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忠惠:海阔天空凭鱼跃
理事简介游忠惠,海云天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CCG副主席。 “作为企业家,最核心的就是信用,我们生存的价值就是要诚信。我觉得诚信比我们的生命还有价值,还重要。因为你付出了总会得到好的福报,所以我觉得企业家一定要把诚信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你才能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游忠惠 28年前,游忠惠从电子部调入深圳最大的国企--现代电子,担任翻译工作,开始了她在深圳的奋斗历程。那时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会开创一个属于她的科技公司海云天,开创她的碧海蓝天,并且在中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占据领军地位。 那一年是1988年,1988年的深圳,民间企业的时代开启,资本意识开始苏醒。那一年,深圳机场奠基,中国最早的IT市场赛格电子市场开始建设;那一年,邓小平说,“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就是说,为了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要更加开放。”那一年,也是游忠惠梦想起飞的时间。 今天的海云天是中国领先的考试评价与教育测评服务提供商、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而其背后的缔造者游忠惠也从一个优秀专业的翻译转变为一位优雅沉稳的企业家。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海云天集团董事局主席游忠惠女士,聆听她的精彩故事。 作为深圳市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游忠惠在教育领域深耕近20年,是中国教育考试评价行业领军人物,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中国优秀创新企业家,在国内外教育界均享有盛名;同时,她又是国内知名企业家,她领导的企业集团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项目孵化、教育科技创意文化产业和健康养生产业投资,是上市公司拓维信息(002261)第一大机构股东,集团旗下有深圳市海云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海云天教育测评有限公司、深圳前海智库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北京慧睿智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海南海云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贵州梵净山生态植物园开发有限公司等十八家分、子公司,目前集团已在大教育、大健康、大数据三个领域完成产业布局和投资运营。海云天集团投资兴建的梵净山生态植物园中国自主创新领军人物,改变千年阅卷方式 1997年,在先生的鼓励下,游忠惠开始创业,最初是和她的老师一起合作,由老师出核心技术,她来做营销。三方出资一百万合股成立了一家公司。可是开业之初一直亏损。在最困难的时刻,她坚定的性格又一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教授和另外一个股东选择退出股份,她则干脆自己抗下了整个公司。 经过艰苦卓绝的谈判,游忠惠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一个来自税务局的数据化采集业务,让她度过了公司的生存危机。 在多元的市场环境下,游忠惠果断地带领团队进入了教育行业。1999年,公司业务向教育领域拓展,当时高考逐步开展数据阅卷改革,教育部进行招标,美国皮尔森下面的一个NCS公司已在广西有成功案例,教育部认为做得很好,但因涉及信息安全,还是趋向于扶持本地企业,一共有九家企业包括汉王、清华紫光、清华文通等参与投标。虽然这些企业名气很大,但海云天凭借客户至上、一切以用户需求为目标的理念和先进的识别技术和双倍教练的机制,以数据采集100%的准确率,成为入围的三家中标单位。同时海云天研究了美国企业的弱点,采用数码影像原理代替光学成像原理,提高准确率,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一举获得订单。 此后海云天不断研发新技术,比如信息影象技术、识别技术、图象处理、考务管理流程等,开大自主知识产权。到2003年,已经有十一个省要和海云天合作,占到了全国高考阅卷市场一半左右的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游忠惠对未来准确的预见性让公司获得了一次次发展契机。从单纯的硬件拼杀到提供完善的应用软件服务,从传统的B2B到广泛的B2C,从数据的积累到大数据分析,游忠惠对海云天的每一个战略发展都恰到好处的踩到了时代的脉搏。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满足客户需求的应用系统。其他都是可以取代的,可以拿来的。所以说叫拿来主义,这也是我当时能够战胜其他竞争对手非常重要的一点。等到其他竞争对手把硬件做出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把市场占领了。” 海云天不仅做网上阅卷,不仅仅做数据的采集,还有分析,也就是教育测评系统。海云天建立了一个两百人的团队进行专门的教育测评研究。也就是说网上阅卷是面对机构,是B2B的运营模式,而教育测评则是B2C,通过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及进一步提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通过积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效数据,包括各种考试数据,形成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同时也对未来进入工作岗位提供有效的参考。 作为海云天的创始人和董事长,游忠惠凭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执着的创新理念,带领海云天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水平的网上阅卷系统、考务管理标准化系统、计算机智能考试系统、标准化考场智能巡考管理系统、试卷智能跟踪系统等软件产品,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考试评价技术的信息化,为促进教育公正公平、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现我国考试评价技术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海云天网上评卷系统”的问世,将高新信息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教育考试改革中,一举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工评卷方式,解决了多年来困扰高考等各大考试的评价误差问题,为教育部顺利在招生考试中实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阳光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中国评卷技术手段现代化的里程碑,“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为促进我国人才培养、推进教育信息化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海云天构建了涵盖全国18个省的高考、120个地市的中考、18个省的研究生考试、全国40%的CET考试、16个省的会计师考试、31个省的司法考试、人事考试(含公务员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技术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口语人机对话考试等各种大型考试的网上评卷技术服务网络,并在国内IT业界率先成功实践了将软件销售转化为高端技术服务的运营模式。仅2015年,考试信息数据处理量就超过2亿,持续居全球第一,而且承担了11个省的标准化考点建设,公司年累计考试数据处理量持续位居全球第一,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游忠惠带领海云天成为中国考试评价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将海云天打造成教育考试评价行业的民族品牌,全球最大的考试及评价大数据公司。凭借行业领先地位和持续的自主创新,海云天公司受到教育部等政府部门的表彰和国际同行的赞赏。2003年,公司荣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海云天”商标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同年9月,荣获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行业信息化杰出供应商(教育考试技术服务行业)”称号。2010年,荣获“2009年度深圳市科技创新奖”和“2010年度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同年,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荣获“创新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奖”。2012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金奖”。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游忠惠把握历史机遇,提出“科技助力教育,测评保障教育”,将公司业务从网上评卷拓展到教育测评、考务管理标准化、计算机智能考试等信息化领域,为促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实施国家人才战略保驾护航。2011年,在第十一届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公司荣获由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颁发的“2011年度中国教育信息化突出贡献奖”,并被聘任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游忠惠被聘任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公司举办的“海云天考试评价技术服务应用年会”,获得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中心、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等国家部委考试领导机构和各省(市、自治区)考试机构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全国乃至国际考试行业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我国教育管理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学校、考生和社会各行业中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2016年4月,海云天科技成为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机构股东,游忠惠女士在6月受聘成为拓维教育首席战略官,将以其在教育行业近20年的行业经验、市场积累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领拓维教育打造中国最大的0-18岁移动互联网教育垂直领域O2O平台生态圈,与海云天集团共同引领“互联网+教育”,谱写教育信息化推进“智慧教育”的华丽篇章。海云天集团董事局主席游忠惠女士与毕节市教育局签署1000万元精准教育扶贫资助协议首倡人才大数据,助力国家引智工程 近20年来,海云天在游忠惠的带领下,通过服务考试,服务人才,推动了教育信息化进程,培养了大数据技术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数据技术处理经验和技术团队,并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的中小学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的建设方针,构建了学生成长记录云平台。 基于多年的行业优势及积累,于2014年首次提出了“人才大数据”这一宏伟概念,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以海云天的学生成长记录、考试大数据、数据处理、分析和评价经验为基础,结合大数据、云服务技术,通过采集、存储人才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技等相关有价值的信息,用数据的形态,建立人才成长过程海量数据库,并运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心理测量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和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对人才成长全过程的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真正做到让沉睡的海量教育数据和人才大数据“醒”过来,为个人、学校、教育管理机构、用人单位乃至国家层面提供更具效率和针对性的人才服务,为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数据分析产生的信息也将反馈给教育及其他相关机构,改进决策服务,有助于推进国家人才建设,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力抓手,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部委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际人才大数据中心”已经落户在深圳前海。由海云天与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共投、共建、共管、共营的形式,建立一个国内外规模最大、信息最完整的人才大数据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和智库,为用人单位和国际人才服务,打造连接政府、高校、研究院所、企业、资本和专业人才的中枢,不断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设成为国家级创新基地,形成在人才、智力、技术、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七个方面均在国际国内具有引领地位的大型创新平台。积极参政议政,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优秀的企业家,游忠惠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还担任民革深圳市委会副主委、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认真履行职责、参政议政,为促进行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尽心尽力。到目前为止,游忠惠撰写有关知识产权、互联网发展、物联网发展、人才大数据等20多项议案,积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积极推进深圳市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建立完善的法制环境,游忠惠曾多次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和“禁业限制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提交议案和建议。其中,议案《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工作,切实推进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得到深圳高层的高度重视,有力推动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出台,也启动了深圳地方知识产权的立法,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型城市战略进程中一座亮丽的里程牌。 议案《关于“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促进我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建议》得到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与好评,推动了市政府《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出台(深圳市政府已于2011年9月正式出台《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2010年,游忠惠被评为“民革全国优秀女党员”。 2011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游忠惠就互联网健康发展这一主题提交《关于制定<深圳经济特区互联网产业振兴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后修改成《关于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法>的议案》,并作为全国人大议案进行提交。议案得到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工信部高度重视和好评。工信部在复函中给予高度评价,并将有价值的建议纳入工信部《互联网行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发展计划中。2011年,游忠惠被评为“民革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海云天集团投资兴建的梵净山国际会议中心结缘梵净山,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早在十年前,当生态文明建设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时候,在贵州捐资助学过程中,游忠惠就充分认识到山区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只有鱼渔并授,将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有效结合起来,才能使山区经济得到实质性发展。在2007年,游忠惠秉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布局大健康领域,投资并兴建了梵净山生态植物园,以国际化的视野、科学先进的规划、古朴厚重的设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身体力行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在坚持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了历史人文、自然风貌与现代文明相映溢彩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板工程,为梵净山,这座有着十四亿年悠久历史的自然生态与佛教名山插上了现代文明建设的翅膀,使它能更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园区的建设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设立了‘长江商学院·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生产了‘梵净云天’弱碱性小分子山泉水,并荣获了‘贵州绿色生态标杆企业’、‘民革贵州省委会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全国最佳绿色生态养生度假酒店’‘中华老字号百强’等称号,更是在今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全球培训基地。鱼渔并授,回馈社会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和自主创新的标志,游忠惠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及智力支边扶贫工作,时刻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身体力行的开展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2003年起,游忠惠在重庆大学设立“海云天科技奖学金”,每年提供10万元资金,奖励重庆大学20名品学兼优、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学生。2009年捐款30万元给重庆大学,每年用来奖励50名品学兼优的学子,并投资100多万元成立“重庆大学海云天文档影像电子化技术研发中心”和“重庆大学海云天文档影像电子化培训中心”。 从2010年起,游忠惠开始在清华大学冠名设立“海云天奖学金”,并举办“海云天杯”软件设计大赛。后来,大赛的影响力延伸到整个北京市,大赛升级为“海云天杯”北京市高校软件设计邀请赛,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 游忠惠一直热心公益事业,并致力于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为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从2004年起,游忠惠每年都带队去贵州铜仁地区实施帮扶,捐献电脑、大批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并积极发动企业员工捐资助学。从2007年开始,每年捐款2.4万元资助当地三名贫困学生上大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011年,由民革广东省委牵头,游忠惠在贵州铜仁地区设立30万助学金(每年10万元,分三年完成),并出资与广东省民革党员在贵州纳雍共同设立20万助学金。 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奉献力量。2008年汶川地震,游忠惠率先向灾区捐款11万元、帐篷300顶。2010年,为西南旱灾和玉树震灾捐款1万元。同年,通过各种途径为海南三亚、贵州纳雍、安顺、铜仁以及广东茂名、深圳等地累计捐款捐物共计50余万元。2013年7月,在“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分论坛”上,游忠惠女士赞助价值30万元的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资料。2013年9月,在深圳市同心会俱乐部举办的“同心共筑中国梦”慈善晚会上,为救助黔金丝猴基金会捐款100万元;与毕节市签署价值100万的教育信息化帮扶项协议。2014年向民革中央的“中山慈善基金”捐资100万用于帮扶抗战老兵,同年发起长江商学院部分校友共同捐资33.5万元设立“长江·梵净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基金”。2015年在广东扶贫济困日暨深圳公益慈善月活动上捐款300万,并在“第二届长江公益奖颁奖典礼”上获得,“年度长江公益人物”称号。2016年4月,捐赠人民币100万元支持实施和推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并在同年7月向毕节市政府捐赠了价值1000万的教育信息化服务。 游忠惠所带领的海云天,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教育考试市场上节节获胜,经过20年的发展成长为龙头企业,关键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开发自有核心技术,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服务系统,创建民族品牌。海云天作为从事高科技产业投资、高新技术项目孵化、创意文化产业投资、生态旅游和健康产业投资、特别是人才大数据理论首倡者和先行集团公司,将以多年的行动保证,继续积极履行创新和社会责任,坚定不移的走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 从1988年到深圳,到1997年正式创业,二十八年来,游忠惠经历了深圳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最好的时代,她和她这一代深商人缔造了无数个深圳第一,中国第一,演绎着属于深圳商人的创新、诚信与无所畏惧……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9月刊总6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11日 -
Su Dezhong: Chinese need to get head around mental health
Su Dezhong, Founder & CEO of Winnovator Group Inc., a Standing Committee Member of Center for China & Globalization(CCG).Many Chinese still tend to think of any talk of mental health in a negative light, says Timothy So, a psychologist whose mission is to apply positive psychology to make more Chinese happier, and doing so even with the very young."Children's mental health can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ir whole lives," says So, founder and chief executive of the Winnovator Group Inc, a psychological service provider that focuses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My vision is to apply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hina and to help create a better world for people," So says.So, 32, who was born in Hong Kong, studied psychology first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n at Aston University in England and then gained a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ental health is a neutral concept with a spectrum that covers many states, such as mental wellbeing, sub-health and mental illness, but some Chinese tend to misconstrue it as mental illness, he says.While many psychologists are preoccupied with treating mental illnesses, So is more interested in adopting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psychology and wellbeing. In practice, that means showing people how to use psychological tools and to become more positive.Chinese need to get head around mental health, says expertPsychology in China is still applied in an immature way, and a lot of work needs to be done to educate peopl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he says."If you ask people whether they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 many would say yes, but if you offer them professional service and products that could help them, they might not even accept them."The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care Group says that in China there are about 420 million children and teenagers. And Philanthropy News reported that of all Chinese children and teenagers under 17, about 30 million have faced mental disturbance, and about 5.2 percent of them are afflicted with mental ailments such as depression.Feng Tingyong,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Southwest University Faculty of Psychology in Chongqing, says childhood is a key time for developing a person's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In looking after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t is critical to give due attention to their potential and cultivate a good personality, he says.So says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has drawn growing attention in the past few years because their parents, mostly born since 1980, are more aware than their antecedents we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If you raise a child with better self-esteem, resilience and emotional social intelligence, he or she will be a better individual as an adult and is unlikely t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With current schooling there is a lack of education i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there is a gap in the market both in dealing with mental illness and improving mental wellbeing."Winnovator says the company has hundreds of contracted psychologists worldwide who act as consultants in training and counseling. It works with kindergartens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on programs that cultivat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powers as well as their social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Based on more than 2 million pieces of online data relating to children's mental development profile that Winnovator has obtained, it hopes to open several bricks-and-mortar child development centers in Beijing that specialize in children up to six years old by the end of the year. Winnovator has also launched a fund to support good programs on mental health in China."All our programs are educational and fun," So says. "We want to bring the best practice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overseas to China, to teach children to grow in a way that makes them mentally happy. For me this is an industry that has not only great market potential, but can also make a great social impact."With the China Found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Winnovator also offers professional psychometric systems and consultancy on mental health on left-behind children in China, whose parents work in cities as migrant workers. It also offers training to those who care for these children.To promote sound ideas on raising children, Winnovator has also helpe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compile a handbook on children's mental health."Although we start with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our long-term vision takes in the whole of society," So says.Winnovator has also worked with many companies needing to do psychological testing, training and consultancy. It has formed strategic partnerships with many real estate companies in China offer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to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in order to create a more harmonious and happy environment.In 2009 So set up the Global Chinese Psychology Association, which has established a network of about 1,000 psychologists globally, aiming to apply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hina.His PhD research at Cambridge wa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wellbeing. With Professor Felicia Huppert he contributed to Britain's national wellbeing program that has been published every year since 2010.Britain established the program as a means of measuring progress not just in term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but in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ves. Economic growth should take account of people's wellbeing, So says.Since 2000 there has been more research in the West about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people's wellbeing, and wellbeing has become an index that has caught people's imagination, he says."From 1950 to 2000 the world's GDP increased greatly, but people's wellbeing changed little, which is to say that money cannot buy happiness."For the past few years So has published eight book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hinese, all written by renowned psychologists, such as Martin E.P. Seligman of the United States. He has also met the political leaders of many countries keen to put wellbeing policy on their agenda. (By Chen Yingqun)From China Daily,2016-10-6
2016年10月10日 -
张懿宸:不忘初心,不改本色
理事简介张懿宸,CCG资深副主席,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很少有人经历如张懿宸般传奇。他13岁丧父,14岁做过建筑工人,后来差一点成为歌舞团的小提琴手,18岁以全省高考第三名的成绩被选送出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他一路闯荡华尔街,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31岁则被中国财政部聘为高级顾问,主持设计中国国债市场结构,36岁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融资;39 岁组建中信资本。 在他手中,中信资本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最大的中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之一。在他身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既具有西方文化的自信,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儒雅。 张懿宸并非个性张扬之人,择高而立,向宽而行是他一直以来所持守的处世之道。在他位于香港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晚清重臣左宗棠为无锡梅园所题的对联,内容为“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亦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座右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眼光,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故事,也不是这样的人。”张懿宸谦逊地说。尽管多年来游走于中西方顶尖的资本丛林,张懿宸依然低调、沉稳、内敛,不改本色。“我强调的就是要做很多的投资” 2000年,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力邀其加入中信。2002年3月,中信集团成立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旗下嘉华金融及嘉佳证券均纳入中信资本,张懿宸受命掌管上述业务。在初创阶段,其主流业务是IPO上市承销、股票经纪及自营交易等投行业务,而被黑石当作业务重心的私募股权基金(PE)业务却鲜有涉及。 这一领域最终在2005年得以涉及。当时,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国际业务,香港成为其出海布局的首站。张懿宸便顺水推舟,主动提出将大多数传统投行业务转交给中信证券,仅保留了结构性融资、对冲基金等少数投行业务。如此PE直投及房地产基金业务则成为中信资本的业务主轴。 张懿宸向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提交战略报告。在报告中,他将中信资本的对标机构设定为另类投资企业黑石,而非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为什么选黑石?它除了投资业务之外,还有投行业务。我强调的就是要做很多的投资。”张懿宸说。 2005年因此也成为中信资本历史上的分水之年,自此之后,张懿宸开始了全新的创业之旅。如今,中信资本已涵盖国内外PE直投、房地产基金及创投业务,同时包含结构性融资、对冲基金及政府基金合资项目等业务。 如此广阔的战线对久经沙场的张懿宸来说亦堪称考验。作为一名出色的华尔街交易员,他曾长期负责开发按揭债券交易模型,并在格林威治资本市场公司、东京银行及美林证券掌管债券交易达十二年之久。即使如此,在张懿宸身上也罕有华尔街惯常的桀骜与自信。“特自信的都是年轻人,干久了你就知道,在交易中出错只是时间问题。你只能指望你之前赚的,要多于出错时输的”。 纵观中信资本十余年的投资史,它的特性在于坚持捕猎传统企业。在操作方式上,一般的中资PE 机构会选择购买少数股权,等企业上市后套现获利,但中信资本更在意对“猎物”的长期控制,而用于下注的资金多为从欧美国际投资者手中募集来的美元。对于单独投资的PE 项目,其PE 基金坚持进行控股型投资,并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待治理完成实现增值后再转手出售,这也是全球buy-out基金的典型手法。其中,消费品行业、优质地方国企及传统制造业中具有技术壁垒的隐形冠军常受青睐,这些名单包括与其他机构联合投资的顺丰、阿里巴巴、新浪、分众传媒等项目,亦包括哈药集团、冠生园、环球租赁、桂发祥等项目。 中信资本成立十余年以来,过去一直以投资国企著称,经历八年的摸爬滚打,中信资本已成为PE行业少有的“国企PE 专家”,但从2011 年起,中信资本显著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力度。无论是电讯业的亚信联创,还是快递业的顺丰,以及被中信资本重点关注的部分教育企业,均为不折不扣的民营企业。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造,张懿宸感受颇多。在其看来,投资国企的第一要务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必须由内筛选优秀企业家管理公司。这迥异于国外。例如在美国市场进行PE 直投,更多地看企业资产本身,因为“有太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个干得不行,可以找到十个替换”。但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却很难有效衔接国有企业历史沿革及各方联系,只有国企自身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才能处理好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文化。多面开花,期待打造中国黑石 如今,中信资本的投资方向已转向非国企、非银行金融、电信、传媒及物流等服务业领域,亚信联创私有化、分众传媒私有化等案例即是体现。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中国PE市场已陡然生变,以往通过短期投资上市、概念暴炒的造富传奇已难重现,而现未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优质企业已是凤毛麟角。但张懿宸并不悲观,他反而认为当下的窘境对于中信这样精耕细作且娴熟于全球化的“PE贵族”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张懿宸在华尔街、香港工作多年,对全球投资界发展趋势有着独到理解,同时坚守中信十余年,又让他对国内本土的投资企业类别与行业布局具有精准研判。中信资本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在海外及国内的战略布局都会随时根据市场本身做出精确调整。2009年—2011年,整体流动性充裕,政府大量卖地增加收入,因此国企改制动力不强,因此在这几年,中信资本不管国企还是民企,整体投资都比较少;2012年—2013年整体有所改变,产能过剩导致民企生意不好做,所谓的“国进民退”,实际上是民企自身容易赚的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赚到,民企此时需要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新的股东帮他们发展,因此这一阶段,中信对于民企投资比较多。“但实际上中信并购基金民企和国企的比例是1:1, 只不过民企的投资更为人所知。” 一直以来,张懿宸期待打造另一个黑石。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景令人着迷,若假以时日,中信资本或将有能力成为与之匹敌的金融巨擘——它已悄然构筑起最为完整的产品线及最全的海外业务布局,在国际PE市场上,其投资业绩和行业声望国内罕有匹敌者。“我更希望让大家看到我们投了什么,而不是赚了多少钱。我不太习惯就这点成绩,我希望把它做大,像黑石那样。”投身智库,贡献智慧 除了投资巨头的光环,张懿宸还有诸多社会身份,在各个领域贡献智慧,发光发热。作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副主席,张懿宸积极投身中国的智库建设,他认为,做智库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有利于推动国际事务及全球化进程。“智库最关键的在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立的见解。不是说一定要标新立异,而是作为智库,一定要有独立见解,这样无论在国际,还是政府方面才有独立价值。” 他强调,如何进一步树立品牌,做出让外界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智库发展的要义。“一些有着独立思想的专家需要用好,当然也要切忌仅为表现不同而不同,仅会批评不会建议。” “中国智库现在是一派春景,但经过去伪存真的过程,会出现好的智库。希望中国的智库能真正形成品牌,把人才聚集起来。对智库的衡量,数目多不能作为标准,影响力才是重要的衡量。”不忘初心,不改本色,言语中无不透着对祖国那份深沉的爱……人物简介 张懿宸 , CCG资深副主席,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2000年加入中信集团,担任中信泰富执行董事和中信泰富信息科技公司总裁,并于2002年参与创建中信资本。在加入中信前,曾任美林证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主管大中华区债券资本市场业务,是最早进入国际投资银行业的中国留学生之一,于1987年就职于格林威治资本市场公司(Greenwich Capital Markets),并于90年代早期担任东京银行纽约证券自营交易业务的负责人。 张懿宸先生是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及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发起人及副会长、新兴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协会(EMPEA)董事会成员、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他曾任中华股权投资协会的理事长,现为其理事会之执行委员会成员,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6年7月刊总60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10月10日 -
郑永年:现在是全球化对中国最重要的时候
和讯网消息 9月24日,“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在宁波开幕。此次论坛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有1000多位来自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针对逆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永年指出,近几年全球的贸易已经低于GDP增长的水平,英国的脱欧,美国的特朗普主义,世界的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形成,在现在,很多国家,美国、欧洲也好,一说到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变成了肮脏的词汇,避谈自由贸易,一谈自由贸易就要被社会指责,所以现在都在谈保护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郑永年认为,正当西方出现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趋势的时候,对中国来说,现在正是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时候,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大国,开放贸易对中国带来的好处谁都不会否认,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翻了一倍,从5万亿美元达到10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翻倍是有很多因素,但是加入WTO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样现在经济出现下行,也是跟贸易下降有关,以前说三架马车,投资、消费,贸易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中国来说,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怎么样在西方遇到困难的时候,中国抓住机遇,进行新一轮的全球化,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和走出去的战略,郑永年认为,很多人理解一带一路就是我们走出去,但是这是不科学的,一带一路不是单向道,是个双车道,你出去了还要进来,如果都出去那中国就空了。首先一个条件,必须把企业请进来,中国已经有30多年的成功,我想80年代很简单,就是请进来,打开自己的过门,让世界各国的资金跑到中国来。 郑永年指出,自由贸易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如果西方这个大旗扛不动了,中国可以扛,接过来就行了。中国作为一个贸易的大国,是国际组织里一个重要的成员,也可以参与制订新的规则,也可以制订一些自己的规则来推进全球化,但是这个规则,应该是使得世界更自由,而不是相反。文章选自和讯网,2016年9月24日
2016年10月10日 -
张燕生:全球化处在“退潮期”,风险大于机遇!
专家简介张燕生,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专家委员会专家。从我们的研究来讲,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全球化到了下半场,风险有可能显著大于我们过去所享有的机遇。对于全球化,我们中国人有两句话:一句话是把它看做重大机遇。因为在世界历史上,凡是全球化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凡是搭上这班快车道的国家都能够获得快速的增长,这是全球化的一个特性。全球化还有一个特性:凡是全球化时期,都是货币危机、银行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高频率发生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这次的全球化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0-2001年,它是全球化的上升期。在这个阶段,全球人均GDP的增长率是2.7%。第二个阶段:2002-2008年,我称为全球非理性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全球人均GDP的增长是8.8%。第三个阶段,也就是2009-2015年,全球化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全球人均GDP的增长只有1.1%,它明显地代表着全球化的退潮。可以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全球化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全球化是往前走还是全球化往回走?在这里我把它定义为全球化的退潮期。现在对全球化有两股力量,一股力量是往前推,一股力量是往回拉,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化的问题主要是开放、市场化驱动、创新驱动造就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但是这个地球村缺少一个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就是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个方面,全球系统性风险缺少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而且全球化的风险缺少有效的全球对冲的制度安排。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过去这么多年的全球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自1990年以来,“创新”被遗忘了,“公平”被遗忘了,“生态”被遗忘了。因此,才会出现这次G20峰会上,习总书记提到的世界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7,超过了公认的临界线。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化进入到一个风险显著上升的时期,对我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就会面临着一个挑战:走出去的往往是到那些全球跨国公司竞争最薄弱,同时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显著比较高的时期,因此,怎么能够在新形势下管控好出口信用管理风险,这个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新的形势、新的情况。第二个问题,IMF最新的预测,今年的全球增长3.1%。3.1%是什么概念?低于2002-2008年的4.5%,低于1990年以来的3.7%。我们会发现,这一轮的复苏,八年了,是世界历史上复苏最缓慢的一次。为什么?它未来是会走向持续的复苏和繁荣,还是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我们可能预想不到的风险? IMF今年的预测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判断:全球经济面临着广泛停滞的风险。美国的前财长、前哈佛大学校长萨莫斯先生提出的是,全球经济面临着长期停滞的风险,无论是范围广泛停滞还是时间长期停滞,也就意味着世界经济长期的发展,在可以遇见的时期内其不确定性是上升的,风险是上升的。刚才我们讲美国是目前复苏比较好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季度美国的增长率是0.8,二季度美国的增长是1.2,五月份美国的失业率是4.7,六月份美国的失业率是4.9;而算上自愿失业,美国的失业率是10%。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是目前结构性调整比较到位,复苏比较好的美国,其复苏进程也比我们预想的更加艰难。美国在这次全球化中的表现,用两组数据可以说明。第一,1999年以来美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下降,美国的中高技术持续下降,而金融和房地产持续上升。第二,2000年危机爆发,美国在所有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的增长率呈现出20%以上的下降。为什么我刚才讲1990年以来创新被遗忘了,因为当金融能够显著盈利,当地产能够显著盈利,很多国家,很多企业不搞技术、制造和服务,因此美国最好的制造企业基本没有,这轮危机差点没有过去。巴菲特拿了30亿美金帮助他过去。所以,1990年以来,也就是全球经济所积累的长期结构性矛盾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更加深,更加难以走出去。第三个,当前的全球经济风险,今年WTO预测是2.8%,这是第五年低于全球GDP的增长。有的时候我会问自己,过去五年的贸易跑不赢GDP,未来的五年很可能也跑不过。世界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世界历史上,“去全球化”就会出现国际贸易作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衰减;而只有在“全球化”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率是全球GDP增长率的1.5倍到2倍。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当美国企业回美国了,欧洲企业回欧洲了,日本企业回日本了……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内向化和保护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刚才黄总的报告讲“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更高水平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到哪儿去,到全球跨国公司竞争最薄弱的地方去,而恰恰是风险最高的地方去,完成我们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中国到世界,由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脱胎换骨的转型,风险怎么办?而且我们现在走出去,面临的是怎么解决重相出轻相回,怎么解决重轻车?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是过去35年我们是靠采购做的,我们要用“一带一路”发展,用投资带动商品输出,要从代工转向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会发现面临的风险不仅仅是过去35年通商的风险,更多会进入到投资所在国的风险,下一步的贸易用投资带动商品输出应该怎么做?我们马上想到日本是怎么做的。日本当年首先是贸易公司走出去,贸易公司出去干什么?就是了解别国的情况,了解这个国家的商情,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情。第二个动作是投资,在当地的命脉公司投5%,要了一个董事席位,了解这个国家龙头企业的战略,整合供应链的上下游。因此我们会发现,整个这一套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确确实实是在一个新的形势下,怎么能够走好供应链,怎么走好产供销,这里面就会有许多过去的国际贸易没有发生过的问题风险。第四个方面的问题,投资。去年的投资增长了38%,但是去年的全球投资主要是跨国并购,投向美国的资本增长了4倍,投向发达国家的资本增长了90%,而流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达到了7350亿美金。去年的全球投资虽然是很高速的增长,一个是低于2007年危机前的水平;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资本开始流入发达市场,流出新兴市场。因此对新兴市场来讲就带来了他们的货币贬值,美元债务的上升和本国的结构性风险显著上升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往往会使我们过去的一些出口信用风险安排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挑战。我们会发现外资到中国来,2005年之前是奔的农民工,2012年之前奔的是市场,2012年之后外商到中国来,奔的是高增值的服务和高增值的技术。今年上半年高增值服务的外资增长了99.6%,信息技术的服务外资增长了305%,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内的经济到了一个新的常态。但另外一个方面,确确实实目前,像BIT双边投资协定,中国的投资环境的改善等等,这些矛盾也造成了比如说美国资本的下降、日本资本的下降和台湾资本的下降。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能够加快推动像BIT这样的一个“双刃剑”,有利于世界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新热潮,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知道,去年美国资本投资中国是37亿美元,而中国投资美国是86亿美金。怎么一个方面能够改善外商到中国投资的环境,另外一个方面,怎么能够改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资环境。实际上对我们来讲,这两者都变得格外重要。怎么能把BIT双边投资协定变成新一轮的WTO,变成我们企业走出去的新一轮的改革运动,我觉得特别重要。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新科技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对全球格局的影响。这一次科技革命,人们用各种术语描述它。今年我们见了世界经济论坛的总裁,就是施瓦布先生,他在推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新工业革命,有“互联网+”、大数据、工业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化制造等等新的浪潮。另外一个方面,可以看到世界整体的劳动生产力在下降,或者是增长减速,这样一来很多朋友就批评新工业革命没有对供给侧,没有对生产与增长带来像前两次工业革命那样划时代的影响。这一次的新工业革命还有一个变化,也就是1990年的IT革命带来的工序分工,带来的综合物流革命和全球供应链的管理,带来的是全球资本到中国来怎么用农民工,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是全球招商引资的优等生,有2.77亿农民工进入到非农产业,有1.7亿农民工进入到城市。但是我们会发现,新科技革命,新工业革命出现的是机器人可以替代农民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就变得不重要了。什么重要呢?也就是刚才黄总在报告中讲的,全球缺有效需求。我们说上一次的IT革命是哪有农民工,哪有比较好的投资环境,资本就在哪儿安家;这一次哪有需求,资本就在哪儿安家。中国企业要想满足全球需求他们开始走出去,满足全球碎片化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和本地化的需求。一旦走出去,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中小企业怎么走出去,中小企业怎么适应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这次会议上马云先生提出了一个EWTP的概念,就是怎么能够把跨境电商变成推动新一轮全球贸易开放,尤其是对一些小额贸易、普惠贸易、绿色贸易,也就是80%过去中小企业无法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够采取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所以这次的G20会议提出在贸易增长方面要降低贸易成本15%。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会发现新科技一个方面带来挑战,一个方面带来机遇,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带来了对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贸易的方式,包括像跨境电商的贸易带来的一些重大的影响,同样会带来更多的新风险。当80%的小额贸易,包括年轻人、妇女参与国际贸易、国际交换,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他们缺订单,他们缺技术,他们缺人才,他们缺品牌,他们缺资金,他们缺转型的经验和能力。他们很难适应全球风险显著上升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这些对我们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来讲,我觉得都是带来了一些新的议题。最后一个问题。2016年将是危机后全球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不确定性风险比较多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的外贸,中国的引资,中国的投资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加工贸易已经从2005年的55%下降到去年的35%,今年上半年到30%,过去36年的贸易方式正在退出,我们看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渠道在上升,跨境电商在上升,“一带一路”的贸易在上升;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去年的外贸下降了7%,全球贸易下降13%,像四川和河南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比较成功的省份,四川的外贸下降了27%,河南的外贸下降了30%。因此这种代工,这种加工贸易实际上是有一部分可以留下来扎根,但是由于我们的成本确实比周边贵的多,下降可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文章选自中国保险家,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机构立场
2016年10月9日 -
王辉耀:人才流动关乎中国的切身利益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人才的流动还尚处于起步阶段。消除人才流动的壁垒肯能是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也关乎着中国的切身利益。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创始人王辉耀博士在接受《大国小鲜》栏目专访时指出,中国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实际上当国际移民组织(IOM)统计世界移民现状时发现,全球总的流动人口是10亿人,中国就占到了三亿,实际上是最大的。下一步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移民组织(IOM)的经验,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流动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流动国,国际人才流动实际上非常的迫在眉睫,它也是全球化很大的一个趋势。考虑到时间和时机的成熟,应该建立国际人才组织。比如我们可以从双边的,或者几个国家开始,甚至是扩大到G20之间的人才流动,最后达到一个国际人才组织,而且这也关乎中国最大的切身利益。选自凤凰网,2016年9月22日
2016年10月9日 -
王辉耀:中国的全球化为世界注入新活力
G20杭州峰会已圆满闭幕,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作出承诺停止在全球贸易和投资方面的保护主义。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大国小鲜》特别邀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创始人王辉耀博士就全球化问题进行专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中国在这里面是最大的参与者,也是推动者,中国与全球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全球化到了十字路口,怎么样更好地推动全球化,加快全球化和促进全球化,中国可能要发挥新的作用。在谈到国际人才流动时, 王辉耀博士指出,中国本身实际上也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实际上当国际移民组织(IOM)统计世界移民现状时发现,全球总的流动人口是10亿人,中国就占到了三亿,实际上是最大的。下一步中国可以借鉴国际移民组织(IOM)的经验,更好地管理我们的流动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才流动国,国际人才流动实际上非常的迫在眉睫,它也是全球化很大的一个趋势。考虑到时间和时机的成熟,应该建立国际人才组织。比如我们可以从双边的,或者几个国家开始,甚至是扩大到G20之间的人才流动,最后达到一个国际人才组织,而且这也关乎中国最大的切身利益。【视频观看】选自凤凰网,2016年9月22日
2016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