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耀:中国以大国姿态走向国际化 需要民间智库
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的关系应该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主要是互补。协助政府做某项政策研究,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都可以拿出自己的研究结果,政府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多方参考。它们的关系跟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同样的关系,都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慈善家》: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归纳建设新型智库的意义,提出发展目标。有人就此认为民间智库的“黄金时代”来了,你认为这种判断准确吗? 王辉耀:我觉得应该是迎来春天,“黄金”好像是在说商业机会。事实上近些年政府越来越重视智库发展和建设。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 此次中办、国办印发这份《意见》是中宣部搞的,吸收了方方面面的意见,我觉得对未来中国民间智库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提出的目标是,官方智库与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其中社会智库就是指民间智库。 《中国慈善家》:现阶段中国智库的发展情况如何?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王辉耀:美国绝大多数智库都是民间智库,中国智库大致分为官办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三大类。官办智库在90%以上,民间智库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独立性”是民间智库的优势,但也正是为了确保这种独立性,从总体生存状态来看,民间智库还很弱势,具体体现在人才不足、资金缺失、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方面。 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的关系应该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主要是互补。协助政府做某项政策研究,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都可以拿出自己的研究结果,政府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多方参考。它们的关系跟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同样的关系,都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慈善家》:根据你的观察,中国智库在国际上处于怎样的位置?与整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怎样一种关系? 王辉耀:相对于西方世界的知名智库,中国智库的世界影响力较小,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极不相称。美国《外交政策》曾登出的一份报告中列出了全球7大区域13个地区政策话语中心的名单,北京上海都未列其中,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可见一斑。 先不谈像欧洲那样开展跨国研究,即便是在与中国有关或由中国政府发起的,如朝核六方会谈、成立超主权货币概念等议题中,中国智库也很少能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并与政府在国际上的声音相呼应,这实在令人忧虑。 相对于中国的崛起速度,中国软实力的输出相对落后,难以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寻求积极作用的努力相呼应。出现这种状况,中国智库的国际化程度低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慈善家》:美国的智库比较发达,国际化程度很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辉耀:国家大到一定的程度,必须有智库来支撑,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和体现。美国智库之所以特别发达,是因为美国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全球关注,因此,它的政策要得到充分的研究论证。当然,还有一个是体制基础。美国是两党制,很多政府官员退下来后,会到智库里面养精蓄锐,积累跟现有政府的紧密关系,这使得他能在智库里永远保持超前瞻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总体上看,特别适合智库的发展。 《中国慈善家》: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为何近些年中国民间智库也出现了渐热的态势? 王辉耀:中美既有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类似的地方是,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经济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而大国崛起必有大国智库,所以,这是市场需要,这种需要是迫切的。第二个,美国有两党的机制,有反对党,有议会辩论,中国国情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协商民主,现在我们在不断加强民主建设,而智库成了新的科学民主决策的一个方面。相当于除了民主党派以外,对参政议政的协商、决策模式多了一种新的强有力的补充,这比较适合中国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政府权力高度集中,政策一杆子到底,一个决策下去以后影响很大,决策需要更多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论证,民间智库满足了这种长远需求。此外,无论是打造国家软实力,还是国际化人才需求,抑或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在大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中国都需要民间智库建言献策,因此,也必须建立大国智库相应的体系。 《中国慈善家》:你所说的大国智库体系是怎样一种形态? 王辉耀:从智库长期发展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民间智库应该大力发展,给出一些政策层面的和可发展的环境的支持,这取决于思想产品是不是一个竞争市场。如果思想市场形成,中国智库格局体系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局发展的态势。 《中国慈善家》:民间智库发展要达到一个比较良好的状态并走向国际,需要大环境做出哪些改变和调整,或者说,需要政策上给予哪些支持? 王辉耀:首先需要支持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智库的优先发展。民间话语的兴起对中国在国际上夺取话语权至关重要,民间舆论可以扭转精英们单独作战的不利局面。代表民间智慧的中国民间智库将在中国决胜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话语权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着重培育智库的国际化力量,可以制定国际研究领域的智库优先扶持发展的政策方针。人才方面,政府可优先支持智库的国际化人才建设,例如将智库组织纳入海外人才引进计划的引才主体体系、放宽来华留学生毕业实习和工作的政策等。同时,打破人才体制内外流动的限制,构架促进学界和政界之间良好交流的“旋转门”机制。 《中国慈善家》:资金来源方面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破解?也可以走向国际化吗? 王辉耀:资金问题确实是民间智库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但解决办法并不是国际化,而是要多元化。政府可以进行更多购买服务的尝试。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比如美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做慈善会选择支持基金会或者智库,像布鲁金斯、洛克菲勒、卡内基都是这种情况,但我国企业家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捐一个教学楼,或者抗震救灾捐款捐物等等。实际上,如果资助一项政策研究,可能惠及千千万万的人,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当然,直接的救灾扶贫需要企业家们来参与,但我们也希望能出现更多有情怀有高度的企业家可以看到民间智库发展的意义。 《中国慈善家》: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民间智库自身需要做哪些建设? 王辉耀:五个方面,包括研究领域的国际化、研究视角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影响力的国际化以及传播方式的开放性。 《中国慈善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国际化方面做了哪些具体探索? 王辉耀:CCG(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国际化视野”,提出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问题。我们有一个优势,我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所以CCG有很多国际化人才。我们研究的都是国际化课题,比如国际人才的相关研究和政策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和推动。我们发布了两大蓝皮书,一个叫国际人才系列蓝皮书,一个叫国际企业系列蓝皮书。此外,我们一直有国际合作,比如我们跟亚洲协会,跟布鲁金斯等很多机构都有合作和长期交流。再有,CCG在研究方法、模式上也国际化了,这些都是智库国际化很重要的方面。文章选自《中国慈善家》,2015年9月
2015年9月10日 -
王辉耀:大外交战略下如何吸引留学生?
导 语来华留学将可以成为开放人才政策的突破口,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平稳进入经济“新常态”;甚至可以结交更多外国青年友人、培养未来政治领袖,助力我国构建大国外交的蓝图。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留学归国、来华留学人数均有大幅增加,留学人才开始呈现双向流动的趋势。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全球地位的提升,但我国留学规模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不平衡。根据OECD的统计,国际留学生占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的比重,发达国家普遍在8%以上,澳大利亚、英国等甚至高于10%。在中国读学位的外国学生这一比例却仅为0.4%左右,增长空间巨大。 去年年底中央和国务院举行的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提出了“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重视来华留学也是中国大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将可以成为开放人才政策的突破口,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平稳进入经济“新常态”;甚至可以结交更多外国青年友人、培养未来政治领袖,助力我国构建大国外交的蓝图。 纵观国际,各国纷纷允许优秀外国留学生留在国内就业,是当前世界通用的全球揽才的做法,甚至被称为吸引国际人才“一本万利”的做法。外国留学生比直接引进的外籍人才更熟悉国情,相对本土人才则节省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并能带来教育创汇。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招收留学生当作补充人才资源的重要手段,有条件地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在签证和移民上提供便利。目前不光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加大对留学生的挽留,同样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也都在加大力度吸引外国留学生在本国就业。如何能够更多更好地吸引海外留学生来华? 首先,放宽来华留学优秀毕业生的实习工作政策,允许优秀外国留学毕业生留华工作和生活。根据我国现行的留学政策,外籍留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直接在我国就业或创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外国人才“苗子”。应顺应世界人才国际化流动的趋势,放开外籍优秀留学生在华就业和创业的限制。 具体可参照国际做法,建立“世界优秀青年实习计划”。一是改革在华留学生实习的规定,允许国际留学生在华期间,进行打工或实习,每周工作限制一定时间,持有学生证者,不需要另行申请工作签证。二是放开国际学生在学期间,到中国的实习签证,凡是教育部承认的著名大学学生,可以申请实习签证来华工作半年到一年,毕业后自动终止。 其次,改革教育体制,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应逐步完成中国教育去行政化,完善校长治校制度,使教育部门回归学术、科研本位,逐步将中国打造成世界性的学术科研中心及国际人才中心;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式,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人才。在国际,大学校长和教师全球招聘是很常见的现象,中国高校的领导者也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获得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导力量,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再次,增加国际语言授课课程、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教学语言国际化和教师队伍国际化是我国人才国际化培养的客观需要。我国不能吸引海外留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为非英语国家,又缺乏全英语教学课程。外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多数要先学习语言,加大了他们的学习难度。 最后,实施吸引留学生的专项计划和示范工程。2010年,中国教育部实施了《留学中国计划》。该计划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吸引留学生的计划。计划设定了到2020年,中国吸收50万在华留学生的目标。在此计划框架下,可以仿照日本的Global30计划,挑选国内重点大学,建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工程,资助目标院校增加吸引留学生的教学和生活硬件设施、引进外籍教师、开设全英语教学课程等。文章选自新浪智库,2015年8月31日
2015年9月8日 -
张懿宸:中国黑石(中信资本的运作终极秘密)
张懿宸,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背靠中信集团这个大树,凭借多年的精耕细作,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异军突起,本文向你揭示了这位“红色PE贵族”的终极运作秘密。张懿宸的哲学1、择高而立,向宽而行,不单打独斗,亦不念独食;2、既利用“红色资本”标签,更强调国际化的团队及运作,这不就是黑石风格吗?3、管理理念是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出事兜底;4、国企—民企—房地产基金—海外,这是张投资思路和布局;5、海外收购跨国制造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上游配件供应商,还有在中国遇到麻烦的国外公司 张懿宸毫不掩饰对黑石的欣赏,他希望把中信资本做大,做到世界的顶级PE,“像黑石那样”。张懿宸说,如果哪一天再遇到斯瓦茨曼,他要请教三个问题:第一,黑石从最初单一业务线做PE,向其他领域拓展是业务规划的结果,还是人员推动的结果?从产品扩张上,黑石的整体策略是什么。第二,作为一个业务极其多元化的公司,黑石如何通过管理机制的运作将完全独立分散的业务单元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公司。第三,如何在核心领导人更替,甚至是故去的情况下平稳过渡。 PE市场洗牌在即,国内IPO已停,一夜造富传奇再难重现。凭借多年的精耕细作,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开始异军突起,来瞧瞧这位“红色PE贵族”的终极运作秘密 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并非个性张扬之人。关于他的处世之道,看看他香港办公室所挂的一副对联就知道了。这幅对联乃晚清重臣左宗棠为无锡梅园所题,内容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亦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座右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有眼光,我从来不相信这样的故事,也不是这样的人。”张懿宸谦逊地对《环球企业家》说。 择高而立,向宽而行,张懿宸正是这么做的。2013年5月14日,他赶赴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参加一年一度的微软全球CEO峰会。这场年度性私密会议吸引了一百五十位全球顶级商界领袖参加。“股神”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Jamie Dimon)、渣打银行首席执行官彼得·桑兹(Peter Sands)、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David M.Rubenstein)等均名列其中。 在峰会上,张懿宸遇见了他最期待见面的人,黑石集团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后者主宰了21世纪头10年里的标志性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两人首次会面中,张懿宸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黑石业绩的欣赏。在过去28年间,这家公司企业股权投资年回报率超过20%。上市5年间,其业绩年年飘红,如今旗下管理着超过2400亿美元资产。 在张懿宸看来,较之于其他同类型公司诸多业务表现参差不齐,黑石的每块业务均表现优异,例如其房地产基金堪称整个PE界翘楚,并购业务则堪与高盛匹敌?……除此之外,他格外欣赏黑石从不单打独斗,亦不念独食的行事风格。这与中信资本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通常,它所展开的企业股权收购均以“俱乐部式”交易完成,要么以牵头人的面孔出现,要么以主要参股者身份亮相。 张懿宸期待打造另一个黑石。尽管当下其45亿美元的资金管理规模距离黑石相去甚远,但中国资本市场的前景令人着迷,若假以时日,中信资本或将有能力成为与之匹敌的金融巨擘-它已悄然构筑起最为完整的产品线及最全的海外业务布局,在国际PE市场上,其投资业绩和行业声望国内罕有匹敌者。 但苦恼犹在。张懿宸的困惑在于如何整合中信资本的各业务单元,并使之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我很想请教施瓦茨曼如何将一个个完全分散的业务板块融合成一个整体,而又不必把利润都收上来又变成大锅饭。”张懿宸说。 入 局 很少有人的经历如张懿宸般传奇。他13岁丧父,做过建筑工人,之后差一点成为歌舞团的小提琴手,18岁以全省高考第三名的成绩被选送出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他一路闯荡华尔街,31岁则被中国财政部聘为高级顾问,主持设计中国国债市场结构,34岁成为美林银行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为中国进行数十亿美元的融资。 2000年,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力邀其加入中信。2002年3月,中信集团成立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中信集团旗下嘉华金融及嘉佳证券均纳入中信资本,张懿宸受命掌管上述业务。在初创阶段,其主流业务是IPO上市承销、股票经纪及自营交易等投行业务,而被黑石当作业务重心的私募股权基金(PE)业务却鲜有涉及。 这一领域最终在2005年得以涉及。当时,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证券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开展国际业务,香港成为其出海布局的首站。张懿宸便顺水推舟,主动提出将大多数传统投行业务转交给中信证券,仅保留了结构性融资、对冲基金等少数投行业务。如此PE直投及房地产基金业务则成为中信资本的业务主轴。即便按照当下的标准评判,张懿宸当时所移交给中信证券的大礼亦相当丰厚,包括规模已扩至400人的庞大团队,多数为投行业务人员,其投行客户数量亦十分可观。中信证券获其受让之后,一跃成为在港中资券商之翘楚。 张懿宸另有打算,彼时,他向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提交战略报告。在报告中,张将中信资本的对标机构设定为另类投资企业黑石,而非高盛、美林等投资银行。“为什么选黑石?它除了投资业务之外,还有投行业务。我强调的就是要做很多的投资。”张说。 2005年因此成为中信资本历史上的分水之年,自此之后,张懿宸开始了全新的创业之旅。如今,中信资本已涵盖国内外PE直投、房地产基金及创投业务,同时包含结构性融资、对冲基金及政府基金合资项目等业务。 如此广阔的战线对久经沙场的张懿宸来说亦堪称考验。作为一名出色的华尔街交易员,他曾长期负责开发按揭债券交易模型,并在格林威治资本市场公司、东京银行及美林证券掌管债券交易达十二年之久。即使如此,张亦罕有华尔街惯常的桀骜与自信。对此,他的解释是“特自信的都是年轻人,干久了你就知道,在交易中出错只是时间问题。你只能指望你之前赚的,要多于出错时输的”。 张懿宸堪称中信-这一由“红色贵族”荣毅仁所缔造的传奇品牌的守护者。较之于“红色资本”的标签,张更喜欢强调国际化的团队及运作。“我是最早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我们的管理也一直非常市场化,和国际公司没什么大的区别。”张表示。 他一直在为中国某些最为重大的交易穿针引线,成功秘诀你或许能从其北京办公室的布局中窥见-四把传统中式木椅一字排开,其寓意为“不谋独占”、“和气生财”。在中信资本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一面巨大的壁橱颇引人瞩目,大大小小的隔断中摆放着数十个水晶碑。这些形状各异的水晶碑乃是中信资本成立至今全部PE投资案例以及基金募集的凭证。每块上面均无一例外镌刻着所投公司的名称、Logo、投资金额和投资时间,形状亦与被投资公司的产业息息相关。例如作为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标志性交易,入股哈药集团的水晶碑便被设计为一个蓝白合组的胶囊。 张懿宸希望这些都能成为不朽的经典。 PE生意的秘诀在于品牌与人的专业程度需做最完美结合。张懿宸仍会参与到每笔交易中-没经他同意任何投资都不能生效。他挖掘人才的手法与收购公司一样娴熟。他领导着超过200名员工,这支擅长交易的经营领导团队中,不少人的背景显赫,行业经验超过10年之久。例如中信资本执行总裁陶礼贤曾就职于摩根士丹利公司纽约并购业务部及惠特尼基金(Whitney & Co.),负责创投业务的曾之杰曾在华登基金工作,负责房地产投资业务的高级董事总经理程骁远曾在汇丰集团、法国兴业银行任职。张渺则主管中信资本的结构融资业务,亦曾在澳洲联邦银行、法国兴业亚洲有限公司等任职。中信还吸纳了第一代中国基金管理人、原太平洋资本管理公司董事叶静儒…… 纵观中信资本11年的投资史,它的特性在于对网络及新能源等狂热领域熟视无睹,而坚持捕猎传统企业。在操作方式上,一般的中资PE机构会选择购买少数股权,等企业上市后套现获利,但中信资本更在意对“猎物”的长期控制,而用于下注的资金多为从欧美国际投资者手中募集来的美元。对于单独投资的PE项目,其PE基金坚持进行控股型投资,并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待治理完成实现增值后再转手出售,这也是全球buy-out基金的典型手法。其中,消费品行业、优质地方国企及传统制造业中具有技术壁垒的隐形冠军常受青睐,这些名单包括与其他机构联合投资的顺丰、阿里巴巴、新浪等项目,亦包括哈药集团、冠生园、环球租赁、桂发祥等项目。 中信资本负责国际直投业务的执行总裁陶礼贤(Brian J. Doyle)认为这正是欧美成熟市场最为主流的投资策略及操作手法,亦确保其PE投资的稳健安全。尤其在日本及美国的并购市场上,中信资本堪称最具知名度、投资业绩最佳的中资PE机构。但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上,中信资本却常被张懿宸诟病为“错失良机”-它错过了红筹股及草根民营企业的投资上市潮。他反思称若过去几年间,不执拗于改造国企,而是更为大胆地投身互联网热潮,抑或对优质民企不坚持控股型投资,业绩或更为可观。 如今,中信资本的投资方向已转向非国企、非银行金融、电信、传媒及物流等服务业领域,亚信联创私有化、分众传媒私有化等案例即是体现。这一转变的根源在于中国PE市场已陡然生变,以往通过短期投资上市、概念暴炒的造富传奇已难重现,而现未引入战略投资者的优质企业已是凤毛麟角。但张懿宸并不悲观,他反而认为当下的窘境对于中信这样精耕细作且娴熟于全球化的“PE贵族”意味着更大的机会。 如此转型乃是基于大量调研和准备的结果。张懿宸会耗费大量时间研究细分行业以及待投企业。这得益于张懿宸早年所受的教育及从业经历-他曾经年累月地设计交易模型,为交易人士提供理论分析和交易咨询,告诉他们“该买什么,卖什么”。 较之于个人权威,张懿宸更坚信团队力量。在中信,他秉承的管理理念是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出事兜底。在公司内部,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会交叉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此举令整个公司变得更加聪明。除此之外,张还要求下属工作勤勉与脚踏实地。 通常张懿宸会如此观察一家被投公司。首先派驻专业团队,回来开会讨论。这一过程颇为严苛,为了对一家连锁幼儿教育企业进行尽职调查,中信资本的调查人员曾跑遍该公司旗下七十余家幼儿园中的六十余家,如此才提交报告。“更多的时候,我相信下属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最多从宏观趋势上把握一下,或者出面争取,如此而已。”张说。一般他只做宏观市场的行业判断,并直接否定掉特定行业,之后再对值得深挖的行业以及合作方做判断,所依据的并非“眼光”,而是基于事实的数据。在诸多数据中,他最看重利润率与增长速度,所做投资多为控股权投资,此外亦强调合作。“我从来都是主张和气生财,很少和人打起来,或抢项目,能一起做的就一起做。” 通常只有表现极其优异的公司才能获得其青睐。中信仿效黑石组成一个投资决策委员会,每一季度均会详细审议拟投公司业绩、经营状况以及可能的出手时机。能进入这一环节的公司少之又少。2011年,仅有50单项目进入尽职调查环节,只有5家公司被选中;2012年,这一数字攀升至60家,获胜者只有两家。 张懿宸对项目颇为挑剔,此前他曾希望布局物流行业,并已考察过数家业内知名企业,最后却都放弃。他开始了等待。在今年8月,在秘密获悉顺丰快递开始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后,张懿宸迅速展开战斗,由于时间匆忙,他在顺丰无法提供电子版公司核心资料的前提下就主动拜会顺丰董事长王卫。两人相谈甚欢,但王为其设定了不少苛刻的底线。例如短期内不能上市,不能有具体的上市时间表等,张都一一允诺。 在签署保密协议后,中信资本派六人进驻顺丰,耗费整整一个月时间人工输入完成所有纸质资料审核及数据处理,其最终做出的估值模型毫不逊色于另行聘请的专业咨询公司。 中信资本最终成为入局者。王卫决定在三家竞标者中挑选两家。令张懿宸备感意外的是王并没有借机哄抬报价。相反,王卫在与竞标者交流的过程中,已或多或少透露对公司的估值预期。即使如此,竞争仍颇为激烈,竞标者均怕落榜,最终不得不调高报价。“国内很多地方招标,你把信封交进去了,过几天对方再把你找去,告诉你怎么样。王卫则要求三家各派一个代表,带着信封,当着他的面拆开,然后给你看各家报的是什么价。全是公开的,他就主张这样。”张懿宸回忆?说。 除了业绩基本面,张懿宸尤为欣赏王卫的以下三点。其一在于王在香港生活多年,与国内草根民营企业家不同,他根深蒂固的是认同治理公司必须事无巨细地依靠法制。其二在于“刻意的低调,他觉得把自己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其三是“非常坦诚,实事求是,是怎么回事就怎么说”。 在决策期间,张懿宸曾亲自前往顺风深圳包裹分拣车间实地查看作业情况。他尤为在意管理细节,但令其备感惊讶的是顺丰的“法治”。以张贴在车间的人事处罚单为例,顺丰都会注明哪个人哪天因为什么受过处分,依据公司规章制度是哪条,然后经过什么程序,员工委员会最后判定结果怎么样,每个细节都异常清楚。这次实地考察的结果令其非常满意,交易最终如愿以偿。 在张看来,此次交易还获益于中信的品牌及后台资源。“王卫本人希望有一些带着资源但非常市场化的资本入局。他很在意具体和谁打交道,而中信大概是有资源且最市场化的那一个。”张懿宸回忆说。中信资本被看中的另一个因素是团队稳定。“很多投资人说十年前跟你们接触,你们是这帮人,十年后,你们还是,这很好。” 改 造 在入局诸多民营企业之后,张懿宸逐渐改变了投资策略。以往他更偏好押注问题重重的国有企业,2005年至今八年间,其近70%的PE项目均投向国有企业。这家红色PE对国企的偏爱不言自明-一家央企旗下PE机构,借助雄厚背景和资源,主导优质国企的整合改造并溢价出让,如此投资逻辑颇为顺理成章。 但在张懿宸现在看来,站在商业决策的角度,以往投资国企的经历纯属巧合。“投资优质的地方国企,关键是要与中信资本的体量相符。更关键的是,这些项目只有中信能做,倒不是我们用行政资源把竞争对手挤掉,而是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敢把这些企业卖给民营PE,只好我们来做。” 张懿宸亲自参与了2005年之后国企股份制改造热潮,期间大量中型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亟待外部投资者介入,而地方政府因担心遭遇贱卖国有资产的指责,始终对民营资金以PE形式进入国有企业心存芥蒂。“把国企控股权卖给中信资本,就不会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也是国资背景,政治上没有风险。”张解释说。 经历八年的摸爬滚打,中信资本已成为PE行业少有的“国企PE专家”,但从2011年起,中信资本显著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力度。无论是电讯业的亚信联创,还是快递业的顺丰,以及被中信资本重点关注的部分教育企业,均为不折不扣的民营企业。 如此转型乃是大势所趋。因为未来投资地方国企的机会将越来越少。“以前,很多国有企业都还行,但这五年下来,能符合我们投资条件的企业已不多。”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真正让一个国企转型非常困难。即便以央企的身份推动,也是如此”。 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造,张懿宸感受颇多。在其看来,投资国企的第一要务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必须由内筛选优秀企业家管理公司。这迥异于国外。例如在美国市场进行PE直投,更多地看企业资产本身,因为“有太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个干得不行,可以找到十个替换”。但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却很难有效衔接国有企业历史沿革及各方联系,只有国企自身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才能处理好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文化。 除此之外,在如此复杂的治理环境中,如何让PE机构所派驻的人员渐进式地融入被投资企业亦是难题。对此,张懿宸可谓教训深刻。中信资本曾数次向桂发祥派出财务总监,最终使负责国内直投业务的信跃升挫折颇多。“当时没有经验,我们这边派的第一个人,过去就当了财务总监,这个做法很不明智。”信跃升回忆说。此人空降至桂发祥后很快与既有管理团队格格不入。他出身外企,并无非工作日加班的习惯,但桂发祥这样的老国企却有周末加班的文化,财务总监因此频频缺席周末的工作。这名财务总监还希望凭借股东支持,全面上收并改革原有财务制度,此举最终引发了原国企管理团队的集体不满。最后,信跃升不得不撤换此人。“财务总监和董事长发生矛盾,我总不能把董事长换掉吧?”信跃升遗憾地说。 事后,中信资本复盘认为,优质国企尤其是有较长历史的老国企,通常不会信任外人,而借助PE机构的股东权威行事往往会触动其心结。于是,中信资本再向桂发祥派出第二位财务总监和销售高管时,这些人都会先以顾问身份入职。例如从百事挖来负责销售的高管,暂不任命为总监,而先帮桂发祥设计产品,策划活动,干出业绩后再进行任命。如此行事两者的融合自然水到渠成。类似的迂回战术在冠生园亦同样取得成功,甚至在中信资本出让冠生园控股权之后,两位中信背景高管亦被冠生园母公司上海光明所挽留。 这些经历使得中信资本在向被投资企业派出高管时慎之又慎。首先最好挑家乡和被投资企业所在地接近的人选,尽量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然后中信资本对其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与现有管理层建立信任关系,哪些人际关系需要维护等等。“这些东西,外资PE不会做,中资PE往往又做不好。”信跃升解释说。 改造国企另一个法宝是尽量利用中信的央企背景,帮助被投企业进行关系疏通及人员激励。例如一家地方国企曾试图在省会设立研发中心,以求吸引高端的技术人才。但该企业所在的地级市却出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量,对此横加阻挠。一来二去之间,其研发计划也陷入僵局。而中信资本在控股该地方国企后,便利用央企背景,最终帮助其摆脱当地国资委的干预,成功完成在省会城市的研发布局。此外,中信还发现较之于高薪、期权之类的经济激励,被投国企的管理层通常更看重行政级别。而如何将此纳入到激励机制中,正是中信资本所长。 但在貌似独享的国企猎场,丰厚的猎物却未必唾手可得。2005年6月,中信资本与华平资本各出资1.2亿美元,分别持有哈药集团22.5%的股份。这是迄今为止张懿宸压力最大的项目,亦是中信资本力图建立顶级口碑的首个直投案例,张懿宸很快意识到他严重低估了改造国有企业的难度。尽管时至今日哈药集团业绩已实现数倍增长,中信资本的账面投资收益亦颇佳,但时过八年以后,这笔投资仍未能套现退出。 谈及于此,张懿宸坦承这是对于退出时机的主观判断错误所致。最大的失误是中信对宏观形势出现误判。“在哈药集团盈利最高时,我们觉得不用那么着急的退。因为从2005年到2010年这六年的时间内,哈药的业绩翻了六倍,但是从那之后就开始下滑。” 如此转折令张懿宸始料未及。以哈药主打产品抗生素业务为例,张当时认为这一业务不会增长了。因为就人均抗生素使用量而言,中国在2003年至2004年貌似已达顶峰,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一业务至今仍稳定增长。“我们有点冲昏头脑了,觉得后面还有机会。事后想,还是警觉性不够。”张懿宸说。 改造一家巨型国企实属不易。长期以来,哈药集团的营销完全依靠巨额的广告宣传拉动,营销人员仅仅是等着分销商上门拿货,毫无渠道管理意识。张懿宸曾去药店调研,发现哈药集团的药永远摆在货架最不显眼的地方,因为营销人员根本没有渠道概念,也根本没人管。为此,张懿宸重金聘请波士顿咨询公司为哈药设计解决方案。 但当咨询团队向哈药管理层讲解改进思路后,哈药的营销体制仍无起色。这一僵局持续到2011年。伴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抗生素滥用势头被遏制,哈药集团销售急转直下,张懿宸最终借势“逼迫”哈药实现营销转型。即使兵临城下,有关销售体制的转型仍持续了整整两年。究其原因在于利益。原来哈药产品好卖,营销人员均坐等药店上门求购,通过决定卖给谁或不卖给谁,就可从中渔利。 同样头痛的还有现金管理。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各子公司资金集中管理之前,哈药集团下属各子公司均各自为战,哈药六厂、哈药三精长期有大量资金闲置在账上,另一些分公司如中药二厂、中药三厂却要为扩大生产而拆借高息贷款,这一局面曾长期无法得到纠正。即使当中信资本派出的财务总监试图扭转时,各部门仍极力阻挠,甚至连哈药管理层也认为此事牵动利益太多而无法推行。无奈之下,一向温和的张懿宸不得不亲自出面,向哈药管理层撂下“不干就翻脸”的狠话。 为了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统一各子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张懿宸曾严厉要求每天下午结算后将分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强制划走,而非由分公司自主上缴,待到第二天上班前,再将当天所需资金转回分公司账户。即使如此力推,平台的搭建仍耗费半年之?久。 因为涉及利益众多,有时甚至连张懿宸亲自出马也无济于事。例如中信资本针对哈药集团采购系统及广告系统的整合至今仍未完成-同一时段,同样的广告时长,同一个电视台,不同分厂的采购价格仍很悬殊。 除了整合旧病难医的管理系统,国企的日常管理亦是顽疾。哈药集团地处东北,每年都要采购数万吨的煤炭用于生产和取暖。在此过程中,大量的煤炭被盗运出厂,燃煤购置金额长期高居不下。中信资本曾希望用电子化采购平台打击此类问题。但平台上线后,购煤成本并没有得到降低。疑窦丛生的张懿宸便派人前往购煤现场勘察。调查发现,驶入厂区的运煤车在过磅之后,竟只卸下半车煤就铺好伪装布匆匆离去。偷盗里应外合,手法之高明甚至连摄像头都无济于事。哈药集团管理层曾为此报警,但警方赶到现场时,所有嫌疑人早已胜利逃走,警方也表示此案无法找到确凿证据。 “有人通风报信。就算漏出去十分之一,你算算金额有多大。”在遭遇此类情形时,张懿宸痛感与体制抗争的无力,纵然中信资本背景强大,但面对国企的日常管理琐事时也是有心无力。他最为痛恨和痛惜的是无处不在的商业腐败。“大到采购燃煤的,小到处理煤灰的,他都能拿手里权力寻租。哈药集团一年的煤灰现在还能卖130多万,我们之前都不知道,还被忽悠要花钱请人来挖煤灰。可你抓着现行了,都处理不?了。” 如此纵然遭遇不少挫折, 但所换得的经验却相当宝贵, 张懿宸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国企改造方法, 令整个PE的布局将更具生命力。中信资本最终对哈药三精、六厂的营销资源进行了整合,实施产销分离,营销协同平台、防窜货系统及移动数据管理系统亦最终上线。除此之外,张懿宸在哈药集团还大刀阔斧地执行事业部制,针对拳头产品,成立产品战略委员会,并推广落实从采购、生产、成本控制到销售策划全过程参与的产品经理负责制。 新 地 在其他领域,张懿宸亦希望觅得先机,房地产基金即是其一。中信资本是中资PE机构中较早开展房地产基金业务的公司,其业绩表现可圈可点。第一、第二支房地产基金已全部结束,投资收益率分别高达30.6%和21.7%。第三支基金也已成功退出四个项目,出资人本金已经全部返还,投资收益率为19.9%。 中信资本房地产业务高级董事总经理程骁远,与陶礼贤、信跃升一样均为中信资本的创业元老。他早在1999年就加入了中信资本的前身嘉华金融。在2005年之前,他曾为SOHO中国等房地产企业提供过融资服务,并以此为中信房地产基金业务积累原始资本。2005年,上海卢湾区囊括公寓、酒店、写字楼综合体的永银大厦急售,中信资本择机购入,并募集首支总额为8600万美元的房地产基金。该项目在2007年推出后一售而空,中信资本在房地产领域藉此打出口碑。 “那个项目的资产确实非常好,如果当时我们运营能力和现在一样,内部收益率会超过30%。”程骁远回忆说。2006年,对房地产市场走势颇具信心的中信资本与万科地产合作,发行了总额为1.5亿美元的“中信资本-万科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凭借中信资本在海外市场的口碑及强劲的募资能力,大量机构投资者纷纷试水内地楼市,通用电气房地产部门更为此投出其在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首笔投资1500万美元。 程骁远则开始要求其独具特色,即“对项目有足够控制力,不仅仅只做财务投资人,更要具备较强的项目持续跟进、运营管理的能力”。“房地产基金最大的风险都在于对项目的跟进管理。”程骁远感慨说。他曾数次担当“救火队员”,深知房地产合同即使写得再细致繁琐,施工方和投资方的执行理解也会有差异,任何疏漏均可能延误项目的整体进程。 程骁远开出的药方是组建专业的项目团队以掌握主动权。在项目交接前,项目组对机电安装、管网设置乃至楼宇工程设计等可能出现的施工问题和运营问题进行预警。此外,大量来自一线拥有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业内人士,为每个项目配备专门的项目开发团队,从设计、招商、建造到运营进行全程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即可善后。 长沙悦方 ID Mall已成为中信房地产基金的代表作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它从一栋空壳大楼蜕变为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如此速度已和专业地产企业不分伯仲。2007年,出于对国内地产调控长期化的担心,中信资本第三支房地产发展基金在投资住宅项目的同时,也大量投资商业物业。而正在募集的第四支基金其投资重心已完全偏向商业物业。 中信资本在募资能力上也取得重大突破,除卡塔尔主权基金之外,包括欧洲最大退休基金及北美最大退休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也相继成为中信房地产基金的投资者。 张懿宸亦开始推动整体业务板块的融合。从第三支基金起,中信已开始对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股权层面的投资,并在其需要结构性融资时为其提供专业建议。当业务团队推进乏力或是项目遭遇挫折的紧急时刻,张懿宸便会出面解决。“公司注册在香港。房地产调控开始后,我们的房地产基金在内地一些地方买楼时身份属于外资,受到很多限制。后来是靠张总出面,花了很大力气去帮忙,最终才顺利解决了问题。”程骁远说。 2011年,创投业务开始成为中信资本涉足的新领域,掌管该业务的是曾在华登国际工作8年之久,担任董事总经理一职的曾之杰。2009年下半年,曾开始一手组建中信资本的创投业务团队。“我们采取的是混合型投资策略。”曾之杰对《环球企业家》说。按照目前的团队和资金规模,其创投基金将重点投资体量相对有限、行业领先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以及技术领先的早期高科技企业,资金配比分别是8:2或7:3。在该基金现有的投资中,在国内汽车内饰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的常熟汽配正是高成长性企业的代表,曾之杰近期还将投资一家做路由器芯片的半导体企业。目前这一市场80%都被美国企业控制,他希望所投企业能够打破这种垄断。 与张懿宸一样,曾之杰也是海归。他曾就读于日本长崎大学和美国斯坦福商学院,并先后在中信泰富、日本三菱商事及美国华登国际工作。在其努力之下,中信资本创投基金虽在部分企业仅持有少数股权,但却往往能博取董事会席位或拥有话语权。“你真的帮到了人家,才能掌控住你的投资。”曾之杰说。为此,他会在深夜不时接到被投企业负责人的电话,有时与工作相关,有时则事关生活。“如果创始人是夫妻档,把你当朋友,两人吵架了也把电话打到你这里,你还得劝。”曾说。 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曾之杰和程骁远亦面临着不小的烦恼。对于创投基金而言,所投项目如何退出令曾之杰颇为头疼。首创投资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完成的私人股本投资交易中,共有逾7500宗投资没有退出。私人股本集团投资的股权价值可能大幅增长,但它们很难卖出这些资产。 “在欧美市场上,微软、思科之类的行业巨头每年都会并购七十到八十家公司,这就能消化很多创投投资的企业。但国内没有这样的机制,”曾说。一旦所投项目不能被并购就只能选择上市,但因为会计监管以及中概股丑闻,中国公司的海外上市之路并不顺畅。雪上加霜的是国内IPO也被叫停,中信所投的数家企业只能在证监会排队等候。由于无法预知国内IPO重启时机,曾之杰已考虑在2013年年末以股权转让的形式退出部分所投项目。在其看来,中信创投资金强调投资效率,继续漫长等待并非上上之选。 相比之下,程骁远所面临的问题虽不那么迫切,但同样棘手。在中信资本房地产基金的业务布局中,悦方ID Mall已被选中作为中信的零售物业品牌。其品牌培育需经历漫长的过程,在万达、凯德等强敌环饲之下,中信商业地产如何实现突围并非易事。 海 外 除了上述业务之外,张懿宸还将目光投向海外PE业务。早在2004年,他即将中信海外PE业务的投资目标锁定为跟随跨国制造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上游配件供应商-一般,这类目标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应为20%至50%。 在其后几年,中信资本针对中国制造业细分市场中的短板,有目的筛选海外可供收购的企业。“所投企业的产品几乎都是国内企业还无法大规模生产制造的,并且是单个细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现实就是如此-一旦国内同业已开始大规模推出同类产品,所投企业必然被成本竞争拖垮。”张懿宸说。 针对此类企业,中信资本有的放矢提升其业绩-借助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及其他招商优惠政策削减成本。近年来,张懿宸已觉察到中国商业环境的变化。在投资策略上,他由“减成本”转而更强调“拓市场、增收入”。主要方法有二,一是国内设厂降低成本,二是开拓中国市场以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赢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国外技术与国内市场进行对接。 以生产工业机械润滑装置的林肯工业为例,其主要客户囊括全球最顶尖的工业机械制造厂商。在被中信资本并购前,林肯工业在美国克利夫兰及德国杜塞尔多夫各有一间工厂。中信资本入主后立即关闭其在德国的工厂,转而在江苏常州开设新厂。除此之外,张懿宸看到国内的基建热潮,他意识到大批工程机械厂商将纷纷扩大在华生产规模,于是抓住这一契机,帮助林肯工业迅速扩展中国市场,中信资本最终将其转让给欧洲SKF公司的价格是初始价格的9倍多。 循此路径,2012年,一家美国大型洗煤设备生产厂商艾尔竞(EEG)被中信资本控股。而在专业洗煤领域,全球范围内仅有EEG和另一家德国企业具备大型洗煤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这一细分市场在中国商机无限-中国政府为控制煤炭使用过程中产生过多有害气体,曾出台规定要求对特定指标超标的工业用煤进行洗煤处理。依此规定,国内六成的煤炭必须经过洗煤处理后才能使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煤炭企业洗煤的比例却仅有30%。 张懿宸由此看好EEG在中国的市场前景。但挑战在于竞争者已在中国捷足先登,建立制造工厂并取得相当的市场主导权。于是,中信资本便利用央企的资源优势,促成EEG与中煤设备集团在张家口设立合资企业,最终在渠道及客户资源上实现赶超。 除了技术领先的企业,张懿宸还看重另一类投资机会,即收购那些在中国遇到麻烦的优质外企。“这类企业技术产品都不错,但在中国出现困境。原因在于要么与合资伙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要么与当地政府出现纠纷。此时外资PE不可能过来解决,所以此类公司的股权报价也很低。对我们而言,这却是绝佳的机会。”张懿宸说。 对于此类机会,张通常会大快朵颐。中信资本控股美国华瑞集团(RAE System)即是如此。RAE是美国著名的安保装置生产商,其主要产品是一种信用卡大小的芯片探测仪。该探测仪不仅能探测瓦斯在内的有毒气体,亦能对核辐射预警。 数年前,国内矿难频发,RAE觅见商机,曾通过合资企业入华,将产品销往国内矿业企业。但在市场开发过程中,RAE的在华合资企业却出现商业贿赂的不法行为。而按照美国商业法规,此类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身为美国上市公司的RAE在公司自查中发现上述不端行为后,立即向美国证监会(SEC)进行汇报,并随即接受停牌调查。 如此折腾使得RAE业务基本暂停。面对拂袖而去的公众投资者,该公司不得不选择私有化退市以求摆脱困境。由于该公司涉及在中国的违法行为,外资PE对其私有化邀约毫无兴趣。得知此消息后,中信资本立即对该公司进行基本调查,并联手一家美国PE机构收购RAE股权。 “我们和美方PE机构约定,由我们去解决国内的问题,以确保SEC不会再控告这家公司。”张懿宸回忆说。中信在随后帮助其与中国各地矿务局进行谈判,以确保RAE产品销售不受影响,随后再将RAE中国合资公司股权转让,从而切断RAE与中国腐败行为的联系。如此一来,SEC便不会再对RAE提出指控。这一方案颇为完美,RAE的股东们则非常配合,中信资本对RAE的收购亦最终信手拈来,并在业绩回升后将其转售给霍尼韦尔。短短18个月内,中信资本就获利3倍。 除美国之外,中信资本在日本的表现亦可圈可点。2004年至今,中信资本在日本累计投资了8个项目,投资获益多在3倍以上。张懿宸认为高回报率得益于母公司中信集团与日本商界深厚的历史渊源。中信集团曾是最早进军日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扮演着半官方角色,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在日本政商界均拥有广泛的人脉。“荣老访问日本时都直接住在野村证券董事长家中。常振明董事长也精通日文,对日本的情况非常了解。这些都对日本业务的开展及人员招募帮助很大。”张懿宸说。 日本成功的另一因素在于本土化团队。目前中信资本的海外PE业务均由陶礼贤负责,日本团队则有十名成员,其中九人均为日本本土金融人才,剩余一位中国人亦在日本留学多年。本地化的人员配置能帮助其敏锐发掘细分市场中的隐形冠军。“我们的团队中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精英,但在特定区域,我们仅会聘用最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陶礼贤说。在其领导下,中信资本国际首期基金已完全退出,并实现5.7倍投资回报,51.4%的IRR收益率。 不过,这一切并不能令张懿宸感到满意,他仍希望更上一层楼。张懿宸向本刊坦言若有机会,他希望向斯瓦茨曼请教如下问题。第一,黑石从最初单一业务线做PE,向其他领域拓展是业务规划的结果,还是人员推动的结果?从产品扩张上,黑石的整体策略是什么。第二,作为一个业务极其多元化的公司,黑石如何通过管理机制的运作将完全独立分散的业务单元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公司。第三,如何在核心领导人更替,甚至是故去的情况下平稳过渡。“我更希望让大家看到我们投了什么,而不是赚了多少钱。我不太习惯就这点成绩,我希望把它做大,像黑石那样。”张懿宸对《环球企业家》说。文章选自《环球企业家》,记者:沈旭文
2015年9月7日 -
王辉耀:可将海归优势向更多领域拓展
【环球网留学综合报道 吴婷】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近日在京举行,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拓展发展机遇的新趋势、新经验、新成果展开讨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对海归就业创业问题发表了看法。 环球网留学:我们近几年出现了海归的回国潮也反应出我们国内市场实际上对我们留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那为什么说今年是海归创业最火爆的一年?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王辉耀:我觉得对今年的创业带来很大推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李克强总理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从政府领导的最高层面来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对全球的华人发出了这届政府很鲜明的一个信号“我们欢迎你们回来创业,欢迎你们回来创新。” 第二个原因就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移动通讯这些高科技的技术,现代通讯的手段,包括交通,沟通的便利,成本大量的下降,像这个微信,各种沟通的成本不断下降,长途已经不是一个问题。所以这些都是推动创新意识、创新人才不断的增长。 第三个因素就是随着这一二十年创业文化的普及,特别是海归在这个问题上率先的推动,包括原来互联网回来创业的,高科技创业的,大量的海归的企业,再加上在海外上市的企业绝大部分也是海归,要不他创办,要不他管理的。我觉得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中国海归回来创业。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我觉得可以需要这个不断的完善,就是我们现在海归回来最好就是去创业,比如说我们现在还有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去政府,他们没有这个渠道,所以就创业了。这个觉得以后还可以把海归的优势朝其它的领域扩展。 环球网留学:那海归创业需要哪些先决条件呢? 王辉耀:首先,需要一定的经验。我不太主张海归一定都没有经验,当然那种也有,比如说比尔盖茨、戴尔这些当年都是在学校就创业了,没上完学都有的。但是从我们研究的方面来看,大量创业的海归创业成功还是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包括一定学习的背景。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背景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锻炼,比如说两到三年,这个还是比较重要的。 第二,要有比较好的人脉,这个人能比较活跃得参与各种,比如说社团、商会、机构、论坛,各种协会,这些都很重要。因为有了这种人脉以后对他创业以后能够多听,多看,多接触。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就是他寻找一个很好的榜样或者他有很好的导师或者他有很好的辅导的对方,这些都是有助于他创业成功的因素。 第四,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一定要有创业的恒心,能持久。创业是一个比较难的事,中间有很多的挫折,很多的障碍,如果说能够非常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可能就差最后的一公里,成功就在最后的坚持之中。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环球网留学:那您认为海归创业它的短板在哪里? 王辉耀:我觉得海归创业的短板,比如说有一些他回来国内的环境有时候不是太适应,就像我们今天也有嘉宾谈到这个接地气的问题。其实接地气实际不是说不能接地气,因为海归毕竟是还是中国人,他不像是纯粹外来的,不能水土不服。我觉得他有短暂的时间的不适应以外,只要他坚持,他还是可以的。 其次就是一定要跟本土人才结合起来,比如说海归企业也很成功,研发,专利一大堆,但是打不开这个市场,不知道怎么和政府打交道。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面本土人才有很多的优势,一个比较好的团队是本土人才和海归人才结合起来,把国际人脉和国内人脉结合起来。 第三,海归一定要虚心,你虽然在国外读过书,或者说经历过不同的文化,但是回到国内环境可能还是要跟国内的人打成一片。而且要不断善于做一个转换器,美国是120伏,中国是220伏。你要做一个很好的变压器,你要转化两种文化的势能,而且把它们夹缝那个劣势变成一个优势。所以我觉得这些都是海归需要注意的。 环球网留学:欧美同学会面对这么多的海归回国创业,那么它是如何来扶持他们来创业的? 王辉耀:我觉得欧美同学会的好处在哪个方面呢?比如说它下面有15个国别分会、商会、企业家联谊会、各种各样的社团、建言献策委员会、像前沿计划联谊会。它有各种各样的分支的这些平台。而且分支每个都是非常活跃的。最近我们又成立了海归创业学院,欧美同学会也在打造一个智库联盟。那么这些的分支机构都是相当独立运作或者独立在活跃,很活跃。所以你只要加入任何一个,你就能够感觉到欧美同学会这个群体,这个社团对你带来的帮助和给你这个圈子人脉优势的这种扩大。我觉得这个也是欧美同学会能够提供很大的帮助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你加入欧美同学会,比如说有的是需要寻找人才的;有的是需要寻找资金的;有的是需要寻找团队的;有的甚至是寻找人生伴侣的,它是很好的综合性的网络。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经历,背景文化,甚至共同语言,他们能够找到非常需要的方面。所以这个也是很好的方面。 第三个我觉得欧美同学会反映留学生的诉求,比如说留学生回来遇到的问题;他们创业的困难;他们的待遇;他们的身份,包括他们的居留证,特别像我们在欧美同学会做很多大量的研究,把他们的一些问题能够向有关部门,通过这种渠道反应,包括今天我们举办这样一个论坛,这个是很好的渠道,我们来了教育部、统战部、人事部、全国人大、欧美同学会,还来了很多的地方政府。他们都是来现场聆听留学生的一些诉求,呼声,包括发现他们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官产学的一个平台,这样的沟通,交流,使得这个留学生也能够通过这个欧美同学会能够得到一个很大的(帮助)。 环球网留学:那么海归在就业的时候如何调整他们的心态? 王辉耀:我觉得海归在就业的时候可能要避免这个眼高手低的这个心态,有的时候海归回来,他们往往有几种现象,有的回来很快就想找一个很高的工作,比如说他在常青藤的学校毕业,他同学赚6万美元,或者10万美元年薪,回来他也要找一个6万美元,1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的年薪。我觉得这种就不太现实。我建议他们回来之后,开始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你能够进到一个单位,现在能够开始锻炼,能够开始接触到中国实际的工作和社会,同时能给你带来很多的这种实际能力的补充,同时能够接地气。那么他就能够很快把这个海归的优势发挥出来,因为毕竟你多懂了一种文化,多会一种语言,多一个国家的经历或者一个文化的经历。这些都会是未来的后劲,会非常的足。 环球网留学:刚才您提到我们这种工薪阶层,他们也付出了很多这种金钱上面的代价,就是为了送孩子出国。家长如何能够对待这种回本慢的现象? 王辉耀:实际是这样的,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海归回来它也不是回报会比较慢,比如说我跟所有的人力资源公司,国际类公司交流,中国对国际人才来讲是收入最高的地方之一。中国的收入普遍高于台湾和香港,就是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而且按照麦肯锡的研究,中国现在这种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大概只有5000个,就是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够带领一个企业。但中国实际的需要是7万5千个。那么实际上在中国只要你有这个能力,只要你有这个水平,收入是比国际上都会高很多的。为什么说有一半的海归觉得划算?他觉得回报是能回报回来的,所以他不光是得到了精神上的回报,他一定能得到物质上的回报。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一点,但是长远来看对他来说是有好处的。 环球网留学:那么您说这个制约海归回国创业的因素还有哪些? 王辉耀:我觉得可能是人才流动。中国现在也在开放,但是这个人才流动的壁垒仍然还是比较需要去减少。比如说我们应该更降低这个绿卡的门槛,我们今天会上很多的海归呼吁他们的这个绿卡非常难拿。还有一个比如说他们回来以后,体制内、体制外的界限,我觉得应该更多的放开。为什么海归大量集中在创业?因为他其它的地方去不得,他也不能到政府部门,他也不能到别的地方,他也不能考公务员。创业才是最开放的,所以他就创业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开放更多的其它的部门,更多的其它的领域。
2015年9月7日 -
王辉耀:要做创新大国必须面向世界
2015年9月6日 -
王辉耀:人才驱动发展的八大趋势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自2008年中央的“千人计划”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向“人才回流国”逐渐扭转。中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吸纳人才,还在于引领和驱动目前亟需的发展模式的转型,高质量的人才正是关键。 (一)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 过去30多年,中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国社会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未来10~30年将彻底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将消失,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也会日益严峻。过去受惠于全球化的中国“制造工厂”正在从东南沿海迁到中西部,接着迁移到越南、墨西哥、印度甚至非洲、南美洲等地,中国将不得不慢慢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劳动力廉价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性国家的建立,人才是引擎。只有形成“人才红利”,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维持国民高收入间获得平衡性发展。 (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中国是最大的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但享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寥寥无几,世界五百强里真正有国际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无论高科技产业还是国家科技发展,都缺乏重要的自主创新、整合能力。占据这些技术尖端并由此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正是第一次自主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美国。美国这些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移民到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人才带来了科技的变化。 此外,中国发展还面临另一个挑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严重不足。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不少人遭遇到求职困境。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中将有近两亿的大学生,劳动人口问题从过去两亿农民工到两亿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知识经济和知识服务产业不发达,导致就业空间不足,由此形成了不良循环:人才缺乏影响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不足影响人才的培养使用。政府机构吸纳就业的容量非常有限,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企业--我们迫切需要能创造大量高知识含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三)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转型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10年底,中国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这并未带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企业的高利润与劳动者的高收入以及中国企业的大量走出去与国际化。原因就在于人才问题。引进技术可以让中国具备技术基础,能够轻易仿造高新科技产品,但缺乏人才导致缺乏自主创新、创意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就无法进行产业升级。 中国保持货物贸易顺差已有多年,却遭遇了巨大的人才外流赤字。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351.84万人,然而回国的只有180.96万人。据美国能源部研究所一项数据调查,2006年获得科学与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学生依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学生位列第一,2011年这一比例为85%。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分析,我国外国人口比例只有0.06%,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因此,吸引原本从中国流出的人力资本以及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到中国,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影响深远。 (四)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的转型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调控,经常用“全民运动”的形式进行经济建设,导致了重投资、轻消费,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投资过于注重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偏重于房地产等硬件建设。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却不注重消费驱动,将来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 同时,中国还可能面临社会建设滞后的挑战。过去30年,从三峡大坝到高速铁路,从奥体赛场到世博场馆,中国建设了大量地标式的看得见的基础设施。然而,在看不见的教育、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等软件投资方面却显不足。 中国需要转变观念,从热衷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围绕人才、高技能劳动力以及专家和知识群体制定战略措施。 (五)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向人才驱动型经济的转型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外国投资。实际上,投资占到了中国经济的45%,这在中国和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保持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中国必须平衡经济发展,更加重视减少居民储蓄、推动国内需求,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依赖,鼓励国内消费。 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提升目前只占GDP 40%左右的服务型经济的比重。中国必须在知识服务领域创造报酬更为优厚的岗位,包括教师、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咨询师、艺术家、IT专家、技师等专业人员以及企业家和社会工作者等,发展人才驱动型经济。此外,还需提高整体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要求有收入丰厚、训练有素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大批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国的劳动力构成需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六)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过去中国的发展模式中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使得环境承受能力逼近极限。中国GDP还不足美国1/3,但很快就将成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水泥、钢铁和大多数原材料资源消耗第一大国,面临气候变化和绿色环保的压力,目前世界的资源总量不足以支撑目前模式的中国经济完成崛起。未来中国需要转型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传统产业提高知识、科技含量,节能减排,提高效率。 (七)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分配”是重国家和集体,轻个人和居民;资本主导下的“分配偏好”是重大企业和资本,也轻个人和民营企业。过去的发展在处理公平和效率上一直偏向效率,“国进民退”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权利上的“国强民弱”、收入上的“国富民穷”,积累了社会问题,这也是“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基础。在要求机会均等、社会公正、实现个人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前,加大对社会创新和政策开发的投资,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投资,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更多民间智库、NGO、公益社团、公民社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将形成“第三方力量”,有效补充除政府与市场外的社会管理空间。这方面的发展,有赖于对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鼓励和培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未来要注重发展社会工作人才便主要指此类的人才。 (八)从主要面向国内人才市场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转型 我国很多城市宣布要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实际上,我国城市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很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国际人口的比例都不足0.5%。而在纽约等国际大都市这一比例是30%以上。再比如,目前到中国内地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寥寥无几。我国在海外的华人有6000多万,留学生170多万,国外在华留学生却仅有30多万。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华持工作签证的外国人仅有18万。缺乏国际化的创意和创业人才,对中国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十分不利。 中国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不仅要吸引华人人才回流,还要放眼世界,延揽国际性人才。最近中央又推出“外国人千人计划”,专门吸引外国高端人才到中国来。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全球范围内招纳人才的重大意义。 对全球的高层次人才而言,世界已经扁平,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世界继货物与资本流动大潮后的第三次浪潮。而中国除了吸引全球范围的高层次人才,还要想办法留住他们,将其作用最大化。这需要为他们提供可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以及适宜的硬软件环境。很多时候不能光吸引高层次人才个人,还要吸引整个团队,配套发展。 中国目前更着重吸引科技领域的高端人才,但无论是人才作用的发挥还是全社会的发展都是个系统工程,如果其他方面如管理、文化环境跟不上,吸引来的人才将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全方位地吸引人文、社科、管理、行政等各个领域的人才,特别是允许国企、政府部门吸纳国际高端管理人才,以促成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发展。 中国需要尝试实行更开放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减免税率、方便签证和简化手续等便利,建立技术移民体系。目前中国的5年多次往返签证针对的人群还是很有限的。相比之下,美国10年多次往返签证的获得条件更加宽松。政府和科研教学机构可以邀请这些高端人才定期来中国访问或建立研究中心等,这方面可以探索的政策还有不少。 人才,是中国现有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人才因素”将是中国下一个30年以及未来更长远发展的新活力。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成为转型发展驱动力的作用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5年9月2日 -
高瓴张磊:新一代价值投资
张磊,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提 要在喧哗的投资世界里,张磊比较低调。自从2005年从耶鲁基金的David Swesen手中获得2000万美金, 他实现了年化~40%的收益。作为对比,巴菲特的年化复合收益~22%,不过保持了50年。今天,Hillhouse管理180亿美金。尽管不是专注技术领域,张磊的成名来自投资了几个最成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腾讯和京东)。以下是他4月29日在哥伦比亚商学院做的投资和人生经验分享。In the high flying world of investing, Lei Zhang maintains a relatively low profile. Yet since he was seeded by David Swesen of Yale Endowment with $20 million in 2005, he has achieved a ~40% compounded annual return (28x not adjusting for inflation), making him one of the best performing investment managers. To put it into perspective, Warren Buffet has achieved a compounded annual return of ~22%, albeit for the past 50 years!! Today, Lei Zhang’s Hillhouse Capital, named after a street nearby Yale where Lei received his MBA and master’s in public policy, manages ~$18 billion. Thought not just focused on tech, Lei is best known for backing several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internet entrepreneurs and start-ups (e.g. Tencent, JD.com). On April 29th, Lei paid a visit to the “Temple of Value Investing”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to share his investing and life lessons. Below are my synthesis of his wisdom:For those who crave for brevity, here is the essence of the lessons that Lei Zhang shared:简短的版本:●Being a long-term investor gives you a big advantage from the starting line.做一个长期的投资者具有巨大的优势。●Do deep fundamental research, make few bets instead of keeping on chasing ideas. This way you simply your life and your business.做基础研究,投资少而精,而不是追逐概念。这会使你的生活和生意简单。●Hillhouse invests in changes and strives to help create value through entrepreneur-lik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We are entrepreneurs so happen to be investors”Hillouse投资于变化,通过企业家思维和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我们是创业家碰巧还是投资人"●Spend quality time with quality people, doing quality things. Hopefully part of the outcome is making money.和高质量的人花够时间,做高质量的事情。挣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的一部分。●Stay connected to reality and everyday life, do not become a victim of your own success.不要脱离现实和生活,不要为自己的成功所束缚。●Four most important traits in people that Lei looks for: intellectual curiosity,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intellectual honesty, and empathy.寻找那些有如下特质的人:好奇心,独立思考,诚实,有同理心For those who want more details and articulations, read on: (长版本)1.Investment Strategy (投资策略)●Flexibility – Lei only had one investor in his fund when starting out Hillhouse – David Swensen from Yale Endowment seeded Hillhouse with $20 million. He could have raised more money with Swensen’s endorsement but did not. He wanted to start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a strategy that allows him 100% flexibility to invest in whatever he believes in and is passionate about, be it public equity, venture capital, or private equity. In Lei’s words “it’s not about the format but about the essence.” To him the essence is to invest in companies that he thinks make sense, truly believes in, run by people who he respects and are open-minded, and could compound capital over a long stretch of time no matter what stage the company is in. In terms of his investment team, Lei believes in a generalist model and prides himself on being one of the analysts.灵活性—开始投资时他只有一个投资人,虽然可以利用Swensen的背书募集更多的钱,他没有这么做。希望可以有100%的灵活性去投资他相信并且有激情的东西,不管是股票,风险投资还是PE。“形式不重要,内容才关键”。他相信通才模式,并以自己是分析师的一员而自豪。●Long Term Orientation – Hillhouse is a long-term investor. Lei thinks that when you have a long-term orientation, from day one you have a huge advantage over most people – it’s what he calls free option value of time arbitrage. His view o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at the time of this speech? “It’s like 1999 all over again, but times three.” The environment is so bubbly that any company that changes its name into something internet related could get an elevated multiple on their valuations. Some say long-term investing does not work in China because everybody trades so much. Speaking at one mutual fund conference, some managers asked Lei “how do you make so much money despite being a long term investor” (everyone in the room laughed really hard on this comment). Some Chinese mutual fund managers complain to regulators, “I know you want long term investors, but we need to make money, we have a fiduciary duty.” The understanding of long-term investing in China is so distorted, people think there is a cost to being a long-term investor.长期导向—长期投资者有巨大的优势,张磊所谓时间套利的期权价值。现在中国的股市就像1999年,还要乘三倍。任何股票改个名字沾上互联网,估值立即翻几倍。有些人说长期投资在中国不管用,因为大家交易太频繁。●Bias Toward Inaction – But how does Hillhouse find high quality names? The way is to do deep fundamental value research and only research thing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compound value over time. There are many people in China that are successful at trading, but traders have capacity issues because they have to trade all the time. In China, an average portfolio manager has 600% annual turnover, Lei’s public equity portfolio has only 15% turnover and he continues to own his private equity portfolio. Hillhouse does not attempt to constantly chase different horses. In a given year, Hillhouse takes on 2-4 positions at best and sometimes only one. By taking away the action, Lei believes you simplify your life and the investment business, and you let the portfolio compound for you instead of you doing the work. By being patient and not too active, he was able to accumulate a portfolio of high quality names.不活跃投资- 如何找到好质量的公司? 方法是基础研究而且只研究价值长时间能复合增长的领域。在中国,基金经理的组合平均一年流转6次,张磊的只有15%并且继续投资私有公司。Hillhouse不去追逐不同的马。一年最多投2~4个,有时1个。去除了频繁投资,张磊相信生活和投资都会简单化,让投资组合去挣钱而不是自己不停的工作。通过耐心和低频投资,他积累了一个高质量公司的组合。2.Deviation from Traditional Value Investing Philosophies (和传统价值投资哲学的分离)●Investing in changes – Lei Zhang is a big believer in value investing, but where he devi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value investing philosophy is that he likes investing in changes. He believes that it is change that derives value and he would like to invest in people driving them. In particular with China, and globally as well,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bigger part of the game, either in traditional or new industries. Changes are driving forces for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value creation. He spends a lot of time understanding the changes and the people behind them. Lei says that one thing about investing in early stage company is that some companies look distracted on the outside, but if you look at the core they are intensely focu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value investing represented by Warren Buffet dislikes changes and prefers long-term stable businesses with strong moat, hence why Warren ends up with big positions in names like in Coca Cola, Amex, Wells Fargo, and IBM.投资变化—张磊深信价值投资,但与传统价值投资哲学不同,他喜欢投资变化。他认为变化产生价值,并且要投资那些驱动变化的人。特别在中国,技术已经成为游戏更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在传统还是新的行业。他花很多的时间研究变化和背后的人。很多早期公司从外面看似乎很分散,内部实际很集中。以巴菲特为代表的传统价值投资不喜欢变化,喜欢有护城河的长期稳定的公司,所以巴菲特的组合是可口可乐,Amex等(插一句,如果Hillouse的管理资金到了巴菲特的程度,投资变化也会是个问题,因为体量不够)●Example 1: Blue Moon and JD.com. Blue Moon is in a traditional business, liquid laundry detergent. Hillhouse would never have invested in it if everything is done the same way, as there is P&G and Uniliver, which you invest in for their brand value and moat. After investing in Blue Moon, Lei arranged its executives to meet with those from JD, having Blue Moon learning about ecommerce from JD and have JD learning about merchandising from Blue Moon. Subsequently, Blue Moon redesigned its detergent packs so that they could fit into JD’s delivery bins. Leveraging social media and ecommerce, Blue Moon achieved the largest brand build up in years and now is the largest liquid detergent brand in China.案例一:投资蓝月亮,撮合蓝月亮和京东,蓝月亮学习电商和社交媒体,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最大的品牌。●Value Investing Taken to the Next Level – Lei believes his approach is value investing taken to the next Level. In addition to investing in changes and long-term fundamental value, he also wants to compound that valu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value creation process via deep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Ben Graham value mismatch alone is not good enough (current price vs. intrinsic value), he wants to grow that value mismatch over time, not just to take advantage of an arbitrage opportunity. To this end, Lei thinks his approach is more like constructive (or suggestive) activism, though Lei rejects the notion that he is an activist. For him,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activism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life is too short” (too much work and headache? Ackman’s battle with Herbal life comes to mind).更高层次的价值投资—张磊相信他的价值投资更高一个层次。除了投资变化和长期的基础价值,他希望通过参与价值创造过程和深度研究来实现更高的价值。传统的Ben Graham的价值不匹配(价格和内在价值的差异)是不够的,他希望能增长价值,而不是仅仅利用这种价值套利的机会。●Example 2: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Tencent and JD.com.Lei is an early investor in both companies and brought many senior executives to JD, Tencent was one of one of Hillhouse’s earliest investments and remains in the portfolio. In 2013, Lei saw a new trend – JD had a great retail gene, but was having difficulty confronting mobile commerce on the technology front. On the other hand, Tencent had just acquired an ecommerce business. The core problem is that Pony Ma had never dealt with inventory before and suddenly had lots of physical goods on hand. Lei brought the two companies together, summarizing their problems with one word each, mobile vs. inventory. The solution is for Tencent to hand inventory to JD and JD to hand mobile to Tencent. Pony and Richard hated each other and had been fighting to win the ecommerce war, but the deal just makes all the sense.Through research, Hillhouse was able to present and close the biggest ecommerce deal at the time. In the process, Hillhouse did get diluted, but got a lot of certainty for both companies out of it. The idea is through research, you could present to founders compelling ideas and add value in the process. Through this example, Lei conveyed that he loves entrepreneurs that are confident, open-minded, and willing to learn from competitors.案例二:张磊投资了京东和腾讯,腾讯至今仍然在组合中。 2013年,张磊看到京东有很强的零售基因,但是移动电子商务不强。另一方面,腾讯刚刚收购了易迅,但马化腾从来没有处理过库存。 张磊把两个公司拉倒一起,各用一个词总结了他们的问题:移动VS库存。虽然双方以前互相打,合作对双方有利。通过研究,Hillhouse撮合了但是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虽然其股份稀释了,但是两家公司的确定性增强了。这是研究的价值。张磊喜欢自信,开放同时又喜欢像竞争对手学习的创业家。●Example 3: WeChat moves into Southeast Asia.In Indonesia, for example, Lei helped create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Tencent’s WeChat and Global Mediacom, Indonesia’s largest media, television and pay TV conglomerate. At the time, WeChat was behind Facebook Messenger, WhatsApp, and Line in user count, and today has surpassed the first two and is on par with Line. Again, Lei emphasized that he found the opportunity through “research.”案例三:把微信引入印尼,和印尼最大的媒体和电视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原文点评:这已经不是研究的问题,而是像创业者那样思考,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是创业家碰巧还是投资人”3.What Hillhouse looks for in entrepreneurs and people?(Hillhouse寻找什么样的创业家)Lei finds the most impressive people are the people who have deep passion and execute that passion with discipline, instead of people who exhibit habitual behavior. Specifically Lei looks for four qualities:张磊寻找有激情,并且有纪律性的执行能力的人。Intellectual curiosity – driver of passionHave seen really smart people who are No. 1 in whatever they do, but in the end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capacity to realize their full potential. The reason is that they are No. 1 not because they want to understand how things work, it’s because they are in the habit of being No. 1. This makes life miserable. If there is no passion in what you do, you will get burned out early on or reach a plateau soon.好奇心: 很多人不管做什么都是第一名,但是却没有成就。他们不是想了解事情怎么工作的,只是习惯性的想得第一。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this allows a person to grow over long-period of time (I say this is the compounding value of knowledge and wisdom)思考的独立性:这让一个人在很长的时间里可以成长,这是知识和智慧的复合价值。Intellectual honestyBeing authentic and intellectually honest is so important. Lei also does not like people who are overly promotional and who are focused on organizing bureaucracy. At Hillhouse, the team does not do 150-page presentations and sell internally. Repeat your lies 100 times you believe in it yourself.诚实: 真实和诚实很重要。张磊不喜欢过度宣传的人,也不喜欢那些把精力放在组织官僚上人。Hillhouse内部也不做150的PPT来兜售项目。谎说了100次,自己都会相信。Empathy not sympathythe most powerful tool to be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or investor is to understand the pain points of consumers, employees, analysts, and entrepreneurs.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理解客户,员工,分析师和创业者的痛If you have the above qualities and a long-term oriented mentality, the rest of it is luck and law of large numbers, do what you are passionate about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njoy do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 success will follow in time.如果你有上面的品质,并且有长期奋斗的心态,剩下的只是运气和大数法则问题。一遍一遍做你有激情的事,并且喜欢一遍一遍的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4. Other lessons from Lei(其他的经验)Don’t say I am going to work for this firm or that firm, don’t get into the argument with yourself. Just ask the simple question, are they the quality people you want to spend time with, who are you working with, working for, what kind of people are they, are they the kind of people who give “positive energy.”不要说我要为这家或那家公司工作,不要和自己理论。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愿不愿花时间和他们或者为他们工作,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真能量的人吗?The world has already evolved way beyond the traditional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but to a more partnership model. It’s all about in what capacity and in what environment you could bring the best of yourself.世界已经从雇佣关系进化到更加合伙关系的模式。要考虑的只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能做最好的自己。Don’t wait for the opportunity to analyze your mistakes, spend 10x more effort trying to analyze your mistakes than success.与其分析成功,不如花10倍的时间分析错误。文章选自MBA俱乐部,2015年8月24日
201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