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小平: 所谓“资本外逃”是一种封闭思维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CCG副主席,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发言中指出,在互联网领域,过去是中国复制美国,现在美国也开始复制中国。从创业、投资和技术的角度,中国正在与世界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关联。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前几天有一个重要的新闻,美国在拉斯维加斯实验了一个高速铁路的设想。他们打算用火箭加冰球的力量,把它发到一个目的地。当时王强就说如果这个成功,整个世界就会变成迪斯尼世界。它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2、3千英里。目前要投入商业运作的速度是1200公里。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个小时,中国变小了,世界也变得更小了。真格基金有幸投到了这个项目,它也是一个中国企业。全球化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可阻挡,除非把它关闭了,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全球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这是世界顶级高科技中的黑科技,中国的企业和投资人正在参与。真格基金投了许多项目,第一天起想的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甚至都不考虑中国。比如世界第一台载人无人机,输入地址就可以把你载到任何地方,它的第一个定单就来自美国。 在互联网领域,过去是中国复制美国,现在是美国开始复制中国。中国的企业,像猎豹,有一个东西在美国年轻人里面排名第三、第四的游戏,是中国人做的。从创业、投资和技术的角度,中国正在跟世界形成越来越紧密的关联。 投资全球化这个角度,有人把其称为资本外逃。其实资本外逃这个概念犹如吴大使批判的与狼共舞的概念,我觉得都是封闭思维,都是穷国思维,是受害者思维。90年代说资本外流、人才外流,但现在没有人说人才外流了,因为这是全球化必然的结果。现在所说的资本外逃也是一样的,这是一种穷人思维。实际上资本到全世界各地去买人家的资产,都是中华民族的海外资产,这也是很好的。 (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旨在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5日 -
龙永图:让别人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伪命题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出席论坛,他强调了全球化进程对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让其他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伪命题。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举办这次圆桌论坛主要是希望讨论两件事情:一是推动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二是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 推动全世界的全球化进程这个任务很重,而且整个世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全球化还在发展,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全球化正在倒退。特别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死”了。 要讨论怎么看待全球化在世界的发展,怎么推动全球化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确中国的智库为什么要推动全球化?这是因为只有全球化的进程继续下去,中国的对外开放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如果全球化已经“死”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很难,外部环境会非常恶劣。所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继续推动全球化在世界上的发展。 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受到重大创伤 最近的美国大选很热闹,形成了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对峙。美国媒体最近有一篇文章提到现在美国的大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对抗。特朗普代表民族主义,而希拉里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代表着美国长期以来的主流,就是推动全球化。开始大家并不把特朗普当回事,但现在看来他已经成气候了。这就说明全球化在美国这样的大国里面倒退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受到重大创伤,可能会出现倒退。 在战略层面上,我们对特朗普的观点还是可以发表一些意见。比如特朗普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观点是认为美国管的事情太多,要退回美国国内,以美国本土利益为重。国内有些人认为这样也不错,美国在我国南海的干预也会减轻。现在中国很多网民对特朗普很有好感,认为如果他上台,中国在亚洲的事就好办得多,美国就不会过多干预。从国内的具体问题来看可能是这样,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特朗普的民族主义观点,特别是美国走向单边主义,会使全球体制受到重创。不能说美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美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美国的走向对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更不要说特朗普在贸易上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将是一场灾难。大家要关注这个问题,要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二、中国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让人家承认? 我们的领导一直在强调现在是和平发展的时代,只有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发展才能实现。这是符合我们利益的,也符合全世界国家的利益。最近大家感到比较震惊的是欧盟议会突然提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也是反全球化的一个行为,他们完全是从欧洲的国家利益出发做出这个决议。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一个错误的题目和错误的目标,他们可以在欧洲内部推行保护主义,但不能把中国当成一个靶子。从中国进行入世谈判的那一天开始,不是人家承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是从美国到欧洲的每一个代表,逼着中国人承认搞市场经济。 自小平同志提出“市场和计划”的问题以后,一直到中央全会决定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1992年才解决中国搞不搞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国从1986年开始进行谈判,一直到1992年,欧美国家逼着我们承认搞市场经济。当时的矛盾焦点是我们不承认搞市场经济,是人家逼着我们搞市场经济。最后我们说“好,我们搞市场经济”,但是要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家说“管你搞什么市场经济,只要搞市场经济就行”,这才解决了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不是他们承不承认,而是中国想不想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后来我们在入世协议中专门加入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这个条款是在反倾销的特定范畴里提出“要承认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注意是“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证明自己搞市场经济、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在反倾销的调查中就可以适用WTO的一般条款,否则要适用替代国条款。 当时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是非常基础性的条款,不涉及到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是讲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之所以接受了这个条款,主要是当时中国的很多外贸企业相互杀价,你说这个杯子5块钱,他说4块5、3块5。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接受了让企业接受市场经济的规则,不要互相杀价,不要搞内斗。因为杀价使得中国企业不但没有得到好处,还反而遭到反倾销。所以我们才跟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企业在反倾销的具体范畴里取得市场经济地位。 好像国内也没搞清楚,加入WTO十五年以后让大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反过来看一下,谁承认美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人、欧洲人补贴农业那么多年,那是市场经济吗?每一个国家都有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时候。不管是联合国,还是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没有一个国家组织拿出8条、10条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 我们中国搞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让人家承认?让美国人来承认我们搞市场经济,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我们每天找人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让人家拿着一根棍子来敲我们,跟人家交换一点东西。跟澳大利亚交换的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其实不合理。现在又搞到了欧盟议会来说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且是针对WTO十五年所有中国企业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我们不要再去证明了,他们现在认为中国企业还得继续用自己的行动来说明你是搞市场经济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欧盟搞出这个东西是借着一个伪命题来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逆全球化之潮流。这个问题要说清楚,再不说清楚,中国老百姓也会失去信心。中国搞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1992年起承认市场经济,到现在搞了20多年的市场经济,人家还不承认,我们老百姓怎么想?现在还有那么多人不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做了那么多年的努力不是白做了吗?这是很大的问题,一定要想清楚。我们从来没让他们承认,为什么要让欧洲来做一个决议呢?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全球化的进程还是很曲折的,包括欧盟做的决议,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势力强大,反全球化的力量很大。 我们这样的全球化智库就要大声疾呼,为经济全球化、为全球化发展做出贡献。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全世界推动全球化的发展,第二个任务就是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推动中国的人才更加国际化。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任重而道远,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把全球化的进程继续进行下去。中国现在总是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悖论,中国国内也要推动全球化的进程,否则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好的外部环境,就没有理论基础。假如全世界都在搞民族主义,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就难以继续。 三、遵守全球的规则,才有可能参与全球治理 今天讲全球治理,我认为讨论全球治理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认可全球化的理念,全球化的理念都不认可,就没办法搞全球治理;二是尊重现有的全球体制。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一系列全球体制,要尊重这个体制,不能颠覆这个体制;三是遵守全球的规则,才有可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是合格的,我们认同全球化的理念,进行了改革开放,尊重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体制,并且承诺遵守全球的规则。 当然,这是在非常理想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以一种包容的、开放的、灵活的态度来对待全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全球化理念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进行争论,包括对特朗普的看法,我们可以争论,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国内民族主义的说法也是要做好引导工作。比如全球体制现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发展。 根据亚洲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我们提出了亚投行,得到了全球几十国家的支持。我们建立亚投行也不是为了取代世界银行,也不是为了取代亚洲开发银行,而是一种补充。是要以包容的心态来对待。规则也是这样,WTO不太作为,TPP制定了一些新的规则,这些规则代表了世界贸易前瞻性的问题,我们就要包容,甚至采取支持的态度。在推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要提出创新、活力、包容。美国人要包容亚投行,中国人要包容TPP。这样才能体现中国的创新和活力,同时我们也一样尊重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创新能力。如果采取这样的做法,全球治理就可以做好。对只有全球化理念出现的新观点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全球体制中出现的新机制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全球规则体系中出现的新的规则体系采取包容态度,才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好处。否则在新体制没有建立之前就把现有的体制搞乱了,对中国企业也没有好处。 四、不鼓励中小企业冒然“走出去” 我们通过实践证明,中国加入全球化是明智的选择,但是问题总是会不断出现的,例如现在我们面临的就是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其实这是我们自己找出来的问题。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用不着任何国家承认,况且我们还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不是为人所难吗?他们永远不会承认。 除了国家层面,我们国家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化也面临着困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开始主要是依靠国有大企业的数量扩张,交给几个大企业,GDP提升的很快,这也是符合规律的。“一带一路”开始都是做一些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用亚投行私募基金的项目,比如亚投行第一个项目就是“中巴经济走廊”,这是带有国家战略外交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作为“走出去”的先锋还是合乎逻辑的。开始“走出去”亏损和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就让国有企业先顶一顶,反正国有企业的后面也有国家支撑。 大的格局形式了,主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的构架已经建立起来了,民营企业再“走出去”就比较合乎逻辑。像新希望这样的民营企业自己可以单打独斗,自己有本事“走出去”。一般来讲,我是不鼓励中小企业冒然“走出去”,因为突然进入国外市场就是两眼一抹黑。所以先让大企业“走出去”,先让国家资金支持的企业“走出去”,这样比较稳妥。 至于国外对我们企业的歧视,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了解当地的规则。要高标准、严要求比较好。不要动不动就说人家歧视我们,不要求自己就永远无法进步。 五、辩证地看待中国与TPP的未来 全球化伴随着不同国家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博弈,TPP和中美之间的博弈,对中国绝对是坏处吗?现在有两个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经常是被倒逼着走出来的,外汇的巨额储备就是始于加入WTO以后低附加值的、环境污染的工业化的崛起。我认为应该辩证地去看TPP对于中国的未来。 首先,对TPP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在TPP还没有达成协议的时候,国内的主流媒体就在反对。但是很多媒体都还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反对。好像美国人干什么他们就要反对什么,这样还参与什么全球化?没有是非、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在国际上站不住脚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TPP讲的是什么东西、TPP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在多哈会议以后,因为WTO长期没有作为,不能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借用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贸易的影响力,参与了原来几个小国发起的名不见经传的贸易协定。加入了新的环保标准、劳工标准、保护知识产权的要求,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国有企业的行为规范。这些问题在WTO长期争论不下,在TPP的推动下达成了协议。在我来看这是好事,是推动全球贸易规则往前走的重要一步。 (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3日 -
郑永年:全球化面临民粹主义挑战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出席并发表演讲,他指出中国对内要通过内部体制改革来解决问题,避免演变成民粹主义;对外要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矛盾。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特别高兴来参加这次圆桌论坛。我觉得这个论坛特别重要,它可以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体现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国际责任。我觉得作为智库的使命就是推动全球化,而不是反对全球化。自由贸易在美国变成非常肮脏的词汇 这一轮的全球化主要是从80年代的英美国家开始,中国在80年代进行改革开放,我认为中国不仅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而且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如果80年代开始的全球化没有中国的参与,它很难叫做全球化。同时,中国本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GDP迅猛增长。 但是今天的全球化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崛起,不仅有美国的特朗普,还有英国的工党、德国的极右派、拉丁美洲、巴西、委内瑞拉,无论是右派的民粹主义,还是左派的民粹主义,这些都是非常麻烦的问题。 80年代以来,大家提倡自由贸易。但是现在自由贸易在美国变成非常肮脏的词汇,谁提自由贸易谁就会受到攻击。80年代全球化以后,导致各个国家收入的分配不公、社会越来越分化,像美国的富豪经济。我觉得这是国家体制的问题。如果体制内的问题解决不好就搞民粹主义,这是非常麻烦的。 从历史上来看,民粹主义崛起不仅是内部的问题,还是国际的问题。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也是内部出现问题,社会主义运动跟当时的民粹主义也是有关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内的民粹主义往往会导致地缘政治的大变化,像欧洲的一战和二战。现在的风险仍然很高,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日本在东海的不断挑衅。国际社会一直没有中断,亚太地区会不会也变成欧洲一战、二战,我觉得不能低估这个风险。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好处,也存在很多问题 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不应当搞民族主义。从历史上来看,民族主义是小国的武器,不应是大国提倡的。大国搞民族主义,小国就非常害怕。当然,小国也不应该搞民族主义。搞民族主义的小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富裕。北朝鲜就是非常民族主义的国家,它发展不起来。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如果内部也搞民族主义,就会出现大问题。 中国下一步面临的情况,是外部环境越来越不好,例如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还有内部的民粹主义也非常强烈的。今天的世界,无论是民主国家、非民主国家,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民族主义都非常强烈,中国本身也是有的。所不同的就是有些国家有能力控制,有些国家没有能力控制。有些国家的政客会鼓动民粹主义,有些国家会比较理性。我是觉得民粹主义到处都是,主要取决于领导人采取怎么的意志来处理这个问题。中国加入WTO也是取决于领导人的意志,要选择什么样的政策,一直到今天也是这样。 中国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了好处,也存在很多问题。还是要通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来解决问题。内部问题要通过内部体制的改革来解决问题,不应当把它演变成民粹主义。对外要通过更加开放的方式来化解国际矛盾。这也是智库应该承担的责任,希望CCG可以往前推进。 企业应该是全球化的主体 关于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我讲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中国将成为全球化最主要的推动力。刚刚提到欧盟,欧洲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是必然。全世界到现在为止的全球化还是西方在推动。现在西方经济遇到困难,他们搞贸易保护主义、搞民粹主义是必然的现象。接下来这段时间,即使中国未来10年保持5-6%的增长,中国也会成为强劲的全球化的主力。 第二,对于世界上现行体制的看法,我觉得简单的接收就行,不要进行政治化的解读。西方已经扛了自由贸易的大旗,现在不能扛了,中国只要简单的接过来就行。我们要包容新的规则,还要做加法,中国也可以再加规则。 第三,对于全球经济,我们还是要谈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要?欧盟误解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现在也在误解自己。“一带一路”的主体是企业,主体不是政府。现在给人家的印象是中国“一带一路”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每天都在讲,而企业没有动起来。我还是觉得要把企业主体做好。如果企业没有“走出去”,“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就是空白。中国企业有能力“走出去”,要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3日 -
陈启宗:我不认为中美会有大的矛盾
2016年5月15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CCG联席主席、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他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智库需要在世界历史和地缘经济的大环境里研究全球化。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一、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我们这个智库的名字叫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我问一个问题,中国以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全球化过程里的最大的功臣是谁?在前线的功臣是谁?非龙永图主席莫属。我认识他很多年,以我的观察,他绝对能称得上功臣。在中国入世这件事上,在海外为中国入世说话的民间人士的第一人,你们不知道是谁,但他今天也坐在这儿--就是我。当时我是在外部观察,作为香港人,我有中国情怀,觉得中国入世对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刚开始我一直在观察龙部长如何在前线带领中国的谈判队伍,龙部长很了不起。龙部长当时的对手,美国的谈判代表现在到亚洲协会当会长,我是主席,可以说他是我的手下。因此我对当时的情况也有不少了解。当时龙部长为了中国的利益,是一大功臣。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全球化开始于人类历史的哪个阶段?开始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现在的名字叫什么?叫做“一带一路”。作为一个智库,当然要思考这件事。丝绸之路是全球化的老祖宗。500年前世界的经济重心向欧洲转移,欧洲和美国建立殖民地主义,传教士到了非洲和南美。二战之后才到了东亚,首先是影响日本。日本的体积不够大,不能影响全球。到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有成,中国真正进入了全球化之后,全球化才比较完整。 其实,还不够完整。新疆以西、东欧以东这一块是全球化最弱的地方。过去一年中,我去了这个地区18次。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正在改变那个地区的全球化进程。总而言之,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人类历史的进展就是这样,早晚会把还没有全球化的地方再全球化。目前剩下一块就是新疆以西、东欧以东。作为丝绸之路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作为东端的盟主,提出“一带一路”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极重要的一块,也就是完整全球化过程的最后一段。 CCG去年的工作做得非常好,请很多专家来讲“一带一路”的问题。我希望可以把全球化放在大的世界历史和地缘经济的大环境里。 龙部长说到美国会不会往反全球化的方向走。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单边主义,1776年开始就是要脱离欧洲,不要全球化。美国以往的200多年是反反复复的,有时候往全球化走,有时候是往内部走。上世纪20年代就是单边主义,结果经济不行,又全球化。当然,现在也有可能走回头路。 我的问题是中国在这个大环境里该如何自处?美国往全球化的方向走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自处。美国反全球化的时候,中国又要如何自处?我不相信世界能够完全走回头路。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或多或少的问题。多一点的时候,我们中国该如何应对。少一点的时候,我们中国又该如何面对。这就需要智库来研究。 非常有幸参与龙部长领导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成立有历史意义,也有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意义,中国就需要这样一个智库。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让中国人更清楚自己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占有怎样的位置。一方面为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是为全球做贡献。以往500年来,贡献社会是西方为主。在接下来的50年,我相信亚洲,特别是中国会越来越多地贡献社会、贡献人类、贡献全球。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不仅是为了中国好,长远来看也是为了人类发展做贡献。 二、好的企业都是要走出去的 人类历史走到这一步又到了一个拐点。我的观点很简单,回头一看,以往2500年来,凡是有新兴国家发展起来的时候,守成的都是大国,都是不愿意接受新兴国家的兴起。所以才有人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会出现大的矛盾。但是,也不一定。虽然以往这30年中国的崛起确实让守成的大国美国有相当的担忧,我个人还是认为不需要担忧,是没有对中国历史的担忧,但也不能因此就忽略美国的看法。 10年前,我就希望美国能够比较开明,能够明白事情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现在看来好像美国到今天还没有好好的适应中国的崛起。长远来说,我不认为两个国家会有太大的矛盾。简单来说,中国是和平的,我们要经济发展。另外,虽然东亚的中小型国家推动美国去包围中国,我相信美国也不会支持。如果两个大国都没有这样的意愿,长远来看,我还是保持比较正面的观点,认为不可能会出太大的事。 当然,还有一个不好的原因,就是我看中东的情况绝对会出事。中美还没有交锋之前,中东已经出事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还是专心做自己的事。当然,也要看跟世界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慢慢演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慢慢的会有些调整。希望可以借助民间的力量把故事讲得好一点,让西方国家,特别是让美国理解中国的崛起不是对他们的威胁,反而是对世界和平的一大帮助。 在这个大环境里,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怎样的呢?大概15年前,我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预测中国崛起在世界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年前我碰到科技大学的教授,他向我提出15年前的演讲内容。其中一点就是中国企业一定会走出去的。在过去的5-10年间,中国企业趋势确实慢慢地“走出去”了。 我还记得10年前说过一句话,我说我认识中国的企业,最好的都是不走出去的。因为先要占领中国的大市场,把中国的大市场搞好了,能够立足才有实力走出去。 然而到了今天要反过来了,优秀的企业要往外走。因为中国的市场已经被他们占领了,现在要开始往外走。由此看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又有了一个新的使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可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日本大企业在20年前开始走出去,绝大部分是失败的。中国企业会不会走日本的老路呢?我是比较乐观,但也有很多陷阱是中国大企业需要注意的。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智库需要研究的,要散播这方面的知识,让中国的大企业在全球化的大潮下取得成功。 最后我认为中国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13亿人口的意志是不能被抹杀的。外面的环境再恶劣,中国人还是要往外走。虽然全球化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体来说这个方向还是不会逆转的。中国需要好好的研究,怎么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制胜。总而言之,好企业都是要走出去的。 (本文根据嘉宾在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论坛简介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是国内少有的由智库举办的全面汇聚官、产、学各界高层精英于一体的圆桌论坛,深入观察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大趋势、机遇与挑战,为中国全球化发展提供前沿性理论支持和鲜活案例,并以“建言献策”的形式助力中国的全球化战略。2016年第二届圆桌论坛由一场开幕式、四场分论坛、午餐会、青年领袖圆桌晚宴组成。龙永图、陈启宗、吴建民、王辉耀、崔明谟、郑永年、迟福林、伍淑清、刘永好、唐修国、徐小平、王广发、陈爽、戴志康、方方、高红冰、郭盛、刘文波、马骏、秦洪涛、阮小明、王小川、王阳、魏加宁、夏华、张燕生、向松祚、关新、杨锐、易珉、王伯庆等近两百位官、产、学界精英出席论坛。
2016年5月23日 -
龙永图: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伪命题
当下,整个世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很不一致,有些人认为全球化还在发展;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球化正在倒退;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死”了。 在全球化的框架下,全球治理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要认可全球化的理念;二是尊重现有的全球体制,包括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一系列全球体制;三是遵守全球的规则,才有可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在这三个方面都是合格的。 对于中国来说,只有全球化的进程继续下去,中国的对外开放才有可能有一个大的环境,和平发展才能实现。全球化符合我们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事件,比如欧洲议会突然提出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欧洲完全是从其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做出这个决议。但是,他们找到的是一个错误的题目和目标,他们可以在欧洲内部推行保护主义,但不应该把中国当成一个靶子。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进行WTO谈判时,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西方承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是从美国到欧洲的每一个代表都逼着中国人承认自己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最后我们承认了自己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才解决了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 后来我们在入世协议中专门加入了市场经济地位的条款。这个条款是在反倾销的特定范畴里提出“要承认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并不涉及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只是涉及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中国企业能够证明自己取得了市场经济地位,在反倾销的调查中就可以使用WTO的一般条款,否则要使用替代国条款。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国家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这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欧洲议会提出不给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借一个伪命题来进行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全球化之潮流。这也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是很大的势力,反全球化的力量还很大。 美国媒体最近也提到,现在美国的大选实际上是民族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对抗。特朗普代表民族主义,他认为美国外交政策上管的事情太多,应该退回国内,以本土利益为重。希拉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美国长期以来的主流,即推动全球化。美国国内的走向将对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如果走向单边主义,全球化的体制可能也会有所变动。 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包容、开放、灵活的态度来面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行。(作者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以上内容摘编自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6年5月17日
2016年5月18日 -
朱敏:天使也会看走眼,创业者要懂得坚持和聪明转弯
理事简介朱敏,赛伯乐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编 语】 朱敏在宁波郊区插队做了7 年农民,上大学时读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十足地接地气。然而,命运充满了传奇逆转:研究生毕业后,朱敏考上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便“带着农民的味道匆忙到美国去”。那一年,他36岁。之后,他的人生就此一路顺利下去,斯坦福学霸、硅谷总裁、天使投资人,一系列闪闪发光的身份接踵而至。朱敏曾笑称自己看起来“和路边卖西瓜的老头没什么两样”,但如此大落大起、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由此积累的人生智慧与创业经验,使他绝不仅仅只是个一脸慈祥的“朱大爷”。“硅谷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在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包括两点:一是要有伟大的理想,二是要有共享精神。” 朱敏认为,硅谷最重要的成功原因,不在于聚集的人才和完善的投资制度,而在于其创业精神,那里尊重并推崇创业氛围。“在硅谷,对一个人的评价和认可是基于你有没有创业。如果你在一个大企业做高管,那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是在创业,就会得到钦佩;而如果创业成功,不管你长得有多丑、英语讲得多烂,都会受人尊敬。” 在朱敏看来,创业精神包括两点:一是要有伟大的理想,二是需要共享文化。创业者是需要有梦想的,梦想才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持久且强大的动力,而不是赚钱本身。“我在硅谷见得太多了。很多创业者40 多岁了从位子上退下来,拿到大笔的金钱,但是头发一夜之间就全白了,整天东想西想。因为他的梦想就是赚钱,小梦实现了,没得干了。光想着赚钱的人不会成功的。”梦想也是创业团队和平共赢的基础,“要有个远大的理想,大家都为了这个梦而来的,他会抛弃小的东西,因为有这个梦,为了实现这个梦,大家都愿意牺牲”。共享文化则是团队之间要相互合作,利益分配要均衡,否则“如果一个公司有3 个创始人,很容易就会变成3 个公司,有3 个老大”。 朱敏自己也在积极践行这两条原则,他开玩笑说太太当初嫁给他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有梦想,现在自己心态依然好也是因为自己在继续做事,继续奋斗--“人的快乐是在奋斗,不是在享乐。人要有个梦想,梦想才是快乐的核心。你要始终活在梦里,要让自己开心。”而与太太合作创业,与合伙人苏布拉的友谊,则是在践行创业的共享文化。“不要认为特别大腕的天使投资人拒绝你,你感觉很伤心,大腕说你不行并不是说你真的不行,创业者最大的优点是坚持,认准方向坚持下来,学会聪明地转弯。” 朱敏曾谈到,很多创业成功的人都是不喜欢跟着规则和趋势走的人,而是喜欢“反抗趋势”,创业家们喜欢与众不同。他鼓励创业者进行独立思考,不要全听照搬他的话,“我的话讲的时候,有的话适合今天,有的话适合明天和后天,有的话根本不适合”。他甚至说喜欢不听他话的孩子,因为很多看似听话的人,其实并没有做到真正地理解他的话,而常常是断章取义。 天使投资人的指导和态度固然重要,但创业者也没有必要完全听从,或者因为被天使投资人否定而灰心丧气,创业者可以保留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朱敏提到,天使也常常有看走眼的时候,自己也曾经错失360 和1 号店的机会,所以创业者如果被大腕拒绝了,不要就对自己的项目灰心,而应该坚持,努力把事情做下去。 朱敏将创业比作一所学校,“只要自己不申请退学,就会有希望毕业”。创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创业的过程就是做一件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要取得成就就得坚持到最后。“我认识很多所谓竞争对手不是被你打败的,而是他们不能坚持住倒下来了,最后你坚持在那边,最后就成功了。”在朱敏看来,创业不是投机,创业需要几十年的时光去拼搏。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CCG主任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年5月16日 -
刘永好:未来与世界共享美好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齐鲁网济南4月23日讯 (采访人员 孔冠军 张帅 王雪)2016年4月23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新希望集团董事长、民生银行副董事长刘永好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成立十周年专场:10人看10年专场活动中,发表《未来与世界共享美好》的演讲。他指出,美好是个行动,每一类人都对美好有一个不同的驻景。美好需要行动。让我们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断的成长,为未来美好而努力。以下是发言实录 关于美好是什么?美好是个愿景。我小时候很穷,我20岁以前没穿过鞋,天天没吃饱饭。那个时候我的愿景是天天能吃饱饭。今天我的愿景是什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企业有发展,几万员工有相应的收益。我想的更多的是我的女儿和儿子是不是愿意做这个企业?爱这个企业?我们的集团能不能有一批年轻人担当,做的比我还好。实际上,我非常希望他们能够接过这个美好。 第二个是想象。农民自己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能够照顾家里的父母,同时又有较好的收入,这是农民的想象。城里人想洁净的空气,居有定所,能够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较好的收益。我们商人的想象是什么?我们想象能够持续美好的,做的更好更长。确实这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当年给我在一起讨论问题,在北京开会的人,现在所剩无几。有人说民营企业叫各领风骚三五年,做企业难,做民营企业更难。我们能否传承、做百年老店是我们的愿景。今天新经济的一些企业他们突飞猛进、春风得意。其实私下马云讲他也有压力,怎样持续,今年做的好,明年做的好,还要持续领先。 其实,美好是个行动,每一类人都对美好有一个不同的驻景。美好需要行动。举例子,山东夏津的一个农民,张传力,今年53岁,之前他种地,养了十头猪,一年收入四万左右,至今他很高兴,他们过上好的日子了。因为他儿子在城里上学,既能够照顾父母,同时他一年的收入能够达到20万。这个20万对农村来说是不错的。他就靠他的一对夫妇,能够过上这种生活应该是做的不错。他靠养猪,一年养了一千多头猪,一头猪赚一百到两百元的话,一年差不多20万。这20万能不能持续相当长时间能够保证赚到?这是他考虑的。我说是可能的。 因为今天他不是一个人养猪,是有一个产业体系支持他。总源、金融、政府都在支持他,我们的企业就做这样的事情。新希望希望通过努力让他们组建家庭农场,一年差不多有20万收入。这就是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我们不但发展了,转型了,从生产饲料的,卖肉的,变成了叫做金融技术市场为养殖场服务的服务商,我们转型了。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 举第二个例子,上周澳大利亚总理带来一千多个企业家来,在上海总理宴请1400个企业家。在宴会上最拿手的一道菜就是牛肉。这个牛肉是从澳大利亚来。大家知不知道这个牛肉是中国企业控制的收购的企业生产的牛排?这是一个。另外最近就在这次澳大利亚总理返华的时候,人民大会堂签订了中澳现代产业园区项目。很荣幸,我们新希望是主要的参与者。我们将用崭新的办法做成贸易加工储藏和食品安全的基地。我觉得一个民营企业家能够参与这样的两国国家的大事,这是顺潮流而动,我觉得这样我们的行动是美好的行动。 对于未来美好我们有太多的想象和期待。万物之中,成长最美,自然之中,希望最新。让我们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不断的成长,为未来美好而努力。文章选自齐鲁网,2016年4月23日
2016年5月16日