地医院进行调研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省领导中,有两个人是中国国有银行的CEO,四个人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领导者——其中有两位还执掌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这样中国空间项目最重要的国有运营商。 有人可能认为这并不是个新现象。毕竟,20世纪后期,中国多数领导都曾通过当时中国蓬勃发展的的国有企业中脱颖而出。但那时候,中国的国营企业都是小型地方机构,与今日的全球性集团公司相去甚远。虽然有少数中国当前的重量级领导人出身于国企领导层,但过去的企业高管从未有以现在这样的速度与规模渗透进省级领导层。自2016年年初以来,有6位这样的领导人登上省级领导宝座,证明了这个群体的快速壮大。时至今日,国企高管转职省级领导已成为一股相当大的力量,占据现有省级领导层超过16个百分点(62个里就有10个)。 中国方面现在高度重视省级领导经验。领导一个中国省份并不是件容易事,中国省平均人口甚至高过欧洲国家平均人口。省领导就如同亚洲的领导人们一样,不断关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化。他们应对令人畏惧的挑战,诸如失业、分配公平、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福利需求。毫不奇怪,省级领导经验是最常见的中央领导敲门砖。 马兴瑞任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期间,与国外专家进行会见其中至少有三个因素在发挥作用:第一,培养一批来自国企的新门生,能够使政府权力的基础更加多样化,从而扩大权力支持基础。第二,来自国企和技术背景的领导人被视作“不受官僚政治利益和糟粕习俗所污染”。对于一个地方和省级官僚机构而言,引入作为“外来者”的省级领导,将有利于制约的地方势力和潜在的派系。第三,前任CEO们拥有全面而丰富的业务经验。这些人能够改善他们任职省份的财政管理,实施刺激地方经济的政策。 商界领袖的崛起可能对中国精英招聘产生长远影响。这种发展不仅拓宽了政治招聘的渠道,也能够显著改变中国领导层的构成。这个队伍能否凝聚成为一个新的精英集团?事实上,中国商界精英与政治精英的不断重叠,将对整个中国领导层的方向产生巨大影响,深刻影响最高层的政策选择和决策。(编译:施婉菁)作者简介 李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徐培婧,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助理,约翰·桑顿中国中心媒体关系经理The Ris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Executives in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hipCan business leaders become central player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leadership? The recent rise of provincial chiefs (governors and provincial party secretaries) who have experience as top commande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suggests that these individuals will play a more pronounced role in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years ahead.For SOE executives in pursuit of power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last five years under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ve been encouraging. Zhang Qingwei (张庆伟), the former chairman of China Commercial Aircraft Co., Ltd., was appointed Hebei governor in 2012, and Guo Shuqing (郭树清), the former chairman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was confirmed as Shandong governor in 2013. In 2015, Chen Qiufa (陈求发), formerly with the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 became Liaoning governor. In 2016, three more individuals with SOE backgrounds were appointed as provincial chiefs: Hubei party secretary Jiang Chaoliang (蒋超良), who had been chairma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Bank; Hunan governor Xu Dazhe (许达哲), who had been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oration (CASIC); and Jiangxi governor Liu Qi, who had been general manager of a state-run chemical manufacturing plant. Just last month, Ma Xingrui (马兴瑞), the former general manager of CASIC, and Zhang Guoqing (张国清), the former general manager of China North Industries Group Corporation, were confirmed as governor of Guangdong and mayor of Chongqing, respectively.Interestingly, two of the aforementioned were CEOs of China’s state banks and four were leaders in China’s aerospace industry—including two who led CASIC, the principal state-owned contractor for China’s space program—underscoring the importance Xi has attached to developing the aerospace and financial sectors.One may argue that this is not a new phenomenon. After all, in the 1970s and ‘80s, Jiang Zemin and Li Peng both rose to prominence through China’s then-burgeoning web of SOEs. But, at that time, China’s state enterprises were small, locally oriented operations—a far cry from the global conglomerates they are today. While a handful of the CCP’s current heavyweight leaders were once SOE chiefs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Wang Qishan served as governor of the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until 1997, and State Councilor Guo Shenkun was general manager of the Aluminum Corporation of China Limited until 2004), former business executives had never penetrated provincial-level leadership at the rate and scale they have under Xi.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16, six such leaders have officially taken on top provincial positions, demonstrating the rapid growth of this group. Today, SOE executives-turned-provincial leaders are a sizable force, constituting more than 16 percent (10 out of 62) of all current provincial-level chiefs.Provincial leadership experience is highly valued within the CCP. Governing a Chinese province is no easy task, as the average province has a higher population than even the average European country. Provincial bosses, like top leaders across Asia, focus constantly on maximiz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y cope with daunting challenges such as unemployment, distributive justice,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welfare needs of their constituents. Unsurprisingly, then, experience in provincial leadership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tepping-stones to central party leadership. Within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which formed in 2012, 76 percent of Politburo members previously served as provincial chiefs. Not only do former CEOs now have a high chance of entering the top party leadership, but three of the youngest who are also member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Zhang Qingwei, Ma Xingrui, and Zhang Guoqing—are poised to be major competitors for top positions in five to ten years.Why has Xi elevated SOE executives to the helm of China’s provinces?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factors at play. First, nurturing a new set of protégés hailing from China’s SOEs allows Xi to diversify the composition of his powerbase, thereby broadening his support within the party. Second, leaders from SOE and technical backgrounds are seen as, “less tainted by the political bureaucracy’s interests and undesirable customs.” Bringing in provincial leaders who are “outsiders”—with respect to both a locality and its provincial bureaucracy—allows Xi to undermine forces of localism and potential factionalism that might otherwise constrain his power. Third, former CEOs possess substantial and multifaceted business experience. Xi expects these individual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of their respective provinces and implement policies to stimulate their local economies.The rise of business leaders could have long-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elite recruitment in China. This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adens the channels for political recruitment but could also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CP leadership. Might this cohort even congeal into a new elite group within the party? Indeed, an increasing overlap between China’s business elite and political elite will have immense consequences for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leadership as a whole, profoundly influencing policy choices and decision-making at the highest level.From China-US Focus,2017-2-21

    2017年3月6日
  • 王辉耀:如何为中国绿卡松绑

    专家简介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侨报记者王伶羽北京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断给中国绿卡松绑,2016年,中国公安部共批准1576名外国人拿到中国绿卡,同比增长163%,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比如美国和加拿大,中国还差的很多,而且绿卡申请的条件也应该进一步放宽。”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接受美国《侨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说道。  在王辉耀看来,近日中国公安部宣布新一代中国“绿卡”将于年内启用,并且会进一步切实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 不过,大多数“中国绿卡”的获得者均为华裔,以及外国投资者和名人;普通外国人要想在中国永久居留甚至入籍,仍面临许多限制。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送审稿)》的反馈意见中,作为中国国务院参事的王辉耀提出了成立国家移民局、进一步提前“绿卡”发放时间、探索研究外籍华人申请双重国籍制度等建议。2009年7月,中国公安部批准了当时已年满9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在华永久居留的资格申请,她也成为山东省第一位因“特殊人才”事由而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资格的外国友人。据悉,牧琳爱1999年到中国,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被称为中美民间亲善大使。 图为牧琳爱在展示自己的绿卡。资料图/新华网绿卡申请条件应进一步放宽  距离中国在2004年8月份出台的《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中首次采用国际通行的做法,实施“永久居留证”的制度,已过去了13年的时间。尽管中国的移民政策改革早已提上日程,但一直进展缓慢。  中国公安部推出的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自2016年3月起在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 主要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 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等提供出入境便利。  截至2016年底,已有155人通过此“直通车”拿到中国绿卡,迈开了中国从全球70亿人中广纳贤才的第一步。 但中国在放宽永久居留准入条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近日,中国公安部会表示,新一代中国绿卡将于年内启用,含金量将进一步提高。这在王辉耀看来,“是一个进行改革的好时机。”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  王辉耀向美国《侨报》记者介绍了他有关于对此送审稿的提升建议。里面列举了中国绿卡松绑的具体措施。  建立中国移民局的呼吁一直都有,在此次的反馈意见中,王辉耀再次提出。  他认为,应尽快建立外国人永久居留主管部门。高效整合相关职能,尽快实现外国人签证、居留和移民等事务的统一管理,发挥移民局统筹管理海外人才引进和移民权利保障及融入的职能,创新外籍人员监管和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中国绿卡的申请条件应进一步放宽。扩大在华永久居留申请者聘雇单位类型范围,降低保持在华永久居留资格的最低时限要求,扩大永久居留申请材料出具单位范围,并且提前绿卡发放时间。王辉耀认为,目前中国对相关政策的改进主要是针对严格的永久居留申请条件进行了部分简化,却忽视了申请时间造成的机会成本对吸收国际人才赴华的直接影响。  较之于美国有多种方式可以对还未到美国的外籍人士先发放“绿卡” , 中国 “绿卡” 的发放则主要通过对已来华一定时间的符合条件者予以 “追认” 。  “这种方式可裨益已在中国有所成就和贡献的外籍人士, 但却并不利于中国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市场中吸引到有意赴华创新创业的优秀外籍人才。”王辉耀说。  建议允许有意向来华发展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直接在海外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免去先到中国住满一定期限的要求,加强医疗、保险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保障,以彻底解除优秀的外籍人才的后顾之忧。应建华侨身份证制度  美国总统川普于今年1月27日签署了“禁穆令”,并无限期中止奥巴马任内启动的在美重新安置叙难民计划。另据有关消息,川普意将收紧绿卡,改革现有H-1B抽签制度,进一步收紧留学生签证,以确保美国学生就业优先。  为此,王辉耀指出,美国移民政策的收紧对于正面向世界建立开放、包容和灵活揽才机制的中国而言实是一个重大机遇。  目前外籍人入籍中国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依亲关系获得, 并没有出台非依亲关系外籍人入籍的相关政策或细则。 “用有关学者的话说, 就是把外籍人才当临时工, 不利于留住外籍人才。”王辉耀说。  为此,他建议,中国应进一步完善人才移民入籍的相关渠道, 已获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创新创业人员, 在华创新创业满一定年限且符合一定条件者, 经本人申请,可批准其加入中国国籍, 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外籍华人申请双重国籍制度。  如获得 “绿卡” 后居留满5年且累积居留时间达3年以上, 无任何违法记录, 提出申请并通过入籍考试就可允许入中国籍。  此外,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要建立华裔卡制度。 据王辉耀介绍,《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 中明确提出要“对长期在华居住、 曾具有中国国籍的人员提供申请永久居留的渠道”。  因此,他建议,对赴华创新创业,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外籍华人或在华工作满2年的外籍华人可申请华裔卡, 应给予永久居留。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华侨身份证制度。 华侨虽拥有中国护照, 却无权申领居民身份证和拥有公民身份号码, 导致其在回中国办理事务时遇到诸多实际困难。因此建议制定 《华侨居民身份证申领发放办法》 ,将居民身份证发放范围扩展至华侨。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境外人才在缴纳、 享受社保问题上存在诸多困难。如外籍人才与中国国内员工按同样标准缴纳社保,但很多外国人才缴纳社保不足15年即离开中国, 难以享受企业代缴的保险。  王辉耀建议,对境外人才赴华工作期间社保的开户服务、缴纳标准、保障内容和离境衔接等进行明确规定,加快与他国签订社保互认机制, 设立弹性社保缴费比例。  目前中国已经与韩国、 德国签订了互免养老保险的协议, 需进一步扩大互免协议的国家范围。 同时, 参考世界其他的规定, 放宽境外人才领取社保条件。 如果境外人才在中国交纳了若干年保险, 并于退休年龄前回国,应允许其回国时按照相应比例提取全部社保, 而不仅是个人缴纳的社保。放宽留学生工作签证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约为18.45人, 其中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5.35万人。  但是中国现行留学政策规定,“在中国境内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一年以内的外国留学生, 以及在境外知名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一年以内的外籍毕业生”可以申请在华就业, 王辉耀表示,目前这一标准仍不利于中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  “现行政策排除了 70%的本专科学历留学生, 而他们在中国学习长达4年之久, 对中国的了解甚至更多。因此, 建议制定更灵活的留学生在华实习和工作签证制度。”  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加大留学生工作签证的发放力度。美国每个财年发放给外籍专业技能员工6.5万个 H-1B工作签名额, 另外还有2万个名额分配给在美大学获得硕士或者更高学位的外籍员工。  当这2万个名额供不应求时, 移民局会先采用抽签作出决定, 没有抽到者会跟随本科学位的申请者一起在普通的 6.5 万名额中再次抽签。H-1B申请时间通常6至9个月,且获签率高。  较之于美国 H-1B签证发放数额多且快捷、 高效, 很多赴华留学生毕业后却因不是硕士以上学历或没有相应工作经验等而无法获得工作签, 这不仅导致大量优秀的留学生毕业就不得不离开中国, 也导致很多学生当初选择留学目的国时就因此而放弃到中国留学。  建议加强诸如美国 H- 1B 工作签的发放力度, 允许优秀的拥有专业技能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华工作, 而没有相应学历却拥有高级技能的外籍优秀人才可以以其工作经历而抵换一定的学历要求, 并且允许其在工作签到期之内由雇佣公司担保申请转绿卡。  王辉耀认为,这将进一步满足日益增多的赴华外籍人员。“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 有效提高‘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急需吸纳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机会。”  文章选自《侨报》,2017年3月3日

    2017年3月6日
  • 李成:特朗普目前棘手问题不少 无暇制定对华政策

    李成,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 杨洁篪访美,除了进行中美外交团队的工作对接,更重要的就是为两国元首的高层会晤铺路。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如何,来看本周的《陈峥专访》。 陈峥(深圳卫视驻美主持人):中美关系的“特朗普式开局”显得波澜迭起,暗示杨洁篪本周访美正处于关键时机,对确保双边关系沿着稳定轨道运行有重要意义。外界预测,目前中美行政团队正寻求扩大合作面,为可能的冲突划出“隔离层”,以稳定中美合作的大局。今天和我一起探讨中美关系等话题的是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 陈峥:特朗普对华政策班子是否已完全搭建?对华政策是否已经成形?李成: 并没有,我们知道,随着外交事务顾问的变化,他整个团队本来已经考虑任命别人做亚洲资深主任,但是会不会由这个改变而改变,我们并不清楚。目前特朗普的政治危机还在进行当中,他跟媒体的关系还需要很多的调整,然后很多更紧迫的问题,朝核问题,中东的问题,还有一些突发的国际事件,等等,这些东西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所以很难想象他把关注点放在中国。 陈峥:习近平主席与特朗普总统通话中双方表示期待早日会晤。您预计“习特会”何时上演?李成: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在夏天过后就会全副精力在十九大上面,所以如果要进行的话应该是在八月份之前,七八月份之前,所以5月份应该是一个机会,但是到底什么样一个形式,我想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他们的见面,而不是国事访问。陈峥:有评论认为特朗普及其团队一方面承认“一中”政策,一方面安抚台湾,您怎么看?您如何解读特朗普政府目前呈现出来对台湾问题的策略?李成:首先我们把特朗普的台湾政策放在大的环境中来讲,一方面他的早期竞选班子里的人和现在他听得比较多的人,是比较亲台湾的,这并不奇怪。但是他跟习主席的第二次通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有些人说你为什么相信他这样说,他可以出尔反尔,他是个大嘴巴,随时可以改变。但是我们看看他就任以后第一个月当中,兑现了很多选举当中的许诺,包括退出TPP,重新考虑奥巴马医疗改革,包括NAFTA,包括建立墨西哥边界的围墙,包括强硬的移民政策。这些他都在兑现,所以一定程度上讲他并不是不靠谱的,他会做。关于他这个“一中”的政策,我很难想象过了几个星期、几个月,他又说,“我又改变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陈峥:我们知道中国五月将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国元首及领导人已确认出席。此前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多次有记者提问,美方是否会获邀出席。那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李成:如果他去,会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变化,但是目前来看,取决于很多因素,因为他讲到了,中国不是他主要关注的问题,但是过一两个月情况会发生变化,然后我想他的政策会更明朗化。 文章选自直播港澳台,2017年3月1日

    2017年3月3日
  • 黄亚生对话巴尔舍夫斯基:如果中美发生贸易战 后果很严重!

    黄亚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政治经济和国际管理教授。2017年2月22日在纽约,第1财经评论员冯郁青邀请了美国前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和MIT管理学院的黄亚生教授讨论中美关系的走向。他们对前景都不乐观。 认为最好的可能性是特朗普总统和习主席能够互相增进理解。最坏的可能性美国单边大幅提高税率,因为中国看起来并不会这么做。这样的中美双边关系是“非常危险”的。 巴尔舍夫斯基是中国WTO入关时美方总谈判长,是中国加入全球化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黄亚生教授对于中美关系有很多实践性的重要演讲。两位专家都对未来中美关系以及全球化的前景都不乐观。以下是论坛的部分节选: 冯郁青:特朗普让中美关系出现了高风险因素。 我们看到很多让人忧虑的迹象。他威胁要对中国进口美国货物征收45%的关税。并且任命长期批评中国的经济学家,《致命中国》作者Peter Navarro为白宫贸易委员会总管。您认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会怎样?巴尔舍夫斯基:中美未来的方向有些不确定。双边关系比过去困难,有很大压力。一部分是因为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反贸易情绪,还有一部分是反移民的情绪。而且也是因为特朗普政府认为与中国的贸易正在越来越不平衡。中国从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受益但是却不向世界开放其国内经济。目前的情况是比较紧张。我认为现在讨论贸易战没什么益处, 但我确实认为中国需要意识到美国有很强烈也很合理的要求,中国需要认真对待。冯郁青:黄教授,您认为贸易战的可能性大吗?黄亚生:诚实的答案是我们不知道, 他的经济政策团队对于贸易,以及资本的流动对于美国,中国的影响有完全不同的理念。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第一”的政策,但是从来也没有美国总统会说美国第二, 或第三。冯郁青:这一届政府认为贸易是零和游戏。但这样的后果很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今天早上我听Bloomberg 的广播, 摩根士丹利前首席经济学家Stephen Roach在广播中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还没看到任何贸易战的后果,那将是非常灾难性的后果。”黄亚生:这对两个国家都是灾难性的,如果你真的认为美国第一,那么就不应该对中国或其他国家发动贸易战。冯郁青:您是中国WTO入关的美方总谈判长。加入WTO使中国的经济腾飞。16年前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大都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及世界有利,发达国家的民众也大多认为贸易是双赢。为什么16年后会变化这么大我们现在讨论贸易战,双输的可能性?巴尔舍夫斯基:我认为中国加入WTO是历史性的一步,600万人口脱离了贫困,这是非常成功的。不仅对于中国是成功的,对于全球贸易系统来说也是成功的。美国和欧洲的政策当然不是穷的国家应该保持贫穷。美国当然欢迎这一切,如果不欢迎中国成功反而是不理智。尤其是在入关的早期,中国改革步伐很大贯彻了入关承诺的责任。冯郁青:我们也都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民众对贸易越来越反感。根据调查显示只有1%的精英从1998年到2008年,20年的全球化获益,另外的赢家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广大中产阶级。每次我回中国,都感到我的朋友们很富有。输家是发达国家的劳工阶层。您认为发达国家的人们对贸易的反对是否也是可以理解的? 黄亚生:这样的调查是很主观的,这反映了印度和中国的乐观情绪,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起点是如此之低。所以象印度,中国,波兰这样发展中国家支持全球化而发达国家民众不支持。 巴舍夫尔斯基:贸易能够促进GDP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贸易带来的便利以及利益在整个经济中的分配问题并不是一个贸易问题。与其责怪贸易,不如看看国内造成这些贸易问题的内部政策原因,这包括了教育、税收、退休金、医疗保险、在培训、甚至立法。美国政府非常欠缺这方面的优化,造成了国内巨大的贫富差距。所以,主要贸易伙伴应该更好的理解双方的责任,例如汇率,投资等的规则。这很重要。文章选自第一财经资讯,2017年2月27日

    2017年3月3日
  • 
  • 1053
  • 1054
  • 1055
  • 1056
  • 1057
  • 
  • 共【 1187 】页
  • 到 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推荐阅读

  • 【今日中国】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凝聚国际青年 共同担负未来
  • 文汇报 | 百年变局见证中国外交新时代
  • 王缉思:莫让反华阴谋成“新华盛顿共识”
智库logo
智库
    
分享二维码
 

联系我们

 研究合作
 媒体采访
 建言献策
 工作机会
 国际合作
 捐赠支持
联系电话
010-65611038 010-65611039
联系传真
010-65611040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7号汉威大厦西区12层12B10室
邮政编码
100004
    
分享二维码
 
© Copyrigh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2008 — 2025 京ICP备0903046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7417 Site Designed by MONOKER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